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语文课程目标

第二节 语文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是语文课程的总体设计,从整体上规定语文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规范确定语文课程目标,内容范围及教学顺序。从语文课程的角度出发,规定语文课程人才培养的个体规格和质量要求。指人们在语文学科领域内展开的全部教学活动中预期要达到的具体要求。

2语文课程目标的划分

语文课程目标从纵向上可以进行层次划分:

总目标,阶段目标,学年或学期目标,

单元目标,课文目标,课时目标等;

横向上可以进行范围划分:

识字与写字目标, 阅读目标,写作目标,

口语交际目标,综合性学习目标

3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

课程目标是语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具有导向、推动、控制、管理、评价等作用。

导向作用课程目标可以引导教学朝着既定方向前进,使期望明晰,任务具体,减少盲目性。无目标的学习像是饭后散步,有目标的学习像是百米赛跑

推动作用课程目标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可以使教师从总体上保持教学思路的一致性,教学活动的有序性;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控制作用课程目标控制着教学资源的选用、教学过程的组织与教学方法的选择,一切活动都要围绕着课程目标的实现来进行,并通过信息反馈进行调节。

管理作用课程目标及其分层次、分类别的规定,给语文教学活动提供了可检查、可评定的标准,是教学管理机构进行动态管理、过程管理和终结管理的依据。

评价作用教学是否达到或在何种程度上达到课程目标,是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程度的标尺,是衡量教学管理水平的标准,也是检验课程目标自身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反馈信息。

二、新课程的目标重建

2、确立起新的知识观,走出课程目标知识技能取向

3、确立新的学生观,使个性发展成为课程的根本目标

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学生的个性发展是课程的根本目标。

新课程从三大关系上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课程目标规划,即: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学生与自然的关系

4、确立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新课程植根于生

活的土壤:

三、把握语文课程目标的基本内容

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需要教师切实把握。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设计了三个维度贯穿五个领域的课程结构:

纵向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这是隐性线索

横向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这是显性呈现

(一)¡¤了解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含义

"2011课程目标"这部分的内容,与实验版 "总目标"大同小异,只是在文字的表述上作了一些修改。强调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特点。

§ "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 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里特别强调了"三者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在教学中切不可把三者分割开来。

1知识与能力维度

¡°听话能力¡±,包括辨音能力、理解能力(理解对方说话的含义;重点、要点、本质性的含意及感情色彩)和评判能力。

¡°说话能力¡±,包括:①选词表意能力,即迅速选出恰当的词表达思想。②有条理的表达能力,要求语脉清晰、条理分明地表达思想,讲究表达的质量与效果。③运用语言的能力,要求语音纯净,语调优美,音律(节奏、快慢)适当,音力(强弱,大小)适度。

¡°阅读能力¡±,包括:①认读能力,通过对文字符号的感知,了解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②理解能力,不仅了解词的表面意思,而且认识文字之间的内部联系,直至认识其本质的全部的含义。③鉴赏能力,指对阅读对象(内容、形式、风格)的鉴别、欣赏能力,区别其是非、好坏、美丑。

¡°写作能力¡±,包括:①立意能力,能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把其中包含的思想加以提炼,确定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②布局谋篇的能力,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要求组织材料,什么表达方式都能运用自如。③书写.....

2过程与方法维度

十条总目标,涵盖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2,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45,侧重于"过程与方法¡±

6-10,侧重于"知识与能力¡±

这三个维度 核心是 "知识与能力",特别是语文能力的培养

(三)·把握学段目标与内容

学段目标在课程标准中占三分之一的篇幅,可见重要性。教师的教学,应以为基本依据。因此,把握学段目标内容,是教师学习课程标准的重中之重。

(1)关于识字写字仍然是低段的教学重点,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对识字写字量降低了要求,而对写字质量提高了要求。 低段识字要求的变化:2001课标:"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会写。" 2011版课标:"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中段写字要求的变化: 原课标: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2011年版课标: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2011年版课标在写字的习惯、美观等方面,均提高了要求。如中高学段的写字,均增加了如下要求:"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高段还增加了"力求美观"的要求。课标在 "教学建议"中还提出每的语文课要安排10分钟练字,做到随堂练、天天练。可见,写字练字是修改课标强调的一个重点

2)关于阅读实验课标和修改课标均强调以下基本要求: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学会朗读,低、中、高段都要做到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低段重在 "",中段要 "",高段要 ""

学会默读。低、中、高三段都要求学习默读。低段只要求 "学习默读" 高段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高段还应学习测览、搜集信息。

掌握词句。低、中、高三段均要求结合上下文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中段要学习抓 "关键词句",高段要学习"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理解把握课文的内容。中高段要求如此

感悟表达特点。低段要感受课文 "语言的优美"和不同标点的语气,中段要感悟作品的优美形象和优美语言,高段耍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不同类型文章的表达方法。

掌握相关的标点符号。

背诵积累。

有一定的阅读量。低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中段不少于40万字,高段不少于100万字,合计不少于145万字。

以上九个方面,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阅读教学,必须绕以上九个方面的目标来进行。这九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阅读教学必须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的课程性质。

(3)关于习作(低段1-2写话、中段3-6习作、高段7-9写作)

低段要求 "对写话有兴趣""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学习使用四种标点符号。2011年版课标增加了如下要求 "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2011年版课标对写话的语言表达提出了"条理清楚"这一要求,这与2011年版课标强调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精神是一致的。

中段的习作,要求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学习观察,学习修改等。2011年版课标增加了表达方面的要求 "把自已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写清楚"是对中段习作的新要求。

高段的习作,要求"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为¡±¡°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等。2011年版课标在高段习作中增加了¡°习作要有一定速度¡±的要求。

(4)关于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是2001新课实施以来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两项新的学习内容,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具有全新的特色。

2011版课标对这两项内容提出的教学目标末作任何改动。

"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口语交际的技能要求必须在哪些前提下才有意义?

答:①口语交际的核心意思是¡°交际¡±,所以情感态度十分重要。表现为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自信心、勇气、诚恳、尊重对方、有主见、谈吐文雅等。

语文课程目标强调以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境来开展口语交际活动,重视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在参与,体现了口语交际的实践性。

什么是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是正在倡导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品质。

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综合性学习阶段目标要求学生在哪些方面有所发展?

答:①乐于探究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勤于动手

第三节 课程实施建议

课标2001版中实施建议共分为四个部分: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

课标2011"实施建议"仍分为上述四个部分,但将先后顺序进行了调整,其中"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调整到了"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的前面

四个部分先后顺序变化说明:修订后的课标重视教学,以教学为中心。教材只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课程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补充。落实课标理念与目标的关键主要在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把握了课标的原则与要求,就能将教材和课程资源利用好,使他们最大限度地为教学服务。

¡°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五个教学板块的具体教学建议内容详见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除了调整四个部分的先后顺序外,修订后的课标更加重视从 "语言文字"的角度出发,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在 "语言文字"方面达到的目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原来课标提出的目标做了很多修改与补充,力图使语文教学稳扎稳打,取得实效。

以下从两方面对2011课标的修内容进行解读。

()课标2011年版稿关于实施建议的修改

1¡¤重视普通话普通话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是全国人民共同交流的T具。随着礼会的发展,各地区、各民族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普通话显得更加重要。国家大力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并因此而制定了语言文字使用规范。

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2011年版稿在教学建议中,两次提到了普通话的重要性。

第一次是在 "具体建议"中的第一项 "关于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教学"一栏,在谈到拼音教学时,2011年版稿强调拼音教学要与学说普通话相结合,这就意味着拼音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说好普通话服务。

第二次是在"评价建议"中的"关于识字与写字的评附 一栏,在谈到汉语拼音学习的评价时,2011年版稿强调要重在考察讲普通话的情况,这说明学说普通话已成为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涉及语言运用的标准与规范问题。

2¡¤重视"语文"所谓语文本位,是指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无论其教学理念,还是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自始至终要将"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摆在首位,要做到口中有语文,心中有语文,脑中有语文。

为了强化教师的"语文"意识,2011年版稿在多处对"语文"二宇进行了强调。如"教学建议"总的论述第一条:"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这里加上"语文"二字,意在提醒广大语文教师,课程改革以来,教师虽然接受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但是在实施语文教学时,一定耍注意这些教育理念要与 "语文"二宇密切相关,不能离开 "语文"空谈理念。再如 "教学建议"总的论述第四条:"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这里前面加上 "语文"二字,说明综合运用能力有很多,但语文教学只做语文学科该做的事情,即"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整体的综合运用等

3¡¤重视教学效率语文教学耗时低效备受各界质问。随着近几年"高效课堂"口号的提出,重视教学效率已成为整个教育界的共识。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理解运用是否到位恰当,是所有学生都理解和运用,费多少才能达到效果,这就涉及效率问题。

2011版课标特别重视语文教学的效率,在"实施建议"部分三次提到。

第一次是在"具体建议"一栏 "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第二次是在"评价建议"一栏 "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按照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采用合适方式,提高评价效率。"第三次是在"评价建议"一栏 "各个学段综合性学习的评价都要着眼于促进学生提高语文水平的效率,并有助于他们扩大视野,更好地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由此可见,在一个知识飞速发展的时代,学习一定是一件讲究效率的事情,语文学习也毫不例外。

4¡¤重视学段要求"教材编写建议"一栏,2011年版课标指出:"教材编写应依据课程标准,全面有序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并注意体现基础性和阶段性,关注各学段之间的衔接。""学段"一词是修订课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2011年版课标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分为"四个学段"这样小学初中整合,九年一贯,整体设计,是本课程设计的一大突破,是在我国语文教育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打通了交流通道,既体现了课程的整体性、连续性,又体现了了课程的阶段性。比如各学段的识字要求,比如各学段的诗文背诵和课外阅读目标,在比如各学段的朗读目标等都体现了其有序性、基础性和阶段性。

5¡¤重视写字练习"四四方方方块字,堂党正正中国人。"中国的汉字文化源远流长,认识书写汉字的过程,既是学生掌握书写技能的过程,又是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习得中国文化,从中国文化中耳懦目染陶冶性情、净化情操的过程。因此人们常说 "字如其人"从书写字体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与品位。

2011年版课标十分重视写字练习,将写字练习看做培养学生性情的重要手段,对写字的质量与数量都提出了细致的要求。如在 "教学建议""具体建议"一栏,指出:"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大练。同时还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评价建议""关于识字与写字的评价"一栏,2011年版课标对写字练习进一步提出了明确的学段要求

6¡¤重视语法修辞知识语法修辞知识是有关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好语言文字的必备基础它能帮助学生扫除在阅读理解上的一些难题与障碍,也能够帮助学生获得一些关于口头与书面表达的技巧。2011年版课标改变了原来课标淡化语法修辞知识的现象,特意在"实施建议""教学建议"增设 "关于语法修辞知识"一栏。

7¡¤重视课外阅读的质量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得益于课内,得法于课外""语文教学三七开",强调的都是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修订后的课标不但强调要加强课外阅读,还对如何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把握 "教学实施"的基本精神

l¡¤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所起的作用就是教师在课堂上以此为范本,引导学生习得语言文字,并经由课文的语言文字延伸开去,感受和学习更丰富、更深刻的语言文字。教师如何使用好这些例子?新课标提倡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与使用教材。

(1)在尊重教材原意的基础上超越教材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能停留于教学参考书、教学案例等教学辅助用书对教材的解读,而要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受。教师耍在全面、客观、真实地把握教材原意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阅读经验及生活感受,尽可能地对教材进行多元化解读,使教材变得细腻、丰富、深刻,为学生学习提供鲜活、生动的文本。

2)尊重学生对教材的个性化解读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对教材的个性化理解,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进人课堂的,因此, 学生在理解文本时,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呵护并尊重学生对文本独特的理解与看法。如果学生的观点与看法与教材的原意不相冲突,不背道而驰,那么,教师便应该支持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结合具体情境尽可能地对教材进行多元化选人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经典文章,具备典范性。特别是有的文章内涵极其丰富,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自己要仔细品读,品味出多重韵味;还耍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发现文章的多种境外之象、题外之旨。

2¡¤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的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的结构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教师要学会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让课程资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服务。教师在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时,要特别重视并运用好如下课程资源:

(1)教师本人的经历、生活体验及学识素养

"经历就是一笔财富。"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学习经验等融人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3)课件 课件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它通过声光色的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影响学生的视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教学运用课件最主要的效果是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声音等,为课文的理解喧染情感,创设意境。很多教师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喜欢借用一些与课文同步配套的光碟。这些光碟的优点是内容细致全面,重难点突出,声形兼备,为教师的教学作好铺垫,扫清障碍。但是,这些光碟的内容是程式化的,教师在运用的时候应该根据教学设计有目的有限度地使用。正是因为光碟内容的程式化,如果教师全盘采用,那么课堂教学就会显得枯燥、单调。如写字教学,与其让学生欣赏光碟里字的书写过程,不如教师直接在黑板上范写,教师的范写更能影响学生的书写习惯与书写方式。

4¡¤发展学生的思维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通过语言得以表达与展现。语文学科虽然是学习语言文字的,但是它也承担着培养思维的重要任务。良好的思维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欣赏能力与评价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中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有没有问题意识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爱思考的重要标志。一个爱思考的人,会经常在学习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也许有人会说:语文课主要是学习字、词、句、段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并不需要学生去发现问题。

有一位教师执教《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上课伊始,询问学生:读了这个题目以后,有什么问题么7学生回答说:没问题。教师再问:有问题么?学生再说:没问题。教师继续追问:有问题么?学生仍然说:没问题。很明显,这群学生平常缺乏思维训练,没有问题意识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有没有批判意识,敢不敢批判,是衡量学生的思维是否有创新、是否深刻的重要标志。人类的文化是在批判中创新与超越的。语文,作为传承民族精神与文化的载体,也应当在批判中不断地革新与传承。有的语文教师思想保守,执教课文,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学生提出与教材不符的思想与观点;有的语文教师思想专制,不允许学生发表一些有悸常理的观点与见解;有的教师思想固执,认为学生对教材的批判或对教师的批判,是只寸教材或教师权威的否定。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批判教材。教材里讲的内容都是真的么?

3)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分析与概括能力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运用到的两种能力。如阅读一张报纸,要学会将报纸中阅读到的新闻及信息进行分析,这一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折射出什么社会现象;也要学会概括,将报纸中的主要事件择其要点讲述给别人听。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如学习有关人物形象的文章 ,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分析课文中运用了哪些事例来说明人物的特点学生对一篇课文学习的过程,要经历 "概括---分析一一再概括"的过程。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有些学生到了六年级,让他概括一下课文内容,却词不达意,语句不精简。这说明他们平常很少进行概括课文内容,概括段意、句意等方面的训练。

这种概括练习是需要教师从三年级开始便有意识地逐步进行训练的。教师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重点在于向学生介绍分析与概括的万法。

如学习娶子使楚一文,教师先要指导学生如何概括三个故事情节,如何选取关键词拟定小标题,然后告诉学生如何从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曼子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在分析时,教师可以品读第一事例,然后引导学生品读分析第二、三个事例,学生运用教师教给的方法自己品读分析,学习全文。

学生学会了分析与概括,思维就会更加敏捷,其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也相应地就会更加流畅。

《第二节语文课程目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