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典名著赏读教学


浅谈中国古典名著赏读教学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的领域,中国古典名著赏读作为传统而又常新的语文教育基本组块,应当有新思路、新教法、新学法。
【关键词】新课标古典名著教法学法拓宽思路
新课标提出了一个新理念:中学语文教学要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增强语文综合素质,并进而促进人文素养的提高。
中国古典名著作为语文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块,自然值得每位语文教学工作者关注。阅读中国古典名著,能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开阔文化视野,在阅读中受到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的濡染,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进而搭建学生整体的精神构架,培养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心。
教学时,可集零为整,把课程标准建议的每周三课时集中到同一个时段进行;也可以化整为零,把每个主题或专题分散渗透到具体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同时可以在假期以及周末适当延展。步骤分为“趣味引入——片段欣赏——角色再现——故事浏览——创作听评——作品推荐”等几个环节。下面提供一些参考教法与学法:一、学会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做批注


主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这部作品或这个人物、这段故事使我想到了什么?2.其实,他们本来应该这样做……理由是……3.这个部分让我感到迷惑不解,因为……4.这个地方非常重要,因为……5.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阅读后要思考的问题:
1.我喜欢作品或者选文的哪些部分,为什么?
2.这样的阅读,什么时候、怎么样使我自己发生了变化?3.怎么样表达自己对已经读过的作品的理解?4.故事表达的道德情感是什么?5.最喜欢作品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二、用对联或其他形式,展示对古典名著中重要人物的认识比如评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大雾横江,请看军师神机妙算巧借箭;纷纭乱世,试问丞相鞠躬尽瘁为哪般?
比如对曹操这个人物的认识:世人皆曰汝乃乱世奸雄;知音独道君亦治世能臣。
比如对刘备的不同看法:刘皇叔本非书生,句句仁义,许下多少荣华富贵,原来一派胡言;大耳儿实是奸徒,种种做作,装出无数虚情假意,只为收买人心。这个同学还跟我本人开了个小玩笑,他在上联把我的名字“刘书荣”三字拆分开来镶嵌进句子里去,使师


生之间拉近了距离,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这些对联从平仄关系上来看,并不算很工整,但是能大体做到意义相对、上下相连,同时还能很好地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来认识历史人物,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三、通过阅读作品,搜集、整理资料,积累语文知识,撰写学术小论文
学生通过上网、看书、咨询等方式,搜集跟所讲作品有关的资料。然后将资料进行分析、归类整理、研究,提出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和意见。此外,还可以叫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故事人物角色,自行制作道具,进行表演。进一步,还可以叫他们设想故事情节的另外一种演绎方式。在阅读《三国》《史记》等作品时,甚至可以设想,假如历史重演会怎么样?
又比如,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换了,又会出现怎样的后果?这种设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四、坚持日常练笔,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起他们的写作愿望,让他们爱写、想写?这就要彻底解放学生,把他们从封闭的学校和课堂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时间读书,读那些经典的名篇名著,进而丰富他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和心灵去感受、体验,用自己的笔写自己想说的话。
《新课标》明确提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


力的综合体现。”阅读与作文不能彼此孤立地进行,而必须伴随着语文教学过程的一体化来完成,即贯穿于语文教学全过程,日积月累、方能生悟,不是一周两节作文课上所能完成的。五、组织学生进行演讲和辩论活动,培养口语表达能力为了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成功地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培养与人交往的信心与技巧,我在讲完一部作品,或者分析完一个人物后,就会组织学生围绕跟作品相关的论题,组成正方和反方进行一次辩论。常常在这个时候,学生们都各显身手,争得面红耳赤而又不失理由充分。在演讲与辩论活动中,既培养了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对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一次极好教育。
新时代下的中学生渴望的是丰富多彩的课堂,如何将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有创意地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轻松地由厌学变乐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拓宽思路,转变观念,以求得真正解放和发展。

《浅谈中国古典名著赏读教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