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构及空间分布

体育研究与教育 Sports Research and Educaton 2016年10月 Oct.2016 第31卷第5期 Vo1.31 No.5 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构及空间分布 董建琦 要: 运用ArcGIS10.2系统,对山西省51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山 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级别呈现出“金字塔”形,类型多集中在健身类的武术拳法;山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 产区域空间分布不均,晋中地区一枝独秀;山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域分布以太原市为中心,向南北辐射, 并形成1个高密度核心圈、2个次级核心圈和2个小核心圈;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多集中在黄河流域 的汾河水系。 关键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GIS;结构;空间分布;山西省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35X(2016)05-0067-05 人常说:一千年文明看北京,三千年文明看陕 合申报同一项目,按行政区域进行拆分。同时,收 西,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三晋之地,汾水之滨, 集到的数据中无杂技类项目且均具有体育属性,因 华夏文明之源,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 此不对此作特别处理,都作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也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不仅拥有众多的物 进行分析(见表1)。 0 o o o质文化遗产,还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 表1 山西省各市体育非物质遗产数据表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类 国家级 别之一,是人类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观念、审美理想 太原 塑 。: ! 的充分体现,更是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 大同 阳泉 源。笔者通过对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构 长治 与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山西省体育非物 晋城 0 。 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 朔州 忻州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吕梁 1.1数据来源及处理 晋中 临汾 本研究采用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 运城 产三级目录进行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非物质 总计 文化遗产网(htp://www.zgfy.org/)、山西省人民 1.2研究方法 政府网站(htp://www.shanxigov.cn/)、山西省11 主要采用空间分析法。运用ArcGIS10.2系统 地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及相关文化网站的非物质 对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进行核密度、市 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 域和流域特征分析;采用数理统计法对所得数据分 其中第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以及部分市级非物质文 别进行结构、区域和类型特征分析。 化遗产名录中名称为“杂技与竞技”。 数据中同一名称出现在不同级别的体育非物 2 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特征 质文化遗产类型按最高级别来统计,对不同地区联 2.1 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级别结构 截至2016年7月31日,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 化遗产共有51项,其中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 收稿日期:2015—06—01 作者简介:董建琦(1982一),女,山西忻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 产6项,比重为12%;省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16 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项,比重为31%;市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29项, 作者单位:忻州师范学院体育系,山西忻州034000 比重为57%。整体呈金字塔结构(见表2)。 。 。 。。 。 2 7 6 
体育研究与教育 
表2 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级别数量表 2016年10月 次和第二批次,其他批次未见有国家级体育非物质 文化遗产申报成功。 2.2 山话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 
参考崔莉在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上的发 言,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五个基本类型,即 其级别与数量呈负相关。级别越高,数量越 少;级别越低,数量越大。这反映出山西体育非物 质文化遗产项目基础较好,有进一步挖掘的潜力。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山西省目前国家级体育非物质 文化遗产仅出自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一批 竞技类(球类、竞力、竞速、竞渡、斗兽);表演类(龙 狮、灯舞、杂耍、其他);健身类(武术、健身舞蹈); 游艺类(游戏、棋牌);综合类(文化空间)。按照此 分类方法将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逐一进行 分类,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山西省体育非物质遗产各类型统计表 从表3中可以看出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 产具体类型结构特征表现为:健身类为主,共计31 项,占总数的63%;其次为表演类,11项,占总数的 23%;第三是游艺类,4项,占总数的8%;第四为综 合类,2项,占总数的4%;最后是竞技类,只有1 项。其中,健身类集中在武术的拳法、套路,如心 (形)意拳、通背缠拳等。山西武术是中华武术的 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流传在全国的129个拳种中, 场,在不断的对敌斗争中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冲 突、交流、融会形成了山西特有的武术文化。而竞 技类只有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忻州挠羊 赛人列,显示出山西省竞技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稀缺。 3 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 3.1区域分布特征 依据山西的地域特色和行政划分,人们约定俗 成的将山西分成晋北(大同、朔州、忻州)、晋中(太 原、吕梁、晋中、阳泉)、晋东南(长治、晋城)和晋南 (临汾、运城)四个区域(见表4)。 有一半在山西广泛流传,且有20余项起源于山西, 显示出山西武术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它与山西独 特的地理位置也有关系。山西历史上是兵家必争 之地,也是中原地区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主要战 表4 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类型分布数量表 国家级 省级 市级 合计 比例 竞技类 表演类 健身类 游艺类 综合类 从空间分布数量来看,晋中地区一枝独秀,共 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31项,占到了总数的 61%,其中健身类多达24项,这与晋中的经济和文 但地广人稀,煤炭、丝绸等物产随着山西商人流通 到全国乃至全世界。这些山西商人尤以晋中地区 为最,以致在后期形成了晋中地区独有的晋商文 化。随着晋商的发展,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职业即镖 化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明末清初,山西物产丰富, 
第5期 蕞建琦: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构及空问分布 师,这些镖师依附了:镖局。为商 工商铺户业务往 大经济带的结合部,有着近五千年的历史,以多彩 来、货物、贷币的正 ’运转走南闯北 .他们 走镖 途中的大展拳脚既保证了所押物质的安全.也丰富 的文化、丰富的资源而被中外所知。据有如此多的 得天独厚的优势,太原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 在山西省11个地市中脱颖而出也就不足为奇;晋 中紧邻太原,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文化,紧随其 后位于第二;而大同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集中在 戏剧曲艺、音乐舞蹈方面,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缺 了中华武术的拳法和套路;其次为晋南有13项,集 中在表演、健身、游艺类,占总数的25%;晋北第 三,各类型均有涉及,占总数的l0%;晋东南数最 分布最少,只有2项,分别为表演类和游艺类。 总体而言,【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数量 和类型分布不均,晋中地区数量最多但类型分布不 均,晋南晋北较多H.类型分布比较均匀,晋东南最 少并且类型单一。 3.2市域分布特征 在Arc6IS10.2中对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市域数量分布进行可视化处理,得出分布状况 图l,图中市域色块越深,代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数量越多,反之,数量则越少。从图1可以看 出,山西省各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不均衡 的状态。太原、晋中最多,分别是l5、l3项;临汾运 城较多,分别有7、6项;朔州有3项;忻州、阳泉、长 治、晋城、吕梁也有一两项;大同至今没有体育非物 质文化遗产。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体呈 现出以省会城市太原为中心地带,依次向南北两面 辐射的特征,并呈现出中间多、北部少、南部较多、 东西两侧较少的格局。 图1 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域空间分布图 太原是山西省的省会城市,地处中国东中 三 失 . 3.3密度分布特征 在ArcGIS1 0.2系统中运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对 ¨i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析,得到图2。 图2 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密度分布不惹图 从图2可以看出,山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 源呈现出较明 的空间集聚性特征。形成1个高 密度核心圈、2个次级核心圈和2个小核心圈。其 中,高密度核心圈是以太原为核心区,其辐射范围 包括晋中、忻州;次级密度核心圈分别以临汾和运 城为核心区;2个小核心圈分别以朔州和阳泉为核 心区。 太原、晋中地处山西省的中心位置,是山西的 政治、经济、文化、体育中心,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资源丰富,带动周边地区形成了以山西核心部位为 中心的高密度核心圈。 而临汾、运城在上古时期是尧、舜、禹活动的中 心区域,《帝王 纪》中记载“尧都平阳(今临汾)、 舜都蒲坂(今永济)、禹都安邑(今夏县)”,有“尧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6年10月 初都蒲坂,后迁平阳”之说。从尧舜禹开始,临汾、 运城便是帝王的建都之地,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 遗产则沿着滹沱河水系.漳卫河水系、永定河水系 等支流分布有42项。由此可见,山西省体育非物 质文化遗产与该省主要河流水系格局相关.尤其是 山西的母亲河——汾河。汾河流经山西的多个地 厚重的历史和文化造就了临汾、运城丰富多彩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在这 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熠熠生辉。其中运城的 “河东风筝”就是这些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其起 市,全长713km,对山西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发 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与河流在古代是作为交通 和文化传播通道有关。交通的便利有利于人员的 往来,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经济的流动,从而产生 出了众多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源于四千多年前的虞舜时期,2013年被国家体育 总局授予“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 项目”。 3.4流域分布特征 山西省四周都为山河所环绕,有“表里山河”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之称。崇山峻岭、千沟万壑的地形条件,使得山西 拥有众多的河流,承东启西的地理位置使山西成为 黄河与海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省内黄河流域面 积97 138km ,占全省面积的62.2%;海河流域面 积为59 133ki ,占全省面积的37.8%。将山西省 流域水系分布做底图,将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 产空间分布状况利用ArcGIS10.2软件做可视化处 理得图3。 山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省级、市级 呈金字塔形状,级别与数量呈负相关,级别越高,数 量越少;类型结构中以健身类为主且多为武术拳 法,表演类为次,游艺类、综合类较少,竞技类最少。 在区域分布上山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不 均衡的状态。晋中地区一枝独秀但类型分布不均, 晋南、晋北次之且类型分布比较均匀,晋东南最少, 且类型单一;在市域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出以省会 城市太原为中心地带,依次向南北两面辐射的特 征。形成1个高密度核心圈、2个次级核心圈和2 个小核心圈;山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密集在 黄河流域的汾河水系,与山西省主要河流水系呈现 出耦合关系。 4.2建议 (1)进一步深挖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资源,加大非遗项目的普查力度。山西省是我国的 文化大省,也是资源大省,拥有众多宝贵的体育文 化财富,但是在多方因素的作用下,部分资源濒临 流失或消亡,挖掘、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2)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完善的申报制度和类 别划分体系。在整理、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山 西省目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概念模糊、归类 不当的情况。如有的地方将社火归为体育类,有的 则将其归人民俗或舞蹈类。 (3)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经济挂钩,利用 图3 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遢产流域分布示意图 现有资源推进体育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中,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马冬雪,江芸,朱明勇.基于GIS的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空间分布研究[J].体育科学,2015(6):19~24. [2] 崔莉.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类探索性研究—— 基于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fG].2015第十届全国 通过图3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山西省 水系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分布与山西的主要河流水系分布基本一致。 在黄河流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多集中汾河水 系,共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35项;其次是其支流 漳水河水系,有6项;在海河流域,体育非物质文化 
第5期 董建琦: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构及空间分布 ・7l・ 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015. [5] 王林。陆海.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路径 3] 程乾,凌素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 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8):85—90. 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2013(10):1166—1171. [6] 张春梅,段丽梅.明清镖局与武术传承关系探索[J].山西师 4]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大体育学院学报.201l(2):66—69. 2O13. Analysis of Structure and Spati Distributon of Sports Intangible in Shanxi Province Culural Herige DONG Jian—qi (Deparment of Physical Educaton in Shanxi Xinzhou Teachers Univery,Xinzhou,Shanxi 034000,China) Abstract: By use of ArcGIS10.2 system,fom he perpectve of he space distributon eatures of Shanxi Prov- nce fy—one sport intangible culura herage i analyzed.Research shows that spor intangble culural heri age in Shanxi Province level presents a“pyramid”type,which focused 0n Wushu boxing gym class;Shanxi sports intgible culur herage area spaty distbued,Jinzhong area outshines other.Spors ntangible cul ur herage in Shanxi aea distbuton tkes Taiyua ciy as the center,radiatng to e norh and south,ad orm a dense core circle,two secondary core cicles ad two sma inner cicles;Shanxi Province sports intangl ble culur herage mosty concentrated in the Yelow River basin of Fenhe River. Key words: spors intangble culur herage;GIS;structure;the spatal distbuton;Shanxi Province 欢迎订阅《体育研究与教育》 《体育研究与教育》(原《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创刊于1986年,是山西师范大学主办,山西省教 育厅主管的体育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栏目有:体育人文社会科学、体育教育研究、运动人体科学、民 族传统体育研究等。读者对象主要为大中小学体育教师、体育工作者、体育科研人员、教练员等。 本刊自创刊以来,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办刊质量、转载量和文摘率稳步提高,在体 育学术界具有较大的影响。目前,该刊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 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一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2005-2012年连 续被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新闻出版局、山西唐科技厅评为山西省一级(优秀)期刊。 更名后的《体育研究与教育》,得到了国内专家、学者及广大作者、读者的认可,优质稿件源源不断,订 阅数量大幅度增长。2016年,我刊将继续坚持“学术质量第一”的选稿标准,以宣扬我国优秀体育学术成 果为己任,努力打造有特色、有影响的体育学术期刊。 真诚欢迎全国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研究院、所及个人订阅。每期定价15.0o元,全年定价90.00 元。订阅单位及个人可通过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2.77),也可直接通过编辑部订阅,汇款请寄至:山西省 临汾市贡院街1号,山西师大学报编辑部孙桂红收,邮政编码:041004。 
《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构及空间分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