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幼儿园外来幼儿文化融合的文献综述作者:朱喜红沈瑾倩来源:《文教资料》2015年第04;;要: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跟随父母来到城市,城市中已出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由于他们来自外地,因此他们与本地的幼儿在多方面存在差异,做好外来务工子女与本地幼儿的文化融合已成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作者通过梳理相关研究的脉络,从流动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产生的影响,多元文化融合下产生的优势,以及多种多样的融合方式三个方面归纳相关研究的成果。关键词:幼儿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文化融合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用人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农民工由最初的单人式流动转化为家庭式流动,于是出现一个新兴的群体——城市农民工子女[1]。在城市化进程中,妥善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是每个城市的重要责任,也是事关教育公平的核心问题。而且在保证随迁子女有学上的基础上,确保他们融入当地学校,幸福成长,是更深层次的问题[2]一、流动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由农村进入城市的流动人口越来越多。父母外出务工,必然会影响到孩子。一部分儿童随父母进城生活,他们从小就与父母漂泊在外。但由于生活学习环境的频繁变换,家庭教育的不完整甚至缺失,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等环境因素,给这些儿童的学习生活带来一些影响。笔者就这一问题,查阅国内相关研究文献,并对部分文献进行回顾与分析。1.心理方面的影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一般较同龄的非流动儿童低。有学者指出,流动对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确实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作用。与城市儿童比较,流动儿童缺乏自信、自卑感强,但与农村儿童相比,他们的自豪感较强。多数流动儿童的自我认识还是比较积极的。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曾守锤在《公办学校中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中,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概念量表等工具对公办学校中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发现流动儿童的自我概念并不比城市儿童更消极,流动儿童的社交焦虑与城市儿童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女流动儿童比同性别的城市儿童的孤独感更强。陈宝林、赵继等人在《苏州外来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特征分析》中,运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苏州1750名外来儿童进行调查,并与苏州城市小学生、宿迁农村小学的儿童进行比较,发现苏州外来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江苏省吴江市经济开发区长安花苑小学的金雪林在《外来民工子女心理偏差的成因和纠偏对策》中,通过分析家庭环境的影响、学校环境的变化落差、社会环境的侵扰等原因造成孩子的心理偏差,并根据这些原因,提出相对应的对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家校互动,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社会关爱,齐抓共管,和谐发展。综合国内学者对流动儿童的心理研究,我国流动儿童的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但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是流动儿童的定位问题。对于流动儿童的定位问题很重要,直接关系到学者对与流动儿童的态度极其研究的侧重点。很多研究者觉得流动儿童是可怜的、具有心理问题的,给这部分儿童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二是流动儿童进城好坏问题还存在很多争议。很多研究者认为城市环境给流动儿童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忽视儿童本身的自身复原力。在对流动儿童的干预中,不仅要尽量减少其负面情绪的产生,还要注重对他们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三是研究对象问题。国内多数学者研究取样多集中于大中城市,而忽略对城镇流动儿童群体的研究;研究多以中小学生为对象,而忽视对学龄前流动儿童的研究。四是研究方法的不足。研究多采用横向研究缺少追踪研究。流动儿童的心理过程是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增加追踪研究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2.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自五湖四海,每个地区都有不同形态、不同风格的自然景观,也有各自的民间艺术和生活习俗等特点。而作为有2500年以上悠久历史的苏州本土,更是有独特的文化底蕴。所以班级内孩子的文化差异很大,对孩子的交往和融合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张立鹏的论文《社会文化差异对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影响》指出:普及流动人口子女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大量、快速流动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需求。而城乡社会文化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上的差异性对流动人口子女学业、习俗和价值观教育产生的影响,值得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3]张文玉在其硕士论文《流动儿童社会排斥研究》中指出,流动儿童对不同社会排斥感受不同,他们对于文化排斥和制度排斥的感受强烈,对于经济排斥的感受较弱[4];中央民族大学的窦晓芳在《城市公立小学流动儿童适应困难的跨文化因素分析》中说道:流动儿童来自于城市文化迥异的乡村,尤其是在北京的流动儿童还来自于全国各地,其自身的文化背景与城市文化、城市学校文化均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5]调查显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对流入地的文化缺乏了解,有时会受到本地家长和同学的歧视,而本地孩子缺乏对外地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二、多元文化融合的优势本土文化是城市形象的核心内涵,是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立足点,是促进城市形象全面发展的无形资产和新动力[6]。苏州有着2500年以上的悠久历史,这里的民间美术、民间传统工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艺、传统戏剧等都成为我们后人宝贵的资源。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生活,它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又实实在在地体现于人们衣食住行的每一个方面,比如,语言、服饰、饮食、影视、玩具、图书等。我们要重视运用本土文化改善外地幼儿的生活习惯、促进外地幼儿的语言发展、增强外地幼儿的社会交往。西南大学的张涛在其硕士论文《地方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中提到,在幼儿园课程中对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可以激发幼儿对家乡文化的关注与热爱,培养幼儿爱乡之情,得以将本地方的文化传承和发扬。因此,地方文化资源具有不可多得的课程开发与利用价值[7]我国地域辽阔,山川秀丽,历史悠久,而在幼儿园内,每个班级都有一半以上的幼儿来自五湖四海,每个地区都有着不同形态、不同风格的自然景观,也有各自的民间艺术和生活习俗等特点。利用这些资源,将来自各地幼儿的家乡文化和苏州本土的文化进行有效融合,让本土幼儿了解外地幼儿的文化特点,也让外地幼儿了解本地幼儿的文化特点。在学习过程中让孩子们继承、发扬、创新家乡的本土文化,并在互相了解的过程中使幼儿之间形成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目的,使本地幼儿和外来幼儿和谐共处,将来真正成为迎合时代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合格市民。华中师范大学陈振国在其博士论文《和合生一:文化融合造就一体的社会》中提出:和合生一,文化融合造就一体的社会,即民族和谐的社会[8]三、融合方式的多样化近年来,我国关于流动儿童的融合问题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大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尝试和研究。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武汉大学的庄曦在其博士论文《社会融合视角下流动儿童媒介使用行为研究》中,结合社会融合的视角,从文化、结构、心理三重融合框架入手,对身处城乡边缘的流动儿童的融合危机做出集中呈现。在此基础上,将其与流动儿童特殊的媒介接触特征及媒介诉求特征综合起来考量,提出社会融合视角下探讨流动儿童媒介使用行为的三个维度,即流动儿童媒介使用中的涵化效应、流动儿童媒介使用中的社会网络拓展、流动儿童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并沿着该路径展开具体解读[9]郭丽莹在其硕士论文《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中,把融合教育和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将公办学校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融合教育需求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以更好地促进融合。在校本课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如艺术、科学、游戏、儿歌等孩子喜爱且自然有效的方法引导孩子学习不同的文化,了解和接纳各地文化[10]冯帮在《流动儿童的城市文化适应研究——基于社会排斥的分析视角》一文中提出:当前,流动儿童的入学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入学后的城市文化适应问题却逐渐显现出来。流动儿童城市文化适应难主要表现在前期语言交流困难和风俗习惯差异大两个方面。而解决流动儿童城市文化适应难主要有以下对策:大力推广普通话,构建良好语言环境;循序渐进,逐步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群体间互动频率,消除偏见与隔阂;尊重差异,相互接纳[11]。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的徐丽琼在文章《流动儿童的文化适应研究——以北京市一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所公立中学为例》中发现,流动儿童在文化的表层即外貌、语言、饮食消费等方面适应良好。在中层方面,存在两种状况,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方面较好,而小部分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并且放弃努力,在人际关系方面适应良好。在深层次上,流动儿童的集体责任感不强,自我评价偏低,在个人愿望方面都期望通过学习来实现。这说明只要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以上提出的适应问题是完全可以有所改善的。根据大量的文献查阅发现,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合的研究近期较多,也有很大成效,但有关文化融合的研究较少,且相关于此论点的论文研究对象多数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而在学前教育阶段,关于此类论点的研究相对较少,有极大的研究空间。以后笔者的研究重点是以学前教育阶段的儿童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儿童文化融合。参考文献:[1]李伟.城市农民工子女学校融合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12.[2]鲍国光,俞彩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本地生的新融合教育:和合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中国特殊教育,20119.[3]张立鹏.社会文化差异对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影响.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4]张文玉.流动儿童社会排斥研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论文,2012.[5]窦晓芳.城市公立小学流动儿童适应困难的跨文化因素分析.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0.[6]丁玲.城市形象与本土文化研究.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7]张涛.地方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2.[8]陈振国.和合生一:文化融合造就一体的社会.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9]庄曦.社会融合视角下流动儿童媒介使用行为研究.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12.[10]郭丽莹.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温州大学硕士论文,2012.[11]冯邦.流动儿童的城市文化适应研究——基于社会排斥的分析视角.现代教育管理,20115.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