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

精彩赏析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 全文五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第二部分(2一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探寻小溪的源头。第三部分(4):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第四部分(5):补充交待同行的人。 文章按发现小潭→观赏小潭→潭上气氛→离开小潭的顺序来写,也就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的,结构紧凑,层次清楚。 小石潭的全貌是:石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部分,有的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四周树长得很茂密,高高低低,随风飘摇。潭中还有鱼游来游去。 文章开头交代发现小潭的过程:从小山丘向西边走一百二十步,隔着一片竹林,听见水的声音,非常悦耳,好像佩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一样,心中高兴而好奇,想看看究意是怎样的一片水,于是砍倒竹子,辟开一条道,这样就发现了隔着竹林的小石潭。文中用“鸣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在这里用了“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写法,既写出了作者偶然之间探寻石潭的曲折经过,又给读者设置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作者写“石”是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先写“全石”,再写岸边的“卷石”;由“石”转向“树”可以说是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从视觉的转移来看,也可说是由下(俯视)到上(平视);到看水中鱼则又是由上到下的顺序;最后向潭南望溪源是由近到远的顺序。从整个的观察过程来看,作者是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在写景,视线随着游踪而转移, 景物也在不断变化。 小石潭的“石”最大的特点在于“怪”,其一怪在“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其二怪在“卷石底以出”,作者连用四个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描摹出河岸上石头千奇百怪的特点,从而给读者的印象十分鲜明突出 。 当然作者没有忘了写岸上的景物。“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从正面来写“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四个字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来了。“参差披拂”则将动态写得更细致传神。 作者写小石潭的“水”也是别具匠心:文章中只用“水尤清冽”一句来直接写水,其余基本是侧面描写。第二段写潭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以空比水,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此外又用“影布石上”再次将无形的水写得有形。这是以实写虚的写法,借有形的鱼衬托无形的水。 文中对鱼的描写技法灵活,细致逼真,将鱼儿写得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1)动静结合: “怡然不动”写出鱼的静态,更有点拟人的味道;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又从动态来写,表现了游鱼的生动活泼。(文后写小溪也用了这种手法:就小溪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2)运用“对比”和“烘托: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3)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皆若空游无所依”是比喻,以空喻水,突出水的空灵,清澈;“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与前文有所不同。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到了偏远的永州以后,也不能不使他心怀凄苦,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他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当他“坐潭上”,四周被竹围抱,顿觉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就 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佁(yí)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é)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yuē)恕己,曰奉壹(yī)。 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就像人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发出的声音,(我)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倒竹子,开出一条小路,往下走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潭以整块石头形成潭底,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小石礁、小岛屿、小石垒。郁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一副呆呆的样子;忽然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的样子,犹如在同游人相互逗乐。 向水潭的西南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流两岸的地形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也不知道溪流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坐在潭边,四面有竹子树木环绕合抱着,寂静空虚地没有其他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便离开了。 同我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和我一同出行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