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乡愁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乡愁: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

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Warren认为:乡愁属于在陌生环境下的一种反应,“人本能地寻求自我保护。我们知道家永远不会伤害自己,所以总想回家”。

岑参《宿关西客舍》“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算是乡愁的先声。

余光中祖籍福建,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1972年在台北厦门街旧居他写下《乡愁》。

中央电视台制作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节目寻根中国百座传统村落,记录它们的前世今生,以凝聚国人对传统文明的体悟。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和生命的自觉,而我们自觉的精神家园里有一种情感叫乡愁,生活在崭新时代的青年要住乡愁。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解析】

乡愁

余光中是一个传奇,他被文坛大师梁实秋赞誉为“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而他最为人熟悉的作品还是《乡愁》。

《乡愁》是余光中1972年在台北厦门街旧居里创作的,完稿仅用了20多分钟,而这种情感的堆积却用了20多年。诗人定义了中国人的一种情感模式:乡愁。这是关于母亲、妻子、家园和祖国的纠缠性情感,也是许多历经苦难的民族在历史与现时的演进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第一次读到《乡愁》,是在小学语文课本里,诗中写道:“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听老师眼含泪水讲读这首诗的时候,我还小,我几乎触摸到一位瘦诗人的悲情,却无法体验不长文字里所容纳的关于一个民族的苦难,但可以流利地将它背诵出来。

一种对家国的念念在怀的情感,便根植在我的精神世界里。乡愁,无关乎荣华富贵、钟鸣鼎食、肥马轻裘,它其实是一种关于家的故土难离的观念,而这种观念在我心中与日生长,攀援成满园绿荫。

儿时,父母为了我,不曾像邻家青壮年外出创业,忙完农活,就在本地务工。我是被父母呵护的花骨朵,他们不让我感受生活的艰难,我只是一味快活地生长。

父母到底因我长大,学业的需要,点着油灯,相商了整整一个夜晚,做出抉择,领我离开那山清水秀的家乡,来到这人儿扎堆的城市。异地求学离父母也远了,从一己的情感来说,乡愁里最多的是对父母亲的一种念想。城市的霓虹固然漂亮,随处摊点各种小吃,尽可以满足我这个小吃货。出行也格外方便,但我还是不习惯,且不说太多汽车排放的尾气污染着生存的空间,单是那路边蒙着尘土的花朵,也让我看着难受。

梦里依稀,还在家乡吧,每天清晨都有一缕阳光透过窗户照在我的床头,每天清早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都让人神清气爽,一天的美好从清晨开始。我仿佛看到家园老屋上的炊烟,土灶间母亲拉着风箱,头上的白发,随着一两声咳嗽颤动。屋前一围篱落一脉溪水,缓缓淌过,流水幽幽,我心忧忧……

杯浊酒家万里,两行清泪述乡愁。余光中写《乡愁》,40多年弹指一挥间,这首诗不再属于某个特定的人,它早已引发了全球华人的共鸣。无论你身处世界的哪个国度,在回望家园的那一刻,乡愁都会化为两行清泪,打湿衣襟。有这么一个说法——凡是有华人脚印的地方,就会响起《乡愁》的吟诵声。从国家与社会的层面看,《乡愁》是中华儿女盼望国家统一的一种呼喊。《乡愁》传诵的时候,也是中国社会出现历史上最大规模人口迁徙的阶段。当下中国,城镇化脚步轰隆作响,无数人离开家园去城市创业。随着城市版图的扩张,乡村景象日渐凋敝,传统文化也正被人遗忘,许多人的故乡已然变成了自己不认识的模样,现代人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乡愁成为一个极易引人伤感、唏嘘的字眼。居住大城市日久的人们,这时候又不免勾起对昔日时光的追忆。《乡愁》始终以其巨大的感染力,穿越地域的阻隔,勾起全球华人的文化记忆和命运共感。

在我看来,乡愁,不光是一个空间的地理概念,还是一个时间的生活概念,贯穿了时代的风风雨雨。余光中写《乡愁》这首诗,堪称民族美学的一个代表性作品。

乡愁是具象的,也是抽象的。乡愁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正是如此,乡愁带给我的情感体验,挥之不去,抵达了我的心魂深处。

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从开始接触《乡愁》这首诗到现在,在我心中就一直存在这一个希望——期盼祖国早日统一,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我相信这是两岸人民共同的心愿。

岁月流逝,乡愁永续。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暗含任务驱动的材料作文。材料给出任务,要求生活在崭新时代的青年来谈对于乡愁的思考和认知。明确了任务之后再来分析材料,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进行立意。

本次作文一共由五则材料组成,而这四则材料的中心词都是“乡愁”,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提供乡愁的概念,即“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Warren分析乡愁产生的根源,“乡愁属于在陌生环境下的一种反应”“人本能地寻求自我保护。我们知道家永远不会伤害自己,所以总想回家”,岑参《宿关西客舍》“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是乡愁的先声,余光中先生身处异地写下《乡愁》,中央电视台制作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这里的乡愁上升到对传统文明、文化的追寻体悟。“乡愁”这一词语并不陌生,它在诗词歌赋中都有提及,“乡愁”为情而为歌,更早有《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乡愁”为词为咏则出现在唐人的诗句里,岑参《宿关西客舍》有“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语,岑参还有一首《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也说“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乡愁”为题而为诗,较早有余光中。千古乡愁说到今,“乡愁”往小处说是乡土情结,往大处说则是家国情怀。考生可以从小处落笔谈自己的或他人的乡土情结,也可以从大处着墨谈今人和古人的家国情怀。最后分析文体,材料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作文,但写作的时候要文体清晰。

参考立意:

乡愁是一种渗透在骨髓中的爱;乡愁不断,牵系永远;传承文明,记住乡愁。

行文结构:开篇引余光中《乡愁》,顺手拈来梁实秋所赞语,既有点题之效,又见其阅读视野而不着了痕迹。叙议展开,先概说余光中创作的背景,再借老师的讲读,全文呈现《乡愁》。随附关于“乡愁”的思考,它是一种源自故土难离的观念,无关乎荣华富贵、钟鸣鼎食、肥马轻裘。此视为行文第一层。

接着顺理成章,简说自己成长而异地求学,终离乡土,今昔对比里,城市固然繁华,家乡其实清素,却清晰再现亲身所感知的乡愁。暗扣了乡愁诚然无关乎荣华富贵、钟鸣鼎食、肥马轻裘。此视为行文第二层。

再借“一杯浊酒家万里,两行清泪述乡愁”过渡,将一隅之乡土扩展为万里之中华。将“乡愁”生华为全民族的情感,呼喊出国家统一的时代最强音。此视为行文第三层。

文章末了回扣开篇对余光中《乡愁》创作的认同,结构圆合。

素材:

1.乡愁是中国人的民族情感。古人用诗寄乡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 我思念着家门前的桑树,思念着街上诱惑我的各种美食……每当那时,我心中就生出了一种叫做乡愁的情愫。所以,读书中的乡愁,就会引发我的深深共鸣……故乡永远是心灵的牵绊。鲁迅先生写过一篇小说《故乡》,“我”回到二十年未归的故乡,萧条凄凉,物是人非。碧绿西瓜地里捏着叉刺猹的小英雄面目全非,他叫“我”“老爷”,他面容枯槁,形如木偶,有无法言说的苦……故乡远离了鲁迅先生的视线,对故乡刻骨铭心的思念和热爱化做他荷戟独行的动力。他拿起了匕首投枪般的笔,用看惯手术刀的目光,雕刻着故乡的变化。

3. 故乡永远是魂牵梦萦的地方。余光中的《乡愁》,每每读来,总是骨鲠在喉。“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盈盈一水间”,与对岸的大陆“脉脉不得语”。老先生“在这头”,望着“在那头”的大陆,挥之不去的思乡情深埋于心。不知道多少次,他迎着余晖独酌独饮,乡愁挥之不去,“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他的诗蕴涵着对祖国情意缱倦的赤子之情。

4. 故乡永远是灵魂的归宿。一枚小小的枣核,承载着无尽的故乡梦。萧乾笔下久居异乡的老华侨将故乡的枣核视如珍宝,她的花园是具体而微的北海公园。每到月明风清之夜,她和老伴牵着手,徜徉其中,似乎看到了故乡之景,嗅到了故乡泥土的芬芳。迎着微风,望着初生的新月,思绪在回旋着、回旋着……

5. 我读懂了“月是故乡明”的感慨,我读懂了“低头思故乡”的黯然。那些用血泪写成的乡愁深深地感染着我。想想,我还是庆幸的,现在的我有许多机会回故乡。也许有一天,我会走的更远,但乡愁——那种承载着我们对国家、民族、故乡的眷爱之情一定会萦绕我心。

6.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是我与家乡的遇见。不像林妹妹遇见贾宝玉那样娇羞,更不像杨绛遇见钱钟书那样含蓄,我与家乡的遇见温柔而安静。骄阳下,一阵山风拂过我的脸颊。在那一瞬间,乡愁之花悄然绽放。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高中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乡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