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与抄袭

模仿与抄袭

/水蓝色的赫敏

艺术创作领域的模仿与抄袭,早就是一个被人讨论过多次的问题。最近,12岁男孩夏建强的画作被认为是天才作品大加称赞,却又有人指出,他的画作无论从构图还是色彩上都与画家几米的作品极为相似。 网络上为此争论不休。这又一次引发了人们对此类问题的关注。

实际上,在艺术创作领域,尤其是绘画领域,模仿与抄袭的概念,一直是很难界定的。模仿,甚至临摹,在绘画中,都是件寻常的事情。在初学绘画的年纪,临摹名人作品,是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绘画的功力往往会得到很好的锻炼。而不同的是,抄袭则是个贬义的概念,抄袭别人的作品,往往意味着原搬照抄而没有自己的思考。

模仿与抄袭的区别,与其细讲概念上的不同,不如说是在绘画创作中“有心”“无心”的问题。人的创作才能不是与生俱来的,创作灵感也不是自然而然就会闪现出来的,一件好的艺术作品,它的作者在创作它时必然需要从某种事物上获得灵感。这些事物,有的是自然界中的风物,有的是生活中的微小事件,而有的就是名师大家们已然成名的作品。从大家的画作里得到灵感进行创作,抑或模仿这些作品,本身并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相反,如若在创作中能加入自己的思考,融入自己对于生活的体悟,便是值得鼓励的。艺术史上,很多艺术家都是从前人作品的模仿和学习中开始了创作,之后慢慢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中国画的创作尤为典型,更是有学画如偷拳一说。

张大千被称为“临摹大师”,他善于临摹,最善临摹石涛。他模仿石涛的画作,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以至于鉴赏者要费大力气来区分赝品与真迹。而张大千的诸多模仿画作,往往融合许多名家的风格意境,从不依样画葫芦,从不拘泥笔法的皴染勾勒,独具魅力,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无独有偶,亨利·豪里达的《但丁与贝特丽丝邂逅》描写的是但丁与贝特丽丝相遇并一见钟情的情景,画面阳光而浪漫。而画家黄永玉用相同的图式把三位美丽的女子改画成三位肥女,把站在桥头的但丁改成叼着烟斗的自己,以此戏说自己当年的感情境况。两图相比,情景令人忍俊不禁。有人说“先生移用一些名句或名画再创作去表达一种认同或另作趣解的作品并不少见。”黄永玉借别人的图说自己的事,这又是模仿的另一种形式,艺术在此别开洞天。由此可见,模仿并不可怕,贵在“仿”后思“变”。

因此,在我看来,在这件事中,夏建强的母亲不该打着“天才画家”的名号包装他,众人也不该搬出道德和法律两座大山去针对一个孩子。与其花时间去讨论一幅画作是否模仿或是抄袭,不如静下心来看看它的作者是否用心是否真诚。与如今市面上一些不知所云一心为牟利批量生产的画作相比,那些用心的模仿画作是不是可以少受一些非议呢?

最后,还是希望众人多一些宽容,还艺术创作者们一片自由的天空吧。

《模仿与抄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