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经济技术发展与我国封建社会的文化生态

  收稿日期:2008201215  作者简介:高巍翔(1965—),男,博士,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春秋战国经济技术发展与我国封建社会的文化生态高巍翔(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摘 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政治变革、思想文化活跃的社会转型时期,三者在时空上一致,相互促进。本文旨在揭示该时期技术、经济社会、文化之间生态协调发展的互动关系:一、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正关联为新的封建社会经济制度基础的形成和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物质基础;二、上层建筑的解体和“百家争鸣”的出现奠定了我国封建政治制度和文化意识上层建筑的基本形态;三、文化扩散和教育下移以及“百家争鸣”的形成从思想文化上巩固了社会变革的成果,为以后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合理论证和预设。关键词:春秋战国;经济发展;封建社会;百家争鸣;思想文化;文化生态性:K 225.03;K 23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105X (2008)0120099205  所谓文化生态,是指文化的发生、发展和繁荣应该具备的条件等基本要素。大体上文化繁荣都需要积聚相当的财力和物质基础,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很难会有文化的发展。恩格斯指出精神文化诸方面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1]506。英国著名学者、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博士在谈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时曾经说:“古代的中国人在科学技术的许多重要方面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三世纪到十三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2]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剧烈的社会形态变化,社会形态由奴隶制社会的逐渐崩溃到封建制社会的逐步确立。在这个社会形态转型时期,出现了经济发展、政治变革和文化繁荣与中国封建社会确立的同步性,与此过程相辉映,中国进入文明社会后出现了第一次空前活跃的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的局面,其对中国后世文化的影响可与希腊文化对欧洲后世文化的影响相比拟,由此奠定了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和文化生态,体现历史生态逻辑发展的必然。一、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正关联为新的封建社会经济制度基础的形成和思想意识的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恩格斯认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3]春秋战国时期“周室衰而王道废”,出现了“王纲解纽,礼崩乐坏”的局面。具体表现为旧的精神和力量的衰落、社会规范与控制作用的丧失,旧的社会制度崩溃,而新的社会制度尚未建立,内部冲突发生,呈现出纷乱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技术的进步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发展、经济结构、经济形式的变化。春秋战国的科学技术成就表现在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学、医学、冶金、农学和农业耕作技术等,特别是冶铁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以及牛耕的推广,大大促进了当时的经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大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最重要最明显的标志就是铁的发明和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大约春秋初年,我国就发明了冶铁技术,制造出最早的铁器,到春秋后期,发明展性铸铁技术,铁的硬度提高,适用于制造各种农具与手工用具。到战国后期,基本上完成了铁器的普及过程。特别是战国时期,发明热处理技术和渗碳制钢技术,这对提高铁制工具的功能,促进铁器的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Journal of China U niversity of M ining &Technol ogy (Social Sciences )2008年3月
《春秋战国经济技术发展与我国封建社会的文化生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