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地方性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与路径陈文敏【摘要】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社会的形成,与“网络与新媒体”有关的高端人才成为市场急需,国内名牌大学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还处在办学成长期,地方性大学的这一专业更处在专业初始期、试错期.厘清地方性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办学的人才培养的定位及路径,减少办学盲目性,能优化办学效果,提升人才的市场竞争力.【期刊名称】《教育与教学研究》【年(,期】2015(029003【总页数】4(P96-99【关键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地方性大学;人才培养【作者】陈文敏【作者单位】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吉首416000【正文语种】【中图分类】G642.0当社会进入数字信息时代,移动互联的融媒化、产业化趋势,使得信息的传播维度、传播方式、传播格局、传播理念发生了重大变革,随之带动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之教育革新。“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设立基于以下变迁:20世纪90年代中期,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分别开设新媒体专业研究生班,网络传播方向、网络新闻班。2010年教育部首次组织“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申报,
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开始招收本科生。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出台后,本科招生目录中的“新媒体与信息网络”更改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传播学下设专业之一,2012年湖南师范大学等8所高校招生。2013年教育部批复28所高校招生,如浙江传媒学院、暨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2014年批复20所高校招生,2014年申报的39所高校处于申报公示阶段。“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新闻传播学专业、媒介融合专业、数字艺术专业的升级专业,有更大的内涵与外延,这一新专业之于地方性大学的办学价值有两个维度:其一,信息化社会用人市场的迫切之需;其二,信息传播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诉求。当前市场强调内容生产与媒体管理并举,理论型人才向复合型创新人才转变,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面临巨大挑战,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人才培养,调整其人才培养定位已是大势所趋,这也是高校新闻传播学能否顺利转型的关键。就学科发展前景而言,“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将带动新闻传播、艺术、管理等多个一级学科的发展建设。一、地方性大学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当前,地方性大学的新媒体专业多半基于传统学科的划分,存在着学科体系与学科属性边界不清、专业师资供给不足、因人设课等问题,对新媒体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也掌握不够,种种结构性矛盾导致该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盲目性。对重点高校办学经验的借鉴与区分,更能彰显地方性大学新媒体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特殊性。(一)目标定位:有别于名校相关专业的差异化培养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的人才培养原则,经过几年的发展,被各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不同程度吸纳。当前国内高校新媒体专业大致有三种范式: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新闻流模式(以传统新闻学训练为主,以互联网信息传播和应用为辅)、以复旦大学为代表的传播流模式(以传播学训练为主,以互联网信息传播和应用为辅)、以武汉大学为代表的技术流模式(以互联
网应用和技能训练为主,以传统新闻学训练为辅)[1],这三种模式代表了我国新媒体人才培养的阶段性成果。但与以上国家重点高校相比,地方院校在办学规模、城市口岸、资金供给、师资力量、影响力等方面都相距甚远,地方院校的新媒体专业应该坚持新闻学、传播学、技术派中的哪一种价值取向?笔者以为,这取决于地方院校的优势学科资源所在。我国数字媒体专业本科学位有工学、文学和理学三种,这三种学位授予类型各有侧重,但若“跟风”办学、盲目照搬名校模式,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地方院校必须考虑到自身学科优势与周边产业发展状况的契合,注重人才的差异化培养。当前地方院校的新媒体专业多设置在文学院或文传院,侧重于传统新闻学或侧重于网络技术都不太符合办学条件,加之新媒体早已融汇在人类生活的多个领域,其兼容性和包容性更接近于传播学的价值取向,因此,应该积极拓宽学生关于新媒体的知识面,培养其互联网思维和钻研精神,突出内容生产和思维层面的训练,辅以网络技术层面的训练。地方院校的新媒体专业基本定位还是文史类,且网络媒体日常工作的重点是内容处理,着重于策划和营销能力,因此不能等同于理工类人才的培养。新媒体专业的建设存在“专通之辨”,地方性大学应立足本地,实施人才培养的差异化定位,若贪多求大、以全能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必然在“专才”、“通才”上两头尽失。有人认为,新媒体人才培养理念应该“一专多通”,即“以专立身,以通结群”[2]。培养出的学生要区别于纯粹理工科、技术类、艺术类、文史类等专业人才的优势,从而形成核心竞争力。以笔者所在的吉首大学为例,吉首大学是地处湖南西部的综合性大学,新闻学专业办学始于1998年,2014年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正式招生,新媒体专业设置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依托于文传院的学科优势,偏重于传播学层面的培养,毕业生授予文学学士学位,这在地方院校中具有典型意义。(二)价值定位:从传统就业到自主创业的多向思维
当前,国内名校培养的新媒体人才更强调大传播、信息化、国际化的视野,但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更是地方性大学的价值所在。由于教育资源不均衡,我国数字媒体教育资源多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教育资源匮乏,人才易流失、引进困难。以笔者所在的吉首大学为例,这所办在湖南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大学,长期以来对湘、鄂、川、黔、渝五省(市)边区的人才需求,尤其是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的队伍补充,发挥了较大作用,以“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生产诉求,承担起以湖南西部为原点,向全省、全国输送人才与智力的使命。吉首大学新媒体专业的做法是,以长沙的数字媒体产业基地和以此形成的园区为平台,与湖南省政府官方网站红网、华声在线、潇湘晨报、星辰在线等媒体深度合作,在农业农村信息化网络建设与管理、政府门户网站运营与管理上进行有益尝试,使专业建设适宜于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力图达到服务区域经济、优化高校学科建设的双赢局面。除了调研本地区新媒体发展需要怎样的专业人才之外,地方性大学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在其个人的价值定位上作出指导——从传统就业走向自主创业。美国俄勒冈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全球化与网络教育中心主任赵勇在其新著《就业?创业?从美国教改的迷失看世界教育的趋势》中提出,人类社会面临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向以“创业”为导向的教育范式的转换,他认为“创造力”和创业精神才是推动社会进步、改革教育范式的目标[3]。我国教育部启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提出,要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创意人才是教学的重点和目标。在当今社会,日常生活的一切领域几乎都强调与互联网的连接,线上与线下融为一体,出现了众多“跨界”的就业与营销模式。要使学生成为有创新意识、有创业勇气、有自信、有责任的年轻人,以适应未来世界的变迁。在新媒体专业建设的理念中,知识要有活力而非僵化,“自主创业”应该成为“传统就业”的有益补充。
(三)素质定位:适用于泛媒体市场需求的复合人才随着全媒体、自媒体等移动终端的不断升级,“新闻传播”越来越泛化为信息生产、加工、传播、创新、流通、消费的主要平台,它对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是多方位、泛媒体、全业态的。“新媒体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以下三大方向:新媒体新闻传播人才、新媒体产品设计人才、新媒体经营管理人才。”[4]一些名牌大学的新媒体专业有高端的合作平台,是订单式的高级人才培养,如: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与新华视讯手机电视台有限公司合作;清华大学与德国汉堡传媒艺术与新媒体学院联手;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与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签约共建;南开大学与日本索浪株式会社、数字好莱坞株式会社签署协议,合作开展数字媒体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深圳大学与深圳市融创天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的国内首家“新媒体研究中心”等[5]。地方院校的新媒体专业没有名校的高平台对接,因此更要在泛媒体、宽口径、复合型、立体化、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上下功夫,以社会、经济、信息、市场的发展为主要培养目标。如吉首大学新媒体专业的课程设置,传播类课程主要讲授网络传播概论、新媒体政策法规、新媒体策划与创意、视觉传达等,新闻类课程有网络新闻采编、数字出版,技术课程主要讲授互联网数据库、多媒体设计制作等技能、新闻网站运营与管理等。以上课程重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文化底蕴,培养新媒体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与传播技能,最终诉求在于使学生能在新闻与出版机构、文化传媒公司、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新闻资讯采编、网络舆情管理、网页设计与网站维护、多媒体设计制作、新媒体文化产品制作与营销、信息服务及数字媒体管理等工作。二、地方性大学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这一开放的学科体系融合了现代传播的最新成果,地方性大学需要调整其培养策略,方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综合性、技术性、实践性与创新性。(一)新媒体专业的跨学科整合:文理术融合,创新为魂
随着传统媒体的式微以及新媒体的勃兴,新的信息传播结构对传统的新闻教育模式产生了颠覆式影响,新媒体产业需要大量技术与创意人才。地方院校应与时俱进地开发新媒体课程体系,打破专业间的界限,实现“跨学科”、“多技能”的融合。美国学者认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关于知识有两种说法,其一是知识日益学科互涉(interdisciplinary),其二是边界跨越(boundarycrossing)[6]。暨南大学谭天教授认为,新媒体的学科互涉将整合“搭建桥梁”和“重新建构”bridgebuildingandreconstructing)两种路径,即在搭建成熟学科的互通桥梁的基础上,批判性地重构新媒体专业[4]。新媒体专业以传播学、信息科学和传媒经济学三大学科集群为主体,是广电、电信、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市场营销、媒介管理、技术研发与终端制造产业间的跨行业协作,是关涉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学科的“文理术”综合体。“文化为体,科技为酶”是互联网之精髓,地方院校需要打破传统学科间的相对独立性,实现文科(艺术)、理科(工科)和术科的跨学科融合,文理交融、艺工同治,不仅实现“多学科融合”,还实现“学科间融合”,但同时也要明确文、理、术在专业培养上各自扮演的角色,简而言之,“艺术提出需求,技术完成需求”[7]。最终做到能传播,而非局限传通;会创意,但非纸上谈兵;懂技术,而非工具理性。倡导学理与术理并重,人文与科技交融,理论与实践结盟,最为重要的是培育互联网思维与创新意识,使专业人才在国家倡导的文化事业与产业上有所作为,能够在各类传媒机构从事媒介策划、信息采编、内容设计与制作等工作,成为复合型专业的“创意人”。(二)“产学研用”的拆墙与连接:多平台融合,实践为要党的十八大在“调结构、促转变”的大主题下,提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协同创新的要求,高校作为知识产权创造的高地,应该主动承担创新的重任,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作为应用型学科,新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策略在“产学研用”的大趋势下,如何做到大学围墙的拆除,以及如何与校外企业进行深度连接,如何落实以“实践
为根”、“应用为本”的理念和原则,实现多场景、多平台的融合,尤为重要。在“产学研用”的教学模式中,地方性大学要对新媒体专业的建设加大投入,要重构实践教学的基本架构,从实践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一体化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课程改革与资源建设上要突出开放和体验的特征,尽早引入市场理念,尽量与企业营销、媒体工作室、互联网公司相结合,建立逐层渐进式的实训体系,深化校企合作互动,在网络和新媒体工作一线中寻找优质师资,以实践经验指导高校教学,定期分批组织学生走上新媒体的实践岗位。在课程改革上,新媒体专业要灵活运用“多场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项目化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使学生在做中学、从学中做,从“要我做”到“我要做”,在实践体验中加深对新媒体传播特质、对信息技术、对文化产业的认知与体认,方是尊重教育与人才成长的规律。新媒体专业的毕业设计不能将毕业论文作为单一的评定标准,更要用网页制作、新媒体广告、网络原创视频、动漫作品、文化创意策划、大型专业比赛获奖等方式进行考查,并用制度化、学分化的方式进行操作,切实推进应用型专业教学效果、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估考查,这就需要地方院校解放思想,在人才培养计划的改革中有更大的宽容度。(三)以数字发展为支点的前瞻视野:互联网思维,迭代为重“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动态发展的概念,美国《连线》杂志称其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并与2010年发表了《万维网已死,互联网永生》的著名文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称: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国内概括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8]。新媒体的主要特征是数字化、互动性,并体现出极强的时代性要素,表现形态有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以及新兴的媒体艺术样式,并随着技术演进而快速更迭。2014年,移动端的用户已经超越PC端,201411月的国际互联网大会
上,腾讯公司CEO马化腾称,“移动互联网每半年一个拐点”。由于网络与新媒体行业发展过快,这使得地方院校的新媒体专业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材使用上有滞后的紧张感。针对这一情形,地方院校应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学科建设,对专业进行动态调整和结构优化,既要借鉴当代国外发达国家新媒体文化的发展成果和经验教训,又要与开办了新媒体专业的各兄弟院校实现协同性发展,抱团取暖。高校的新媒体学科发展更要与业界进行深度对接,在学科建设上运用好“互联网思维”,强化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建立立体化、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经济、信息的发展为主要培养基础,以适应市场发展为主要培养目标,将地方高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既办出学术性,更办出实践性、市场性,以此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的“三赢”。【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张芹,黄.高校网络和新媒体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3):185189.2]燕道成,周亚梅.媒介融合时代新媒体专业教育的策略创新[J.今日中国论坛,201311):142143.3]赵.就业?创业?从美国教改的迷失看世界教育的趋势[M.周珊珊,王艺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4]谭天,刘方远.试论新媒体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渤海大学学报,2013,(6):9599.5]陈国和.关于地方高校新媒体与网络传播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201111):99103.6]【美】朱丽·汤普森·克莱恩.跨越边界:知识、学科、学科互涉[M.姜智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7]景.从数字媒体(艺术/技术)专业到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探索[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
2012,(1):150165.8]石.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