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规院-鄂州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 概况

第一节 基本情况

鄂州市位于东经114030′——115005′,北纬30001′——30036′,东连黄石市,南接大冶市、咸宁市,西邻武汉市,北与黄冈市隔江相望。主城区离武汉市58公里,至黄石市31公里。

鄂州市属江汉平原的东延地带,具有平原、垄岗、丘陵等多种地貌类型,境内有梁子湖、鸭儿湖、三山湖、花马湖及洋澜湖等大小湖泊近百个,素有“百湖之市”的美称,是著名的武昌鱼产地。

鄂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的特点。常年平均气温为17℃,年均降雨量1340——1400毫米,日照2038小时,无霜期263——271天。优越的光、热、水等条件具有种养的广泛性和多宜性。

鄂州历史悠久,早在五千年前,人们就在此繁衍、生息。鄂州历史上曾多次分合,几度兴衰。唐尧时称樊国,夏时为鄂都,商时称鄂国,春秋时,鄂为楚国别都。秦废分封制,鄂为县,两汉时均称鄂县。三国时,鄂县属吴,孙权都鄂,改为武昌县,并设武昌郡,筑吴王城,为鄂州称武昌之始。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分武昌县复立鄂县。南朝、宋、齐、梁、陈均为武昌郡治所。隋废鄂县并入武昌县,属江夏郡。宋初为武昌县。元初,称寿昌府。明、清两代皆为武昌县。辛亥革命后,改武昌县为寿昌县,后因浙江省有“寿昌”之地,故1914年改为鄂城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鄂城县属大冶行政专区管辖,1960年改鄂城县为鄂城市。1961年又改市为县。1979年11月,县属的城关镇及附近几个蔬菜大队从鄂城县划出组建鄂城市,即县、市分设。198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鄂城县、市合并,且将黄冈县的黄州镇及长江乡划入组建省辖鄂州市。1987年,鄂州市属的黄州区(黄州镇及长江乡)划属黄冈县(现省辖黄冈市的黄州区),其建制沿袭至今(详见专题六《鄂州市城市发展演变过程专题报告》)。

至1997年底,全市共辖一个省级开发区;三个市辖区;一个管理区;十六个镇,十个乡,市域总面积1504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101.3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9.12万人。1997年,鄂州市国内生产总值72.8亿元(1990年不变价,下同),工农业总产值156.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43.38亿元,农业总产值13.42亿元。

第二节 规划工作回顾

1987年修编的《鄂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后,有效地指导了鄂州市的城市建设,在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及城市的改革开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洋澜湖文教区初具雏形,莲花山旅游区发展迅速。洋澜湖文化教育区的建设促进了城南新区的快速发展。

2.城市道路“内环”已基本形成,城市道路骨架基本拉开。对外交通状况极大改善。

3.新客运港、鄂州火车新客站、五丈港码头、雨台山水厂的建成及道路、排水、能源、电信等重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使鄂州市的投资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增强了吸引力。

4.旧城区的改建使旧城环境及城市面貌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第三节 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关的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滞后,城市规划对开发建设的调控、指导作用发挥不够。特别是规划实施未严格坚持依法管理,导致规划实施尚存在以下问题。

(1)环洋澜湖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乱占、滥建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洋澜湖风景区的发展和城区用地总体布局的合理性。

(2)旧城改建在利益的驱动下,容积率过高,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居住环境质量下降。

(3)规划确定的搬迁企业未能按规划实施,有些招商引资的项目甚至有污染的项目,其选址竟在原总体规划确定的综合居住区和风景区控制范围内,严重影响了城市功能分区的合理布局。

(4)城区的公共绿地建设与城区发展不协调,公共绿地指标严重偏低(不含西山风景区的绿化)。

第二章 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第一节 规划依据与指导思想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相关法规。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湖北省长江(汉江)经济带城镇发展规划》(1995年)。

4.《鄂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

5.《鄂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7——2000年)。

6.《鄂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

二、规划指导思想

立足大武汉都市圈,充分发挥鄂州的区位和资源优势,着眼二十一世纪城市发展目标,依托大武汉,服务鄂东南;布局大产业实施大发展示,科技大创新,城市大发展,建成城乡协调发展的山水生态旅游城市。

第二节 规划原则与规划期限

一、规划原则

1.坚持体现城市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原则。面向二十一世纪,面向新时代,突出“战略性、超前性”,注重“延续性、可行性”,保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逐步实现。

2.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环境,节约耕地。对土地和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空间配置。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化,提高环境质量。

3.坚持科技兴市的原则。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面向知识经济时代,将城市经济发展逐步引导到主要依靠知识发展的轨道上来。

4.突出城市特色的原则。力求创造鲜明的城市特色。

5.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走城市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道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先发展主城区,加快发展葛华城区,突出重点发展中心城镇。

二、规划期限

近期:1998——2005年

远期:2006——2015年

远景规划: 对2015年后的未来35年,鄂州市城市发展形态进行了远景构想。

第三节 城市总体规划支撑体系

本次规划结合鄂州市城市发展状况,规划采用专题形式对城市若干子系统进行深层次研究,形成城市总体规划若干个支撑体系。(详见框图1)

框图一

一、本次规划采取了公众参与总体规划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公众关心的交通、休闲、居住、绿化等城市问题广泛听取社会各阶层的意见,进行筛选综合,使之成为城市总体规划一支撑体系。

二、本次规划还聘请了全国城市规划等方面的资深专家为本次规划的高级顾问,充分利用专家学者的智慧和经验,是实现和保证城市规划质量的决策又一支撑体系。

三、规划积极运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CAD等高新技术,开展了“城市航空遥感综合调查”——“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地形图”等手段,提高了城市总体规划的科技含量,成为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科技支撑体系。

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 区域发展环境

1.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开始由东南沿海逐步向中西部转移,特别是长江经济带的沪、宁、汉、渝等特大城市及许多大中城市的发展建设已呈“如火如荼”之势。地处鄂东沿江城市带的鄂州,近靠武汉,东呼浦东,西应三峡,地理环境非常优越。

2.京九、武九铁路及沪蓉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使鄂州置身于京广、京九铁路大动脉及长江黄金水道、国家干线公路的包围之中,形成了全方位的便捷的对外交通体系,成为沟通南北、连接东西的重要区域。

3.鄂东是湖北省“金三角”发展战略中建设布局中的重要地区。近年来鄂州兴建了湖北省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和60万千瓦鄂州电厂、五丈港集装箱码头等重点项目,以及在建的鄂(州)黄(冈)长江公路大桥。

4.鄂州是与省会城市武汉市交通联系最便捷和经济联系最密切的中等城市之一,最宜接受武汉市的辐射和吸引。武汉市的快速发展将会给鄂州市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5.鄂州位于与鄂、豫、皖、赣接壤的鄂东地区中心,铁路及高速公路的开通,给边际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良机。这些城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城市规模和经济实力都在迅速增长,给鄂州市经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鄂州市只有变压力为动力,才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 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一、经济发展的优势

1.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通达便捷的交通网络,为市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区位条件。

鄂州市处在长江城市带的中心地段,是湖北省开放开发的热点和重点地区之一,是武汉对外经济技术扩散影响最大的城市之一。

京广、京九铁路从市域东西两缘通过,武九铁路、沪蓉高速公路、316和106国道,以及黄金水道——长江横贯市域,形成了水、铁、公路的综合交通网络,是我国水运、公路、铁路等综合运输网络密集区之一。

2.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市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保证。

矿产资源丰富:鄂州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及非金属矿储量大、品位高。铁储量为2.05亿吨,占全省13.43%;铜储量为15.25万吨,占全省5%;钴储量为2266吨,占全省13%;非金属矿储量为1.43亿吨。

水产资源丰富:鄂州水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8.8%,水系江湖相通、水质好,具有外江纳苗、内湖养殖的条件。全市已发展成为以“武昌鱼”等名特鱼种养殖为特色的水产品养殖基地。

旅游资源丰富:鄂州吴王城是我国六朝时期最早的古城遗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考古价值。文物遗迹众多,现存有九曲亭、菩萨泉、广宴楼、试剑石、望楚亭、避暑宫等。西山省级风景名胜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十分丰富。鄂州九十里长港连湖(梁子湖)串江(长江),是少有的田园式风景长廊,梁子湖烟波浩淼,水天一色,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红莲湖宛延曲折、半岛众多、粗犷自然、优美多姿;莲花山游览区依山傍水,沼山省级森林公园林木葱郁,生物多样,山恋起伏,群峰竞秀。麻羊垴、葛山、洋澜湖等山水资源也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3.鄂州是我省鄂东“冶金走廊”、“建材走廊”和“服装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2010年鄂钢产量将达150万吨规模,建材工业除水泥外,陶瓷、新型建材工业等也将有突破性发展。

二、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1.经济结构不合理。行业门类庞杂,产业之间关联度较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小水泥、小高炉、小五金等过多过滥,规模效益低;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规模经营程度不高。

2.人口与耕地的矛盾突出,全市人均耕地只有0.6亩/人,高效利用、保护土地资源,是今后鄂州市经济发展中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3.水患的威胁。鄂州是湖北省有名的“水袋子”,内湖干堤标准低(约有40%的干堤未达到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汛期防洪排涝任务繁重。

三、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一、二、三产业构成由1990年的27.8∶50.9∶21.3调整到1997年的17.2∶51.6∶31.1(按现价计算,下同),工农业的比例也由1990年77.8∶22.2调整到88.5∶11.5,其中轻重工业之比也由30.6∶69.4调整到42.2∶57.8。经济结构正向优化方向发展。鄂州市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及其结构见附表一、二。

四、鄂州市在湖北省的经济地位

从湖北省35个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鄂州经济增长速度和人均主要经济指标都处在全省前列,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处在第六位、工业总产值处在第七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在第八位。在省辖市(含直管市)中处在中游水平,高出黄石、荆州等城市。

表一 鄂州市在湖北省的经济地位及发展速度对比

单位:亿元%

年份

湖北省国内生产总值

鄂州市国内生产总值

鄂州市占湖北省的比重

湖北省国内生产总值发展速度

鄂州市国内生产总值发展速度

1990年

824.38

14.65

1.78

5.0

5.8

1991年

913.38

16.63

1.82

6.6

6.9

1992年

1008.39

21.20

1.95

14.1

23.8

1993年

1424.38

14.3

44.9

1994年

1878.65

52.93

2.82

15.2

32.71

1995年

2391.42

76.53

3.20

14.6

35.9

1996年

2970.20

100.30

3.38

13.2

22.0

1997年

3450.24

118.05

3.42

13.0

17.69

五、产业结构调整

集约发展第一产业,优化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使产业结构逐步向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有机协调的优化型结构过渡。特别要加强技术创新,重点培植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以及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以绿色食品及名特水产养殖等为主的城郊型、观光型高附加值的生态农业;加快旅游、服务、信息、房地产、商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接近第二产业。

六、生产力布局

鄂州市生产力布局可划分为两个特色鲜明的地区,即北部沿江工业密集区和南部绿色农业生态旅游区。

1.北部沿江地区

该地区沿江、靠路、近城,是鄂州市区位优势的集中体现。尤其是葛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紧邻武汉,靠近较多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其知识库和人才库可为我所用;葛店——华容——段店地带,适宜于现代大工业布局,加之城镇基础设施较好,是全市工业集中分布区。

本区域内主城区是全市的行政、文教、贸易、信息及旅游服务中心,是全市第三产业的集中分布区。

2.南部绿色农业生态旅游区

沪蓉高速公路鄂州段沿线及以南地区,具有以下特点:

①城镇数量少、规模小,工业经济不发达;②处在武汉、黄石等大城市之间,城郊型特点明显;③自然环境好,山青水秀,生态环境未受破坏。

本区域应是鄂东城市群理想的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场所和蔬菜、水产副食品供应基地,宜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和高科技农业。因此,应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九十里长港、梁子湖及红莲湖等地区均属重要生态控制区,必须加强重点保护和严格管理。

本区域蕴藏有比较丰富的非金属矿,其开发与利用,应对绿色生态保护区的总体发展不构成影响。

七、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

根据鄂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鄂州市各时期国民经济主要发展目标,具体如表二所示。

表二 鄂州市主要经济指标规划一览表 单位:亿元.%

1997年

2000年

2005年

2015年

数量

速度

数量

速度

国内生产总值

72.83

71.5

120.0

10.91

320.0

10.31

其中:第一产业

9.71

6.01

7.5

4.53

11.0

3.90

第二产业

42.70

37.6

60.0

9.79

149.0

9.52

第三产业

20.42

27.9

52.5

13.52

160.0

11.79

注: ①以上数值均为1990年不变价。

②1997年指标为调整前的数值。

③2000年及2005年、2015年指标均为调整后的数值

根据鄂州市经济发展目标,鄂州市各时期一、二、三产业的比重构成如下(按不变价计算):

2000年一、二、三产业结构构成为:8.4∶52.6∶39.0;

2005年一、二、三产业结构构成为:6.0∶50.0∶44.0;

2015年一、二、三产业结构构成为:3.0∶47.0∶50.0。

2.社会发展目标

坚持“科教兴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知识创新以及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放到突出位置,有效增加研究与开发经费并提高其增长率。提高科技进步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使之达到56%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5%以上。大力发展科普事业,积极建设市、区级科技馆;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幼儿教育体系;在全面实施城乡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城市及市域大部分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全民教育水平,城市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提高到25%左右。

坚定不移地贯彻以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的卫生事业发展的方针,提高医疗保健水平,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儿童出生死亡率控制在1.0‰以下,每千人拥有病床位5张和卫生技术人员10人。

进一步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强广播电视中心、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青少年宫以及体育设施的配套建设和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保护。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全民健身运动。

进一步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坚决改变“单位办社会”的现象,建立和完善社区服务中心;改革社会养老制度,发展社会保险福利事业,加强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充分重视老年人和残疾人的需要。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鄂州市的城市综合功能,到2015年城市基本实现居住现代化,服务社区化,社区园林化,建设山水园林城市。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使城市历史传统风貌得到进一步保护和发展。

第三节 市域城镇发展战略及目标

1.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积极接受武汉、黄石等大城市的辐射,提高周边地区城镇的开放度,利用本地的资源、交通、劳动力等优势,吸引和接收大城市的人才、资金、技术及产品等的扩散,提高鄂州的城市化水平。

2.进一步加强、完善和突出主城区作为全市的政治、文化及信息中心的城市职能。建设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城市;建立高科技产业为主体,以休闲度假旅游业为先导,第三产业发达,高效益、高质量的适合鄂州特色的城市经济;到2015年,鄂州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科技的综合实力,达到并在某些方面超过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水平,城市设施水平超过国家标准,城市环境清洁优美,历史传统风貌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和发扬。

3.葛华城区要形成鄂州的新兴工业区,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先发展成为中部地区以生物医药为主导的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华容等沿江地带以发展现代化的大工业为主;各级城镇在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业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深加工及新兴产业的开发,保证城镇产业结构的优化。

4.保护绿色生态区。鄂州南部的长港流域、梁子湖区和红莲湖、白雉山,以及东部麻羊垴、花马湖地区,生态环境优良、山水条件好,资源丰富,是武(汉)、鄂(州)、黄(石)城市群的重要绿色生态区和自然湿地保护区,应严格控制污染性项目的建设,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梁子湖(岛)生态旅游度假区。

5.处理好与武汉、黄石、黄冈等中心城市的产业关系,扬长补短,更好地促进鄂州与周边城市的协调发展。

武汉、鄂州、黄石等城市同处在湖北省鄂东城市带上,是湖北省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二、三产业最为集中的地区,有鄂东建材、冶金工业走廊之称。鄂州是一个中等城市,其经济规模和实力,与武汉、黄石等大城市有一定差距,在产业布局及发展上很难有发展空间。因此,鄂州必须要充分认识武汉、黄石、黄冈等城市的产业优、劣势,扬长补短,来发展具有鄂州特色的产业体系。

武汉是一个综合性的特大城市,现状冶金、汽车、机电等行业比较突出,从发展看,武汉将利用高校及科研设计单位密集的优势,重点向高新技术产业方向发展。黄石市也是我省的重要原材料生产基地,冶金、建材工业突出,近年来纺织服装工业发展较快,同时高新技术产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黄冈是一个工业相对不发达的地区,由于其腹地较大,农村产品加工及医药化工等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从上述三城市的产业构成看,武汉、黄石都是大城市,由于受到空间和环境上的制约,食品(特别是绿色食品)的生产及生态环境是其最大的薄弱环节,鄂州必须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

鄂州处在武汉、黄石、黄冈等城市的中心地带,具在城郊型的地域特点。鄂州自然山水风景优美,生态环境(特别是南部环梁子湖地区)基本未受破坏,具有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及生态旅游的优越条件,因此,鄂州的产业应按照区域职能分工及产业互补的原则,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服装、绿色食品及生态旅游业等。

鄂东城市带各主要城市的主导产业如表三。

表三 鄂东城市带主要城市主导产业规划一览表

城市名称

主导产业

武汉市

冶金、汽车、机电、高新技术产业

黄石市

冶金、建材、纺织服装、机电、化学工业

鄂州市

绿色食品、纺织服装、旅游、冶金、生化制药

黄冈市

能源、食品、医药化工、机电工业

6.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根据鄂州的区位优势和城镇分布特点,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思路,在城镇空间形态上,考虑相对聚集,在优先发展主城区和积极发展葛华城区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集约发展中心城镇,并采用现代交通系统组成一定网络,使多种城市职能合理地分布到整个城镇系统中去。从而推进农村人口向中心城镇集中;乡镇企业向城镇工业区集中;耕地向农业产业化园区集中。

第四节 市域城镇化水平

1997年,鄂州市总人口为101.3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5.6万人,城镇化水平35.1%;非农业人口29.12万人,城镇化水平28.7%。

一、市域人口预测

结合鄂州市实际情况,确定各发展时期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近期10.0‰,远期8.0‰,据此确定的各发展时期的市域人口为:

近期:110.0万人

远期:120.0万人

二、市域城镇人口预测

1.市域非农业人口预测

近十年来,除个别年份外,鄂州市非农业人口总体发展比较稳定,可适合于多种方法预测。

(1)综合增长率法

1988至1997这十年间,鄂州市非农业人口由1988年的172867人增至1999年291197人,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97%,其中1988——1991年(1992年增长异常,不预考虑)年均递增5.44%,1992——1997年年均递增4.68%,总体增长比较平稳。

规划近期考虑到非农业就业压力较大,非农业人口增长速度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发展速度不可能很快,非农业人口增长速度取4.0%;中期非农业人口将会加快,规划按1993——1997年非农业人口增长速度即4.7%预测;远期由于人口基数的逐渐增大,增长速度会逐渐减慢,规划按4.0%预测。各时期非农业人口增长速度及人口预测数如下:

2005年 非农业人口40.1万人,年均增长4.09%;

2010年 非农业人口50.5万人,年均增长4.71%;

2015年 非农业人口61.7万人,年均增长4.09%。

2.灰色GM(1、1)建模

取1992——1997年市域非农业人口数作为原始数据,建立GM(1,1)模型为:

X(t+1)=502.03e0.0461t-481.77

其中:系数向量a=-0.0461

b=22.2137

方差比c=0.06(优)

小误差机率p=1(优)

关联度s=0.70

模型精度符合预测要求,可进行预测。据此预测各发展时期的市域非农业人口为:

2005年 市域非农业人口 43.2万人;

2010年 市域非农业人口 54.3万人;

2015年 市域非农业人口 68.4万人.

3.回归分析法

采取1988——1997年市域非农业人口为原始数据,与时间回归得数学模型:

Y=1.36x-2683.32

其中:Y——市域非农业人口

x——时间

相关系数R=0.98

由相关系数R可知,模型精度符合预测要求,可进行预测。由此预测各发展时期市域非农业人口为:

2005年 市域非农业人口 43.5万人

2010年 市域非农业人口 50.3万人

2015年 市域非农业人口 57.1万人

4.叠加法

根据城镇现状基础及发展条件,预测其人口发展规模,然后进行叠加获取市域非农业人口,如表四所示。

表四 鄂州市各级城镇非农业人口叠加预测表

单位:个 万人

2005年

2010年

2015年

城镇数

非农业人口

城镇数

非农业人口

城镇数

非农业人口

主城区

1

28.0

1

33.0

1

38.0

葛华城区

1

4.5

1

5.0

1

6.0

2.0-5.0万人

2

7.0

4

9.0

<2.0万人

14

9.5

3

6.0

17

9.0

合计

16

42.0

20

51.0

23

62.0

综上各方法,鄂州市非农业人口预测如表五所示。经多种方法测算及其论证,确定全市非农业人口近期为42万人,中期为51.0万人,远期取一定幅度,其人口规模为60.0-62.0万人。

表五 鄂州市非农业人口预测汇总表

单位:万人

2005年

2010年

2015年

综合增长率法

40.1

50.5

61.7

GM(1、1)建模

43.2

54.3

68.4

回归分析法

43.5

50.3

57.1

叠加法

42.0

51.5

61.0

规划取值

42.0

51.0

60.0-62.0

2.市域城镇人口预测

由于城镇人口缺乏连续统计资料,一般采用系数法求得,即通过城镇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比例系数来推算城镇人口。

1997年鄂州市城镇人口与非农业人口间的比例系数为1.22,此系数具在一定的稳定性,考虑到城市化水平超过30%后,将进入城市化的加速阶段,鄂州城镇化水平发展速度将大大加快,规划近期城镇人口与非农业人口间的比例系数取值仍为1.22,中远期取1.23,由此计算出各发展时期城镇人口如表六所示。

表六 鄂州市城镇人口及非农业人口预测汇总表

单位:万人.%

2005年

2010年

2015年

人口数

增幅

人口数

增幅

人口数

增幅

城镇人口

50.0

4.34

62.0

4.39

73.0-76.0

3.32-4.16

非农业人口

42.0

4.69

51.0

3.96

60.0-62.0

3.30-3.98

三、市域城镇化水平

根据市域总人口及城镇人口、非农业人口,计算各发展时期的市域城镇化水平如表七所示(详见专题之一《鄂州市城市规模论证专题报告》)。

表七 鄂州市城镇化水平预测一览表 单位:%

1997年实际

2005年

2010年

2015年

以城镇人口计算

35.1

45.5

53.9

60.8-63.3

以非农业人口计算

28.7

38.2

44.4

50.0-51.7

第五节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市域城镇体系现状

鄂州地处鄂东城市群之间,城市的行政区域与经济区域具有明显的不一致性,整个市域具有城郊型地域的特点。市域城镇分布现状具有如下特点:

1.城镇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市域北部地区(沪蓉高速公路武黄段以北地区)城镇分布密度较大,占全市城镇数的70%;市域南部地区(沪蓉高速公路武黄段以南地区)城镇密度相对较小。

2.城镇规模首位分布特征明显(首位度达14),且结构不完善,缺少中间层次。

3.除个别城镇外,城镇规模偏小,市域75%的建制镇人口规模在1万人以下。

4.城镇职能结构不尽合理,缺乏特色。绝大部分城镇的职能构成还停留在为周围农村提供商品交易、行政及教育等服务为主的初级阶段上。

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城镇布局的空间结构

鄂州市城镇空间布局沿主要交通轴线呈带状分布的结构形态,即:以长江、316国道、沪蓉高速公路及武九铁路为交通轴,沿交通轴的城镇尤为密集,形成城镇密集分布带,是鄂州未来区域性工业的主要分布区和人口密集区。沿316国道和沪蓉高速公路是鄂州城市主要发展轴。

鄂州市南部区域属保护发展的地区,以自然生态用地为主,市域城镇空间比重相对较小,根据全市生产力布局,城镇沿长港、樊(口)李(铁铺)公路为主轴,呈点状轴向形态分布,除太和、长港将有较大发展外,其余城镇以完善设施提高质量为主。

2.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规划将市域城镇划分为四级,城镇等级及规模序列如表八、表九所示。

表八 鄂州市城镇等级规划一览表

城镇等级

城镇数

(个)

城镇规模

(万人)

城镇名称

中心城市

1

45.0

主城区

二级城市

1

8.0-9.0

葛华城区(包括葛店、葛店开发区、鄂州电厂、华容)

三级城镇

4

2.0-5.0

太和、花湖、长港(夏沟)、庙岭

四级城镇

8

<2.0

碧石、燕矶、汀祖、东沟、段店、涂镇、沼山、杨叶。

表九 鄂州市城镇规模序列一览表

单位:个,万人,%

规模

等级

1997年

2015年

城镇

个数

比重

城镇

人口

比重

城镇

个数

比重

城镇

人口

比重

20-50

1

6.15

25.45

71.49

1

7.14

45.0

59.21

5-10

/

/

/

/

1

7.14

9.0

11.84

2-5

/

/

/

/

4

28.57

13.5

17.76

1-2

3

18.75

4.5

12.64

5

35.72

6.1

8.03

0.5-1

5

31.25

3.5

9.83

3

21.43

2.4

3.16

<0.5

7

43.75

2.15

6.04

/

/

/

/

合计

16

100

35.6

100

14

100

76.0

100

注:泽林、石山、新庙纳入主城区计算。

3.城镇职能结构

城镇职能结构与全市生产力布局密切相关。市域沿江地区城镇以现代化大工业及高科技产业为主,而南部城镇以绿色农业、生态旅游、加工工业为主。城镇主要职能如表十所示(详见专题之三《鄂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

表十 鄂州市主要城镇职能规划一览表

城镇名称

规划人口规模(万人)

主要职能

主城区

45.0

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轻工、旅游业

葛华城区

8.0-10.0

高科技工业园、能源基地

花湖(含开发区)

4.0

民营工业区、商贸、服务等为主

太和

4.0

地域中心城镇,非金属矿加工

长港(夏沟)

2.5

地域中心城镇,农村产品加工

庙岭

3.0

旅游、休闲度假区

碧石

1.5

机械、轻工、建材

燕矶

1.6

轻工、建材加工

汀祖

1.0

金属矿开采、加工

段店

0.8

轻工、生产加工为主

东沟

1.0

水产加工、旅游服务

杨叶

0.8

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为主

涂镇

1.0

水产及特色养殖、加工

沼山

0.8

非金属矿开采、旅游服务

第六节 市域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是本次跨世纪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新课题,土地利用协调规划结合鄂州实际情况,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土地保障,对土地利用实行统一规划管理,以强化土地利用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机制,协调部门与产业间用地矛盾,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一、规划指导思想

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宏观指导一个地区城镇建设和优化土地利用的两个十分重要的规划内容,本次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注重做到“两规”相互协调、相互衔接、彼此渗透,在“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指导下,真正发挥“两规”在城镇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中的指导作用。

二、规划目标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同步协调发展,处理好我市人多地少的矛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服务经济,实现农业产业化、土地集约化、管理现代化。促进鄂州市城镇体系的健康发展,加快实现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

1.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总目标,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控制集镇的分散布局和盲目外延扩展,重点发展城区和中心城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

2.合理解决土地与建设的供求关系,实行供给引导和需求约束,协调好土地总量控制与城镇建设的关系。

3.严格限制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按城郊型农业的格局建设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园艺观赏农业园区。

4.充分利用现有集镇建设条件,注重突出重点与相对集中,走内涵改造与外延扩展相结合的发展道路。适时进行乡镇合并以及迁村并点增强城镇规模效应。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

5.保护生态环境,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森林覆盖率达到20%左右,为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创造条件。

三、土地总体布局规划

为使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内容相协调,特对市域土地的各类用途进行统一协调布局。

1.农业用地总量

农业用地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及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用地,禁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城镇、村镇、开发区和工业小区建设,以及改作其它任何用途的侵占形为为重点保护的农业生产资源。

(1)耕地:规划2015年,全市耕地总面积50950.0公顷;其中基本农田面积4076.0公顷,一级保护耕地1019.6公顷。

(2)园地:该区内的土地主要用于种植各类木本和草本植物的水果及花卉等,规划2015年全市园地面积1587.0公顷,其中花卉树木苗圃102.17公顷。

(3)林地:主要是供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及其绿化服务设施使用,严禁各类建设占用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及其他防护林用地。规划全市林地面积20634.2公顷(不含城市风景区)。

(4)水面:主要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堰塘以及调蓄洪、行洪、泄洪地区,不得擅自围湖造田。在近期应按要求进行“退田还湖”、“平垸行洪”。规划全市水域保有量为46525.2公顷。

2.建设用地总量

城镇建设用地主要是指城市中的市区建设用地、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建设用地和独立工矿区及其各类特殊用地等。

(1)城市建设用地,主要是指主城区和葛华城区建设用地,其范围(详见第六章第三节)规划2015年城市建设用地6231.50公顷,其中主城区4348.2公顷,葛华城区1883.70公顷。

(2)城镇建设用地,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建制镇居民点范围为规划建设的镇区面积,全市有建制镇16个(不含主城区及葛华城区内的建制镇),规划2015年建设用地规模为2954.2公顷。

(3)农村居民点用地,这一类用地分布面较广,几乎遍及全市各个角落,规划对较为分散和居住人口较少的居民点进行拆并,集中发展中心村,这样一来可节约大量的土地,而可大大地改善居住环境,为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规划2015年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为4240.0公顷。

(4)独立工矿用地,主要分布在汀祖、碧石等城镇,规划用地2397.0公顷。

(5)特殊用地,指国防、名胜古迹、风景旅游、墓地、陵园等用地。规划用地804.9公顷。

3.除城镇交通用地及居民点以外的公路、铁路、港口、码头等交通运输设施用地。

(1)公路,不含城镇和城市内部道路,主要联系城市与城市,城镇与乡村重要道路,规划2015年,总用地规模为1580.0公顷。

(2)铁路,除穿越城区以外的铁路、站场地、铁路专用地,2015年,规划用地面积398.0公顷。

(3)农村道路,指大于3米以上的农村道路,规划用地面积为1217.1公顷。

(4)港口码头用地,主要分布在葛店的沐鹅、泥矶、三江、燕矶、杨叶等地,规划用地面积为144.5公顷。

4.水利设施和未利用地规划详见表十一,用地面积10736.3公顷(详见专题之三《鄂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及《鄂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

表十一 鄂州市总体规划用地汇总表(2015年)

序号

土地分类名称

面积

(公顷)

占总用地比重(%)

备 注

土地总面积

150400.00

100

1

耕地

50950.00

33.88

2

园地

1587.00

1.06

3

林地

20634.20

13.72

不含市区

4

牧草地

0

0

5

水面

46525.2

30.93

不含长江

6

用地

城市建设用地

6231.50

4.14

其中

主城区用地

4348.20

2.89

葛华城区用地

1883.70

1.25

城镇建设用地

2954.20

1.96

不含市区

农村居民点用地

4240.00

2.82

独立工矿用地

2397.00

1.59

不含程潮铁矿

特殊用地

804.90

0.54

7

铁路

398.00

0.26

不含市区

公路

1580.00

1.05

不含市区

农村道路

1217.10

0.81

港口码头

144.50

0.10

不含主城区港口码头

8

水利设施

3869.00

2.57

9

未利用地

6867.30

4.57



第四章 市域基础设施规划

第一节 市域交通规划

一、现状概况

1.公路:市域现有沪蓉高速公路,316和106两条国家级公路以及三条省级公路,97年共完成的客、货运量为1568万人次/年,940万吨/年。

2.铁路:市域有武(汉)九(江)国家干线铁路,纵贯市域南、北,并在市域内设有5个站点,其中只有两个站达到三级标准,其主要运输品种为矿石、煤生产原材料。

3.水运:市域北部沿长江共有80.1KM岸线,设有葛店港、鄂城港和杨叶港。全港区中最大靠泊能力5000吨级。设计吞吐能力为250万吨,97年全港共完成客、货运量分别为22万人次、99万吨。

二、市域交通发展机遇

1.国家积极支持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沿江铁路建设已经国家批准立项。

2.武汉大外环道路的建设,将极大促进市域接入道路网的建设。

3.消费市场的多空间发展和转移推动乡镇的经济和交通的发展。

三、存在问题

1.市域路网等级规模参差不齐,布局和发展不尽平衡,严重制约市域交通和经济的发展。

2.市域交通运输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内、外交通衔接和转换能力差。

3.缺乏带动市域城镇发展等级公路骨干网络。

四、市域城镇综合交通发展目标

建立完善、便捷的市域骨干交通网络。规划形成“五纵四横”的市域公路交通体系,加强与武汉、黄冈、黄石城市间的交通联系,协调好区域大交通的关系,推动市域城镇经济建设和发展,为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五、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公路:规划形成“五纵四横”的市域公路交通体系,将316国道和鄂东大道(鄂燕黄公路)规划为一级公路以上的标准。规划将106国道和樊(口)——李(铁铺)线提高到一级公路标准,将铁(山)——贺(胜桥)线这条省级公路提高到一级标准,同时着重加强市域北部地区公路网密度,以及东西和南北方向的交通联系。在316国道和沪蓉高速公路之间市域腹地规划一条二级及以上标准公路。规划由长港(夏沟)经月山、大垅至武汉江夏龙泉与沪蓉高速公路(武汉市外环线)联接的一条一级公路。规划由庙岭经黄泥畈至磨刀矶一条联系红莲湖、梁子湖并与高速公路相接的二级公路。规划由燕矶镇至花湖开发区的市道为二级公路。市域东部和南部地区公路也应加大网络密度,提高公路等级。市域内实现村村通公路,且95%以上达到等级以上标准。

水上运输:市域沿长江葛店港区应保护好水域和陆域,增加泊位,使年设计通过能力达到100万吨,为开发区、电厂和葛店、华容服务;鄂城港区货物运输集中到五丈港港区,设计年吞吐能力100——150万吨,1.0-1.2万个集装箱;杨叶港区应自身挖潜改造,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改善设施,年设计吞吐能力为50万吨。主城区的客运应集中在北门客运港区。预计到2015年全市水路运输客、货运量分别达到52万人次/年,270万吨/年。

铁路:在规划期内鄂州客、货站实现客运、货运分离,客站按二级设计建设,将广山原鄂城西站作为货站按二级站控制。同时将华容乘降所规划升为三级客货站。

第二节 市域电网、邮政通信设施规划

一、市域电网

(一)现状概况

鄂州电网是鄂东电网重要组成部分,以鄂州火电厂(终容180万KW,一期工程30万KW机组已运行发电)为主供电源,并以武汉花山和黄石铁山两座220KV变电站辅助供电,网内电源较为充裕,供电可靠性较高。目前网内共有220KV变电站二座,主变容量共450MVA;110KV变电站十座(省网隶属二座),主变容量共437MVA;66KV变电站二座,35KV变电站七座,现已初步形成以鄂州电厂为电源,220KV为核心,110KV为骨架,以35KV幅射供电的地区性电力网络。鄂州电厂——华容——郎家畈——鄂州电厂220KV单环一次送电网已形成,市域中部以郎家畈220KV变电站为中心已形成三个110KV单环网、基本保证了对城区和大型重要用电负荷的供电。

1997年全市最高供电负荷19.1万KW,社会年用电量约11.42亿KW.H,其中约有2万KW的供电负荷由黄石和武汉电网转供,另有1亿KW.H左右的用户由黄石供电局供管。

(二)主要存在的问题

1.网络结构不够完善,樊口等几座110KV变电站和大部分35KV变电站电源单一,结构显得脆弱。

2.网内电压等级层次多,共有6、10、35、66、110、220KV六个电压等级,结构复杂,增加了改造更新的难度。

3.网内大部分变配电设备陈旧,线路老化,急需更新改造。

(三)负荷水平

规划期内供电负荷预测,近期29-31万KW;远期47-51(详见负荷水平一览表十二)。

表十二 鄂州市电力负荷水平一览表

年 限

分 类

2005年

2010年

2015年

电量(亿KW.H)

16.7-17.5

23.5-26.5

31.4-36.4

电力(万KW)

29-31

33-38

47-51

最大需用发电负荷

(万KW)

36-38

41-47

58-63

(四)规划

1.电源建设:鄂州火电厂近期发电装机达到60万KW,远期发电装机达到180万KW,保证鄂州电网的电源供给能力。

2.220KV网络:完成华容、郎家畈220KV变电站的增容工作,近期将建成余家湾220KV白龙变电站,电源分别由郎家畈220KV变电站和黄石(裤子塘)500KV变电站(规划待建)接入,构成鄂州电厂——华容——白龙——郎家畈——鄂州电厂和白龙——郎家畈——黄石(500KV变电站)——白龙二个220KV单环网,提高市域送电网供电可靠性,远期市域电网220KV容载比达到1.8以上。

3.110KV网络:加快110KV电网建设,分期建成石山、吴都、鄂城水泥厂、碧石、花湖、段店、庙岭、东沟、长岭、太和共十座110KV变电站,对燕矶66KV变电站进行技术改造,升压为110KV变电站,远期市域110KV网络形成多个110KV环网,保证对全市的供电。

4.35KV网络,对35KV(包括10KV)农村供电网络重点进行供配电设备和线路更新改造,降低电能损耗,提高供电质量,以110KV网络为依托,实行放射式供电方式。

5、电网电压等级确定:规划期内简化电网电压等级为220KV、110KV、35KV、10KV,逐步取消66KV和6KV电压等级(工业企业内部供电所需除外)。

二、市域邮政通信设施

(一)概况

1997年全市交换机总容量为12万门,其中市话局用交换机7万门,农话局用交换机4.2万门,市话普及率为24.43部/百人,农话普及率为2.66部/百人。全市有邮电局、所共37处,行政村通话面积达89%,全市人均函件量达2.98件/人·年。

全市乡镇及城区已全部实现交换、传输数字化,全省二期“全球通”(GSM)覆盖全市的数字移动通信建成,已开通国际、国内自动漫游、传真、数据通信等综合业务。DDN数据通信新增骨干网、城域网、乡镇网282个端口。市域内由东至西有国家一级通信长途干线“宁——汉——渝”光缆和省内二级通信干线——东环线二条光缆干线经过,给鄂州的邮电通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存在的问题

1.端局设置数目多,且容量小。全市城区和乡镇设局总数达19个,乡镇局、所交换机容量在500——4000门/处之间。

2.传输网容量偏小,安全可靠性差。

(三)邮政通信设施规划

近期全市话机普及率达到15部/百人,其中:城区达35%以上,农话达6%。远期全市话机普及率达30部/百人以上,其中:城区达50%以上,农话达20%。

分期做好鄂州本地电话网络,局、所和中继传输网络的调整优化工作,重点搞好樊口、石山、葛店开发区、太和四个电信端局,以及江广、凤凰二个汇接局,新庙(五丈港)长途局的建设和扩容工作,加快本地网的SDH传输网建设,形成高质、高速、高效的市域中继传输网。近期全市移动电话达到850信道,1.8万户容量,并进入同制式国内漫游网,同时建成总容量为15万户的无线寻呼漫游网,全市数据分组网的设备容量达到300端口,数据终端用户1.2万户,并能提供多种信息服务。

第三节 市域防洪涝规划

一、现状概况

鄂州市地处江汉平原东部,属湖区平原,大部分地区高程在一九五四年洪水淹没线之下,每到梅雨季节,外江防汛和内湖排涝任务十分繁重。

鄂州市境内地势低洼,湖泊众多。市西南及中部属梁子湖水系,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鸭儿湖、三山湖、保安湖等;东部属花马湖水系;北部属洋澜湖,南迹湖等水系。

长江北折东流,境内流程80.1公里,江堤实长66.581公里。市内湖泊水面有183.9平方公里,湖堤210条,长262.2公里。这些堤段存在不同程度的隐患,急需加高培厚,整险加固,以达到防御一九五四年洪水标准。

二、存在问题

1.全市长江干堤有15.04公里未达到防御一九五四年水位的防洪标准,内湖干堤有106公里未达到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2.沿江涵闸14座,其中病险闸12座,占85.7%(87-97年)。花马湖泵站建在粉砂层地基上易于失事,而且装机容量偏低。南迹湖泵站出水管穿堤而过,堤身易渗漏;凡口大闸使用年限久,设备老化等;内湖千亩以上围堰的排涝站79座,均存在如装机容量偏小,排涝标准偏低。市内水库35座,其中5座防洪能力偏低。

3.樊口电排站原设计排涝范围主要是鸭儿湖流域(652平方公里)和长港流域(77平方公里)共729平方公里面积来水。设计能力为十年一遇三日暴雨五日排完的农排标准。电排站抽排能力为21立方米/秒。现在实际运行是包括鸭儿湖、保安湖、三山湖、梁子湖等流域的来水一齐排。排涝面积实际扩大到1180平方公里,排涝模数仅为0.181 立方米/ 平方公里,只接近五年一遇的排涝标准。且樊口电排站又属省管区域性泵站,鄂州市无权直接开启调度,以致汛期雨季一到,湖区周围农作物十年九灾。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影响。

三、市域防洪规划

1.规划原则和目标

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城市防洪规划与流域防洪规划相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做到“蓄泄兼筹,以泄为主”。

以御防一九五四年洪水位作为城市防洪标准。

2.规划主要内容

(1)因堤制宜,确定标准。以28.20米(吴淞系,下同)作为市区凡口长江干堤设计水位,以28.10米作为城区长江干堤设计水位。其它堤段以当地历史最高洪水位作为防洪标准。堤高设计依次是一般干堤(车湖、斧塘、罗湖、蚌儿、彭北、陈塘)堤高应比设计水位高出0.5米;重要干堤(茅草、燕矶、城区等堤)应比设计水位高出1.0米;确保干堤(粑铺、昌大、新港、包王、沐鹅)应比设计水位高出1.5米。堤顶宽度、内外堤坡比及压浸台均按堤防要求及规范的指标确定。

(2)整险加固,提高长江干堤和重要湖堤的抗洪能力。

A加强沿江涵闸的整险加固。对闸门已锈蚀烂穿的,必须更换;尤其是对建于粉砂层基础上的花马湖泵站(N=4×800KW,Q=32 m3/s)基础已出现不均匀沉降的问题,必须整险加固。

B对沿江堤的陡坡、顶冲、无滩堤防采取削坡、抛石等加固防护措施。特别是粑铺大堤郑家湾险段,要采取综合性工程技术措施去除隐患。

C梁子湖水系内湖重要干堤必须进行加高培厚,全面加固,一般达到二十年一遇的标准。特别是广家州大堤(L=18.7公里)和外傍大堤(L=2.5公里)近期要按三十年一遇、远期按五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进行建设。

D加强长江干堤和内湖堤的防浪能力。应在临水侧广植防浪林,堤坡上种植草皮。严禁在堤坡上开荒种植,水面开阔风浪大的重要堤段,要干砌片石护坡,防止堤身水土流失。

E确保干堤堤顶宽10—12米;重要干堤堤顶宽8—10米;一般干堤堤顶宽6—8米。堤身内外坡比均采用1:3。堤禁脚要求宽度为堤内30—50米;堤外为50—100米。

四、市域排涝规划

1.规划原则

着眼全局,统筹规划;排蓄结合,综合治理。

2.规划主要内容

(1)重点增容一级排涝泵站,提高排涝标准。樊口电排站作为区域性排涝泵站,应由省水利部门统筹考虑整个排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进行扩容,其排涝应达到二十年一遇的三日暴雨五日排完的标准;花马湖泵站排涝标准不足五年一遇,承担了花马湖流域鄂州市6个乡镇(291平方公里)和黄石市区的农业排涝和城市排水任务。应规划增容新建花马湖二泵站(Q=32 m3/S),由鄂州、黄石共同实施。

(2)制定合理调度方案,适当扩大调蓄面积和调蓄容量。

协同省水利部门对重要的排区如梁子湖流域制定合理的调度方案。注重闸站配合和雨季之前提前腾出湖容。梁子湖排区,流域面积3265KM2,包括鄂州、黄石、武汉和咸宁四市,由凡口大闸和凡口泵站承担自排和提排任务。梁子湖来水面积太大,依靠电排站来保证低湖田的少量收成很不合算,应逐步退田还湖。并按平原水库进行建设,周围湖堤抗洪能力应达到三十年一遇。花马湖排区流域面积291平方公里,包括鄂州、黄石两市,由黄石市管辖的上港闸和鄂州市管辖的花马湖泵站承担自排和提排任务。应制定联合调度方案,确保花马湖排区渡汛的安全。

对调蓄比例小的围垸(上鸭儿湖、草塘湖、当网湖、夏大湖、花马湖等),要制定分洪调蓄方案,确保湖区安全渡汛。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加大退田还湖的比例。

(3)疏挖港道,整治水系,配套排涝。重点是配套疏挖断塘湖排水港、拾湖排涝港、老车湾港和南塘口节制闸等工程建设。加快汇流速度,增强排涝效果。

五、加强防洪排涝“软件”建设,依法防洪排涝,科技减灾防灾。

要在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指导下,正确处理城市防洪排涝和城市建设的关系;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的关系。抓好城市防洪排涝科技减灾规划,开展《区域防洪排涝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研究,制定合理调度方案,实现科技防灾减灾。

加强对防洪排涝的法制化管理。

第四节 市域消防规划

市域消防规划根据市域城镇体系的分析,规划将市域城镇划分为四个级别,一级城市一个,即主城区,二级城市一个,即葛华城区,包括葛店、葛店开发区、鄂州电厂、华容,人口规模8——10万人,三级城镇4个,分别是花湖、太和、庙岭、长港,人口规模分别为2——5万人之间,四级城镇13个,人口规模均小于1万人。

根据各城镇的主要职能及所处的地理位置,规划在葛华城区除保留现有的消防设施以外,另在华容城镇区西面设置标准普通消防站一处,并按标准配置其全部消防设备,其消防站占地面积按0.4公顷左右控制。逐步完善,装备现有消防中队,过渡到完整的小型普通消防站标准,这二座消防站除保证葛华城区的防火安全外,还可兼顾庙岭、蒲团等周边城镇的消防。规划在花湖、太和两镇各建一座小型普通消防站,按标准配置其全部消防设备,这二处消防站除保证所在镇的消防安全外,还可兼顾周边地区的消防任务。规划上述各镇结合城市给水建设,采取消防用水与城镇给水供网,沿街在主要路口及地段设置地上式消火栓若干,以利于消防取水,在市域各城镇给水干管较小,供水不足的地区,可在各镇附近水域修建消防取水台和建消防蓄水池,以保证消防用水的充足。

第五节 市域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鄂州地处长江中游南岸,是“百湖之市”、“吴王故都”、“古铜镜之乡”和“江南水乡”。市域内及周围地域风景游览资源十分丰富,是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的好地方,搞好鄂州旅游开发规划对发展鄂州经济、繁荣旅游文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将起很大作用。

一、旅游资源概况

1.西山风景名胜区:位于鄂州市市区中心,临江飞峙,扼百里樊川,古为吴王避暑胜地。并九峰,汇六涧,串七泉,藏三池一湖。林木苍翠,山水天成。面积达300公顷,已开放面积165公顷。有灵泉古寺,寒溪漱玉、退谷幽深、石门开、落驾坪、雷山六大景区。西山是湖北省省级风景名胜区。

2.莲花山:位于洋澜湖畔的莲花山上。这里山青水秀,风景优美。占地35公顷,建有莲花山旅游基地。

3.沼山森林公园:位于市郊50公里的梁子湖畔,山峦起伏,群山连绵,森林茂密,树木参天,苍松劲柏,翠竹秀杉,郁郁葱葱,其山石自然,景观奇异,历史人文景观丰富。面积达2000公顷,为省级森林公园。

4.红莲湖旅游度假区:位于城西46公里,沪蓉高速公路旁,紧临武汉,规划面积2400公顷,湖光滟丽,山色葱茏,环境清幽,恍如闲云野鹤之地,建有红莲湖国际高尔夫俱乐部,是湖北省第一个省级旅游度假区。

5.梁子湖生态区:位于鄂州市西部50公里,横跨鄂州、武汉两市。汇武汉、鄂州、咸宁、大冶四市之水,面积达280平方公里,碧波万顷,水天一色。白鹤、丹顶鹤等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及大批候鸟在此栖息。湖中有岛,面积约200公顷,犹若翡翠镶嵌在烟波浩渺的梁子湖中。

6.洋澜湖风景区:位于鄂州市中心,面积达580多公顷,“南湖映月”、“凤台烟树”为古鄂城八景之一,原为“吴王御花园”。

鄂州还是湖北“长江旅游线”,“三国游览线”和“鄂东康体休闲旅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周围区域丰富的风景游览景观与鄂州游览景观有机组合,可大大丰富鄂州风景游览的内容。

二、旅游体系规划

整个游览体系由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省、市级旅游度假区和省生态旅游度假区组成,在充分考虑市内游览的同时把旅游线路扩大到周围区域,形成服务城市,辐射周边的旅游网络。同时,相应规划发展具有鄂州特色的考古旅游、乡村生活参与旅游、商务会议旅游、休闲旅游。

1.旅游形象设计

鄂州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是鄂王城、吴王城、武昌城等繁荣昌盛之古都。湖北楚文化旅游线,三国旅游线均在鄂州交汇。

鄂州是“百湖之市”,沿江湖群密布,河港纵横,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紧邻鄂东城市密集区,开发江南水乡文化,建设水乡风情游息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鄂州旅游形象应定位于吴王故都文化,江南水乡文化,是富有三国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富有江南水乡风光的山水园林生态旅游城。

2.旅游区划

根据鄂州旅游资源分布特征,景区地域组合条件,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对外交通条件和旅游综合接待能力等的差异,全市划分为六个旅游区。

(1)三国文化游览区。该区以历史古城吴王城,历史名山西山,源远流长的三国文化,以及景色诱人的洋澜湖、森林苍郁的麻羊垴、葛山、白雉山、四峰山、凤凰山森林公园等为主,共同构成以名山、名城和历史文化遗迹为特色的游览观光区。

(2)樊湖江南水乡生态旅游度假区。该区以梁子湖区和长港管理区为依托,以梁子岛和三山岛为中心的梁子湖、保安湖、三山湖渔乡风光,以长港、新港为纽带的江南水乡风光,以峒山、沼山、公友杉木林为中心的森林公园,共同组成以大湖、长港、群山为特征的江南水乡生态旅游度假区。

(3)葛店——华容现代工业园区。该区以历史名镇葛店镇、葛店电厂、葛店开发区、历史名镇华容镇等现代工业园、新城镇、新村为特征的现代化工业园区。

(4)红莲湖——武四湖康体休闲度假区。以庙岭、蒲团小城镇为依托,以红莲湖、武四湖自然风光为特征,螃蟹、板鸭等著名物产为特色,以红莲湖高尔夫俱乐部和武四湖垂钓中心等活动设施为基础共同组成康体休闲度假区。

(5)花马湖康体休闲旅游区。该区以花湖开发区、黄石市为依托,以花马湖湖光山色,长江沿岸滨江风光,胄山、尖峰山、莲花洲历史遗迹为特色,融青山碧水、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区。

(6)杜山乡村旅游区。该区以杜山农业高新科技园为依托,形成园艺农业观光旅游、高新技术农业科普旅游、参与性旅游的新型农家乐园。

三、旅游线路组织

1.“吴王古都三国文化”游览线

市区——西山吴王避署宫——百里长港——磨刀矶——梁子湖——赤壁市。

市区——吴王城——胡林梅城——三江口——华容镇——葛店华城。

2.“江南水乡自然生态”游览线

市区——樊口——长(新)——三山湖——保安湖——梁子湖、梁子岛。

市区——洋澜湖——葛山——白雉山——沼山——公友湿地松森林公园——梁子湖——青龙山森林公园。

3.“康体休闲疗养”游览线

市区——莲花山旅游区——月山文王功基地——梁子湖。

第五章 城市性质与规模

第一节 城市性质

一、区域地位与作用

1.鄂州是鄂东经济区和大武汉都市圈的组成部分,是湖北省大工业键条的中间环节,是武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研究开发和中试的基地,是武汉、黄石水产、蔬菜副食品供应基地之一,是湖北长江旅游带的重要支撑点。

2.鄂州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鄂州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1991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二、产业结构

1.鄂州是鄂东“冶金走廊”、“建材走廊”、“服装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

2.纺织工业有一定基础,高科技产业和光机电一体化工业以及绿色农业、旅游业应是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

3.鄂州市“襟江抱湖”,山水相映,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具有发展山水园林旅游城市的良好条件。

三、城市性质

鄂州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武汉大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中游具有山水园林特色的生态旅游城市。

第二节 城市规模

一、全市人口规模

1.现状人口构成

1997年,鄂州市全市总人口为101.3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含自理口粮及进入城镇居住一年以上经商、务工者,以及城镇上的无地农民)35.6万人;非农业人口29.12万人;城镇化水平分别为35.1%和28.7%。

2. 人口规模预测

根据市域城镇化水平预测,规划期末全市总人口120万人,其中市域城镇人口73-75万人,非农业人口61-63万人。

二、主城区人口规模

1.现状人口构成

1997年,鄂州主城区实际居住人口(以下简称城市人口)为25.45万人,其构成如表十三。

表十三 1997年鄂州主城区城市人口构成

人口类别

人口数(人)

比重(%)

户藉非农业人口

206023

80.97

无地农民

24336

9.56

外地建筑队人口

4922

1.94

外地务工经商人口

14895

5.85

外地住读学生

4285

1.68

合计

254461

100

2.非农业人口预测

(1)综合增长率法

1988至1997年十年间,鄂州主城区非农业人口由1988年的109427人增至1999年的206023人,年均增长速度达7.28%,其中1992年——1997年非农业人口增长速度为5.83%,都快于市域非农业人口的增长速度。

规划考虑到主城区职能的转换和升级,主城区非农业人口增长速度将会减缓,规划近期非农业人口增长速度取4.0%左右,中期取3.5%左右,远期取3.0%左右,主城区非农业人口及其增长速度如下:

2005年主城区非农业人口28.0万人,增长速度3.91%;

2010年主城区非农业人口33.0万人,增长速度3.34%;

2015年主城区非农业人口38.3万人,增长速度3.02%。

(2)灰色GM(1、1)建模

取1992——1997年主城区非农业人口作为原始数据,建立GM(1,1)模型为:X(t+1)=366.77e0.0456t-351.25

其中:系数向量a=-0.0456

b=16.0069

方差比c=0.08(优)

小误差机率p=1(优)

关联度s=0.75

根据以上模型,预测各时期主城区非农业人口如下:

2005年 城镇非农业人口 29.1万人

2010年 城镇非农业人口 37.1万人

2015年 城镇非农业人口 46.6万人

(3)回归分析法

取1988——1997年主城区非农业人口为原始数据,使其与时间回归得数学模型:

Y=1.1776x-2330.63

其中:相关系数R=0.99

式中:Y——城区非农业人口

x——时间

根据上述数学模型,预测各时期的主城区非农业人口为:

2005年 主城区非农业人口 30.5万人

2010年 主城区非农业人口 36.3万人

2015年 主城区非农业人口 42.2万人

综合以上三种预测方法的预测结果如表十四所示。

表十四 鄂州市主城区非农业人口预测汇总表

单位:万人

2005年

2010年

2015年

综合增长率

28.0

33.0

38.3

GM(1,1)建模

29.1

37.1

46.6

回归分析法

30.5

36.3

42.2

规划取值

28.0

33.0

38.0

规划考虑到主城区环境建设的需要及市域城镇职能的分工,发展规模不宜过大,因此,规划预测数取低限值。

3.城市人口预测

1997年,鄂州主城区城市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之比为1.23,规划将此系数适当下调,近期取1.20,中远期取1.18,各时期城市人口预测如下:

2005年 主城区城市人口 33.0万人;

2010年 主城区城市人口 39.0万人;

2015年 主城区城市人口 45.0万人。

主城区城市人口及非农业人口预测结果如表十五。

表十五 鄂州主城区城市人口预测一览表

单位:万人,%

2005年

2010年

2015年

人口数

增幅

人口数

增幅

人口数

增幅

城市人口

33.0

3.33

39.0

3.40

45.0

2.90

城市非农业人口

28.0

3.91

33.0

3.34

38.0

2.87

三、用地规模

1.市域城镇建设用地总量规模

鄂州市地少人多的矛盾十分突出。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着重解决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利用,优化土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全市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1)市域城镇建设用地主要指市域内23个建制镇到2015年规划用地2954.20公顷。

(2)城市建设用地规划2015年总地为6231.50公顷,其中主城区用地4348.20公顷,葛华城区用地(含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鄂州电厂及华容镇部分村组)1883.70公顷。

(3)农村居民点规划2015年总用地为4240.0公顷。

(4)独立工矿和特殊用地规划2015年总用地为3201.9公顷,其中独立工矿用地为2397.0公顷,特殊用地为804.9公顷。

2.主城区用地规模

主城区用地贯彻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严格保护耕地的原则;合理调整主城区用地结构。

鄂州市主城区现状人均建设用地89.5平方米/人,规划重点调低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公共设施、道路交通和绿化用地比例,远期城区人均建设用地,依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国标建GBJ137-90)在第Ⅲ级中调整确定为96.6平方米/人。用地控制规模详见表十六。

表十六 主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表

名称

现状(1997年)

近期(2005年)

中期(2010年)

远期(2015年)

人口规模

25.45万人

33万人

39万人

45万人

用地规模

22.77km2

30.23km2

36.27 km2

43.48 km2

人均指标

89.5 m2/

91.6m2/

93m2/

96.6m2/

第六章 城市规划区范围界定

按照鄂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的界定,其总用地240.67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184.71平方公里,葛华城区55.96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用地详见附表十七、十八。

第一节 界定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

(2)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

第二节 界定原则

1.为保证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法实施,满足城市建设和长远发展的需要,需对城区、近郊区以及外围地区规划确定的水源、能源、重要的交通设施,风景旅游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城镇区和发展备用地等实行统一的规划控制。

2.本次规划区范围的确定,尽可能按照行政区划界线,以及明显的地理界线,如山体、水系、道路或公路为标志,便于实施规划管理。

第三节 界定范围

1.主城区规划区范围包括凤凰、古楼、西山、凡口四个街道办事处,石山、新庙两镇的全部范围及泽林镇、杜山镇、燕矶镇、临江乡的部分村镇,规划范围界定详见附表十六。

2.葛华城区规划区内包括葛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鄂州电厂以及葛店、华容镇等部分村组,规划区范围界定详见附表十七。

表十七 主城区规划区范围界定一览表

项目

数据

地名

国土面积

(KM2)

耕地面积

(ha)

备注

凤凰办事处

16.4

135.6

16个居委会,5个村.

古楼办事处

9.6

5.0

15个居委会,3个村.

西山办事处

8.4

0

20个居委会,2个村.

樊口办事处

9.1

88.0

7个居委会,4个村.

石山镇

21.2

450.0

6个村.

新庙镇

28.6

679.93

8个村.

泽林镇(部分)

41.98

1054.17

8个村,6个不完整村.

杜山镇(部分)及路口原种场

29.4

1250.0

7个村,2个不完整村

燕矶镇(部分)

16.54

725.92

5个村.

临江乡(部分)

3.49

92.0

1个村

合计

184.71

4480.62

58个居委会,55个村

表十八 葛华城区规划区范围界定一览表

项目

数据

地名

国土面积

(KM2)

耕地面积

(ha)

备 注

葛店开发区

22.35

1242.95

鄂州电厂, 1个居委会,13个村,1个不完整村

葛店镇(部分)

华容镇(部分)

33.61

2147.19

11个村,6个不完整村

合计

55.96

3390.14

31个村

表十九 城市规划区用地汇总表

序号

类别名称

面积(万m2

占规划用地比例(%)

1

城市规划区用地

24067.00

100.00

其中

主城区规划区用地

18471.00

76.75

葛华城区规划区用地

5596.00

23.25

2

城市规划建设用地

6231.50

25.89

其中

主城区规划建设用地

4348.20

18.07

葛华城区规划建设用地

1883.70

7.83

3

水域和其它用地

17835.50

74.11

其中

水域

2236.00

9.29

耕地

7870.76

32.70

园地

1632.86

6.78

林地

2312.12

9.61

村镇建设用地

2873.43

11.94

弃置地

910.33

3.78

第七章 城市总体布局

第一节 空间发展布局原则

1.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用地布局,优化功能,改善环境,提高中心城区地位。

2.充分利用对外交通设施,合理布局主城区综合交通体系,带动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

3.按生态城市理论,严格控制自然山水开发强度,保护西山风景区及洋澜湖的生态环境,增强城市长远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可持续性。

第二节 城市用地空间布局

鄂州市城区包括主城区和葛华城区,(由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鄂州电厂、华容镇部分组成)。形成双城式的城市空间结构。

第三节 主城区发展形态演变

鄂州市主城区的发展特点是在原县城基础上,依厂而兴。城区发展模式与大型国企的建设布点密切相关。历经50年的变迁,城区由0.5 平方公里逐步发展到现状的22.77 平方公里,其发展模式可划分为三大阶段。

1.1946年——1958年:单核内聚型,沿江单一职能的商贸小镇,依托老城在0.5 平方公里范围内发展,以水路交通为主。

2.1958年——1976年:单中心沿江多核带状式,大跃进的政治背景造就了工业城市的雏形,依托国家大型工业企业鄂钢、水泥厂及重型机械厂发展为多核格局的工业型小城市。

3.1976年——1997年:单中心沿江带状“T型”,在此间城区内工业规模的扩大,交通条件的不断完善,各原核在城市内聚力的作用下,呈相向发展。城区沿“武九”铁路、106国道向腹地带状式拓展,单中心职能不断增加,规模亦不断扩大(详见专题《鄂州市主城区发展演变过程》。

第四节 现状土地利用分析

鄂州市作为鄂东沿江经济走廊的重镇之一,城市经济以钢铁、水泥、建材等工业为支柱,使得城市的建设发展沿袭着工业城市的模式,从主城区用地构成中可以看出,工业占总用地的28.7%,第三产业用地比重严重偏低,交通、绿化用地明显不足,使得城市各类用地结构不尽合理。九十年代中期,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建设活动的日益加剧,主城区建设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城市用地面临新的选择。洋澜湖以北,“武九”铁路沿线已没有足够建设用地,现状建成区内人口密度1.11万人/ 平方公里,城市建设容量已基本饱和。

2.重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环境,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环境污染日益加重。

3.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鄂州主城区带状形态不断增长,武昌大道、江碧路作为东西、南北向唯一交通干道,已难以承担城市对外交通压力。

4.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兼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与工业城市双重职能的鄂州市来说,环境保护、城市特色、经济发展如何有机协调统一,是必须认真面对的城市发展问题。

第五节 主城区用地评定及发展用地选择

一、主城区用地评定

通过对区域稳定性、规划区工程地质条件的多因子分析(详见《鄂州市城市遥感调查综合报告》专题),确定将主城区184.71KM2的用地划分为三大类:

一类:适宜建设用地。主要为剥蚀堆积垄岗,绝对高程为20——50米,地形坡度小于100,地基承载力大于200KPa,位于建成区东部和南部,洪水季节不会被湖水淹没,与市中心区联系便利。

二类:需改造建设用地。(1)主要是堆积和冲积低平地,分布于洋澜湖周围,绝对高程低于20米,工程地质较差,地基土层承载力一般小于150 KPa,地下水埋深浅,洪水季节可能被淹没,部分为优质菜地。(2)樊口地区,属湖积低平地,工程地质情况较差,地基土层承载力一般小于150kpa,基岩埋深平均达40米,且与市中心区联系不十分便捷。

三类:不适宜建设用地。(1)高程大于80米以上的山地位于葛山东南侧,宜作林地、控制为生态绿地,地形坡度大于200,,包括矿区,不良地质现象发育。(2)长江干堤以北,洪水季节被江水淹没地带,包括堤防防护绿带。(3)铁路以西、新港以东地块,多为耕地菜地,虽靠近城区,但由于跨越武九铁路,极为不便,且上空高压电网纵横交错,建设“门槛”过高。

工程地质分区及工业民用建筑适应性评价详见《鄂州市城市遥感调查综合报告》。

二、主城区发展用地及其容量分析

鄂州市主城区自然地貌空间特征决定了主城区发展方向为石山——洋澜;五丈港——新庙;泽林——程潮;七里界——梁新屋;樊口——杜山。其土地的空间容量详见表二十。

表二十 用地发展空间容量分析表

发展方向

名称

用地面积(公顷)

现状人口(万人)

规划人口(万人)

城东

五丈港—新庙

600-800

0.5

6.0-8.0

城南

石山—洋澜

1300-1500

0.3

13.0-16.0

城南

泽林—程潮

420-550

1.8

4.2-5.5

城西南

七里界—梁新屋

800-1000

0.3

2.0-3.0

城西

杜山

60-100

0.3

0.6-1.0

城西

樊口

450-500

1.5

4.5-5.0

合计

3630-5150

4.7

30.3-38.5

注:土地人口容量按1.0万人/平方公里左右计.

三、主城区发展用地综合评价

进一步明确主城区各发展方向在规划期内的开发顺序,使有限的投资在相应的时段内发挥最大综合效益,优化主城区的功能布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实现建设山水旅游园林城市的总体目标,参考《鄂州市城市遥感调查综合报告》专题,特从自然条件,建设条件和经济社会等方面选取了八个影响因子,对以上六个地区进行定量评价。详见《主城区发展用地综合评价表》表二十一(详见专题之八《鄂州市主城区形态与用地分析专题报告》)。



表二十一 城市发展用地综合评价表

发展方向

评价过程

评价因子

广山——洋澜

五丈港——新庙

因子名称

权重

评价描述

得分

评价描述

得分

自然因素

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0.15

属Ⅰ类工程地质区,基岩出露广泛,表土层厚度0.5~3M fk=200~1200KPa,富含碎屑岩裂隙水及岩浆隙水,水量丰富,水质良好。

9

属Ⅱ类工程地质区,第四系覆盖土层厚度为10-20米,地基主要持力层 fk›200KP左右a,基岩多为灰岩\白云岩等.富含碳本酸盐岩裂隙水,但应控制开采量.

7

地形地貌

0.05

属构造剥蚀丘陵区,有一定的土方工程量,但可实现就地平衡,且地势较高,不受洪水威胁.

7

属岗状平原,土石方量很小,但地势相对较低,部分地区易受涝渍。

6

环境质量

0.10

面临洋澜湖,背靠葛山,自然生态环境佳,处于冬季主导风向下方,冬季短时会受鄂钢烟尘影响.

7

几乎处于自然环境状态,且位于城市全年各主导风向上游,环境质量好。

9

建设因素

现状基础设施

0.10

西北角市政及道路设施已经铺开,电力供应充足.供水条件较好。

5

五丈港入港大道、鄂燕黄公路倒“T”字形道路骨架已形成,鄂黄大桥已动工兴建。

5

与市中心联系

0.15

距市中心仅3—5KM,且有江广大道、滨湖西路、古城南路、凤凰南路等4条联系干道。

9

距市中心仅4—5KM,主要靠城东路进行联系。

7

对外交通条件

0.20

东西两端分别可利用鄂黄大桥及大桥路(在建)和江广大道对外联系。

5

紧临鄂燕黄公路,对外交通条件较好。

7

开发积极效果

0.15

引导城市相对紧凑式扩张,有利疏散旧城人口,形成新的城区空间格局和良好的城市景观。

9

引导城市沿长江轴线跳跃式发展,有力疏散老城区人口,提高五丈港、鄂黄大桥等重大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

9

经济社会因素

门槛投资

0.15

由于开发规模大,又有湖泊阻隔,必须考虑建立新城市中心属技术设施条件门槛。

7

主要是跨越鄂黄大桥及引道的交通问题,属城市结构性门槛。

5

耕地占用

0.15

占用的基本是坡地,相对零散,但总量较大。

5

几乎全部占用的是成片优质耕地,社会成本高。

1

综合评价

8.40

较好

7.45

续表二十一 城市发展用地综合评价表

发展方向

评价过程

评价因子

泽林——程潮

七里界——梁新屋

因子名称

权重

评价描述

得分

评价描述

得分

自然因素

工程水文

地质条件

0.15

Ⅰ类工程地质区,基层多裸露,fk=200~1200KPa,东、西两片分别富含碳酸盐裂隙水,碎屑岩裂隙水,前者补给能力差,应控制开采。

7

属Ⅱ类工程地质区,第四系覆盖层厚度为0~11米,地基持力层fk= KPa左右a基岩以石英砂岩白云岩等为主,富含碎屑岩裂隙水,但应控制开采量。

5

地形地貌

0.05

属构造剥蚀丘陵区,有一定的土方工程量,但可实现就地平衡,地势较高,不受洪水威胁。

7

以岗状平原为主,间有构造剥蚀残丘,工程土石方量小,地势相对较高,不易遭受涝渍。

7

环境质量

0.10

自然环境状况较好,但矿业建材工业、过境公路、铁路等设施对大气、噪声方面有一定的污染。

5

自然生态条件较好,但同时受到鄂钢、水泥厂、火葬场等单位在水体、大气等方面的污染,环境质量较差。

3

建设因素

现状基础设施

0.10

道路、给水、电力、电讯等设施基本具备。

7

用地范围内有密集的高压电网,虽电力充沛,但其他基础设施均为空白。

3

与市中心联系

0.15

距市中心7—10KM,目前主要通过的江广大道与周边的联系。

3

跨越武九铁路门槛与市中心联系不便。

1

对外交通条件

0.20

紧临沪蓉高速泽林立交,对外联系方便。

9

可利用武九铁路或跨越铁沿线站场路线进行对外联系,但门槛过高。

3

开发积极效果

0.15

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引导城市跳跃扩张,形成南门之势,但会加重南北向交通的压力。

5

有利于城区相对紧凑式发展,但不利于城区生态格局的保护,增大城西南本已脆弱的环境压力。

5

经济社会因素

门槛投资

0.15

远距离供排水系统翻越北部部分高地,供水需加压/提升设施。属自然条件技术设施条件门槛,

5

交通、给排水等设施需处理好与武九铁路相交的问题;高压电网必须理顺,属技术设施条件门槛。

1

耕地占用

0.15

占用地农田质量相对较差,且零散,但总量较大。

5

占用的农田质量相对较差,但整体联片,总量可观。

3

综合评价

7.10

3.80

续表二十一 城市发展用地综合评价表

发展方向

评价过程

评价因子

樊口

杜山

因子名称

权重

评价描述

得分

评价描述

得分

自然因素

工程水文

地质条件

0.15

属Ⅲ类工程地质区,上覆第四系土层达40米左右,主要持力层

fk=140-220KPa基岩为石英闪长斑岩,强风化带2.6米左右.富含松散岩类孔隙水,埋深浅。

3

属Ⅲ类工程地质区,上覆第四系土层达40米左右,主要持力层 fk=140-220KPa基岩为石英闪长斑岩,强风化带2.6米左右.富含松散岩类孔隙水,埋深浅。

3

地形地貌

0.05

属长江一级阶地,地势平缓但破碎,高程平均在19米,易受洪水威胁。

5

属长江一级阶地,地势平坦开阔,但高程较低,易受洪涝灾害威胁。

5

环境质量

0.10

自然生态条件较好,存在自身的工业污染,夏季还易受上风向鄂钢、水泥厂等厂矿在空气方面污染。

5

紧邻水质良好的长港,背靠绿色生态农业区,环境质量极佳。

9

建设因素

现状基础设施

0.10

道路、供水、电力、电讯等设施基本配备。

5

道路、电讯等设施有一定基础,电力、供排水等设施薄弱。

3

与市中心联系

0.15

距市中心4—5KM,主要通过交通已近饱和的武昌大道西段联系。

5

距市中心在12KM以上,主要通过武昌大道—凡川大道联系。

3

对外交通条件

0.20

可利用凡川大道316国道、凡湖路与外地联系。

7

紧临沪蓉高速公路的路口立交,凡湖路、对外交通极为便捷。

9

开发积极效果

0.15

可利用现有基础,引导城市沿长江均衡发展,并部分起到疏散老城区人口的作用。

7

距离城市中心过远,联系不便,对城区空间布局优化作用不大,且会分散城市建设资金。

3

经济社会因素

门槛投资

0.15

除破碎用地需增设桥梁外必须重点解决扩宽打通凡口铁路桥洞及凡口大闸造成的交通瓶颈问题,属技术设施条件门槛。

5

必须解决远距离供水,带来的管内压力不足等问题,属技术设施条件门槛。

3

耕地占用

0.15

占用地全部是成片的优质耕地。

1

占用的全部是成片的优质生态农业用地。

1

综合

5.80

5.20

注:各评价因子得分按五个分值区段计取,即“好(9分)”、“较好(7分)”、“一般(5分)”、“较差(3分)”和“差(1分)”。

四、主城区发展方向分析

鉴于上述各方面分析评价,得出如下结论.

1.石山——洋澜、五丈港——新庙一带是主城区良好的建设发展区,在本规划期内作为优先发展用地。特别是在近、中期,宜分别依托鄂州(火车站)、滨湖南路、滨湖西路,鄂黄长江大桥、五丈港码头、鄂东大道,集中力量尽快形成规模,成为主城区外延发展的空间,其中石山——洋澜片地势开阔,自然条件良好,空间容量相对较大,宜建设为集城市新中心、居住、商贸、信息、科技于一体的多功能新区,五丈港——新庙片紧邻长江,地势开阔,宜配合长江大桥和深水港区布置城东中心商贸区、居住区和仓储区。

2.泽林——程潮和樊口一带是主城区适宜发展区,在本规划期内作为引导发展用地。依托现有基础,沿主要交通轴线向纵深发展,其中泽林——程潮片用地呈狭长条带状,但由于对外交通条件较好和原有工业基础,宜发展成为与城市南大门地位相适应的区域性市场基地和矿产业、建材基地;樊口片用地平坦但较为零碎,宜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以居住、加工工业区为主的城市组团。

3.杜山一带为城市发展可选择的发展区,规划期内作为暂缓发展用地,由于距中心城区相对较远,发展势头较弱,规划期内规划为以种子园、园艺园、水生园、科研园、花卉园五大园区组成的农业高科技园区。远景可发展成为城市组团。

4.七里界——梁新屋一带为城市工业发展备用地,该区是历次规划的发展备用地,但由于武九铁路及高压电网的障碍均未能实施,本次规划仍将其作为城市工业发展备用地。

五、交通与主城区发展关系分析

健康发展的城市必定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综合交通体系,两者为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

规划将交通生成划分为:诱导生成、人为生成、自然生成三类,即:

诱导生成:城市由新区开发,大型项目建设等外界因子产生的合力而引起的交通量和交通流。

人为生成:城市因建设新的交通轴线而引起的交通量和交通流。

自然生成:市民因日常工作、生活出行需要产生的交通量和交通流。(以居民出行OD调查成果为依据)。

交 诱导生成 通过改变用地布局和设施, 交通源 良好基础设施:给排水,供电、道路

通 引导交通产生和吸引。 大型公共设施:购物、娱乐、学校、市场等

生 大型交通构筑物:车站机场、大桥等

存 人为生成 人为设置大型交通设施,

引导交通产生和吸引 交通源 大型交通设施:火车站、鄂黄大桥。

大型工厂:钢铁厂、化纤厂

自然生成 工作出行

学习出行 交通源 工厂

生活出行 学校 依托现状城区

娱乐出行 公共设施

鄂州市城区未来交通由诱导生成而产生建成区与新区(五丈港、新庙、洋澜)双向交通、主城区与葛华城区交通、鄂州与黄冈两城间交通。上述由交通轴相互间产生合力,使城市用地沿着其自身发展规律方向拓展。

第六节 主城区发展用地序列规划

以土地适宜度等因素分析为依据,合理开发利用土地,保护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健康有序地发展城市规模。

通过对规划主城区不同区位土地开发成熟程度(开发度)、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向(适宜度)及土地对人类活动强度所承受的最大限值(承载力)的分析,进行土地分区,共划分为:现状建成区、优先发展区、引导发展区、暂缓发展区、限制发展区、更新改造区、自然保护区。以此确定土地开发顺序。将城乡土地及绿色空间协调统一,把城市融合、组织到自然网络中去,保证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化,避免城市无限制地扩散。

通过对主城区发展用地量化分析和发展动力分析(详见专题《鄂州市主城区形态与用地分析》)最终确定鄂州市主城区发展用地序列为:优先发展石山、洋澜地区;引导发展五丈港、新庙地区;更新发展泽林地区;适当发展樊口地区;暂缓发展梁新屋地区;限制发展和保护西山、葛山风景区和洋澜湖环湖楔形绿地地区。

第七节 主城区发展空间模式

一、主城区发展的矛盾与对策

鄂州主城区作为鄂东沿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之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旧城内建设见缝插针,占空地、毁绿地;功能布局混乱,环境质量下降,停车占道严重等制约城市快速发展的矛盾较突出。

主城区发展主要对策有:

1.建立完善、高效的道路交通网络,强化交通的组织管理,加强停车场地等静态交通设施的建设。

2.充分利用绿地、河湖等自然空间,形成良好的城市山水环境和景观环境。

3.积极开拓主城区的发展空间,促进城市新区开发,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

4.主城区宜成组团式发展,有利保护良好的生态空间。

二、规划结构

通过对主城区发展形态研究(详见《鄂州市主城区形态与用地分析》专题),规划形成三个结构方案。

方案一:中心环状辐射组团式

以洋澜湖为中心形成双环,轴向形成三个组团。其间以生态楔形绿地为分隔,构成“相对集中,有机分散”的“中心环状辐射组团式”山水园林城市布局结构。

方案二:中心网格式

以洋澜湖为中心形成环湖紧凑的网格式城市布局。

方案三:辐向条带式

依托沿江大道、武昌大道东西轴,江碧路、滨湖西路南北轴,形成条带式城市布局。

第八节 主城区总体布局方案比较

在经过科学的分析论证确定结构方案的基础上,规划总体布局形成了三个方案。

城市总体布局规划是融合了城市各层面的复合系统,充分发挥其在整个城市活动中的功能,最优地满足整个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需要,为此,进行主城区总体规划方案比较详见表二十二。

表二十二 主城区总体规划方案比较表

方案

优点

缺点

方案一

1.城区用地发展方向符合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2.结构形态较完善,与城区重大基础设施结合较好。

3.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洋澜湖生态环境,楔形绿地有利于新鲜空气导入城市。

4.城区用地布局与形态结合较好,发展较有弹性。

1.城区发展用地与自然村落搬迁矛盾的处理。

2.大桥—106国道沿线及环洋澜湖用地控制难度较大。

方案二

1.同方案一第一条。

2.结构形态较紧密。

3.较好利用了城区重大基础设施,城市建设较经济。

4.大桥—106国道沿线及环洋澜湖用地开发速度将较快,规划管理较易控制。

1.同方案一第一条。

2.城区生态环境及洋澜湖的保护性开发较方案一差。

3.紧凑有余,分散不足,城区用地发展弹性太小。

4.城区西部地形较复杂,且用地破碎跨越武九铁路实施难度大。

方案三

1.同方案一第一条。

2.对洋澜湖的保护最有利,城区生态环境较好。

3.城区发展用地与自然村落矛盾较小。

1.同方案一第二条。

2.洋澜湖的保护有余,开发不足。

3.分散有余,紧凑不足,布局与城区主要发展方向矛盾。

4.跨越武九铁路实施难度较大,门槛过高。

通过上述的规划方案的综合分析,并由专家组的专家们的论证,形成规划方案——专家咨询——领导决策——公众参与规划确定方案一为本次主城区总体布局推荐方案。

第九节 主城区功能分区及人口分布

主城区规划居住人口45万人,功能分区为:

1.市中心区(包括洋澜湖以北建成区和洋澜湖以南新片区)。

是全市政治、经济、贸易、金融、交通、文教、科技、信息中心,以重点发展轻工、服装和高科技产业为主,对冶金、建材工业加强技术创新,严格控制和保护西山风景区,对周边建设和清退还林于山、还地于景。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人口规模31万人(其中洋澜湖以北建成区15万人,以南洋澜片16万人)。

2.城东片区(包括五丈港及新庙)

以发展长江运输、仓储为主,配套建设城东中心商贸区和生活区,建设深水港及仓储区。规划人口6万。

3.泽林片区(包括程潮及程潮铁矿)

依托现有基础设施及对外交通条件,新辟区域性大市场,发展为以铁矿采掘为主的大型工矿区。规划人口4万。

4.樊口片区(樊口)

依托现有良好的设施条件,发展以民营为主的中小型加工企业,规划人口4万。

5.洋澜湖绿心生态保护区

洋澜湖周边地区是城市的风景区,规划以莲花山、洋澜湖为主体的风景游览区。要严格控制湖面水体和沿湖地段应防止进一步蚕食, 保护洋澜湖水质和水面,对其进行综合整治,使之作为城区纳洪及调节城区小气候等功能。形成以洋澜湖为绿心生态环境保护区。

第十节 主城区建设用地布局

一、工业用地规划布局

1.工业现状

鄂州市工业已有一定的基础,已建成包括冶金、建材、机电、轻纺服装、化工、食品、采掘、电力等门类较齐全,并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体系。轻重工业之比由1990年的30.6:69.4调整到42.2:57.8,初步形成了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全民所有制企业为主导的工业结构。199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143.38亿元。

现状工业主要分布在主城区的西部和东部以及南部的矿产区。从总体上来说工业分布不尽合理。特别是西部的冶金、建材和一些小型但污染较严重的工业企业环绕西山风景区并有蚕食之势。又如城区中心的异型轧钢厂等企业的部分工业用地与城市主要功能用地的关系有较大冲突,对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干扰和污染。特别是西山风景区东麓的八一钢铁厂和西山水泥厂,是城市重要的污染源。

2.规划布局原则

(1)根据全市生产力总体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下大力气调整主城区工业用地,合理确定工业用地规模。

(2)依据建设“山水园林旅游城市”的目标,对主城区内污染严重的八一老厂、西山水泥厂、异型轧钢厂、雷山碳酸锶厂、铅网厂、造纸厂、制革厂等工业企业逐步实行关、停、转、迁,并进行土地置换,采取“退二进三”的原则加以调整。

(3)主城区主要布置无污染的轻工、机电、服装等工业,大力发展高新科技企业。大耗能、大耗水的工业项目均向副城区葛店、华容方向布置,以减轻主城区的污染,大力促进葛华城区的快速发展。

二、工业用地布局

1.老城区工业保留多佳集团的服装加工部分(主要有武昌大道和凤凰路上的两个服装生产区),另外鼓励重型、锻压、通用、油厂等企业向高科技工业发展,形成合理的功能配置。

2.城西工业区:以现有的鄂钢及鄂城水泥厂为主的原材料加工工业区,其发展备用地应布置在武大铁路西南侧的华光、梁新屋一带。同时要加强工业的“三废”的集中处理,逐步实现清洁生产,综合治理,环保达标。

3.樊口工业区:以加工工业为主的工业区,主要发展无污染的新型建材及民营加工企业。

4.泽林工业区:以程潮铁矿采掘为主,适当发展与之协作配套的工业。

5.葛华工业区:是接纳大工业的主要新兴工业区。大运量、大耗能、大用水的大工业项目,宜布局在葛店、华容沿江一带;高新技术产业则进入葛店技术经济开发区,使之成为鄂州重要的新兴工业区。

主城区现状工业用地618.3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27.2%,人均工业用地为24.3平方米;2015年规划主城区工业总用地为630.49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14.5%。人均工业用地14.01平方米。

三、仓储用地规划布局

1.仓储用地现状

鄂州市现有仓储用地56.4公顷,占总用地的2.5%;除现有大型油库和在建的广山万吨粮库外,无较为集中的仓储用地,而且西山风景区内的“六五三”油库、沥青库和“城东油库”严重危及到城市和鄂黄长江大桥的安全。本次规划再次规定两座油库应按城市总体规划要求搬迁至黄柏山或龙王矶地段,以确保城市的安全。

2.仓储用地规划布局

(1)规划在五丈港港区建设大型储备、中转仓库区。

(2)发挥铁路运输的优势,规划扩大广山货站和鄂州西站的腹地,形成中转和储备仓库区。

(3)结合主城区原有的物资和商业专用仓库,相对集中布置安全的生活仓库用地。易燃易爆不得建在城区内,且选址应满足相应的规范要求。

规划仓储用地130.40公顷,占总用地的3.0%,人均用地2.9平方米。

四、公共设施用地规划布局

1.现状概况

鄂州市1997年公共设施用地为187.1公顷,占总用地的8.2%,人均用地7.35平方米。商业大多分布在老城区内,主要集中在武昌大道和南浦路一带,未能形成集中紧凑的市一级商业中心;教育科研用地均集中在莲花山文化教育区内,分布较合理,中、小学分布不合理的状况正逐步改变。体育设施用地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科技馆和青少年宫用地严重缺乏;工人文化宫用地逐步被侵占,且管理混乱;行政办公大多与居住区混杂,还是“大院”式的传统结构,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很低。

2.规划原则

(1)城市公共设施要体现中心城市的功能,为发展第三产业提供足够的空间,主城区应集中布置文教、商贸、信息中心等用地。

(2)丰富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配套城市文化、娱乐、体育等活动设施;大力发展旅游业,提高旅游服务设施水平。

(3)公共设施的布局和规模应与城区发展的时序相协调,预留发展用地。

3.城市中心区规划

规划建立市级中心——区级中心——居住区中心公共设施体系。

市级中心:在洋澜湖南侧,沿站前大道与凤凰路交汇地段规划成城市中心。

区级中心:分别布点在武昌大道与南浦路交汇地区和城东片区。

居住区级中心:结合新建泽林、樊口两片居住区区内设置商业服务设施。

4.公共设施规划

规划公共设施用地504.38公顷,占总用地的11.6%,人均11.21平方米。

(1)商业中心用地:规划在市级中心区内布置商业、贸易、服务、信息等用地,于凤凰路南端在中央广场南侧布置城市标志性建筑以体现城市现代化的特色。

(2)行政中心用地:市级行政中心布置在滨湖北路、凤凰路一带。

(3)体育中心用地:规划在滨湖南路与滨湖西路交叉口东南侧布置为为城市新体育中心用地,布置体育馆、游泳馆、射击馆、训练馆及辅助设施,占地30公顷。

(4)文化中心用地:规划于滨湖南路南侧,与迁建的鄂州高中用地相对处建设市级文化设施,布置科技馆、图书馆、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等设施,用地20公顷。区级及居住区级中心相应设置影剧院等文化娱乐设施。

(5)医疗卫生设施用地:医疗卫生设施依托现有基础逐步调整升级,滨湖南路与西路交汇处北侧新建市二医院。泽林卫生院升级为市四医院,将现有的二医院改为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规划在站前大道与凤凰路交汇处东北侧及城东片区各新建一座综合性医院。居住生活区内应建设社区医疗服务站,用地18公顷。

(6)文教科研用地:中心城区现状大专科研设施较齐全,规划以高标准要求发展鄂州市科教事业。规划拟将鄂州大学、师范、卫校、工校等大中专院校合并为一所理工学院,在滨湖南路北侧(庙脚王)新建鄂州高中和科研设施,形成教育科研区,用地21公顷。

(7)市场用地:保留调整现有城区内各类市场,结合106国道改道国道和沪蓉高速公路(武黄段)在泽林布置区域性综合建材大市场,用地10公顷;在站前大道南侧布置大型服装面料专业市场。同时,通过城区内现有工业用地“退二进三”,规划在泽林立交桥附近建一区域性的大市场和官柳北路布置建材装饰市场。

五、居住区用地规划

城市生活居住区是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规划布局应本着“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进行。

1.住宅建设目标

1997年底,鄂州市城市建成区的生活居住用地为574.5公顷,占总用地的25.2%;住宅建筑面积203.89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为8.86平方米;规划到2005年鄂州市主城区人均居住面积为12.0平方米,需新建住宅建筑面积138.11万平方米;规划到2015年,鄂州市主城区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5平方米,需新建住宅建筑面积423.9万平方米。规划新建住宅应以多层为主,根据不同地段的规划要求,适当建设少量的高层和低层别墅式住宅,以满足城市不同层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对外开放的需要。

2.居住用地规划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改善人居环境,把城市环境比较好的地段优先考虑作为生活用地。借以引进高科技人才,改善投资环境。

(2)居住用地应与其它功能的用地同时合理布局,使生产、生活就地平衡。

(3)坚持居住区的成片综合开发、统一规划、配套建设,杜绝 “大院”式的单位办社会建设模式,把住宅小区建设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创造出具有鄂州特色的居住环境。

3.居住用地规划布局

(1)在城东新庙片规划布局一个与五丈港港区及鄂黄长江大桥相配套的新型居住区;在站前(广山)、洋澜片各布局一个居住区;结合阳光小区在滨湖西路西侧布置一个综合生活区。

(2)调整改造泽林、程潮等的居住小区。配套完善樊口的居住小区。

(3)改造更新旧城区的生活居住区,重点加强居住环境的改造。

(4)本次规划居住用地1134.9公顷,占总用地的26.1%,人均居住用地为25.22平方米(详见用地平衡表二十三)。



表二十三 鄂州市主城区建设用地平衡表

序号

用地代号

用地名称

现状(1997年) 25.45万人

近期(2005年) 33万人

远期(2015年) 45万人

用地面积

(万M2

用地

比例

(%)

人均

(M2/人)

用地面积

(万M2

用地

比例

(%)

人均

(M2/人)

用地面积

(万M2

用地

比例

(%)

人均

(M2/人)

1

R

居住用地

574.5

25.2

22.6

774.07

25.6

23.5

1134.9

26.1

25.22

2

C

公共设施用地

187.1

8.2

7.35

326.53

10.8

9.89

504.38

11.6

11.21

其中

商业金融用地

52.6

2.3

2.1

93.73

3.1

2.84

156.53

3.6

3.48

文化娱乐用地

9.2

0.4

0.36

21.17

0.7

0.6

30.43

0.7

0.7

教育科研用地

73.7

3.2

2.9

130.0

4.3

3.9

213.1

4.9

4.7

体育用地

4.4

0.2

0.2

18.24

0.6

0.6

34.79

0.8

0.8

医疗卫生用地

12.9

0.6

0.5

18.14

0.6

0.55

21.73

0.5

0.5

行政用地

34.3

1.5

1.3

45.36

1.5

1.4

47.83

1.1

1.1

3

M

工业用地

618.3

27.2

24.3

635.34

21.0

19.25

630.49

14.5

14.01

4

W

仓储用地

56.4

2.5

2.2

95.61

3.2

2.9

130.4

3.0

2.9

5

T

对外交通用地

89.9

3.9

3.5

139.1

4.6

4.2

178.3

4.1

4.0

6

S

道路广场用地

223.8

9.8

8.8

315.82

10.4

9.6

606.2

13.9

13.5

7

U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56.3

2.5

2.2

75.33

2.5

2.3

91.3

2.1

2.0

8

G

绿地

464.7

20.4

18.3

653.1

21.6

19.8

1050.5

24.2

23.3

其中:公共绿地

179.75

7.9

7.1

340.8

11.3

10.3

860.9

19.8

19.1

9

D

特殊用地

6.5

0.3

0.26

8.8

0.29

0.26

21.7

0.5

0.5

合计

城市建设用地

2277.5

100

89.5

3023.7

100

91.6

4348.2

100

96.6

第八章 主城区园林绿地及景观规划

第一节 主城区园林绿地规划

一、现状概况

根据《鄂州市城市遥感调查报告》所进行的城市绿化专题遥感调查,结合本次规划对城市绿化现状的调查分析,鄂州市主城区绿化的现状情况如下:

1.公共绿地

主要分布在西山、雷山和洋澜湖畔及镜园,莲花山等地。1997年底,鄂州市建成区公共绿地面积为179.75公顷(含西山公园),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1平方米,风景林地112.73公顷。

2.居住区及庭院绿地

宅旁庭院绿地分布较广,但总体面积却不大,呈星星点点状随住宅区分布,已有居住区绿地仅5.81公顷,占绿地总面积的1.25%,居住区绿地建设起点较晚,部分新建小区未按国家标准及规划要求配置绿化用地及种植树木花草,其住宅环境处于低水平阶段。

3.街道绿地

建成区已绿化道路长度33.7公里,街道绿地面积11.24公顷,城区部分街道道路绿化覆盖初显风姿,如古城路、凤凰路、文星路等已初步实现四季常青、四季花香的园林景观,但由于近几年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较快,新建道路两旁的树木还没长成,故道路及街道绿化覆盖率不高,而且街头绿地和小游园甚缺。

4.防护绿地

主要分布在城区北侧的长江沿岸一带,构成一条不连续的防护林带,包括上游的杜沟、陈家墩;下游的菜园头等两部分。另外长港(樊口段)两岸的防护林带尚匮乏,不能有效的保护长港两岸的河堤。鄂钢、鄂城水泥厂、东昊化工厂等污染较重的工厂起隔离作用的防护绿地几乎是空白。

5.园林生产绿地

园林生产绿地,城区现有王成周苗圃场,以及东佛园艺场,以及鄂钢、程潮铁矿等都有各自的苗圃场。城区用于生产和培育的苗圃园林用地面积为102.19公顷。

二、存在问题

1.公共绿地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西山公园、洋澜湖周边以及莲花山一带,而建成区中的公共绿地量少质差。

2.据《鄂州市规划区绿化现状遥感调查报告》显示,主城区庭院绿地总体面积不大,星星点点,且分布不均;老城区内庭院绿地更是寥寥无几;部分道路绿化较差,防护林带(长江、长港岸线等地)。尚未形成连续的防护体系,生产性防护绿地更是近乎空白。

3.西山风景区周围分布一批污染较重的厂矿企业,诸如:钢铁厂、水泥厂、化工厂、采、选矿厂及易燃易爆的油库等企业严重影响西山风景区的安全,这些企业所排放的“三废”,都严重威胁着西山风景区内的花草、树木的生长,损害植被的繁衍,对风景区的绿化和生态环境起着破坏作用。

4.主城区绿地未形成系统化,小区级和居住区级绿地严重缺乏,使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城区各类绿地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使城区环境质量较差。

5.生产性绿地不足,不能满足城市绿化要求,各单位只注重房屋的建设,而忽略了绿化的配套,城市绿化环境意识淡薄。

三、规划目标

1.规划充分利用城市的自然环境,将一切对改善生态有积极作用的山体、水系、林地、农牧业区通过楔形绿地与城市绿地系统连通,构成完整、有机的生态系统。消除城市热岛效应,改善生物生存环境,保证生物多样性。

2.突出重点,均衡分布。形成以点(公园、花园、小游园)、线(街道绿化、沿江绿带、环湖绿带、林荫道)、面(风景区绿地、桔园、苗圃基地、城市绿化广场等)相结合,建成功能完善,数量和质量符合标准的城市绿地系统。

3.因地制宜,创造特色。充分结合鄂州市自然山水环境特点,加强山体和滨水地带的绿化,严格控制这些地区的建设,增加绿化的比重。突出展现鄂州市山水园林绿地系统的特色。

4.注重防护,控制污染。要大力加强工厂区、水源保护区、长江外滩、铁路公路沿线和垃圾处理场周围防护林带的建设。

四、绿地系统规划布局

为了实现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规划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城市绿地系统布局。

1.城市风景区及近郊生态绿地规划。

将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良好的山林规划为城市风景区绿地和近郊生态绿地。东部的麻羊垴,规划为自然生态保护区;主城区的南部规划布局葛山风景区;白雉山规划为城郊森林公园;西山风景区,以大环境绿化为主体,植树造林,对游憩景观区要提倡“植树造园”,重点提高林木质量和园艺水平。

(1)特别要依法加强西山风景区的保护,对“六五三”油库沥青库等一些污染严重、危及安全的企业一定要坚决搬迁及停转产。对西山风景区周边的企业进行迁移,并对“八一钢厂”、“西山水泥厂”实行土地置换,退厂还林,退地还景。严禁兴建任何破坏西山风景区的建(构)筑物。

(2)结合洋澜湖的综合治理,加快洋澜湖岸线的整治,并尽早对环湖进行绿化,以促进洋澜湖风景区的建设,严格控制和保留洋澜湖以东及东南地段的城市契形绿地,形成通风走廊,使城市气流达到良性循环,加快洋澜湖的清淤工程,扩展湖容,改善小气候。使生态环境得以良性发展。

2.公共绿地布局

城市公共绿地是城市游憩休闲活动的主体。城市公园、街头绿地,又是城区公共绿地的主体。既是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一个闪亮点,还将有机的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规划加强以洋澜湖为绿心的绿色开放空间,规划在洋澜湖和西山风景区等地兴建各种类形的公园。满足城市不同年龄、不同爱好、不同文化市民的生活需要,根据鄂州城市形态,建立以市级为主,区级(组团)为辅的公园体系。并兴建大、小不等的街头小游园,以亮丽绿色美化二十一世纪的城市,为市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1)市级公园

围绕洋澜湖建设楚文化主题公园、儿童公园、中央公园、桥头迎宾公园,体育公园、滨江公园等市级公园绿地。

(2)区级公园

充分结合地形,利用水面和山地在洋澜、城东、新庙、泽林、樊口等居住区内,建设区级公园。

(3)街头小游园

利用城区空地及旧城改造,结合文物古迹,建设街头游园。如沿江游园、桔园、吴王城游园、文星塔游园等。

3.街坊庭院绿地规划

为进一步提高城市的绿化水平,满足城市居民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和城市发展的需要。大力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美化城市环境,因此今后的城市建设中,对过去的“见缝插屋”,实现向“见缝插绿”的战略转移。

(1)首先在兴建的居民小区和居住组团中按规划要求大面积进行绿化建设,使住宅小区的绿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人以上。

(2)积极发展庭院绿化,搞好宅旁绿化植树种花草。以美化生活环境,改善生存空间。

(3)对老城区的建设要严格按规划要求进行改造提高绿化覆盖率,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空间,建设平面和立体的多元绿化体系。

4.城市街道绿地规划

绿化和美化好每一条街道,街道绿化普及率应达90%以上,构成一个浓荫覆盖的林荫路网,是鄂州市绿化规划布局的一个重要内容,城市主干道绿带宽度应不少于20%。

(1)每条街道的树种配置要注重特色,乔木、灌木、花卉、草坪要搭配适宜,外侧绿带与沿街建筑前的花坛,雕塑及灯饰等小品融合在一起,形成林荫道与花园相结合的绿化带,构成山水园林城市独特风景线。

(2)将滨湖西路、站前大道规划形成乔、灌、花、草相融的花园式道路。

(3)结合沿江大道滨水地带的道路、堤防、观景设施的建设,应加强绿化美化,体现园艺特色,规划为休闲、游憩绿地。

(4)凤凰路作为主城区山水园林城的一个重要的景观绿化轴线。北接长江之浩翰,中经洋澜湖之静谧,南连新区中央广场之繁华。主要道路两侧大型公共建筑前的绿地宽度应不少于20米。

(5)结合环湖林荫道的建设,下大力气建设好环湖宽50——100米的绿化环带,使之成为碧水蓝天绿茵环绕的城市绿心。

5.防护绿地

规划在冶金、水泥、化工等污染较严重的工业区和城市居住区之间按国家规定的卫生防护林标准设置足够宽度的防护林带。防止工业污染蔓延以净化周围环境。同时在污水处理厂,化工厂周围也要按国家规定设置防护林。以减轻城市污染,净化城市空气。

(1)沿长江地段营造防护林带,主城区结合沿江大道的建设实现堤、路、公园、观景台、景点和小绿地、绿化防护林带一体化。

(2)规划在沪蓉高速公路武黄段和武九铁路两侧分别设置50——100米宽的绿化防护林带,以阻隔交通噪声和交通废气的污染。

(3)在大型厂矿、企业周围,特别是新建企业四周规划保护生态环境的园林和专用绿地。

(4)沿长港、新港两岸建设和完善防护林带,以防止水土流失,建设优化的生态环境。

6.生产绿地

规划苗圃总面积217.5公顷,除保留王成洲苗圃,鄂钢、程潮铁矿苗圃场外,将建杜山多处苗圃场,并鼓励、扶持集体、个人发展苗圃、花卉、草坪的生产,多渠道满足城市绿化建设的需要。

(1)规划完善和发展城西的东佛园艺场和王成洲苗圃场两处苗圃园地,新建杜山苗圃花卉园。

(2)沿洋澜湖周边开辟一定数量的花卉生产基地,面积不小于5-10公顷。为城市居民提供时令鲜花,以美化市民生活。

(3)规划在葛山风景区内新建葛山植物园。

7.生态圈和楔形开放绿地

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主城区组团间用楔形开放绿地分隔(如桥头堡绿地,洋澜湖东侧,新港长港水系),城区内凡是地面高程低于17.50米(黄海高程)的地区,以及不宜建设用地,原则上应规划为绿化用地,有条件的逐步改造成为公共绿地。利用铁路、公路沿线防护林带,沿江沿湖绿化工程和城市道路绿地,形成城市生态绿化走廊,达到城区内、外、人工与自然、点与线相结合的生态绿化系统。

五、规划指标

规划近期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3平方米,公共绿地340.8公顷(含西山公园),绿化覆盖率达33%,绿地率达28%。

规划远期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9.1平方米,公共绿地860.9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50%,绿地率达35%。

单位附属绿地面积占单位总用地面积比率不低于30%,其中工业企业、交通枢纽、仓储、商业中心等绿地率不低于25%;产生有害气体及污染工厂的绿地率不低于35%;学校、医院、休、疗养院所、机关团体、公共文化设施、部队等单位的绿地率不低于35%。

第二节 景观规划

一、规划目标

充分利用鄂州市主城区自然山水特征,强化不同功能区的美学价值,协调园林绿地规划与城市景观设计,创造和谐怡人的城市生活环境和特色风貌,同时大力发掘人文景观资源,丰富景观的文化内涵,建设山水园林旅游城市。

二、规划原则

1.依据主城区组团式结构与自然山水体系的复合关系形成城市与山水相融的城市景观体系。

2.建设城市生态圈和楔形开放空间绿地系统。

3.重点建设“城市景观轴线”的凤凰路、古城路和站前大道等,结合长江岸线整治,开辟沿江大道,突出滨江城市形象。

4.规划的景观节点和城市广场空间,须体现城市个性。结合洋澜湖和西山风景区综合整治,显山露水,体现山水园林城市的特点。

5.重视城市的文脉延续,突出三国人文景观和楚文化景观。

三、规划布局

1.城市景观区

主城区形成以洋澜湖为中心的“一湖二山”城市景观区。

(1)洋澜湖风景区:以莲花山旅游基地为核心,形成环湖休闲游览景观区。

(2)西山风景区:突出三国文化及佛教为主的风景名胜区。

(3)葛山风景区:突出近郊以城市生态为主的植物园和森林公园景观区。

2.城市景观轴

(1)古城路景观轴:将江中观音阁——滨江公园——古城遗址公园——洋澜湖景观区联接,突出鄂州城市历史文化景观。

(2)凤凰路景观轴:将虎头山—鄂州礼堂——凤凰山庄——凤凰广场——莲花山连成一线。形成“山水园林城市”的景观。

(3)站前大道景观轴:是城市新世纪大道主轴线,规划成游憩、休闲、花园式大道,沿线建筑要体现城市现代风貌。

(4)沿江大道景观轴:突出滨江景观特色。规划成滨江“外滩”,以西山风景区为“龙头”突出城市天际轮廓线。

(5)西山吴王避署宫至洋澜湖(莲花山)视线景观轴,规划该轴以西山山顶的吴王避署宫及莲花山莲花塔为景观对景中轴,在该轴线两侧各100米范围内建筑不得新建超过九层的建筑,以确保西山与洋澜湖视线通廊不被破坏。

第三节 景观节点规划

1.主城区城市景观节点规划,是展示未来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窗口。

(1)站前广场:是城市对外的重要窗口之一,要体现鄂州市现代感,广场四周的建筑应精心设计,和谐统一。

(2)中央广场:位于凤凰路与站前大道交汇处,是城市景观轴的端点,规划要求广场周围的建筑物应突出鄂州市形象,广场端点应布置城市标志性建筑,规划布局科技馆、报业大厦、广播电视大厦等高层建筑。广场北侧规划中央公园,体现鄂州市新世纪现代风貌,用地23公顷。

(3)凤凰广场:位于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东南地段,是市政广场,占地8公顷。

(4)迎宾广场:位于鄂黄长江大桥与鄂东大道平交处,是展示鄂州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风貌的重要“门户”,占地26公顷,

(5)滨江文化广场:位于南浦路北端,客运港大楼东侧,是市民夏天纳凉、休闲的文化广场,占地2公顷。

(6)镜园交叉口节点及凤凰山庄节点:是城市融入山水环境的两个重要节点,景观上应做到和谐统一。

(7)桔园节点:位于滨湖西路与南路交汇处北侧,规划建设一处以“桔颂”为主题的桔园。

2.建筑层数及高度控制

(1)高层控制区:沿江大道接近西山地段的道路南侧50——80米内建筑层数不宜超过10层,高度为35——40米;中央广场四周城市中心区及站前路沿线150米内建筑层数不宜超过25层,高度为80——90米。

(2)低层控制区:环洋澜湖100米之外200米以内地区以及莲花山所有山体周围为低层低密度区,建筑不宜超过5层,高度为12——15米。

(3)多层控制区:西山风景区保护范围之外高程在23米左右的地区,新建建筑不宜超过6层,高度为18——20米。其它地区建筑层数一般按7——8层控制,高度为21——24米。局部不超过12层,高度为39——42米(如景观轴线沿线)。

第九章 主城区旧城改建规划

第一节 旧城现状概况

现状人口及用地规模:旧城范围东至凤凰路、西到寒溪路、北至长江、南抵滨湖北路,总用地面积4.1平方公里,约占建成区的1/6。总人口14.2万,约占建成区总人口的48%。

根据鄂州城市遥感调查研究报告,对城区土地利用、建筑面积密度、绿化现状、环境质量作出的调查分析表明:(1)工业用地比重过大,而且主要是冶金、建材、机械制造行业,造成的环境污染严重。(2)人口密度过大,超过国家规范的3倍多,造成旧城基础设施不堪重负。(3)旧城区内用地功能混杂,相互干扰大。(4)旧城区的城市公园、小游园等公共绿地严重缺乏。(5)部分主干道不通畅,断头路过多,停车场静态交通设施不足。

第二节 规划原则及目标

一、规划原则

坚持合理调整旧城区用地功能的原则,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信息等第三产业,降低居住人口和建筑密度,提高环境质量;坚持退二进三的原则,逐步搬迁不适合在旧城区发展的工业、仓库,完善和更新基础设施,增加公共绿地面积;坚持旧城改造与古城保护相协调的原则,积极保护传统建筑及街坊,以体现出鄂州市旧城区的现代化城市功能,为吴王古城的发展创造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规划目标

鄂州市旧城改造的目标为,优化旧城区的用地结构,改善旧城区的环境质量,提高旧城区的基础设施水平,增强城市沿江的艺术景观,实现“三个增加,两个降低”:增加绿地面积,增加城市基础设施配套面积,增加道路面积;降低建筑密度,降低人口密度。

第三节 旧城区改建规划

1.根据旧城区现有的居住用地及人口分布,结合新区的开发建设,对旧城区应采取有效的引导,并采取有序的人口疏散的措施,合理分流旧城区的人口,确定合适的人口容量,合理确定旧城区的居住用地面积。到2015年,旧城区4.1平方公里范围内人口由现有14.2万人逐步减少到8万人左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8万人左右)。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完善旧城商业、金融服务设施功能。突出武昌大道、南浦路、文星路等几条主要道路两侧的商业、金融职能,并在南浦路重点发展成为商业街区;在滨湖北路东段布置市委、市政府、等市级行政办公用地;西段发展金融商贸业,利用洋澜湖北岸建设凤凰广场;结合沿江生活岸线的调整和完善,重点实施沿江大道的建设,把沿江大道建设成为集城市道路、堤防、休闲绿地与一体的“鄂州的外滩”。完善凤凰路、江碧路、古城路沿街商业网点建设。

3.改善旧城区的居住环境,提高其居住水平。成片改造旧城区的危旧房屋,严格控制容积率及建筑间距,降低建筑密度。

4.优化用地结构,调整空间布局。搬迁、调整、改造旧城区不合理的工业及仓储用地,支持鼓励湖北重型机器厂、鄂城通用机器厂和市锻压机床厂等大型工业企业实行技术创新,整治污染,改善旧城环境。

5.增加绿化用地,提高旧城绿地率,见缝插绿开辟各类绿化用地,确保旧城改建项目的绿地比例不低于25%。规划旧城区绿地面积达到36.6公顷,人均公共绿地由现状的1.83平方米提高到4.6平方米。

6.完善道路系统,提高道路面积。特别是加强旧城区的内部道路。连通古城路,开辟沿江大道(寒溪路——凤凰路)。疏通各街区内部支路及消防通道,续建凤凰路北段,同时开辟交通广场和停车场,形成合理的道路骨架。明确道路等级和功能(确定主要客、货运通道、自行车专用道、消防通道、步行街等),改善交通环境,提高城市车辆运转效率。

7.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以保护旧城区内珍贵的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建筑、传统街区为重点,达到保持和发展吴王古都的传统风貌特色的目的。合理划定文物保护控制范围,制定严格的控制保护措施,保护重要的名胜古迹,纪念性建筑及特色街区,严格控制周围地段的开发建设与建筑高度,实现保护与开发的统一。

8.提高旧城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增强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容量,改变旧城的能源结构,采取综合的环保治理措施,提高旧城环境质量。

9. 控制开发强度,编制旧城改建详细规划,深化总体规划对旧城改造的要求,调整人口容量和用地性质。

旧城改建采取适当灵活的指标体系,将规划控制要求和城市设计落实到地块的控制中,并将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间距等各项指标具体落到各地块中,旧城建筑密度不应大于35%,容积率在1.5——2.2之间,绿地率不小于25%,建筑日照间距不小于1:0.8H。

附:表二十四:鄂州市旧城现状用地平衡表

表二十五:鄂州市旧城改建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

表二十六:旧城工业、仓库搬迁一览表

表二十七:旧城工业、仓储改造一览表



表二十四 鄂州市旧城区现状用地平衡表

序号

用地代号

用地名称

用地面积

(KM2

用地比例

(%)

人均值(14.2万人计)

(M2/人)

1

R

居住用地

1.79

44.1

12.6

2

C

公共设施用地

0.83

20.4

5.85

其中

行政办公用地

0.33

8.1

/

商业用地

0.18

4.4

/

金融保险用地

0.03

0.74

/

文化卫生用地

0.15

3.7

/

教育科研用地

0.13

3.2

/

文物用地

0.01

0.25

/

3

M

工业用地

0.49

12.07

3.45

4

T

对外交通用地

0.03

0.73

0.21

5

S

道路广场用地

0.55

13.55

3.87

6

U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0.033

0.81

0.23

7

G

绿地

0.26

6.4

1.83

8

E

水面

0.07

1.72

0.5

9

D

特殊用地

0.005

0.12

0.036

合计

4.058

100

28.58



表二十五 鄂州市旧城改建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

序号

用地代号

用地名称

用地面积

(KM2

用地比例

(%)

人均值

(按8万人计)

(M2/人)

1

R

居住用地

1.83

45.1

22.9

2

C

公共设施用地

0.96

23.7

12

其中

行政办公用地

0.36

8.9

/

商业用地

0.28

6.9

/

金融保险用地

0.03

0.74

/

文化卫生用地

0.15

3.7

/

教育科研用地

0.13

3.2

/

文物用地

0.01

0.25

/

3

M

工业用地

0.20

4.9

2.5

4

T

对外交通用地

0.03

0.74

3.75

5

S

道路广场用地

0.58

14.3

7.25

6

U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0.037

0.91

0.46

7

G

绿地

0.366

9

4.58

8

E

水面

0.05

1.23

0.6

9

D

特殊用地

0.005

0.12

0.06

合计

4.058

100

54.1



表二十六 旧城工业、仓储规划搬迁一览表

序号

单位名称

现状用地

性质

规划用地性质

规划新址

改造

面积

(M2

1

市航运公司林家河沙站

仓储

道路、商业

5400

2

市八一钢铁厂燃料库

仓储

居住

广山火车站

2500

3

市八一钢铁厂汽车队

市政设施

商业

广山火车站

3000

4

市八一综合仓库

仓储

商业

广山火车站

2750

5

黄冈地区鄂城物资站

仓储

居住

广山火车站

2400

6

市第一印刷厂

工业

居住

城东

4200

7

市长江服装厂

工业

居住

石山

900

8

市钢窗厂

工业

居住

樊口

2500

9

鄂钢汽车三队

市政设施

居住

江碧路

3000

10

市装卸运输公司

市政设施

居住

五丈港

3200

11

鄂钢矿山公司机修厂

工业

居住

江碧路

2400

12

颚钢矿山公司修车厂

工业

居住

江碧路

2000

13

市汽车配件厂

工业

居住

城东

5000

14

市蓬垫厂

工业

商业

樊口

600

15

市防盗门厂

工业

商业、市场

樊口

8000

16

市美斯特鞋业服饰公司

工业

居住

樊口

2500

17

市染织厂

工业

商业、居住

城东

2750

18

市气门挺杆厂

工业

居住

石山

20000

19

鄂丰集团

工业

居住

石山

14300

20

市印刷二厂

工业

居住

城东

21

市方方饮料厂

工业

居住

樊口

12800

22

市燃料公司

工业

居住

泽林

9000

23

市废旧物资回收公司仓库

仓储

道路

广山火车站

4750

24

鄂城金属压延总厂

工业

居住

樊口

13500

续表二十六

25

市木材公司东门材场

仓储

道路

西站

1800

26

市社会福利皮鞋厂

工业

道路

樊口

300

27

市佳塑电线厂

工业

道路

樊口

320

28

鄂城黄沙站

仓储

绿化

29

市羽绒厂

工业

金融

樊口

4000

30

市特钢厂

工业

居住、绿化

泽林(八一旁)

24000

31

市乡镇企业产品材料公司仓库

仓储

文物、绿化

广山

800

32

市纸桶厂

工业

绿化

樊口

5400

33

市铅网厂

工业

商业、居住、绿化

樊口

5500

34

市酱品厂

工业

商业、居住、绿化

樊口

5600

35

市粮油工业公司经营部

商业

文物,绿化

洋澜片区

500

36

市电子元件厂

工业

居住

石山

13500

37

振华鱼类加工有限公司

工业

居住

樊口

3600

38

市路口经济开发公司钢材市场

仓储

绿化

广山火车站

6000

39

市公共汽车修理厂

工业

社会停车场

樊口

6600

40

市建材黄砂站

仓储

道路、绿化

熊家沟

10000

41

市木材公司

仓储

居住、商业

城东

6000

42

市装卸公司堆沙站

仓储

道路、绿化

熊家沟

4800

43

凤凰黄砂站

仓储

道路、绿化

熊家沟

3000

44

市化工建材公司

仓储

商业、居住

广山火车站

45

市防汛指挥部

办公

绿化

市水利局

600

46

鄂城区堤防管理段

办公

绿化

凤凰路

47

冠华玻璃厂

工业

商业、居住

石山

7500

48

市蔬菜批发交易市场

市场

绿化

熊家巷

1000

49

市锯石机械制造厂

工业

绿化

樊口

2800

50

湖北大通公司汽车大修厂

工业

居住

樊口

14300

表二十七 旧城工业、仓储规划改造一览表

名 称

改 造 措 施

占地面积

(M2

市室内成套装饰公司

(1)改造庭院绿化。

(2)改造临武昌大道建筑风格。

3600

市锻压机床厂

(1)加强技改,减轻噪音对周围居民影响。

(2)改善厂区内用地功能区划分,增加绿化。

(3)迁出城隍庙,易地重建。

33300

市食品公司

(1)建议迁出生产设备,改为居住区。

(2)改造庭院绿化。

(3)注意临古城路建筑风格。

8450

鄂城重型机器集团

(1)加强技改,减轻污染。

(2)加强厂区绿化,减少污染。

(3)注意与武昌大道、沿江大道的用地协调关系。

84800

市二建综合厂

(1)改造技术设备。

(2)改造厂区绿化。

(3)改造临武昌大道建筑物。

16660

鄂城通用机器集团

(1)加强技改,减耗增效。

(2)加强厂区绿化建设。

(3)注意与武昌大道,沿江大道的用地协调关系。

143000

黄冈地区鄂城油脂总厂

(1)加强技改,减耗增效。

(2)加强环境绿化,减少污染。

(3)加强临凤凰北路建筑的改造,注意与沿江大道的规划协调.

44200

市五金制品厂

(1)建议迁出生产设备,改作居住区。

(2)改造庭院绿化。

(3)改造临古城路建筑物。

9000

市棉花公司棉机厂

(1)建议迁出生产设备,改作居住用地。

(2)改造庭院绿化。

(3)改造临古城路建筑物。

3250

市第一面粉厂

(1)加强技术改造,减少污染。

(2)改造临沿江大道建筑物。

(3)改造庭院绿化。

7000

市第二面粉

(1)加强技术改造,减少污染。

(2)改造临沿江大道建筑物。

(3)改造庭院绿化

9800

市冶金公司

(1)改造庭院绿化。

(2)改造临江碧路建筑外型。

2475

市粮食局油脂公司

(1)加强技术改造,减少污染。

(2)改造庭院绿化。

(3)改造临沿江大道建筑物。

1800

鄂钢沿江泵站

结合沿江大道的规划建设进行综合改造。

600

第十章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第一节 历史文化概述

一、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

鄂州自古就是长江中游重镇,西周时属楚,三国时吴王孙权曾在此建都,以后历代设郡、县,留下了许多的名胜古迹。全市已发现古文化遗址54处,古城址3处,石刻6处,古建筑8处,近现代建筑7处,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08处,其中国 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至今仍保存有孙权、庞统、陶侃、慧远、元结、李阳冰、苏轼、黄庭坚等历史文化名人的遗址,人文景点密集。吴王城遗址是全国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三国都城遗址,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阳冰书的怡亭铭摩崖石刻,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万里长江第一阁“观音阁”,几千年洪水不毁,至今屹立江中,灵泉寺、九曲亭、松风阁、庚亮楼、文星塔、城隍庙等古建筑,保存完好。

二、出土文物众多,文物精品珍贵

我市仅在市区及近郊就发掘古墓上千座。其中六朝墓葬600余座,出土文物2万余件,其中六朝文物1万余件,发掘古井11座。

三、光荣的革命传统,众多的革命旧址和纪念建筑

鄂州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北伐时期贺龙军部旧址位于市区小北门;辛革命时期武昌起义中牺牲的彭楚藩烈士之墓安葬于市中心西山风景区内;辛革命时期武昌起义革命军临时总指挥吴兆麟将军纪念馆,建筑在风景秀丽的洋澜湖畔,现已成为我市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四、存在的问题

1.建设性破坏严重:一是文革期间大批文物、古迹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二是文物古迹没有划定保护界线,周围建筑没有保护间距。

2.文物保护不力,如现存的吴王城遗址周围建造的异型轧钢厂等工厂,不利于吴王城遗址保护。

3.市区大部分文物古迹周边建筑密布,空间狭窄,不利于保护。

第二节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原则

1.继承和发扬鄂州历史文化的优秀传统,抢救濒临毁坏的珍贵文物古迹,保护和延续名城的历史文脉。

2.将山川、名胜、文物、古迹、革命旧址、纪念建筑、传统街区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实施系统保护,从整体形象上体现鄂州历史文化特色。

3.保护与建设相互协调。 促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

4.名城保护与风景园林建设相结合,以开发促保护,以利用促保护。

第三节 保护重点及范围

规划选择具有较高文物保护价值的且具有代表性地段进行重点保护,延续和发展城市的历史文脉。

一、重要文物古迹及其保护如:吴王城遗址,怡亭铭,吴大湾遗址,及西山风景区内的古灵泉寺。

1.吴王城遗址保护范围:护城河(濠塘)修复原状,沿东南城墙濠塘往外各延伸40米,为严格保护范围。严格保护范围内,不准建设与古城无关的建(构)筑物。

2.怡亭铭摩崖石刻:沿江大道以北至江边,西至江碧路,东至大北门,为严格保护范围,不准修建各类建(构)筑物和与之无关的设施。

3.吴大湾遗址:吴大湾村后划定长100米,宽60米为严格保护范围,保护范围内不准建任何建筑。

二、传统建筑和古建筑保护

1.观音阁:位于江中龙蟠矶上,规划对原有建筑物加以保护维修,不准增建任何建筑。

2.庚亮楼:保护范围,划定为南北向50米,东西向100米,现有其他建筑只许拆除,不准再建。

3.文星塔:塔周围50米为保护范围,范围内可结合南塔小游园布置些小景点,范围外80米为控制区不准新建任何建筑,需改建的建筑不得超过3层(高度为11米)。

4.九曲亭、古灵泉寺位于西山风景区内,按原《西山风景区规划》的保护范围进行控制。

三、革命史迹保护

规划将彭楚藩烈士之墓,贺龙军部旧址,张裕钊陵园等革命史迹四周100米划定为保护范围,不准建筑与史迹无关的建(构)筑物。

第四节 保护措施

对省级西山风景区及文物古迹应严格按照国家及省市相关法规进行管理,不得越权审批,严格依法管理,禁止破坏性的开发而造成建设性破坏。

一、“六五三”油库及其码头严重威胁着西山风景区和城市的安全,必须坚决按着按省政府文件规定,规划实施外迁至黄柏山,或下游的龙王咀,其间不得在原地进行扩建、改建。

二、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古建筑实施分级保护,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严格执行国家文物保护的法规,重点保护吴王城遗址,怡亭铭摩崖石刻,等国家级和省、市级重点文物。

三、在市域范围内结合文物古迹保护开辟西山、洋澜湖风景旅游区和古文化观赏区。

四、大力发掘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重视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建立以三国文化为龙头的人文景观与楚文化为特色的文化旅游系统。

五、严格按照省政府87年5月20日47号文件批准的原《西山风景区规划》实施,并对风景区内以及周边建(构)筑物严格控制,对老八一钢厂、西山水泥厂进行易地改建,并实施土地置换“退厂还景”,同时在风景区周边不得兴建与风景旅游设施无关的建筑物。严格依法管理,合理开发风景旅游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详见鄂州市文物古迹保护一览表二十八。

表二十八 鄂州市重点文物古迹保护一览表

序号

类别

名称

保护等级

时代

保护范围

A

摩崖石刻

怡亭铭摩崖

国家级

唐—清

汉宁码头南至沿江大道,北至长江,东至大北门路,西至江碧路。

B

古城址

吴王城遗址

省级

三国

东、南城墙沿濠塘两边各延伸200米、西、北边各50米。

C

古窑址

瓦窑咀窑址

省级

东汉—六朝

司徒大队至洪港边。

D

古建筑

凤凰台

省级

明清

迁地重建,整旧如新。

E

古建筑

观音阁

省级

元—明清

祖师殿,观音殿等所有古建筑物.

F

古建筑

西山名胜区

省级

三国—明清

整个西山风景区即北至长江边,南至武昌大道,西至凡口大闸,东至寒溪路。

G

革命遗址

彭楚藩烈士墓

省级

辛亥革命时期

墓前双十门墓碑,保护范围500平方米内。

H

古建筑

古灵泉寺

市级

三国—明清

古灵泉寺周边500米。

I

古建筑

庚亮楼

市级

东晋

周边200米以内,建筑高度不超过15米。

J

古建筑

文星塔

市级

明代

周边500米,建筑高度控制在10米下.

K

古建筑

九曲亭

市级

三国—明清

周边300米严格控制新建建筑物。

L

古建筑

城隍庙

市级

宋代

规划迁至楚文化区内复建。

第十一章 主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第一节 概况

一、交通特征

1.公路:现状主城区有四条对外公路:分别是316国道、106国道,樊(口)李(铁铺)线、鄂(州)黄(石)线,均为三级标准,汽车轮渡线为106国道的过江线。樊李线和106国道与沪蓉高速公路相交处分别在樊口和泽林设有公路互通式立交桥。

2.铁路:武(昌)——九(江)铁路在主城区设有鄂州西货站和鄂州新客站,鄂州西货站为三级站,鄂州新客站是按二级控制三级建设的客运站,1997年铁路货运量为300万吨,旅客到发人数约15万人次。

3.港口:主城区沿江现设有州尾港区,北门港区,熊家沟港区和五丈港港区。其中州尾港区有3个泊位,设计吞吐能力为65万吨,最大靠泊能力1000吨;北门港区有6个泊位,设计吞吐能力100万吨,最大靠泊能力1000吨级;熊家沟港区有3个泊位,设计能力为50万吨,最大靠泊能力为1000吨级;五丈港区有2个泊位,设计吞吐能力为100万吨,其中集装箱达到1.2万标箱,最大靠泊能力5000吨级。主城区沿江留有一定城市生活岸线。

4.交通车辆:1997年城区在册车辆共11526辆,其中客车2604辆,货车 2391辆,摩托车5580辆,其它车辆951辆,自行车约为13万辆。

5.道路交通设施:现有长途汽车站二处(西山站、吴都站)。其中西山站为二级站,吴都站为三级站。现有社会性货运站四处,年运力约为80万吨,市区有临时性停车场三处。约1400个泊位。加油站12个。公交站场一处。

二、现状道路特征

现状主城区道路呈方格网布局,由老城、樊口、泽林三片组成,分别通过樊口大闸和106国道相互联系。主城区骨干网络基本形成,其横向主要干道有沿江大道,武昌大道、文星大道、滨湖北路。纵向干道有寒溪路,江碧路、南浦路、滨湖西路和凤凰路。干道间距为550——600米,经交通流量调查,主城区大部分路段上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运行基本上处于较稳定的车流状态,仅有武昌大道西段和南浦路中段机动车流量处于超饱和状态。

现状主城区道路总长为39.22公里,道路面积为131.57公顷,路网密度为2.2K公里/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为5.7 平方米/人(只计道路路面硬化面积)。

主城区现有8条公交线路,其中郊区线路三条,线路总长165公里,营运车辆为142辆,全年营运量为850万人次。线网密度2.9公里/平方公里,重叠系数为2.1。

三、长江轮渡线和客运港站

目前主城区有两条汽车轮渡线和二条人渡线,与江北黄冈市中心城区联系1997年完成汽车渡轮数为129.96万辆次/年,人渡线完成180万人次/年。江边北门已建成一个二级客运港站,服务于长江客运。

四、道路交通分析项目有:

1.城区主要路段机动车,非机动流量调查分析。

2.居民一日出行的O——D调查分析。

3.出入城区机动车牌照调查分析

详见专题之五《鄂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专题报告》。

第二节 存在问题

1.过境交通穿越主城区,影响主城区内正常交通。

2.主城区内、外交通转换便捷度较差。

3.港区布局不尽合理,机械化作业程度低。

4.主城区中支路较少,部分路口三角视距偏小,交通静态设施较缺乏。

5.公路货运缺乏枢纽站。

第三节 规划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优化主城区道路网络布局,合理配置和协调好内、外交通设施,把鄂州市建设成为一个对外交通便捷,内部交通通畅,具有良好交通环境的山水园林旅游城市。

二、发展目标:

1.协调和完善主城区内、外交通衔接关系,构筑跨世纪的对外交通网络,实现交通设施现代化。

2.规划完善主城区与各组团之间交通联系的环线系统,以及各组团内部道路交通的网络结构。

3.结合“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建立一个安全,便捷,舒适的绿色交通网络。

4.坚持以“人”为本,合理地组织市民出行交通。

第四节 主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一、对外交通规划

1.公路运输规划:主城区沿江下游的周前墩(距市油库350米处),新建一座双向四车道长江公路大桥——鄂(州)黄(冈)大桥,该桥既是106国道长江上干线桥,也是联系鄂州与黄冈两市的城市桥。规划以大桥接线为起点,向南与沪蓉高速公路泽林立交相接,向西和沪蓉高速公路中的路口立交相连,向北至华容的城市外围快速道路,向东与鄂东大道相接至燕矶黄石,它的形成,将有利于主城区交通出入和过境交通的汇集、分流,该线城区段规划标准为城市快速干道,其它路段为二级标准(按一级控制)。规划同时要求将主城区所有出口公路均提高到一级。

城市长途公路客运站应与主城区公共客运换乘枢纽结合布局,按主要客流方向规划布置在广山新客站北边以及在城东交通学校旁兴建新的长途客运枢纽站。保留改造西山东麓现有长途客运站。

规划在广山铁路货运站东布置一处公路运输货运枢纽站。

2.铁路运输规划

武——九铁路在主城区设有客运站和货运站,规划加强主城区道路与客运站和货运站的交通联系,使货运站的进出交通与城市道路衔接通畅,便捷。在规划期内,规划客站达到二级,货运站按二级控制,并预留用地。

3.水路运输规划

目前城区的四个港区,多为散货和件杂货运输,缺乏统一的布局和分工。规划合理调整港区的功能布局,留足城市生活休闲岸线。减少对城市环境污染,减轻对城市交通的压力,规划沿江岸线的分工:州尾鄂钢专用港口作业区,同时保留西山汽车轮渡码头(以作备用);北门港区为客运,轮渡港作业区,规划二级客运港站一处,熊家沟港区为件杂、日用百货作业港区。其它性质码头均迁至五丈港形成综合性作业港区(以矿石、油品散货,件杂,集装箱为主)。

二、主城区道路交通规划

1.道路交通网络结构规划:根据主城区道路交通特点和发展目标,提出四个层次交通网络规划:内层中心区以环洋澜湖步行、自行车交通为主的游览性林荫道;第二层次,以客运为主的干道系统;第三层次,以货运为主的货运干道系统;第四层次,外围过境交通系统。(道路网络规划详见《鄂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专题报告》)

2.道路交通规划

A:规划大桥路(33#)为主城区五个出入口公路的入驻式过境路。道路横断面采用两块板型式快速道路,中间为绿化隔离带,两边各为单向三车道宽机动车道,其人行道可根据与城区密切关系进行变宽型式设置。

B:开辟沿江大道,西与316国道相接,东延至五丈港,并与五丈港区相连,规划道路红线50米,结合滨江地带建成“外滩”观景。规划其道路横断面可根据不同地段进行调整(机动车道宽不变)。

C:打通拓宽武昌大道西段,并同时扩建樊口铁路桥涵洞,解决主城区机动车交通与樊口交通联系瓶颈问题。

D:规划5#道路为分流性道路。鄂钢和水泥厂等大中型企业的大量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均集中在武昌大道,呈过饱和状态,规划5#路通过11#路与4#路相接,起到分流武昌大道车流作用。

E:规划分别延伸凤凰路、古城路、武昌大道、鄂东大道并分别与新区洋澜片23#路、中心广场、樊口片、城东新庙片相接。开辟站前大道,延伸滨湖南路与城东新庙片44#路相接,构成三片区多路循环的交通网络。

F:规划樊口片由3#、5#、6#、7#、8#五条次要干道组成,城南洋澜片由27#、31#、二条主干道,22#、23#、25#、26#、30#五条次干道以及24#、28#、29#三条林荫大道组成骨架网络。城东新庙片由1#、41#、44#三条主干道,4#、42#、43#、46#、四条次要干道组成。泽林片则由34#——40#等次要干道组成。同时完善城区道路系统的环网结构布局。

三、公共交通规划

贯彻以发展公共客运交通为主的方针,根据现状公共交通特点,近期以调整,延伸线路为主;远期则以延伸和增加部分公共线路为主。规划要求主城区公交站点分布要均匀,使交通线路布局趋于合理。同时适当提高线网的密度,降低线网重叠系数。贯彻公交优先的方针,增加公共交通的占有比例,有效地提高公共交通竟争能力。规划线网密度为2.5公里/平方公里.重叠系数为1.7。规划公交站场四处总用地控制为3.3公顷。

四、广场和桥梁规划

规划主城区设有广场七处,寒溪路西山东综合性广场,占地1.0-2.0公顷;市政广场,占地1.0-1.5 公顷;火车站站前交通广场,占地2 公顷;城南洋澜片中心广场,占地2-3 公顷;洋澜湖边文化广场,占地1-1.5公顷;城东新庙片商业广场,占地0.8-1.0公顷;大桥桥头迎宾广场,占地约4.0公顷。

沿江大道,武昌大道向西延伸段通过新港、长港时,修建城市桥梁,桥面宽与机动车道等宽,人行道每边不小于1.5米。33#路与武昌大道、站前大道、江碧路相交处,应设置部分互通和全互通立交桥。与主城区道路相交处,可采用灯控和渠化交通管制。

五、静态交通设施规划

根据主城区客流和货流的基本特点,并结合客、货源点的分布,规划各种静态交通设施。详见表二十九、表三十。

表二十九 规划城区各种静态设施站场控制面积表

规划总车辆数

(辆)

站场停靠(放)总车辆数(辆)

各辆车所需面积

平方米/辆

站场控制面积

(公顷)

备 注

客运站

4050

280

85

2.38

(1)6%按现状比值并参照同类城市取值

(2)15%取值同上

(3)85平方米/辆为综合面积(含建筑、维修、通道等)

总量6%

15%外地车停靠

243

36

公交站场

450

406

80

3.24

(1)80平方米/辆为综合面积

(2)90%考虑单位客车。

总值90%为全社会服务

货运站

11250

563

100

5.6

(1)5%是按现状比值,并参照同类城市

(2)100平方米/辆为综合面积.

总量5%为专业社会运输货车

停车场

机动车辆

外地车在市内停靠数(辆)

总量5——7%需要停放用地

60

7.6

(1)8%参考机动车出入城区牌照调查

(2)5—7%为市区机动车停放量占总量的比例

19350

1548

1254

20898

表三十 城区各静态交通设施规划一览表

客运站

货运站

停车场

加油站

公交站场

保养场

每个

面积

(ha)

每个

面积(ha)

每个

面积

(ha)

每个

面积

(ha)

每个

面积

(ha)

每个

面积

(ha)

老城区

1

0.6

1

0.6

4

0.5

2

0.1

1

0.7

洋澜片

1

1.3

4

0.7

2

0.15

1

1.4

1

1.2

樊口片

1

0.6

2

0.5

2

0.15

1

0.5

泽林片

1

0.6

2

0.5

1

0.2

城东片

五丈港.新庙

1

0.5

1

1.5

3

0.3

1

0.21

1

0.7

(1)车辆预测和未来居民出行方式划分

机动车辆预测(见表三十一)

表三十一 现状主城区机动车车辆构成

货车

客车

摩托车

其它

中小型

大型

中小型

大型

885

1506

2368

236

5580

951

预测方法一:采用国内生产总值与机动车增长之间弹性系数关系值法,相关值1.02-1.95%。

方法二:人均指标值法

经分析比较预测值,方法二较切合实际。其预测值见表三十二。

表三十二

车型

现状98年

规划(2015年)

备注

总数(辆)

辆/万人

总值(辆)

辆/万人

货车

中小型

885

96

小型

4500

250

1.按国标30—40人一辆货车取值。

2.车型分配:大型:中型:小型=1:2:2取值

中型

4500

大型

1506

2250

客车

2604

104

6300

140

1.出租车取值参考同类城市

2.公交车按一辆车服务1000—1200人取值

其中

1800

450

其中

40

10

出租车

公交车

出租车

公交车

摩托车

5580

223

9000

200

略采起限制措施

其它车

951

38

1800

40

自行车

130000

5300

225000

5000

自行车:现状城区有约13.0万辆,即5300辆/万人,规划取值5000辆/万人,则到2015年主城区约有22.5万辆自行车。

居民出行方式划分:根据现状主城区居民一日O——D出行的特征,结合城市未来发展的特点,同时参照其它城市居民出行的特征值,取到2015年主城区居民日人均出行次数为2.6次/人,其日出行总量为117万人次。其出行方式划分见表三十三。

表三十三

步行

自行车

公交车

私人交通

其它

合计

比例

44%

35%

15%

3%

3%

100%

出行量

(万人次)

51.48

40.95

17.55

3.51

3.51

117

六、道路技术规划指标

主城区道路按等级分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和游览性林荫道。主干道红线宽控制50——80米,次干道30——40米,支路20——30米。快速干道和城市主轴线道路宽度控制不小于80米。规划主城区干道(主、次干道)长177.86公里,干道网密度为3.35公里/平方公里。(总用地包含洋澜湖,西山面积),道路广场面积606.2 公顷,人均道路广场用地为13.5平方米/人。主城区规划道路详见表(三十四)。



表三十四 鄂州市主城区道路规划一览表

编号

道路名称

性质

起—止点

道路横断面构成(M)

道路红线

(M)

道路长度(M)

道路面积

(M2

备注

机动

车道

非机动车道

人行道

分隔带

绿化带

1#

沿江大道

主干道

5#—47#

15

2×7.5

2×4

2×3

2×3

50

14569

728450

2#

次干道

1#—4#—1#

14

2×5

2×3

30

2438

73140

3#

次干道

1#—5#

14

2×5

2×3

30

3413

102390

4#

武昌大道

主干道

1#—47#

16

2×7

30~50

13360

400800

5#

次干道

8#—21#

18

2×6

30

9404

282120

6#

凡川大道

次干道

3#—7#

16

2×7

30

1546

46380

7#

次干道

1#—5#

16

2×7

30

1524

45720

8#

次干道

1#—5#

12

2×7

30

1913

57390

9#

寒溪路

次干道

1#—#4#

15

2×5

2×5.5

2×2

40

880

35200

10#

江碧路

主干道

1#—5#

5#—36#

18

15

2×7.5

2×6

2×4

2×3

2×3

30

50

2880

5670

86400

283500

11#

次干道

4#—5#

15

2×7.5

30

1045

31350

12#

官柳南路

次干道

5#—21#

15

2×7.5

30

1643

49290

13#

南浦路

主干道

1#—17#

14

2×5.5

2×5

2×1.5

30~40

1800

57600

现状人行道是变宽计算时均按5M计

14#

古城路

主干道

1#—29#

14

2×5

2×6

2×2

40

3138

125520

15#

凤凰路

林荫道

1#—31#

15

2×5

2×5.5

2×2

40

4993

199720

建筑退红线5-8米作绿地

16#

文星路

主干道

10#—15#

14

2×5

2×6

2×2

40

1850

74000

17#

滨湖北路

林荫道

13#—15#

15

2×7.5

2×4

2×3

2×3

50

1250

62500

续表三十四 鄂州市主城区道路规划一览表

编号

道路名称

性质

起—止点

道路横断面构成(M)

道路红线

(M)

道路长度(M)

道路面积

(M2

备注

机动

车道

非机动车道

人行道

分隔带

绿化带

18#

官柳北路

次干道

10#—21#

14

2×5

2×3

40

660

26400

19#

林荫道

15#—20#

14

2×5

2×3

2×2

2×2

40

1535

61400

20#

林荫道

4#—31#

14

2×5

2×3

2×2

2×2

40

4443

177720

21#

滨湖西路

林荫道

17#—33#

2×15

2×6

8

50

5032

211344

8米宽绿带不计入道路面积

22#

次干道

14#—27#

14

2×3.5

2×4.5

30

2520

75600

23#

洋澜路

次干道

27#—29#

14

2×3.5

2×4.5

30

1772

53160

24#

滨湖南路

林荫道

28#—29#

2×8

2×5

2×6

2×2

8

50

4009

168378

8米宽绿带不计入道路面积

25#

次干道

24#—33#

21

2×4.5

30

676

20280

26#

次干道

28#—32#

14

2×5

2×3

30

2057

61710

27#

主干道

10#—28#

2×15

2×6

8

50

5898

247716

8米宽绿带不计入道路面积

28#

学府路

林荫道

15#—20#

14

2×3

2×5

2×2

40

1179

47160

29#

滨湖南路

林荫道

林荫道

10#—33#

1#—33#

14

14

2×5

2×4

2×3

2×2

2×2

2×5

40

30

4802

4000

192080

120000

30#

次干道

10#—20#

14

2×5

2×3

30

4329

129870

31#

站前大道

主干道

主干道

10#—33#

33#—43#

2×12

21

2×6

2×4.5

2×2

2×2.5

10

60~80

25

4725

3451

236250

86275

10米以上绿带不计入道路面积,人行道宽度减少.

32#

主干道

24#—27#

12

2×4

50

1046

43932

8米宽绿带不计入道路面积.

33#

大桥路

过境交通

1#—10#

21.0

2×4.5

2×10

40~50

11450

230000

计入城市道路面积一半

续表三十四 鄂州市主城区道路规划一览表

编号

道路名称

性质

起—止点

道路横断面构成(M)

道路红线

(M)

道路长度(M)

道路面积

(M2

备注

机动车道

非机动车道

人行道

分隔带

绿化带

34#

次干道

33#—36#

16

2×4

2×3

30

2459

73770

35#

次干道

34#—37#

14

2×5

2×3

30

5400

162000

36#

次干道

34#—35#

14

2×5

2×3

30

1580

47400

37#

次干道

33#—35#

12

2×4

2×3

30

4144

82880

38#

过境交通

10#—33#

16

2×4

2×3

30

5336

80040

一半面积计入城市道路面积

39#

次干道

36#—37#

12

2×4

2×3

30

4023

80460

40#

次干道

35#—39#

12

2×4

30

767

23010

41#

鄂东大道道

主干道

20#—47#

15

2×7.5

2×4

2×3

2×3

50

3691

184550

42#

次干道

29#—47#

16

2×4

2×3

30

2612

78360

43#

主干道

20#—17#

16

2×4

2×3

30

3500

105000

44#

五丈港路

主干道

1#—43#

2×15

2×6

8

50

2070

86940

8M绿带不计入道路面积

45#

次干道

1#—43#

14

2×5

2×6

2×2

40

1971

78840

46#

次干道

1#—43#

14

2×5

30

1774

53220

总计

177.86KM

606.22HA



第十二章 主城区给水排水规划

第一节 给水规划

一、现状概况

鄂州市主城区1997年总供水量22587万立方米,其中生产用水量18052万立方米,生活用水量4085万立方米,城市用水人均综合用水量1.69立方米/日。城区供水普及率达98.5%,使用城市给水工程统一供水的居民仅占41.71%,使用企业自备水源作为生活饮用水的居民占56.79%。1997年城市给水工程统一供水总量为2258万立方米,用水人口15.28万人(含部分农村人口),人均458升/人·日。其中城市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313升/人·日。

主城区现有三座水厂,设计总规模39.2万立方米/日,其中以长江水为水源的有凤凰台水厂,设计规模8万立方米/日;雨台山水厂,设计规模为30万立方米/日;已完成取水工程,制水生产能力已实现10万立方米/日。以长港水为水源的樊口水厂,设计规模为1.2万立方米/日。泽林还建有一座设计规模为2万立方米/日的加压站。

雨台山水厂取水口上游有汽车轮渡码头、六五三油库码头、鄂钢矿石码头、无机化工总厂和在建的中美合资项目鄂州科氏沥青产品有限公司,其水源质量难以保证。

二、规划目标

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适应城市建设用地发展规划布局,做到供水先行并留有一定发展余地;规划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由城市给水工程统一供给,提高供水安全可靠性;进一步贯彻节约用水精神,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使用率。

近期:(2005年)城市给水工程统一供水综合用水量为570升/人·日。其中:人均生活综合用水量320升/人.日,供水总普及率100%。工业用水重复率50%。

远期(2015年):城市给水工程统一供水综合用水量为700升/人·日,其中:人均生活综合用水量380升/人.日,供水总普及率100%。

水厂建设规模近期按33万人计算,城市给水工程统一供水规模为18.81万立方米/日,远期人口按45万人计算,城市给水工程统一供水规模为31.50万立方米/日。

水厂用地:凤凰台和樊口水厂用地不变,雨台山水厂要贯彻节约用地,充分利用现有130亩用地,分期扩建到30万立方米/日的供水规模。泽林加压站由现状2万立方米/日,扩建到4万立方米/日。

城区配水管网以环状为主,周边组团可辅以枝状并管网相互形成连通。

保留大型企业自备水源,作为生产用水;职工生活区的生活饮用水应由城市给水工程统一供给。

三、水源防护

雨台山水厂、凤凰台水厂以及樊口水厂水源保护范围内设置的一切码头,堆放的物资,排放的出水口,必须坚决予以迁出和清除,严格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执行。

第二节 排水规划

一、现状概况

主城区文星大道以北地区已形成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并在长咀东北建有污水抽升泵站,设计污水规模为3.0立方米/秒(含滨湖西路和滨湖北路接纳的城市污水量)。

文星大道以南雨、污水分流系统已初步建成,待镜园污水抽升泵站建成后,可投入使用。

洋澜湖水体目前受到污染,其中官柳小区、南浦路、古城路、百子路和凤凰路排污口污染尤为严重,城区内部的文星小区、南浦坊一带在暴雨时渍水现象时有发生。排水系统管理混乱,设计、施工、验收管理相互脱节,施工变更时设计单位全然不知,严重违反相关程序,造成质量隐患。

樊口、泽林和程潮有部分合流管渠,尚未形成排水系统。鄂钢厂区已形成较完善的排水系统和工业废水处理系统,并实现了东水西排,生活区生活污水基本进入城市排水系统。

二、规划目标

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处理与利用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坚持“排水系统,相对独立,雨水排放,就近入湖(河、港)以排为主,排蓄结合,污水集中处理”。

1.排水体制

(1)洋澜湖以北城区排水系统,以文星大道分界,北为截流式合流制,南为分流制(含滨湖西路范围)。文星大道以北的截流污水在长咀汇合,文星大道以南和经镜园污水抽升泵站送来的污水,经长咀泵站抽送至规划的琵琶湖西侧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入长江。

(2)洋澜湖以南和城东新庙片的排水系统,规划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雨水分别汇集于洪港、团鱼洲排水总渠入洋澜湖。城东雨水大部分经胜利闸排入长江,少量入洋澜湖。污水分别集中至团鱼洲东,沿滨湖南路等经二级抽升送至规划的琵琶湖西侧的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入长江。

对于洪港和团鱼洲排水总渠,结合城市建设,逐步改造成暗渠。

(3)樊口规划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制度,并将现有部分雨污合流排水管渠逐步改造为雨污分流排水系统。雨水就近排入长港、薛家沟,污水集中引至城西规划的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入薛家沟。

(4)泽林、程潮规划为雨污分流排水制度,在规划期内逐步将现有合流管渠改造成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雨水分别就近排至农田或沟渠,污水集中引至桐城林场以南规划的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或用于农田灌溉。

(5)鄂钢保留现有内部废水处理系统和东水西排的独立排水系统,生活污水仍可进入城市污水排放系统。

2.污水处理规划

城市污水处理率按国家有关要求,主城区污水处理规模在规划期内为18.0万立方米/秒。污水处理深度可以先进行一级强化处理,规划期末达到二级处理。

污水量计算及用地规模:

可按城市平均综合用水量的80%进行计算。琵琶湖污水处理规划末期总污水量应为25.90万立方米/日(含部分合流污水)用地控制20公顷。樊口西污水量为2.24万立方米/日,用地2.5公顷。泽林、程潮污水量为1.92万立方米/日,用地2.5公顷。

雨水量计算(采用的雨量公式和暴雨强度公式为):

Q=ΨFq(升/秒)

q=

式中:Ψ——综合径流系数取0.50——0.80

F——汇水面积(公顷)

P——设计降雨重现期P=0.33—1年

t= t1+mt2

t——设计降雨历时(分钟)。

t1——地面集水时间10——15分钟(分钟)。

t2——管渠内流引时间(分钟)。

m——延缓系数,暗管m=2,明渠m=1.2

第十三章 主城区电力电信规划

第一节 供电规划

一、现状概况

主城区内有郎家畈220KV变电站一座,位于城西南的泽林,其主变容量为2×150MVA,电源由鄂州电厂和华容220KV变电站分别接入220KV线一回,并以220KV与黄石电网相联。城网内有110KV变电站七座(其中:鄂钢、八一钢厂、程潮和樊口变电站为用户专用变电站),主变容量共345.5MVA。1997年全社会年用电量为10.47亿KW.H,人均综合用电量4221 KW.H,人均生活用电量约345 KW.H,主城区内各类用电量所占比重分别为:工业占85%,农业占3.6%,第三产业3.2%,市政生活占8.2%。主城区供电最高负荷为17.2万KW,主要用电负荷为鄂钢集团公司(鄂城钢铁厂)和樊口电排站,约占总负荷的52%左右。

鄂州城网为市域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形成以郎家畈220KV为中心的三个110KW单环网:郎家畈——鄂城——鄂钢——郎家畈;郎家畈——郎家畈;朗家畈——鄂城——程潮——郎家畈,保证了对主城区内鄂钢集团公司等几个大型企业和重要用户的供电。

二、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

(1)110KV主城区高压配电网近年来发展滞后城市建设和负荷发展,致使一些片区供电困难,如:老城区负荷密度大,离供电点距离远;城南新火车站片急需新建110KV输变电工程。

(2)部分110KV输变电设备,10KV供配电设备和线路老化,带病运行,影响安全供电,急需进行更新改造。

(3)10KV高压配电线路大部分都存在供电半径大,截面小,负荷混杂,影响供电质量。

(4)高压线路走向与城市建设发展用地的矛盾。

三、负荷水平预测

根据鄂州市供电部门所提供的主城区近十年供用电资料,采用外推法进行综合分析和预测,其结果如下表(表三十五)。

表三十五 主城区负荷估算表

年 限

项 目

2005年

2015年

供电量(亿KW·H)

14.7-15.3

25.5-30.3

供电负荷(万KW)

24.1∽25.5

36∽42

最大需用发电负荷

(万KW)

29∽32

45∽52

四、城区电网规划

根据市域电网规划和主城区远期负荷水平,规划对城网作如下调整、改造建设:

1.220KV网络

近期新建余家湾220KV白龙变电站,主变装容180MVA,远期主变增容达到2×180MVA。220KV进线二回分别由郎家畈220KV变电站和黄石市500KV变电站(规划待建),110KV出线四回分别至鄂城、石山、城东和燕矶四座110KV变电站,10KV侧出线12回,主供城东、五丈港和新庙用电。远期郎家畈220KV主变增容达到2×180MVA,届时,城网形成两个220KV主供电源点,网内主变容量达到720MVA,220KV容载比为1.8。

2.110KV网络

(1)近期建成石山110KV变电站,T接华(容)——郎(家畈)110KV线,架设石(山)——燕矶110KV线,待白龙变电站建成后,改为石(山)——白(龙)、白(龙)——燕(矶)二回110KV线。远期主变装机容量达到2×50MVA,主供石山片和洋澜湖南部洋澜片用电。

(2)近期在寒溪路西侧(原西山水泥厂)新建吴都110KV变电站(户内式),主供电源分别由华容220KV变电站和城东110KV变电站接入,主供老城区用电。为了不影响沿江景观,110KV线路沿江段应结合沿江大道建设采用钢塔架设,在市中心区10KV出线全部采用电缆沟形式敷设。远期主变装机容量达到2×31.5MVA。

(3)新建鄂城水泥厂110KV变电站(用户专用站),架设鄂(城)——水(泥厂)110KV线,主供水泥厂用电。主变装机容量远期达到2×20MVA。

(4)改造调整鄂城110KV变电站和现有部分110KV出线,需调整的110KV出线有:鄂(城)——旭(光)、鄂(城)——樊口、鄂(城)——鄂(钢)、旭(光)——水(泥厂)、石(山)——燕(矶)、鄂(城)——郎(家畈)六回线。远期鄂城110KV变电站主变容量为2×50MVA,主供新港以东、西山以南、洋澜湖以西用电。

(5)分期架设旭(光)——樊(口)、鄂(州)——程(潮)二回110KV线;拆除鄂(城)——城(东)、鄂(城)——程(潮)二回110KV线;拆除郎(家畈)——城(东)线经洋澜湖新区段,改由城区南环路南侧架设进站;将现有鄂(钢)——鄂(城)、鄂(钢)——郎(家畈)二回110KV线滨湖西路段调整至沿江广中路西侧采用钢管塔架设。

届时,主城区110KV网络共有变电站十座,主变总容量共718MVA,以郎家畈、白龙二座220KV变电站为中心,分别构成:郎家畈——程潮——白龙——石山——郎家畈等多个110KV单环网,大大提高城网供电可靠性(表三十六)。

表三十六 远期主城区各变电站建设规划一览表

序号

站名

电压等级

(KV)

主变容量

(台2×MVA)

主要供电范围

备注

1

郎家畈变电站

220

2×180

市域东部、

城区、泽林

已建

2

鄂州变电站

220

2×180

市域东部、

城区、新庙

近期新建

3

鄂城变电站

110

2×50

城区西山片

改(扩)建

4

旭光变电站

110

2×31.5

樊口片

已建

5

樊口变电站

110

2×31.5

樊口电排站

已建

6

吴都变电站

110

2×31.5

老城区

近期新建

(户内式)

7

城东变电站

110

2×31.5

老城区、

城东

已建

8

水泥厂变电站

110

2×20

鄂城水泥厂

新建用户专用变

9

石山变电站

110

2×50

石山、洋澜湖南部新区

在建

10

八一变电站

110

2×31.5

八一钢厂

用户专用变

11

鄂钢变电站

110

2×50

鄂城钢铁厂

用户专用变

12

程潮变电站

110

2×31.5

程潮铁矿区

用户专用变

五、10KV网络

1.对主城区供电规划采用分片分类供电的原则,结合主城区用地布局分为老城区等七个供电片区,即:樊口片、鄂钢片、西山片、老城区、城东片(五丈港、新庙)、洋澜片(含石山)、泽林、程潮,其中泽林由郎家畈变电站10KV侧担负供电,城东片主要由白龙变电站10KV侧担负供电。

2.根据主城区各片区负荷分布特点,规划在五丈港和泽林各设置一座10KV开闭所,在老城区和洋澜湖新区共设置六座10KV开闭所,开闭所占地面积按80——100平方米控制预留,建议K1、K2开闭所按户内型设计建设,也可按可移式开闭所建设,减少占地面积。

六、线路敷设及高压走廊

1.主城区内电力线路原则上沿道路东侧或南侧敷设。洋澜湖新区10KV供电干线规划均采用电缆沟形式敷设,老城区10KV供电干线则逐步转入地下,采用电缆沟形式敷设。

2.白(龙)——石(山)110KV线主城区段规划在新建30#路分隔带中间架设钢管塔高架形式敷设,其它城区段110——220KV高压走廊宽度按:110KV:25——30米(沿道路一侧时为10——15米);220KV:45——50米(沿道路一侧时为15——20米)进行预留严格控制,不得占用。

3.今后,主城区内新架设的110KV以上的高压线路必须采用高架钢管塔杆形式敷设,以减小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凡在主城区内的10KV及以下的供电线路均应采用地埋式电缆沟敷设。

第二节 邮电通信规划

一、现状概况

1997年主城区局用程控交换机容量为6.2万门,交换机总容量6.7万门(不含小交换机),实装3.7万门,市话普及率为26.3部/百人,长途交换机容量3000路端,长途业务电路1618条,移动通信达到608个信道数,移动电话用户8260户,无线寻呼3.66万户。现有一条国家一级通信干线“宁——汉——渝”光缆线和省级二级通信干线——东环光缆线由西至东穿过城区,并在鄂州下放长途电路。现已建成覆盖全市的数字移动通信网,可办理国际、国内自动漫游、传真、数据、通信、语言信箱等业务。接入国际计算机互联网专线用户30个,拨号终端600个。

主城区内现有C3长途交换局一座,本地网汇接局一座,市话端局二座,市话交换点五个,无线寻呼基站八个,邮政(电)服务网点共13处,服务水平3.69KM2/处和1.96万人/处。主城区内电信干线主要为管孔敷设为主。

二、存在问题

1.邮件处理场地狭小,自动化程度低。

2.邮电服务网点少,布局欠合理,居民用邮不便。

3.通信管线不能共享和有效利用。

三、邮电通信规划

1.发展目标

(1)近期市话普及率达到35%以上,需交换机容量10.5——11万门,住宅电话普及率达到40部/百户。

(2)远期市话普及率达到50%以上,需增设交换机容量为24万门,住宅电话普及率达到80部/百户以上。

(3)邮电邮政设施布局

根据鄂州本地电话网网络优化方案,按照少局所、大容量的局所布局基本原则,结合主城区的地理位置特点,规划新建新庙局,作为C3长途中心局,程控交换机总容量达到2万路端。现有江广局和凤凰局作为本地网汇接局,交换机容量分别为5万和8万门,建成石山电信端局,交换机容量远期达到9.5万门,樊口端局远期交换机容量达到2万门,新建洋澜新区、泽林、鄂钢三座市话模块局,交换机容量分别达到1万门、2万门和1万门。

扩大主城区数字移动通信网络,规划在古城路洋澜湖新区段西侧新建一座移动通信发射中心基站,并分别在城区新区、樊口、洋澜湖新区东端、泽林、程潮各新建一座移动通信发射基站,远期移动通信信道数达到3000信道。拟在发射中心基站新建一座国信寻呼总站,并分期增设樊口、泽林、城东三座无线寻呼发射基站,远期无线寻呼用户达到3万户。

建成火车站邮件处理中心,提高邮件处理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城区内分期新建邮政(电)所22处,服务水平达到1.2平方公里/处和1.3万人/处。

完善信息港建设及功能,提高城市网络化水平。

(4)管网布置

建设市内环形光缆中继网,主城区电信主干电缆全部采用管道电缆地埋敷设。完善优化模拟移动通信网,建立完善数据通信网,逐步建成综合业务数字网、智能业务网、开发电子信箱和计算机互联网络,开放可视图文业务和电子数据交换等新业务。

道路的改造和新建工程必须同时考虑电信管线敷设,新区住宅建设和住房改造应在楼底层集中设置信函、报刊投递箱,方便居民用邮。城区内电信管线原则上沿道路西侧或北侧敷设。

第三节 广播电视规划

一、现状概况

现有鄂州电视台和位于西山的电视差转、发射台,发射功率1000W,可覆盖鄂州市及黄冈市和武汉市的武昌部分地区。鄂州有线电视台可转播25套中央、本省及外省节目和自办节目(3套)。主城区信号传输干线长约48公里,用户约3万户。位于樊口西端的中波发射基地,发射功率为1000W,服务全市及周边地区。

二、存在的问题

1.广播电视系统硬件建设滞后于人民文化生活的需求,应尽快建成市广播电视大楼。

2.广播电视自办节目少,日播出时间短。

三、广播电视规划

发展广播电视: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提高制作水平,改善收视效果。完善有线电视管制体制。

1.规划近期在主城区建成鄂州市广播电视大楼和制作中心。

2.开播三套无线调频节目。

3.有线电视用户近期达到4.5万户,远期有线电视节目达到50套,进户率达到95%以上。

4.发展有线电视与计算机图文联网。

主城区有线电视光缆干线均要实现管道地埋式敷设。原则上沿道路西侧或北侧与通信缆线共沟敷设。

第四节 无线电管理规划

加强无线电空域管理,合理规划各类台、站的电波通道和各类电磁波辐射设备的建设地点,建立有良好电磁秩序的空域,防止电磁辐射污染,保护空域环境,保障公众健康。

一、城市无线电通信要逐步向共用网过渡,原则上不再新建独家专用网。合理利用主城区高层建筑的顶层和顶部平台,建立干线微波通道,严格限制在市中心区内树铁塔建立地面独立天线。

二、协调好城区内新建高层建筑与国家微波干线,共用微波链路通道之间的关系。

三、市中心区内应严格控制设置超过100瓦功率的发信设备,不得设置500瓦以上的非通信电磁辐射设备。

四、保护重要通信、广播电视发射台、塔的空域的场区。

第十四章 主城区防灾规划

第一节 防洪排涝规划

一、防洪规划

1.现状概况

鄂州市有防御长江洪水的江堤和防御内湖水的湖堤,直接危及鄂州市城市安全的有长江的粑铺大堤凡口段,和城区堤、洋澜堤、茅草堤。这些堤段部分重要险工险段,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隐患,急需整险加固,加高培厚,提高设防标准。

2.防洪规划

根据水电部1972年、1980年两次长江中下游防洪座谈会精神,确定采用防御1954年型洪水,防洪标准确定为:樊口段28.20米(吴淞高程,下同),城关段28.10米。堤顶高程、堤顶宽度、内外坡比按大堤重要性确定。粑铺大堤属确保大堤,城区堤段是属重要干堤。堤顶高程分别在防洪水位标准基础上加高1.5米。堤禁脚标准、防洪工程用地按当地防汛部门规定执行。堤内侧要留足防汛通道及防汛物资存放处。对於堤坎、顶冲、无滩险段水面堤脚,应采取削坡、护岸或抛石等加固措施,消除病险确保安全。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区堤将升格为确保大堤,远期规划结合沿江大道建设,按照“防汛产业化”的思路,兴建集堤防、交通、绿化、观景功能于一体的“外滩”式工程。迎水面采用现浇钢筋砼隔渗防水墙,防洪标准按百年一遇规划设防。

鄂燕黄公路的修建铲破了茅草堤,该堤原是防御昌大堤溃口后,长江水进入主城区的一道防线。为保证鄂州主城区不受长江洪水威胁,规划在鄂燕黄公路穿越茅草堤外建一座交通闸,以保特大洪水时主城区不受侵袭。

二、排涝规划

现状:洋澜湖是目前主城区主要的承泄湖泊,位于城市中心,汇水面积44.96平方公里,湖底高程14.53米(黄海高程,下同),正常水位16.49米,洋澜电排站设计起排最高水位17.13米,历史最高实测水位18.49米(1998年7月)。按洋澜电排站设计最高水位17.13米测算得湖容面积335公顷(包括湖汊堰塘)。平均水深2米左右。长江枯水季节,洋澜湖水通过五丈港和洋澜闸(设计流量Q=5.73m3/s)自排入长江;汛期湖水则通过洋澜湖电排站(设计能力Q=32 m3/s)抽排入长江。城区排涝仅达到二十年一遇三日暴雨五日排完的标准。1998年7月鄂州城区48小时内降雨427.7毫米,超过了五十年一遇的三日暴雨量,致使洋澜湖水位突破18.49米,城市环湖地区不少工厂、小区受渍甚至被淹,主城区部分低洼地区排水受到湖水顶托,也发生了渍害。

城市排涝规划应首先着眼于防涝减灾,不宜单纯依赖建设排涝工程设施来提高排涝标准。这样既不可能,也不经济。必须走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相结合的道路。

(1)利用《鄂州市城市防涝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应用研究成果,通过对各种不同暴雨条件,包括极端暴雨条件不可能发生城市渍涝灾害过程进行模拟,建立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数字正射影像图(DOE)叠合的“城市渍涝灾害风险数字地图”,以及城市水量平衡模型、防涝减灾决策分析模型,对城市用地总体布局、排水工程规划、城市内湖水系整治等方面进行科学决策、防灾减灾。

(2)加强城市内湖水系整治和管理。严禁填占湖泊,严格控制和保护内湖。疏挖并改造湖区周围汇水沟港,整治打通塘堰堤埂,疏浚洋澜湖淤泥,以扩大湖容和增加城市自身调蓄能力。

(3)随着城市的发展,规划将五丈港裁弯取直扩宽,在近期以提高湖水自排入江能力,远期在五丈港新建排涝泵站(N=2×800,Q=16m3/s),使主城区基本达到五十年一遇三日暴雨五日排完的排涝标准。

(4)在近期内洋澜湖泵站只能达到二十年一遇排涝标准时,茅草湖、琵琶湖流域的雨水不能引入洋澜湖水系,否则将增大了汇水面积17平方公里,进而更加降低主城区排涝标准,给主城区排涝工作增加了更大的压力。远期兴建五丈港泵站后方可将其纳入城区排水范围。

第二节 人防工程规划

一、现状

1.全市共构筑各类人防工程16个,总建筑面积28594平方米,使用面积24876平方米。为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发展经济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2.存在问题

(1)人防工程数量少,留城人口人均掩蔽面积只有0.31平方米,与国家要求人均1平方米的标准差距较大。

(2)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落实不够。全市10层以上或者基础埋置深度达三米以上的民用建筑,未按地面第一层建筑面积修建防空地下室;新建九层以下基础埋置深度小于三米总建筑面积七千平方米以上的民用建筑,未按总建筑面积的2%修建防空地下室;规划确定的居民住宅小区、各类开发区、单位规划区的民用建筑(不含①②)未按一次性规划建筑总面积的2%统一修建防空地下室。

(3)人防专业队保障工程基本没有落实。

二、规划原则及标准

规划原则:平战结合,统筹兼顾,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重点与一般、需要与可能的关系。

三、城市防护体系规划

1.总体布局

(1)根据鄂州市城市总体主城区人防工事,采取分散式的布局形式,既有利于人防工程建设,又能相对独立,又能分散隔绝;使每个区域有相对独立的生产、生活防卫体系,战时起到防卫作战支撑点、人口疏散和战伤急救中转站的作用。

(2)人口和建筑密度

旧城区人口过分集中,对战时疏散、隐蔽、生活供应及急救均带来极大困难。应按城市总体规划中旧城改建规划要求控制旧城区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以减轻战时的伤亡率。

(3)道路交通

主城区主要干道两侧的建筑物应按有关规定退足道路红线,防止战时受损建筑物倒塌而堵塞交通。

(4)广场、绿地、水面

结合公园建设,增加水面面积,使主城区由林带、水系、道路划分成有效防灾分区,增强防空、防核(武器)、防化(学武器)的抗御灾害战争能力。

2.人防工程规划

(1)规划目标:根据人民防空建设的需要,到2015年鄂州市主城区人防工程建设规划总面积为107210平方米,其中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75210平方米,单建式人防工程28000平方米,各类指挥所7000平方米。

(2)人防工程规划:近期规划项目3个(面积18000平方米)。

结合地面绿化美化建设,修建一地下指挥所及停车场(面积10000平方米)。

在凤凰北路中段,修建防空地下室(面积2000平方米)。

官柳小区,修建防空地下室(面积6000平方米)。

(3)远期规划项目8个(面积69500平方米).

鄂州火车站站前广场,修建地下防空设施,平时可用作停车场及地下商场(面积15000平方米)。

在滨湖北路与南浦路交叉口,修建地下防空工事一处,平时用作地下过街通道及地下商场(面积3000平方米)。

在阳光花园小区,修建防空地下室(面积6000平方米)。

在凤凰路与滨湖北路交叉口,修建防空地下室一处(面积2000平方米)。

在滨湖北路的中段以北,建设银行、供电局等地,修建防空地下室(面积2500平方米)。

在滨湖南路的中段,结合地面建设,修建地下停车场、指挥所和防空地下室(面积15000平方米)。

在站前大道中段,修建防空地下室,平时可用作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面积20000平方米)。

在武昌大道东段,修建防空地下室(面积6000平方米)。

三节 抗震规划

根据国家地震局、建设部发办[1992]160号“关于发布《中国地震列度区划图(1990)》和《中国地震列度区划图(1990)使用规定》的通知和鄂建(92)283号“湖北省建设厅关于确定我省地震基本列度六度及以上县、市的通知”精神,确定鄂州市为地震基本烈度六度区,为此定为全省地震重点预防城市。

一、抗震防灾规划目标

满足城市的安全要求,提高规划区的综合抗震防灾能力,使城市遭到基本烈度Ⅵ度地震影响时城市工业民用建筑及生命线工程不遭到严重破坏,减轻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保证城市安全及人民生活基本正常。

二、抗震防灾工程规划

1.主城区抗震小区区划

在主城区规划建设区范围内,根据岩土性质及其分布规律,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分析场地土抗震性能,将规划建设土地区划如下:

(1)抗震有利区段

主城区规划区范围内洋澜湖以东的新庙片区和以南的广山、泽林区段均属抗震有利区段。

(2)抗震不利地段

①武昌大道以北地段。为老城区,历史久远,建筑密度最大,不利于抗震。该区段地貌属长江河漫滩和一级阶地,岩土具二元结构,沿江粉细砂有可能产生地震液化。

②洋澜湖周边地段及鄂钢以西、樊口区段。该区段地貌属湖积低平地,地下水埋深浅,土层为软塑、可塑粘性土;淤泥质土等,以上均属抗震不利区段。

2.避震疏散场地布置

主城区的体育场、文化宫、镜园及其它规划的绿地和城市广场、大、中、小学校操场以及吴都金苑等人防地下室;城东的新庙片区,城南的洋澜片和泽林、程潮;城西的樊口、杜山等开阔地都可成为市民的避震场所。

三、城市建设中的防震规划

1.严格控制旧城区人口、建筑密度,对旧城区的有害工厂、仓库、危旧房应及时搬迁改造。提高城区的防灾、抗灾能力。

2.结合城市遥感工程地质调查,做好地震地质勘察,并依此进行建设用地选择,对城市内的各类建设工程项目应严格按国家有关抗震规范执行。

3.在城市总体布局中,要防止地震次生灾害,为此对一些有严重污染的工业企业,如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易燃、易爆的储油罐(库)、煤气和有毒物质的工厂、仓库等应远离城市中心,置于城市下游、下风方向,以利城市安全。

4.城市居住区规划中要科学确定居住建筑的层数、间距和建筑密度,必须符合抗震的规划要求,严禁占用城市现有的园林绿地、公园广场等震时应疏散场所。

四、生命线工程抗震防灾规划

1.供电工程:对现有的电厂主要车间和主要设备、变电站,关键性的电力设施进行抗震鉴定,并对不满足抗震要求的设施进行抗震加固。

2.供水工程:对城市现有的供水系统,如水厂、水池、泵站及主要管网等进行检查,应采取抗震加固措施。新建管道一律采用柔性接口。

3.通讯工程:对现有的邮电大楼,重要的通讯设备进行抗震鉴定,并提出抗震加固措施。

4.医疗救护系统:对市一级重点医院、防疫站以及重要的医疗器械、药品仓库等,应进行抗震加固设防。

5.消防系统:对消防系统中的主要设施和建筑物均应采取抗震加固措施,确保临震时正常使用。

6.道路交通工程:道路交通是城市的动脉,市级主要疏散通道:武昌大道、江碧路、鄂东大道、文星路、南浦路、凤凰路、滨湖北路滨湖西路、站前大道、疏港路及城市外围快速干道等应保证震时汽车运输通道宽度不少于20米,要确保滨湖桥、凤台桥、樊口大闸的安全。建成区内道路交通组织必须四通八达,主城区对外交通出入口必须保证畅通无阻。

7.堤防工程:为防止地震引发水灾,应着重堤坊加固,处理隐患,整治险段,按抗震设防标准进行改造加固。

8.粮食储备及物资保障系统:对主城区现有的物资仓库,加工厂房和分布点作出抗震鉴定及加固。

五、建筑工程抗震防灾规划

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与加固,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重点要提高建筑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

1.新建工程抗震设防

新建工程必须按GBJ11—8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设计。抗震主管部门应结合有关法律法规、规范,结合我市的具体条件制定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加强规划管理,强化工程抗震设防的管理。

2.已建工程的抗震加固

抗震加固要严格遵循抗震鉴定、加固设计、设计审批、组织施工、工程峻工验收四道程序,以保证抗震加固质量。

第四节 消防规划

一、消防现状

1.鄂州市现有消防支队一个,下辖三个消防中队,分别位于城区古城中路南侧和武昌大道北侧。共配备普通水罐式消防车四辆,中低压泵车一辆,泡沫、干粉车二辆,指战员113人及部分消防防护、援救、抢险器材,详见消防器材配备表(表三十七)。

表三十七 现状消防器材配备表

名称

单位

一中队

二中队

三中队

备注

普通水罐车

2

1

1

中低压泵车

1

泡沫、干粉车

1

1

供水车

1

1

1

119火警专线

2

2

2

市话线

1

1

1

手持台

3

2

全市还有企事业专职消防队4个,消防车10辆,主要是一些生产规模大、火灾危险性大的大、中型国有企业所设,如:鄂钢企业专职消防队、石油公司653企业专职消防队、武钢程潮铁矿消防队、武钢碧石机修专职消防队。全市企事业专职消防队经费缺乏,配备不足,缺乏系统的训练。

2.现有消防用水,采用与城市生产、生活用水共网,沿街给水干管仅配有消火栓41个。

3.全市公共消防设施基础薄弱,欠帐严重,抵御火灾的整体能力较低。

4.主城区消防设施比较少,只能施救一般性火灾。主城区老街道上原有消火栓基本被损坏、埋压,新建成的居住小区大部无室外消火栓。

5.鄂州市液化气供应主要采用瓶装供应,点多面广、不易防范。许多危险品场所与主要道路、公建场所和居民点的防范间距不够,如加油站、液化石油气供应点等。

6.老城区消防通道不畅,在武昌大道以北及部分地区未考虑消防通道的建设,其宽度和间距都无法满足防火要求,如老城十字街、古楼街、明塘西路等地区,还有些路段两侧设置铁栏栅分隔,开口较少,万一失火,消防车只能绕道而行,贻误了灭火时机。

7.主城区消防站数量较少,布局不均衡。消防通信十分不畅,缺少119火警消防通讯指挥中心,接警方式落后,通信建设滞后,不利于各消防中队火灾扑救的联合调度与指挥。

8.鄂州市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08处,其大部分老建筑为低层全木式或砖木结构,耐火等级低,缺乏固定消防设施和消防水源,尤其是古楼街一带,与老城居民住宅相互毗连,防火间距不足,火灾隐患较多。

二、规划原则及目标

1.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依法治火的原则。

2.以《湖北省消防工作发展规划》为依据,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

3.提高消防科技含量,增强整体抗御火灾的战斗力,做到消防设施布局合理,装备良好,战斗力强。

4.近期力争达到消防法制健全,全民的消防知识普及,消防管理有效,城市消防设施基本完善,消防安全保障体制基本形成,各种消防队伍灭火救险整体实力强大,全市的消防事业达到一个新阶段。远期进一步提高城市抗御火灾的综合能力,使消防事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三、消防规划

1.城市消防安全布局

随着城市的发展,至2015年主城区规划总人口为45万人,总用地范围为43.5平方公里,规划主城区用地规划分为二类消防区:甲类消防区即城市消防重点保护区域,为政府首脑机关,重要的工矿企业,金融、商贸中心,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乙类消防区为除甲类消防区外的城区其它地区。

对于存在消防安全的易燃易爆危险品场所,生产、储存和装卸危险品的工厂、仓库及码头,必须设置在城市边缘或相对独立的安全地带,并保留一定的绿地隔离带和防火间距,已在主城区中心地带的,应考虑转产或搬迁,如653专用危险品码头等。

2.消防站布局及装备规划

规划按国家《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的规定,主城区内普通消防站的布局,应以接到报警后五分钟内消防车可以到达责任区边缘为依据进行布局,本次规划有四个标准型普通消防站(含现有消防站)、二个小型消防站和一个特勤消防站。

消防站位置:洋澜湖南岸新规划区设二个标准型普通消防站,用地面积均为4000平方米以内;老城区保留凤凰消防站,并逐步配置成标准型普通消防站,用地面积不得小于2400平方米;古城路中段现有消防站搬迁至古城北路,并配置成标准型普通消防站,用地面积也不得小于2400平方米,城东新庙片结合五丈港货运码头的水上消防和主城区高层建筑的消防,规划组建一个特勤消防站,用地面积5200平方米;樊口、泽林分别规划一个小型普通消防站,用地面积在1400平方米,并适当预留一定用地,为发展成标准型消防站创造条件。

标准型普通消防站和特勤消防站责任面积不大于7平方公里,小型普通消防站责任区面积不大于4平方公里。

城市消防站的消防车辆配备人员和消防设备应符合国家规定。

3.消防给水

为满足城市用水量增长的需要,确保消防用水,城市给水统一供水规模近期为18.81万立方米/日,远期为31.5万立方米/日。配水管网以环状为主,辅以枝状管网相互连通,并扩建泽林加压站规模达4万立方米/日,保证城市管网服务压力。

规划采用消防用水与城市生产、生活用水共网的方式,按水厂服务人口,以同一时间内火灾次数二次,一次灭火用水量55升/秒,消防延时2小时的标准计算消防用水,各清水池应储备足够的消防用水量,近期总储量为396立方米,远期总储水量为540立方米,并在洋澜湖浴场、落鸟城和长江航运站处各规划一座天然消防取水台和相应取水设施,以备抽取消防用水。

结合旧城改造,在老城区武昌大道等主要干道上设置和改造48个地上式消火栓,在新规划区各道路上,应严格按照消防规范要求,按120米间距沿城市主、次干道和各支路设置室外地上式消火栓,其中在城市干道设置1500个左右,支路上若干,其连接给水管管径不得小于100毫米,最不利点市政消火栓的水压,保证在灭火时不应小于15万帕。市消防行政主管部门对其应进行监督,并定期组织检测、验收使用。消火栓的拆除和迁移必须经消防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进行。保留市自来水公司对市政消火栓的建设维修管理体制。

4.消防通信

随着我市的建设和发展,应逐步建成现代化、独立完整的消防通讯和指挥系统,达到多功能、多渠道报警处理的要求。

消防通信指挥系统是覆盖整个城市,具有火警受理、实力调度和辅助灭火决策等功能的通信网路和装备的有机整体,规划在城区古城中路现有消防支队住地建立一个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充分利用有线和无线两种通信手段的消防调度指挥中心,该中心包括有线和无线通信系统及图像传输、计算机控制处理信息系统,并具有同时受理多起火警的能力。

积极建成可靠的有线通讯网。每个邮电分局,至少有二对119火警专线和指挥中心及所有消防站通讯室相连通,各消防站应配备多功能的火警调度机,以便采取集中接警和责任区监听相结合的先进接警方法。

要建成三级无线电通讯网,市公安消防支队指挥中心(或指挥车)与消防站(或指挥车);消防站与战斗班(车);战斗班(车)与战斗员(或通讯员)之间联系的三级电讯网络。

逐步完善各易燃易爆等重要工矿企业和物资仓库、主要交通枢纽、首脑机关、大型公共场所、高层建筑消防控制中心等有火警专线与火警调度室相通,达到报警快、损失少的目的。

5.消防通道

消防车辆通道是指发生火灾时,保证消防车辆及消防人员及时赶到火灾现场进行扑救及疏散人员物资的道路,规划中的消防车通道是可供消防车行驶的城市主要干道。

根据本次城市总体规划对道路交通的规划设计,消防车主要干道应满足抗灾救灾和疏散的要求,以城市规划道路为主要消防车通道,其宽度保证在干道两侧房屋受灾倒塌后,消防车仍能通行,其通道的间距不宜超过160米,宽度不应小于6米,转弯半径在15米以上;街区尽头的消防道路应设置回车场,其面积不小于18×18米;消防车道不应与铁路平交,必须平交时应设置专用车道,消防车道的地下管道和暗沟等应能承受大型消防车的压力。

逐步完善城市道路网,合理布置主次干道,提高道路网密度,同时通过规划快速路和快速路辅助线,加强道路交通管理,取缔占道经营,停车等,减少城市交通阻塞,提高消防车通行能力。特别是在旧城改造过程中,提倡成片规划和改造,以利于打通消防通道,改善其消防条件。对大型公建、高层建筑等建筑物,应充分考虑火灾时的疏散与营救场地,留出一定面积的广场和周围的环行通道。

第十五章 主城区环境保护规划

第一节 大气环境

一、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主城区划分成一、二、三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莲花山文化教育、旅游区为环境空气质量一类区,鄂钢——石山(武大铁路以西)冶金建材工业集中区为环境空气质量三类区,其它区域为环境空气质量二类区。

工业废气排放源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其排放量占全市排放总量的60%以上。以莲花山文化教育、旅游区为主体的环境空气质量一类区总悬浮颗粒物(TSP)年均值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一类区浓度限值,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年均值均在一类区浓度限值内,其它三个环境空气质量一类区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年均值均在一类区浓度限值内。鄂钢——石山环境空气质量三类区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年均值超过三类区浓度限值。主城区总悬浮颗粒物年均值超过二类区浓度限值。

二、排放标准

主城区工业废气排放源排放污染物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方可排放。各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浓度限值详见表三十八。

表三十八 主要污染物的浓度限值

污染物名称

取值时间

浓度限值

浓度单位

二氧化硫

(SO2

年平均

0.02

0.06

0.10

毫米/立方米

(标准状态)

日平均

0.05

0.15

0.25

1小时平均

0.15

0.50

0.70

总悬浮颗粒物

(TSP)

年平均

0.08

0.20

0.30

日平均

0.12

0.30

0.50

氮氧化物

(NOX

年平均

0.05

0.05

0.10

日平均

0.10

0.10

0.15

1小时平均

0.15

0.15

0.30

三、大气环境保护规划

鄂州市主城区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分为三级:

1.确定环洋澜湖东侧(包括莲花山、城东)区域为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

2.确定西山风景区、樊口片、旧城区、洋澜片、泽林——程潮片为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

3.确定“武九”铁路沿线工业区为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

第二节 水环境

一、现状评价

主城区水体分别划成Ⅱ、Ⅲ、Ⅳ类水体。雨台山水厂、凤凰台水厂二处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厂,其取水水源地为长江,属一级保护区内为Ⅱ类水体,具体区域范围为各水厂长江取水点上游1000米至下游100米。新港、长港、薛家沟、洋澜湖、杯湖等水体为Ⅲ类水体。濠塘为Ⅳ类水体。

各水体水质中的总磷、氨氮基本上均超过划定的各水体功能规定的浓度限值,其中尤以洋澜湖、新港河、濠塘三处城区水体受污染最严重。

二、排放标准

确保规划确定的各水体应具备的功能,力争使各水体各项规定指标均达到相应水体标准限值,即地面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全市工业废水排放源排放污染物应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各类水体环境质量执行标准值详见表三十九。

三、水体保护规划

鄂州市主城区水环境质量标准分为三类:

1.确定长江城区段水体以观音阁为界,上游水体执行国家二类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下游水体执行国家三类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2.确定洋澜湖水体执行国家三类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3.确定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长港河水体按国家二类水质标准保护;新港河和其它水体均执行国家三类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表三十九

标准值 分类

参数

Ⅰ类水体

Ⅱ类水体

Ⅲ类水体

Ⅳ类

水体

Ⅴ类水体

PH

6.5-8.5

6.5-8.5

6.5-8.5

6.5-8.5

6-9

硫酸盐(以SO24)

250以下

250

250

250

250

氯化物(以C1-计)≤

250以下

250

250

250

250

溶解性铁≤

0.3以下

0.3

0.5

0.5

1.0

总锰≤

0.1以下

0.1

0.1

0.5

1.0

总锌≤

0.05

1.0

(渔0.1)

1.0

(渔0.1)

2.0

2.0

硝酸盐(以N计)≤

10以下

10

20

20

25

亚硝酸盐(以N计)≤

0.06

0.1

0.15

1.0

1.0

非离子氨≤

0.02

0.02

0.02

0.2

0.2

凯氏氮≤

0.5

0.5

1

2

2

总磷(以P计)≤

0.02

0.1

(湖库0.025)

0.1

(湖库0.05)

0.2

0.2

高锰酸盐指数 ≤

2

4

6

8

10

溶解氧≥

饱和率90%

6

5

3

2

化学需氧量≤

15以下

15以下

15

20

25

生化需氧量 ≤

3以下

3

4

6

10

氟化物 (以F计)≤

1.0以下

1.0

1.0

1.5

1.5

硒(四价)≤

0.01以下

0.01

0.01

0.02

0.02

总砷≤

0.05

0.05

0.05

0.1

0.1

总铜≤

0.01以下

1.0(渔0.01)

1.0

(渔0.01)

1.0

1.0

总汞(mg/L)≤

0.00005

0.00005

0.0001

0.001

0.001

总隔(mg/L)≤

0.001

0.005

0.005

0.005

0.01

铬(六价) ≤

0.01

0.05

0.05

0.05

0.1

总铬≤

0.01

0.05

0.05

0.05

0.1

总氰化物≤

0.005

0.05(渔0.005)

0.2

(渔0.005)

0.2

0.2

挥发酚≤

0.002

0.002

0.005

0.01

0.1

石油类≤

0.05

0.05

0.05

0.5

1.0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0.2以下

0.2

0.2

0.3

0.3

总大肠菌群

(个/升) ≤

10000

苯并(a)(ug/L)

0.0025

0.0025

0.0025

第三节 环境噪声

一、现状评价

城区环境噪声平均值在55dB(A)至60dB(A)之间波动,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80%以上。

二、环境噪声控制标准

九个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声环境质量全面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控制城区环境噪声平均值在60 dB(A)以下。各类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执行标准详见《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摘要)。

表四十 城市分类环境噪声标准值

等级声级Laeq:dB

类别

昼间

夜间

0

50

40

1

55

45

2

60

50

3

65

55

4

70

55

三、噪声控制规划

0类标准适用区:为疗养区、高级别墅区、高级宾馆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

1类标准适用区:为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

2类标准适用区:为居住、商业、工业混合区。

3类标准适用区:为工业区。

4类标准适用区:为城市中的道路交通干线两侧区域,穿越主城区的内河航道两侧区域,穿越主城区的铁路主、次干线两侧区域。

第四节 环境保护治理措施

1.建立、健全与国家环保法规相配套的地方性规章、办法、制度,强化环境保护执法、监督。

2.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十五”期间环保投入力争达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对鄂城钢铁厂、鄂城水泥厂、东昊化工厂等老污染源进行限期治理,全面完成各级政府下达的限期治理计划。

3.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工艺,以新带老,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加快治理老污染源。

4.污染物排放从浓度控制向全面总量控制过渡,必须达标排放,继续实施和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将全市排污总量控制在省下达的排放总量指标和区域环境承载力内。

5.严格执行市政府批准的地面水、环境空气、噪声环境功能区划、优化产业布局。

6.继续实施和完善环境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各级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任期内要逐年考核,离任要作出交代的制度。

7.制定优惠经济政策,大力扶持、引导环保产业的开展和环保应用技术的研究推广。

8.提高城市气化率和固硫型煤利用率,禁止原煤散烧。

9.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加强主城区绿化和道路绿化带建设。

10.彻底关停“十五小”企业,杜绝死灰复燃,以确保主城区环境质量。详见表四十一及专题材料之七《鄂州市城市环境质量遥感调查研究》。

表四十一 主城区规划范围内关停、整顿污染严重企业一览表

企业名称

性质

行业

所在地

整治措施

整治原因

市康华制品厂

集体

制革

司徒

关停

水污染

市凤凰炼油厂

集体

油脂生产

菜园头

关停

有机污染

鄂钢桥球团矿厂

集体

矿产

朱家垴

关停

粉尘

五里墩防水材料厂

集体

化工生产

五里墩

关停

苯、酚污染

杜沟村苯厂

集体

化工生产

杜沟

关停

苯污染

滨江化厂

集体

化工生产

沿江大道

关停

水污染

桐城水泥厂

集体

水泥生产

泽林

顿治

粉尘严重

西城钢铁厂

集体

钢铁生产

朱家垴

顿治

粉尘严重

波特兰水泥厂

集体

水泥生产

朱家垴

顿治

粉尘严重

金新棉制品有限公司

集体

轻纺

菜园头

顿治

有机污染

市振凯锶业有限公司

集体

五金

司徒

顿治

粉尘

市造纸厂

集体

造纸

菜园头

顿治

水污染

碧兰化工厂

集体

化工

碧石

顿治

水污染

市金誉箱包五金公司

集体

五金

古城路

顿治

噪声超标

泽林造纸厂

集体

造纸

泽林

关停

水污染

泽林镇水泥厂

集体

水泥生产

泽林

关停

粉尘

市异型轧钢厂

集体

轧钢

武昌大道

顿治

噪声、粉尘

周铺汉鹏选矿厂

集体

矿产

石山

关停

噪声、粉尘

周铺二砖厂

集体

红砖生产

石山

关停

粉尘、so2

周铺水泥厂

集体

水泥生产

石山

关停

粉尘

续表四十一

企业名称

性质

行业

所在地

整治措施

整治原因

七里界炼铁厂

集体

炼铁

石山

关停

噪声、粉尘

飞达合金金刚厂

集体

炼铁

石山

关停

噪声、粉尘

小桥桥下砖厂

集体

红砖生产

石山

关停

粉尘、so2

七里界十五组炼铁厂

集体

炼铁

石山

关停

噪声、粉尘

七里界龙腾水泥厂

集体

水泥生产

石山

关停

粉尘

长江集团轧钢厂

集体

炼钢

石山

关停

噪声、粉尘

七里界一水泥厂

集体

水泥生产

石山

关停

粉尘

七里界十三组水泥厂

集体

水泥生产

石山

关停

粉尘

七里界八九组水泥厂

集体

水泥生产

石山

关停

粉尘

梁新屋轧钢厂

集体

炼钢

石山

关停

噪声

三水源耐火材料厂

集体

耐火材生产

石山

关停

粉尘

梁新屋地组水泥厂

集体

水泥生产

石山

关停

粉尘

梁新屋一组砖厂

集体

红砖生产

石山

关停

粉尘、so2

梁新屋八组砖厂

集体

红砖生产

石山

关停

粉尘、so2

华光三水泥厂

集体

水泥生产

石山

关停

粉尘

华光朱细发水泥厂

集体

水泥生产

石山

关停

粉尘

华光杨火林水泥厂

个体

水泥生产

石山

关停

粉尘

七里界一组砖厂

集体

红砖生产

石山

关停

粉尘、so2

第十六章 主城区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第一节 环境卫生设施现状

一、现状

现有环卫专业队伍人数686人,承担城区70多条街道186万平方米的清扫保洁和12条街道135万平方米的洒水降尘工作。道路及时清扫率达95%,清扫质量达标率98%,道路洒水率93%。

现有8吨洒水车4辆,小型道路清扫车2辆台,东风垃圾自卸车12辆,摇臂式垃圾车4辆,195工程车26辆,板车400乘。设置果皮箱650个,摇臂式垃圾车专用箱24个、垃圾池30余个,垃圾转运站7座,洒水车供水器3处。

现有公厕80座,共869个蹲位,水冲率100%,配置有5吨真空吸粪车1辆,粪便日平均清运量2吨,江边建有300立方米的密闭储粪池一座。

平均日清运垃圾量约370吨,按0.51的容重计算,折合净重量189吨,垃圾收集容器化程度为63%,清运机械化程度为65%,清运及时率95%以上,现有两处垃圾填埋场:洋澜和周立。其中洋澜填埋场占地60余亩,有效库座80多万立方米,周立填埋场占地10亩,库容2万立方米,对生活垃圾采取推平、压实、覆土、喷药灭害虫及导气、防渗等卫生措施填埋处理。

二、存在问题

1.环卫设施不敷使用,不能满足城市功能的需要。

公共厕所:等级较低,布局不合理,明塘路东段、百子街等处人口集中地带尚无公厕,而蟠龙小区却集中分布了8座。城区主干道武昌大道、凤凰路等公厕间距过大,远远超过300——500米规范要求,另外新建的住宅小区如阳光小区等公厕不配套,给市民生活带来不便。

2.垃圾容器:干道两侧的果皮箱发挥作用较小,人为损坏严重,间距过大,居民区缺少垃圾收集设施,主城区仅30处垃圾房(池),配备率约7.9%。老城区部分住宅生活垃圾仍采取倾倒垃圾方式,收集池没有封闭。

3.环卫车辆数量少,完好率低。

现有大中型环卫车辆22台,每万人0.86台,远低于每万人2台的标准(部标),5吨以上大中型垃圾车完好率80%,小型垃圾车完好率60%,城区环卫作业的机械配备率43%,机械化水平低,劳动强度大,清运条件差。

4.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方法场所有待改进。

目前城区垃圾采用的是不严格的卫生填埋方式,而且主要填埋场——洋澜,正处于城市规划区的中心地带。鉴于垃圾产量日增,故亟需按城市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处理方针,重新选址建设一座集堆肥、焚烧与卫生填埋于一体的综合性垃圾处理场,粪便无害化处理尚处起步阶段,没有粪便无害化处理厂。

5.部分环卫设施完全空缺,如粪便处理厂、焚烧场等。

第二节 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一、规划原则

充分贯彻“全面规划、因地制宜、方便群众、清洁城市,化害为利、造福人民”的原则,统一规划,逐步实施,使鄂州市环卫设施建设,环卫管理质量提高到一个与未来鄂州市的城市性质和地位相称的水平,环卫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进行。

本次规划的总目标是:实现主城区垃圾清运机械化,垃圾收集袋装化,垃圾粪便处理无害化、环卫设施系统化、环卫管理法制化、环卫投资多元化、环卫行业产业化,使鄂州市的城市环境卫生面貌与鄂州市的城市性质和地位适应,把鄂州建设成为全国卫生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

二、规划目标

1.市容环卫专业队伍规模

根据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为主城区近期2005年人口33万,远期2015年人口45万。据部颁中小城市环卫专业队伍占城市人口2——3%标准(部标),所以主城区环卫专业队伍近期应发展到840人,远期发展到1000人左右。

2.垃圾产量

城市垃圾产量与人口规模、消费等多种因素,紧密相关,采用多元回归法,预测人均垃圾日产量近期0.83公斤,远期0.835公斤,相应日垃圾产量分别为274吨,376吨。

3.粪便产生量

主城区按常住人口每人1.5——2.0公斤/日的标准计算,到2005年约为580吨/日,到2015年约为730吨/日。

三、规划指标

1.实现每万人不少于3.4座公厕,公厕水冲率100%,其中一、二类公厕不得少于10%。

2.垃圾分类收集,机械化清运率达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医院和涉外单位垃圾焚烧率100%。

3.粪便无害化处理率95%以上。

4.道路洒水率100%,机械化清扫率60%。

5.建成若干个以废物为原料的企业,形成一个企业集团,垃圾回收再利用率达20%。

四、环卫设施规划

1.公共厕所

根据每3000城市人口1座公厕的规范要求,到规划期末,在拆除现有29座分布不合理的分厕的基础上,需新建103座,主城区公共厕所总数将达到154座,水冲率达100%,一般设置在支路与城市干道交叉处的两侧,每隔300-500米布局一座的原则,既相对隐蔽,又便于使用和管理,而且提高公厕利用率。

2.废物箱

到规划期末,城区主次干道总长约90公里,按照商业大街40米、交通干道60米,一般道路90米的标准,约需新安置850个废物箱,废物箱总数达到1500个。

3.垃圾房(池)

居住区内垃圾房服务半径不应大于70米,合理服务范围约1.5公顷。按人均12——15平方米居住用地指标计,规划期末城区需新建垃圾房740座,总数达到770座。另外,旧城区部分垃圾池应尽快将其改造。

4.垃圾中转站布局

到规划期末,因垃圾收运方式改进,通过中转站转运垃圾量为285吨/日,折合位吨为570吨/日,旧城改建后,原有中转运站必然被部分闲置,按新建主城区计算的垃圾转运站新增转运能力规划约为330车位吨/日,小型转运站平均1——2平方公里设置一座,近期规划新建6座,其中旧城区1座、广山新区2座,城东新区1座、泽林1座。远期新建垃圾转运站10座,每座转运站占地面积控制在150——200平方米,垃圾转运站外型应美观,操作封闭,设备先进,与周围建筑物间距不小于5米,交通便利,便于收集转运车辆进出。

5.环卫车辆配置

根据预测结果,至规划期末,主城区垃圾产量为380吨/日,公厕化粪池污泥清运量10——15吨/日,主次干道总长约85公里,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60%,主次干道洒水率达100%,届时各类环卫车辆需求量详见表四十二。

表四十二 环卫车辆规划配置一览表

车辆类别

车辆名称及型号

数量(辆)

小计

备注

垃圾清运车

自卸车(5t

22

80

折合大中型环卫作业车辆69辆,平均每万人1.53辆

后装式收集车(2t

25

侧装式收集车(2t

25

摇臂式垃圾车(5t

5

压缩式垃圾集装车(10t

1

特种垃圾车(5t

2

道路清扫车

大型清扫车

4

12

小型清扫车

2

洒水车(8t)

6

吸粪车

大型吸粪车(5t)

4

6

小型吸粪车

2

其他车辆

辅助作业、行政交通

6

6

104

6.车辆冲洗站布局

主城区东南、西、北均有一个交通主入口,现状没有车辆冲洗站,规划在每个方向主入口交通汇聚点附近各设置1座,每座用地约2000平方米。

7.基层环卫机构设置

基层环卫机构现状有7处,共计用地约8300平方米,暂能满足使用要求,在规划期内新增5处,用地均控制在1000平方米左右。

8.环卫车辆停车场和修理厂布局

现状仅凤凰路一处环卫车辆停车场,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规划在滨湖西路、鄂东大道、武昌大道各修建一处,占地面积分别为4000、3000、3000平方米,其中滨湖西路停车场内同时修建环卫车辆修理厂。

9.保洁工人作息点布局

现状尚无工人作息点,造成环卫工人作业不方便,规划新增作息点46个,用地总面积控制在800平方米以内。作息点可与一类公厕共建或其它建筑附建。

10.生活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场规划

在本规划期内,根据垃圾成份的构成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分类处理:即对20%左右的可回收物实行回收再利用,实现逐步减量化、资源化;对50——60%左右的易腐物实行高温堆肥处理,就近供应城效生态农业区,进一步实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对20%左右的特种垃圾和其他可燃物进行焚浇处理,实现无害化;最后对堆肥筛上物、焚浇残渣和无回收价值的无机成份进行卫生填埋,实现垃圾的最终无害化处理,此类惰性物总共约占20——25%,由于现有两座垃圾填埋场将于2002年左右先后关闭,届时必须新建一座垃圾无害化处理场。

垃圾处理厂选址在七里界建设一座集高温堆肥、焚烧和卫生填埋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垃圾处理场,统一规划,分期实施。新场址处地质结构稳定,地下水位平均深度2米,远离城市取水口。位于夏季盛行风向下游,又距城市未来各大片区外围干道的交汇处距离适宜,可利用有利的自然地形安排该处理厂的用地,以节省投资。其中堆肥场按日处理量140——160吨计算,占地面积4公顷;焚烧厂按日处理量50——70吨计算,占地面积1公顷;填埋场总库容约35万立方米,按日填埋量70——90吨,压实后垃圾容重<1计算,使用寿命可达13——14年,完全满足本规划期内使用,拟建设环库截洪沟、导渗盲沟、石笼气井、垃圾坝、氧化塘、地下水监沿井等防污设施,确保实行卫生填埋。整个垃圾综合性无害化处理场应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并可利用现有的周铺林场及未来山体绿化形成一道300米宽的卫生防护带。

城市粪便先进入各地段三格化粪池初步处理,化粪池污水经城市排污系统引至污水处理厂处理,化粪池污泥用吸粪车运至粪便处理厂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规划在池湖秦家湾建一座规模为30t/d的粪便处理厂,占地0.2ha,周围建设300米宽的卫生防护带,该粪便处理厂应统一规划、一次征地、分期实施。

第十七章 主城区西山——洋澜湖整治保护规划

西山、洋澜湖是湖北省风景名胜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其观赏价值、文化价值和自然特色,为历代名人学者所赞赏,也始终受到城市人民的珍视。西山是鄂州市唯一的省级风景名胜区,洋澜湖是一个具有很大开发潜力的城市滨湖风景区。合理保护和开发西山、洋澜湖风景区,不仅对我市实现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自1987年鄂州建市以来,市人民政府为保护和建设西山、洋澜湖风景区做了一系列有益的工作,为了加强对西山、洋澜湖风景区的保护,开发利用丰富自然风景和人文资源,保障景区不受侵害,要尽快制定完善西山、洋澜湖风景区的规划,划定风景区范围及其外围保护地带,制定保护、开发利用景区资源的措施,使西山、洋澜湖风景区的建设和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的轨道。通过西山、洋澜湖这一山一水,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优美而爽心的生活空间,将鄂州建成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

第一节 西山风景区保护规划

西山风景区是鄂州市唯一的省级名胜区,它位于鄂州市城区中心,它襟江带湖,临江飞峙,扼百里樊川;其群峰耸峙,拔地而起,林木苍翠,溪谷幽深山清水秀,其自然景观十分秀丽。

一、自然景观

西山风景区东至雨台山尾,临寒溪路西侧,南临武昌大道,西抵雷山山峰西麓。北邻长江,与对岸黄冈市的东坡赤壁相望,其总面积达300公顷,现已开放面积165公顷。

西山古称樊山,曾名袁山、秉山、樊冈山、寿昌山、雷山,史书《经注》、《地理志》、《雍正湖广通志》均有记载。西山海拔仅167.2米,虽山势不高,却平地突起颇有挺拔之势,且自然景观丰富,且呈九峰之势,即(郎亭峰、石门峰、剑石峰、白虎山、落驾坪、小落驾坪、杯湖垴、罗汉峰、雷山)并峙,更有一脉九曲,幽谷(退谷)深邃,山中分布着六条较大的溪涧(寒溪、灵溪、虎溪、剑溪、落驾溪、雷溪),“寒溪漱玉”是鄂城八景之一。串连着六泉(滴滴泉、涵息泉、活水泉、菩萨泉、灵泉、甘泉),三池(洗剑池、洗墨池、青草池),一湖(杯湖),一塘(寒溪塘)和两处瀑布(雨余飞瀑、雷溪飞瀑)。

西山属丹霞地型,年平均气温17℃左右,有清凉福地之称。年平均降水量为1270毫米,雨日130天左右,秋冬多西北风。山中春季湿润,夏季凉爽,秋季晴朗,冬季无奇寒,雪后空气清洌,四季都适于游览观赏。

西山主要动物有:昆虫类46种,鸟类31种,兽类18种,爬行类28种,总计123种。山上生长着主要植物有:竹木110余种;药材140余种;花卉80余种,植被覆盖率超过87%;古树名木有银杏、柏树等名花古树。不仅可供观赏,还可供植物研究之用。

二、人文景观

西山现有文物古迹二十一处:汉樊母墓、磨旗石、鄂渚、避暑宫、即位坛、吴王城、试剑石、洗剑池、广宴亭、钩台、吴王岘、散花滩、吴王读书堂、樊口戍、吴王台、败船湾、孙将军墓、陶侃读书堂、松风阁、洗墨池、三贤亭、望楚亭、翠楼、拥翠亭、九曲亭(苏子遗亭为鄂州八景之一)、西山六朝墓群。

其它名胜有十一处:积翠门(西山积翠为鄂城八景之一)、萃景园、万松楼、青少年之家、洞天乐园、秀园、西山庵、望江亭、博物馆、西山门楼、吴王避暑宫。

东晋太元年间高僧慧远,挂锡寒溪,从而西山成为中国佛“净土宗”在江南的发源地,历代建有寺院,著名的寺院有古灵泉寺、寒溪寺、准堤庵等。

西山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凡史籍所载在武昌之战,无不与西山有关,著名的有赤壁之战前夕的“孙、刘会师”,明崇祯十六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进攻“楚王府”之战,清咸丰二年至十一年,太平天国起义军四次克复鄂州,太平军在西山扎营多处,至今尚有头道营盘(石门峰),二道营盘(龙起蛟),三道营盘(白龙窥)之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元帅率师驻扎鄂城西山,在寒溪学堂设军团教导团,尚有红旗墩遗地。

西山还有辛亥首义三烈之一彭楚藩烈士墓,现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西山现存在丰富的金石书画及碑刻,如:镇山鼎、《怡亭铭》摩崖石刻、梅花石刻、武昌起义彭楚藩烈士墓碑、黄山谷书,其中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堪称国宝。

西山还存在历代名人诗词文赋:宋苏轼《樊山记》、《西山诗并序》、宋苏辙《黄州陪子瞻游武昌西山》诗摘。宋黄山谷《武昌松风阁》诗。

三、西山现状

解放后,西山风景区以独天之秀名扬中原,其园林旅游业发展迅速。一九六四年陈毅副总理巡视西山时,再三叮嘱“一定要把西山建设好”。一九七八年陈丕显、杨得志等领导同志视察西山时曾批示恢复西山名胜古迹,从此“保护西山,建设西山,美化西山”就纳入城市建设之中。

随着城市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西山园林建设和旅游事业日益发展。先后建设了萃景园、广宴楼、万松楼、博物馆、松风阁、望江亭等大小风景点二十多处,新建了吴王御花园(秀园),修葺了古灵泉寺,吴王避暑宫也已破土动工,可期竣工。园林建筑古色古秀,集民族传统之大观,充分体现了西山“英雄避暑、才子赋诗”的历史特色。

西山风景区旅游服务设施齐全,游览活动内容丰富。为了保护西山、建设西山、美化西山,曾组织专家多次编制了西山风景区规划。

1987年5月20日湖北省政府已47号文件正式批准实施《西山风景区规划》,从而进一步加快了西山风景区的建设。

四、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鄂州近二十年来城市建设发展迅速,由一个小县城一跃而起成为沿江的中等城市,经济社会也得到飞速发展。但在城市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对西山风景区及周边的环境留下了斑斑伤痕,严重影响了西山风景区的发展,使优美的自然环境惨遭破坏。

1.西山风景区周边遭受严重的侵蚀,乱搭乱建日益严重,对西山风景区保护不利。

2.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相继将西山风景区团团包围,如:西山水泥厂、第二机床厂、鄂钢、八一钢铁厂、水泥厂、六五三油库、采造矿厂、化工厂等都严重威胁着西山风景区内的花草、树木的生长,损害植被的繁衍,使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3.西山风景区建设资金匮乏,严重制约发展,其管理水平低下,使风景区得不到有效发展和开发。

4.西山风景区绿化品种单一,植物造园甚差,部分景区植被破坏严重。

5.西山风景区多头建设严重,不利于西山的综合开发和有效的发展。

五、西山风景区整治保护规划

西山风景区是鄂州市山水园林城市建设之精华所在。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鄂州将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山水园林城市,而西山风景区不仅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将吸引众多的中外游客,还将以其优美的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与洋澜湖风景区一道共同组成鄂州的山水园林城,并以其优雅的环境和生物多样化的生态园林之景色营造出一个绿色的生活环境和优美的沿江中等城市,并将为生活在该地居民营造一个气候宜人,环境适宜的游乐休闲圣地。

(一)西山风景区的整治保护措施

1.西山风景区内的一切人文景观和自然景物必须严格保护,不得破坏和随意改变。禁止侵占风景区的土地,过去在西山风景区内兴建的与风景旅游无关的建筑要分别限期撤出,所占用的土地、设施退还给西山风景区。

2.在西山风景区心脏的“六五三”油库及其在西山风景区控制范围兴建的工厂,都必须按照省政府文件规定和国务院关于《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的规定,落实规划外迁。

3.任何单位和个人在西山风景区范围内和保护地带都不得从事与风景区无关的建、构筑物,景区范围和外围保护地带的所有单位和个人都必须自觉服从规划、园林等主管部门和景区管理机构对西山风景区实施统一的规划管理。

4.严格依照国务院关于《风景名胜管理条例》及省政府文件的规定对西山风景区进行管理,西山风景区范围内的一切建设项目应严格按其管理审批程序办理,不得越权擅自审批,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为西山风景区的保护设置障碍。。

5.对于西山风景周边一些破产、转产的企业,可实施土地置换以解企业之难。对置换的用地实施“退厂还景、退地还绿”。

6.合理开发利用西山风景旅游资源,大力引进资金,加快历史景点建设。建设资金要走多方出资共同受益的路子,加快西山风景区的建设,为市民营造一个环境优美的休闲空间。

(二)西山风景区规划原则

土地置换筹资买断,退厂还景,退地还耕,保护环境,整治西山,建设生态,造福于民。

(三)西山风景区规划

结合西山风景区的自然特点,合理规划,分期实施,突出特色的原则,组织好景区内的游览资源,为方便游客和管理的科学,本规划在合理地组织游览线路的同时兼顾其地域的完整性,将西山风景区划分为六个景区进行规划建设。

1.雷山景区,主要建在雷山,面积58公顷,景区内规划建设“茶灶炊烟,鄂都风景,高山观渔等景点”。

2.退谷景区,位于雷山之东,西山之西,内有杯湖之水,是西山风景区内最大的水域,面积76.8公顷,规划建设“凭栏开抱、风霜阁、元结故宅、退谷深居、钓台移柳、杯湖荡舟”等景点。

3.石门开景区,该景区位于西山北面,是历史上人文景观和自然较多之一,也是建设较好的景区之一,面积34.3公顷,除以建成石门开秀园、望江亭、还将兴建寒溪玉、吴王宫、朗亭等景点。

4.落驾坪景区,位于西山南麓,面积34.5公顷,规划建设以庞流读书处和即位坛为主的景点,以及已建的万松楼等。

5.灵泉寺景区是目前建设景点较多的一处景区,也是旅游设施和景点配套较完善的一处景区,面积31.5公顷,规划将以绿化为主,完善景点间的道路等设施,还将兴建翠微苑等景点。

6.寒溪景区位于寒溪路西侧,西山东麓,面积43.0公顷,该景区规划建设寒溪堂景点外,还将结合已破产的八一钢铁厂和已搬迁的西山水泥厂等置换后的土地上将原西山风景区的主入口由武昌大道移至由寒溪路一侧,将大大减少主入口在武昌大道上给城市交通造成的不安全因素。

第二节 洋澜湖保护规划

一、概况

洋澜湖古称南浦,又名南湖,旧有长湖之称,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自然形成的淡水湖泊。三国时为吴王武昌宫御花园的一部分,它是鄂州市城区中心腹地重要的山水风景区。洋澜湖系长江支流,因河口淤塞而成壅寒湖,南依葛山风景区,东北呈凹字型,紧连市区中心,水面宽阔,港汊甚多,景色秀丽,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洋澜湖风景区面积达583.3公顷,岸线内面积369.7公顷,现有水面288公顷,湖底高程一般在14.5米左右,平均水深2.0米。(黄海高程,下同)。洋澜湖岸线曲折,总长24.23公里。沿湖岸堤高程17.318.5米,内湖最高计算水位16.49米,洋澜湖电排站设计最高水位17.13米,历史最高实测水位18.493(吴淞20.30米为98年实测值)。湖水主要靠城市污水和大气降水补给(汇水面积约45平方公里),并通过五丈港和长江连通,当洋澜湖水位高于长江水位时,湖水通过五丈港闸(Q4.8立方米/)自排进入长江;当长江进入汛期,水位高于湖水水位时,关闭五丈港闸,湖水水位超过设计水位时则通过城东的洋澜湖电排站(又称凤台桥排涝泵站Q=32立方米/(最低启排水位16.13米,最高启排水位17.13米),抽排入长江。

近几年来,洋澜湖及其周边地块的开发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凤凰山庄、莲花山庄等星级宾馆及莲花山康复旅游基地傍水而建,洋澜湖浴场、镜园公园沿湖而立。目前沿湖相继开发了文星小区、南塔小区、映月小区、官柳小区、阳光小区等居民居住小区。洋澜湖已逐步成为“城中湖”。

二、主要污染源

由于历史原因,鄂--州市城区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老城区为雨污合流制排水系统,新城区规划采用分流制排水系统。城市的基础设施与市政设施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污水管网系统混乱,布置不合理。洋澜湖因地处主城区中心,是目前主城区雨、污水的受纳主要水体。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洋澜湖的排污口大大小小有十几处,致使湖水严重污染。据1998年实测资料表明,主要排污口及其污水量见表四十三。

表四十三 洋澜湖主要排污口及污水量

排污口名称

南浦路

庙鹅岭

鄂钢544高炉

东塔路

其 它

污水量(m3/d)

6400

4210

4968

18875

18390

总排污量(m3/d)

110343

这些污废水是导致湖水遭受污染、水质日益恶化的直接因素和主要污染源。除此之外,洋澜湖水环境污染源还来自城市地表径流、农林区地表径流以及降水、降尘、养殖投饵及水上娱乐等,现将洋澜湖污染源归纳分类,见洋澜湖污染源枝状框图2。



框图2 城区生活污水(排放口)

点源污染

城区工业废水(排放口)

外源污染 沿湖建筑垃圾

线源污染

沿湖生活垃圾

洋 城市街道地表径流

澜 经地表径流入湖 林区地表径流

湖 农业区地表径流

污 面源污染 降水(雪)

染 降尘

源 非经地表径流入湖 养殖投饵

景区水面娱乐活动

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叶绿素、总氮、总磷等)

内源污染

湖底淤泥

洋澜湖污染源枝状图



另外,由于每年有大量来自城区地表的污泥在湖内沉积,致使洋澜湖河床逐年抬升,水面逐年缩小,湖容逐年减少,生态环境劣变,鱼类品质下降,水体中的病毒菌与大肠杆菌数超标数倍。

其次洋澜湖沿岸因长期受雨水冲刷及风浪影响,导致岸堤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沿湖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乱扔乱堆,严重破坏了洋澜湖沿岸的自然景观。

三、整治目标、原则、措施和任务

(一)整治目标

根据《鄂州市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洋澜湖综合治理的目标是使整理后的洋澜湖水质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Ⅲ类水体标准,部分水体质量达到国家景观娱乐用水A类标准,进一步划定洋澜湖的保护范围,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调蓄、养殖、调节区域气候、观光旅游等多项功能。

(二)整治原则

洋澜湖综合治理工程总的治理原则为:旧城截污,新区分流;污水处理,达标排放;整治岸线,绿化造园;清除於泥,水质净化;治理环境,造福于民。

1.立足鄂州市的实际情况,结合鄂州市的地域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的地理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综合整治。

2.综合整治洋澜湖以截污、湖底淤泥清除、修建环湖路及沿岸线绿化措施为主,辅以生物净化水质技术,水生植物水质净化,恢复洋澜湖原有的生态环境。

3.综合整治工程应充分利用已建的设施及现有资源条件,应充分尊重和保护洋澜湖风景区原有的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提高绿化质量,改善环境质量。

4.整治规模及进度应充分考虑洋澜湖风景区及周边地区的规划建设情况,充分考虑鄂州市城区的经济发展规模及趋势。

(三)整治措施

1.依照有关法律法规,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对洋澜湖风景区的治污、蔬浚、护岸、绿化等项工作,搞好合理开发利用,在开发中坚持保护,在建设中坚持整治。

2.洋澜湖的水面不分隶属关系,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填湖建设。要严格控制湖区和水体的污染,依法执行风景区水体范围内无排污口的规定。

3.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洋澜湖景区范围内和保护地带内从事建设,都必须遵守景区规划,依照法定程序审批后方可进行。景区范围和外围保护地带的所有单位,都必须自觉服从规划,园林主管部门和景区管理机构对景区实施规划的统一管理。

(四)主要整治任务

1.外源整治工程:包括完善旧城区雨污合流系统中的截污工程,切断几处主要排污染排放口,其中包括管道工程与中途提升泵站工程,新建沿湖新区的雨、污分流系统的污水管道工程。

2.内源治理主要是湖底清淤及水质净化同时配合生物处理和种植水生植物技术,对湖水进行净化处理。

3.修建护岸、环湖路,并对沿湖岸线进行整治和挖去小块围堰扩大湖容及环湖美化,对五丈港进行裁弯取直并疏浚扩宽。

四、洋澜湖整治保护规划

(一)沿湖污水截流规划

洋澜湖截污工程的范围是洋澜湖及周边地区,但无论从现状还是从规划看,洋澜地理位置均位于鄂州主城区的中央。同时现状污水也以洋澜湖为排放方向。因此要计算出洋澜周围的污水量及截污工程规模,就必须结合主城区范围内的截污工程进行分析、比较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完整地提出洋澜湖的截污工程。

鄂州主城区及洋澜湖周边地区排污现状,污水汇水范围北至长江边的沿江大道,西以江广路北鄂钢铁路专用线为界,南以规划区内泽林、程潮山矿等高线为收集范围,东以106国道(鄂黄大桥连接线)为界,总面积约35平方公里。其中污水收集范围22.53平方公里。

(二)洋澜湖环湖生态绿地规划

洋澜湖沿湖环境绿化工程最终达到保护水体,防止水土流失,调节区域小气候,改善湖区周边生态环境,创造城市新景观,改善城市环境,增强城市魅力的目的。洋澜湖沿湖环境绿化共分为二部分,一是沿湖道路的绿化,二是湖畔的绿化。

(三)沿湖道路、护岸工程规划

1.沿湖道路规划

为了保护洋澜湖水面,杜绝填湖现象的发生,同时也使洋澜湖成为城市居民和旅游者的一处开阔、优美的休闲场所,结合环湖绿化有必要修建一条优美、便捷的洋澜湖环湖林荫道路。

道路规划,路线走向上以现有的洋澜湖湖岸为基准,尽量不挤占现有湖面,形成最狭窄处5.0米,宽处可达7.0米的道路,道路全长21.98公里,路面总面积101420平方米。环湖道路与城市道路采用平交相接,转弯半径建议大于或等于15m

2.护岸工程规划

为了加强洋澜湖沿岸的管理,保证洋澜湖的湖水面积,增强堤岸的防涝能力,沿现状湖岸将岸线加以整治,砌筑岸线挡土墙是必要的措施之一。

挡土墙平面上沿现状岸线布置,与设计环湖路配套建设,洋澜湖最高水位为18.49米(20.3米 吴淞),现状堤顶高为17.518.30米。因此,设计挡土墙顶高取大于18.30米,与道路路面高程相协调。

3.清淤规划

清淤工程是关系到内源整治是否成功的关键工程,分二期进行,一期清挖面积181公顷,二期清挖面积170.78公顷,总清挖面积379.70公顷。

清淤深度,依据鄂州市已整治的洋澜湖北岸工程实测资料,一期范围平均厚度为0.7米;清淤量为139.21万立方米,二期范围多为现状渔塘,淤泥较少,厚度为0.4米,清淤量为207.52万立方米。

采用吃水浅的小型绞吸式或自航喷射式挖泥船,清淤底泥通过管道输送至湖岸供湖岸整治填平小沟小汊。由于淤泥量较大,因此沿湖周围湖汊用作沌积底泥的位置应切实做好围堰,滤水等工作。

第十八章 主城区燃气规划

第一节 概论

鄂州市居民现状燃料主要是液化石油气和煤,也使用部分电器。一九九九年液化石油气用户5.6万户,用气人口19.2万人,主城区气化率为80%。另有一些用户煤和液化石油气交叉使用,公建用户有246家使用液化石油气,仍有部分公建用户以煤或柴油为燃料,或二种燃料混合使用。工业用户除鄂钢集团、鄂州化工厂使用焦炉气、水煤气外,另有24家工厂企业使用液化石油气为燃料。居民煤炉、机动车等构成了城区低空大气污染的面源,而工厂、企事业单位的锅炉、窑炉则构成了低空大气污染的点源。因而,改变燃料结构是改善低空大气环境的重要措施。

经调查鄂州主城区现有液化气站近20家详见表四十四。除市公用煤气公司和鄂钢集团液化气站供应规模较大外,其它站供气规模都不大,城区全年供应液化石油气为7500吨,供应户数为5.6万户,用气人口19.2万人,气化率为80%。由于液化气站多头分散管理,重复投资,大多数规模不大,设备配套不一,使用率不高,安全上存在较大隐患。而土地资源浪费较大。更不便于行业管理。



四十四 鄂州液化石油气设施调查表

序号

单位名称

供应规模

(吨/年)

供气户数

(户)

供气人口(万人)

钢瓶数(瓶)

储罐容量(立方米)

储灌站占地(平方米)

备注

1

市煤气公司

1235

5500

1.6

9240

270

6680

七里界

2

鄂城水泥厂

96

1000

0.6

1500

20

1834

雷山三坊

3

水利局

24

480

0.17

686

67.5

3300

滨江路中鼓山

4

八一钢厂

120

180

0.63

1800

20

雷山脚下

5

市石油公司

175

1000

0.4

4617

50

2600

石山

6

通用机械厂

250

3120

1.0

3270

100

497

新庙茅草

7

卫生局

86

1720

0.6

2439

110

6667

杜山长山

8

湖北重型集团

60

1000

0.4

2900

96

3794

浦团乡

9

省冶金建筑公司

64

1280

0.45

1445

74

4000

七里界

10

市商业局

600

5000

1.5

5000

150

2125

团山

11

鄂钢集团

1437

9950

3.0

15000

200

5700

鄂钢4号门

12

粮食局

120

1000

0.6

1000

112.5

2330

碧石

13

物资局

250

1000

0.3

4000

100

3611

菜园头

14

市特钢厂

80

931

0.32

1610

10

钓鱼台

15

市华宇轻化公司

40

310

0.11

800

50

2500

樊川中路6号

16

武钢程潮铁矿

320

3200

1.2

6514

255

7700

泽林

17

供销社

75

1500

0.53

2000

48

3334

浦团

18

大通集团

107

214

0.75

2300

98

3000

滨江路

19

市为民煤气公司

120

2000

0.7

20

矿机厂

160

1000

0.4



第二节 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规划指导思想

燃气业的发展应与城市建设相协调。本着全面规划,分期实施,科学合理的布置城市燃气设施。

二、规划原则

1.坚持多种气源并举,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能源的方针,利用“川气东输”的机遇,积极开发天燃气,合理利用液化石油气,适当使用煤制气。

2.统筹兼顾,近远结合,分期实施。城区以管道液化气及天燃气为主,周边地区近期以瓶供液化石油气过渡。同时积极准备引进天然气。远期以天然气为城市主气源,液化石油气为辅助气源。

3.供气原则,坚持优先发展居民用户,积极发展公建用户,适当发展工业用户。

第三节 主城区燃气规划

一、气化范围

本次规划供气范围包括洋澜湖地块、樊口、泽林、石山、五丈港组团等地。

二、供气对象

供气对象为城区范围内的居民用户,公建用户和部分工业用户。

三、供气原则

(1)优先满足城区居民做饭和烧热水的用气。

(2)考虑到季节调峰较困难,近期暂不考虑供暖用气。

(3)尽量优先考虑城区托幼、学校、医院、旅馆、食堂等公共建筑用气。

工业用气的供气原则:优先供应油改气、煤改气燃料能显著减轻大气污染的企业。同时考虑工艺上必须使用燃气,用气后能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改善劳动条件和促进生产的工业企业。

四、供气规模

1.气化率

参照鄂州现状用气情况,结合国家有关燃气行业发展政策,及相关的川气东输工程进展情况。确定近、远期的气化率分别为:

近期(2005年):90%

其中:瓶供液化石油气:66.5%

管道液化石油气:33.5%

远期(2015年):95%

其中:天然气:90%

瓶供液化石油气:10%

2.耗热指标确定:

(1)居民耗热指标

根据鄂州1999居民耗用燃料统计,每户平均月消耗液化石油气一瓶13公斤,折算成耗热量为2012兆焦/人·年,考虑到家庭适当的用煤和电,实际耗热量应稍大一些。如预计将来用户燃气设备的增加,如燃气热水器、烤箱等,并参照相应城市的耗热指标,选定耗热指标近期为2300兆焦/人·年,远期为:2930兆焦/人·年。

(2)公建耗热指标:

按《城镇燃气设计规范》推荐值选用,详见表四十五。

表四十五 公共建筑耗热指标

序号

用户类别

耗热指标

1

宾馆饭店

4190MJ/床·年

2

大专院校

2510MJ/人·年

3

中学

418MJ/人·年

4

托幼

1463MJ/人·年

5

医院

3200MJ/人·年

3、负荷预测

(1)居民用户

居民用户供气量按供气人口、气化率、近远期指标计算如表6。

(2)公建用户

根据统计,现有公建用户,用气量如表四十六。

表四十六

序号

名称

规模

耗热量(GJ/年)

耗气量(M3/日)

1

宾馆饭店

2769床

11602

893

2

大专院校

6489人

16287.4

1253

3

中学

11760人

4915.7

378

4

托幼

3311人

4844.0

373

5

医院

1525床

5200

400

6

合计

42849.1

3297

近、远期公建用户较难预测,一般参照相似城市的用气情况,结合本地实际,以占民用气的比例确定。其比例为30%,近、远期用气量如表6。

(3)工业用户

只考虑一般工业用气量,鄂钢集团公司或鄂州化工厂近期仍考虑其自备的人工煤气。远期改为天然气为主的燃料。

目前,城区工业企业经营状况不理想,用气意愿不强。但从今后发展角度看,工业用气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加。远期用气参照已供气城市情况,按民用气量的三分之二考虑。其用气量见表6。

(4)汽车加注用量

考虑到鄂州特殊的旅游城市性质,今后环境污染方面要严加控制,故机动车,尤其是公交和出租车在城区内要使用洁净燃料。远期适当考虑部分汽车改烧液化石油气。规划车辆总数为4050辆,经初略估算每年使用量约为145.8吨。

(5)未预见量

按以上三项用量的5%考虑。

五、供气规模

综上所述,各类负荷分类统计如表,见表四十七。

表四十七 燃气负荷分类统计表

项目

气源类别

分期

居民

用气

公建

用气

工业

用气

加注

用量

未预见

用量

合 计

近期

瓶供液化石油气(吨/年)

6864

1030

396

8289

管道液化石油气(M3/日)

5525

828.8

318

6672

远期

液化石油气

(吨/年)

2768

138

146

153

3052

天然气

(万M3/日)

8.68

2.6

7.52

0.94

19.74

由计算确定,城区近、远期供气规模如下:

1.近期(2005年)

瓶供液化石油气供气供应规模为:8300吨/年

管道液化石油气供气规模为:6700立方米/日。

2.远期(2015年)

液化石油气供应规模为:3100吨/年

天然气供气规模为:20万立方米/日

第四节 主城区天燃气设施规划

一、近期规划

1.瓶供液化石油气

以现有液化石油气储灌站为基础,向城区供应瓶供液化石油气。供应用户4.4万户,供气人口15.4万人。年供液化石油气8300吨。

争取建成市煤气开发公用公司液化石油气储运基地。其贮存容量分别为1000吨。储存站占地面积为16000平方米。储运基地规划建在张家边附近。

利用上述储运基地分别向小区气化站、汽车加气站供应。并作为市域内液化石油气的储配基地。

2.管道液化石油气

扩大现有小区气化站的供应用户数,使其达到设计规模。

规划城区新建液化气小区气化站14座。供气户数2.2万户,供气人口7.7万人。

3.液化石油气加气站

规划在西山以及武昌大道设二处汽车加气站。占地面积200平方米。

二、远期规划

1.液化石油气

保留市煤气公用公司储灌站,供应城区管网边缘地带瓶装液化石油气。同时,供气范围扩展到周边乡镇。城区供气用户1.22万户,用气人口4.27万人,供应量为3100吨/年。

2.天然气

前期规划在泽林建一座门站,将天然气从武汉至黄石主干管引入城区。同时在规划门站内建一座V=5000立方米高压球形罐,PN=1.36MPa,用来调整小时高峰用气量。门站和储配站控制用地为10000平方米。

在泽林门站内扩建一座V=5000立方米高压球形罐,PN=1.36MPa

3.加气站

为进一步改进城区的机动车污染,加大推广双燃料汽车的推动工作,完善城区内的加气站建设,使城区运营车辆均能方便的进行加注,规划在鄂黄大桥下、火车站、鄂钢集团和莲家湾新建4座加气站,每处占地100——300平方米。

第五节 天然气输配系统

天然气输配系统由门站、储配站、输气干管、区域调压站、用户调压箱等组成。主城区管网、设施均以天然气为参数进行设计计算。

一、管网压力级制

管网压力采用中压一级系统和局部中压低压二级系统。文星路以北居住区由中压枝管送到六个区域调压站,再经调压站调成低压后送入居民用户。其它区域均采用中压A一级系统。在庭院处设用户调压箱,调成低压后入户。

二、管网布置

1.管网布线原则

(1)燃气管网按远期规划,分期实施。并与城区其它管线协调。

(2)老城区中压A一低压二级供气区域的输气干线尽量靠近区域调压站位置,以减少支管距离。其它实行中压A一级系统供气区域。输气干线尽量靠近主要用户居民区,以方便中压引入管接线。

(3)为提高输气安全可靠性,集中居住区基本成环状布置,居住狭长和零散地段则使采用枝状布置。

2.干管系统

干管系统布置,中心城区和五丈港、新庙主要以环状管网为主,现有城区、洋澜湖以南新区和五丈港分别形成三大环网系统。泽林地区和樊口至西山一带则根据用地布局,管网成枝状布置。

文星路以北地区考虑到老城区道路较窄,在满足中压A燃气管道安全距离的前提下,敷设中压管较困难。规划仍采用中压A一低压二级系统。天然气由中压输气干管送至区域调压站,调压站调成低压后进入低压管网,送至用户。调压站出口压力为3.6KPa,低压管网末端压力为2.35KPa

除上述二级系统供气区域外,其它供气区均通过中压支管引至庭院,然后在用户处设箱式调压器,将中压A调成低压后入户。

三、门站

门站是城市管网的起点,它接受长输管道来气并进行计量、调压、进行气量分配、加臭。

门站除设有调压、计量、加臭、分配装置外,还应设一套清管器接收装置和监控装置。

门站供气规模为:20万立方米/日(7300万立方米/年)

门站的选址:考虑与输气干线的连接方便,规划选择在沪蓉高速公路泽林出口附近建一门站。

由于目前预测工业用气量不大,但该项用气也可能随产业结构调整,如出现天然气化工企业,而增大供气规模。届时,可以将中压A的压力从0.3MPa提高至0.4MPa,以适应用气负荷的变化。

四、调压站

文星路以北至江边地区系老城区,建筑密度大,道路较窄,地下管线复杂。为减少敷设中压A管网的难度。规划通过采用区域调压站方式,将中压调成低压,由低压管网进行用户配气。整个区域设六座区域调压站。

其它区域则采用门栋调压方式,由于天然气气质干净,杂质少,采用用户调压器运行故障少,压力较稳定,也容易选择安装位置。

第十九章 郊区规划

第一节 现状概况

一、现状

鄂州市郊区范围原则上以沪蓉高速公路为界,由石山镇、新庙镇、泽林镇(部分)、杜山镇(部分)、燕矶镇(部分)、临江乡(部分),共41个村组成。总人口4.02万人,面积141.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480公顷。

现有常年蔬菜种植面积1380公顷。1998年供应肉产品1.24万吨,水产品6.6万吨,蔬菜10.5万吨。

二、存在问题

1.主城区大部分农副产品不能自给,品种较少,水果及牛奶的自给率几乎为零。

2.郊区范围尤其是城郊结合部村庄和集镇建设零星分散、基础设施极不配套,市容环境面貌较差,乡(镇)村工业污染较大,占地过滥过散。

第二节 规划布局

一、规划原则

配套建设,改善环境,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调整功能,逐步开发,节约用地,保护生态。

二、规划布局

1.蔬菜基地

主城区规划按照人均0.6公斤/天的标准计,加上20%的损耗系数,即主城区人口0.75公斤/天,人均年需蔬菜约270公斤。自给率按100%计,预测2015年主城区需蔬菜15万吨。(按年5000公斤/亩计),共需安排蔬菜基地2000公顷,规划对郊区部分乡镇的土地使用功能进行调整,由种植粮、棉、油作物调整为种植蔬菜。具体安排为:杜山镇850公顷,分布在杜山村、先台村、旭东村、路口村;临江乡70公顷,分布在得胜村;新庙镇270公顷,分布在将军村、鹰山村、文塘村;燕矶镇670公顷,分布在池湖村、杨岭村、鸭畈村;石山镇100公顷,分布在围铺村、七里界村、塘角头村;泽林镇40公顷,分布在陈海方村、余山下村。

2.副食品基地

(1)肉类:2015年城市人均内类需要量按35公斤/年计,自给率90%,需1.75万吨,规划以杜山镇、新庙镇、燕矶镇、泽林镇所辖部份村为主要牲猪和牛、羊养殖基地,并提倡家庭圈养。

(2)禽肉:2015年人均禽肉需要量按10公斤/年计,自给率100%,共需0.55万吨,规划在杜山镇、燕矶镇、新庙镇所辖部份村兴办机械化养禽场。

(3)鲜蛋:2015年人均鲜蛋需要量为20公斤/年,自给率100%,共需1.1万吨,规划以新庙镇、燕矶镇、杜山镇养鸡场为集中生产基地。散养以家庭鸡场、鸭场为主体的生产基地。

(4)水产品:以武昌鱼为特色大力发展淡水鱼及水产品生产,2015年人均供应指标按30公斤/年,自给率100%,共需1.65万吨,规划在杜山镇、燕矶镇所辖渔场为基地,以梁子湖为主体的生产基地。

(5)水果:2015年人均供应水果按25公斤/年计,自给率为30%,共需0.42万吨,规划以石山东伏园艺场、新庙镇所辖果园为主要基地。

(6)鲜奶(含奶制品):2015年人均供应量按10公斤/年计,自给率为40%,需0.22万吨,规划在新庙镇、泽林镇奶牛场。

3.花卉生产基地

规划沿沪蓉高速公路杜山段、新港、长港沿线布置100公顷花卉生产基地。并在洋澜湖沿岸及樊口苗圃场发展名优花卉生产以满足人民生活水平需求。

4.市政设施用地

(1)垃圾处理场及填埋场:保留周力垃圾填埋场,在池湖村规划兴建一座粪便处理场(30吨/日),在石山镇周铺村规划新建一座垃圾处理场(380吨/日)。

(2)火葬场:改造扩建七里界火葬场。

(3)公墓:扩建七里界团山公墓。

(4)污水处理厂:规划在琵琶湖新建一座污水处理厂(13万吨/日)。

5.乡镇企业用地

积极发展城郊农副产品加工;适应市场需要,合理发展与主城区大工业协作配套工业,推动乡镇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应逐步以骨干企业为核心,要把分散的工业厂、点集中到规划的边缘地区和工业园区,便于污染集中处理。加强规划引导及管理,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6.农村居民点规划

郊区农村居民点要相对集中,有条件的要向集中成片成组团式形成现代化的农民住点,并逐步实行并组合村,拆点并村,农村居民点逐步要由无规划的分散建房过渡到各乡、村统一规划、综合开发或集资统建,配套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文化设施。提倡和鼓励郊区农民合作建设城市型住宅,可大大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城郊结合部的规划管理,消除城郊结合部的脏、乱、差现象,逐步改善居住条件,提高郊区农民的文化生活水平。

7.划定绿色空间地带(包括苗圃场、各种绿化隔离带以及菜地、果园、水面、山林等),规划划定需保留和控制的王成周苗圃场、石山东福园艺场、杜山花卉苗圃基地、杜山高新农业园、沪蓉高速公路两旁绿化防护林、葛山风景区、长江、长港沿岸防护林带、鄂黄长江大桥过境公路两侧防护林带、西山风景区、洋澜湖东岸及东南地区生态绿地等绿色空间。严禁滥占乱建。

第二十章 近期建设规划

第一节 指导思想与基本目标

一、指导思想

为在二十一世纪里将鄂州建设成为长江之滨的一个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山水园林旅游城市的总体规划目标,近期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是要“实现两个战略转移”,即城市建设的重点从旧城改造向新区开发转移,旧城改建的重点由内部拆建向沿江建设转移。

二、基本目标

到规划近期末(2005年),作为全市核心的主城区经济实力、综合功能进一步提升,副城区的发展步入快车道,市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逐步完善,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城镇空间雏形。

第二节 用地布局

近期建设重点地区:(1)主城区的官柳南路——站前大道一带,凤凰南路两侧和城东路——五丈港一带地区,总面积约6——8平方公里;(2)随着老城区“退二进三”和城市建设的“两个战略转移”,新建设用地的主要用地类型为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和公建用地。

1.工业用地

主城区原则上不再布置有污染的工业项目。大运量、大能耗、大耗水的工业项目优先布置到葛店华容等沿江一带。

2.居住用地

居住用地集中在主城区,其中官柳南路以南的阳光小区规划用地60公顷,这里将成为我市近期最大的联片新型住宅区;洋澜路西规划用地13公顷,兴建一处湖滨生态小区。城东司徒庙一带规划建设用地30公顷建设现代化高质量住宅小区。

3.公建用地

公建用地均集中在主城区,规划在凤凰南路——滨湖南路一带兴建一系列学校、体育馆、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届时该地区将成为一个集文娱、教育、卫生、体育于一体的大型公建中心;利用新火车站的优越交通条件,在站前大道两侧布置大型的专业市场和超市。

另外,加强主城区的园林绿化工程,集中力量建设环洋澜湖风景旅游区、西山公园、中央公园、桔园小游园和鄂钢生产区周边的城市防护绿带。

第三节 重点建设项目规划

一、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继续提高城市经济实力和增加社会服务功能的重点工程。

1.工业建设项目

新开工项目:

在石山小桥十三号路以北新建年产印染仿真丝织物2300万米的多品种化纤织染工程;在池湖港以东新建年产汽车三滤纸11000吨的三滤纸项目和年产1500吨的防粘纸项目;在凡口新建年加工油菜籽12.5万吨的双低油菜加工厂;鄂城水泥厂原址新建30万吨旋转窑项目;在凡口工业加工区内新建年产量954万米的VPE铝塑复合管项目;在十一号路南新建年产PVC管材管件5000万吨的顾地塑胶工程和塑钢门窗工程;在石山铁路以西新建年产模具3000吨的感应电渣离心浇铸工程;在凡口新建年产蛋白饲料5000吨、精炼油2500吨的人和粮食加工项目;新庙片依托五丈港码头新建年产量16亿粒的药用空心硬胶囊工程;在凡口常鑫建材厂内新建年产量100万平方米的高档瓷质砖项目;在凡口新建年产量1万吨的陶瓷色釉料工程;在泽林新建500吨金属锶工程;在城东菜园头,新建年产302万双的氨棉运动袜项目;在凡口工业加工区内新建年产量500吨的铝合金丝,重型机器厂原址新建年产量35台(套)的粉煤灰设备工程;在鄂丰集团原址新建年产量800吨的铝焊丝工程。

2.公共设施建设项目

(1)在建项目

完成“武昌园建设”;完成中医院门诊大楼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完成鄂州国贸大厦工程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交警指挥中心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鄂州国家粮食储备库7栋平仓房建设工程,地税局大楼工程;卫生防疫大楼工程,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吴王避暑宫工程,建筑面积0.21万平方米。市中心新建乡镇企业科技大厦(建筑面积1.89万平方米)。

(2)新开工项目

滨湖西路易地新建市二医院(建设面积1.5万平方米);鄂州大学图书馆(建筑面积0.8万平方米);莲花山就地扩建康复疗养医院(600张病床,建筑面积36000平方米);凤凰南路新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凤凰南路新建市体育馆(3000标准座);龟王山迁建鄂州高中(60教学班,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寒溪路新建中南装饰建材城(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官柳北路兴建一建材市场(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并新建濠塘文化市场(建筑面积3.66万平方米);杜山新建农贸批发市场(建筑面积0.6万平方米);在站前大道南侧新建多品种化纤生产基地及服装面料市场(建筑面积7.1万平方米);市中心新建广播电视大厦工程(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启动西山风景区建设工程;扩建凡口国家粮食仓库(扩容5000万斤),新建鄂州国家棉花储备库。

二、适应“两个战略转移“,以新区开发为主,旧城改造为辅。

1.新区开发

“居住”是城市四大基本功能之一,为实现规划近期末主城区人均居住面积13平方米的目标,必须加快住宅建设力度。

在滨湖西路阳光小区配套新建30万平方米的康居小区,城东菜园头新建20万平方米的商品住宅小区,洋澜规划兴建20万平方米的湖滨生态小区。

2.旧城改建

旧城改建的重点是由内部拆建向沿江开发转移,要结合沿江大道的建设,实施沿江地带大规模的拆危新建现代化大楼,完善配套设施,强化游憩及商贸服务功能,将沿江地带建成繁荣、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成为展现鄂州滨江城市现代风貌的一道风景线。

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

1.水资源利用与治理工程

(1)在建项目

完成樊口大闸整险加固工程,郑家湾护岸工程。

(2)新开工项目

雨台山水厂配套工程,敷设管网27.5平方公里;实施洋澜湖综合整治工程和日处理能力8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工程;昌大堤、粑铺大堤整险加固工程;新建花马湖泵站枢纽工程(整机6×800KW)。

2.电力、电信、邮政设施

(1)在建工程

完成新火车站邮件处理中心建设,完成石山110KV输变电工程,和电信局移动通讯四期工程。

(2)新开工项目

启动农网改造和城网改造工程,分别新建吴都、庙岭、碧石等110KV输变电工程8个,35KV输变电工程3个,新、改建配电台区3381个和新建沙塘220KV输变电工程1个,改造城区10KV及以下电路;将市话交换机扩容1万门,农话交换能力扩容2万门;新建洋澜电信、移动通信设施工程。

3.道路、交通项目

(1)在建项目

配套完善滨湖南路;续建联通古城路;建成鄂黄长江大桥(双向4车道);完成五丈港二期工程,形成年吞吐量70万吨能力;铺通新铁贺公路(鄂州段)和樊梁公路;建成段店镇区至华容镇区一级公路。

(2)新开工项目

新建武昌大道至五丈港道路及配套建设与鄂黄长江大桥互通式立交桥;新建沿江大道;洋澜路及洋澜桥;扩宽改建樊口铁路桥立交工程;实施凤凰广场二期工程;将华容乘降所升格为三级客货综合火车站(年客货运量分别为12万人次、38万吨),建设鄂黄大桥连接线(大桥路工程)(快速道路,全长10.5KM)。

4.其它基础设施项目

完成主城区垃圾处理厂(日处理能力3000吨)、段店汉毅液化气储备配站(年储备液化气10万吨)等工程。

四、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瞄准国内外两个市场,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推动葛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步入发展的快车道,进而带动鄂州市副城区的健康发展。

1.在建项目

完成省化学所工线基地(开发区内)和鄂州电厂一期工程及配套的新型建材厂建设。

2.新开工项目

在开发区内新建年产量3200吨的降解塑料工程;年产量12万吨的精制铝板工程;年加工量15000吨的大豆分离蛋白工程和年产饮料3000万听的萝卜汁饮品项目;建设武汉大学高科技园区;实施富特波尔易拉罐二期工程。

五、加大农业产业化和小城镇建设的力度,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华容、葛店、长港、太和、花湖、庙岭、梁子等中心城镇。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1.在建项目

完成沿江8镇(乡)16个民垸的移民建镇工程。

2.新开工项目

建设80万亩“两高一优”商品粮基地,改造35万亩红壤及中低产田,建设包涵林果、水产、畜禽、蔬菜和非金属矿等领域综合开发的梁子湖水系生态农业区;建设由25万亩生态林基地、20万亩治沙工程和20万亩封山育林工程构成的长江生态林防护林工程,建设包括1536亩苗圃园和花卉交易市场的中心苗圃基地,配合“平垸行洪”在杨叶建设新洲林场养殖基地;在杜山建设十万头商品猪养殖加工基地,在洋澜村建设年产量3.4万吨的高密度流水武昌鱼养殖基地。

第四节 土地需求预测

本节“土地需求量”特指近期规划阶段新建的非农业建设项目对 “建设用地”的需求量,其主要来源于工业、公建、住宅、仓储等面状工程项目和道路、给水排水等线状的市政设施项目对土地的占用。

由附表中可以汇总出近期建设项目以及“十五”计划对土地的总需求量约1342.4公顷,平均年需求量167.8公顷。

根据《鄂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鄂州市至2005年总建设用地供给量为1743公顷,规划近期主城区土地需求量约467公顷因此上述主要建设项目对土地的需求量完全可以得到满足。

第五节 静态投资估算

本节投资估算所涉及内容指非农业建设项目的地面建筑物、构筑物及主要设备的建筑与安装费用,和农业开发项目的土地整治,设备安装的费用,而不包括项目的土地征用、技术转让,人员培训等费用,并用1998年价格计算其一次性建成的静态总成本。

为了突出重点,有利于今后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增加规划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特将投资估算对象分为“全社会主要项目”和“城建部门主要项目”两个层面进行。

1.全社会主要近期建设项目投资估算

由附表“投资额”一栏可汇总出规划近期各类建设项目总静态投资为92.3亿元,年平均11.5亿元,参照鄂州市1995——1997年平均全社会的“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投资额19.9亿元,该指标还是有相当大的余地,可满足部分未预见项目对全市投资能力的弹性要求。

2.城建部门主要近期建设项目投资估算

城建部门项目主要集中在市政工程设施领域,包括城市道路、给水排水、园林绿化、市容环卫等项目,由附表相应栏目可汇总出规划近期该类建设项目总静态投资为7.31亿元,年平均0.91亿元,而目前政府每年的城市建设资金仅0.2亿元,尚存在相当大差距,必须多渠道、多方式弥补资金缺口:(1)随着城市经济实力的增强,适当加大政府对城市建设的投资力度,使其提高到每年4000万元左右;(2)投资主体多元化,利用包括设施有偿使用、道路——临街土地联合开发以及BOT投资模式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并使其最终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引导城市建设活动步入自我积累、自我扩张的良性循环。

附表:近期建设重点项目一览表四十八。



表四十八 近期主城区重点建设项目一览表

项目名称

内容及规模

总投资

(万元)

地址

占地面积

(公顷)

经济适用住房

建筑面积500000米

16500

滨湖西路

9.17

交警指挥中心

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

1750

凤凰南路西侧

2

乡镇企业科技大厦

建筑面积1.89万平方米

1500

南浦路与明堂路交叉

中南装饰建材城

建筑面积45000米

5000

寒溪路

濠塘市场

建筑面积36654米

4737

农贸批发市场

拟建一座大型农业贸批发市场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

1200

石山

0.67

鄂州服装面料市场

建设总面积7.1万平方米的服装面积交易市场

9575

站前大道南侧

13.86

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2000

凤凰南路

6

市广播电视中心

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

1690

6.6

市体育馆

3000座及配套设施

3000

凤凰南路西侧

3.63

市二医院易地新建

占地面积100亩,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

2000

滨湖西路

5.33

市卫生防疫站

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

1200

胡家畈

1.67

元极医院扩建

600张病床,建筑面积36000平方米

8750

莲花山

0.15

鄂州高中迁建

60个散学班,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

6000

龟王山

22.85

西山建设工程

松风阁重建,吴王避暑宫改扩建

1000

西山公园

多品种化纤织染工程

仿真丝织物印染2300万米

68075

十三号路以北

15.74

续表四十八 近期主城区重点建设项目一览表

项目名称

内容及规模

总投资

(万元)

地址

占地面积

(公顷)

顾地塑胶建材基地

年产PVC管材管件5000吨

6812

十一号路以南

12.67

汽车三滤纸

年产三滤纸11000吨

19857

池湖或段店

11.52

双低油菜籽加工

年加工油菜籽12.5万吨

14214

凡口

氨棉运动袜

年产氨棉运动袜302万双

3567

菜园头

感应电渣离心浇铸

年产感应电渣离心优质毛坯及成品模具3000吨

6000

石山(铁路西)

粉煤灰制设备

年粉煤灰制设备35台(套)

3117

重型

人诚和

蛋白饲料5000吨,精炼油2500吨

6000

凡口

30万吨旋窑

年产30万吨水泥

13800

水泥厂内

高档防粘纸

年产高档防沾纸1500吨

330

池湖或段店

铝焊丝

年产铝及铝焊丝800吨

1000

鄂丰集团

高档瓷质砖

年产高档瓷砖100万米

4980

凡口

铝及铝合金系列焊丝

年产铝及铝合金焊丝500吨

3200

凡口

药用空心硬胶囊

年产16亿粒

6000

新庙片

陶瓷色釉料

年产陶瓷色釉料1万吨

4857

凡口

涂塑网

年产涂塑网及制品

2970

凡口

5000吨金属锶

年产500吨金属锶

4800

泽林

VPE铝塑复合管

年产铝塑复合管954万米

8760

凡口

续表四十八 近期主城区重点建设项目一览表

项目名称

内容及规模

总投资

(万元)

地址

占地面积

(公顷)

鄂州凡口国家粮食储备库

扩建仓容5000万斤

1500

凡口

鄂州国家棉花储备库

占地面积200亩

1500

13.3

鄂州国家粮食储备库

扩建仓容1亿斤,建设平房仓7栋

2700

广山火车站

鄂黄大桥联接线

拟兴建长11.5公里,宽50米一级水泥路面

9800

沿江大道改扩建

凡口大闸至汽渡4.3KM,汽渡至五丈港码头

39000

沿江大道

武昌大道扩建

1400

市中心

五丈港港口工程

年吞吐量70万量

13338

五丈港

9.25

雨台山水厂续建配套工程

续建管网27.5公里

6600

雨台山水厂

石山输变电工程

110KV输变电工程

2995

石山镇

4.06

城网改造

新建沙塘220KV输变电工程1个,更换城区10KV及以下线路若干

39372

邮件处理中心

2040

站前广场南侧

移动通信四期工程

3500

市话交换扩容

扩容1万门

1500

市中心

电缆铺料

电缆盘贝

1153

市中心

城市污处理工程

日处理污水8万吨

9132

城东

垃圾处理厂

日处理垃圾3000吨

1990

城南

城市垃圾利用生产线

年生产垃圾处理设备220台(套)

4980

武昌大道

洋澜湖综合整治

11600

洋澜湖

凡口大闸整险加固

闸室加重,冲坑抛石,海漫加固

2271

凡口

凤凰广场二期工程

2400

市政府以东

续表四十八 近期城市重点建设项目一览表

项目名称

内容及规模

总投资

(万元)

地址

占地面积

(公顷)

降解塑料

降解塑料3200吨

3000

葛店开发区

元极基地

元极酒,元极液等

5480

葛店开发区

商品粮基地建设

基地80万亩

700

农话交换扩容

扩容2万门

3000

市邮电局

精制铭板带

年产铝板带12万吨

240000

葛店开发区

麦芽生产

年产麦芽6万吨

22410

高密度流水养殖武昌鱼

年产商品鱼3.4万吨

19770

改造红壤及中低产田

改造面积35万亩

3098

23333.3

长江生态防护林工程

25万亩生态林基地,20万亩治沙勤务员,20万亩封山育林工程等

21000

沿江地段

43333.3

新州林场养殖基地

养殖

2903

200

中心苗圃基地

中心苗铺建设1536亩,花卉交易市场

1100

1.33

梁子湖水系(群)生态农业

由林果,水产,畜禽,非金属矿开发等构成

61246

梁子湖地区

花马湖泵站枢工程(二站)

整机6×800KW

6401

杨叶

铁贺公路

2200

省化学所工试基地

催化剂3200立方米/年,脱硫剂4000立方米/年

3874

葛店开发区

移民建镇

13个民垸移民建镇

15000

沿江地区

汉毅液化气储配站

年采购销石油液化气10万吨

8800

三江(316国道)

樊梁公路

2650

(凡口至梁子湖)

鄂州电厂新型建材厂粉磨站

年产粉煤灰水泥30万吨

2258

葛店镇

郑家湾险段护岸

砌石护岸6996平方米

5476

凡口

农网改造

新建110KV输变电工程8个,35KV输变电工程3个

40510

全市

续表四十八 近期城市重点建设项目一览表

项目名称

内容及规模

总投资

(万元)

地址

占地面积

(公顷)

昌大堤整险加固

21.891公里大堤整治

29870

粑铺大堤整险加固

21.078公里大堤整治

65100

市五医院

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

1200

葛店开发区

1.5

大豆分离蛋白

年加工大豆15000吨

416336

葛店开发区

萝卜汁饮品

年产萝卜汁饮品3000万听

5371

葛店开发区

华容新火车站

年客运量为12万人次,货运量为38万吨.

3700

华容镇

20

十万头商品猪养殖加工

10万头猪养殖屠宰

16100

第二十一章 城市远景发展构想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在考虑超前性的同时,也适当考虑了一定城市的发展弹性、延续性。鄂州市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多元便捷的交通条件,以及长江黄金水道的开发,特别是葛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与东湖高新科技城的东西呼应、比翼齐飞和鄂黄大桥的建设,鄂州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因而此次鄂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在规划期限2015年的基础上,对城市远景发展的规模、发展方向、功能布局、市域基础设施等提出轮廊性的构想,其远景构想的年限是今后30-50年。

第一节 城市远景发展目标

鄂州市远景发展目标是在全市1504平方公里区域内实现“城市现代化、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大地园林化”。在未来的30——50年内,把鄂州市建设成为改革开放、科技进步、富裕文明、环境优美的生态旅游大城市。

鄂州市城市远景发展的格局,是以主城区为核心,以葛华城区及庙岭、大湾、蒲团、胡林等西部城镇群组成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花湖、汀祖、碧石、燕矶、杨叶、沙窝等东部城镇群组成的工贸服务区;以长港、太和、梁子、东沟、沼山等南部城镇群组成的绿色农业生态旅游区,依托东西向、南北向城市快速干道为主要发展轴,形成核心积聚、轴向扩散、自然分隔、组群发展的“一心三片组群式”的城市空间布局模式。

鄂州市城市远景发展的规模,根据鄂州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条件,可以预料,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全方位开放开发的推进,科技创新的突破,城市综合功能的强化,鄂州市将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城市化。从鄂州市的环境容量,合理的布局结构以及周围城市群的合理发展等方面综合考虑,鄂州市总人口远景发展规模预测为150万人左右;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128万人左右;城市化水平为85%左右。

第二节 主城区远景规划构想

主城区远景规划将形成“中心环状组团式”发展格局,即以市中心区为核心,以杜山镇、燕矶镇为主城区边缘组团,通过城区外环路把杜山组团、燕矶组团与主城区有机连接起来。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优化城市布局形态,在城市组团与组团之间,规划建立楔形绿地系统。

一、主城区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

主城区是鄂州城市发展的核心,规划人口规模为55——60万人。

主城区远景规划区范围内的用地,考虑规划保留城市中严格控制的保护用地和契形绿地,扣除一些不适宜建设用地,以及控制发展用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可供城市远景发展的备用地约为25平方公里左右。

二、用地发展构想

主城区远景用地布局将向城东燕矶方向,城西杜山方向,以及城西华光方向发展。其布局构想为:

(1)燕矶方向:从规划的沿江大道和鄂东大道向燕矶方向发展,形成燕矶组团,与五丈港组团形成呼应之势。以设置轻型工业用地和综合居住用地为主。规划建设用地约12平方公里。

华光方向:跨越武九铁路城市发展的 “门槛”,规划为鄂钢集团生产区发展的备用地,也可作为相同类型企业的发展用地,主要布置冶金、建材工业用地为主。规划建设用地约7平方公里。

(2)杜山方向:此处是主城区对外交通的一个重要的出入口,加之此处正处于凡川大道和规划的主城区对外联系的一条重要干道双港路结合点,且生态环境质量很好,是高科技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国家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可规划建设一个相对独立的综合性组团,规划建设用地6平方公里左右。

三、城市道路及其他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以快速干道为主的对外联系通道建设,加强城市出口道路以及快速干道与高速公路相交处立交口建设,并加强主城区与各卫星城和建制镇之间的联系。

结合远景城市规模,对各项基础设施的要求也要相应提高,因而给水、排水、环保、环卫、电力、通讯、消防等设施均应按规范要求进行定点预留,并加以控制保护,同时在规划布局对应留好城市远景扩展需要的必须的通道和用地,以保证城市有序发展。

第三节 市域重点城镇发展构想

随着武汉、黄石等中心城市的“退二进三”、更新改造以及鄂州自身的经济、交通、通讯的发展,鄂州市的边缘城镇最容易接受中心城市资金、人才、技术和产业的辐射。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到2015年以后35年中,要规划引导、集中建设,形成围绕主城区的6个卫星城镇,即:葛华城区、花湖(杨叶)、太和、长港(夏沟)、庙岭(红莲湖)、碧石。预测远景规划各卫星城镇的规模、性质如下:

1.葛华城区:由葛店高新技术开发区、葛店。华容区政府所在地华容镇组成。是鄂州高科技产业和大工业为主的卫星城。远景规划人口15——20万人左右,建设用地30平方公里左右。

2.太和:是鄂州市南部绿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产业为主的中心城镇,远景规划人口6——8万,建设用地10平方公里左右。

3.花湖(杨叶):紧连黄石市市区,区位优势明显,是鄂州市东部与黄石城市协调发展,以民营工业和商贸服务产业为主的边境城镇。远景规划人口6——8万,建设用地9平方公里左右。

4.庙岭镇:位于沪蓉高速公路和武汉市城市外环路旁,是湖北省红莲湖旅游度假区所在地,远景规划为生态居住区,成为武汉市的“卧城”,远景规划人口4——6万,建设用地10平方公里左右。

5.长港(夏沟):随着沪蓉高速外迁经过江夏的龙泉以及武汉第二机场在纸坊的布局,长港(夏沟)的交通区位优势突出,其城镇地位和作用得到提升。将成为鄂州市中部的以特色农业和轻工、商贸产业为主的中心城镇。远景规划人口为3——5万,建设用地6平方公里左右。

6.碧石镇:位于主城区以南,是鄂州市以机械、建材工业为主的卫星镇。远景规划人口2——3万,建设用地5平方公里左右。

这6个卫星城镇作为片区中心与主城区通过快速道路系统相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补互利,共同构成城市主体。并通过一级、二级公路与其它建制镇相连接,形成鄂州市城乡一体化的城市整体格局。

第四节 市域城市基础设施远景发展构想

鄂州城市远景发展,首先是建立一个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为构架的大城市格局,形成一个完善的交通体系,构筑水(运)、公(路)、铁(路)为主体的现代化交通格局,创建发达的信息通讯网络,建立安全、合理的城乡供电系统,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使鄂州进入一个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现代化大城市。

1.公路:市域内“六纵五横”公路交通网建设,全部提高到一级公路以上的标准。将316国道和鄂东大道规划改建为快速干道,加强东西向的联系和交流,促进东西部经济的高速增长。将106国道和樊(口)——太(和)线规划改建为南北向联系的快速干道。将长港(夏沟)至大垅上沪蓉高速公路龙泉立交的公路规划改建为一级公路。同时着重加强市域南、北部地区的公路网密度并提高标准,将葛店开发区经庙岭至长岭镇的公路改建为一级公路,促进南北部的经济交往联系。规划兴建鄂黄长江二桥(团风——三江),并配套建成两城市的环形道路。远景将村村通公路的道路等级均提高到二级道路标准。

2.铁路:依托武九铁路的延伸发展,规划建设广山大型货运编组站,使大宗货物顺利到发。

3.水运:规划建成五丈港四个泊位的现代化集装箱码头,;开发长港的内河运输,将长港建成兼有游览特色的绿港花港。

4.供水:规划在段店三江口兴建一座日供水30万吨的现代化水厂,与华容、葛店水厂联网,解决葛华城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

第二十二章 城市规划的实施

1.根据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及时编制有关分区规划及详细规划并按法定程序审批,使之成为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有序指导城市建设。

2.大力推进“依法治市”,严格维护省政府批准的鄂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权威性。市、区、乡(镇)街办以及驻军和驻市各单位的各级领导,都要带头维护和执行城市总体规划。

3.严格依法行政,强化规划管理,坚持“一书两证”制度,坚持城市规划的集中统一管理,建立和健全城市规划管理网络。

4.加强城市规划的宏观调控,加强和完善规划行政规章,制订《鄂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实施办法》,依法实施规划管理。制定环洋澜湖开发建设管理条例,严格控制洋澜湖及其周边地区的建设,加强环湖景观及水体环境的保护。

5.要重点控制好城市基础设施用地,落实近期建设项目,抓住促进两个战略转移的重点工程,集中力量付诸实施,为鄂州市21世纪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6.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专家咨询和公众参与监督机制,增强规划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加大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宣传力度,增强广大市民的规划意识,把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定变为市民的自觉行为。

7.探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投资体制改革,广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渠道。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实行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城市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杜绝见逢插针,零星建设。

8.积极推进对地观测新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大力提高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9.强化城市综合功能,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生产力的综合布局,发挥中心城市作用,推进城乡一体化。

鄂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19982015

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鄂州市规划局总体规划修编中心

《湖北省规院-鄂州市总体规划说明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