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9-2020年语文中考语文专题 - 议论文写作

部编版2019-2020年语文中考语文专题---议论文写作

【知识梳理】

议论文写作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 议论文的目的是说理。首先要论点鲜明,不能含糊;其次要给论点找出论据,用强有力的材料来支撑论点;再次要运用必要的论证方法,使论证过程合理、严密。

1论点: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绝不可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定。

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文题、开篇、文章中间和结尾。最好首位呼应,文中回扣。综观当今作文命题,无非是这样几种情况:一是命题作文;一是半命题作文;一是材料作文;一是话题作文;一是材料加话题作文;一是材料加命题、半命题作文。不论哪种情况,只要我们在审题时能做到审清题目的内涵和外延、审清题目规定的要求、审清写作的要点,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了。

所谓“审题”就是能对试题所展示的各个组成部分做准确、全面的审读和理解,从而按照要求去不折不扣地写作。在审题时,主要有两审:一是审题目和材料,二是审要求和注意事项。在写作前,应先把两者的文字材料全部读完、读通、读懂之后,再从中提炼或抓取写作的题目、内容、材料,界定写作范围,拓展自己的写作思路。在审题上要下一点时间,切不可为了省时间而草草浏览、不求甚解就动笔,这样会出现不应有的失误。

在写作的过程中,立意是文章的核心,是表现主题、确立观点、选取材料的“指挥部”。同时,立意也是处理写作中各个环节的标准和依据,无论是材料的取舍、布局的安排,还是表达方式的确立以及语言艺术的风格等,无不是由立意所决定的。

2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事实论据用事实来说话,而理论论据靠经典性取胜。论据必须围绕中心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选用事实论据还要注意几点:①论据必须具有典型性。②论据必须具有新颖性。③论据的表述要精练、简要,与记叙文的表述不同,它只要求表述出与论点相关的内容即可。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成立的事实或理论根据。作为支撑论点的基础,论据必须做到与论点一致、确凿、充分新颖。所谓与论点一致,是指所运用的论据必须能支撑论点成立,而不是用风马牛不相及的材料来“充实”文章的内容。所谓确凿就是准确,不虚假。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有力后盾,要经受住反复的推敲,论据虚假,那么论点就会不攻自破。论据一定要让事实说话,切不可马虎大意。所谓充分新颖就是所选用的论据不仅足以说明论点,而且要富有新意。选择论据时要富有时代气息或者能从旧中出新,才会出奇制胜,千万不要用那些司空见惯的陈词滥调。

3论证:是议论文写作的重要一环,它包含的内容也较多。

①论证的基本类型:立论、驳论。我们写议论文一般以立论为主。

②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引论    本论    结论

常见论证结构:

a、并列式

写作时,根据需要,大体有两种情况:

1)分解论点,分论点平行,构成并列。

2)论据并列。

b、层进式

设问导思,是一条向纵深拓展的路,其路线为(基本模式):

是什么(概念)

为什么(原因)

怎么样(方法)

会怎样(意义、作用、结果)

c 对照(对比)式

概念:在论证中,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对比,或者是用另一种事物(或意思)来烘托某一种事物(或意思),就是对照式。

运用对照式,目的是通过两个方面的对照,突出说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因此写作中往往是对一个方面用墨多些,做为论述的重点,另一方面却起烘托、陪衬的作用。掌握这种结构的关键在于从对比中阐明主张,让事物在比较鉴别中得到论证。

③常用的论证方法:

a、例证法,用典型事例作论据来证明论点。运用例证法要注意对事例叙述的方法。注意并列的几个事例的顺序,还要注意安排的详略,大家熟知的材料要略写,不熟知的要详写。

b、喻证法,增强了作品论证的形象性。运用喻证法要注意本体、喻体的相似性。鲁迅的《拿来主义》中把文化遗产喻为一所大宅子,列举一个青年对待大宅子的态度来表达作者对文化遗产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形象、生动,给人们以很深的印象。

c、对比论证: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如一篇题为《四幕剧》的高考作文:

背景:一个小餐馆中,一张桌子,面对面坐着两个人,他们面前的盘子里各有半个甜面圈。

A:唉!天哪!只剩下半个甜面圈。(A一脸的无奈)

B:上帝!真是太好了,还有半个甜面圈。(B一脸快乐状)

文章中写的这段话对比鲜明,对待生活的悲观和乐观跃然纸上,正如该文作者说:“乐观的人在被玫瑰刺伤后仍会说多美的花,悲观的人在看到刺时就会说多糟啊。我选择玫瑰的美,因此我选择前者。”

d、引证法,除引用名人名言以外,应该多积累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名句,它一方面能加强论证的力量,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议论文的文学性。

一考生在中考作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人与人如此的不同。信手翻着宋人话本《碾玉观音》,不由得这样想。话本的开头是这样的疑问,‘春已归去,不知哪搭是春住处?’秦观说:春是到江南去了,‘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往。’苏小妹说,春是被带走了。‘燕子衔将春色去,沙窗几阵黄梅雨’。……”(《一花一世界》)

【教学重难点】

1、论证结构的讲解

2、论证方法的讲解

【特色讲解】

1:

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曾问三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说:砌砖第二个工人说:我正在赚钱第三个工人说: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同样一份工作,三种截然不同的回答,结果自然也不同后来前两个人一直都是普通的砌砖工人,生活状况也一直未曾有大的改变,他们的收入也只能维持养家糊口,而第三个工人却成为一名杰出的建筑大师

请就以上材料写一篇议论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字数600-800之间。

解析: 

三个人不同的回答,反映了这三个人对工作的不同态度,对这一工作的不同认识。第一个工人对这一工作根本没有去想,砌砖就是砌砖,叫干什么就干什么,也没有什么认识,是处于被动地位这种人也不会动脑筋想办法把工作做得更好,不会有进取心。第二个工人的工作目的很明确,是为了赚钱,那么就会怎么赚钱多,就会怎么做,是做钱的奴隶,砌砖就有可能只顾数量不顾质量,这种人技术上不会有多大长进。 第三个工人则和他们不一样,他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是一种创造,基于这种认识,肯定是热爱这种工作,也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做好工作这种人是有理想、有追求、有上进心的人,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后来他成为有名的建筑师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事一议的文章,首先要明确这件事的中心和实质材料中三个人三种不同的回答,道出了他们对砌砖这项工作的意义的不同认识,他们的结果也就不一样。

第一个工人把砌砖看成毫无目的的工作,既看不到工作的意义,又认识不到劳动的价值,自然是敷衍了事,缺乏责任感和上进心;

第二个工人是为赚钱而工作,自然是给多少钱干多少活,主观能动作用难以发挥出来;

第三个工人热爱本职工作,把它看成是一种创造,对此有浓厚的兴趣、强烈的进取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自然会成为有名的建筑师。我们可以从工作态度、兴趣、有目标志向等方面提出论点,然后运用充足的论据去证明,一定会是一篇好文章。

范文

志当存高远

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人曾问三个砌砖的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说:砌砖第二个说:赚钱第三个说:建造世界上最富特色的房子后来,前两个人还是普普通通的砌砖工人,而第三个人却成了有名的建筑师。

这个故事中的对话虽然简单,但内涵丰富,寓意深刻,不禁使我想起了诸葛亮的一句至理名言志当存高远

常言说:立大志者,得中志;立中志者,得小志;立小志者,不得志前两个工人的立志都这么小,难怪他们到头来还是普普通通的工人。

第三个工人就不同了,他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立志要建造世界上最富特色的房子,追求特色,追求完美这样的人怎能不成为有名的建筑师呢?     

罗曼·罗兰曾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能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作随着志向走,成功随着工作来一个人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才有可能去为之奋斗,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才有可能走向成功的彼岸纵观古今中外,凡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具有坚定志向和远大抱负的人。

毛泽东早在学生时代就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和人民的疾苦他有三个不谈:不谈家庭琐事,不谈金钱,不谈情说爱正是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志向,使得毛泽东成为中国人民的大救星,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导师、领袖。

爱迪生因被老师斥为低能儿而大哭一场,立下了长大要在世界上做一番事业的宏志这宏志使他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陈景润上初中时就立志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这个志向鼓舞他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上取得超人成果,成为著名的数学家。

事实雄辩地说明了立志的重要如果像前两个工人那样,胸无大志,目光短浅,缺乏崇高的生活目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永远也不可能成材。

记得一位名人说过:生活无目的,就如航海无罗盘这句话道出了第三个工人成材的秘诀我们这一代人是跨世纪的建设者,是未来事业的开拓者,岂能胸无大志,碌碌无为,虚度年华?

无志者,万事空;有志者,事竟成青少年时期,是我们学习、立志的黄金季节第三个工人尚能立志成为建筑师,我们何尝不能立下远大志向,不畏劳苦,发奋学习,勇于登攀,成为21世纪的建筑师呢?

2:

知识的丰富,知识的提高,情感的加深,习惯的养成……都需要天长日久地坚持,一点一滴地积累。

要求:(1)请以“日积月累”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2)字数在600-800之间。

3)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解析:

题目“日积月累”比较适合初中生写的体裁是议论文。可从“水滴石穿”这个成语入题,引出大自然的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个人的成长也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不断历练、人才会成熟,生命才会灿烂;也可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写出成功需要靠不懈努力去获得,理想也是靠一步一个脚印的奋斗实现的。总之,人生没有捷径,要不断攀登才能登上高峰。

范文:

日积月累

音乐大师那优美的旋律是靠成千上万首练习曲堆积出来的;军人那钢铁般的身体也是千锤百炼才能磨练出来的;人生的价值也要靠积累各种经验才会变得更有意义。

老子说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的,没有任何人天生就是个天才。就像古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他就是从小在自己家里日日苦练,将十八口大缸的水都涮的浑浊了才练出那千古流传价值连城的无尚珍品为后人流传。这便是日积月累的作用。虽然枯燥乏味,但成功之时便可显出你人生的意义了。

我国著名雕刻家、画家齐白石老先生年轻时向一位名家学习雕刻,向名家请教时,却被那位名家轻蔑的回了一句“你将这筐石头拿回去雕刻,刻成之后再磨掉,等这筐石头全部磨光了,你就会雕刻了。”于是齐白石便按那位名家的说法去做了,经历了十几年的辛苦与磨练,终于练出了雕刻的好手艺。

正如同荀子说的那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江海。”连这些古代的圣贤和名家们都要靠积累才能成功,我们这些普通人如果不去积累恐怕就要真的成为没有真才实学的平凡人了。人生也是这样,如果不去积累就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无法在人群中闪闪发光。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这句话说的固然没错,但一个人如果总积累一些错误的邪恶的东西,等到有一天做出无法弥补的过失,便真的无法回头了。人生存在的意义也就毫无价值,昏昏噩噩、黯然无光,甚至会遭到世人的唾弃。所以积累固然重要,但一定要积累好的、对的东西,不好的东西不要去积累,最好根本不想,只有这么做才可能让自己取得更多成就更大成功.

那么,如何积累呢

  首先,我们自身不能小觑渺小的力量。当年秦始皇没有意识到两个农民领导的起义可以推翻自己的霸权;而现在的蝼蚁筑穴甚至可溃一条江堤。渺小的力量凝聚起来是强大的。

  其次,我们要有一颗恒心。没有毅力的人是无法做成这一艰巨的任务。愚公之所以能搬动大山,离不开他那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决心。

我们要相信“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只有不畏艰辛不辞劳苦,不断去积累,才可以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趁着我们年轻有为,去努力奋斗吧,让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散发出耀眼动人的光芒!

【当堂练习】

A

根据下面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论证过程清晰。字数在600-800之间。

甲乙两人去应聘厨师。面对考官,甲说得天花乱坠,从中国传统名菜谈到西式糕点,从用料、着色说到火候、调味,无一不能,无一不精。考官问到乙时,乙只说了一句话:“如果可能的话,给我30分钟,我做一桌菜来,好坏你们看。”最后,乙被录取了。 

解析:

甲善说,乙善做。材料指向的立意是“做胜于说”,或“实践出真知”也或“好与坏,得让别人去评论”。实质上,说得好未必就做不好;会做的,未必就是会说的。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反向立意:做得好,也要说的好。再对这观点进行纵向思维不难得出:内秀于心也要外秀于形;王婆卖瓜,需要自夸等观点。

范文:

 

实践出真知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 这话一点不错,一个人知识再丰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如果缺少实践,也只能坐守老底,干不成大事业。 

我们对于历史上的长平之战并不陌生。赵国四十万大军被秦全部活埋,堪称世间悲剧,原因也只是在于用了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才让历史留下了遗憾的一笔,假使赵王善于用人,用的是廉颇而不是赵括,我想历史将会改写。这是血的教训,我们应时刻铭记在心,时刻警告自己,要善于实践。 苏东坡写过一篇《日喻》,说的是:一个天生的盲人不知太阳为何物,问“有目者”。有人告诉他太阳像铜盘,并敲了敲铜盘让他听;过几天,盲人听到钟声,就认为是太阳。又有人告诉分太阳的光芒像蜡烛,并让他摸了摸蜡烛,过几天,盲人摸到了竹笛,又以为是太阳。苏东坡在文章中还说,南方有一种“没人”,能长时间潜在水中,只因为他“日与水居”。“得于水道”,所以“七岁能涉,十岁能游”,十五岁就能“没”了。假如北方一名“从不识水”的勇士来找“没人”学“没”,“没人”给他讲得再好,他“没”到水里也只有死路一条。 

鲁班被茅草上的小细齿割破手指还发现蝗虫的大板牙上也排列着许多小细齿。鲁班从中得到启发,心想:如果仿照茅草和蝗虫的细齿,来做一件边缘带有细齿的工具,用它来锯树,岂不比斧砍更快、更好吗?鲁班忘记疼痛,转身下山,做起试验来。在金属工匠的帮助下,鲁班做了一把带有许多细齿的铁条。他将这件工具拿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锯子就这样发明了。这个故事虽说是传说,但是,我们从中却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实践出真知,钻研出智慧。 

穿过历史的长河,让我们回到现在。毛泽东用实践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通过实践人们发现无产阶级才是领导人民取得政权的核心力量;通过实践人们逐渐淘汰了旧的社会工具,使得人类社会不段向前发展。 

古往今来,哪个成才的人没有经过实践。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泡进行了上千次实验;法拉第为了得到磁与电之间的关系,不也是一次次实践得来的吗?无数的客观事实证明,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只有从实践中来,又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真正的科学知识。实践离不开正确理论的指导,否则在实践中就会迷失方向,无所适从。故此,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认认真真学习,扎扎实实做事。

B

凝聚亲情,才会有幸福的家庭;凝聚友谊,才会有温馨的集体;凝聚爱心,才会有和谐的社会;凝聚智慧和力量,才能够战胜困难,实现理想……请以"凝聚"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写议论文

2)字数在600-800之间。

3)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解析

审题要注意,凝聚是一种动作,既然是动作就要有动作的发出者,动作涉及的对象,不小心会只写后半段,“主语”被忽略,“凝聚”被疏忽。另外要注意,“家庭的幸福”、“集体的温馨”、“社会的和谐”是“凝聚”之后的结果。所以这篇议论文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去写。其实审题时聪明的做法,抓住一句话既有了写作范围,也有了主题,选材正好是我们平时所强调的“家庭”“集体”“社会”。如果两眼只盯住“凝聚”也许还真要费一番思量,说不定还就“跑了偏”。

C

改变,指的是事物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个人因改变而美好,集体因改变而和谐,生活因改变而精彩……请以“改变”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字数在600-800之间。

解析:

可以抓住“个人因改变而美好,集体因改变而和谐,生活因改变而精彩”这句话中的一点,作为中心论点。比如写“个人因改变而美好”,可以通过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写出个人改变给个人带来的影响。可用的例子有:赵武灵王认清自己改变自己,采用“胡服骑射”。

楚霸王因没有认清自己、改变自己的孤傲而造成乌江自刎的结局。

【当堂检测】

1.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议论文。

有几个青年问俄国作家契诃夫:“怎样才能获得创作的素材?”契诃夫顺手拿出一本厚厚的日记说:“这里有一百个素材。”这几个文学青年看着这本珍贵的日记入了迷。日记中所记的每一个材料都生动、感人。有个青年说:“真想买回去。这些材料太好了。”契诃夫笑着说:“素材是无法用金钱买到的,每个素材都是作者本人深入生活、积累收藏的成果。”

要求:①自选一个角度进行立意,题目自拟;②文体规范,观点鲜明,说理充分;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解析:

读材料,不难发现材料讲的是深入生活、积累收藏对个人创作的重要性,这就确定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之后可以采用大量的举例论证证明中心论点。如下:

唐朝诗人李贺七岁即席赋诗,进京赶考的诗作《高轩过》轰动京城,受到韩愈赏识。他虽然只活到二十七岁,但留下二百三十三首诗篇。他的成功在于积累。为了搜集素材,他早上背着锦囊,骑着毛驴,外出游历,观察生活,一有灵感便记在纸上,放于锦囊中。一天下来回到家中,将锦囊中积累的纸条拿出,在油灯下选择整理,将有用的纸条再存于另一个锦囊中供以后写作。再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了积累诗作素材,准备了许多陶罐,并分门别类贴着标签,整齐地放在一个七层的架子上。他把平时收集到的资料按不同门类投放到各自的陶罐中。等到资料积累得可以写作时,便将陶罐倒空,将资料整理成文。

2.如果有人向一个已流传百世,早已被人视为真理的理念提出质疑时,人们便会冷嘲热讽得批判其为“钻牛角尖”,仿佛“钻牛角尖”是个令人厌恶的行为,可结果却往往是这些理念成为了新的真理被人们所敬仰,而提出这些理念的人自然便成了伟人。

请以《要钻牛角尖》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要求观点鲜明,说理充分。

解析

《要钻牛角尖》构思层进式提纲:

(1)什么是“钻牛角尖”:对任何事情,哪怕是极细小的事情,都采取认真钻研的态度。(是什么)

(2)搞学问“钻牛角尖”才会有所成就,搞科技“钻牛角尖”才有发明创造。(为什么)(3)“钻牛角尖”要有认真的态度,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怎么办)(4)发扬“钻牛角尖”精神会多出成果,多造就人才。(会怎样)

【家庭作业】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有一次,朋友送给柏拉图一把精致的椅子作为礼物.几天之后,一群人到柏拉图家做客,看到那把漂亮的椅子并问明来处后,其中一个人突然跳上了那把椅子,疯狂地乱踩乱跳,并嚷道:"这把椅子代表着柏拉图心中的骄傲和虚荣,我要把他的虚荣给踩烂!"所有的人都吓了一跳,但柏拉图却不慌不忙地走到内房拿了块抹布,温和地把被踩地脏兮兮的椅子擦拭干净,并请那位朋友坐下,:"谢谢你帮我踩掉心中的虚荣,现在我也帮你擦去心中的嫉妒,你可以心平气和地坐下和大家喝茶、聊天了吗?"

对待一把精致的椅子,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也有着不同的做法.你是如何看待柏拉图接受椅子、朋友乱踩椅子和柏拉图劝解朋友的?

请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解析:

作文材料讲了一个有关椅子的故事:一个朋友愤然踩脏了柏拉图欣然接受的椅子;柏拉图擦拭椅子并规劝朋友.这个故事体现了人的性格特点和品格特点.对于朋友来说,踩椅子代表着一种嫉妒,其实他可以用欣赏的态度、开阔的胸襟看待这把椅子及椅子所代表的柏拉图的优点和成就.柏拉图对朋友的态度较值得赞美,这种宽容是美好的事情。

从这些角度分析可以看出,文章的立意可以是如何对待别人的成绩、优点,可以是理性地对待别人的不理解,也可以是如何提高个人的修养或者人与人交往的技巧,和谐相处等。

2.请以“学会放弃”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解析:

中心论点是:学会放弃。所以要围绕学会放弃展开文章,可以写学会放弃给人带来的积极影响。论据提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这一伟大诗人,在世俗与隐归中毅然选择了后者.心似琉璃,淡泊名利,在一片田园中收获了自己放弃功名的果实,就那样“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自由自在的度过了自己的人生,我们难道说,那不是另一种拥有吗?不是放弃后的另一份不同形式的人生礼物吗?

一代女皇武则天,在政治的浪尖上起舞蹈的奇女子,用柔骨撑起了唐朝的天地,可她又放弃了多少呢?亲眼看着女儿死在眼前,亲手将儿子送上死路,他放弃了母子亲情,放弃了作为女人所应得到的一切,有人说他不贤惠,可一座无字碑上究竟功过各占多少,我想世人都心知肚明.她拥有了万个子民的拥护,拥有了历史对她政治事业最庄重的肯定.所以放弃并不代表失去,他意味着另一种收获。

3.请以“生命因挫折而美丽”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解析:

文章要围绕中心论点“生命因挫折而美丽”展开,主要写挫折对于人成长的意义。可以采用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去写。

二、现代文阅读

2文学作品阅读

谁是赢家

(英)克里斯·罗斯

    四名评委已经在电视台的一个密室里坐了两个小时。谁将赢得本届环球音乐奖的四个重要奖项,评委们必须达成一致。这四个重要奖项是:最佳专辑、最佳歌曲、最佳新乐队和终身成就奖。电视台的演播大厅里,几百人正在等候结果。电视直播将在半个小时后开始。

    但是两个钟头过去了,评委们仍然没有决定一个奖项。

    这四名评委分别是:音乐评论家弗洛斯、唱片公司老板威尔、上一届最佳歌曲奖获得者丹泽斯以及一名叫史纳斯的音乐发烧友。史纳斯是音乐杂志《新音乐周刊》的一名读者,他在《新音乐周刊》举办的赢取环球音乐奖评委资格的比赛中击败所有对手,获得了评委资格。

    “好了,伙计们,我们必须做出决定了。弗洛斯说道,不能再等下去了。最佳专辑’——我提名格里拉斯乐队的首张专辑。他们富有磁性的声音和灵动的歌词使他们成为当今最好的乐队。

    “我同意,威尔说道,但他们都太年轻——我们可以把最佳新乐队授予他们。……我们可以把最佳专辑授予詹妮·沃勒。她的专辑《如巧克力般润滑》是一张极佳的爵士乐专辑。

    “听说这张专辑已经卖出了一百万张。丹泽斯说道。

    “没错!威尔说道。

    “那我不能同意你的提议。丹泽斯说道,既然她的专辑已经卖出一百万张,那么她就不需要这个奖了。最佳专辑应该给米西·奎恩。她的专辑《女生可以批评》创造了近年来说唱音乐最好的销售纪录。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纪录。弗洛斯说道,但我认为这张专辑只有一首歌不错。呃……是什么来着?对了——《嘿!你!听着!》,就这首。

    “那么,我们可以授予她最佳歌曲奖。丹泽斯说。

    “好了,现在就差一个奖项了。弗洛斯兴奋地说道,终身成就奖授予谁呢?请记住,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奖项。它是对一个对流行音乐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的歌手的承认。

    “我认为本人应该获得这个奖项。丹泽斯推荐了自己。

    但没有人听他的。

    “史纳斯,你觉得呢?弗洛斯问史纳斯。

    史纳斯没有作声。作为环球音乐奖的一名评委,一开始他很兴奋,但现在他很失望。史纳斯知道弗洛斯想让格里拉斯乐队赢得奖项,是因为他发掘了格里拉斯乐队,当格里拉斯乐队变得非常出名时,他也能赚取更多的荣誉。威尔想让詹妮·沃勒获得奖项,因为詹妮·沃勒的唱片是由她的唱片公司发行的,如果詹妮·沃勒获奖,她的唱片就会卖得更火。而丹泽斯提名米西·奎恩,因为米西·奎恩是他的女朋友。史纳斯之所以感到失望,是因为他现在知道环球音乐奖其实是一场潜规则下的闹剧。

    “看,时间到了。弗洛斯说道,我们就这么决定:詹妮·沃勒,最佳专辑奖;米西·奎恩,最佳歌曲奖;格里拉斯乐队,最佳新乐队奖。而终身成就奖……好吧,史纳斯,我们把这个决定权交给你。但请你记住这三个人:迪伦·罗伯茨,代表了一代人的声音;丹泽斯·迈克尔森,非常非常有钱;X5乐队的诺布是世界和平使者,他还是联合国秘书长的朋友。你自己选择吧。

    评委们走出密室,来到了电视台演播大厅的舞台上。当他们走到舞台中央时,几百台相机闪起了亮光。史纳斯感到非常害怕。他知道,世界各地数百万人正在收看这个节目。

    评委们假装打开信封。

    “获奖者是……”他们同时说。停顿了一会儿,评委读出了他们商定的名字。顿时,大厅里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然后,轮到史纳斯宣布最后一个奖项,今晚最重要的奖项——终身成就奖。

    史纳斯紧张地站到麦克风前。

    “晚上好!他说道。他打开一个信封,信封里放着一张纸。实际上纸上什么也没写。史纳斯继续说道:……获奖者是……他停了下来。大厅里的声音也完全停了下来。

    “获奖者是……你们!

    大厅里更安静了。好一会儿,有几个人说道:什么?

    “没错!史纳斯继续说道,感到更自信了。是你们!他直接看着电视台的摄像机说,全世界所有听音乐、写音乐和爱音乐的人。你们是最重要的人!

    大厅里响起了惊讶的声音。史纳斯看到迪伦·罗伯茨、丹泽斯·迈克尔森和诺布离开了大厅。

    史纳斯继续说道:如果没有人听或者买音乐,今晚这里就不会有获奖者。这就是你们是获奖者的原因!

    有人欢呼,鼓掌。有人骂道:疯子!

    但今晚,史纳斯知道,他也是赢家。

1)小说中史纳斯的心情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变化。请根据小说内容,补全思维导图。

2)同样的语言,因说话者和说话场合的不用,产生的效果也不同。请结合语境,分别简析文中画线句子中……”的表达效果。

(威尔)嗯……我们可以把最佳专辑授予詹妮·沃勒。

(史纳斯)嗯……获奖者是……

3)巧设伏笔是这篇小说的特点之一。请借助小贴士内容,从文中举一例子加以简析。

4)小说结尾写道但今晚,史纳斯知道,他也是赢家,你觉得史纳斯是真正的赢家吗?请结合小说内容和主旨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1知道环球音乐奖其实是一场潜规则下的闹剧。宣布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是你们(全世界所有听音乐、写音乐和爱音乐的人)。紧张。自信

2威尔的……”是在弗洛斯提出把最佳专辑授予格里拉斯乐队后说出的,带有迟疑和不确定,表明他正在思考如何否决弗洛斯的提议,也表现出了威尔的圆滑。

史纳斯的……”是在宣布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时说的,带有一丝犹豫,同时也给观众卖了个小小的关子,表现了他内心的激动。

3)【示例1】小说先交代了评委的身份,其中史纳斯是一位音乐发烧友,这为下文史纳斯为爱音乐的人发声埋下了伏笔(或:这为其他三名评委把终身成就奖的决定权交给史纳斯埋下了伏笔,因为他们已是赢家,另外一个奖项对他们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得罪人的事就交给史纳斯了)。

【示例2】小说写道:信封里放着一张纸”“纸上什么也没写,这为下文史纳斯做出大胆的决定埋下伏笔。

【示例3】小说开头提到评委在密室里商议了两个小时,密室这一场景为其他三名评委在潜规则之下明争暗斗的行为埋下了伏笔。

4)【示例1】史纳斯是真正的赢家,他看破了环球音乐奖幕后的潜规则,尽自己所能维护了终生成就奖的公正公平,他勇敢坚定,给那些原本以为能从潜规则中得利的人深深一击。史纳斯的行为让我们明白,潜规则终会被公平正义打破。

【示例2】小说最后写道:他也是赢家,一个字表明真正的赢家并非史纳斯。史纳斯虽然打破了潜规则,但其他三位评委依然凭借潜规则从中得利,他们才是真正的赢家。由此可见,靠一己之力是很难改变现状的,真正的公平还未实现。

【解析】【分析】(1)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和心情的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和心情。当史纳斯获得环球音乐奖评为资格时,他非常的兴奋。从史纳斯之所以感到失望,是因为他现在知道环球音乐奖其实是一场潜规则下的闹剧” 这句话可知当史纳斯知道环球音乐奖其实是一场潜规则下的闹剧时,他非常的失望。从评委们走出密室,来到了电视台演播大厅的舞台上。当评委们走到舞台中央时,站在麦克风面前,史纳斯知道,世界各地数百万人正在收看这个节目 ,此时他感到非常害怕。最后,史纳斯临时决定把终身成就奖的荣誉授给你们(全世界所有听音乐、写音乐和爱音乐的人)时,他非常的自信。

2)解答此题一定要结合语境分析,威尔的……”是在弗洛斯提出把最佳专辑授予格里拉斯乐队后说出的,带有迟疑和不确定,表明他正在思考如何否决弗洛斯的提议,也表现出了威尔的圆滑。史纳斯的……”是在宣布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时说的,带有一丝犹豫,同时也给观众卖了个小小的关子,表现了他内心的激动。

3)在梳理小说情节的基础上,结合伏笔的特点,从文中举一个伏笔的例子并简析其作用,如:小说先交代了评委的身份,其中史纳斯是一位音乐发烧友,这为下文史纳斯为爱音乐的人发声埋下了伏笔(或:这为其他三名评委把终身成就奖的决定权交给史纳斯埋下了伏笔,因为他们已是赢家,另外一个奖项对他们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得罪人的事就交给史纳斯了)。

4)结合小说内容和主旨分析,小说中史纳斯看破了环球音乐奖幕后的潜规则,尽自己所能维护了终生成就奖的公正公平,他勇敢坚定,给那些原本以为能从潜规则中得利的人深深一击。史纳斯的行为让我们明白,潜规则终会被公平正义打破。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是赢家。

但从获利的角度分析,史纳斯虽然打破了潜规则,但其他三位评委依然凭借潜规则从中得利,他们才是真正的赢家。由此可见,靠一己之力是很难改变现状的,真正的公平还未实现。史纳斯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赢家。

故答案为:⑴ ①知道环球音乐奖其实是一场潜规则下的闹剧。宣布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是你们(全世界所有听音乐、写音乐和爱音乐的人)。紧张。自信

⑵ ①威尔的……”是在弗洛斯提出把最佳专辑授予格里拉斯乐队后说出的,带有迟疑和不确定,表明他正在思考如何否决弗洛斯的提议,也表现出了威尔的圆滑。

史纳斯的……”是在宣布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时说的,带有一丝犹豫,同时也给观众卖了个小小的关子,表现了他内心的激动。

【示例1】小说先交代了评委的身份,其中史纳斯是一位音乐发烧友,这为下文史纳斯为爱音乐的人发声埋下了伏笔(或:这为其他三名评委把终身成就奖的决定权交给史纳斯埋下了伏笔,因为他们已是赢家,另外一个奖项对他们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得罪人的事就交给史纳斯了)。

【示例2】小说写道:信封里放着一张纸”“纸上什么也没写,这为下文史纳斯做出大胆的决定埋下伏笔。

【示例3】小说开头提到评委在密室里商议了两个小时,密室这一场景为其他三名评委在潜规则之下明争暗斗的行为埋下了伏笔。

【示例1】史纳斯是真正的赢家,他看破了环球音乐奖幕后的潜规则,尽自己所能维护了终生成就奖的公正公平,他勇敢坚定,给那些原本以为能从潜规则中得利的人深深一击。史纳斯的行为让我们明白,潜规则终会被公平正义打破。

【示例2】小说最后写道:他也是赢家,一个字表明真正的赢家并非史纳斯。史纳斯虽然打破了潜规则,但其他三位评委依然凭借潜规则从中得利,他们才是真正的赢家。由此可见,靠一己之力是很难改变现状的,真正的公平还未实现。

【点评】本题考查梳理文章情节的能力以及理解人物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文章线索按从前往后的顺序从文章中提取关键语句,能用原文的就用原文回答,不能用的就用简洁、恰当的语言归纳概括文章的情节和人物的情感态度。

此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要我们赏析的词语,要么是运用修辞、要么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伏笔手法的能力。 "伏笔"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好处是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看到下文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此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探究性试题是具有一定开放性和独立思考性,解答此题要把握以下几点:紧扣文题要求,在文本中寻找依据。探究性试题讲求个性化认识,但认识不能超出文本这一基本范围,所以考生不可对文本只作粗略、肤浅的浏览后就乱作分析,乱下结论,否则容易误解文意。依据原文思路,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没有哪一种发明和发现对人类的贡献明显地高于火。除了人类,没有其他任何一种动物可以利用火,更不要说掌握制造火的技能。说人类是使用火的动物,要比说人类是使用工具的动物更合理。何况火对人类的改变,很可能还远远没有被我们充分认识。

    学者们至今不能确定,人类何时开始利用火。不容置疑的是,火对远古时代人类温饱的无与伦比的贡献。它可以清除某些植物的毒素,软化某些植物的纤维,从而拓宽了人类的食谱,并改善了人类的消化。又因为烧烤后的食物便于储存,从而以摆脱迅速腐败的方式,增加了人类的食物。它让人类前所未有地体会到美味。它还助长了人类饮食方式的分化。火在上对人类的影响,很可能比它对的影响更复杂。它拓宽了人类的生存地,很可能人类从热带走向温带是依赖火的帮助。它帮助人类深度休息和松弛身心。因为火对人类的影响深刻巨大,对于一直不曾利用火的人来说,没有也罢,但是享受过了火的人,就再也不能忍受没有火的生存。

    人工取火是难度极高的门槛。跨过这一门槛前的漫长岁月里,保存火种,以及丢失了火种后如何从拥有火种的人群那里重新获取,成为至关重要的事情。持久地、日复一日地维持火种,所需燃料是巨量的。灌木、草不能带来持久燃烧的火。那时的人类还没有刀斧,不能砍伐乔木,只能捡拾干枯的落木。而随着消耗,捡拾的距离将越来越远,负担越来越大。因此,维持火种的单位只能是部落。

    考古发掘中,洞穴是发现原始人使用火的遗迹的主要地点。于是有人认为,洞穴居住是当时人类的生存方式。学者雄辩地反驳了这种认识。原因其实很简单:洞穴是物质环境中极具随机性的地貌。食物源和新鲜水源是生存的第一要素,却未必在洞穴附近。在绝大多数动物的生存策略中,都看不到牺牲第一要素去迁就洞穴的习惯性选择。地下动物的洞穴往往是自挖的。北极熊在冰雪上为自己挖洞过冬。其他熊的洞穴选择也是随机的,利用树洞、山洞等等。何况那是冬眠,不是日日觅食的温暖季节。原始人要跟着食物源跋涉、迁徙,不会定居于附近缺水少食的山洞。那为什么山洞中屡屡发现火的遗迹?只能有一个解释,那里是他们保存火种的专门场所。在不避风雨的露天场所保存火种太过冒险,且更消耗木材。这是人类使用火不久就可以完成的认识。于是,当保存火种的山洞距离食物源、水源较近时,山洞尚可兼作部落聚会的场所,当山洞距离食物源、水源较远时,山洞就只能充当火种保存地。而为了降低因看管人能力低下而导致火种熄灭的概率,乃至一次次失败经验的吸取,都会导致专职保存火种者的产生。很可能是这桩当时最紧要的事情,造就了人类社会中的第一次专业分工。

    火的恩泽无边。享受过又失去了火种的部落的唯此为大的事情,就是寻找火种。等待天火的概率小到难以期待。在跨过人工取火的门槛之前,到其他部落找火,几乎是唯一的选择。找到了有火的部落,如何获得火种呢?

    一开始,人们唯一的手段就是抢夺。火种的保卫与抢夺,一定是部落间演绎了千万年的曲目。精心和殊死的保护,使得抢夺的门槛大大提升。而求火的欲望愈强,遂只好跌跌撞撞地摸索另外的途径。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只有人类可以利用火,掌握制造火的技能。

B. 人类何时开始利用火。学者们不可能确定。

C. 跨过人工取火这一门槛前的岁月非常漫长。

D. 人类生存的第一要素是食物源和新鲜水源。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说人类是使用工具的动物是没有道理的,说人类是使用火的动物则有充分理由。

B. 虽然火不能增加人类的食物,但通过烧烤可以使食物摆脱迅速腐败,便于储存。

C. 考古发掘中,原始人用火的遗迹都在洞穴中,因为穴居是当时人类的生存方式。

D. 掌握人工取火技术之前,失去火种的部落几乎唯一的选择就是到其他部落找火。

3)文章结尾说:遂只好跌跌撞撞地摸索另外的途径。根据原文推断,假如你是失去了火种的部落的酋长,你会怎么做?并说明理由。

【答案】 1B

2C

3)我会试验各种可能的方法人工取火。因为抢夺火种同样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无数的流血牺牲。这样还不一定能够成功,所以还不如另想办法,也许有所收获。

【解析】【分析】(1ACD说法正确。B原文中说的是学者们至今不能确定,人类何时开始利用火。

2 A 原文中的意思是:说人类是使用火的动物,要比说人类是使用工具的动物更合理。 而不是:说人类是使用工具的动物是没有道理的,说人类是使用火的动物则有充分理由。 B原文的意思是:因为烧烤后的食物便于储存,从而以摆脱迅速腐败的方式,增加了人类的食物。C原文中的意思是:考古发掘中,洞穴是发现原始人使用火的遗迹的主要地点。 D 理解和分析正确。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既然抢夺的门槛这么高,那就只能另想办法,自己造火(人工取火)了。

故答案为:⑴  B⑵ D

我会试验各种可能的方法人工取火。因为抢夺火种同样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无数的流血牺牲。这样还不一定能够成功,所以还不如另想办法,也许有所收获。

【点评】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是说明文常有的题型,这样的题非常简单,答题时首先要整体了解文章内容,然后再从中筛选出与题目中有关的句子,分析其有无差别即可正确答题。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类的题,往往题目中的句子会存在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因此从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即可。

本题考查表达观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风雪日月山

李迪

    ①李老师,七年前从西北师大毕业,当时有好多地方能签约工作,我选了青海。青海好啊,我就喜欢海,春暖花开。签!地理没学好,把青海当青岛了。结果,一下火车就蒙了,海在哪儿呢?

    ②称我李老师的人、接受我采访的人,叫赵程皇。一个胖胖的甘肃姑娘,老家在张掖。她说自己是胜天半子拆开重组。我没听明白,她豪爽一笑,天生胖子啊!我俩谈话的地方叫日月山。是青海通往西藏的门户。山之青海这边儿,屹立着一座加油站,懵懂而来的胖姑娘就在这里当上了一名加油员。

    ③李老师,你可不知道,刚进十月,这里就下雪了。冷得抽筋儿。我第一天晚上在站里值班,门外似乎有鬼哭狼嚎,嗷,嗷!我从没有听过这种声音,太恐怖了。老员工说,山口风大,吹到玻璃上就是这声。外面来车了,赶紧出去加油。一推门,风把人往里刮。眼看着离加油机就几步远,愣是过不去。噎一口,喘半天。我们这里是换界区,车进藏油就贵了,司机们都铆足动儿在这儿把油加满。那时候都给现金,天冷啊,我冻得搓不开钱,还没数完手就没知觉了。司机不等,加完油就启动。我急忙追上去,边追边数。从第一个加油机追到第三个加油机,眼看要追出站了,才把钱数完。少了自己得赔啊!工资才一千出头儿,还没发呢,拿什么赔?戴手套数不了钱,不戴手套吧,一摸油枪,寒气直接钉进骨头,上牙打下牙,张开嘴都说不出话。好不容易车少点儿了,疯了一样跑进店里,烤烤小暖炉。一烤,感觉手已经冻干巴了,外面的皮都脆了。再烤、感觉那层皮能揭下来。宿舍里没火,冻得睡不着。站里的被子又小,盖得了脚,盖不住头;一盖头,脚又露出来。

    ④这时候,我特别想家,就给妈打电话,说冷,说被子小。妈说,那么多人都在站上干着,你不比别人差。你要好好的,坚持就是胜利!

    ⑤又是一个风雪天,我身上包得跟粽子一样,哆嗦着两手加油。帽子一拉,口罩一戴,整个脸就没了。我站在最外面的机子旁,油枪插进油箱里,两眼不由得看看远山,看看雪。老家离青海太远了,得翻过一座大板山,海拔六千多米。山路崎岖,弯儿又急,开车要走八九个小时,路上能摸到云……

    ⑥正想着,忽然感觉有人在看我。我抬眼望去,不远处有一个身影。啊,这身影好熟悉!是谁,是谁?是妈妈啊!我顾不上跟司机打招呼就飞奔过去。妈站在雪地里看着我,佝偻的背上,背着一个打成豆腐块的大号被子!山风吹乱了她过早飘白的头发。

    ⑦妈妈,妈!我大声叫着。在奔过去的一瞬间,我发现妈已经把脸上的泪擦干了,只剩下红红的两眼。我想你了,丫头!妈说完,一把把我搂在怀里。我感觉妈的身子在往下沉。让被子压得往下沉。

    ⑧我的眼泪一下子冲出来!我放声大哭。忘记了这是在加油站,忘记了周围还有人。妈啊,妈,您来了怎么不跟我说一声,就那么在雪地里站着……妈说,别哭了,去好好加油,人家等着呢!

    ⑨妈刚退休,可我觉得她已经老得不行了。她身上的衣服全湿了,我不知道她在风雪里站了多久。她本来可以寄钱给我,让我在这儿买被子。可是,她没有寄,也没有打电话说要来送被子,就这样不声不响,在风雪中,翻过大板山,把被子从张掖背了过来。

    ⑩后来,我才知道,妈从没来过青海,也不知道日月山。从张掖来的客车,都是白天开,晚上到。她为了能在白天赶到,就坐了一辆私家车,说好拉到日月山,结果走到半路,司机临时有事要改道去别处。妈只能下来搭别的车。这里荒得连人家都没有。可怜的老人孤零零地站在路边,央求过往的车把她拉上,说我丫头在加油站,我想去看看她,求你们把我柱上吧!车,一辆又一辆过去了,没有人理她。在风雪中,妈坚持着,终于,有个好心人把她拉上了。本来八九个小时的路,因为风雪,整整走了二十多个小时!

    ⑪妈跟我说,丫头,你长大了,有些苦,有些难,是你这辈子必须要经历的。爸妈只能在旁边给你鼓鼓劲儿,就像这样给你送床被子,让你感受到我们永远在你身后。无论遇到什么,你都不能放弃。人生所有的事都是这样,只要放弃了就归零,就要重新开始!

    ⑫妈在站里待一天就走了,说怕影响我工作。

    ⑬打那以后,我每天迎着开来的车,离老远就把手高高地举起——您好,欢迎光临!再苦,再累,我都微笑着。为了妈妈背来的被子,为了赶路的人能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

    ⑭说到这儿,程皇停了下来,眼里闪着泪,遥望日月山。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讲述了加油员赵程皇怎样的故事?请简要概括,不超过80字。

2)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妙处。

一烤,感觉手已经冻干巴了,外面的皮都脆了。再烤、感觉那层皮能揭下来。

老家离青海太远了,得翻过一座大板山,海拔六千多米。山路崎岖,弯儿又急,开车要走八九个小时,路上能摸到云……

3)文中第段的内容是否多余?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4)本文主要从谁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叙述的好处。

【答案】 1)文章讲述了加油员赵程皇毕业慢憬在海滨城市工作,刚到岗位后,因没看到海失望。参加工作后,恶劣环境使她经受身心折磨;母亲的到来,鼓励她,让地安心、乐观坚守岗位。

2运用了外貌描写、夸张,冻干巴”“皮都脆了”“皮能揭下来,几个词突出了天气寒冷、干燥,突出了赵程皇所处环境十分恶劣,表现出赵程皇内心的苦楚以及赞美了她坚守岗位的精神。

运用了环境描写,突出了老家与青海距离之远,路途艰难险阻,青海的海拔之高,为下文妈妈不畏风雪来为送杯子作铺垫,表现出母亲对我深沉的爱、殷切的期望,希望学会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坚守岗位。

3)不多余,因为第十段内容是讲述母亲来给送被子的路程非常艰难波折,体现了母亲对我的疼爱和一定要来的决心同时这也是作者工作下去的精神支柱和情感来源,深化了文章主旨。在结构上,为下文作者热情工作做了铺垫。

4)从李老师的视角叙述,李老师是一个来采访当事人的记者,以李老师的角度,借当事人的口吻叙事,增加了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同时更加客观,也更加真实,更容易使读者信服。

【解析】【分析】(1)此题抓住赵程皇的心理变化:充满憧:以为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滨海城市工作;充满失望:刚到岗位时,没看到海而蒙了;内心苦楚:参加工作后,恶劣环境使她经受身心折磨;安心、乐观坚守岗位:母亲的到来,给她以极大的鼓舞。据此整合成句即可。

2此句主要从词语入手,罗列词语,突出了赵程皇所处环境十分恶劣,表现出赵程皇内心的苦楚以及赞美了她坚守岗位的精神。主要运用了环境描写,突出了老家与青海距离之远,路途艰难险阻,青海的海拔之高。联系下文母亲的出现以及文章所表达的主题,为下文妈妈不畏风雪来为我送杯子作铺垫,表现出母亲对我深沉的爱、殷切的期望,希望能坚持不懈、坚守岗位。据此理解作答。

3段中可怜的老人孤零零地站在路边,央求过往的车把她拉上,说我丫头在加油站,我想去看看她,求你们把我柱上吧”“在风雪中,妈坚持着等句子写出了妈妈为孩子送被子的辛苦,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同时为下文做铺垫。所以不是多余的。据此理解作答。

4)此题考查的是人称的运用及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便于抒情,便于进行心理描写,使人有真实的感受。第二人称:最贴近读者(如同和别人对话),使人感到特别亲切,便于情感交流。使人感受更深引起读者共鸣,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第三人称: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叙述角度灵活自由。文章以李老师的口吻,用第一人称增加了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同时更加客观,也更加真实,更容易使读者信服。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文章讲述了加油员赵程皇毕业慢憬在海滨城市工作,刚到岗位后,因没看到海失望。参加工作后,恶劣环境使她经受身心折磨;母亲的到来,鼓励她,让地安心、乐观坚守岗位。 

⑵①运用了外貌描写、夸张,冻干巴”“皮都脆了”“皮能揭下来,几个词突出了天气寒冷、干燥,突出了赵程皇所处环境十分恶劣,表现出赵程皇内心的苦楚以及赞美了她坚守岗位的精神。

运用了环境描写,突出了老家与青海距离之远,路途艰难险阻,青海的海拔之高,为下文妈妈不畏风雪来为送杯子作铺垫,表现出母亲对我深沉的爱、殷切的期望,希望学会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坚守岗位。

不多余,因为第十段内容是讲述母亲来给送被子的路程非常艰难波折,体现了母亲对我的疼爱和一定要来的决心同时这也是作者工作下去的精神支柱和情感来源,深化了文章主旨。在结构上,为下文作者热情工作做了铺垫。

从李老师的视角叙述,李老师是一个来采访当事人的记者,以李老师的角度,借当事人的口吻叙事,增加了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同时更加客观,也更加真实,更容易使读者信服。

【点评】本题是对文章内容概括的考查。考生要根据问题,对全文认真阅读,抓住文章的线索进行归纳整理。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句子的赏析。考查点包括词语的妙用、修辞手法的赏析、作者情感的把握。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其表现力和表达效果。

本题是对段落作用的考查。考生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要对文段的内容进行概括,表现了什么,对文章主旨的效果;结构上看所处的位置进行回答。

本题考查的是人称的运用及其好处。考生要在平时掌握各人称及作用,要结合文章进行阐述。

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艾叶香中寻玉佩

邹凤岭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迎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焯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簇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都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呜呜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选自《做人与处世》)

1)作者回忆了奶奶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横线上。

①________→磨面做饼压岁钱→②________→病中思念爷爷临终不说玉佩的去向

2)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文中两处画线句。

催春的雨,引得山茶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说说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

3)联系上下文,研读文中第段画线句,分析奶奶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及情感。

4)玉心佩的去向,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

【答案】 1)带摘艾叶;荒年做艾饼

2化静为动,传神地写出了山茶花红得鲜艳欲滴的形态(竞相开放)。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老屋的简朴,表达了对老屋的亲切感。

3)表现了奶奶娇羞的神态(娇羞的样子);表达出奶奶对爷爷深沉的爱和长久的思念。

4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这句话暗示玉心佩已被卖掉,换成了米面,为后文没找到玉心佩作铺垫,表现了奶奶对家人的关爱。

【解析】【分析】(1)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结果的方法进行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作答时,答案要仿照题目中的示例来写。

2本题作答要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注意:在写其作用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实质意义来写,否则就会显得内容过于笼统)。

3)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语句和上下文内容理解作答。奶奶说这句话是在对爷爷长久的思念和爱的情形下的自言自语,因而神情应该是娇羞的。据此理解作答。

4)伏笔:指文学作品前面对后面将要出现的内容预先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伏笔的作用: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或疑惑的感受。从文章中找出伏笔的内容,并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摘艾叶;荒年做艾饼。

⑵ ①化静为动,传神地写出了山茶花红得鲜艳欲滴的形态(竞相开放)。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老屋的简朴,表达了对老屋的亲切感。

表现了奶奶娇羞的神态(娇羞的样子);表达出奶奶对爷爷深沉的爱和长久的思念。

⑷“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这句话暗示玉心佩已被卖掉,换成了米面,为后文没找到玉心佩作铺垫,表现了奶奶对家人的关爱。

【点评】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提炼出文章中的关键词或中心句,最后再归纳概括。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解答语言的赏析类题,我们应该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平时要掌握一些答题模式,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语言的能力以及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抓住人物神情描写的语句分析人物的神态,然后再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体会人物话语里蕴含的感情。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运用伏笔及其作用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反复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在前文中找出伏笔的部分,最后再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伏笔的作用。分析作用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

6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别把我当陌生人

尉克冰

    ①“记住,路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一切食物和饮料!只要离开位子,回来时一定要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

    ②去年夏天,我坐火车去新疆开会。三千多公里的路途,没有同伴。出发前,家人这样反复叮嘱我。

    ③刚走进包厢时,我心里很忐忑,不知道这一路上要面对些什么人。一个男人进来了,身后有个四五岁的小姑娘,大概是他女儿。随后,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蹦蹦跶跶地过来了,她妈妈紧跟在后面。整体环境不错,我精神放松了很多。

    ④晚上10点多,我锁好门,把手提包压在枕头下面,躺下。不知不觉,已到深夜。在似睡非睡中,我听到了扭动门锁的声音,接着,哗啦一声,门被打开了,我猛地打了个激灵,紧张不已。一个黑乎乎的脑袋探了进来,借着通道幽暗的灯光,我看到那是一个身材高大,样子凶悍的男人。此时,包厢里其他人还在熟睡,我吓得头皮发麻,浑身哆嗦。他打探一番后,挤进门来。我不知从哪里来了勇气,大喝一声:干什么的?”

    ⑤“我,我上车呀。那个男人被我的喊声吓了一跳,接着他把行李拖了进来。原来真是上车的。虚惊一场!

    ⑥早晨醒来,我赶紧摸了摸枕头下面,包在。随便吃了早点,又躺下看书。中间出去过几次,回来后,我都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在这样的环境里,当心无大碍。

    ⑦包厢里,两个孩子在嬉闹,大人们都很安静。我拿出零食吃的时候,挺想给那两个孩子,可担心遭到拒绝,又忍住了。我想,上车前,他们的父母一定无数次告诫他们,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食物。

    ⑧“阿姨,你怎么躺了半天也不下来玩儿?”小姑娘仰着脸,忽闪着大眼睛对我说。

    ⑨我笑了笑,赶快从上铺下来,和孩子们玩了起来。阿姨,吃荔枝吧!”小姑娘用她胖嘟嘟的小手递给我一颗饱满的荔枝。我愣了一下,连忙接过荔枝,轻轻地说了声谢谢……

    ⑩孩子给每个人都发了一颗荔枝,包厢里的每个人都伸手接着,小姑娘笑了起来,眼睛像弯弯的月亮湖。那颗荔枝,我一直攥在手里,舍不得吃。小小的荔枝,如同两个世界的缩影。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白,晶透,柔软。孩子的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那把坚实的锁,紧闭的门彼此敞开了。

    ⑪于是,在我们的包厢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的小包厢成了快乐的大家庭。美食共享,格外香甜。我把最好吃的都留给了小姑娘,还抱着她,给她讲故事,把她原来松散的头发编成漂亮的小辫,给她拍了很多照片。孩子对我也越来越依恋,一会儿看不见我,就到处找。或许是她离开妈妈太久,我是个母亲,我身上有妈妈的味道。那天夜里,她是在我怀里睡着的。

    ⑫第三日清晨,快到终点站了,可我的心里却平添了一丝怅惘。车停了,人们如潮水般从车身里漫出。我抱着小姑娘,她爸爸帮我提着大行李箱。孩子紧紧搂着我的脖子,趴在我肩上。就要和他们分别了。我依旧紧紧抱着孩子,我们脸贴脸。她父亲将她抱走那一刻,她哭着大声喊阿姨”!我心里好难受,背过身去。

    ⑬手机响了,收到朋友发来的短信:出门在外一定要小心,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任何食物和饮品!”我笑了笑,走进人海中……

1)请阅读选文,根据提示,将选文中表现心情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空格上。

刚进包厢时,忐忑深夜包厢门被打开时,A________想给孩子零食时,B________快到终点站时,C________与小姑娘分手时,D________

2)结合文意,解释第段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或许是她离开妈妈太久,我是个母亲,我身上有妈妈的味道

3)请结合语境,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对选文第段画线句进行赏析。

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白,晶透,柔软。

4)请说说本文开头段和结尾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5)请发挥想象,在第段横线处补一段话,将包厢里大人小孩活动的场面生动地描写出来。(50字左右)

【答案】 1)紧张

;担心

;惆怅

;难受

2)母亲身上特有的温情及母亲对孩子的关爱。

3)该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成人的内心世界比作荔枝皮,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成人自我设防、互相间缺乏信任的特点;把孩子的内心世界比作荔枝瓤,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孩子纯洁、率真的特点。这里运用比喻使文章更具感染力。该句还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用孩子的真诚、单纯与成年人的缺乏信任、相互戒备进行对比,突出了孩子的天真可爱。(答出其中一种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即可)

4)内容上:开头段用家人的叮嘱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结尾段用朋友短信的内容与包厢里人们的友好相处形 成强烈对比,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彼此信任,真诚相待的主旨,引入深思。 结构上:开头段引出了下文的故事。结尾段与开头段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5)示例:小姑娘像只美丽的小蝴蝶翩翩起舞,小男孩绘声绘色地为大家讲精彩的故事,大人们亲亲热热地拉起了家常。(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解析】【分析】(1)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了解散文的组材线索,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来感知文本内容,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过程,能做到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情感变化相一致,学生表述合理即可。

2)了解词语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这里能和文章的中心主题紧密结合起来理解,意思表达正确即可。

3)学生应注意语言赏析的常见题型: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答题方法: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修辞之美------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表述合理即可。

4)某一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就是指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中考中记叙文经常出现分析文章某一段在内容或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有: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而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

5)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内容设计合理,表述正确,具体应符合人物的年龄等特点即可。

故答案为:紧张;担心;惆怅;难受 

母亲身上特有的温情及母亲对孩子的关爱。

该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成人的内心世界比作荔枝皮,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成人自我设防、互相间缺乏信任的特点;把孩子的内心世界比作荔枝瓤,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孩子纯洁、率真的特点。这里运用比喻使文章更具感染力。该句还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用孩子的真诚、单纯与成年人的缺乏信任、相互戒备进行对比,突出了孩子的天真可爱。(答出其中一种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即可)

内容上:开头段用家人的叮嘱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结尾段用朋友短信的内容与包厢里人们的友好相处形 成强烈对比,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彼此信任,真诚相待的主旨,引入深思。 结构上:开头段引出了下文的故事。结尾段与开头段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示例:小姑娘像只美丽的小蝴蝶翩翩起舞,小男孩绘声绘色地为大家讲精彩的故事,大人们亲亲热热地拉起了家常。(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文中人物思想变化的概括。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 在相应的段落中进行分析理解。找到答案。

本题考查词与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了解词义,结合语境进行具体的分析,还要注意对文章主题的了解,要深层次地了解词语。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要注意题干的要求,从规定的角度进行赏析句子。赏析时要注意句子的内容的了解,表达的主题思想。同时要注意常用的答题模式。

本题考查文段的作用。考生要注意平时对文段作用的理解,结合文章的内容、主题、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注意表达要得体,语言要简洁,内容要合理。

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生机

汪曾祺

    一九四六年夏天,我离开昆明去上海,途经香港。因为等船期,滞留了几天,住在一家华侨公寓的楼上。这是一家下等公寓,已经很敝旧了,墙壁多半没有粉刷过。住客是开机帆船的水手,跑澳门做鱿鱼、蠔油生意的小商人,准备到南洋开饭馆的厨师,还有一些说不清是什么身份的角色。这里吃住都是很便宜的。住,很简单,有一条席子,随便哪里都能躺一夜。每天两顿饭,米很白。菜是一碟炒通菜、一碟在开水里焯过的墨斗鱼脚,顿顿如此。墨斗鱼脚,我倒爱吃,因为这是海味。——我在昆明七年,很少吃到海味。只是心情很不好。我到上海,想去谋一个职业,一点着落也没有,真是前途缈茫。带来的钱,买了船票,已经所剩无几。在这里又是举目无亲,连一个可以说说话的人都没有。我整天无所事事,除了到皇后道、德辅道去瞎逛,就是踅到走廊上去看水手、小商人、厨师打麻将。真是无聊呀。

    我忽然发现了一个奇迹,一棵芋头!楼上的一侧,一个很大的阳台,阳台上堆着一堆煤块,煤块里竟然长出一棵芋头!大概不知是谁把一个不中吃的芋头随手扔在煤堆里,它竟然活了。没有土壤,更没有肥料,仅仅靠了一点雨水,它,长出了几片碧绿肥厚的大叶子,在微风里高高兴兴地摇曳着。在寂寞的羁旅之中看到这几片绿叶,我心里真是说不出的喜欢。

    这几片绿叶使我欣慰,并且,并不夸张地说,使我获得一点生活的勇气。

 

    秦老九去点豆子。所有的田埂都点到了。——豆子一般都点在田埂的两侧,叫做豆埂,很少占用好地的。豆子不需要精心管理,任其自由生长。谚云:懒媳妇种豆。还剩下一把。秦老九懒得把这豆子带回去。就掀开路旁一块石头,把豆子撒到石头下面,说了一声:去你妈的!又把石头放下了。

    过了一阵,过了谷雨,立夏了,秦老九到田头去干活,路过这块石头,他的眼睛瞪得像铃铛,石头升高了!他趴下来看看!豆子发了芽,一群豆芽把石头顶起来了。

    “咦!

    刹那之间,秦老九成了一个哲学家。

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

    玉渊潭当中有一条南北的长堤,把玉渊潭隔成了东湖和西湖。堤中间有一水闸,东西两湖之水可通。东湖挨近钓鱼台。四人帮横行时期,沿东湖岸边拦了铁丝网。附近的老居民把铁丝网叫做铁蒺藜。铁丝网就缠在湖边的柳树干上,绕一个圈,用钉子钉死。东湖被圈禁起来了。湖里长满了水草,有成群的野鸭凫游,没有人。湖中的堤上还可以通过,也可以散散步,但是最好不要停留太长,更不能拍照。我的孩子有一次带了一个照相机,举起来对着钓鱼台方向比了比,马上走过来一个解放军,很严肃地说:不许照!行人从堤上过,总不禁要向钓鱼台看两眼,心里想:那里头现在在干什么呢?

    “四人帮粉碎后,铁丝网拆掉了。东湖解放了。岸上有人散步,遛鸟,湖里有了游船,还有人划着轮胎内带扎成的筏子撒网捕鱼,有人弹吉他、吹口琴、唱歌。住在附近的老人每天在固定的地方聚会闲谈。他们谈柴米油盐、男婚女嫁、玉渊潭的变迁……

    但是铁蒺藜并没有拆净。有一棵柳树上还留着一圈。铁蒺藜勒得紧,柳树长大了,把铁蒺藜长进树皮里去了。兜着铁蒺藜的树皮愈合了。鼓出了一圈,外面还露着一截铁的毛刺。

    有人问:这棵树怎么啦?

    一个老人说:铁蒺藜勒的!

    这棵柳树将带着一圈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继续往上长,长得很大,很高。

1)本文作者描写了三种植物顽强的生机,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2)从词语运用或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他的眼睛瞪得像铃铛,石头升高了!他趴下来看看!豆子发了芽,一群豆芽把石头顶起来了。

3)文章第三部分最后一句这棵柳树将带着一圈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继续往上长,长得很大,很高有什么含义?

4)本文与陆蠡的《囚绿记》在写法上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煤块里的芋头仅靠一点雨水长得生机勃勃;石头下的豆子发芽顶起了石头;兜着铁蒺藜的柳树继续长大长高。

2)示例1”“两个动词,形象地写出秦老九惊诧和好奇的心理,升高两个动词生动写出豆芽的力量巨大,这些词语从侧面生动地表现出豆子的勃勃生机。示例2、比喻修辞,将眼睛比作铃铛,形象地写出秦老九惊诧和好奇的情态,从侧面生动地表现出豆子的力量巨大和勃勃生机。

3铁蒺藜带来的遏制和伤痛还没有消除,但柳树却能将伤害融进生命,充满着顽强的生机,继续旺盛生长;表达了作者对柳树的敬佩之情,寄予着作者美好的愿望。

4)都运用了托物抒情的写法。本文描写芋头等三种植物虽身处逆境,但仍勃勃生长,表露出作者对顽强生命力的赞美,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健康情怀。《囚绿记》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

【解析】【分析】(1)结合煤块里竟然长出一棵芋头!大概不知是谁把一个不中吃的芋头随手扔在煤堆里,它竟然活了。没有土壤,更没有肥料,仅仅靠了一点雨水,它,长出了几片碧绿肥厚的大叶子,在微风里高高兴兴地摇曳着。在寂寞的羁旅之中看到这几片绿叶,我心里真是说不出的喜欢。可以概括得出:煤块里的芋头仅靠一点雨水长得生机勃勃;结合过了一阵,过了谷雨,立夏了,秦老九到田头去干活,路过这块石头,他的眼睛瞪得像铃铛,石头升高了!他趴下来看看!豆子发了芽,一群豆芽把石头顶起来了。概括得出:石头下的豆子发芽顶起了石头;结合这棵柳树将带着一圈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继续往上长,长得很大,很高。概括得出:兜着铁蒺藜的柳树继续长大长高。

2)从修辞的角度,首先指出修辞方法,,然后结合修辞方法的作用写出表达效果和体现的情感。如:比喻修辞,将眼睛比作铃铛,形象地写出秦老九惊诧和好奇的情态,从侧面生动地表现出豆子的力量巨大和勃勃生机。从词语的角度,可以找出动词,形容词等,结合本义和在本句中的含义分析。如:”“两个动词,形象地写出秦老九惊诧和好奇的心理,升高两个动词生动写出豆芽的力量巨大,这些词语从侧面生动地表现出豆子的勃勃生机。

3)结合但是铁蒺藜并没有拆净。有一棵柳树上还留着一圈。铁蒺藜勒得紧,柳树长大了,把铁蒺藜长进树皮里去了。兜着铁蒺藜的树皮愈合了。鼓出了一圈,外面还露着一截铁的毛刺。分析得出:铁蒺藜带来的遏制和伤痛还没有消除,但柳树却能将伤害融进生命,充满着顽强的生机,继续旺盛生长;表达了作者对柳树的敬佩之情,寄予着作者美好的愿望。

4)本文描写了煤块里的芋头、石头下的豆子、兜着铁蒺藜的柳树等三种植物虽身处逆境,但仍勃勃生长,作者采用了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表达了作者对顽强生命力的赞美,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健康情怀。《囚绿记》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也采用了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颂扬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

故答案为:煤块里的芋头仅靠一点雨水长得生机勃勃;石头下的豆子发芽顶起了石头;兜着铁蒺藜的柳树继续长大长高。

示例1”“两个动词,形象地写出秦老九惊诧和好奇的心理,升高两个动词生动写出豆芽的力量巨大,这些词语从侧面生动地表现出豆子的勃勃生机。示例2:比喻修辞,将眼睛比作铃铛,形象地写出秦老九惊诧和好奇的情态,从侧面生动地表现出豆子的力量巨大和勃勃生机。

⑶ “铁蒺藜带来的遏制和伤痛还没有消除,但柳树却能将伤害融进生命,充满着顽强的生机,继续旺盛生长;表达了作者对柳树的敬佩之情,寄予着作者美好的愿望。

都运用了托物抒情的写法。本文描写芋头等三种植物虽身处逆境,但仍勃勃生长,表露出作者对顽强生命力的赞美,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健康情怀。《囚绿记》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

【点评】本题考查文字内容的筛选和概述,注意抓住关键句子作答。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注意从 词语运用或修辞的角度赏析下 ,明确所用修辞,把握写出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感情。

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注意结合全文内容的把握,体会画龙点睛注意的句子。

本题考查文章的对比阅读,注意通读两文, 明确在写法上的相似之处。

8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远行的苹果

任随平

    ①文化广场上,满载苹果的四辆大货车同时启动,送行村民的欢呼声霎时间充满广场——全村二十吨红富士苹果将远销尼泊尔。

    ②目送车辆出村后,村民们再次回到文化广场。驻村干部刘站长紧紧握住村主任六叔的手,对中湾村苹果走向国外表示祝贺。六叔转身向广场村民代表深深鞠了一躬,抬起头那一刻,我看到六叔眸中满含泪花。我知道,这泪花中最为硕大晶莹的一颗,当属广大村民用勤劳双手和智慧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财富,这财富里,有汗水,有辛劳,也有政府连片种植的谋划和引导。

    ③我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听父亲讲,我出生那年土地包产到户,土地贫瘠,父亲弟兄六人一年辛苦劳作后仍是生活拮据。我四岁那年,父亲弟兄六人经过商议,共同承包村里十亩山地苹果园,实行统一管理,分户劳作。那年中秋节,父亲从山上带回一黄挎包国光苹果,我们一家人就着昏黄灯光分食苹果。我和姐姐每人分得一颗大苹果,谁也舍不得吃,将半红半绿的苹果拿在手中,摩挲着,把玩着,似乎端详一件宝物。父亲看着我们,意味深长地说:真正要改变贫穷,还是要从想法开始,这不,刚刚承包了果园,孩子们就能吃到新鲜苹果了,秋后,苹果卖了还能有个好收成!那一晚,整个屋子始终飘荡着苹果馨香,似乎每一缕游动的空气送过来的都是芬芳和甜蜜。

    ④那一年,苹果成熟,满园飘香却增添了父亲他们的愁眉。一百多公里的羊肠山道,蜿蜒曲折,龙卷蛇形,加上那段时间阴雨绵绵,拖拉机到不了果园,附近镇子上的果商没法运输收购。父亲弟兄几个只能每天晨起采摘两架子车,艰难地行走在弯弯曲曲、陡峭无比的山路上,人力运送到镇子上去卖。无尽缠绵的雨水把崎岖的山路拨弄得更是险象环生。好几处弹石路段被雨水冲毁,层出不穷的滑坡常常会阻断道路,阻塞交通。但父亲他们每天就这样风餐露宿,披星戴月,如蚂蚁搬家,把苹果输送出山村。最终,我家换取了七百五十元的天价收入。

    ⑤后来,看到父亲几人尝到苹果种植的甜头,有村民也开始零星栽植苹果树,没几年,苹果开始挂果,多多少少有了额外收入,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上世纪末,政府经过多方勘测论证,决定在全县推广苹果连片种植,山东烟台的红富士种苗来到村里,覆膜、修剪培训费用由政府投资,村民们喜出望外,劲头十足,因为切切实实走上一条致富之路。近几年,村级道路由国家投资全部硬化,货车能开到田间地头。每年深秋时节,苹果成熟,尤其是国光苹果经霜而红,一颗颗似羞红了脸,于繁茂的绿叶间躲躲闪闪,果香溢满园。

    ⑥冬季修剪,春季施肥,夏季套袋,深秋采摘,冬闲时节培训学习,苹果种植管理走出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管理之路;政府牵头,村级合作,果农与果商定价,苹果销售走出一条水到渠成的销售之路。而今,苹果已成为甘肃静宁农民创收的一张标签。每当春日暖风和煦,徜徉在静宁大地的每一处山野,仿若置身辽阔的苹果花海,清幽而淡雅,馨香染肺腑,洁白的苹果花犹如舞动双翅的蝴蝶,蹁跹而舞,令人遐思万千。

    ⑦秋风劲吹,每一枚果叶都带了浓浓秋阳温暖的问候,飒飒而落,像一枚枚熟透了的金币,落在大地怀抱里,亦落在父老乡亲融融的胸襟里。明春,必将花香馥郁。

(《人民日报》20190109日;有删改)

1)为什么中湾村村主任六叔眸中满含泪花

2)分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

3)品味文中划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将半红半绿的苹果拿在手中,摩挲着,把玩着,似乎端详一件宝物。

馨香染肺腑。

4)文章末尾写明春,必将花香馥郁。有什么作用?

【答案】 1中湾村二十吨红富士苹果将远销尼泊尔,走向国外。作为村主任的他看到广大村民用勤劳双手和智慧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财富,为村民感到高兴,内心兴奋。对政府连片种植的谋划和引导表示感激之情。

2)第段主要描写了刚开始栽种苹果由于山路阻隔,运送出售的艰难。既与开篇苹果的远销尼泊尔形成鲜明对比,又为下文政府重视从而靠栽种苹果走上致富之路、销售之路埋下伏笔。

3①“摩挲把玩端详等一系列动词细致传神地刻画出和姐姐舍不得吃国光苹果的情形,表达他们对苹果的喜爱和不舍之情,暗示当时生活的拮据。②“字细腻传神地刻画出清幽、淡雅的苹果花香深入人心,给人以联想,表达了愉悦、幸福的心情。

4)内容上:苹果丰收、远销国外,村民们用劳动创造了财富,从而对生活充满希望;政府为村民铺路,特别是为村民们搭建管理之路、销售之路,更加鼓足了村民们的劳动干劲,含蓄地表达了对党的感激之情。结构上:引发读者的想象,意味深长;更是进一步深化文章主题。

【解析】【分析】(1)本题可提取第全村二十吨红富士苹果将远销尼泊尔,第这泪花中最为硕大晶莹的一颗,当属广大村民用勤劳双手和智慧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财富,这财富里,有汗水,有辛劳,也有政府连片种植的谋划和引导等句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语段正好是文章的中间,所以在结构上就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即照应上文苹果的远销尼泊尔的内容,开启下文的政府重视从而靠栽种苹果走上致富之路。内容上,描写了刚开始栽种苹果由于山路阻隔,运送出售的艰难。 以表现村民们用劳动创造了财富的决心与意志。

3①“拿在手中,摩挲着,把玩着,似乎端详一件宝物明显运用了动作描写和情态描写的方法,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方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人物心理活动,即对苹果的喜爱和不舍之情。②“馨香染肺腑中的本义:把东西放在颜料里使着色。语境义:苹果花香深入人心,给人以联想。还要答出关键性词语对表达人物心情的意义。

4)考查文章末尾写明春,必将花香馥郁的作用。要考虑到语句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句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在结构上就有收束全文、照应开头的作用。在内容上就有点明主旨、深化中心的作用。要把文章所表达的中心答出来,即村民用勤劳双手和智慧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财富,表达了对党的感激之情。同时,明春,必将花香馥郁语言含蓄隽永,可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思。

故答案为:⑴ ①中湾村二十吨红富士苹果将远销尼泊尔,走向国外。作为村主任的他看到广大村民用勤劳双手和智慧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财富,为村民感到高兴,内心兴奋。对政府连片种植的谋划和引导表示感激之情。

段主要描写了刚开始栽种苹果由于山路阻隔,运送出售的艰难。既与开篇苹果的远销尼泊尔形成鲜明对比,又为下文政府重视从而靠栽种苹果走上致富之路、销售之路埋下伏笔。

⑶ ①“摩挲把玩端详等一系列动词细致传神地刻画出和姐姐舍不得吃国光苹果的情形,表达他们对苹果的喜爱和不舍之情,暗示当时生活的拮据。②“字细腻传神地刻画出清幽、淡雅的苹果花香深入人心,给人以联想,表达了愉悦、幸福的心情。

内容上:苹果丰收、远销国外,村民们用劳动创造了财富,从而对生活充满希望;政府为村民铺路,特别是为村民们搭建管理之路、销售之路,更加鼓足了村民们的劳动干劲,含蓄地表达了对党的感激之情。结构上:引发读者的想象,意味深长;更是进一步深化文章主题。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考生要仔细阅读文本,梳理、理解文本的内容,根据要求,从文本中梳理、筛选出相关的信息,进行归纳。

本题考查考生文本结构的理解能力。考生在平时要积累相关的知识,对文段的作用要了解,根据题干要求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段落的作用。

对文本中句子的赏析是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考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和主题,对语句的表现手法、修辞运用、词语理解等进行综合的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结构的理解。考生要掌握文中结尾的作用,在具体分析时要从内容、结构、主题等方面进行。

9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奶奶是个哲学家

    ①如果我正经八百地说奶奶是哲理深厚的大方之家,免不了有人会把大牙笑掉,我承认这一生里,奶奶农民的身份链条从来没有过一天的断裂。可是,人们也得承认一个农民的哲学范畴,有可能远远超出一亩三分地的边界。

    ②1979年春天,奶奶生了一场大病。病愈归来,她被家里人剥夺了劳动的权利。奶奶到底闲不住,她要忙的事不少,最顶要的是和周家幺爷爷一起烧香,念经。周家幺爷爷孤身一人,虽是一介女辈,村中无论老少,均以周家幺爷爷相称。和周家幺爷爷一样,奶奶其实一个字都不认识,但手一碰到书,那些字酒醒一般,立马就活跃起来。

    ③“为啥不管刮风下雨也要去周家念经呢?我不明白。

    ④“因为她没儿没女,孤苦伶仃。奶奶说。

    ⑤我真是有些后知后觉了——每次出门前,除了经书,奶奶总还会悄悄地带上一点别的东西,比如一把挂面,或者几棵白菜。

    ⑥她接下来的又一句话却是我没有想到的:人老了会眼花,但观音菩萨不会。

    ⑦那时少不更事,奶奶的话,说是并未在意,不如说并没听懂。直到今天,从时间的回音壁上,我才读懂了奶奶话里的话:有人嘴上念的是一本经,心里念的是另一本经,就算骗得过自己,总还有一双无迹可循的眼睛会把真相看穿。而奶奶嘴上、心里念的是同一本经,无管别人怎么看,她都虔诚地念给自己听。

    ⑧奶奶就这样高格又低调地活着,不知疲惫。

    ⑨土地是叔叔姑姑们跳出农门后蜕下的皮。爸爸常年和他的小本生意一起在外飘着,东一块西一块的责任田,母亲不得不大包大揽。两个哥哥参军后,我成了母亲唯一可以指望的帮手。我甚至畏惧风调雨顺、大地丰收,不是我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因为一个少年在翻晒粮食的日复一日中,对于生活的热情,已经先于谷粒里的水分,被日头无限蒸发,翻晒稻谷与清理稻叶,是烈日同我的合作,也是烈日与我的对垒。谷粒可以在我手下翻身,我的两张脸,却难逃被一个又一个日头煎炸得外焦里嫩的命运。晓上把稻谷请进屋躲雨,第二天旱上再送出去吸食阳光,在十多岁的我的手上,一亩田至少有上万斤的重量。

    ⑩但是奶奶是这长夜至暗处亮起的一豆灯影。只有我在晒楼的时候,奶奶常常将一碗绿豆汤递到我跟前,然后接过我手上的谷耙,接过我的活。笑容在奶奶脸上缓缓升起、定格,慈祥的目光从我的眼眶洒进心间,宛如明月,让我感受到了从炎炎夏日坚硬躯壳里剥离出来的一份清凉。

    ⑪比绿豆汤更能补充能量的是奶奶盛在碗里的一句话:你不怕苦,苦就会怕你。

    ⑫这句话在我后来的人生经验里并没有完全得到印证,所幸余生还长,我愿意借用他们的全部,作为奶奶的论据。

    ⑬A奶奶不是佛,但我早已是她的信徒

    ⑭初中毕业那年,我考上了委培中专。老师们觉得能长成半残品于我已是撞了天昏,这让很要面子的父亲很没有面子。我的录取通知书被他草纸一样扔进了猪圈。当草纸停落在一个粪团旁,他的声音划伤了我的耳朵:一头猪。圈里明明关着两头猪呀。等我明白过来那两头和另一头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时,大概也明白了,那其实差不多也是一回事。

    ⑮让两头和一头最终得以区分的是奶奶云淡风轻的一句话:你是在骂他,还是骂自个?

    ⑯“哪个喊他不争气?一头猪吆到北京去了,回来还是一头猪!父亲和奶奶说话,语调很少调到那样高。

    ⑰“就算真是一头猪,膘也有厚有薄。奶奶点着了父亲穴道,他怔在那里,不再开腔。

    ⑱B奶奶从猪圈里捡起了那张纸,捡起了我的人生

    ⑲“你们对我这样好,死了都值得了。”“你们对我这样好,死了太值不得了。两句都是奶奶经常说起的话。只有想起死亡的时候奶奶眼眶里才会涌起忧伤,奶奶说:我不怕死,我只是舍不得离开你们。

    ⑳没有一条路没有尽头。公元20182271216分,奶奶用永远的沉默留下遗言。C从此相对无语,从此天人永隔,我止不住失声痛哭。

(选自《读者》2019年第2期,有删改)

1)文章把农民身份的奶奶称为哲学家,意在告诉读者,奶奶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2奶奶就这样高格又低调地活着高格低调在文中分别表现为什么?

3)为什么说奶奶是这长夜至暗处亮起的一豆灯影

4)联系语境,理解父亲和奶奶讲话的言外之意。

一头猪吆到北京去了,回来还是一头猪!

就算真是一头猪,膘也有厚有薄。

5)文中三处画线句子分别表达了对奶奶怎样的感情?

【答案】 1)普通(平凡);富有人生智慧

2高格表现为奶奶表里如一,无论别人怎么看,始终坚守内心的善良。低调表现为奶奶借念经的名义去陪伴孤苦伶仃的周家幺爷爷,并悄悄地给予她物质上的帮助。

3)酷热难耐时,奶奶的绿豆汤为我带来一份清凉,让我感受到关爱;超负荷的劳作让我对生活失去热情,而奶奶的话语给了我战胜困难的信心。

4这孩子不是学习的料,无论上啥学,都不会有出息。就算这孩子天资不好,好好培养,将来也会有用的(将来也可以变得优秀)。

5A.信任敬佩之情;B.感激之情;C.怀念之情。

【解析】【分析】(1)本文描述了一位身份是农民的,但是懂得很多生活哲理的奶奶。农民是普通的或平凡的。但生活哲理是可以教育人或感化人的。故第一空填普通的或平凡的,第二空填懂得人生哲理或富有智慧

2)要题干出现在第段,答题区间在段之前。结合奶奶到底闲不住,她要忙的事不少,最顶要的是和周家幺爷爷一起烧香,念经。周家幺爷爷孤身一人,虽是一介女辈,村中无论老少,均以周家幺爷爷相称。和周家幺爷爷一样,奶奶其实一个字都不认识,但手一碰到书,那些字酒醒一般,立马就活跃起来。分析,这是奶奶的高格。结合我真是有些后知后觉了——每次出门前,除了经书,奶奶总还会悄悄地带上一点别的东西,比如一把挂面,或者几棵白菜。分析:每次出门前,除了经书,奶奶总还会悄悄地带上一点别的东西,比如一把挂面,或者几棵白菜。是奶奶的低调

3)结合奶奶常常将一碗绿豆汤递到我跟前,然后接过我手上的谷耙,接过我的活。笑容在奶奶脸上缓缓升起、定格,慈祥的目光从我的眼眶洒进心间,宛如明月,让我感受到了从炎炎夏日坚硬躯壳里剥离出来的一份清凉。”“比绿豆汤更能补充能量的是奶奶盛在碗里的一句话:你不怕苦,苦就会怕你。’”得出:酷热难耐时,奶奶的绿豆汤为我带来一份清凉,让我感受到关爱;超负荷的劳作让我对生活失去热情,而奶奶的话语给了我战胜困难的信心。

4)结合当草纸停落在一个粪团旁,他的声音划伤了我的耳朵:一头猪。’”分析一头猪吆到北京去了,回来还是一头猪!得出:不是学习的料,无论上啥学,都不会有出息。结合奶奶从猪圈里捡起了那张纸,捡起了我的人生。分析就算真是一头猪,膘也有厚有薄。得出:孩子天资不好,好好培养,将来也会有用的。

5)结合这句话在我后来的人生经验里并没有完全得到印证,所幸余生还长,我愿意借用他们的全部,作为奶奶的论据。分析:A处,此时的我对奶奶表现出的是信任敬佩之情。结合B奶奶从猪圈里捡起了那张纸,捡起了我的人生。流露出的是我的感激之情。结合没有一条路没有尽头。公元20182271216分,奶奶用永远的沉默留下遗言。分析C从此相对无语,从此天人永隔,我止不住失声痛哭。流露出是对奶奶浓浓的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普通(平凡);富有人生智慧;

⑵ “高格表现为奶奶表里如一,无论别人怎么看,始终坚守内心的善良。低调表现为奶奶借念经的名义去陪伴孤苦伶仃的周家幺爷爷,并悄悄地给予她物质上的帮助。

酷热难耐时,奶奶的绿豆汤为我带来一份清凉,让我感受到关爱;超负荷的劳作让我对生活失去热情,而奶奶的话语给了我战胜困难的信心。

⑷ ①这孩子不是学习的料,无论上啥学,都不会有出息。就算这孩子天资不好,好好培养,将来也会有用的(将来也可以变得优秀)。

⑸ A.信任敬佩之情;B.感激之情;C.怀念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考生要根据文本的内容,从所叙述的人物事件中发现人物的形象特征。同时可以从文本的语言中提取相关的词语进行回答。

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中词语的理解能力。考生要联系文本内容,明确词语所表现的内容,在概括时要注意语句要简洁,概括要准确。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考生要熟读文本,理清文本思路,概括时要准确。

考生对语句的理解,要注意从句子的表层意思深入理解句子隐含的含义,在理解时考生要联系文本的上下文内容进行回答。

考生要联系各处的内容,理解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感悟作者对奶奶的感情。

《部编版2019-2020年语文中考语文专题 - 议论文写作.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