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及范围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问题,目前学术界普遍接受的是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在20031017日第32届大会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公约》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公约》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3月和12月分别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进一步界定了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范围。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

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

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

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

根据《公约》的规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下特征:

1 无形性。它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占有任何具体的物理空间, 看不见, 摸不着, 只能被人们的感觉所感知, 从而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性。例如, 端午节是一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任何有形物质载体,以一种节庆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于2008年开始将端午节定为国家法定节日, 就是充分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无形性特征而采取的一种有效保护方式,使其内容的丰富和文化的传承有了可能。

2 传承性。它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各个群体或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传承积淀下来的。具而言之, 一种具体的文化形式, 只有经过历史的演进, 承载了人们厚重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品格, 才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此种特征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是要为其传承创造良好的氛围,保持其原生态环境,使之能够延续、传承。

3 实践性。它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表达其喜庆、欢乐、悲哀、痛苦等情感的形式, 其中凝结着各个群体或者团体的文化旨趣。此项特征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须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相联系, 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应以实践为基础。

4 活态性。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创造的文化成果, 它依附于特定的国家、民族、族群、地区或者个人而存在和发展, 因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延续首先需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 其次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其赖以传承的文化生态土壤,使之在这样的土壤上、这样的环境里延续下去。

5 开放性。它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延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发展的。以春节为例,按照传统习俗, 在春节期间, 人们通常要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除灰尘、送灶神、贴春联、吃饺子、放鞭炮、祭祖宗、走亲戚、串朋友、舞龙灯、踩高跷等。现在, 春节期间放鞭炮就受到了限制或禁止,增加了收看央视春节联欢晚会、集体团拜的新内容。因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上述各项基本特征,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将面临诸多困难。因此,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 既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文化主权, 也有利于促进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我国于2004 8 28 日批准加入《公约》。为了履行《公约》义务,我国立法机关已于2006 年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立法程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系统工程,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立档、研究、保护、保存、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的生活美,之于我们,它就如水和空气,我们

的生活离不开它,但却不一定了解它。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价值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价值,这是核心价值。它们记录着不同种族所特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展现了该民族自有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这些都能够有效的帮助后人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更全面客观的了解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人们交往也随之增多,相互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也不断的产生摩擦、碰撞,逐渐交叉、融合,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生动的体现了此特性,因此其文化价值的重要性和珍贵性是其它文化遗产无法比拟的。

(二)经济价值

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一般不能直接展现出来,往往要通过其文

化价值来体现,经济价值随着其文化价值的增大而增大。但非物质文化遗产如

果脱离了文化价值,脱离了一些如民间艺术节目、文化旅游等载体,其经济价

值也就难以体现了。从发生学来讲,即就其最初的根源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经济价值是其他一切价值(包括文化价值)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高度发展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被越来越重视并加以利用。

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

况,利用所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拓旅游业,尽量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

效益的双赢。如近年来国内流行的边疆游、西部游,吸引人们的除了对新疆、

西藏等地自然景致的向往,对其独特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憧憬也是重要的

因素,丝绸之路、雪域高原、宗教文化等都是吸引旅游者前往的不可忽视的资

源。另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特有的节日,如傣族的泼水节、藏族的望果节、

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芦笙节等,通过媒体及当地各方面的宣传和大力发展,

都已成为人们所熟知的节日,这些民族特色文化都促使前去探访的旅游者络绎

不绝,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旅游业科学合理的结合,可以进一步促进本地非物

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开发,从而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有

利于提高本地的综合实力。

(三)历史价值

传承着过去绚烂的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珍贵的历史财富,是最

浓缩的民族特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

类其它历史遗址、遗迹等一样,其产生都必须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特点之

下。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人类的生产结构和生

产力发展水平、风俗禁忌等多个方面,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是我国年代最为久远的戏曲种类之

一,是戏曲艺术界的珍品。自2000年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展开了“人

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的申报,每两年宣布一次申报成功的代表作。

昆曲艺术便是20015月第一批19个代表作之一,足以证明其重要艺术地位和历史价值。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进步,各种戏曲在唱腔等各方面也在不断变化更新,

但昆曲却不然,它拥有数量庞大的剧目,且保留了戏曲中大部分传统特征,剧

目中又承载着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源,因而又被成为艺术节的“活化石”。如透过

《牡丹亭》这一昆曲典型代表曲目,我们能够了解到当时社会的宗族家规礼数、

家庭伦理道德和民间婚姻观念等。

在我国民间,有大量的民间传说,它们中的很多都表现了人民对于历史事

件和人物的看法,而这些往往真实的反映了历史的本质,尤其是有关劳动人民

斗争史,能够是非分明,与过去统治阶级的历史家的故意隐瞒、颠倒是非不同,

因而在这方面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如《黄巢起义的故事》、《李闯王的故事》

等,虽其中很可能有一些虚构的成分,但其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是不可否认的。

总之,从历史价值的角度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同阶段历史文化精髓

的积淀,将所属区域的历史文化内涵充分地保存并展现出来。通过全方位地探究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民可以更加真实、全面、本真的了解曾经的

历史和文化。

(四)美学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形成成品后,大量存在于表演艺术、手工艺品等形式之

中,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艺术价值,是人类进行各种艺术、审美研究十分宝

贵的资源。通过这些炫彩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品,我们可以形象的看

到一个地区或民族的生活风貌、风俗人情、思想情感、审美情趣及艺术创造力

等,美学价值极高。

在我国,佛教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内涵和外延,

很大程度上展现于它的偶像崇拜方面。因而自古以来,一直到我们现代,动用

各种方式,铸造、绘制大量精美的佛像,这始终是佛教教务的重点。人们可以

从各种佛像的形态、质地等对其进行鉴赏和研究,从而了解佛教造像的美学感

染力。山东长清灵岩寺是对佛像造像艺术较好的呈现,与江苏栖霞寺、浙江国

清寺、湖北玉泉寺共同被誉为天下禅林的“四绝”,是其中唯一的北方名寺。寺

中千佛殿供奉的精美佛像姿态各异、造型逼真,仅从佛像体势方面而言,就有

坐像、立像、卧像等多种身姿。与此同时,佛像服饰装束的线条、层次、结构、

质感以及各种彩绘装饰灯,都展示出了令人惊叹的技艺水准和美学价值。

(五)科学价值

科学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中的价值标准和规范,较于物质文化

遗产,其拥有更多跨领域、跨学科的知识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体

现在,一方面可以保存和反映历史上各个不同时代的生产力及生产关系发展情

况、人类的认知水平和创造能力、科技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一些非物质文化

遗产其自身就具有十分高的科学含量。

在我国内蒙古地区就有传承下来如神话、祝赞词、民歌、人生礼俗、民间

医药、民间竞技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生动地映射出内蒙古地区内各

民族不同时代最为原生态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力发展的真实状态,具有积极且重

要的科学价值。正骨术是蒙古族人们在长期与大自然和疾病的顽强斗争中,形

成的特色医学技术。它源起于历史悠久的萨满医术,从现代自然医学的角度,

它是一种调整和强化人体自我康复能力的辅助疗法。所以,深受萨满医术影响

的科尔沁蒙古族正骨术,体现了蒙古族较高医学水平,同时对现代精神医学的

创新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科学启示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目庞大,种类繁多,具有极大的信息量,其除了上述的

以文化价值为核心的五种价值外,还有很多其它的基本价值,如精神价值、社

会和谐价值等,形成了多维度、多层面、全方位的价值体系。通过了解和掌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可以建立起文化的自信、自适和自觉的可持续发

展的和谐结构;另一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能够有效的促进我

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设计、实践和目标的实现。

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一些实践层面的问题不断浮出水面归纳起来大致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关系问题;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知识产权问题;三是区域发展战略和经济开发过程中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问题;四是关于非遗保护办法的探讨。

1.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关系问题。对于那些具有传承价值需要保护性传承的项目既需要抢救性保护也要注重在传承中保护这时抢救和传承都属于保护;对于不需要传承的项目需要的是留存性保护和抢救性保护。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知识产权,是一个复杂但又急需 解决的问题。其中甶政府出面使用纳税人和公共资源立项加以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公益性使用(如科学研究),如果传承人不配合、漫天要价,诸如此类,应当制定相关制度与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约束。

3.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是一个共性较强的关键理论问题。客观而言,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一直缺乏深入研究的薄弱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独立地存在必须依附于某个特定的载体才能传承与发展。 虽然市场可以充当这个载体但甶于保护工程投入巨大而且 经济产出甚微,因此为数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靠政府 投入将难以为继。所以,那些潜在的较好的经济价值、市场化可能性较高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当走自我图强、自我发 展的产业化道路。于是如何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 用关系的问题便成了这项工作的关键点一个不容忽略的重要理论问题。

4. 关于非遗保护办法的探讨是在非遗消失和濒危的现状下提出。2003年党中央要求文化部组织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 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的保护方针为:“保护为主,抢救第,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五、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传统手工艺都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尤其面临着技艺传承后继无人的问题。一方面原因在于某 些技艺者缺乏资金保障J寸于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有心无力;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现代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冲击使得技艺者收徒困难或是子女不愿从事传统技艺。社会公众对于非遗传承的必要性认识已经毋庸置疑,但如何传承?传承的方法、路径是什么? 一直是有待彻底破解的两大难题。对于如何传承的问题,普遍认 为其实现形式大体有两种:自然性传承和社会干预性传承;对于传承的方法路径问题理论与实践方面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总结。

1. 自然性传承是指在无社会性干预性力量前提下完全依赖个体行为的某种自然性的传承延续。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就是靠这种方式延续至今的最为典型的方式就是个体之间 的“口传身授”。有些地方这种传承方式已然演变为民间生活的基本形态而传承久远,如民歌的传唱等。这种传承方式也有其缺点即常常会因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个体的变迁而受到极大的制约。

2. 社会干预性传承主要指通过立法机构、行政部门、社会团体等各种行为干预下的传承。这种传承方式有其优点:有利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调动各方积极性;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化建设,建立非遗保护的长效机制;有利于增强社会公众的非遗保护意,敦发公众对于非遗的普遍尊重。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方法路径到目前为止依然存有各种争论,是恢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生态还是鼓励改革与创新、与时俱进?但事实情况是,任何一种非遗都是活态的意味着必然要发生变化。任何企图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凝固在某一特定 时间状态里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应 “与时俱进”应采用动态传承与静态保护相结合的方式。在做好 静态保护的同时更多地开展动态传承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动 态传承的关键是传承人,例如确认传承人善传承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传承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从而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原 生状态下得到传播。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单纯的记录、保存或者隔离的做法都不能起到非常有效的保护作用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实实在在的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才是保护和传承的目的。只有通过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市场化、规模 化运营以满足人们的文化精神消费需求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存活的根基。保护和传承不能成为非遗存在的目的只有形成产业产生强大的经济效益对人民群众有好处才能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达到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

几种常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发展模式

产业方向

开发模式

开发内容

博物馆业

传统博物馆的展示及其商业化经营

展示,博物馆通过广告宣传吸引消费者,通过出售门 票、展销原件复制品、出臓亍资料文件等实现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

生态博物馆的营运

对非物质文倾产中的社会风俗、礼仪等进行群体的 原生态保护与开发。

艺术业

表演艺术业的开发

一是音乐艺术的再创作,二是舞蹈艺术的创新,三是 服装设计艺术的演示。

工艺品业的开发

陶瓷艺术瓷器、雕刻艺术石雕和工艺美术花灯等。

戏剧业的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丹专为有形戏剧产品,如高甲戏、木偶 戏等。

旅游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有形 文化遗产相结合的联带 旅游产品的开发

如在开元寺、老君岩、崇武古城等有形旅游景点基础 上,结合梨园戏、提线木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 增加景点的可观性和感受力,提升旅游城市文化的生 机和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 旅游产品开发

主要集中于传统手工艺技能产品和其他文化纪念品。

出版业

传统出版业

书籍、报刊等通过文字可以深刻地表达思想和体验。

现代出版业

现代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通过图像、文字、音乐、 语言记录等再现习俗风情、地方戏曲,图文音色并茂 且形象,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力。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文化资源的开发还远远 不够,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很多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如民间手工业、民间戏曲、民间活动和传统节日等。就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现状来看主要集中于博物馆业、旅游业、艺术业以及出版行业。

非遗产业化的过程经常会受到投资环境、人力资源、投资渠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建立相应的准入制度及有效的监督机制尤其重要。在产业化前期应对资源进行立项研究,其次是突出特色之外在的具象或形式特色应体现深刻的人文内涵,这才是之所在。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