三大条约

《南京条约》
时间:1842
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
时间:18954
条约内容: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关口岸等。
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辛丑条约》
时间:1901
条约内容: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影响: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人类社会历史1840年以后这个变态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中国打输了两次鸦片战争,打输了甲午战争,打输了九一八。打输这三场战争,完完全全不是历史的必然,都不是实力的问题。对于九一八日本是侥幸白捡了东三省,学术界没有异议。对于只要迁都抗战,中国完全可能打赢甲午战争,学术界没有大的争议。对于鸦片战争,则颇有争议。

1.两次鸦片战争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有学者以为,鸦片战争中国必败,怎么打都肯定要败,谁打都肯定要败,还不如根本不要打,从一开始就投降、签署不平等条约。这种看法颇值商榷。我认为,中国打赢鸦片战争,要比打赢甲午战争还要容易得多。甲午战争,要迁都才能抗战。鸦片战争,连都不用迁,可以就在北京打巷战,全歼入侵之敌。

当时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国、第一富国,人口、幅员、产值、物力、财力都远大于英国。常备军80万,可调动的武装力量数百万。而两次鸦片战争,敌人兵力一直从几千人到一万多人不等,且英法劳师远征,远离后方,难以持久。英军的优势,一是舰炮口径大,射程远,能够在射程内支持步兵作战,但1840年的英国舰炮,与朝鲜战争的美国火力,完全不可比。二是步枪比中国军队好,但也不过是单发枪,且一下雨就不能用,那时候根本还没有机关枪。三是野战炮的灵活运用,但口径不大,攻坚能力并不很强,且数量有限。两次鸦片战争,英军都是沿海、沿江作战,都以攻城为战略手段,以通过攻下坚城或兵临城下的战略手段,达到强迫中国签署不平等条约的战略目的。具体说来,是以攻占广州、南京、北京,为主要战略手段。英方从未掩饰其战略目标与战略手段。从战略上讲,其下攻城。英军不得不攻城,不得不攻坚城,是其不可克服的战略错误和战略弱点。

对中国来讲,全歼入侵敌人的最好办法,就是在人口稠密的大城市,特别是北京,打巷战。打巷战,就可以把敌人的火力优势降到最低,最充分发挥中国的人力优势(其实,不要说鸦片战争,就是朝鲜战争,中国军队也主要是靠近战、夜战、白刃战制胜)。在华南,打烂广州,与长沙共存亡。在华东,打烂南京,与武汉共存亡。在华北,打烂天津,与北京共存亡。当时的北京城池,是世界最大的城池,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坚固、最完善的城防工事体系,(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C%97%E4%BA%AC%E5%9F%8E%E6%B1%A0),城中套城,环环相扣,其结构布局非常有利于打巷战。只要向英军下战表,邀其会战北京城,英军别无选择,必攻无疑。在天津打烂以后,把军队、军属、京郊百姓全部撤进北京城墙(五、六十年推到护城河里了)以内,只许进,不许出,北京城内,自天子以至于庶民,全民皆兵,卫国就是保家,谁都无法当逃兵,都是哀兵。在城墙以外坚壁清野,该烧得烧,该砸的砸。传檄天下,号召天下兵马、天下豪杰起兵勤王,奔赴北京,从外围兜剿,里应外合。号召全体军民,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只留首级。恢复战时体制,以敌人首级为唯一标准重新调整全国各级官员。一个首级,授武秀才;两个首级,授武举人;三个首级,授武进士;部下夺敌十个首级,授实缺县令(县长);部下夺敌一百个首级,授实缺知府(市长);部下夺敌一千个首级,授实缺巡抚(省长)。提头来见,立即兑现。果如此,几千名、至多万把名入侵之敌,不久就会变成京酱肉丝和京酱肉片。中国人自古就是想拿个功名当个官,有这样的便宜好事,天下豪杰,还不打破头吗?届时朝廷的一个重要工作,恐怕是防止中国军队内部为抢敌人的首级内讧。打太平天国的时候,官军为邀功屡有割百姓首级冒功的。这种事情,鸦片战争中不会有,因为英国人和中国人长得太不一样了。即使用十比一的代价全歼侵略者,对中国来讲也是一个非常微小的代价。

《三大条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