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六) - 自拟论题类 含解析

最新历史备考资料

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六)——自拟论题类

2016年全国卷第41题继续保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点,从卷Ⅰ的“制度构想题”、卷Ⅱ的“玄

奘和鉴真出游题”到卷Ⅲ的“自开商埠题”,要求考生根据已有信息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并寻找适合的角度,综合考查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等多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从“学者观点”到“自成一说”,角度更多,开放度更大。其视野开阔,贯通中外,立意高远,直面热点。

典例(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word/media/image2.gif答题思路解析:

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第二步,抓关键信息——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人民主权不可分割。

第三步,定位相关所学知识——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如以英、美、法、德为代表的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

第四步,拟定论题——如三权分立学说对美国政治体制的影响;政治构想必须结合国情才能转换为可行的政治制度等。

第五步,组织答案——先拟定一个论题,然后结合世界史知识围绕论题阐述。要有条理性,表述清晰。

本题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着重考查了学生的分析论述能力。本题虽然属于开放性试题,但在设问设计上就已经圈定了回答的范围和内容,而且在历年高考的考查中都要求学生引用相关史实,史论结合。所以在回答本题时,首先还是要对基础知识有扎实的把握和理解,没有坚实的基础是不可能有精彩的论述的。比如本题要求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拟题目,但就回答难度来讲,最简单的还是从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角度入手,这就要求学生对以英、美、法、德为代表的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有熟练的掌握。所以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基础知识的扎实,其次要尽量多做开放性试题,既可培养应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各种题型的基本的解题技巧及答题格式。

◆参考答案:(答案仅供参考)

论题一:“三权分立”学说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得到实践,同时也有所发展。(2分)

阐述:启蒙运动中,思想家们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制度构想。其中“三权分立”学说作为制约权力的一项重要构想,在资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 认为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权三部分,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不过,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主张由国王行使行政权。而美国根据国情建立共和制国家,不设君主,将行政权交付总统,且三者独立平等。

可见,制度构想可以引导实践,实践对构想亦有所发展。(10分)

论题二:“人民主权”说指导了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同时随着其实践深入不断得到加强。(2分)

阐述:启蒙运动中,思想家们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制度构想。其中“人民主权”说作为一项重要构想,在资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了“人民主权”说,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障议会的权力。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且树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这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不过,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之初,只有少数人拥有选举权,拥有被选举权的人更少。后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英国进行多次议会改革,逐渐完善了议会制度,使得符合年龄的公民都可以参加下院选举。“主权在民”的构想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得到了加强。(10分)

论题三:政治构想必须结合国情才能转换为可行的政治制度。(2分)

阐述:政治构想是建立政治制度的指南,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正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确立直来的,其中人民主权、社会契约、民主法治、分权制衡等构想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重要原则,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建立了议会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政党制度等。但不同的国家在同样的政治构想下却有不同的政治实践。如美国独立前没有经过封建社会,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独立后经过探索建立了联邦制总统共和制,为美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法国封建保守势力较强,经过法国大革命和随后的系列斗争,最终第三共和国确立了半总统、半议会制的共和政体。德国是通过王朝战争走上统一并建立起代议制,因而其制度实践中体现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特点,出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局面。

综上所述,制度构想为理论上的探讨,要转化为政治实践还需与国情结合才能创造出有生命力的制度,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能推动社会进步。(10分)

论题四:启蒙运动与美国新体制的确立。(2分)

阐述:盛行于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提出很多制度构想,如人民主权,民主共和还有三权分立等,这些思想广泛传播,深深影响了世界。而美国的开国领袖们就接受了启蒙运动的思想,并在美国这个没有封建社会残余的环境里构建新的体制。这些新体制基本上就是启蒙运动的实践。如根据三权分立的思想,美国设计了三权分立与制衡的制度,有效地维护了民主,防止暴政;又如根据人民主权思想,美国设立民主共和制,总统制等,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并有任期限制。

结论:美国的新体制有效维护了美国的稳定,促进了美国的发展,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推动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10分)

word/media/image3.gif方法总结:自拟论题类题解题方法

首先,明确答题要求。

其次,抓关键信息,对材料中关键信息进行提炼。

再次,定位相关所学知识,一般都会在设问中圈定答题范围,答题时一定要按照设问要求,定位、调动相关知识。

最后,拟定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一般围绕某种关系进行,如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意义,有哪些规律等。

2017届湖南省湘南高三11月联考)(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理论界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作了以下探索。薛暮桥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受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支配的,国家计划用来调节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决定意义的经济活动,价值规律起辅助作用。他认为,过分强调计划并达到否定经济核算所能发挥作用的程度会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只要是社会化生产,价值规律就仍起作用,运用它为人民造福是必要的。孙冶方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在没有自由市场或自由市场受约束的条件下变得不灵敏了,但它存在着,我们更应重视它,并通过计算来发现、掌握它。王亚南认为,由于社会主义生产的计划性,基本上无需随市场供需变动,因此不致受价值规律自发运动的支配。薛暮桥认为,国民经济计划管理范围过分扩大,可能对国民经济带来严重的恶果。国家在调节生产和流通时,必须掌握正确的价格政策。国家既不应不考虑价值规律的作用,任意违反等价交换原则,也不应滥用价值规律来调节产品的生产和流通。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计划与市场理论探索”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破题思路】首先,明确答题要求——围绕“计划与市场理论探索”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其次,仔细阅读材料,提炼信息。材料展示了建国初期我国的经济学家们对计划经济与市场规律的探索的不同观点,观点分类主要有以下两种:①认同计划经济作用,市场经济起辅助作用;

②肯定计划经济作用,并应当尊重市场经济规律。

再次,锁定答题范围。根据材料限定,要结合中国史(实际上可以更具体,是中国现代史)。

最后,围绕论题进行阐述。答题过程中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作答:

①建国初期经济学家对计划经济的探索;

②建国初期经济学家对市场经济的探索;

③建国初期经济学家们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关系的探索;

④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等多重角度;

可结合相关史实论述理论的基本内容,分析经济理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以①示例为例:论题: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探索。

阐述:①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学家对计划经济的态度:大多学者都强调计划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起主导甚至决定作用;但也有的学者认识到过分强调计划的作用,忽视市场、商品和价值规律的作用。②原因:理论界受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③影响:可能对国民经济造成恶劣影响,这些理论研究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文革”期间的经济发展直接相关。

【参考答案】示例1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探索。(2分)

阐述:理论界受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1分)加之我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分)大多学者都强调计划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起主导甚至决定作用;(2分)但也有的学者认识到过分强调计划的作用,忽视市场、商品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可能对国民经济造成恶劣影响。(4分)这些理论研究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文革”期间的经济发展直接相关。(2分)

示例2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学者对市场作用的探索。(2分)

阐述:理论界通过我国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暴露出来的问题,(2分)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以及“文革”期间的国民经济教训,(2分)少数学者已经开始意识到市场调节、运用价值规律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2分)反对过分强调计划经济,因为受到苏联计划经济的影响,这一探索没有取得更大进展,(2分)但为改革开放后,建立礼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目标作了铺垫。(2分)

示例3:改革开放后,中国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2分)

阐述: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缺陷,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管理体制;(2分)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计划和市场并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在市场体制上思想解放;(2分)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分)1993 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上,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目标具体化;(2分)21世纪初,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2分)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考生有其他言之有理、论之有据的表述可酌情给分。)

【名师指津】要注意“市场与计划”是互补而不是相斥

“市场与计划”是互补而不是相斥的,即便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也离不开计划的作用,必须寻求市场与计划的临界点。完全竞争市场只是一种理论假设,必须具备未有任何阻碍的条件,事实上市场会受到供求关系、空间局限、社会关系甚至于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其自发性无法协调这些关系,需要计划进行干预调节,问题的关键是计划要恰到好处,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不可否认,我国在长期的计划时代积累了大量财富,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充裕的物质基础,一味指责计划是不够的,计划也未必不是好东西,历史上发生的几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基本上是通过政府干预市场才摆脱危机的。但是,政府干预市场的行为应该遵循两个原则: 一是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加强和完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市场体系的完善,在尊重市场的前提下,科学制定政府干预规则,主动发挥有限和适度的干预作用。二是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内在要求,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调节机制,也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拥有的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它能以最简单的形式、最快捷的速度和最低廉的成本把资源配置好。

“市场与计划”是经济运行中的两个轮子,不可偏颇,否则经济运行将变成独轮而失去平衡,因为市场本身无法调节各种社会关系。另一方面,政府掌控经济运行不能过度依赖于计划手段,能够市场解决的必须放手,按照市场规律运行,当然这并不等于放任不管,完全放弃计划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这是依据我国政府工作实际做出的明智决定,是从根本性上规范了政府对市场的行为,每一部分改革也多切中时弊。这些改革并不是放弃计划,而是明确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行为方式,不能片面地简单地理解为放弃计划或是否认计划对市场所起的作用。资本主义的市场化应过于追求私利而缺少组织计划的优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恰恰具有这些优势,千万不能放弃这些优势,市场虽能解决我们发展中难题,却解决不了我们的全部问题,要充分利用好计划与市场两个优势,使我们的经济运行更符合规律要求。

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文主义从最初的成蛹期”“破茧期到最后的成蝶,从原来的反基督教倾向人文主义演变为自由主义、浪漫主义等,这是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同时也是时代赋予它的不同内涵。人文主义发展绵延不断的原因在于其精神气质的可贵。人文主义从根本上不是一个哲学体系或者信条,而是一场曾经提出了非常不同的看法,而且现在仍在提出非常不同的看法的持续的辩论。正是作为一种辩论,让它在时间和空间上能够把内涵深化、外延扩大。在当今世界提倡人文关怀的情况下,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价值、尊严,开发人的潜在力,从思想上重视人,时代将会赋予它全新的内涵。

——摘编自李科玲《读<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家信仰。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这种态度虽然是可理解的,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该法则认为,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要在转变时期改变和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极为困难的。相反,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

——()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近现代世界史知识,自拟一个具体论题评析“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要求:对该法则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现代报刊业发展历程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参考答案】示例一:

论题:近代人文精神向自由主义、浪漫主义的扩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3分)

阐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提出,顺位了当时经济发展的潮流,各国为顺应自由主义而进行的改革, 也反映出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在浪漫主义流派的文学、美术和音乐中,对人性的挖掘,对社会现象的揭露,这些都推动了社会进步。(9分)

示例二:论题:社会进步促进了近代人文精神的发展。(3分)

阐述:意大利出现了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后,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维护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摧毁 教会的神学世界观,要求以人为中心,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近代人文主义产生了。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不满足于仅仅对人性的尊重而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启蒙运动在这时兴起,人文主义发展到了理性主义阶段。随着近代政治、经济的发展,人文精神的内涵逐渐深化,外延也不断扩展,这些都表明在社会进步的推动下,近代人文精神得到了发展。(9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启蒙运动。

第一种示例,结合材料从原来的反基督教倾向人文主义演变为自由主义、浪漫主义等,这是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同时也是时代赋予它的不同内涵,从中可以抽取论题:近代人文精神向自由主义、浪漫主义的扩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阐述从经济和思想文化角度分析自由主义和浪漫主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二种示例,结合材料中人文主义正是作为一种辩论”“时代将会赋予它全新的内涵,从中抽取论题:社会进步促进了近代人文精神的发展,阐述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等对人文主义的发展的作用入手即可。

2.【参考答案】示例:

标题:后来居上的欧洲。(2分)

评析: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

西方长期以来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但1516世纪以来,西欧迅速发展,逐渐从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发挥中国的四大发明的潜力;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新航路的开辟、海外殖民和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起民主代议制;近代自然科学和技术不断进步。

由此,欧洲由落后到领先世界,而长期领先世界的中国却故步自封,逐渐落后。

综上所述,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的观点是正确的。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要在转变时期改变和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极为困难的。相反,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10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1516世纪中国与西方世界不同的社会发展。

材料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借用人类学家的观点阐述了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的观点。他以1500年前后中国与西方发展的不同状况为例加以说明上述观点,指出1500年之前中国发达而西方极其落后,之后中国因其发达的文明故步自封而落伍,西方则吸收和利用中国先进的文明促进技术的进步和制度,使中世纪文明发展到现代文明,从而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解题时首先通过阅读材料分析理解其具体观点;其次,依据审题明确试题的具体要求,即根据材料及所学的世界近代史知识,概括拟定出一个具体论题如后来居上的欧洲等,然后加以论证并阐述对受阻停滞的领先的法则的看法;再次,依据1516世纪西欧的社会发展因素的所学知识,从科技、思想、经济、政治等方面分析欧洲后来居上的观点,并得出对受阻停滞的领先的法则看法的结论并表述成文。本题是历史小论文类型的试题,要求史论结合、层次清晰、学科语言准确,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

3.【参考答案】论题一:1890—1920年间的中国报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2分)

阐述: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向西方学习由器物深入到政治制度,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通过报刊宣传政治主张,推动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推动中国的政治民主化。

②辛亥革命后,为宣传启蒙思想,资产阶级激进派利用报刊、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10分)

论题二:1978年后的报刊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形势的变化。(2分)

阐述: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报纸的宣传重点由政治宣传转移到经济建设的报道上来。

②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国际交流增多,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报刊题材、种类日渐丰富。(10分)

(注:任答一种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大众传媒的发展、维新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等,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提取图表有效信息并运用相关所学知识进行阐述的能力。

“论题”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这一主题概括作答即可(注意分阶段提取信息,拟定论题更容易着手回答);阐述时根据所学知识围绕所拟论题概括作答即可。

《最新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六) - 自拟论题类 含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