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现状、契机与路径研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现状、契机与路径研究作者:徐珍珍章甜甜来源:《职业教育研究》2019年第01摘要: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是在与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交互中不断调整、完善、创新和发展的生产技术。随着社会和技术的深刻变革,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生态发生深远改变,传承人高龄化严重、传承观念因循守旧、传承队伍后继乏人现象严重。因而,基于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历史契机和关系思考的分析,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活力的焕发仍需政策、教育、社会等多维系统的支撑。一是扭转观念,提高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社会认可度;二是拓展路径,推进学校教育和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融合度;三是多措并举,加大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传承的支持度。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创新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901-0015-06传统技艺是由我们的祖先一辈辈积淀流传至今的、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积淀形成的生产技术,它富含民众的审美观念和思想情感,代表着技艺的精华,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1]。它包含三个重要的属性,一是生产生活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是人们为获得物质生存资料而对自然进行简单加工的产物,最初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需要,这一实用性使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能够历经千年时光的流转得以不断延续和传承。二是文化艺术属性。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在发展中不再局限于生活用品的实际功能,更有实用和审美高度契合的工艺美术追求,且富有地域特色,体现了一个地区特有的文化品质、价值情感和审美意趣,如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景泰蓝制作技艺、西湖稠伞制作技艺等。三是技艺精湛属性。每一样非遗传统手工技艺背后掩藏的是高超的技术技艺和独具匠心的创新能力,包含民族的文化自信和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但随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传承环境的变化,以及多元文化的影响和浸润,代表民族优秀和独特文化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在现代化进程中日渐式微,甚至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现象。据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马达介绍,全国280万企业从业者、100余万农村加工队伍、500余万社会零散从业人员中国家级工业美术大师532名、省级工业美术大师5148名、传统手工艺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723名。总体观之,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从业人数总量严重偏少,高端人才占比不高,从业者学历偏低、能力不足是普遍现象。因而,站在传承的视角,对非遗传统手工技艺面临的困境和机遇进行梳理分析,理顺传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几对矛盾关系,探寻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路径十分必要。一、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现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纵观历史,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在与自然和社会的交互中不断调整、完善、创新和发展,经历了由低到高、由简至繁、由最初满足人们简单的生活需要到满足人们丰富的审美追求的演变过程。但社会和技术的变革,使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环境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面临着失传和断代等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一)传承人:高龄化严重大多数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高龄化现象较为严重,普遍面临人亡艺绝的濒危处境。2017年初,文化部公布的《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指出,非遗传承人队伍高龄化问题形势堪忧,据统计,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约50%以上超过70周岁。以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为例,《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项目申报书》中专门列出了陶瓷传统技艺的传承谱系。据对健在老艺人的考证,列出了拉坯、利坯、施釉、画坯和烧窑等5项手工制瓷工艺的传承谱系,共13位老艺人。但这仅存的13位老艺人中,健在的仅6人,其中2人己转行。更令人担忧的是,古窑瓷厂集中保护的老艺人平均年龄接近70岁,且大多数都没有收授徒弟,使得青花玲珑、彩色釉等景德镇传统的制瓷工艺走到了消亡的边缘。事实上,作为传承人,他们觉得担负起非遗传统手工技艺薪火相传的重任是使命也是本分,也希望自己钻研一辈子的技艺能够被更多人知晓,被更广泛地流传。但同时,他们也异常焦急,因为会的人越来越少,学的人越来越少,而自己的年龄却日益渐长。即师傅有心教,但徒弟没心学或没人学。因而,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是一项是与时间赛跑的竞技,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二)传承观念:因循守旧在血缘社会里,社会变动的速率较低,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为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代际传承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结构,同时也带来了传承观念的固化。一是传内不传外。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往往被视为家族的无形资产,是家族兴旺繁荣的根本保证。正如费孝通在其著作中写道:拥有财产的群体中,家是一个基本群体。它是生产和消费的基本单位,因此它便成为群体所有权的基础。[2]”因而,技艺的保护和垄断成为必然,这种重视技艺血亲种系代际延续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以子承父业、家传世学的方式传承着,但往往因尽可能缩小传承范围的封闭性使得某些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因不可控因素而面临失传的风险。二是传男不传女。除去织染、刺绣等偏向女性传承的技艺,大多数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秉承这样的传承理念,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一方面源于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在中国传统家族观中,婚姻关系不是夫妻之间的横向对等,而是偏向父子之间的纵向传递,这寓意着女性并非独立的社会个体,而是依附于男性的附属存在,另一方面源于技艺保护的考虑,如果不对女性技艺传承进行限定,那么技艺很可能伴随着女性出嫁而外流。不可否认,这样的传承观念确实较完整地保留和延续了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历史脉络,但由于家庭结构、社会文化的变迁,原有的传承观念难以为继,更在相当程度上加剧了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后继乏人的矛盾。(三)传承队伍:后继乏人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人是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根本要素,后继乏人是传承面临的最大问题。当前,年轻人不愿意从事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社会认可度和自我认同度不高。由于社会地位和收入等因素的影响,人才队伍状况不容乐观。据统计,专业院校毕业生加入到传统工艺美术领域的不足1%,高级工艺美术师仍在从事传统工艺的不足20%[3]。在访谈中也发现,很多家长在为孩子做成长规划和职业选择的时候依然深受传统文化氛围的影响,倡导学历教育而轻视从事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空间。二是技艺习得是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大凡是足够高深之技术,都与魔法无异。纯熟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单调反复练习的结果。通常技艺的繁复、长期和辛劳使得很多学习者望而却步。如黄酒酿造技艺不仅是一个技术活,更是一个体力活,工作环境不好,工作强度偏大,太过劳累,太过辛苦。反之,也只有真正热爱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学习者,才会凭借浓郁的兴趣和深厚的情感,乐此不疲地攀登技艺的高峰。三是多元文化影響下的选择多样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改变带来思想观念、文化意识、风俗习惯的改变。兼容并包的现代化社会为年轻一代提供了更为宽广、丰富的职业选择和就业机会,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不可避免地被整体边缘化,无法赢得年轻一代的青睐。二、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历史契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现代化和机械化大工业生产给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带来了致命性的冲击,致使许多技艺濒临失传或已经失传,但人们对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与传承的努力从未停止。(一)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构建了整个国家文化自信的基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弥足珍贵、不可代替的文化特质和精神财富。其传承的过程也是弘扬和彰显民族优秀文化、民族文化特质和民族文化品格的过程。丧失现代化将意味着民族的贫困,而丧失文化传统则意味着民族的消亡[4]。早在19世纪初英国兴起的手工艺复兴运动,虽无法改变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但唤醒了人们对于传统手工技艺价值的重新审视。我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也逐渐意识到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的重要性,20171月,国家层面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和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实施要求和推进举措。同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等部门《关于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战略高度全面部署传统工艺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工作,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因而,从社会整体传承环境来看,非遗传统手工技艺迎来了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国家越来越注重延续和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品格,也越来越重视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社会经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的挖掘和保护。可见,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既是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历史契机,也是最终归宿。(二)工匠精神的培育推崇
《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现状、契机与路径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