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巴黎》:穿越中的精神理想追寻

《午夜巴黎》:穿越中的精神理想追寻

要:电影《午夜巴黎》体现了导演伍迪·艾伦思想乐观积极的一面,也表达出历代西方文人和艺术家们面对现实的混乱与虚无,对精神理想家园的追寻。

关键词:午夜巴黎 精神理想 穿越

电影《午夜巴黎》是美国著名导演伍迪·艾伦执导并编写的作品,整个电影洋溢着典型的伍迪·艾伦拍摄手法与风格,画面清新唯美,现实与虚幻相结合,被称为伍迪·艾伦“献给巴黎的情诗”。男主人公吉尔显然带有伍迪·艾伦自己身上的特点,吉尔是好莱坞颇受欢迎的编剧,然而却被好莱坞“买断”,无法尝试真正的文学作品写作,这让他想要逃离太过物质和商业化的环境,追求文学艺术的天堂,于是来到梦想之都巴黎旅行。吉尔喜欢“二十年代的巴黎”,不仅是因为他所热爱的美国作家大部分活跃在二十年代,而且是因为二十年代美国作家与巴黎的密切联系。

一、二十年代的美国

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很多美国作家自愿离开美国去巴黎定居或旅居,去寻找精神的理想家园,这与当是的美国社会背景有关。他们对美国社会的过度商业化和庸俗感到绝望。美国加入一战给美国青年带来深刻的战争伤痕,而战争之后他们感觉到梦想的破灭,道德标准的沦丧。二十年代是自私轻浮而充满各种可能性的年代,技术的变革,社会制度的革新,文学写作技巧的创新,让这个时代喧哗而躁动。

二十年代的美国作家中许多人曾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饱尝战火的残酷和战友的死亡,战后他们无法适应美国那种轻浮拜金的生活,为了逃离这种环境,他们将目光投向欧洲,开始从事严肃的文学创作。这种与《午夜巴黎》中的吉尔很相似,他们都是为了逃离过于物质和商业化的美国。欧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特别在法国,现代主义思潮吸引了大量文人聚集,这让战后精神陷入绝望无助的美国知识分子看到希望。二十年代的作家是当时社会的旁观者,那些定居于巴黎的美国作家在精神上也感觉自己被流放,他们是当时社会的“局外人”,以旁观者的态度来冷静地观察美国社会和文化,他们看到“美国梦”的幻灭和虚伪,也看到美国社会过度物质主义的真实一面,他们自甘放弃这种肤浅浮华的生活方式,流落到巴黎,由于他们在思想上被一战切断了与传统的连续,所以他们被格特鲁德·斯坦称为“迷惘的一代”。在《午夜巴黎》中,格特鲁德·斯坦要阅读吉尔的作品并给出建议,这让吉尔受宠若惊。

《《午夜巴黎》:穿越中的精神理想追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