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区工作的发展及其趋势 doc

中国社区工作的发展及其趋势

中国社区工作的发展及其趋势(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要:社区是现代城市的一个基本细胞,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工作。

要想完成党中央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没有社区的和谐是不可能实现的。

小政府、大社会是政府工作的发展目标,政府将很快退出杜区管理的舞台,逐步形成真正的社区自治。

本文将对社区工作在我国的发展以及趋势进行一个探讨。

关键字:社区工作发展趋势一、西方社区工作的发展西方社区工作的发展历史大体可分为4个时期:慈善组织时期(18701917)

慈善组织时期(18701917)

以都市的邻里等为对象,协调各慈善团体与救济机构,通过合作方法解决社区问题。

社区基金会、社区委员会和联合会时期(19171935)

社区基金会、社区委员会和联合会时期(19171935)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福利的基本职责开始由志愿团体转移到政府部门;公共福利大量引用社区组织过程的方法。

但其基本职责的转移仅属开始,与政府专业工作人员一起工作的志愿团体和个人,仍负主要责任。

小城镇中社区组织的整个工作仍由志愿人员负责,社区组织的形式和方法还没有统一。

社区组织与社会福利时期(19351955)。

社区组织与社会福利时期(19351955)。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各级政府部门在公共福利方面处于主动、领导地位。

社区组织的理论与方法日趋成熟,成为社会工作三大基本方法之一,并逐步发展为社会工作的一门分支学科,内容和观念等渐趋统一。

专业发展与社区发展时期(1955年以后)。

专业发展与社区发展时期(1955年以后),主要特征是以解决社会问题的社区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工作专业得到了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联合国成立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小组,倡导和推进社区发展工作,改善社区生活条件,解决社区问题,增进社区福利。

1955年以后,在进一步运用社会工作的知识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变迁的同时,许多增进福利、促进社区发展的社区服务项目,如社会福利服务、合作服务、就业服务、生产服务、教育服务、医疗卫生服务、住宅服务、康乐服务等有较大发展,逐渐成为社区工作的重要部分。

二、中国的社区工作北宋时期(9601127)产生的乡约制度,是古代社区组织的创始。

历代相传的乡约,自发地组织教化,结合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条件促进社区的福利发展和提高了社区道德风尚,其内容和做法与现代社区发展、社区服务的要求有相通之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政府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依靠社会基层组织,做了大量的社区工作。

50年代初期,社区工作的具体任务,主要由居民委员会与村民委员会负责。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是群众性、自治性的社会基层组织,由基层政权组织进行经常性指导与支持,上下联系密切,成为基层社区组织。

这种组织由当地众望所归的离休、退休人员和其他志愿人士组成。

任务是办理本社区的公共事业、公益事业和基层民政工作。

不同的社区还分别制订街规民约村规民约,赋予社区成员认同的内容与目标,体现共同意识。

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遍及全国,基层社区工作形成网络。

50年代,街道、居民委员会开展了照顾老人、孤儿、残疾人和贫困户,挽救失足青少年等社会工作,把一些社会问题解决在基层。

1987年以后,普遍开展了适应公共福利社会化要求的社区服务,建立了社区服务管理系统:市、区、县分别成立了社区服务领导委员会;县镇、街道成立了社区服务工作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成立了社区服务站,直接推动居民组织及有关单位开展社区服务工作。

90年代初,一个以全面提高生活质量为特征的社区建设在我国城乡蓬勃兴起。

1992年民政部在杭州召开全国社区建设理论研讨会,把社区服务推进到了社区建设的新阶段。

1996年又在武汉召开了全国文明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将中国的社区建设理论更提高了一步。

19987月,配合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与政府机构调整,国务院正式赋予新组建的民政部指导社区管理工作,推动社区建设的职能,从而使我国社区建设有了制度上的保证。

三、我国社区的现状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住房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单位住宅开始实行货币化分配方式,使单位制住宅瓦解,物业型住宅小区大量出现。

住房类型的多样化,带来了社区成员之间关系的陌生化。

同时由于市场竞争的越发激烈,闲暇时间减少,业缘关系的地位远远强于地缘关系,加之社区的文化宣传活动不到位,致使居民游离于社区互动之外。

从我国的现实看,社区的许多功能不够完善,有的正在淡化,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社区的经济功能减弱,社区已不再是居民就业及谋生的主要场所。

人口流动,在一个社区居住,到另一社区工作,使社区居民在经济上对社区的依赖减弱。

其次,居民的异质性增强,政治管理功能难以实现。

城市社区居民的血缘异质性、职业异质性、教育水平的异质性都大大增强,尤其是在一些住宅区,这一点更为明显。

第三,社区的社会功能淡化。

社区缺乏公共集体活动,社区成员的互助很少,人际关系趋于淡化。

单元或住宅减少了邻里往来,人的个性发展、私人生活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新的生活方式。

第四,社区的福利功能微乎其微。

社区缺乏资金来源,也缺乏居民的参与,对社区中的弱者、不幸者的照顾基本上依赖社区以外的资源。

第五,社区意识淡薄。

社区居民普遍缺乏对社区的认知、依赖感、参与感和归属感。

社区没有自己的文化,缺少内在凝聚力。

四、我国社区工作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要适应目前这种新形势、新任务社区工作必须更专业化,然而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现状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社区工作专业化程度低,严重影响了社区建设与发展的质量和功效,成为社区建设与发展的瓶颈。

政府工作的基层化在社区发展的现阶段,居委会大体成为直接受政府管理和控制的的社区组织,使社区不能真正实现自治管理。

社区工作的机关化由于居委会承担着政府的组织基层工作职责,进而滋生了机关化的倾向。

社区工作机关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作时间,二是工作方法,三是考核标准。

社区工作队伍的非专业化社区工作者的非专业化主要表现为专业技能与工作经验难于一身。

专业化需要社区工作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具备社区服务的的实战经验,这样砸面对实际工作问题时才能够将技能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

五、对社区工作专业化的几点思考1.从善政善治:真正实现政府对社区发展进行引导与支持社区应该真正实现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合作管理的善治模式,使社区工作摆脱政府的束缚,提高社区自我管理、自我协调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使社区成为居民生活中能够依赖的公共服务网络,政府在社区发展中承担着引导与支持的角色,使政府工作在社区中逐步撤离出来,充分发挥社区服务居民的作用。

2.从机关化服务型:社区组织要确立服务社区居民的工作理念社区居委会、社区医疗、社区照顾等作为服务型的社区组织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社区居民的工作理念,摘掉行政领导的机关化帽子,做到管理到位、服务到位,了解民情,体恤民意,做好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桥梁。

3.从非专:培养专业技能与专业服务兼备的社区工作者所有的社区工作要靠社区工作者亲自完成或指导完成,因此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理念及工作方法是否专业过硬,直接影响到工作成效及社区工作在居民中的信任度和满意度,直接关系到社区工作的专业化成效。

六、深圳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以来,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在全国紧锣密鼓地展开,深圳市更是积极响应,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展示了许多新的举措。

(1)建立社工制度,推进社工试点。

深圳市成立社会工作领导小组,开始建立社会工作制度的调研。

市民政局在系统内开展社工试点工作,购买”37名准社工服务,探索建立以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为主要形式的动作机制。

2)借政府之力推动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与职业化。

深圳市政府正在进行建立社会工作制度的试点和探索,以社工制度体系建设为契机,推进社工职业化、专业化,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

(3)开发社工岗位,提供专业服务,提高社区服务质量。

深圳市民政局向民间组织购买了37个社工服务,在社会福利、慈善、救助。

残疾康复等领域引入社会工作者专业服务。

(4)引入督导制度,确保社工服务质量。

七、中国社区工作的主要服务老年人服务系列。

包括敬老院(老年人公寓、分散包护组)、托老所;老年人活动中心或活动站(室);老年人法律咨询和婚姻介绍所;老年人学校。

残疾人服务系列。

包括社会福利生产单位;精神病人工疗站;弱智儿童寄托所或启智班;残疾人活动站();残疾人婚姻介绍所;精神病人看护组。

拥军优属服务系列。

包括拥军优属服务小分队;拥军优属一条龙服务网;智力拥军、优属培训基地;扶持优抚对象勤劳致富服务站;烈军属包户组。

幼少儿服务系列。

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学前班、校外辅导班;儿童食堂、少年之家;帮教小组。

婚丧服务系列。

包括红白事理事会;婚前教育学校;婚、丧事服务组。

康复医疗服务系列。

包括康复医疗、咨询站;楼院医务点。

救济、保险系列。

包括扶持社会救济对象生产自救和贫困户勤劳致富;残疾人保险服务等。

便民服务系列。

包括生活服务网点;家庭劳务服务;安全防范服务。

此外,还开展了为双职工和较高层次人员提供的家庭服务,以及文化生活、心理咨询和为企事业单位提供的生活服务。

八、中国社区工作发展趋势徐永祥:社区工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版第241-249页(一)、理论发展趋势1、回归主流与社区核心地位中国社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有边缘化转向中心,中国社区关系形成并成为社区结构中举足轻重的社会关系,社区与社区工作将回归主流流,并且处于一种核心性地位。

2、民主参与和以人为本中国社区工作的价值基础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自由、民主、权利、参与、社区互助与合作、发展和以人为本理念将成为社区工作的价值基础。

3、社区整合与社区综合发展中国社区工作与社区政策目标由单纯组织发展、社区经济发展和社区政治发展,转变为社区民主政治、社区经济、社区福利与社区文化的全面、综合发展。

4、社区理论与市民社会理论中国社区理论是伴随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开始起步的,是社会结构转型与经济改革的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理论既是社区研究兴旺发达与蓬勃发展的结果,又为社区研究深入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二)、实务发展趋势1、城市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中国社区实务范围不断扩大,社区实务主体是社区发展取向的社区建设,社区实务主题是社区经济发展与社区综合发展。

2、街居工作与建构社区模式中国社区实务主要反映为城区工作,社区实务模式主要是建构社区。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的社区工作典型表现在城市社区,社区实务主要是指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的工作。

在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现代胡处境下,中国社区实务模式与社区政策核心目标是: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

3、组织动员和社会运动策略组织性动员与社会运动策略是社区工作重要方法。

总管当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经所有人组织起来,动员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式所有工作方法的灵魂。

社会运动与群众路线是既有中国社会传统的社区工作方法,又是颇具发展潜力与发展前途的工作方法。

4、社区工作与专业工作队伍中国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基本发展趋势是专业化与职业化,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趋势成为中国社会工作者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进程的最佳突破口。

九、台湾小区的发展模式及其借鉴(一)、台湾社区工作:从福利小区化迈向永续小区詹火生等:台湾社区工作:从福利小区化迈向永续小区[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期以随着世界小区化服务潮流,自代中期后,台湾各公共领域之以小区化为主轴的服务方案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

福利小区化小区营造是其中最获重视的两项计划;经过十余年的推动,台湾健康小区六星计划的出现,不仅包含了前两项计划的内容,同时也使小区建设扩展至诸如产业、环境、治安、人文等六个方面;永续小区发展策略在反思以前小区建设经验与问题的基础上出现。

《台湾健康小区六星计划的推出,将台湾各部门及各领域的小区相关工作集于一体。

从其产业发展、社福医疗、社区治安、人文教育、环保生态、环境景观等六大工作方面观之,当前台湾所营造的小区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小区。

特别是六星计划之以小区主义为核心价值,以永续经营为运作模式,以健康小区为营造目标,体现出台湾小区工作的宏观思维。

因此,台湾小区工作的思维已超越代的福利小区化及小区营造,朝向全面发展的永续小区迈进。

永续小区即意味着永续发展型的小区,须兼顾到经济、社会、人群及自然环境多个方面。

甘博(GambleDN)指出:永续发展小区实务是致力于统整环境、经济和社会因素的一种全面性的发展策略……因而,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以及人群和社会资本的投资(如教育、健康、公民能力和领导训练、就业和企业技能的发展以及种族和文化压迫的排除),并不是国家、区域或地方财富的阻碍,而是满足人们需要及保护全球资源的长期生存能力之经济生产模式的必要要素。

因此,永续小区发展欲营造的应是一个兼顾环境、经济、社会与人文之全面性的小区。

(二)、永续小区依据的价值基础社会正义(socialjustice):使得人们能够享有其人权、符合其需要,对影响其生活的决策过程有较大的决定权。

参与:以充分公民权、自主权以及分享权力、技巧、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人们通过对影响其生活议题的讨论,促进其民主的参与。

公平(equity):以社会、个人的态度、社会制度、社会服务去反对社会歧视、反对将弱势群体的边缘化。

学习(1earning):通过学习彰显处理社会、经济、政治和环境问题之有贡献和发展者的技巧、知识和专门技术。

合作(co—operation):基于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和贡献,共同协力以确认和采取行动。

环境正义(environmentaljustice):使得人们能够对其所居住的环境负起责任,并采取行动以保护和改善环境。

(三)、永续小区的价值永续小区发展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目的。

当它被视为一个过程,它是要透过理性的规划、行动和评估,并采取集体的行动,以挑战对弱势群体的压迫和社会不平等;当它被视为一种目的,它是要促进社会的变迁和社会正义,以协助小区改善生活质量。

(四)、台湾小区发展的借鉴意义1、依据福利多元主义的路径,整合政府、小区、民间组织的力量,发展以小区为基础的照顾体系。

福利小区化计划的实施将以往小区发展工作偏重物质建设的运作,转向与社会福利体系结合,并将发展的焦点转向欲结合政府、民间组织和小区的力量,共同提供弱势群体小区化的照顾服务体系。

福利小区化能提供就地照顾,符合儒家文化重视家庭的传统,保留被照顾者与生活小区的联系,提高小区居民和被照顾者的小区认同,减少照顾费用。

2、小区发展理念与立法、政策和方案密切结合,动态追踪方案实施,并根据方案实施评估及时调整政策。

小区建设要基于小区居民需要进行设计,不断改进,不断整合,使多个小区建设内容成一体,以利于资源的开发使用。

要从宏观的角度,达成产业发展、社福医疗、小区安全、人文教育、环境景观、环保生态等六个方面的标,体现出发展型社会福利的理念。

3、将物质小区建设和文化小区建设结合,强调文化重于物质的小区(总体)营造。

小区营造的兴起,要借由文化建设来充实小区居民的精神生活,以矫正以往小区发展之偏重基础工程建设的现象。

本身植根于小区的各种民间文化活动,使得更种文化借此机会发扬光大,互相交流融汇,少数族群的本土文化得以传承。

4、强调并努力实现小区居民的参与、自主与主体性的小区价值。

小区工作的各项方案要把小区居民的参与、小区自主与创造、小区的主体性纳为方案的重要工作项目,具体做法要体现小区主义的精神。

初步将小区价值的内容纳为实务工作中的重要因素。

5、通过在小区中学习,提升居民能力。

创办小区大学,普及小区教育。

小区大学不是以文凭为目标,而是着重在人文陶冶、职业技能进修、居家照顾等教育内容,为小区居民提供课程学习的场所和平台。

将教育当作小区营造的发动机,培植小区学习团队,构建终身学习资源网络平台,全面营造小区学习文化,建立起了小区教育学习体系,增加了小区社会资本,提高了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6、迈向统整性的永续小区计划。

加强各个部门的配合,建立部门之间的互动平台,以让各部门的小区方案能以整合方式运作,从而创造安居乐业的健康小区,实现永续小区的计划。

参考文献:1、徐永祥:社区工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版2、贾秀兰:社区工作在我国的发展[J]西南名族大学学报9月第93、詹火生等:台湾社区工作:从福利小区化迈向永续小区[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4、武新:中国社区工作实践透视[J]社会科学辑刊第45、黄建宏等:论深圳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8月第46、王雪晶:社区社会工作专业化:问题与对策[J]社会研究第6

《中国社区工作的发展及其趋势 doc.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