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故事集

***

记得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读到过这样一句话:爱是一盏灯,照亮别人,也温暖自己。捧一颗爱心上路的人,一生也都将生活在爱里。在这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切身领悟到了这句话的丰富内涵。

起初,听说教的这两个班入学成绩不尽如人意,心里就没了底,常想:这样的班,我能教好吗?这样的学生,我能管好吗?最初的这个印象让我不自觉地戴上了有色眼镜,感觉无论是上课还是下课,他们都没有优班的学生好。然而,一次家长的来访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原先班里有一名语文一直不错的男生,期末考试中成绩却突然下降了,我发现这与他去网吧玩游戏有关,于是请来了家长。在交谈中,我了解到,这个孩子的小学老师根据成绩有意识的把他们分为优等生差等生,而他被列入了差等生行列。他的母亲认为,正是这一点影响了孩子的性格养成,变得不爱说,不爱表现自己。家长走后,我的内心十分不安,虽然自己没有像那位老师一样把学生分等,但戴着有色眼镜,也同样会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想到这儿,我突然意识到,教师这一称呼所承载的责任有多麽的重大。自此,我摘掉了有色眼镜,捧出一颗真心给学生,时刻告诫自己:他们都是孩子!我决心,用点亮学生的一盏盏心灯

与学生相处了一段时间之后,我慢慢发现,其实,他们都极度渴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关爱。假若老师对某一个学生另眼相看,倍加重视的话,他会自然而然的视你为知己,不仅尊敬你,而且会更加喜欢你,愿意倾听你的教诲与劝导。于是我把责备变成了提醒,把批评变成了鼓励。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孩子们的一言一行,极力发掘他们身上的潜能,抓住机会,适时引导。126班有一名女生,眼神中时常流露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应有的忧愁,上课完全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几次找她谈话,她都一言不发,眼中闪动着泪花。过了几天,我在办公桌上发现了一封信,打开一看,娟秀的字迹记录下的,是家庭不和给孩子带来的痛苦与无奈,文笔中透露出的善感的情思,使我突然意识到她是一棵文学苗子。此后,我越发关注这个女孩,找她谈心,鼓励其在作文方面下功夫,课下还进行个别辅导。渐渐的,她的作文写的真实细腻,于是被我拿来当范文在班内朗读、评析。虽然,在此过程中,她上课时仍走神、说小话,但她意识到这是不对的,下课后主动向我道歉,并保证以后不再犯。这两、三个星期,她的改变更让我喜出望外,课文的朗读与背诵大有进步,笔记和作业情况也有明显改观,灿烂的笑容让那张青春年少的脸庞更加光彩。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现在,我以正常的心态看待每一个孩子,用真心和爱心对待每一个孩子,努力使他们的美好记忆留驻这一刻。同时,我的心也因此而变得温暖,生活也因此而变得多彩。

***

xxx,是个帅气的小伙子。虽很调皮,上课很少认真听讲,却很懂事,很讨人喜欢。最神的是他看起来吊儿郎当,每次该背的课文绝对及时会背,该完成的作业也能及时完成。于是对他更多了一份关爱和疼惜。

记得有一次他没能及时会背课文,我按照约定罚他抄写,他很无奈但不无真诚的说了一句:也就是你呀,换个人我才不抄呢。当时我也开玩笑说别给我抄,不用你抄,虽这么说,心里也美美的,至此之后,他没被罚过。心中称他为男子汉

昨天上课他又走私了,而且眼神示意已经无济于事,无奈我又用我们特有的方式帮助了他一次。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晚自习值班,正赶上他打架了,据他说是第三次犯错误,可能会被开除。拿书走的时候,他眼中含泪,说了句老师我走了,如果真不回来了我在这提前谢谢你!一句话我的眼泪也下来了,几多不舍和惋惜!挺好个孩子,被应试教育折磨成了问题学生,我对他的一点关爱和理解,竟成了他学生生涯中最美的回忆,多么可怜!又多么可惜!

真的痛恨该死的应试教育,今天早晨看早自习,铃声已经响了,孩子们是早坐在教室了,可七十多人只有五六个人开始学习了,剩下的又说笑打闹的、吃东西的、发愣的,那感觉就是反正我给你来了,反正我也没迟到。我很气恼,但更多的是无奈,孩子们对学习有几分兴趣呢?每天周而复始的重复这么枯燥的生活,常常是晚上睡不着,白天睡不醒!沉重的课业负担,基本无望的升学前景,让这些孩子又能怎样?

有时庆幸我是一个有爱心的、善解人意的好老师,有时真觉得我的学生是幸运的,可能我不能给他们更广博的知识,但我会让每个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就感、找到起码的自尊。

***

语文课堂教学一直以来是我们新课程改革关注的热点、焦点,也是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体现,所以课堂教学成了我们永恒研讨的课题。新课标中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课堂是师生共同发现、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成长的乐园。怎样来实现课堂应有的价值、实践这一乐园的遐想?那就是如何在课堂上生动活泼地呈现怎么教教什么。很多时候,不少教师包括我,只要是上课,只要是上阅读课,言必是教参内的、说必是网络上的,在对文本阅读中惟独没有自己的,在对引导学生中照着自己设计的蓝图,充当师角色,漠视学生反应,哪里谈得上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体验呢?因此我们必须对教学设计作出新的诠释,对此我有了一点想法和实践,希望能够在漫山遍野的贯彻落实新课标的教学实践中找到属于自己前行的那条羊肠小道。

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不断更新、师生持续创造的过程。在学习方志敏《清贫》时,学生没有任何障碍地从课文中读出来的是一桩趣事,我个人认为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质疑,从趣事中领会清贫内涵,所以教学设计围绕这个目标创设情景、设置问题,试图以自己的理解来设计课堂教学,规划学生领悟课文水平。可是在教学中学生从文本中趣事不幸入手,引发激烈争论:怎么被俘还是趣事?既是趣事怎么又是不幸呢?由此课文理解的突破口在学生争论中被打开,而我自己设计的突破口已经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学生在读读找找中,又提出了清贫怎么会是革命者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难道战胜困难离不开清贫生活吗?结果学生从课文中得到了方志敏是一心为党一心为公高洁风范、国方兵士是一心为己一心为钱丑恶嘴脸,还有学生从自己所看的新闻中得到了难怪现在到处在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就是要让他们知道一心为公重要性,只有一心为公,才会战胜诸多困难……课堂上我顺着学生的理解适时引导,学生的理解已经大大超出了我原先的教学设计。任何教育情境都是特殊的,试图将教学过程工程化、模式化、机械化,就是压抑教师与学生的个性,并有违教学的宗旨。我在上《百合花开》时,同一所学校同样年级不同班级,学生所表现出的学习热情、文本拓展深广度不一样,但是由于本人适时调整了课堂的切入点、文本的突破口,一个班级按照课堂预设情境导入课题,并且以一株小百合成长过程的讲述作为文本的突破口,另一个班级则有一位我比较熟悉的同学上课前擦黑板的行为导入课题,以这位同学以自己的方式默默证明了自己的存在作为文本的突破口,都激发了学生深入解读、探讨的兴趣所在,同样让学生获得了对美丽的思考和体验。课堂没有按照我的教学设计发展,但是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生成了个性化阅读、个性化表达、个性化体验的目标基本达到。所以教学设计是要求我们教师心里装着学生走进课堂,而不是自己,更不是教案,这样我们的课堂最终才会是指向人的解放

教学设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精神世界、价值取向和活动范围。我一位同事在上《小桔灯》时,学生正在讨论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品质时,一位男同学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这个故事是假的,是冰心奶奶瞎编的,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不可能做到这样,因为我们这么大,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也会感到害怕的,而且这位同学还举了他妈妈一次生病晕倒的经历来证实。我想老师在教学设计时候根本没有想到会有学生唱反调,这个时候如果老师能够再次让学生注意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还有小姑娘成长的环境,就可以进一步根据课文来引导学生认识生存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作用,所谓穷人孩子早当家,环境塑造人等道理,激发学生对文本以及文本之外更深入地理解。我们今天的教材中有很多类似的课文,从内容上看似乎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其实只要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在创设情境同时,尤其要设计学生精神世界、价值取向、活动范围与课文有机联系,让学生从课文中、在互动中得到一种或深或浅的认识或感悟。我在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按照旧有的理解,学生不可能达到那种理解高度。在教学设计时,我从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丰富细致地描写和叙述角度阅读,认识什么是叙述什么是描写,理解童年的对玩耍和读书态度,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他们讨论什么是童年。课堂上学生从课文的阅读、质疑中读出了童年的就是快乐的要珍惜童年珍惜童年的记忆,进而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快乐往事……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感悟着自己的生活,我认为这才是成功的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要充分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艺术的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们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在教学《百合花开》一文时,我通过赢取同学的掌声方式从学生心理需求出发激励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心中疑惑,同时对学生的表现采取了我信息方式作出积极性评价,激发学生能够对百合花获取个性化认识;通过小组合作阅读、合作探究等形式营造竞争性课堂氛围,及时点击学生快要懈怠的兴趣区,激发他们阅读思考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成功意识,从而有效的实现教师的需要、兴趣、价值观、经验和教学能力获得充分体现。我为了引导学生认识百合花开是为了带给别人美丽和祝福,提出罂粟花的假设,把课堂推向又一个高潮,学生自然主动利用自己的认识来检验我的假设,有位同学在表达中提出了假如是我应该怎样给别人带来美丽和祝福的问题,学生在交流中畅所欲言,要使别人美丽,自己首先美丽;要使别人快乐,自己首先快乐……获得了对文本更深的理解。学生的读和说是我本课教学设计的主旋律,通过学生的朗读、质疑、释疑,课堂有了生气、思维有了火花、情感有了共鸣,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了对百合花开过程的认识以及存在价值的理解,并且领悟到自己怎样证明自己存在价值的思考。在学生读和说的过程中,把自己经验上的认识、内心深处的想法、个人顿悟的火花一一地显现出来,有机地融合到课堂的主题活动中,发展了语文课程资源,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课堂上学生的智慧在这里碰撞、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延伸、学生的思维在这里发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生了属于自己的那片蓝天。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着眼于互动的设计,这种互动就是让学生在读、问、悟、答中体验成功收获喜悦。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科学的教学设计是以文本为载体,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对学习者、学习材料以及课堂涉及到的学习资源作出充分而又灵活地规划,打破依赖别人解读、为自己而设计教案的陋习,努力做到教学设计是为学生设计、为语文课程的发展设计、为体现自己专业成长设计。

***

一直以来,都喜欢写点什么。教学中的点滴故事、瞬间感动,成长路上进步的喜悦与失败的痛苦,生活中的渴望和幸福,都可以伴随文字,化作人生的记忆,镌刻在灿烂的生命里。

这样的文字,或许就是一幅水墨,清清淡淡,不华丽,不炫目,但意蕴会慢慢地渗进你心里,留在那儿,轻轻柔柔地占据着,让你拥有着;

这样的文字,或许就是一曲小调,悠悠婉婉,不恢弘,不昂扬,但清新、自然,真切地发自心底,溢了出来,快快乐乐地吟唱着,是你的世界,你的歌。

羡慕、敬佩很多专家,洋洋洒洒的著作,深邃的思想、灵动的智慧,让我们受益。我是老师,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老师。我没有那样的大气、睿智,但我在意每天的读书学习,在意每节课的认真教学,在意经常地追问与思考。所以,我用我浅白的文字,零零碎碎地记录下了我的故事、我的感悟。

喜欢这样的,正如此刻,静静地敲打下这些文字,小调悠然,水墨跃然,真是快乐的语文、惬意的享受呀!

***期中考试过后,惯例是批阅试卷。阅读短文,照往常看来,是学生失分较多的题型,但这次做得还不错。我不时地为学生有创意的理解而暗暗喝彩。这时候,一份试卷吸引了我的注意。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防不胜防——比喻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做防御的准备。”

几乎无懈可击。我一下子想不出比这更好的解释。连忙翻看试卷主人的姓名。是一位成绩平平的女生。我的赞赏三秒钟后转变成了难以置信。我甚至想象得出那个女孩乘监考老师不注意埋头翻字典的情景。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在“√”后面连着打了两个重重的“?”,就像两只质询的眼睛。我希望这两只质询的眼睛,能唤起她的愧疚之心,那也就够了。

事情并没有结束。分析试卷了。和别的老师不同,我总是习惯于请学生自己提出试卷中的疑难,请求别人援助。谁能料到,那个女孩子,我心目中认定的“作弊者”,居然站起来提问了:“老师,我不懂‘防不胜防’的意思。”

我气得差点晕过去。哦,那意思是不是在质问我:字典上的解释还不对,要什么解释呀?在象征性地请几位学生说了他们的理解后,我终于按捺不住满心的怒气,冲她冷冰冰地说:“其实最最标准的解释就在你的试卷上。”教室里像炸开了锅:“会的干嘛还要问啊?”“是不是字典上的解释啊?”我的怒气还在延续:“这些问题你们去请教她吧!”

女孩夺眶而出的泪水,在我看来,是谎言揭穿后的羞愧。我没有继续理会她。课继续上了下去。

语文老师是忙碌的。在我几乎淡忘了这件事的时候,学生的日记交上来了(我一般一周收上来批阅一次)。读到她的日记,我惊呆了。

“……‘防不胜防’的解释,您一开始打了对,后来又在边上打了两个问号,我没在意,心想待会儿查查字典吧,后来您让我们提不懂的问题,我就想,不如举手问问同学们吧,还省了我查字典。问题一提出来,看看您的脸色,我心里忽然觉得空荡荡的,什么感觉也没有……您说其实标准答案就在我试卷上,我当时还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读完后,立即有同学说我是查字典的,我刹那间明白了那两个问号的意思,我好伤心啊!许多双眼睛看着我,那种怀疑的眼光像针一样刺在我身上,不,是刺在我心上。老师,我没有查字典,我是自己想的!我发誓!我希望您能去问问监考我们的卢老师,和我周围的人,请您还我一个清白吧!”

眼前恍然浮现那双含泪的眼睛。忽然想起案边的现代汉语词典。不过几秒钟,便找到了“防不胜防”这一词条,白纸黑字赫然写着:要防备得太多,防备不过来。对啊,仔细想想,“防不胜防”,哪来的比喻义呢?我的心,骤然痛了起来,我知道,那是因为,它感应到了另外一颗心的痛。

与此同时,无尽的懊恼在我的脑海里弥漫开来……

如果那天批阅到那个解释,能翻开我那近在咫尺的词典,而不是听凭我的主观判断……

如果那天上课她提到那个问题,能耐心听听她的感受,而不是一任我的怒火蔓延……

如果那天她流着泪到下课,能找一点时间和她倾心交谈,而不是以忙为借口将事情抛到九霄云外……

如果……

不敢想下去了。任何一个如果,需要的仅仅是几分钟,甚至是几秒钟,然而我吝啬到一秒钟都没有付出。不是总以为是在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吗?不是总在追求给学生最好的教育吗?一件小小的事,却不经意暴露了我内心深处那浅薄的师道尊严。总是自以为很努力,总是带着偏执的自信不停地朝前走,却忘了要停下来,哪怕是几秒钟,听听学生的声音。

第二天的晨会课上,我诚挚地向那个女孩子道了歉。课的最后我对我的学生说:“在我们要对一个人或一件事下一个结论之前,千万别忘了给对方,也给自己,留一点时间。”

话未说完,泪已盈眶,我,女孩,全班的孩子

***

哲人詹姆士曾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无论什么人,受到激励而改过,是非常容易的,受到责骂而改过,则不太容易。而学生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在研究者、教育者、家长眼里,表扬能直接增强内在动机。我也从未怀疑过表扬的积极意义,然而那一次,使我对这真理式的做法产生了疑问。

在上完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我留了一个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写一篇展现自己父母几个生活片段的作文,不能抄袭。这次写作练习难度较高,一方面检测学生描写人物特征的能力,另一方面体验父母的辛劳,培养亲子情感。我总以为这是充满人情味的作业,学生一定能写出一批高质量的作品来。然而,学生交上来的作业却令我大失所望,一批优秀学生的作文也平淡如水。

正当我气愤之时,一篇流畅清新的作文映入眼帘。作者是一个文静女孩,叫小楠。小楠平时沉默寡言,安静得让人感觉不到她的存在。这次作业小楠是照抄了一篇范文,但相对于其他作业,小楠写得认认真真,一丝不苟。作文虽不符合要求,但这种学习态度比优秀学生好上百倍,我倒要破例好好表扬她一番,好触动一下令我失望的宠儿们

带着这种想法,我步入课堂。在小结了上次作业不足之后,我大声对学生说:同学们,我要重点表扬一篇作业,那就是小楠同学的作业,她的作业比每一个同学都认真!学生们把目光都移向小楠,小楠满脸通红,眼神里流露出不可思议的神色。说着,我把作业放在显示台上。照抄的!学生们不满地说,这样的作业我们也写得出来!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我立即发话:小楠同学的作业虽然是仿文,但态度比我班几个写作小组的同学都好!你们虽然写作水平不错,但态度不认真,连小楠都比不过!说着我瞪了瞪几个宠儿们,他们都有惭色。忽然,只听的一声,循声望去,小楠把铅笔盒重重地摔在地上,竟趴在桌上抽泣起来!面对小楠这突如其来反常的一幕,学生们都目瞪口呆,而我在一旁一阵茫然:真想不到,平时一个连说话都有点害羞的小姑娘,竟发这么大的脾气……难道我错了?难道表扬也有错?……

认真反思之后,我发现我对小楠的表扬不但没能激发积极的学习情绪,反而增加了她的心理压力,加剧了师生间的心理冲突,酿成了一个学生强烈的排斥心理和逆反心理。表扬这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激励手段在这里竟然会如此贬值!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呢?让我们对表扬实施的全过程进行分析。首先,看看表扬的初衷:教师布置了一个有难度的作业,但优秀学生写的平淡乏味,这与教师的意愿相违背。小楠的作业虽是抄袭的,但很认真,这加剧了教师对那些宠儿们的不满,于是萌发了有意拔高小楠作品的质量来达到鞭策其他学生的目的。教师设计表扬的根本意图不在于激励,而在于批评。其次,从表扬的实施过程看:教师把仿文展示出来,学生都不能认同,他们马上意识到这是教师有意拔高,而非这篇作文有多少可取之处。教师在使用激励性语言时,用态度比我班几个写作小组的同学都好。采用横向比较,教师把态度这个不稳定的因素作为评价的杠杆,对优秀学生态度的批评,其实是对他们写作能力的肯定,批评非批评。态度不认真,连小楠也比不上!表面上是对小楠学习态度的肯定,其实则在不断地暴露小楠能力不如别人这个缺陷,表扬也非表扬。最后,从小楠方面看:她一向沉默少言,是一个不喜欢抛头露面的人。这次作业难度大,由于能力不足,她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写作,偷了一个懒,仿写作文来搪塞老师,只希望不受到批评了就是大幸。而老师却完全出乎她的意料,反而极力表扬了她认为不应该表扬的作业,因此,小楠觉得老师表扬很虚假,再加上同学们反对的压力,使一个不善于表露情绪的女孩所积蓄的愤怒超出零界点,于是采取极端的手段来发泄情绪。

表扬是为了批评,到表扬反而暴露了学生的不足,再到学生认为表扬的虚假而发怒,从中最关键问题在于教师。教师表扬不真诚是造成本次消极后果的根源。

一般来说,如果表扬不是自然而发的,而是精心设计操纵个体行为的,就会被接受者认为是虚假的,也是无效的。不真诚的表扬,使被表扬者感到不舒服,表扬越脱离现实,这种不舒服感越大,从而激起学生对教师的强烈反感,使师生关系日趋恶化。对学生而言,一方面使被表扬者觉得其他同学施加的压力,另一方面使被表扬者孤立,从而产生同学对他(她)的不信任,导致学生之间不合作,不友善,同伴关系紧张。

可见,表扬并非都有积极意义,不真诚的表扬是有害的。表扬是否真诚是激发学生内部动机的主要因素之一。越真诚的表扬,越有助于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良好表现。反思我们的教学,我们如何做到真诚的表扬呢?

1、表扬是真实的欣赏。教师对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给予真诚的关注和发自内心的欣赏,不能带有某种目的和企图。切不可为了降低别人而有意拔高某个学生。

2、表扬要符合实际。高于实际的表扬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和无助感,同时也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怀疑。因此,表扬的内容要与学生实际行为相一致,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同时也要让其他学生信服,从而产生更高目标迈进的愿望。对摸不准的学生行为,教师不可草率下定论,可以通过调查,证实学生的行为后再给予表扬。

3、表扬要善于运用非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是指教师的一个亲切微笑,关爱的抚摩,满意的点头,赞许的眼神,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表扬是发自内心的,用非言语行为进行强化效果好。

4、表扬要注意层次性。教育对象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有所差异,因此表扬也要注意层次性。实验表明,中高年级故意表扬对个性的激励作用不明显,而低年级故意表扬效果较好。对容易的任务进行表扬,对低年级有积极作用,而对高年级也许有消极作用。对男生进行能力方面表扬能激发动机,而对女生在努力方面表扬效果更佳。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表扬的内容和方式,可避免表扬的消极作用。

一口气能吹旺炉火,一口气也能吹灭灯火。表扬是一门艺术,注意平时表扬中的一字一句,让表扬具有激励又不失实在性,让表扬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真真实实的营养吧!

***

各种花的花期不同 不能要求每种花同时开放,同理,因为个人经历的不同知识积累的不同,也不能要求每个学生同时发展。

我们班的姜柏林,母亲因父亲不正干而离去,而父亲又常年在外不归,家中只有他一人,每月父亲给他汇一百元以支付日常用度。他从小缺少关爱,对身边的人常常报以敌视的眼光。在学校孤僻得很,没有朋友,也不跟同学做过多的交流,上课来,下课走,总是默默无语,让人几乎可以忽略他的存在。当然,他的成绩也差得很,而且几乎每天迟到。

刚接触他时,不了解他家庭情况,总觉得这孩子见老师也不知道打个招呼,既不礼貌也不懂事,后来陆续从他的同学处知晓了他生长的经历,内心自然而生出同情,对于这样一个缺少关爱的孩子,我们应该尽力地去帮他,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先是到他家家访。

一座院落,长满杂草;室内,毫不夸张地说,完全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只有一张床一张破沙发和一台黑白小电视。屋内阴暗潮湿。问及他每天的饮食,他说几乎是顿顿面条,因为面条既快又省钱,至于改善伙食,从来就不敢想,否则一个月一百元不够花。又因为没有表,所以总是睡过头。

看着这可怜的孩子,让人几乎掉下泪来。

向自己的过去说再见也是需要过程的,为了让他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同学的面前,我首先从生活上去关心他。

回家后,我立即炒了一罐肉等他放学时让他带回去改善一下伙食,课下常常找他了解生活上是否需要帮助之类的,逐渐的,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真诚的关爱,见了老师也知道远远的就打招呼了,有时还会主动找老师敞开心扉。

再往后,他和同学也逐渐的开始交流,在学校呆的时间相对要长了,这时,我开始从学习上要求他。我要求他喜欢哪一科就先从哪科入手,自己主动学,不会就向老师或同学请教,而且在作业上他的量也要少一些,这样一段日子下来,有一些科目他也基本能听懂,也再没有哪个课代表反映他有不交作业的现象了。

现在,虽然他的成绩仍然不怎么好,但是,他已经能把自己融入这个集体中,而且,是一个既懂事有知道学习的孩子了。

***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以人为本。教育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沟通的问题。教育中如果缺乏沟通,则学生的“心事”教师永远也猜不明白,而教师的“柔情”学生永远也不懂。双方都互相埋怨并都在苦恼中,教师失望,学生伤心。让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也让学生真正理解教师。通过沟通,才能彻底拆除妨碍情感交流的墙,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桥梁,才能促进教育目标的更加顺利实现。

每一位当老师的都希望自己能和学生和谐共处,有一种正常的、友好的甚至是亲密融洽的情感交流方式。但这种良好的愿望往往总是会落空。学生的貌合神离、阳奉阴违、屡教不改甚至于针锋相对的情况,让职业教育的班主任伤透了心。显而易见,老师如不能准确地了解自己和学生,就不能贴近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增加施教的难度,那么,素质教育也就无形中被架空了。现实需要我们这些为人师者必须在努力开启学生心灵的大门之前,好好地反省一下自己和学生。

师生沟通中常见的沟通艺术

一、说教

当学生犯错误时,很多老师习惯于采取批评的教育方法。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种情况,办公室里,老师坐在办公桌前,面前站的是一个低着头的学生,学生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老师对着学生:“你都这么大了,我跟你说什么应该要去做,不要每次都要别人提醒你,自己要好好想想……”,等等此类的情景。这些老师都是处于对学生的关心,想让他们做的好一点,但是他们并没有用对方法,这样反复说教也许对于小学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但我们的职业学校里每个学生都是接近成年,他们已经形成饼具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一味的说教只会让学生觉得这老师怎么这么烦,也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抗拒心理,对老师没有丝毫的好感,对老师讲的话也只当耳边风。

这并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也不能使问题得到根本的解决。要使问题得到本质上的解决,教师还需学会聆听,只有积极聆听学生的诉说,老师才能捕捉到他的想法,需要与愿望,准确的找到问题的切入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然后有针对性的对每个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并且能被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方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聆听时,聆听者应该凝视对方,但目光接触的时间不宜太长,因为这样会让人引起心理紧张。而面带微笑,友善而放松的表情,通常表示接纳和有兴趣聆听的意愿。比如频频点头表示“我明白”“请继续讲”等意思。

在师生的沟通中,教师一般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在倾听的同时,应该主动地制造各种互动的机会,比如说适当的提问有利于沟通的进行,但是提问的方式很值得注意,教师一般都应提开放式问题,因为这类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回答没有固定式,让学生有更好的发挥空间,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意见。比如,“你喜欢我们的班级吗”这样的问题就具有局限性,学生唯一的回答就是“喜欢”或“不喜欢”。如果换个角度问“你喜欢我们班的哪些方面”这样学生的回答和与教师沟通就有了更大的空间。

二、命令

“这纸张是在你的座位底下,你就必须把它拣起来!” ,“轮不到你讲话,这里不是你的家。”这样的语言会让人觉得学生都必须顺从于老师,老师是主体,而不用去在意学生的感受和需求。学生对老师也会产生一种距离感,甚至是怨恨、恼怒和敌对的情绪。比如说有的学生就会顶撞、抗拒,故意来惹老师发脾气,而后通常在师生关系僵化的情况下,老师采取请家长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结果固然是学生被家长老师狠狠的批评一顿。这样只会让该学生更加的反感老师,至少会保持一种消极的状态,不愿与家长、教师做任何的交流。

真诚与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师生的沟通,教师往往只着眼于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而自己的内心世界则没有与学生分享,造成沟通的不平等。因此,教师要放下架子,主动打开自己的心灵之门,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所思所想、经历经验、情绪感受、观点态度等适时适度的、自然真实的与学生分享,让学生看到角色面具之外的、具有人格魅力的鲜活的老师,从而达到双方真正的心灵互动和平等沟通。

三、善于捕捉沟通时机

当学生最需要爱护、理解和引导的时候,也就是师生感情沟通的最佳时机。

时时维护师道尊严,处处服从老师的命令要求;从不违反纪律;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好学不倦;十项全能,样样皆行。领导、教师、家长自觉不自觉地把这种”好学生”观念表达给学生。反之,则被认为是一些问题学生。

我的0609班曾有一位女生,平常少言寡语,跟别的同学不和,在班级里是个问题学生。有一天吃午饭头疼,我摸了一下她的额头,原来她发烧了。于是我便带着她去看校医,喂她吃药。下午她跟我说她好多了,并跟我说:“谢谢老师,从来都没有人对她这么好过。”我抓住时机去了解她的内心,原来他父母离异,爸爸工作忙,在生活上给予的关心很少,一做错事就凶他,不给他任何解释的机会,所以她觉得爸爸一点都不疼她。于是她便把在家里无法宣泄的情绪带到学校来了,不喜欢读书,不喜欢与人交流。我劝导她,让她站在爸爸的角度去想想,爸爸工作忙,要体谅他,不要让他操心。你做错事他没有跟你的好好沟通就骂你是他的不对,但是你应该先做好自己的本份,让爸爸觉得你变乖了,懂事了,让他改变对你的看法,然后跟爸爸好好谈一次心,解除你们之间的误会。之后的一段时间,她真的在学习,为人处事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并且跟爸爸的关系也有了好转。

所以当学生陷入某种困境和心理上的困扰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及时的给予帮助,学生会产生一种“报恩”心理,自觉改正错误。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某种愿望强烈、并迫切希望成为现实且合理的情况下,若能及时给予满足,则有利于学生改正缺点,增强自信,促进成功。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有成功的潜能, 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差生也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多方面成功。当他们在某方面有进步,取得成绩时,我们就得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感,并继续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总之,现代社会的学生需要不是高高在上,命令喝斥的管教者,而是能与之平等相待,同甘共苦,同喜同悲的良师益友。任何违背人性的教育方式,都将必然地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划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应该是回归以人为本的教育。让我们共同架设这样一座师生沟通的桥梁吧!

***

“陈老师,我是谢福帅,我现在石家庄读大学,您还好吗?感谢您初中三年来对我的关心和帮助,祝您节日快乐!”

这是我教师节收到的众多信息中最简单的一条,但也是最让我欣慰的一个。他是我第二届学生,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六年,但是我还清楚地记着他那时候的样子:在一群十二三岁的孩子中,他个子高高的,很显眼,但是他始终低着头,在热闹的教室里很平静,有些瑟缩地坐在教室的角落里,我很想看清他的脸,但是即使在我点名的时候他也没有抬起头来,而是闷闷地应了一声。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孩子,我心里想着,但是开学第一天的忙碌让我无暇去深入了解他的一切,直到第二天军训,我才又开始注意他。

9月的天气很热,站了一会儿军姿之后,他便被教官搀着走出了队伍。待安顿好后,我开始仔细地打量他:高高的个子,但是很瘦弱,似乎是腿太长了,致使他的裤管儿很短,到了脚踝上面,有些破旧的运动鞋里没有套着袜子;瘦削的脸有些菜色,嘴唇有些泛白,紧紧地抿着,微闭着眼睛,低垂着头,眉头微蹙,好像有一股愁苦死死地围绕着他。更让我心痛的是他的那双手,手掌中满是蜕了皮的样子,显然这是缺少维生素的症状。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父母是谁?我试探性地跟他聊天,但是很快我发现,他犹如一只蜗牛嗅到了陌生的味道后迅速地缩进了壳里,用最简洁的语言应付着我,这是一个生活困难但是内心敏感的孩子,我想。

后来的日子里,我了解了他。三岁时,他母亲车祸去世,与父亲相依为命,但是父亲能力较差,只能做些体力活儿,父子俩能够勉强糊口,后来父亲再婚,继母对他极为苛刻,甚至难以吃饱穿暖了。面对这种境况的他,我努力地寻找机会去帮助他,但是没曾想到这样却也伤害了他,面对我特意带来的衣服和食物,他总是冷静地说:“老师,不用,谢谢您。”有几次我甚至觉得委屈得很,但是后来我明白了,他在那样灰色的环境中生活了十多年,不曾享受过阳光,难免会不习惯温暖的感觉。要帮助他,首先要打开他的心底的窗户。以后的日子里,利用我是语文老师的优势,我们通过日记、作文等交流,慢慢地他开始尝试着向我倾诉,看着那些满是忧郁的文字,我的心一阵阵地痉挛。我开始装作无意地给他讲题使得错过午饭时间请他大餐,我甚至在假日里寻找一些机会让他到我家里帮忙已让他感受一下家庭的温馨……慢慢地,对于我的关心他开始珍惜甚至很享受了。

直到中考前夕,那天我正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他进来了,满脸泪痕的站在我面前,极力地压抑着自己的情绪,双肩微微抖动着,抽噎着跟我说:“陈老师,我想退学。”“为什么?”“家里实在太难了。”“有什么难处跟我说。”“这个月的面还没有着落了,而且爸爸他也——”话未说完,他忍住不哭泣起来,一米九的个子似乎矮小了很多。

“因为中考报名费?老师借给你。”我猜到了,肯定是,每逢交一些费用,都是这样的情况,一般都是我垫上,他父亲不知道什么时候想起来会把钱送到学校。

“老师,我不——我不——”他听到这话时连连向后退了几步,“这些年让您添得太多了。”

“这次还是借给你的,你还要照常给我打借条的。”我故作轻松地说。

“可是——

“不要再可是了,老师只借钱给有偿还能力的人。而且这些钱你必须要还的。”我斩钉截铁地说。

……

当他把借条写好递给我后,我小心地折好放在了包里。然后我告诉他:生活给予我们每个人的苦难是一样多的,只不过你的苦难比别人来得早一些,同理它也会走得早一些。

后来的日子里,他安静地继续着学业,直到顺利地升入了高中。进入高中后,他享受着最高的助学金,我以为他不会知道是我悄悄地到高中向校长诉说了他的情况请求校长帮忙的。可是就在那年的教师节,他托人给我带来了一幅画和一封信,画是他自己画的,不好看但是很精心。信里写道:陈老师,您做的一切我都看在眼里,并且会记在心里的。我知道伴随着我的苦难还有幸运——遇到您。……

事情过去了六年了,跟他的一点一滴我依然记忆犹新,因为从那时候我便开始相信:只要我用心,就能抚平你的伤口。

***

校长几乎每次开会都提到宽容,一直以来我也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宽容的老师,但收获的却是学生的肆无忌惮,变本加厉。都说宽容不是忍让、不是纵容,但在学生眼里你的宽容就是软弱,尤其是男同学,像我班前十名的贾伟可以说他是我班各位老师公认的老实孩子,我也这样认为,所以对于他上课看课外书,睡觉。我宽容了多次仍不见成效,于是我便叫他站着听课。五天后开校会,无独有偶,正好王校长讲到宽容这个话题,说到有的老师让学生一站就是好几天。于是我心想再宽容他一次吧。回去约法三章后就让他坐下了。没想到,十分钟后他又睡着了。没办法只好接着站着。一个月下来,他的语文成绩在月考中首次突破了九十分。像他这样不懂宽容的学生还有很多。我感觉只有让他们自己先成为一个宽容的人,才能感觉到别人对他的宽容。我一直以来有意培养他们这一点,当我第一次在黑板上写错字时,他们友好的给我指出,我马上说:谢谢你们对老师的宽容。当我第二次出现错误时。我说:我这人太不长记心了,不值得你们宽容了。我去反省吧。他们七嘴八舌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老师也是人不是神。当第三次出现错误时,我的对不起还没说完,他们已说,没事儿,我们宽容你了,改了就是好样的。俨然一群宽容大师。我的目的已经达到。于是我趁热打铁,“没想到你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宽容的心,老师一定要用实际行动来报答你们对我的大恩大德。事事不过三,我保证不会再有第四次”。从此以后,我断然不能出半点差错,备课更加谨慎小心了,我时刻提醒自己要精益求精。我知道哪怕出一点点差错都可能会把我在他们心中的高大形象击的粉碎。

***

今年秋天,我接了七年级。迎接新生入学时,觉得他们好小啊。不高的个头,满脸的稚气,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孩子,心里柔软了许多。紧张的学习生活开始了,慢慢地记全了所教两个班的学生的名字。上课时都是叫名字,从不叫学号。课下遇见了,也是微笑着关心一下生活。发现哪个学生精神状态有了变化,马上询问,并与班主任沟通,孩子们都愿意围着我转。(4)班有个男生脸上起了水泡,很难受。领着去看了医生,确诊是带状疱疹。我就拿了我孩子的治疗疱疹的药膏,嘱咐他怎么涂抹,只用了两天就好了。他害羞地向我表示谢意,把剩下的药还给了我。从此,这个男生在课堂的表现一天比一天好,很努力地学习语文,成绩提高很快。老师们越来越喜欢他。我不由得想:老师的关爱可以让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变得爱学习,那老师的冷漠也可以让一个爱学习的孩子变得不爱学习。既然如此,知道了缘由,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差生不爱学习呢?那也只是我们爱的阳光没有照射到他们身上吧。

***

记得那一次我给学生出了一作文题《那次让我感动》。班里有一个家住煤矿的女生,父亲是一位普通的煤矿职工,母亲是卖菜的,还有一个没上学的小弟弟。早些年煤矿效益不太好,母亲的买卖也不好做。一次,母亲带这个女孩子逛街,想给孩子买衣服。中午时女孩饿得要吃东西,母亲就买了一份饭。孩子很奇怪:“妈妈,你为什么不买两份呢?”母亲说:“我不饿!”等到回家后,妈妈才胡乱吃了一些东西。孩子这才明白,妈妈只要一份饭是为了省钱。孩子说,当时感动得哭了。作文课上,我让这个女生在班里读她的作文,当她读到这一情形时,竟然失声大哭,好久读不下去!这很出乎我的意料,全班学生当时静得出奇,就连平时喜欢说话的同学,这时也静悄悄地。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尽管我事先读过这篇作文,可此时我也控制不住自己,鼻子酸酸的。过了一会儿,听下面一个女生的声音:“往下读吧”,带着同情。她的作文没有华丽的语言,可把全班的同学都感动了。虽然事隔多年,这件事让我至今还记得。所以,写作最重要的是写自己的真情实感。“真情象梅花开过,冷冷风雨不能淹没。就在最冷枝头绽放,看见春天走向你我”这歌词写得真好!

***

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回想从教之路,我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更没有值得称颂的大作为,可是平淡的教学生涯却赋予了我宝贵的课堂教学经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困惑、有激动、有伤心、有愤怒、有无奈、更有迷茫。伴随着自己和学生交往的生命历程,我欣慰地看着我的学生在我的教育下露出满足的笑容,那一张张灿烂笑容的背后是一个个刻骨铭心的故事。尤其是语文课中的作文教学,如何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激活学生的创作真情,让他们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来,是我们这些语文教师重点研究话题

  我曾布置学生写过以《感悟亲情》为话题的作文。当我把题目写在黑板上时,教室里发出了一种奇怪的声音。我扫视全班,发现他们的表情大都是不置可否,不屑一顾的。这让我备感意外,也有些措手不及。难道这些新生代果真对于亲情毫无感悟?面对父母的全心付出如此麻木?

  看着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我相信,他们应该不至于如此冷漠吧,于是把求助的目光扫向他们,发现有些低下自己的头,有些做出与己无关的姿态,有些似乎还意犹未尽,似乎还有话说。于是我喊了一位我认为还比较有感情的同学起来说一说:她嗫嚅着而且还有些怯生生地说:“其实亲情……”还没说完,便听见下面一片“切……”的声音。

  我相信每个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处最为柔软的地方,关键是你善不善于发现。这时候,我想到了大家曾经学过的一篇散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于是,在课堂上,我与学生之间展开了一场特殊的心理攻坚战。

  “大家还记得那篇《背影》吗?”

  同学们有些茫然的点了点头,眼睛里充满了迷惑与不解。

  “有谁记得那是谁的背影?那是一个怎样的背影?”

  学生们开始做回忆状,好像在那儿若有所思。

  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那是朱自清先生的父亲的背影。他的背影很……”

  “很胖,”他的同桌着急了,“而且过车站的月台时是爬过去的,因为太胖了,特困难。”

  “那他为什么还要过去呢?有什么急事吗?是非去不可吗?”我又继续问到。

  “他要给儿子买橘子。”大家异口同声的回答道。霎时,大家都安静下来,不再说话,陷入了沉思。

  “父亲如此费力,艰难的爬过月台,只是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生怕儿子路上口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你们想过没有?”看到学生们开始思索,我赶紧趁热打铁。

  “在你身上,有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想想平日生活当中的一点一滴,你们的父亲、母亲是如何的爱你们的?”停了一下,“有谁听过满文军的《懂你》?”

  大家都使劲的点了点头。

  “那么有谁会唱吗?要不,老师起个头,好吗?”

  当我哼唱起那首饱含深情的《懂你》时,同学们情不自禁的跟着我,开始很小声,渐渐的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动情了。我希望学生们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现在应该已经奏效了,他们能够体验到人世间那令人潸然泪下的父子情深,便可以去感悟亲情的可贵。

  “我想,每位同学都或多或少的记起了什么。回去以后,老师希望你们能与自己的父母一起读《背影》,并写下读后感,好吗?”

  结果所有同学都写了对这篇文章的感受,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原先的期望,实在令人感动。有的学生不仅写了对文章的理解,而且也体会了父母心底的亲情。接下来,我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真情,并以《感悟亲情》为题写一篇课外练笔,学生写作兴趣盎然,对于他们来说,作文再也不是被动的老师要求了。   

  这些发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小故事,犹如珠玑相碰,清脆悦耳,时刻伴随着我的教学生活。让我体会到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作为师者的我们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努力践行语文课程标准,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仅成为孩子们母语学习的基地,更成为他们成长中最爱的一方乐土。

***

还是上学期,我担任了54班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听到了先前任课老师对班级概况描述:学生思想单纯,但班级气氛压抑,学生学得呆板,思维节奏慢,习惯于“听学”灌输,积极思考发言的总是固定那么几个人……可这绝不是我的教学所需要的。我需要的是孩子们的大胆,是孩子们的主动,是孩子们有话就说,是孩子们发表自己的见、闻、感、想象……而眼前——这种严重的“儿童集体课堂失音”情况我以前没有见过,所以几乎每天、每节课,我都在思考和尝试着各种对策:鼓励发言,发言加分表扬奖励小白鸽;不断鼓励、赏识、满足孩子们的课堂需求;不断创造简单发言的机会;开火车发言……但孩子们依旧热情不高,即使叫他起来,也是垂头扣手,满脸涨红,欲言又止,没有多少改变。这样大概有半个月的时间我一直无法完成一节完整课——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原因就是孩子们课堂上不发言(说话),教与学不能相融相通,效果当然不如人意。那段日子里,每天心情总是很不好,也觉得越来越失望。课下总爱发牢骚,同事们也表示理解。我暗暗定下主意,准备回归“灌输”教学状态。可静心想一想,其实我本来不应生气的,首先自己对原来耳闻目睹了解的情况错误低估,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是造成现在这样的一点原因;第二自己与孩子们交往时间过短,就轻言放弃,有些急躁了;第三是否由于自己太理想化而对孩子们提的要求太高了;第四可能孩子们的心理情况……我逐渐平静下来!

后来的一天,发生的一件事,不经意间,问题竟势如破竹般的被解决了。那天,校领导安排我上一节示范课。我备好课后想试一次,因为毕竟是示范课要有引领课改前沿的境界和课堂艺术。当时心里很矛盾:放那个班试呢?课有些靠后,要上的话,必然会打乱班级原来的授课计划,给别人造成麻烦。放自己班级方便是方便,可那群“哑巴”孩子不开口,一定上不出效果。思前想后,我决定冒一次险,就放本班试!

“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

我微笑着环视同学们,他们站得是那么直,似乎非常在乎后面听课老师对他们的评价。见此情景让我心头一亮!我们进入了新课的学习:我在黑板上写上“地球”,大家谁认识它,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地球是人类的家,是我们住的地方,是我们的家园;地球是圆的,地球很美,有山川、大河、瀑布、雪山;地球很大;地球上的资源很丰富,有煤、石油、天然气……同学们说着自己的见闻感,描绘了一个生动的地球形象。他们积极踊跃发言,出乎我的意料,我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大家知道的可真多,不一般,能对着大家说出来,更不简单!”我激动地夸着,大拇指竖得直直的,仿佛上面赫然写着“不简单!”。 “‘只有一个地球’,看了课题谁的心中长出小问号了?”同学们的小手又一次争着举了起来。“孩子们,最初我也和大家一样觉得奇怪,作者为什么要把它作为课题呢?但当我想起地球是我们的家时,再读课文,几乎每读完一段,我的心就沉重一节,读完全文,我觉得这个题目真的很贴切。所以这节课我想请你们也这样用心读课文,边读边记下自己的心情变化,相信大家一定能让心中的小问号消失!”我动情地刚说完,大家立即开始了阅读,只见他们的笔在书上写着,写着……“我们来交流心情,读了课文你的心情如何?”“喜欢、自豪、激动、惊讶、后悔、痛心……”孩子们争着诉说着自己的心情和感受,我的心也随着进入最佳状态,从这时起我们的心好象彼此相通,再无刚接触的陌生和隔阂,俨然知心的交流,不费一点劲,彼此都真诚地交流着和文本对话后的心理感受——无论是地球的渺小引起小主人的惊奇,还是小主人对自己过去破坏家园环境的反思和检讨,还是当得知自己家园的资源极其有限又被不加节制开采,耗费待尽的痛心,都流露地是那样自然……孩子们,当地球不能再做我们的家时,我可以想出办法解救你们:一、宇宙浩瀚,再去找一个适合我们居住的星球。你们跟我走吧!“不,科学家已经以地球为中心40亿公里内没有像地球一样的家园了。你在骗我们!”;“我不骗你们,我们去40亿公里外找一个不就行了?”一个从不说话的中等个不由自主地站起来:“40亿公里,我们根本无法去到那里,你不要再胡思乱想了。”小家伙竟然向我“开炮”了,我吃惊极了,也喜在心上……“你怎么知道去不了呢?我们做宇宙飞船去!”我又故意说了一句。“坐宇宙飞船需要四万多年呢,我看书上介绍知道的。”顿时我的心热了起来……欣喜起来……明白起来……

这节课受到了校领导高度赞赏,他们欣赏耳目一新的教学设计和我的坦诚、老练,欣赏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沟通心灵的开放与快乐;更欣赏孩子们到位的理解、主动发言的勇气;最欣赏学生敢和老师当堂辩一辩。没有人知道我在上课前心中的担心,更不会有人想到这些学生原本是我几度想放弃的,原本准备当“破罐子”用的……可事情却有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结局,让我很是为自己的薄弱耐心惭愧,为自己的偏见羞惭,为自己曾经做出的决定而后悔,幸亏我那大胆一搏,见证了孩子们原本的面貌,唤回了我快要放弃的信念,也改写了我的教学计划,更改变了我的教育观念。

下午,我又走进教室,我发现同学们看我的眼神里多了许多感动我的东西,也许是欣喜,也许是信任,也许是高兴,也许……总之很渴望再和我上一节那样的课,我也兴奋极了,“同学们,今天你们让我重新认识,你们今天最棒!你们可能不知道,老师起初完全不敢放咱们班上公开课……所以我要给你们每个同学在评比表上奖励一个小白鸽。”“ye ”雷鸣般的欢呼声响彻整个教室,孩子们的心、我的心欢畅极了!

激情启迪激情,真诚激发智慧。微笑、真诚、信任、沟通和激励,让我的语文课堂从此冰雪消融,进入暖春,渐入佳境!

***

随着金秋九月的 到来,我国的第27个教师节也翩然而至。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祝我们敬爱的李老师教师节快乐。——猪羊瓜菜”,在我的手机里,一直存着这样一条短信息,久久不舍得删去每当看见它,我总会想起四个可爱的小家伙。

猪是小猪冯国策,羊是小羊杨晟昊,瓜是南瓜王绍南,菜是菠菜王波云,这四个人人称“四人帮”,是班里的四个活宝。都很聪明,爱笑爱闹就是不爱学习,喜欢数学却是一见到语文就皱眉头,而且还“厌屋及乌”,连我这个语文老师也受到了他们不公平的待遇。

这绝不是夸张。刚入学的时候,他们几个语文作业写得像猫抓一样乱七八糟,敷衍了事;课文要么背得像坏掉的机器一样磕磕绊绊,要么干脆不会背;在课堂上还接话茬——老师一句话还没说完,这几位就很热心地接上了下句——当然是废话;而且这几位还像革命烈士一样“有骨气”——对老师的批评从不服软,总是“横眉冷对”,有时候把老师气得都无法上课。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我再也“淡定”不下去了——这几个小家伙都非常聪明,其实总成绩也不错,(所以才让人恨不起来)只是对学习语文没有兴趣,我不能让这么好的孩子毁在我的手里,必须得想个办法来改变这一切。经过几天的深思,我终于想到一个办法。

我们班里共有八个语文学习小组,平时收作业,背课文,提生字都在小组内进行。我把这几个小家伙从学习小组里分离出来,组成“第九组”,由我亲自担任组长,收作业,背课文,提生字也都由我亲自执行;在课堂上我也有意识地和他们“一伙儿”,故意向着他们,经常多给他们一些发言和做题的机会,有了一点点进步就在班里大肆表扬……刚开始时这四个小家伙对自己是“九组”很是抵触,认为我故意整他们,后来终于相信我是真心“投诚”,渐渐地喜欢上了这样。上课温顺多了,回答问题也是争先恐后,后来干脆得意洋洋地炫耀自己九组成员的“光荣身份……我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四个小家伙的作业越来越认真,发言越来越积极,跟我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既是师生又是好朋友。期末考试也毫无悬念地由原来的60多分上升到了80分左右。

今年教师节,我收到的第一个祝福短信就是他们四个联名发过来的,当时心里真比吃了蜜还要甜,觉得自己的付出,值了!正是:与猪羊瓜菜斗,其乐无穷!

***

爱,不是索取,不是交换,它是付出,是给予,是自我牺牲。

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当你给予他人时,自己拥有的将会越来越少,唯有一样东西,你给予别人越多,自己拥有的也越多——这就是爱!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注定了教师要在工作中倾注自己的一片爱心。

我班有这样一个学生,名叫王浩,他是一个成绩优秀、活泼开朗的男孩,正沐浴着生活的阳光,享受着幸福的青睐。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天他父亲因车祸去世,自此他和妈妈住在姥姥家。晴空丽日被天昏地暗取代,沉重的打击让他变得沉默寡言,性格孤僻起来,学习成绩也与日剧下。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我觉得有责任和义务拉他一把,帮他从阴影中走出来。于是,课下一次又一次的把他叫到我的办公室,跟他讲人生、磨难、前途、命运、学业等之类的大道理,不厌其烦,费尽口舌,而他始终是闭口不言,不动声色,一脸的漠然,除了简单的的“嗯啊”之外,别无其他,紧紧地关闭了他的心门。如此反复说教,一段时间后,他的性格和成绩不但没有改善,而且性格竟变得叛逆起来,与同学打闹,和老师顶嘴耍性子,说教在他身上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

  我心急如焚而又束手无策,不由有些头痛迷茫,无意中翻看班主任手册,突然,灵光一闪,他的生日马上就到了,我何不在他的生日上做做文章,鉴于平时我不提倡学生在学校大张旗鼓过生日,所以我并没有为她准备蛋糕和面条,而是精心的准备了一张精美的卡片,在上面写道;推开心中那扇门,便是满院的阳光。在他生日那天,我利用课下偷偷地递给了他,微笑着道一声:“生日快乐”。此后,我惊喜的发现,他的眼神中少了许多的犀利和冷漠,明亮柔和了许多,我顿悟,原来他的软肋是“缺少爱”而后又不仅埋怨起自己的笨来,没有爱的滋润和支撑,使他自暴自弃甚至叛逆。他的心因爱的缺席而冰冷。

  我决定乘胜追击,用爱心来融化他温暖他,留意他的生活,嘘寒问暖;放学路上送上一句细声的叮咛;在他生病时,端上一杯热茶……渐渐地,我发现他的叛逆收敛了,成绩也在回升,同时,我也发动学生有意走近他,与他交流,给予帮助,让他重新融入温暖的集体生活。终于他的脸上又绽放了久违的笑容,成绩又回到了从前。

  三尺讲台,舞台虽小,但我手捧师爱,憧憬明天;一间教室,视野虽短,但我热爱学生,无悔青春。

老师们,善存于心,爱在于行!让我们用爱心搭起桥梁,用关心凝成温暖,用真心传递幸福,用时光铸就“爱可以改变一切”的金色长城。

***

我们都曾经听到这样的故事:一个年仅11岁的少年,把足球踢到一家商店的窗口上,砸碎了玻璃,商店老板找到了少年的父亲,要求赔偿损失,父亲赔了钱之后,却把账记在了儿子的头上,他认真对儿子说:“玻璃是你弄碎的,你应该负责任,我现在先替你垫上,你要利用假期时间打工,把这钱还我。”结果,少年干了整整一星期的活,才还清了这笔钱,共计15美元,这个少年就是美国总统里根,当了总统以后,他还常常提起少年时这件小事,觉得是父亲教他学会了做个负责任的人,这使他一生受益无穷。没有父亲的教诲,他可能会变成另外一个样子。

在这个故事中,里根犯了错误,把别人的玻璃弄碎了,他父亲选择了罚他干活,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但正是这种体验,让他明白了自己错误的严重性,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承担责任。我非常喜欢这个故事,我非常欣赏沃特·米勒(美国社会活动家,职业培训专家和多家跨国公司顾问)的观点,决定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不是智商,领导力沟通技巧等,而是责任理念,一种努力行动,使事情的结果变得更积极的心理,最好的教育不是帮孩子承担结果,而是让孩子接受自然征罚,即让孩子直面他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我认为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惩罚是必不可少,惩罚不一定是打骂,要有坚持和督促。关键是让孩子在接受惩罚之后,学会自省。当然,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我也曾尝试这样的方式去教育学生,我认为这种方式如果用得好,足以影响孩子的一生。记得有一名学生叫白伟,他表面上很有的上进心,但稍有困难,便会找出各种藉口,如头痛,肚子疼等借口不屑作业或赖着不做课间操,特别是八年级时,总以头痛为理由在课堂上趴着。一次上英语课,他又趴下了,英语老师让他起来他不肯,老师生气地上前去叫醒他,又说了他几句,结果他夺门而出。我强压怒火,把他叫到了我的办公室,他还居然振振有词,说在这之前英语老师就讽刺他,他就是不喜欢,虽说这件事他自己理亏,但他不想道歉,于是我告诉他,我是班主任我摊上了你没有办法,我现在仍然要接纳你,但是作为英语老师,他有权拒绝在英语课上不接纳你,于是我费尽心机在办公室跟他一起学习英语,学了三天,但他仍没道歉,三天后他妈妈终于沉不住气了,去跟化学老师道歉,白伟返回了课堂,但化学老师仍然坚持不理他,这样大约有二十天,终于有一天,他自己悄悄去找了英语老师,解决了问题,之后他跟我说“我自己解决了那件事,你和我妈就不用操心了,这件事就此告一段落。

有一天上体育课,我把白伟叫过来,他起初一愣,老师干什么?我跟他说:”你不是跟老师说你常头痛吗?我师前几天打听了一下,听有一位老中医治头痛等疑难杂症很有一套,他先是推托了一下,连说不用,但经我一劝,老师就总头痛,头痛起来也很要命,你这学期即将中考,因为这些而影响听课那可太可惜了,一定要去呀。于是我们去了,医生给他把了把脉,只说他没什么大病,最近心火太大,颈椎有点毛病,只是总伏案,而且趴着导致的,我听了心中窍喜,于是大夫开始抓药,我要替他付药费,他却不肯,坚持给他妈妈打电话。在等他妈妈来这段时间里,他一个劲地劝我也看一看病,结果一把脉,太夫说我心脏也不好,而且还长了子宫积瘤,我连忙称赞大夫把脉准确,因为早在半年前,我做过B超,的确有一个3.5公分的积瘤,他听过之后很难过。这次关心之后该生有了很大的改变,后来听同学说,他曾对其他我班几个淘气包说:“咱们老师其实身体很差,但她还起早贪黑地陪咱学习,多不容易呀!还有,今后谁要是惹了老师生气,我跟他没完,话语很直接,但是以证明了对他内心的震动。事实证明受委屈的孩子很少会去反省自己有什么过错,因为愤怒和不平占据了他的心灵;而被感动的孩子则常常反省,因为感动增加了他内心的勇气和智慧。

在修正他错误的过程中,我使他明白了人要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的,同时也让他明白了知恩图报。孩子要成长就要用事实教育,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他的心灵会受到震动,当那痛苦的心理历程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时,孩子便成长了。

*** ***

《初中语文教学故事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