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安徽师范大学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3年,安徽师范大学坚持“办学以育人为本,育人以教学为先,教学以本科为重”的工作理念大力推进学校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握机遇、乘势而上,不断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成功跨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成功入选首批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成为全国首批十所部校共建新闻学院试点高校之一。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专业设置
学校现有86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形成了布局结构较为合理,学科专业较为齐全,以教师教育类专业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本科专业所属学科门类结构分布图
2.学生规模
学校坚持内涵发展不扩张,本科生规模总体保持相对稳

1

定。截至2013年年底,学校各类在籍学生36845人,折合学生数29076人,其中本科生21583人,占总在籍学生数的58.58%
3.本科生源结构
2013年,学校进一步扩大招生省份,新增四川和海南两省。学校共有69个专业,在全国25个省市区录取新生5474人,其中在皖录取4506人(文史1306人,理工2295人,其他905人),在其他省录取968人(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上海、山东、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云南、陕西、浙江、四川、海南等24个省区),另有13为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师范专业录取人数比2012年有小幅度减少:15个师范专业录取1377人,约占25.15%;其余非师范专业录取4097人,约占75.85%
录取新生成绩较好,在皖录取普通文理科新生中(不含贫困地区专项计划考生)文科最高分567分,最低分547分,平均分550.9分,高出重点线10.9分;理科最高分536分,最低分490分,平均分500.6分,高出重点线10.6分。文科平均分较2012年高出重点线7.4分,有较大幅度提高。
2010-2013年在皖录取考生成绩情况表
重点线 最高分 最低分
2010
2011
2012
2013
文史 理工 文史 理工 文史 理工 文史 理工
573 594 568 562 595 554 547 572 548 534 585 534 577 597 580 544 613 545 540 567 547 490 536 490
2

平均分
576.7 567.5 553.4 543.3 584.4 554.2 550.9 500.6 平均分名次 7582 33370 8186 36308 8296 37774 8339 39515 重点录取数 1385 2224 1385 2367 1356 2247 1270 2257 线上 比例% 87.44 89.07 100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100
100
100
100
100 1.师资队伍
学校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紧紧围绕“质量建设、内涵发展”这一主题,以优化资源配置为目标,以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为重点,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充实数量、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稳定骨干、造就名师”的师资队伍建设过程,初步建成一支数量适当、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工作高效的人才队伍。
截至到201312月底,学校共有教职工2279人,其中专任教师1402人,生师比为18.56:1。专任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近五年来,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持续增长,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达到452,占总人数的32.23%在专任教师职称分布上,正高职称262人,副高级职称471人,分别占总人数的18.7%33.6%。在专任教师年龄分布上,3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448人,36-50岁的中青年教师759人,51岁及以上的教师195人,分别占总人数的32.0%54.1%13.9%

专任教师职称结构图 专任教师年龄结构图

3

2.教学设施条件
学校现有三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195.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9.09万平方米,图书馆占地46911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4.47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71亿元,其中:2013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296.2万,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9320.4元。
3.图书资料
学校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藏书丰富,种类齐全,现有馆藏纸质图书总量274.3万册,涵盖所有学科。中外文期刊近1324种、报纸80种,电子图书近130万册,数据库42种,支持数字资源的服务器17台,存储90T。图书馆以馆藏古籍为特色,古籍总量近22万册,在安徽省各类图书馆中仅次于安徽省图书馆。2013年,新增图书2.1册、新增数据库6个。图书使用率高,全年接待读者共103.76万人次,借还图书共39.0044万册,读者满意率达到74.9% 4.教学经费投入
保障本科教学经费投入,是学校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基本措施之一。2013年,学校共投入本科专项教学经费1546.1万,较2012年增长28.3%。此外,在2013年安徽省支持本科高校发展能力提升计划中,学校本科教学经费共获得2740.6万元,其中投入教学设施设备及实验室建设等方面1634万元、投入本科教学工程类268.2万元、投入专业特色及教学综合改革类838.4万元。在2013年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中,学校本科教学获得1773万元,在全省位居前列。本科教学总计投入达到6059.7万元。

4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1.专业建设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平台,是联系高校与社会的纽带。近年来,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办学定位,调整专业招生计划,加快对传统专业改造力度,发展一批应用型本科专业,形成科学合理的专业准入与退出机制,促进了专业结构优化调整。2013年,学校新增休闲体育、戏剧影视文学、雕塑等3个专业,对教育技术学、市场营销、小学教育、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等6个就业率低、省内高校布点较多的专业进行停招,提升了办学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度,提升了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符合度。
学校一直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动力。2013年,学校依托学科与专业优势,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先后举办卓越语文、卓越理科综合、卓越司法等实验班。实验班另行编制培养方案,配备优质教育资源,实行小班化教学,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取得良好的效果。
为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与管理,提升专业建设水平。2013年,学校出台《本科专业负责人制度实施办法》,明确本科专业负责人的任职条件和工作职责,并遴选出各本科专业负责人,规范基本教学组织,形成以学院为主体、以专业为单位的管理模式。同时,邀请教育行政部门高教管理专家、国内外大学高层管理人员,对专业负责人进行业务培训,有效提高了业务素养。

5

2.课程建设
课程是本科教学的核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课程建设是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2013年,学校共计开设各类本科课程2645门、6173门次。通识教育课程开设99门,426门次。学校倡导骨干教师、资深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人数达到246人,占学校专任教师中教授94.61%;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人数达到434人,占学校专任教师中副教授的94.95%有部分教师因为外出进修等特殊原因,无法为本科生授课,除上述原因外,全校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率达到100%
学校加大对专业核心课程的投入力度,在2013年校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项目中,设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专项。为进一步推进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学校开展通识教育课程申报整理工作,对任课教师、教材、课程质量都进行严格要求,规范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充分发挥通识教育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2013年,学校积极推进公共课改革,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大学体育的教考分离,促进考试的公平公正;实现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管理,全面实施多层次个性化课程教学;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率先实现了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思政理论课等5门公共课程、近4万余人次的无纸化考试。
3.教学资源与信息化建设
学校重视教材建设与选用工作,建立了教材认证和选用等制度。2013年,学校组织开展了2013-2014学年本科使用
6

教材认证工作,对49种教材提出调整意见,并及时将认证结果向学院反馈。为鼓励教师编写高质量本科教材,学校开展优秀教材评选工作,共组织推荐78部教材参评省级规划教材,最终23部教材被评为省级规划教材。同时,开展校级优秀教材、出版资助教材评选奖励工作,评选出优秀教材、出版资助教材各10部。
2013年,学校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积极筹建学生信息自助打印系统,方便学生自助查询、打印中英文成绩单等各类证明材料;积极筹建学籍管理系统,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更好服务于全校师生;组织专人开发设计新版选课系统,创造性地增加手机选课功能,有效解决学生“选课难、选课慢”问题;建成2个全自动高清录播教室和首期20常态化录播教室,为学校精品校本资源建设搭建平台;积极尝试建设“在线课堂”课程平台,以便教师建设课程网站,展示教学成果,为学生自主学习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提供更多机会。
4.实践教学
学校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的同时,建立起以实践、实习、实训等第一课堂为核心,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等第二、三课堂为辅助的立体化、多样化实践教学体系。
1)本科生实习(训)
2013年,共有5384名本科学生进行教育实习和专业实习,其中教育实习2350(含“国培计划”顶岗实习98人)专业实习3034人。学校积极推动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改革,
7

探索师范生教育实习新机制,先后与马鞍山二中等多所名校合作,建立首批“生源、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
2)毕业论文(设计、创作)
学校继续实施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创作培育计划,努力培养学生在科研选题、调查研究、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提高毕业论文(设计、创作质量,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2013年共立项资助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创作)培育计划项目225项。同时,学校开展了2013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专项检查、总结工作,评选出校级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90篇。
3)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学校继续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依托各教学科研实验室、创新创业基地,搭建起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分层次、成体系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帮助学生提高创新实践能力。本年度,共有233个项目获得校级立项资助,其中创新训练169项,创业训练51项,创业实践13项;并在此基础上,推荐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78项,其中创业训练61项,创业训练11项,创业实践6项。
4)社会实践
2013年,学校以“实践激扬青春志,奋斗成就中国梦”为主题,以服务基层群众需要为主要内容,着力完善“五化”机制,继续打造社会实践育人“第三课堂”。组织国家级重点团队1支,校级重点团队70支,院级重点团队、班级小分584支,2万余名实践同学行程遍及10多个省市60多个县区
8

500多个乡村和社区,巩固和打造了“五四爱心学校”、“平民电脑学校”等一批活动品牌。
5.国(境)际联合培养
2013年,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国(境)际化水平大有提高,先后与韩国世宗大学、美国西南学院等大学签署框架协议,并加入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和同济大学牵头组织的“艺术学科大学生海外学习计划”联盟,选派28名普通本科生赴台湾台南大学、韩国世宗大学等国(外大学进行交流学习。至此,学校已与美国特洛伊大学、鲍尔州立大学等20所大学签署框架协议,先后有50余名本科生赴国(外交流学习。
6.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
学校历来重视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申报工作,按照“注重申报、加强建设、突出成效”的原则,选择符合条件的项目申报,及时启动项目建设工作。通过对项目建设实施动态管理,加大项目检查力度,以实施教学业绩奖励等措施,促进项目建设出效益。
2013年,学校组织推荐“播音与主持艺术”、“软件工程”、“行政管理”、“环境工程”、“旅游管理”等5专业申报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组织“音乐表演(器乐表演)”、“秘书学”2个专业申报省级特色专业项目建设。为进一步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提高优质课堂教学资源的共享程度,推荐出《身边的会计学》申报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分析化学》、《中国近代史》、《生物化学》、《概率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9

论体系概论》等5门课程申报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依托学校办学特色、学科优势,推荐“卓越语文教师培养计划”“卓越中学英语教师培养计划”等2个项目申报省级卓越计划项目。此外,申报省级专业结构调整服务地方发展计划项目7项,教学研究项目2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4项,省级教学成果推广2项。
在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下,2013年,学校有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成功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省属高校共转型升级11门),新增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项目7项,省级项目140余项,涵盖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团队建设等11大类。至此,学校共有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32个,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297个。
四、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运行 1.成功召开第六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
2013年,学校成功召开第六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会议分析目前高校面临的机遇和学校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在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是学校事业发展的生命线等多方面达成广泛共识,取得重要成果,制定出台《安徽师范大学关于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下简称“实施意见”)等文件。在《实施意见》中,学校明确要“牢固确立本科教学基础地位,突出学院在本科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完善相关部门协调联动服务本科教学的保障机制,健全与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考核评价制度”,要“加强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实施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工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教学条件保障工程、优质生源聚集工
10

程”,《实施意见》的出台,为进一步加强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坚持内涵式发展,提供指导性意见。 2.成立安徽师范大学教学委员会
2013年,学校召开教学委员会扩大会议,将原安徽师范大学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更名为安徽师范大学教学委员会,调整教学委员会成员,由安徽师范大学校长任主任委员,分管教学、学生工作校领导任副主任委员,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学院院长任委员,改变以往由各学院教学院长担任委员的格局;提出要改革学院内设机构,构建起“以专业设置系,在系内设课程组”的教学管理模式。扩大会议的召开,推动了学校本科专业的建设与管理,牢固确立本科教学在学校的中心地位。 3.督导监控
2013年,学校成立第七届教学督导团,本届督导团成员12人,均具有20年以上本科教学经验,近半数为省级、校教学名师或优秀教师。本届督导团坚持听课与反馈督导,本年度累计听课634人次,在听课对象上,除继续对部分教师和新进教师的集中听课、教师晋职听课之外,还增加了对核心课程的听课,在听课形式上,为了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本科教学质量,本年度新增纯随机听课。在听课结束后,督导团进行科学评议和多种途径的反馈,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坚持标准与实效督导,对全校17个学院的试卷命题与评阅进行检查,主要抽查期末正考试卷,抽查率约1/4,涉及课程156门,试卷197本;坚持专访与调研主线,
11

分别开展教风学风建设的专访和对12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情况进行调研,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4.课堂教学质量测评
2013年,学校继续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共对4976门次课实施学生网上评教,并将测评结果、学生评价反应比较突出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和所在学院。通过整理测评结果,教师课堂教学测评成绩85分以上的占整个年度门次课的93.19%,较2012年增加4.13%80分以下的占整个年度门次课的0.9%,较2012年下降0.75%

2011-2013年教师课堂教学测评成绩一览表
5.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
学校重视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多措并举,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2013年,学校先后遴选18讲校级本科教学观摩课,听课青年教师达347人次。开展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共有165名教师加入到竞赛行列,形成了全员参与、层层选拔的大赛格局,一批青年教师崭露头角。在2013年校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项目中设
12

283项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专项课题,青年教师参与面达40%以上。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团的指导作用,对青年教师累计听课次数达173余次,其中对新引进教师听课次数达75余次。此外,各学院依靠传帮带、实施教学能力提升计划等途径,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
6.教学激励与表彰
教学激励与表彰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尊师重教氛围,保护教师教学积极性,挖掘教师教学潜能。2013年,学校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引导教师乐教善教,开展了卓越教学贡献奖、教学名师、教坛新秀等荣誉称号的评选工作,共评选出卓越教学贡献奖2名,教学名师10名,教坛新秀10名,并举行庆祝第29个教师节颁奖典礼,对获奖教师进行集中表彰。
五、学生学习效果(人才培养质量) 1.毕业与就业
2013年,学校应毕业人数为5565人,实际毕业人数5468人,毕业率为98.26%,学位授予人数5405人,授予率为97.12%截止2013831日,201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含考研率)达到93.11%,考研录取率达到24.12%2013年,学校共有推免研究生230人,其中,推免到科研院所、“985程”高校占总推免生的46.96%。在全省选调生工作中,学校共有43名毕业生进入体检和考察环节,入围人数居全省高校之首。学校连续6年获“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称号,并入选“2012-2013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13

2.本科生四六级通过率
3.学生获奖情况
2013年,学校有1名本科生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2名本科生入选省励志成才典型50强。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共有768人次获奖,其中国家级特等奖14项、一等奖27项,省级一等奖及以上28项。其中,学校参加部分竞赛的获奖级别在全省甚至全国都名列前茅,如:在2013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得全省第一的好成绩;全省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获奖,位列参赛高校之首;在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有较大影响的竞赛中,学校获奖数量在全省也名列前茅。
4.毕业生成就
建校以来,学校累计为国家培养了全日制高等专门人才20万余名,其中为基础教育培养教师10多万人,为国家经
14

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如今有一大批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卓有建树。2013年,校友鲁志宏任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党组副书记,梁桂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韩斌研究员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学东任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杨明生、李为民和余捷当选2013年度“江淮好校长”,管必红入选全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十大杰出企业家,倪进祥被评为“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艺术家”等等。
5.媒体看师大
2013年,学校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积极宣传人才培养新举措,中央电视台、光明网、法制日报等国家级、省级主流媒体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给予高度关注。校内外媒体组织开展卓越人才培养基地、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等教学改革典型事迹宣传报道数百篇次,组织开展吴玲、路丙辉、周琦等典型师生宣传报道30多人,充分展示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效。
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校党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和各部门共同的努力下,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取得一些成绩,但与高水大学建设的目标与要求相比,在本科教学工作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距离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仍有差距;实践教学环节仍需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足等问题。
面对存在的问题,学校将努力加强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着力强化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学校将继续开展职后培训、教学观摩、教学能力竞赛等

15

活动,进一步完善课程质量评价标准,开展课程评估。推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恢复青年教师助教制度,建立新进教师、新开课教师授课资格审核制度。建立优秀课程教案和课件、优质课堂教学影像和相关教学软件等教学资源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二)着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学校将继续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力度,增加实验教师编制,改善实验教师待遇,增加实践教学专项经费。进一步拓展“生源、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积极推进学科竞赛活动。继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制定专业实践能力考核标准,制定各非师范专业实习实施细则,试行师范专业实习前技能考核过关制度,制定各非师范专业实习实施细则,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
(三)着力推进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创新
学校将继续完善化学创新实验班、卓越语文、卓越理综、卓越司法等拔尖人才培养,深入实施卓越英语、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推进英语、新闻传播学等学科专业领域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继续坚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完善与行业企业合作育人机制。按照资源共享、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基本要求,探索与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开发优质教材、组织教学团队、共建实践平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科研与教学的互动、培养与需求的对接。
2014年,学校将以“省部共建”和“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契机,围绕“打造国内一流本科教育”的目标与要求,
16

牢固确立本科教学基础地位,把本科教学工作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来抓,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质量的根本标准,在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指引下,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早日建成高水平大学的“师大梦”而努力奋斗!

17

《安徽师范大学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