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上学期听课记录

小学语文上学期听课记录

篇一:小学上册听课记录

小学上册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讲课教师 XXX 班别 三年级1班 记录者 XXX 讲课题目 四 边 形 时间 2008-10-13 第二节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放录像介绍第一小学的校园然后让学生观察主 题图课本的图 教师提问?“在图中你能看到什么”让同桌互相交流 ?“你看到图形了吗” 学生1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蓝色地板砖 学生2我看到了长方形的蓝色地砖….接着请好几个学生回答 2、点明主题 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的图形。其中像正方形、长方形、蓝色地砖的形状和推拉门的形状都叫四边形。 引出主题四边形 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识 1、涂一涂教师向每位学生发一张画有许多图形卡片 教师的问题在卡片上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把它涂上颜色。 学生都很认真地找和涂 最后老师展示两张学生的结果在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2、四边形的特点 教师投影出涂好的四边形并问“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点评 利用录像引起学生的注意。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屏幕上随机出现各种图形这加深学生对四形的认识从而

1

引出新课的主题四边形。 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区分和正确辨认四边形并以小礼物奖励的形式去表扬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师生共同探究问题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使学生容易接受知识 教师循循善诱使学生跟着一起动脑、动手且让学生 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四边形的特点是有四条边、四个角 师生共同探究进一步让学生发现和认识到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 举例进一步深化 请两个学生到电视前提出长方体的面是四边形 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六个面是四边形 教师还让学生联系周围的东西有哪些是四边形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三、动手实践取得新知识 1、 课前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里有很多图形卡 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按不同的分法把图形卡分组。 讨论后小组汇报分类结果1、按图形的相似来分 2、按图形的颜色来分… 去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课堂气氛 2、游戏准备工具橡皮根、钉子板 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围一个四边形 教师提问?“你围成什么四边形” 学生答 ?“长方形” 或 “正方形” 教师提问?“为什么围成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为什么认为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请多个学生回答 再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每组项基本原则找一至两个发言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认识长方形和

2

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最 后教师在屏幕上显示总结 ?长方形、正方形的角是直角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正方形的四边相等 2、 联系实际问题引入另一游戏 “我们镇是毛织重镇用毛线编织出美丽的衣服”回归生活引出游戏教师用彩色的橡皮根用手指编织多种四边形这时学生自己动手编织出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 四、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本如果有不明的地方提但教师没有说出正确的分法 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

亲自动手提高其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思维并且让学生去总结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关注。 反馈学生掌握的知识的程度 出教师解答并总结整节课。 五、板书 四 边 形

四 条 直 的 边 四 个 角 板书简洁而明了突出四边形的特征 总 评 这节课教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知识点。 通过多种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并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篇二:小学语文听课笔记

《小桥流水人家》听课笔记

《小桥流水人家》是人教版五年级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呈现给读者的是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全文行文流畅,

3

易读易懂,语言平实优美,字里行间透出的都是一个“爱”字。

今天,听了谭敏老师执教的这课,使人感到清新自然,教法之灵活,合作之愉快,生生互动之活跃,无不令人耳目一新,给听课者一种美的享受。

一、授人以渔,名言引路

开课伊始,谭老师就提示学生怎样读书,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师:同学们,我们在读书的时候,首先要做到什么呀,

生1:用心去读。仔细体会文中所含着的意思。

生2:用脑去读。边读边想,在感受深的地方写上批注。

生3:用口、用眼去读。读书的时候,口中要念念有词,这样才能把文章读熟;用眼去读,才能不会把文章读得七零八落。添字漏字。

师:是呀~读书我们要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才能把书读懂、读透。下面就请同学们这样去读一读《小桥流水人家》这篇课文,看看文章里描写的是怎样的“小桥”、“流水”和怎样的“人家”呢,(生读课文)……

点评:这样,谭老师就把读书的方法传播给学生了。让学生养成乐于读书的习惯,这既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又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的有效途径。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小组合作,问题引路

4

在学生充分地读了课文之后,谭老师就抛给学生一个总领全文的问题:文章里描写的是怎样的“小桥”、“流水”和怎样的“人家”呢,读后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研讨。形成共识,准备交流。这时教师也参与其中,时而指导这组,时而点拨那组。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发表意见。最后由小组长归纳总结,完成汇报交流材料。

在交流展示时,谭老师总是让学生尽情表达,畅所欲言。

生1:作者描写“流水”时,写了家乡优美的风景和小溪流水的欢歌,作者描写的这样美,谁见了又不爱呢,

师:是呀,作者写“流水”时,写了“小溪”的欢歌以及优美的风景,你能带着这种语气读一读吗,(生读)

生2:作者以垂柳的美和小鸟的歌,就把家乡那恬静的田园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简直神了,我以后也要学着这样去写。

生3:在写小溪的时候,就像是写的我们这儿,我们就是这样在小溪里找小鱼、小虾和捉螃蟹的。

师:嗯,我也被你们所说的陶醉了,那我们就一起美美的把这个部分读一读吧。……

生4:要我说,这些都是以“我爱我的老家”生发出来的。因为作者怀念老家的那种太平生活和优美的环境。

生5:老家是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留下了作者的足迹,因此,作者热爱家乡,“一辈子也不会忘

5

记”。

生6:由于作者怀念家乡的太平生活,这里又是作者的出生地,她“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因此,体现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师:是啊~作者的思乡之情,在这里就跃然纸上了,大家就带着这种思乡之情去读一读课文吧~……

点评:这样,文章的价值取向就在谭老师的点拨与赏识中,被学生自己揭示出来。这种小组合作研讨的学习方法,今天,谭老师为我们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值得称道,值得学习。

当然,从本节课中,也暴露出了许多值得探讨的东西,诸如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处理问题等。我希望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力求做到完美,始终牢记语文姓“语”这一真理,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和幸福教育。

踏花归来马蹄香听课笔记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

一、导入

以赵佶出以诗句“万绿丛中一点红”来作画的故事,引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评:优点:导入自然,富于趣味性。既可以让学生对学习的主题有初步的感知,有营造了愉悦、互动的课堂氛围。不足:没有及时地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发言,因此对学生引导不足。二、分析课文

6

放课文的 flash课件——让学生读课文——围绕课文内容提问学生——让学生评课文中三位弟子的画——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再次体会课文。评:优点:利用flash课件,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由此也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发挥阅读在语文中的作用,让学生能更好地参与故事;准确把握文中重要的基础知识,如提出“骆驼”中驼字要读轻声,指导学生朗读的语速、语调,能较好地让学生体会语文的音韵美,掌握“虽然……但是”关联词语的用法;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启发学生评画,并且引导学生扮演故事的角色,学生由此也对课文有进一步的理解。不足:不能很好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提问时只关注班上的几个学生;

三、拓展、总结学习

故事二:“踏花归来马蹄香”的作画故事——学习故事三:“深山藏古寺”的作画故事——引导学生回忆所知道的与课文主题有关的故事——总结:做事要多动脑筋,要“想别人没有想到的”评:优点:利用故事连故事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主题;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讲述与主题有关的故事,同时也向学生传递了积累与课外阅读对学习语文起很重要的作用的信息不足:后两个故事中的诗句意蕴较深,可以再次利用图画呈现的方式,让学生去体会其中的差别;或两个故事的阐述不够深入,学生最终没有很好地把

7

握。

《给予树》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2课时)

一、导入

1、师语:告诉大家,今天我们要学一篇什么课文,

生:给予树

2、师板书,逐字进行写法指导,生齐读课题

3、正音,再读课题

二、生字学习

1、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带生字的词语,生自由练读

课件出示:宽裕 分享 担心 卡片 沉默不语 立即 援助 体贴

仁爱 如愿以偿 圣诞节 棒棒糖

2、指名读(师评价方式多样,贴切、平淡而有效)

3、齐读词语

4、师板书:如愿以偿

5、生读,找出文中含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6、师直接讲课文大致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如愿以偿”

7、书写指导:予、即、盼、仁

(1) 生观察,师作详细指导,每个字的注意点提醒到位,生书空练习

8

(2) 师范写

(3) 生练写,写到自己满意再停笔

三、朗读课文

1、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师表扬学生注意标点符号的表现,齐读问句。

(2) 师引导发现课文前两句和后两句中,主人公的不同心情。

(3) 师范读,生观察师的表情

(4) 生自由练读,师语:看了老师的朗读,小朋友肯定有启发

(5) 再次指名读,强调生读得好的地方,相机板书“一百”、“五”

2、第二自然段

(1) 指名读,师直接评价,在肯定之后,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 师范读

(3) 生自由练习,强调读这段就和说话那样自然

(4) 再请那位学生读,考验他的模仿能力和听课效率,让大家体会他的进步

3、第三自然段

(1) 指名读,发现优点时,不惜打断他,以插话的方式

9

及时肯定

(2) 师范读

(3) 生自由练读,师语:象老师这样读,超过我,好吗,

(4) 展示读,师语:展示你的进步,展示你的体会

4、第四自然段

(1) 指名读,直接说这一段非常难

(2) 引导发现金吉娅说话时要抓住的两个关键词“低”和“难过”

(3) 帮助理解:金吉娅为什么难过,为什么说话声音低,

(4) 生练金吉娅说的话

(5) 师范读,连读4、5自然段,要求:仔细听,除了听出她难过之外,还听出了什么,

(6) 交流:害怕、担心、善良……

(7) 生自由练习,师语:象老师这样去练,不仅要读出金吉娅外表的难过,还要读出她是个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小女孩,那就更了不起了~

(8) 请同学推荐读金吉娅说的话,听的同学观察他的表情,开展同学间赛读

5、第五自然段

师语:还记得老师刚才是怎么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吗,你们一齐读一读~

6、再读词语“如愿以偿”引出问题:那个贫穷的小女孩,

10

她的什么愿望实现了,她因为得到了什么而满足,她的愿望是谁帮她实现的,

7、师引导,交流:“一个贫穷的小女孩……当金吉娅知道后……如愿以偿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听课记录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被思乡情思亲情浓浓包围的一篇课文。执教老师也尽可能地挖掘文本中蕴涵的情,挖掘各种教学资源,让“情”扣击学生心灵。

一.情在对比中轻触。

师:遇到这么一个节日,你开心吗,(生:开心)可是王维开心吗,读读课文,找找原因。(生自读课文)

生:因为他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家乡。(读句子)

师: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生: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家乡。

师:说明年龄怎样,

生:未成年就离开了亲人。

教师补充:

每次吃饭,餐桌前就他一个人,天气凉了,抚摸着身上的衣服,看着又细又密的针线,他会想到谁,(生背诵《游子吟》)生病了,如果在家里,兄弟姐妹都会照顾,可是现在呢,(生:非常孤单。)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评价:你把红字部分读得特别好。)

11

再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再看课题,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少了更加。

师:平时就很思念了,现在遇到节日更加思念了。用上因为……所以……来说说。

生:因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佳节的情景,所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师:谁能读出这个意思。(生读句子)

评价:读得不错,“更加”可以换成哪些词语,

生:十分、特别、加倍。

【这个教学细节中,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给学生创设了一幅幅可触可感的画面,画面中,诗人是形孤影单,而先前体会的佳节热闹的情景,此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若要学生概括出“思念家乡,孤单”等词语,不是难事,然而,要让学生触碰到这份情感,不容易,执教老师运用动情的语言,从多个层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这份情慢慢展开,轻轻流淌。】

二.情在拓展中提升。

诗人借古诗寄托自己的情感,这首诗凝聚着诗人浓浓情。“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经典。(生读)现在佳节不仅仅是重阳节。中秋节,爸爸妈妈出差在外,他们望着明月,可能会吟诵(生: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解放军叔叔驻守边防,他可能会吟诵着(生:每逢佳节倍思亲)乡愁是每个游子心

12

中永远的歌,举头望明月,(生: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月落乌啼霜满天,(生: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的乡愁;萧萧梧叶送寒声,(生:江上秋风动客情)是叶绍翁的乡愁。

【拓展诗句的内涵,联系生活实际,把佳节的概念通过老师设计的场景扩大,古诗今意,古诗今用,让学生感到古诗并不遥远。它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对乡愁的处理,既有古诗的韵味(学生对诗)又有现代诗的意境,诗情弥漫在课堂上,诗意停驻在心间。】

三.情在祝福中深远。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把这篇课文送给矛盾。因为不久,她就要到加拿大去了。加拿大和中国千里迢迢。你会思念吗,用你的心背诵给大家听。 师:让我们也来吟诵这首诗。(生齐读)

师:让欢乐的相聚时光永远记在心中,过了十年二十年,可能你也成了背井离乡求学的游子,到那时你可能也会激情澎湃地写下你的诗。

【真是动情动心的一笔。听的时候,我的心也被轻轻一颤。这是一个特例,是除却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的充分挖掘。说“挖掘”可能有点不很恰当,因为,我分明感到老师在说这番话时,来自内心的那份浓浓真情,分明感受到学生那份深深的感动。这是真心真情的激荡。在这份浓得化不开的祝福中,

13

情被定格,情被留在记忆的深处。】

再来回味薄校长关于发展性课堂教学核心概念和界定的阐述:

*开放性。只有开放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活学知识、学活的知识、把知识学活。

篇三:小学语文听课记录

《朱德的扁担》听课记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题质疑,生齐读课题《朱德的扁担》提出问题。

二(授新课

1(讲解”朱德”“扁担”的读音与字体、偏旁。

2(学生齐读课文,老师纠正轻声的读音。

3(先点名读第一自然段,再齐读第一自然段。

4(提问:从第一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朱德是什么人)

5(齐读第二自然段,解决问题:朱德的扁担是用来干什么的,(挑粮食)

6(欣赏朱德同志条粮食的图片,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7(齐读描写朱德形象的句子,你从“满满”这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8(阅读课文,想一想:

14

(1)战士们为什么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2)从这个“藏”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3)后来,战士们为什么又不藏了,

9(引导学生逐个解决问题,齐读课文,边读边解决。

(由朱德同志与战士一起挑粮,同甘共苦,同时教育班干部要以身作则,起带头作用。)

10(总结课文,学生在课前对课题的提出质疑,现在解决:

(1)朱德为什么要在扁担上写“朱德记”,(2)朱德为什么要挑粮,

(3)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带领队伍和毛泽东同志会师,

三、总结课文

生齐读课文,师总结朱德同志身上的优良品质。

四、布置作业

回家把朱德的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和朋友听。

板书:

战士藏扁担尊敬热爱

朱德找扁担以身作则

同甘共苦

听课反思:

符老师教态很自然,很会引导学生,这篇课文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学起来比较枯燥,但通过老师设计的精美幻灯片和精心的引导和提问,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生动的课堂上,整

15

堂课都是书声朗朗,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教学的各个环节之间衔接合理、自然,时间把握非常好。设计的拓展问题相当好,并引导学生作答,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又使学生训练了说话、思考能力;充分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16

《小学语文上学期听课记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