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内容简介

   《战争与和平》主要内容是反映1805~1912年间俄国在国外和本土同拿破仑法国之间的几次战争以及和平时期的生活。全书重点是歌颂俄国人民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托尔斯泰肯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同时宣传一切历史事件都是命中注定的宿命论观点。主人公安德烈和彼埃尔是精神探索型的人物。前者意志刚强、性格果断、富有理智,后者容易感情冲动,缺乏意志力但纯朴善良。娜达莎是俄罗斯文学中最有艺术魅力的妇女形象之一。《战争与和平》被誉为史诗体小说。

《战争与和平》赏析评论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巨著, 写于1863 1869 年。托尔斯泰原先想写一部十二月党人(贵族先进青年)的中篇小说。经过反复构思,他决定写一部以1812 年卫国战争为中心的长篇小说。于是他改变了原来的写作意图,扩大了构思范围。为了写好这部作品,托尔斯泰研究和引用了大量历史材料和文学材料,甚至有关哲学著作。他拜访了1812 年卫国战争的参加者,实地考察了波罗金诺战场。在最好条件下,写了7 年,最后脱稿于1869 年。这是一部结构庞大,人物众多(有559 人),富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性的长篇巨制。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说:这样的作品全欧洲除了托尔斯泰以外没有人写得出来。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说: “这是自古以来所写成的作品中最最伟大的一部。

    这部作品有两条互相交错的情节线索。这便是1812 年的卫国战争和贵族家庭纪事。这两部分又用来说明两个中心——“战争和平1864 12 8 日,托尔斯泰从莫斯科写信给他的妻子说:我记得你对我说过,我现在这样努力写的军事和历史事件不会写好,而写得好的只有家庭,人物性格,心理状态。这真是说得再对也没有了。然而,托尔斯泰在写作过程中克服了自己的弱点,作品中军事场面和对历史的叙述并不逊于家庭纪事和心理的描写。

    《战争与和平》中,对战争的描写,可分为两个阶段:即1805 年至1807 年俄军在欧洲的对法战争和1812 年拿破仑入侵俄国的卫国战争。托尔斯泰不仅具体地、真实地描写了奥斯特里茨和波罗金诺战役的广阔战斗画面,而且把战争描写和人物心理体验紧密地结合起来。歌颂了俄国人民和军队的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他们对入侵者的英勇反抗,称赞了游击运动。在这种意义上,它违背了托尔斯泰宣扬的勿以暴力抗恶的学说。

    值得我们重视的是托尔斯泰在作品中表达的历史观点。他十分重视对历史、人类的发展、个人和群众的关系的看法。1868 年,他写信给历史学家博果金说:我关于自由和依赖的界限的意见,我的历史观点,并不是我一时想出的偶然的怪论,这些思想是我一生中全部脑力工作的果实,而且成了我的世界观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托尔斯泰的历史观虽有偏颇,甚至包含唯心主义的成分,但他正确地认为推进历史的是人民。他在谈到《战争与和平》时,曾用一句话加以概括说,他写的是人民的历史。他在作品中,也不止一次谈到人民举起了战争的棍棒,把1812 年卫国战争的胜利当作是全民战争的胜利。在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法军入侵时,人民如何把粮食埋藏起来,把干草烧掉,不给法国人任何的物质供应。游击队员齐洪用一把斧头战胜了四个法国兵,教堂执事在一个月内捉住了几百个俘虏,同时村长老婆华西里莎也一举杀死了几百个法国人。在波罗金诺的战役中,俄国士兵英勇顽强地抗击敌人,一个堡垒往往要争夺七、八次。一些炮兵一只手臂被打断了,便用另一只手去开炮。正是这些普通的俄国人,成为反击侵略战争的主体。

    托尔斯泰与英雄造时势的唯心主义历史学家不同,他们只是把注意力放在个别杰出的英雄人物身上,而看不到人民。英国著名政论家、历史学家卡莱尔在他的《论英雄与英雄崇拜》一书中,宣扬的就是这种观点。托尔斯泰始终是反对卡莱尔的主张的。但他自己在写群众运动时,又把它写成是一种自发的、盲目的群蜂式的力量,体现了他历史观中自相矛盾的一面。作品中,描写了两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库图佐夫和拿破仑。托尔斯泰在这两个人物身上贯穿了自己的历史观点。一方面,他把库图佐夫当作俄国人民精神力量和意志的体现者,是个真正的人民战争的统帅,他唯一愿望是赶走法国人,保卫祖国。他纯朴、善良、富有历史经验;另一方面,由于托尔斯泰否定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观点,而赋予库图佐夫宿命论的思想。库图佐夫的座右铭是忍耐与时间,他不去阻碍和预先决定任何事物,而是等待事件的自然到来。这是不符合客观的历史事实的。至于拿破仑,托尔斯泰把他描写成过于自负和自信的法国统治者,他充满冒险精神和利令智昏。作家把他和库图佐夫对照起来:库图佐夫具有人道精神,拿破仑则冷酷无情; 库图佐夫对祖国忠贞,拿破仑则充满虚荣心;库图佐夫纯厚朴实,拿破仑则装腔作势。同样地,托尔斯泰也否定拿破仑的历史作用,并嘲笑地说:拿破仑只是像一个抓住马车里的带子的小孩,就认为自己在驾驶这辆马车前进了。这里的马车,指的是历史。这样,托尔斯泰在肯定人民的同时,完全否定个别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体现了他历史观的偏颇的一面。

    1812 年的卫国战争,对俄国贵族来说是个真正的试金石,使他们分成爱国的和卖国的两个集团。作品中对四大家族的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特点。库拉根家族是贵族上流社会贪婪、愚蠢和无耻的代表,是个卖国的家族。他们关心的是卢布、爵位和勋章。充满卑鄙的利己主义和不道德的行为。他们对祖国的命运和前途漠不关心。托尔斯泰在作品中猛烈地抨击道:所有这一群人都攫取着卢布、十字勋章和官爵,而他们在捞取这些东西的时候所注意的仅仅是沙皇的恩宠的鼻息。不仅库拉根公爵是这样,他的女儿——“美丽的动物爱仑,和儿子——“一个好动的傻瓜阿那托尔莫不如此。保尔康斯基、别素号夫、罗斯托夫三个家族是属于爱国的贵族。他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保尔康斯基家族,具有正直、爱国和孤傲的特点。这个家族的代表人物是安德来·保尔康斯基。他是个聪明英俊的贵族青年。早年幻想荣誉和建立功勋。在奥斯特里茨战场上受重伤后,他的宗教意识抬头,打消了对一切虚名浮利的幻想。他在自己的领地上,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热衷于对儿子的教育。不久,他认识了朝气蓬勃的娜塔莎,重新燃起他对生活的希望。可是, 娜塔莎受到花花公子阿那托尔的诱骗,给了安德来沉重的打击,使他陷入极度苦闷之中。再次使安德来振作起来,是1812 年的卫国战争。他重返前线, 并担任了团队指挥官。在作战中,他表现得异常勇敢。但在波罗金诺战役中, 他又受了致命的重伤,被抬回后方。最后,他在向神呼吁,号召道德自我完善中死去。托尔斯泰在这个人物身上体现了自己对人生探索的观点。

    别素号夫家族是莫斯科富裕的贵族。彼埃尔是这个家族的代表。他和安德来有许多相似之处,如爱国主义的思想,对现状不满,不断进行精神的探索等。但彼埃尔不如安德来意志坚强。安德来是尚理智的,彼埃尔则重感情。安德来集中精力在探索生死的意义,彼埃尔则热心于探求道德的理想。他脑子里经常萦绕着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是坏事,什么是好事,什么应当爱, 什么应当恨。最初,他加入彼得堡的共济会,因为共济会提倡拯救世间一切压迫者的主张。后来,他才发觉共济会的人,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他们热心的只是追求个人的利益。于是他和这个组织决裂了。他第一次探索失败了。1812 年战争爆发后,他虽然崇拜拿破仑,但他被爱国主义思想所感召,组织了民团,捐献了钱款。波罗金诺会战时,他以俄国普通公民的身份参加战斗。莫斯科放弃后,他又自动留下要刺杀拿破仑。这种由崇拜拿破仑到刺杀拿破仑,是他爱国意识的巨大升华。但他的计划未实现, 反而成了法军俘虏。在俘虏营中,他和宗法制农民卡拉塔耶夫接近起来。卡拉塔耶夫教会了他信仰上帝,因为世间的一切都由上帝决定,幸福只是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中。这样彼埃尔和安德来一样,最后都皈依了上帝。托尔斯泰在这人物身上同样体现了自己思想的影子。在尾声中,托尔斯泰把他写成是一个秘密组织的成员。虽然未展开他的活动,但人们可以推测这是十二月党人组织的前身。

    罗斯托夫家族是俄国宗法制庄园贵族的典型。他们保留了许多俄国古老的传统。生活充满了宗法制的特点。托尔斯泰把他们写成最动人、最富有感染力的一个家族。他们并不富裕,但充满欢乐和生气。和前面两个家族紧张、阴郁的生活情调不同。作家把一些富有诗意的场面(如打猎等)都安排在这个家族的团体中。这和托尔斯泰的宗法制观点是分不开的。这个家族代表人物是娜塔莎。这是个可爱而富有诗意的淘气鬼。她充满青春的活力,憎恶一切虚伪的事物。在卫国战争中,她表现了真正爱国主义的思想。她说服家里的人,让出搬家的马车去运载伤员,并对伤员进行细心照料。但她带有稚气和用情不专的缺点。婚后,她却成了另一副样子,她失去了青春的魅力和热情,成为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的妈妈,专心履行贤妻良母的职责。同时, 她把自己当成是丈夫的奴隶。体现了托尔斯泰在60 年代对妇女问题上的保守主义的观点。

    托尔斯泰赞扬了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贵族的爱国意识。但由于他的不抵抗主义和人道博爱的思想,他是反对战争的,宣扬的是和平主义。鲁迅在

《文艺与政治的歧途》一文中,对他评论说: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讲人道主义,反对战争,写过三册(应为四册——笔者)很厚的小说——那部《战争与和平》,他自己是个贵族,却是经过战场的生活,他感到战争是怎么一个惨痛。..战争的结果,也可以变成两种态度:一种是英雄,他见别人死的死伤的伤,只有他健存,自己觉得怎样了不得,这么那么夸耀战场上的威雄。一种是变成反对战争的,希望世界上不要再打仗了。托尔斯泰便是后一种,主张用无抵抗主义来消灭战争。显然托尔斯泰这种主张和他所描写的是有矛盾的,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气魄雄伟、内容浩瀚的作品,但结构上显得十分完整和统一,体现了作家非凡的艺术才能。其结构特点是:(一)情节线索交错排列,场面不断变换。作品中,1812 年的卫国战争是主线,四大家族是四条干线。作家把历史事件和贵族家庭纪事穿插起来,战争和平两个思想中心交替出现,并成为组织全部材料的枢纽。在四大卷中各自形成重点,成为该卷的结构核心。如第一卷的重点是奥斯特里茨的战役,第二卷是娜塔莎和安德来的恋爱史,第三卷是波罗金诺大会战,第四卷是彼埃尔的被俘。作品中描写的场景十分丰富多样,并随着中心不同,不断在变换。这里有帝王达官的宴会、恋人的幽会、贵族沙龙的舞会,战场格杀场面、莫斯科大火、法军溃逃,地主庄园生活、农民劳动,以及打猎、钓鱼、抢劫、赌博、拐骗等,构成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的万花筒,体现了作家广博的知识和生活阅历,并使作品气象万千。(二)对照的手法。作品有情节对照,场景对照,人物对照,思想的对照。如爱国家族与卖国家族、城市与乡村、前方与后方、贵族生活与农民生活、拿破仑与库图佐夫,均构成鲜明的对照。通过对照使正面和反面的人和事,更加美丑分明、是非大白。(三) 艺术散文和政论相结合。作家一方面对事物进行客观的、真实的描述;另一方面,他对描述的事物进行哲学的、历史的分析和解释,并直接加以评判。体现了历史家的冷静,雄辩家的愤激,既是一曲优美的散文诗,又是热情洋溢的政论文。

    《战争与和平》对人物的塑造。托尔斯泰采用了这样一些手法。(一) 在发展中展示主人公性格。作品中所写的正面人物都不是定型的。如安德来、彼埃尔、娜塔莎都是在发展中完成自己的性格。他们前后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作家把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和历史环境的变化有机地联系起来。强调历史环境变化对人物变化的影响。而他的一些反面人物则没有这种变化过程。如库拉根公爵、爱仑等,他们的精神生活是停滞的、原封不动的,一出场就定型了。(二)深刻的心理分析和内心独白的手法。托尔斯泰的主人公都是些具有丰富的、复杂的内心世界的人。作家通过人物自述、内心独白、人物对问题的思考,以及作家的评述来展示人物的心理状态。安德来·保尔康斯基原先有出人头地的思想,他爱慕军功和受奖,他在内心对自己说:我除了荣誉,人的爱情之外,什么也不爱。死亡、创伤、丢弃家庭,无论什么我都不怕。但当他身负重伤,躺卧沙场的时候,他思想变了。他看着高远的天空, 感到人生的渺小。他内心对自己说:以前我怎么就没有看到过这样高阔的天空呢?我现在终于认识了它,这是多么幸福啊!是的,除了这个无边无际的天空之外,一切都是空的,一切都是幻觉。拿破仑原先是他心目中的英雄,但将拿破仑和那崇高、无极、有飞云的天空之间所发生的东西比较起来,是那么一个渺小、不重要的人。托尔斯泰运用这种内心独白的手法, 揭示了人物的宗教意识的萌生。同样地,作家也运用这方法揭示了彼埃尔的精神状态,他对卡拉塔耶夫哲学的思考和全盘接受的过程。另外,作家还通过人物的眼神,表情和手势,把人物隐藏在内心的复杂的感情传达出来。如娜塔莎和久别重逢后的安德来会见了,娜塔莎的眼睛充满着幸福的泪水, 她羞怯、同情、快乐和殷勤地看着他。带着浮肿嘴唇的娜塔莎的瘦削和苍白的面孔不惟不怎样美观而且有些可怕。安德来公爵没有看见她这个面孔,而看了她的闪闪发光的非常美妙的眼睛。同样,托尔斯泰在写玛丽亚公爵小姐时,一再写她那亮晶晶的眼睛。这眼神传达出她内心的纯洁,道德的美和爱情。当她初次和尼古拉相会时,她用她那种深沉而明亮的目光看着他;再次相会时,她颊上出现了淡淡的红晕,两眼焕发出新的、明亮的光彩。同时,托尔斯泰还多次描写了娜塔莎的微笑。这种微笑很好地传达出了她内心的幸福的感觉和对人生乐观的态度。

    托尔斯泰是风景描写的能手。他尤其善于描写乡村风景。他对大自然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体验出其中变化的奥秘,使人们感受到色彩、光线、气味和时令。如雪水浸泡的原野、春天泥泞的童山村落,凉爽的静穆的月夜,还有幽暗的森林,喧嚣的河流,腰围粗大的老橡树。这些构成了一幅绚丽的俄国大自然的风景画。作品中对打猎场面的描写是一幅十分精妙的图画。在那里人和大自然、动物均融成一体,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蓬勃的朝气。据高尔基回忆,列宁十分称赞这幅图景。有一次,高尔基到列宁那里去,在列宁的办公桌上放着一部摊开的《战争与和平》,列宁正在看其中的打猎场面, 他兴奋地对高尔基说:这是一个多么不平凡的人啊!呃?多么强壮的人哪! 我的天,这才是一个艺术家..你知道,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惊奇的呢?..”(高尔基着《列宁》)托尔斯泰通过写景不仅展现了现实环境, 而且衬托出人物的性格和心情,使场面达到一种诗意的境界。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这恐怕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部小说了。 十二岁的时候我开始读它,到现在已经整整七年,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最终才发现,这本书是我永远也读不完的。

       有人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契机是为了探寻俄国社会的出路,我却始终觉得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我认为,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目的。从《战争与和平》里面,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甚至宗教学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既是主观的,同时又是客观的。说它主观,是因为他来源于托尔斯泰的思考与总结,很多地方都打上了托氏烙印;说它客观,则是因为他并不强加于人,而是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在托化的同时又逐渐凸显出自己的个性来。

    另一方面,我又认为,以托尔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远,他未必会把人类的所谓政治放在眼里。从根本上讲,托尔斯泰所关心的,应该是更广阔的精神与永恒。《战争与和平》里面,托尔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尔、安德烈的大脑来探讨这个问题,探讨的最终结果,他没有告诉我们,这也正是其客观之处。他似乎希望我们去独立思考,并找出答案来。然而,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与见解,所以,凡是读过《战争与和平》的人,都在心里构造了一部属于自己的《战争与和平》。

    应该说,《战争与和平》这部书最大的成就在于其思想性,那是无与伦比的。但是,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样不凡。

    结构安排方面,要处理好这样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非常困难的,托尔斯泰却能够凭借自己的艺术天才,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穿来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乱。而且,托尔斯泰似乎特别擅长描绘那种高难度的大场面,战争、舞会、宴席,他可以用极简短的话把每个人的性格及心理和盘托出,却从无顾此失彼杂乱无章的感觉,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尘莫及的。

    语言方面,《战争与和平》始终保持一种质朴大气且与众不同的风格,它并不旗帜鲜明,但内蕴深邃,使人一看便知是托氏文字,比起莎士比亚的雕章琢句来,要强出许多。

    人物性格方面,《战争与和平》也有其高超过人之处。首先,书中几乎每一个人物,包括那些并不重要的配角,如伊波利特、莫特玛、小尼古拉等,都有他们自己的性格(要做到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其它小说如《红楼梦》、《水浒传》也有类似成就)。其次,书中许多人物的性格,都在不断变化。如皮埃尔,从单身到结婚、从私生子到继承人、从海伦到娜塔莎、从雅各宾派到共济会、从战争前到战中到战后、从贵族老爷到俘虏再到释放、从初出道时的年轻气盛到后来的好学深思,他的性格一直处于一种无法停止的状态,每经历一件事情,他都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自身的转变。再如安德烈,他的一生经历过很多大的变故,从军、负伤、丧妻、对娜塔莎的爱情及娜塔莎的变心、还有死亡。相比皮埃尔而言,他的性格的变化是比较突然的,这与他所处的环境及自身特点有关。娜塔莎的变化最大,尤其是与皮埃尔结婚后,她由原来那个活泼、快乐、爱唱爱跳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位不修边幅、甚至有点吝啬的母亲,以至杰尼索夫再次见到她时,竟会大吃一惊。但,无论这些人物的变化多么不可思议,我们都会觉得它合情合理,提不出任何异议,似乎一切事情就应该这样。而且,无论他们怎样变化,皮埃尔还是皮埃尔、娜塔莎还是娜塔莎、安德烈还是安德烈,他们天生具有的根本性特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这就是托尔斯泰的高明之处,他总是能够站在一个客观的高度,从客观上描述并观察人物的性格,而不因为任何主观因素来刻意创造。表面上看,这种旁观者的白描手法似乎缺乏情感,太过冷峻,但如果往深处挖掘,你便会发现,托尔斯泰其实在他笔下的人物身上寄寓了很多东西,包括这个世界上最为深沉的感情和悲悯。也正是这种最深沉的感情,才使得托尔斯泰与他所热爱的东西始终保持着一定距离,他可以客观地评判,却很难一厢情愿地投入。记得高尔基在致契可夫的一封信中说:您可知道,在您的戏中,我觉得您处理人物比魔鬼还要冷酷,您对待他们像雪,像风雪一样的冷。可就是《万尼亚舅舅》这部戏却使高尔基感动得哭了。读《战争与和平》也让我有类似的感受。

    《战争与和平》给了我许多东西,包括宇宙万物运行的道理、人生的启发以及心灵上的慰籍。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皮埃尔这个人物,并在精神上把他当作一个知心朋友来对待。他随和、善良、落拓不羁、贪享受却又没有贵族老爷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里以至于显得魂不守舍,这些特点都让我感到亲切。娜塔莎很可爱,不过略显轻浮了些,所以一经阿纳托里诱惑便放弃了对安德烈的爱情。经历了战火洗礼后的娜塔莎沉稳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时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泼与快乐。安德烈则是另一种性格,他冷峻、聪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尔的那种宽容气度,所以常常后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结局来安排他,毕竟在临死时他彻悟了。

    《战争与和平》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们咀嚼回味,如罗斯托夫一家因战乱迁出莫斯科时娜塔莎与皮埃尔告别的场景。娜塔莎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过的皮埃尔,就向他打招呼。他们简单聊了几句,皮埃尔因为痴恋娜塔莎又考虑到自身的处境而显得漫不经心,最后他向娜塔莎挥手道别:明天,不!再见,再见了。随即停下脚步落在了马车后面。娜塔莎则好一阵子还把头伸出窗外,对渐渐远去的皮埃尔露出亲切、快乐的微笑。

    这一段特别使我感动,虽然他们之间的谈话非常平淡,几乎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觉到战争阴影下人与人之间的依依真情。尤其是皮埃尔那句:明天,不!再见,再见了。更加可贵。他似乎觉得这一分别,与娜塔莎将永无再见之日,战争逐渐临近,明天风雨不定,所以说出这么看似不经意却沉痛之极的话来。

    有人说,托尔斯泰那种僧侣式的不抵抗主义使得他像个可笑的懦夫;又有人说,托尔斯泰属于农民阶级,他所提倡的农民宗法制观点带有很大局限性。对此,我要说,我们这个世界所缺乏的正是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因为人类太好胜了,他们不但要超过自己的同胞,还想进一步征服那生养自己的大自然。很明显,人类是不可能征服自然的,他们将为自己的好胜付出代价,酸雨、臭氧层空洞、大气变暖,这一系列的事实难道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至于所谓的农民阶级局限性,那是不值一哂的,如果拿阶级来划分托尔斯泰这样一个伟大而超前的人物,就好比用米尺丈量地球,可笑透顶。

    不管怎么说,托尔斯泰都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思想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所以,我们没有资格站在这么一个伟人面前指手画脚。尽管他不抵抗,偏向农民,但这毕竟是他自己的个性,像很多其他人的个性一样,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而且,我更认为,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个性,托尔斯泰才成其为托尔斯泰,否则他只是一介庸夫罢了。

    《战争与和平》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记事。《战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达和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所要表达内容的那种形式。他说的是实话。孟子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语:吾辞达而已矣。辞能达意,就这么简单。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只是表现思想的一种形式,作为形式,它远不如内在的灵魂重要。后人读《战争与和平》,往往呼为史诗,那样其实正好违背了托翁的意愿。真正读懂《战争与和平》的人,最终会发现,这是一部思想的结晶,却非文学。而小说的作者托尔斯泰,则纯然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了。

《关于《战争与和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