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的知识点

疟疾

一、概述与简介

1定义:疟疾是由按蚊叮咬人传播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

发病机制:疟原虫先后在肝细胞、红细胞内繁殖,引起红细胞成批破裂而发病。

临床特点:突发寒战、高热、继之大汗后缓解,间歇性发作。

2、疟疾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三千年前),来源于意大利文,疟疾在我国古代称为瘴气,可谓一根枕木一条命民间俗称打摆子本病是由雌按蚊叮咬人体,将其体内寄生的疟原虫传入人体而引起的。疟疾是以周期性冷热发作为最主要特征,脾肿大、贫血以及脑、肝、肾、心、肠、胃等受损引起的各种综合征。

3、法国人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1880年在人红血球中找到疟原虫,英国医生Sir Ronald Ross1897年在蚊胃中发现疟原虫两人均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4定义: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侵入人体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540%的人口生活在流行区传播速度快年死亡人数达170~250万人每天均死亡约300090%的疟疾发生在非洲

6、中国21个省(市、区存在传播),90年代末,疫情出现回升,有点状暴发,面临输入病例威胁

7、全省共分布有19个一类县区,主要集中在边境地区,云南省与海南省是全国流行最为严重的疟区,昆明市作为省会城市,面临输入性病例的威胁

8、疟区从事农业生产、在田棚及森林从事野外作业人员、从无疟区到疟区打工的民工、出入境留宿人员均为高危人群,最容易感染疟疾!人群普遍易感,防止蚊虫叮咬!

9、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由4种不同的疟原虫引起:

间日疟,病原为间日疟原虫;

      三日疟,病原为三日疟原虫;

      卵形疟,病原为卵型疟原虫;

      恶性疟,病原为恶性疟原虫。         

10、人感染疟原虫后可产生相当程度的免疫,所以在疟区,当地人由于早年多患过疟疾,均获得相当程度的免疫力。而外地人由于无免疫力,进入全疟区后容易被感染。 疟区的婴儿,降生后一个月内,有来自母体的抗体保护;一个月后,疟疾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很高。

11、临床表现为间歇性寒颤、高热、继大汗后缓解为特点恶性疟发热不规则,可引起脑型疟。

12、目前世界疟疾猖獗具有三大原因:

       恶性疟原虫对氯喹耐药

        按蚊对有机磷等杀虫剂耐药

        尚未研发成功有效的疟疾疫苗

二、病原学

1、疟原虫: 间日疟原虫

                      卵形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

2、疟原虫生活周期

3、疟原虫生活史比较复杂。一个完整的生活史包括在人体内的生长及繁殖(肝细胞内一红外期,及红细胞内一红内期)及在按蚊体内生长及繁殖两个阶段。

【四种疟原虫的生活史基本相同】:

疟原虫在人体内发育:红细胞外期:按蚊吸人血时唾液中的子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的末梢血液中,约经30分钟,随血流进入肝脏,在肝内发育,进行裂体增殖,此时期称红细胞外期,简称红外期,亦称肝内期或组织期。红外期裂殖体增殖时间为:间日疟原虫8天,恶性疟原虫5.56天,卵形疟9天,三日疟原虫1112天。当红外期裂殖体发育成熟时,被寄生的肝细胞破裂,裂殖子散出,释放至周围血循环中,一部分被吞噬细胞吞噬,另一部分则侵入红细胞内发育。红细胞内期:红外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便开始在红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该期称红细胞内期,简称红内期。   在红内期,各种疟原虫完成裂体增殖周期所需的时间有所不同。间日疟和卵形疟原虫为48小时,恶性疟原虫为3648小时,三日疟为72小时。

在蚊体内发育:雌雄配子体在蚊体内的发育和繁殖包括配子生殖和孢子增殖两个阶段。

4、疟原虫在人体红细胞内形态-薄血膜

三期六种形态滋养体期:大、小滋养体裂殖体期:成熟、未成熟裂殖体配子体期:雌、雄配子体

5、名词解释

孢子增殖期: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的时期

红细胞外期:疟原虫在肝细胞内发育的时期

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发育的时期

潜伏期:感染疟原虫至临床症状首次出现的时间

6、发展过程

1间日疟原虫-早期滋养体(小滋养体)

被寄生的红细胞胀大,颜色变淡,出现能染成淡红色的小点,称薛氏小点细胞核位于虫体一侧,颇似戒指的红宝石,又被称环状体。虫体胞质较少呈环状,中间为大空泡经810小时,虫体增大,伸出伪足。阿米巴样体-伪足活动增加,虫体有空泡

2间日疟原虫-晚期滋养体(大滋养体)

        1、滋养体充满RBC RBC变形2、原虫胞质大,变形,有一大空泡 3、胞核增大

3间日疟原虫-裂殖体期

     未成熟裂殖体:40小时晚期滋养体发育成熟,虫体变圆,空泡消失,核开始分裂,受染RBC 变大、颜色苍白、形态不规则.成熟裂殖体:裂殖子1224个,平均16个,排列不规则,虫体占满胀大了的红细胞。从红细胞释出裂殖子的全过程约需1分钟。在血液中的裂殖子,一部分被吞噬细胞吞噬,一部分侵入健康的红细胞,重复裂体增殖过程。

4间日疟原虫-配子体

雌配子体:虫体较大,占满胀大的红细胞;胞质致密,色深蓝;核小致密,深红色,多位于虫体一侧。

雄配子体:虫体较小,胞质浅蓝;核大疏松,淡红色,多位于虫体的中央。

7、恶性疟原虫

除重症疟疾外,血涂片检查通常只能看到恶性疟原虫的小滋养体和配子体期,大滋养体和裂殖体很少出现在外周血液。

1恶性疟原虫小滋养体

环纤细,约为RBC直径的1/51个,但2个常见红细胞常含2个以上原虫虫体常位于红细胞的边缘 ,呈鸟飞状

2恶性疟原虫大滋养体

一般不出现在外周血体小结实,圆形,不活动疟色素集中一团,黑褐色原虫此时开始集中在内脏毛细血管

3恶性疟原虫配子体

雌配子体:新月形,两端较尖;核致密,深红色,常位于中央;色素黑褐色,分布于核周围。雄配子体:腊肠形,两端钝圆胞质色蓝而略带红色;核疏松,淡红色,位于中央;色素黄棕色,小杆状,在核周围较多。

4恶性疟原虫裂殖体

裂殖子836个,通常1824个,排列不规则疟色素集中成一团虫体占红细胞体积的2334

8、厚血膜中的疟原虫形态

用厚血膜检查疟原虫可使检出率明显提高

9、间日疟原虫在RBC内的形态

小滋养体(环状体) 较大。核一个,较大,胞浆较厚。常呈

大滋养体较大。呈阿米巴样,形状不规则。核位于胞浆之中或外边,胞浆常缩成圆形或断

裂成数块。色素分布不匀

裂殖体较大。裂殖子12~24个。裂殖子较大

配子体较大。圆形,色素粗大。雌配子体大于雄配子体。雌配子体核小、胞浆浅蓝色。雄

配子体核大、胞浆深蓝色

10、恶性疟原虫在RBC内的形态

小滋养体:较小。核1~2个,较小,胞浆纤细。常呈飞鸟“V”断环

大滋养体:较小。常呈圆形,色素细小,或结成1~2个团快

裂殖体:较小。裂殖子8~26个。裂殖子较大

配子体:大配子体新月形,小配子体腊肠形

11、疟原虫子孢子多型性假说

间日疟、卵形疟:速发型子孢子、迟发型子孢子(休眠子)

三日疟、恶性虐:无迟发型子孢子

休眠子=复发根源

三、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病人和无症状的血中有配子体的人是疟疾的传染源。

2.传播媒介 为按蚊。按蚊共200种左右,但传疟者并不多,只有吸人血、对疟原虫易感、群体的数量大、生活期较长、子孢子可在其体内发育成熟的蚊种才可成为媒介。而且一种按蚊在甲地起传疟作用,而在乙地则不一定。

3、传播方式 绝大多数为被有传染性的按蚊叮咬后而受染。罕见的情况下经胎盘的先天性感染、输血、麻醉药成瘾的人打麻醉针时针头或注射器消毒不良等均可传染。

4、易感者 所有人对4种疟原虫均易感。但黑种人对间日疟敏感性差。原因不明。 人感染疟原虫后可产生相当程度的免疫,所以在疟区,当地人由于早年多患过疟疾,均获得相当程度的免疫力。而外地人由于无免疫力,进入全疟区后,不被感染者极少。 疟区的婴儿,降生后一个月内,由于受来自母体的抗体保护,一个月后,疟疾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很高。

5、流行概况

      疟疾在全球致死性寄生虫病居第一位。目前约27亿人居住在流行区。每年新发疟疾为1.4亿~2.9亿例,病死约21万~63万例。死亡病例中约2/35岁以下的幼儿。

       地域分布呈世界性分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最严重,温带主要在夏秋季流行。超过85%的死亡病例发生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季节分布 夏秋季发病较多,热带、亚热带地区四季可见。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急性期 轻度肿大,红细胞含有疟原虫与疟色素。         

      长期反复发作脾肿胀明显,较硬,切面呈青灰色 脾髓网状组织纤维化,脾髓多为

大单核细胞。

轻微肿大,肝细胞混浊肿胀与变性,Kupffer细胞大量增生,内含疟原虫与疟色素。脑(恶性疟)脑组织水肿,充血,白质小出血点。微血管明显充血,充满疟原虫与疟色素,红细胞凝集,阻塞微血管引起坏死出血。

四、发病机理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蚊媒传染病红细胞外期不出现症状红细胞内期引起疟疾症状,发作周期和红细胞内期成熟的裂殖体疟原虫胀破红细胞的时间完全一致。 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细胞功能增强,故可引起肝、脾肿大,多次发作可致贫血等。

当成熟的裂殖体胀破红细胞,大量的裂殖子进到血流时,这些异性蛋白及代谢产物毒素等,刺激人体的体温中枢,引起机体的异性蛋白反应,使人体发冷发热,这种反应的初期使人体外周血管收缩,以减少体温散失和有助于体温上升,这时病人皮肤苍白,口唇指甲发紫,病人感到寒冷发抖,此时体内温度已经上升。     当体温升高时病人皮肤扩张而散热,病人在这时血内的疟原虫又侵入健康红细胞内,血内的异性蛋白消失,最后则是出汗退热,一切症状消失,病人进入间歇期,此期是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繁殖的时期,病人无症状。

间日疟要48小时繁殖一代,因此每隔一日发作一次;三日疟要72小时繁殖一代,每隔二日发作一次;恶心疟每隔48小时繁殖一代,恶性疟的大滋养体要进入内毛细血管繁殖,又引起一次滋聚热和裂殖体成熟胀破红细胞,裂殖子引起的裂体热,恶性疟在48小时内有两次发热,因此恶性疟多出现稽留热和不规则热型

五、临床表现

1、潜伏期:间日疟 1315d;卵形疟 1315d;三日疟 2430d 恶性疟 712d 

典型发作(paroxysm)寒战期:突发寒战,持续10分钟~2小时。

高热期:体温迅速上升,可达40℃以上, 全身酸痛乏力。神智清楚,无明显中毒症状,

持续26小时。

大汗期:大量出汗,体温骤降,仍感乏力,持续30分钟~1小时。

间歇期:间日疟和卵形疟48小时;三日疟72小时; 恶性疟 3648小时。病程早期

间歇期可不规律,经数次发作后即逐渐变规律。

2、传染途径

(1)通过有感染性的按蚊叮咬。

(2)输血感染。在我国南方及国外疟疾流行区,献血者的血液可能含有疟原虫,输入病人后产生疟疾,其潜伏期比按蚊叮咬者明显短促,输血量越大,次数越多,潜伏期越短。

(3)通过注射器感染。钟惠澜等于1938年冬季无蚊虫期间,在北平发现突然爆发流行恶性疟疾,曾收治23例,并在当时为日军服务的朝鲜人开设的吗啡、海洛因小店中的注射器内找到了疟原虫,这是世界上首次记录。

3、潜伏期:

其长短取决于:疟原虫的种类和株别。疟原虫感染的数量。感染的方式,例如由天然感染或人工感染,如经注射感染,是由皮下注射或输血引起。受染者的健康状况与免疫状态。是否服过抗疟药。过去患疟史。恶性疟最短,一般7-121天。三日疟最长,平均28天。间日疟及卵形疟平均1317天,有些间日疟虫株潜伏期长达9个月或更长。潜伏期末可出现前驱症状,主要有头痛、恶心、食欲不振等。

4、临床表现

发热

(1)发热早期疟疾的发热与疟原虫的无性生殖过程密切相关。开始的四、五天内,发热并无周期性特点,而呈弛张热、间歇热或其他不规则热型,热度达39c以上,肝常触及并压痛,血内疟原虫即使有,也很少。疟原虫的无性生殖节奏性确立之后,即可出现典型的周期性发热。

(2)典型的热发作间日疟与卵形疟的发热周期为48小时左右,所以隔日发热一次。三日疟为72小时,所以隔两天发热一次。恶性疟则天天发热。间日疟、三日疟或卵形疟如有双重或三重感染时,也可天天发热。如果同时感染两种或三种疟原虫,发热的表现当更为复杂。

热发作的时间,间日疟、三日疟与恶性疟多在上午,卵形疟多在晚上。

3典型的热发作分三期,即寒战期、发热期与多汗期。寒战期:发冷寒战骤然开始,若在盛夏,虽盖棉被数层也感不暖。此期共半至两小时,而后体温上升。发热期:寒去则热来,体温上升,高达4041c,症状加重,皮肤发热,面红,结膜充血。口渴,多欲喝凉水,时有呕吐,下泻。呼吸急促,脉速而浮,达120150/分。头痛剧烈,辗转不安,呻吟,小儿或病重的成人可出现惊厥,谵妄或昏迷。尿少而赤,尿道灼痛。患者热感,多揭去衣服。一般为期46小时,而后进入多汗期。也有长达1024小时不退热者。多汗期:体温急剧自动下降,达36c以下。大汗淋漓、衣服湿透,症状缓解,呼吸脉搏恢复正常,进入休止期。自觉舒畅而乏力,嗜睡,入睡数小时,醒后畅快,至疟原虫完成第二次无性生殖时,再重复同样发作。 两次热发作的间歇期内,多数患者体温正常,自己感觉良好。而在下一次热发作来临之前症状则很快明显化。 间日疟不经治疗时,第一周典型的热发作及症状均较重。以后逐渐减轻,经68周的反复发作,多自行缓解。但有些患者再经数周或数月可复发。恶性疟不经治疗,难以自行缓解,常致命。 各种疟疾的热发作期内,大多数患者周围血内可查见疟原虫,特别是恶性疟。发热一两周后,脾即可触及并继续增大,肝有时可触及并有压痛。肝功能可呈一过性失常。

5各种疟疾的临床特点

(1)间日疟发热最为多见,经短期弛张热后,出现隔日的热发作,成人多有热发作的典型三期,但儿童病例则多不典型。症状与恶性疟相同但较轻。发病早期即出现脾辨大、贫血和白细胞减少。严重并发症少见,儿童可惊厥,本病很少致命。

三期:  寒颤期:急起寒颤、畏寒、面色苍白,持续时间10分钟-2小时  

高热期:寒颤后,体温迅速上升,达39-40度,直至更高,全身酸痛、口干、烦躁、

面色潮红,可持续2-6小时  

大汗期:全身大汗淋漓,体温迅速降至正常,除乏力外,其它症状明显缓解,持续1-2

小时

(2)卵形疟临床表现与间日疟相似。

(3)三日疟隔两日热发作之外,还有三个重要特点:无症状的虫血症患者较多见,成为输血方面的重要问题。三日疟肾病,以非洲儿童患者为多。疟原虫可在骨髓内存活二三十年而复发。

(4)恶性疟多起病急、无寒战,出汗期不明显,且热型不规则,持续高热,发热期往往长达20-36小时以上,前后两次发作的间歇较短 恶性疟没有免疫力的人患恶性疟后并无典型的临床表现,而呈多种多样的异常.易误诊漏诊。发热的周期性很不规则,一般多每天发热。未出现并发症的患者,症状可能只有头痛、全身不适、恶心、呕吐、全身关节疼;查体可见不同程度的肝脾肿大和贫血。病程越长或感染越重时。肝脾肿大和贫血的程度也更明显。这种不很惹人注意的临床表现,可突然恶化为难以抢救的凶险危象。

5非典型疟疾:多次感染后有免疫力类似感冒,有肩胛痛、关节痛、眼痛等非典型症状

6凶险型疟疾88.3100%由恶性疟疾引起,偶可因间日疟或三日疟发生。在暴发流行时5岁以下的幼儿,外来无免疫力的人群发生率可成20倍的增长;即便当地人群,治疗不及时也可发生。临床上主要有下列几种类型

7凶险型疟疾脑型最常见。其特点:常在一般寒热发作25天后出现,少数突然晕倒起病;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可烦躁不安,进而嗜睡,昏迷;抽搐,半数患者可发生,儿童更多;如治疗不及时,发展成脑水肿,致呼吸、循环或肾功衰竭

8)、脑型:主要是恶性疟的严重临床类型,偶见于重度感染的间日疟。  临床表现:急起高热、剧烈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实验室检查血涂片中易见疟原虫。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大多正常或轻度增多。蛋白质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预后凶险,病死率可达9%。严重者可发生脑水肿,呼吸衰竭而死亡。                         

9凶险型疟疾肺型   通常出现于恶性疟病程第五天左右,表现为急性肺水肿而致急性呼吸衰竭,并可出现昏迷,抽搐和尿毒症等表现。胃肠型临床表现类似急性胃肠炎,腹泻每天可达数十次,大便可为黏液便、血便等。也有剧烈腹痛,伴有呕吐。本型多数预后良好。但重症者,可有休克、肾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

1)精神错乱是脑型疟的先兆,进一步恶化可出现搐搦、昏迷、超高热与定位性脑损害,2)急性肾功能衰竭后,尿量减少,故应定时检查尿量与血中尿素含量,以便早期发现肾功能衰竭,因为经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常可挽救生命。3)黄疸合并肝功能失常,易误为肝炎。4)严重贫血常合并心力衰竭或血红蛋白尿。5)有时出现严重水泻,类似霍乱,并可出现水电介质失衡、肺水肿和休克。6)有的病例很象急腹症或急性阑尾炎。7)急性心肌炎预后凶险,易致命,需注意。

10其它症状和体症

贫血脾脏肿大:早期轻度肿大、质软,多次发作后明显 肿大,质硬,不回缩肝脏肿大:压痛,肝功ALT升高

5并发症

1急性血管内溶血 黑尿热是恶性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他如三日疟、间日疟少见,是由于并发急性溶血所致。主要表现为急起寒战、高热、腰痛、进行性贫血和黄疸,尿量骤减呈酱油色。尿中有大量血红蛋白、管型、上皮细胞等。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溶血尿毒综合症并发急性溶血的可能原因有1、病人红细胞中缺乏葡萄糖-6- 磷酸脱氢酶。

2疟原虫释放的毒素。

3抗疟药的应用(如伯氨奎琳、奎宁等)。

4人体过敏反应。恶性疟的并发症较为常见,而且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并发症除黑尿热外还有急性肾功能衰竭、血糖异常、肺水肿、黄疸和肝功能不全、感染等。

6再燃经治疗症状受到控制,但在28d内出现原虫血症及临床症状。为体内残存的红内期疟原虫重新大量增殖引起。四种疟疾均有再燃。

复发距初发半年后。见于间日疟 、卵形疟。三日疟、恶性疟无远期复发(无迟发型子孢子)。 输血后疟疾、母婴传播的疟疾不会复发。

六、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RBCHB下降,WBC正常或减少疟原虫检查:外周血涂片吉姆萨染色                          -厚片   寻找疟原虫                    

 -薄片   鉴定疟原虫种类骨穿:阳性率较高血清学检查:感染后34周才有特异性抗体出现临床应用价值较小,仅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七、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发病前疟疾流行区居住或生活史,近期输血史。临床表现  典型疟疾的临床表现是间歇性寒战、高热与大量出汗。实验室检查   疟疾诊断的确立有赖于厚或薄血涂片,直接镜检疟原虫。诊断性治疗氯喹3日治疗方案,2448h控制发作。

诊断要点

一、流行病学资料:有在疟疾流行区生活或旅游史,近年有疟疾发作史或近期接受过输血。二、临床表现:典型的周期性寒热发作,伴有脾肿大和贫血。三、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血涂片检查、腹部B超检查等

辅助检查

一、血象: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可有红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减少。

二、疟原虫检查:血涂片染色查疟原虫是确诊的最可靠方法。另外,可做骨髓穿刺涂片染色查疟原虫。

三、疟原虫抗原快速检测:经近年的临床应用证实,该方法简单、快速、方便、准确。

四、腹部B超检查可见肝、脾有不同程度的肿大。

带虫者:无临床症状,但镜检出疟原虫临床诊断病例:流行病学史、典型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史、不典型症状但假定性治疗有效确诊病例: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且镜检出疟原虫

鉴别诊断

1脑型疟疾

流行性乙型脑炎夏秋季,小儿多发,急起持续高热,意识障碍,昏迷,抽搐。当地有该病流行。一般无寒战与大汗,脾不肿大,无贫血。白细胞多增高,反复血片检查找不到疟原虫。中毒型菌痢小儿突起高热,抽搐,昏迷,甚至呼吸衰竭与休克。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加。肛拭或灌肠取材镜检可见大量红、白及脓细胞,培养可有病原菌生长。

2黑尿热

与其他急性溶血性贫血鉴别:如蚕豆病多发生于蚕豆收获季节,发病前12d有吃蚕豆史,在溶血发生前无发热。

八、治疗

选药原则 

感染虫种原虫密度病情局部地区的耐药类型当地可供使用的药物恶性疟疾:联合用药避免产生耐药

1主要抗疟药物及特点

1喹啉衍生物:大多数针对红细胞内期,控制症状氯喹、氨酚喹啉、甲氟喹、奎宁、卤泛群、伯氨喹青蒿素及衍生物:破坏原虫膜系结构,起效快,用于凶险疟疾抢救    青蒿素、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蒿甲醚抗叶酸类:抑制叶酸合成酶,主要用作联合治疗周效磺胺,乙胺嘧啶核蛋白合成抑制剂:抑制核蛋白合成,常作预防用药四环素、多西环素、克林霉素

2治疗-主要控制发作的药物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红细胞内裂殖体有迅速杀灭作用。

青蒿素多用于凶险型疟疾及耐氯喹者。毒副作用较少,可用于体弱病者,妊娠早期妇女应慎用。

青蒿琥酯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而少,耐药率很低。适用于孕妇和脑型疟疾。

氯喹:对红细胞内裂殖体有迅速杀灭作用。是非耐药疟疾控制发作的首选药物。高效、耐受性好、不良反应轻。

3防止疟疾复发和传播的药物-伯氨喹杀灭肝细胞内疟原虫裂殖体和休眠子,杀死红细胞内配子体。副作用:消化道症状,可引起G6PD缺乏者溶血。

4预防的药物-乙胺嘧啶(pyrinethamine)杀灭各种疟原虫的裂殖体。对红细胞内期未成熟的裂殖体也有抑制作用。抑制各种疟原虫配子体在蚊体内的生长发育,防止传播。副作用:消化道症状、头晕。

2特殊情况的抗疟治疗

1脑型疟

抗疟治疗:选用青蒿琥酯、氯喹、奎宁、磷酸咯萘啶四种药物,国内最常用青蒿琥酯静脉注射。青蒿琥酯:成人1.2mg/kg体重每次。首剂注射后42448小时分别再注射1次。若患者的神志恢复,可改口服。氯喹:成人16mg/kg4小时内静脉滴注,继以8mg/kg,于2小时内滴完。每天总用量不超过35mg/kg。对症治疗脑水肿与昏迷,及时积极脱水。监测血糖,及时发现和纠正低血糖。低分子右旋糖苷,有利于改善微血管堵塞。高热可给醋氨酚、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超高热患者可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2耐药的疟原虫感染

青蒿琥酯和甲氟喹:对耐氯喹疟原虫感染效果好、不良反应轻、价格便宜,在妊娠妇女及儿童中安全,前者为我国首选,后者为欧美无青蒿琥酯国家耐氯喹疟疾首选。联合用药方案:甲氟喹加周效磺胺蒿甲醚加卤泛群青蒿琥酯加苯芴醇乙胺嘧啶加周效磺胺咯萘啶加乙胺嘧啶耐氯喹恶性疟疾:青蒿素类联合、甲氟喹联合青蒿琥酯、奎宁联合多西环素或克林霉素。

3妊娠妇女疟疾

妊娠妇女:对疟疾易感,并易发展为重症,可导致流产或先天性感染。抗疟治疗妊娠早期:氯喹敏感者用氯喹耐氯喹或恶性疟感染者可选用奎宁联合克林霉素妊娠中晚期:青蒿琥酯联合克林霉素奎宁联合克林霉素

、预后

1差异较大

2危险因素:原虫种类婴幼儿感染延误诊治(忽略流行病学史)耐药虫株感染

、预防

管理传染源及时发现患者,根治疟疾现症病人。根治带疟原虫者(抗复发治疗)常采用乙胺嘧啶与伯氨喹联合治疗。切断传播途经:防蚊、灭蚊。保护易感人群:疫苗接种与药物干预相结合。 疫苗预防:已在非洲进行三期临床试验。 预防性服药:氯喹(孕妇儿童)。甲氟喹或乙胺嘧啶或多西环素(耐氯喹)。

预防与治疗

1疟疾用药

目前治疗间日疟最有效的药物是氯喹和伯喹;恶性疟则从青蒿琥酯、蒿甲醚、哌喹和科泰新中任选一种加2天伯喹一治疗

2停药时间

一般至少要服5~8天,否则疟原虫会残存在体内,造成日后的复发

3卫生部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

(一)间日疟:我国执行的是氯喹、伯氨喹8d疗法。成人量氯喹1.21.5g 3日分服(10.6g,第23日各0.30.45g),加伯氨喹90180mg48日分服(每日22.5mg)

(二)恶性疟:强调以青蒿素为基础或联合用药   双氢青蒿素,口服总剂量为480mg7天服,每天一次,每次60mg,首次加倍

(三)疑似病例假定性治疗成人量氯喹0.6g顿服,在氯喹抗性地区用哌喹0.6g顿服。确诊后按前述方法治疗。

(四)重症病例治疗用青蒿琥酯钠或咯萘啶或蒿甲醚或二盐酸奎宁注射作抗疟治疗。输液,补充维生素,并作支持和辅助治疗。对症治疗和并发症处理。

4防止复发:

1常用药物伯氨喹啉:本品可杀灭各种疟原虫的组织期虫株,尤以间日疟为著,也可杀灭各种疟原虫的配子体,对恶性疟的作用尤强,使之不能在蚊体内发育,对红内期虫株的作用很弱。不良反应有头昏、恶心、腹痛等,少数病人可有药物热、粒细胞缺乏等,停药后即可恢复。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服用本药可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一旦发生应停药作对症治疗。用法与用量:成人每次13.2mg,每日3次,连服7天。

2磷酸哌喹:目前常用的剂型是与青蒿素的复方制剂(科泰复)。

5对症治疗:

1体温过高者给予物理降温。2保证液体入量。3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防止血管内红细胞凝集,有利于DIC的治疗与预防。4有脑水肿时,用20%甘露醇250ml快速滴注,每日23次。5重症患者可适当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6疾病预后

间日疟、三日疟与卵形疟的首次发病者,无严重并发症的一般预后良好,预后一般良好。恶性疟经足够治疗者预后亦好。再燃: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受到控制,但血中仍有疟原虫残存,当抵抗力下降时,疟原虫裂体增殖临床症状出现 复发:疟疾发作数次后,由于机体产生的免疫力或经彻底治疗而停发作,血中原虫也被彻底消灭,但迟发型子孢子经过一段休眠期的原虫增殖后再入血流并侵入红细胞,引起发作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根治现症病人和带疟原虫者。急性期病人症状消失后可解除隔离。

二、切断传播途径:消灭按蚊孳生地及杀灭蚊虫。

三、保护易感人群:注意个人防护,穿长衣、长裤,房间内要防蚊、驱蚊,如使用蚊帐、驱蚊剂等。

具体:1前往疟区-预防疟疾

2避免蚊虫叮咬

3服用预防药

4生病时立即就医

5置备应急治疗药品

6返回原居地

1避免蚊虫叮咬:黄昏以后关好门窗,避免黄昏以后黎明之前蚊虫叮咬着长袖、长裤,避免皮肤暴露,暴露部位可擦驱蚊膏或防蚊油,    如驱蚊宁可喷洒杀虫剂或点蚊香驱避蚊虫睡觉时使用蚊帐,检查蚊帐是否有破洞或漏洞

2服用预防药:复方磷酸派喹和磷酸萘酚喹片是目前常用的预防药,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均有销售根据医师建议选购适宜的预防用药,到达疫区前服用服用预防用药后仍有可能受到感染

3生病时立即就医:进入疫区后,如发热在37.5℃以上的三热患者(即: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不明原因发热者),应迅速就医,如延误治疗,可能致命离开疫区后,如有类似疟疾症状发生时,应立即就医,并将旅行/务工资料告知医师,以供诊断参考

4置备应急治疗药品:少数人感染疟疾后可出现凶险发作,多见初次发作、婴幼儿疟疾和孕妇疟疾,故需置备应急治疗药品应急药品应具有高效、速效、使用简单、携带方便等优点5能作为应急药品的有:复方双氢青蒿素片、双氢青蒿素哌喹片和复方磷酸萘酚喹片等

返回原居地:返回原居地后,需报告有关卫生部门,接受疟疾检查感染疟疾治愈者返回原居地,需到疾控中心进行复查,以便根治

【三热病人血检】

血检对象一般为疟疾、疑似疟疾和不明原因发热的“三热”病人。首先要根据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史进行临床诊断,以确定是否为血检对象。 医疗机构优先采用镜检 镜检要求同时涂制厚薄血膜,吉氏染色 必须认真填写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登记表,不能有缺项。 保留镜检过的血片和使用过的快速诊断(RDT)试剂盒,以备上级抽样复查,经上一级机构同意后方可清洗。

间日疟治疗方法

1)对临床诊断病例和血检确诊病例给予氯、伯8日疗法;

2)对发冷发热且无法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的患者进行抗疟药试治3天,3日后有效者按疟疾病例继续完成全程治疗,无效者不再进行抗疟治疗。各级医疗机构(包括村卫生室)对治疗对象开展督导服药,认真填写《间日疟病例治疗督导服药登记表》。

恶性疟病例治疗

按照卫生部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恶性疟病例进行治疗。

间日疟病人休止期根治 在疟疾休止期对上一年度的间日疟病人开展抗复发治疗,以达到对间日疟病人的根治。

根据《间日疟休止期根治督导服药登记表》,给予服药对象伯氨喹治疗8天,每天进行督导服药工作,做到送药到手,看服下口,签字再走

《疟疾的知识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