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之歌 说课稿


《雨之歌》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地位:课文《雨之歌》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作品,是第二单元《组歌》中的第二首散文诗。本单元所选的散文诗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应让学生透过文字,去捕捉作家们的情感律动,去感受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
内容:《雨之歌》一文属于散文诗。作者以优美的、精妙的语言歌颂了雨———无私奉献的爱的使者。在诗人笔下,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二、学情分析
本文的学习者是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和语言鉴赏能力,然这种文体接触的还不多,但我相信,经过老师的适时点拨,学生能顺利完成本文的学习的。
三、教学目标及说明1知识与技能:
(1)积累经典字词。这个环节是在听完录音之后完成,让同学们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雨的形象,理解诗歌主题。2、过程与方法:
欣赏文章精妙的语言,学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语文学习的两大板块之一——欣赏,而欣赏品味语言,一要把握欣赏的角度,就要借助朗读,品味诗人的写法,不仅会品,还要会自己写,故确立了欣赏语言、学习写法的技能目标,这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与难点。(这一目标在本文的学习中作为重点和难点来处理,借助朗读,品味语言来实现)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诗中的的感情和美妙的意境以及雨的形象。
文中作者用满腔热情赞颂了雨———无私奉献的的精神,正确理解这种精神,并把握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四、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教学重点是通过深入的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把握雨的形象,理解诗歌主题来实现的。
五、过程分析:
第一步:听读诗歌,了解字词。听完录音后马上讲解字词能够让学生及时记忆。
第二步: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完成对雨的形象的认识,即赏析雨的形象。本环节,有两读:一。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请一学生起来朗读。二、学生齐读,边读边思考:从文中你感受到的是怎样的雨?
这个环节借助朗读手段不仅使学生把握雨的形象,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三步:合作探析,小组讨论。



让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学习。老师稍加点拨,从雨的形象来感知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接着举例子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使学生更能深刻的理解奉献者的精神。
第四步:品味赏析。
提示学生从语言、修辞手法以及情感方面来品位诗歌的语言。让学生在自由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第五步:仿写。
请学生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诗人为何能够把一个非常普通的事物----,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呢?首先是本文通篇都利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其次是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来美化雨,而且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请学生们展开自己的想象,利用自己的表达能力,选择自己喜爱的大自然的某一种事物(如花、草、彩虹、雪等等),采用第一人称仿写一番。要求:采用第一人称;运用比喻、拟人或排比等修辞手法。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先写再读,然后师生共评。为了使仿写的效果更好,我布置了作业:将课堂上的仿写加以整理写在作业本上,至少仿写两个。最后,教师总结。。
板书为了体现课堂学习思路,学习重点,且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是这样设计的:
银线
珍珠
对自然、生活的信使
热爱对无私的奉奉献者感情大海的叹息雨的形象
献者的歌颂使者思想天空的泪水
心灵田野的微笑(奉献者、
使者)

(拟人、比喻、排比)

六、教法分析
针对教材特点与学生情况,教学时先以优美的雨声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听读,一生读,学生齐读等形式积累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握雨的形象,理解诗歌主题。在赏析语言上,给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即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多种修辞综合运用的好处,体会语句中蕴涵的诗人的情感。仿写这一环节,提高学生运用比喻、拟人或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能力。设计的各环节循序渐进,设计问题时有一定梯度,由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
七、评价分析:
在教学设计方面,力求教学目标符合实际,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教学内容力求结构化,生活化,整合化,尤其是注重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在教学实施方面,力求教学过程情境化,活动化,激活学生思维,大胆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形成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同时,关注方法指导,充分体现学科特点,做到因材施教。现代教育技术应用适时适度,试验操作科学准确。注意到学生参与的态度、广度和深度。教师语言力求做到生动准确,亲切有感染力,板书突出课堂重点内容。



《雨之歌 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