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赏析

译文:东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象阵阵星雨。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职如风萧和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晶莹多彩的装扮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容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我寻找她千百次,都见不到,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深处。

东风夜放花千树,
--挂着彩灯的圣诞树,到夜晚格外漂亮。
更吹落、星如雨。
--强光一照,饰片闪闪,似璀灿流星如雨落下。
宝马雕车香满路。
--原来“宝马”是正宗中国品牌的轿车!“雕车”?
我的自行车啦,上面坑坑凹凹,当然是雕出来的。
香满路”?那么多美丽佳人,能不香吗?
凤箫声动,
--声响效果。舞曲伴奏,萧声悠扬,是慢三步。
玉壶光转,
--光线效果。舞场中间的大光球在转啊转,红橙黄绿......
一夜鱼龙舞。
--舞棍们鱼、龙混杂,狂欢通宵。

蛾儿雪柳黄金缕,
--你看这些娇娘们带的首饰,金银珠翠满身,打扮得真靓!
笑语盈盈暗香去。
--听着她的盈盈笑语,闻着她身上飘来的暗香,沉醉在这美妙的意境中,想象着......咦?她哪儿去了?
众里寻他千百度。
--找啊找,那心上的人儿在何方?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猛一回头,哇!她、她竟然躲在昏暗的角落里正在....

宋词颠顶之作--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有关唐、宋两朝究竟孰为中国乃至全球封建王朝登峰造极之盛世的问题,目前学术界争论得比较热闹,我个人更喜欢这样来比喻这两个王朝:唐朝乃男性味十足的“王”朝,宋朝乃女性味尤浓的“后”朝。唐朝接过了汉朝之衣钵,将中国的军事、政治和文化影响力推向了极至;宋朝则延续了西晋、南北朝之遗风,在经济、科技、文化和艺术上创造了中国四千年文明史的颠峰。从艺术角度来划分,两个王朝之代表“诗”、“词”分别折射出了这两种风格:诗比较适合抒发雄浑、豪迈的气魄,这种风格主要体现于李白的作品中;词则更倾向于表达婉约、唯美的情愫,我以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可谓其中的“百鸟之凤”,这首描写元宵的作品所达到的境界高度是其它诗词无法望其项背的。《稼轩词》多纵横慷慨词章。这首《青玉案》写元夕灯火,苦觅情人,是辛幼安有数的涉及丽情的作品之一。然而细品此词,写情虽淡,寓意却深。究竟写情耶?言理耶?抑或别有寄托?颇耐人寻味。
元夕,是每年第一个月满之夜,俗称元宵节,自古为中国重要佳节。满月,象征团圆、美满。庆贺元夕,表达了人民百姓祈告平安团圆的美好愿望。朱元璋建国后,为渲染太平盛世,把元宵节增加到五天,普天欢庆,通宵达旦。柳永《迎新春》词:庆嘉节,当三五。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燃绛树。鳌山耸,喧天箫鼓。记录的就是当时盛况。而辛弃疾写的已是南宋临安的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词开头就以重笔浓彩描绘了灯节奇异壮丽的景象。岑参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形容的是白雪妆裹的塞外雪景,此处则是元夕粉彩。春风徐来,鳌山绛树上,灯似花开,彩光灼灼,美目炫神。更吹落、星如雨,词意又翻进一层,写焰花怒放,如流星殒雨,缤纷灿烂。地上火树银花,空中曳光流彩,立体、动态的色与光辉映成繁丽的图景。宝马雕车句转而写游人。宝马者,必高大神骏:雕车者,必镂花漆彩。策马驰车,遗香满路者,豪门富户意得兴浓观灯来也。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进一步渲染元夕狂欢的热烈气氛。笙箫清音中,月移灯舞,灯月交辉,令人心醉神迷。鱼龙,指扎制的鱼龙状彩灯。元夕有表演蚌壳舞、龙灯舞的风俗。光转一夜互相呼应,交待了时间的转移。三个动词,生动地描绘了声与光使人眼花缭乱的分化与组合,进而由灯之欢舞推想到耍灯、观灯之上的酣狂忘情。
上片用浓重的笔墨渲染出元宵佳节的热烈气氛。下片换用白描笔法,描绘词人在万人丛中寻找情人的情景。蛾儿雪柳黄金缕都是宋代妇女元宵节所戴的美丽头饰,用来指代服饰鲜明的女子们。李清照的元夕词《永遇乐》有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句。元宵灯节是难得的允许妇女出游的日子,所以她们都着意妆饰。笑语盈盈暗香去就是写女子们活泼姣好的神态。盛装的女子们三五成群,衣香袭人,有说有笑,一阵阵从词人眼前掠过。但众里寻他千百度,词人怀着焦渴、望眼欲穿的心情等待的心上人却不在这些快乐的人群中间。词人苦苦搜寻,几近绝望,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只见自己的意中人正娉娉婷婷,淡泊安静地站在灯火稀少的地方!在如醉如痴的热闹欢乐中,这位女子是如此不同寻常。那人为什么落落寡合?那人在想什么?词人通过那人寄托什么?全词至此戛然而止,留给读者一大片思索想象的空间。
词写情耶?由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执著痴迷,似乎如此。但是词人着力描写的只是对意中人的渴念与寻觅,并未描写两情之旖旎与欢洽。这与一般情词大相径庭。词写理耶?曾有人作如是观。王国维先生论及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之三种境界时,就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为第三境界,譬喻凡事须经艰苦跋涉,往往踏破铁鞋无觅处,最后才能得来全不费功夫。但此类哲理,是后人读词心得,仁者见仁,智者可以见智,并非词人当时立意。细味此词,词人极写灯景之繁盛,众人之狂醉,只有词人与那人不逐众流,自甘清冷,这种强烈对比显然意味深长。喜繁,喜简,喜喧,喜静,因人因时因事,或为情性有别,亦或为怀抱各异。此处词人虽然全力描绘灯节狂欢之热烈,但作者似以客观态度冷眼旁观,自身并未投入。未如柳永所言:堪对此景,争忍独醒归去。(《迎新春》)而他千方百计寻觅的心上人,同样沉静寡欢。此点睛之笔,不可轻心掉过。所以梁启超先生云: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蘅馆词选》)极有见地。
此词作年虽无定说,但最早也要在乾道、淳熙年间。此时上距靖康之变已有四五十年,而划江割据局面依然。张孝祥《六州歌头》词云: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敌虏仍隔岸肆虐,虎视眈眈,令志士仁人寝食难安。词人投笔从戎,弃家投南,实指望南宋当朝厉兵秣马,挥戈北征,收复失土。不料当局不思恢复,只图偏安;不念国破,只颂月圆;一心粉饰太平,灯节糜费无度。真个直把杭州作汴州。词人空怀壮志,请缨无路,回天乏术,唯有世人皆醉吾独醒之痛苦。
历代诗人常用香草美人手法寄寓政治怀抱。幼安以深长的艺术意境,含蓄言情,曲笔抒志,即刘勰所谓称名也小,取类也大(《文心雕龙·诠赋》)。这首词又不似屈原那样神游天上,而是借人间情事取璧,这种对比兴手法是一种扩大运用。词中创造的艺术境界更接近现实,更亲切生动,寓意亦更隐而不露,似有若无。唯其含蓄隽永、耐人寻味,亦更增其强烈、永久的魅力,令人思索不已。

2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作者把火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 ,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
上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
发现那人的一瞬间 ,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与趣味呢!
此词原不可讲,一讲便成画蛇,破坏了那万金无价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一瞬的美好境界。然而画蛇既成 ,还须添足 :学文者莫忘留意,上阕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何故?盖早已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了下阕而出“灯火阑珊 ”,方才前后呼应,笔墨之细,文心之苦,至矣尽矣。可叹世之评者动辄谓稼轩“豪放 ”,“豪放”,好象将他看作一个粗人壮士之流,岂不是贻误学人吗?
王静安《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的境界为第三即终最高境界 。此特借词喻事 ,与文学赏析并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在此无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阕相同 ,只是上阕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阕则无此断叠,一片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随词人的心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

简析:这首词着力用反衬法。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片开头,又描 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而只是陪衬。最后点出“ 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一位忧愁、孤独、自甘寂寞者,才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 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观灯者,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但是,作者描写这样一位孤独者,用意何在?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说:“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联系作者身世看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实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简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简要评析]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词作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词从开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本词描绘出无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本词有寄托,可谓知音。上片与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青玉案元夕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