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产业创新发展:模式、体系与典型实践 - 图文

产业创新发展:模式、体系与典型实践

作者: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 赵春明

摘要:在创新发展上,目前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关注多,而对随后阶段的产业发展关注少。通过创新初次形成的产业,如何以创新方式持续发展?对此,本文首先研究了创新发展方式下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型——“技术-产品矩阵、11种发展模式以及产业创新发展体系内在系统、刻画工具及其分析方法,然后运用这些理论方法和工具,对我国较具代表性的四种产业创新发展实践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具体分析。

关键词:产业,创新发展模式,“技术-产品矩阵,公司

在创新发展上,目前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关注多,而对随后阶段的产业发展关注少。现实中,很多企业曾进入过或当前正走在这个阶段,但多是一代技术、一个产品,走大的、走长的、走开的寥寥无几。事实上,在产业创新发展过程中,技术走开了是技术布局”,业务走开了是商业模式”,二者编织好了是国际竞争力

创新发展方式下,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型是技术-产品矩阵,虽然传统发展模型——“产品-市场矩阵仍然起作用,但只是第二位的。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认为,仍以产品-市场矩阵为根本发展思路——“产品研发阶段结束、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之后,即转入产品-市场思路下的常规运营过程”,是导致当前很多企业产业创新发展问题的根本原因。

一、产业创新发展的11种模式

创新发展方式下的产业发展(产业创新发展,必须思考技术、产品以及二者的关系(赵春明,2016。这是常识,问题是:如何思考才能深入下去,进而打开理论和实践的空间?

技术发展、产品发展及其关系模式提升,是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三大力量或着力空间,三者的有机整体是产业创新发展的内在逻辑或基本原理。技术发展有4种方式:持续使用已

二、产业创新发展系统:表达与分析

作为示例,2表达的是A公司15年产业创新发展过程(参见附文2。可见通过产业创新发展体系图这一工具,可以将复杂的文字描述显化为一张简单图形,一览无余,易于把握。当然,体系图不只用来呈现,更是为了分析和推演,最终帮助发现产业创新发展的改进机会。

(二发展阶段划分与模式识别

体系做法的反映,“模式体系的概括,通过识别出体系中的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可以在发展理论框架的整体参照下更本质、更全局性的认识实践做法。

分析发展模式,首先需要正确划分发展阶段,否则模式分析就会出现严重偏差。以图2为例,若以15年为一个完整发展阶段看,技术和产品都是既有升级又有新增,因此属于“n+-n+”模式。模式反映了创新发展的强度,是企业创新发展水平的重要参数,如果说属于“n+-n+”模式,则该企业在各个阶段都应有很高的创新强度,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A 公司前面的45年创新力度并不大,后面的34年则根本就没有创新发展可言。

实际上,如果把企业的全部存在时间作为一个阶段进行观察,则很多技术创新型企业都可能属于“n+-n+”模式,似乎都很高级;但如果以更短的时间间隔看,则情况完全不同。在该示例中,如果将其时段作为5个阶段分别进行观察,则分别呈现为五种不同的模式:1+-1+1+-n+n+-1+n+-n+1-1,参见图2。前四种模式依次高级化,后一种模式最低级,而这与当时的实践情况则非常吻合。

从图2中可看到,尽管第四阶段的发展模式很高级,但第五阶段却在没有任何模式过渡的情况下,陡然降低为最低级的“1-1”模式。这表明,创新发展不能慢,更不能停,高级模式与低级模式不过一墙之隔。无论当前产业创新发展体系中含有多少条技术线和产品线,只要在技术和产品上没有创新成果出现,就意味着在面向未来的发展上处于最低级状态。

需要强调的是:在发展模式的表达上,“n”不代表多,“1”也不代表少,而是分别代表增加技术线(或产品线和不增加技术线(或产品线,因此无论当前有多少条技术线(或产品线,如果后面不再增加,就都属于“1-1”“1+-1+”模式。比起传统发展方式,创新积累所形成的市场垄断地位,短时间内可以更高,但持久性更低,一旦有新的技术产品出现,正处于“1-1”发展状态下的企业,都可能受到致命的攻击。

如何确定发展阶段的时间间隔?企业自己说了不算,应根据所在行业的平均创新速度而定。比如,18~24个月是摩尔定律的发展速度,所以相应行业就要以18~24个月或更短的时长作为一个发展阶段。否则,创新速度太慢,即使成果出来了,也不再具有商业价值。那些在更长时段内才具有相应发展模式的企业,其创新强度和创新发展水平必然很低,产业必然缺乏技术竞争力。

(三产研结合:发展模式的关键质量因素

结合键代表的是技术与产业的结合——即实践中所说的产研结合问题。由于A公司自身的管理原因,导致至少有三处应有的产研结合没有实现,依次是:07年的T1-4成果没有用到P1升级上;09年的T1-5成果没有用到P2-3升级上;10年的T2-3成果没有用到P2升级上。其影响结果很严重,直接导致A公司的加注泵和特种车辆产品出现较大经营下滑。

每项技术成果都用到当期的所有产品中,或者说每个产品都用上当前所有创新技术,是产研结合的理想状态。在该标准下,可以同时实现技术成果转化率最大化和产品竞争力最大化。但实践往往离这个标准非常远,在我国企业中,A公司算做得好的,有很多公司几乎都是一条技术线只对一条产品线。应有而未能实现的结合键,如缺失严重,就会导致产业利润不足以弥补研发投入,从而科研贡献产业,产业反哺科研的创新发展方式得不到支撑——靠一味的投入,创新发展只会走走停停,似是而非。

产研能否高效结合,涉及两方面问题。

首先,公司所发展的技术类型和产品种类,在客观上是否具有内在的结合需要。——这是个决策问题。很多公司受市场机会驱使,加之缺乏对创新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远谋,决策时很少注重、甚至考虑这个因素。

其次,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能否适应,应有的结合能否实现。——这是个执行问题。A 公司仅依靠组织体制的调整,且根本上是依靠行政管理手段解决产研结合问题,随着产业体系日趋复杂,最终不仅不能解决、反而还加重了问题。很多集团公司也多是类似情形,推行板块化管理,结合键只在板块内有。即便像转制科研院所这样的主体,这些年来也一直未能解决子公司和院部技术主体之间的结合问题。有多少结合键在丢失,就意味着有多少潜在的创新发展在损失。

除结合键外,技术线和产品线的多少、技术线之间是否形成良好的技术布局、产品线之间是否形成良好的业务(商业模式,都是衡量产业创新发展体系状态与水平的质量因素。在分散发展的体系下,这些工作很容易缺失,因此必须要有一级主体切实的承担起来。在创新发展方式下,集团公司或企业总部不能再像当前这样,以职能性甚至行政性功能为主,必须要有而且要升级和强化业务功能,着重做好三件事:(技术布局、抓(商业模式、抓(产研结合。心中要有模式、有体系、有产业创新发展的地图”,靠体制、机制和运行制度常态化的抓,不能仅靠领导、靠阵发性的强攻。(赵春明,2015

三、几种典型实践及影响模式选择的因素

(一典型实践1:“单线结合型产业创新发展模式

在创新发展上,一条技术线只与一条产品线发生产研结合关系,并通过技术升级(1代、2代技术等,不断升级产品(1代、2代产品等,以实现产业的持续发展。这种单线结合型的实践做法属于“1+-1+”模式,参见图3(a

“1+-1+”模式是我国多数创新发展企业很想采取的一类做法,尤其在认为产业生命周期长、有长远发展前景时更是如此。但由于产研循环体系尚缺乏有效建立等原因,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速度很慢、甚至根本没有,结果多数退化成了其它模式,“1+-1+”模式只成了设想。图3(b给出的几种情形,实践中很普遍:

1技术与产品第一次结合后(初次形成产业,最初几年一直没再出现技术成果,产品也一直没能升级,只持续经营着最初创新产品,——该阶段(3(b中第一、二阶段产业发展模式实为“1-1”模式,而非“1+-1+”模式;

2之后几年中(3(b中第三阶段,企业虽然有了新一代的技术成果出现,但转化太慢,没能在该阶段实现相应的产品升级,——这是创新发展模式中的一种问题模式(1+-1;

3在此期间,由于一直没有产品升级,产品中源于创新技术的竞争力逐渐降低,以至于需要主要依靠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常规运营发展手段来维持生存,——此时(3(b中第四阶段,已不再是创新发展了,只是常规发展而已;

4很久以后(3(b中第五阶段,之前(第三阶段形成的技术成果得以运用到产品升级上,开发出了新一代产品,但该技术成果已经落后(此时市场上已普遍为第五代技术,对竞争力的贡献很弱,——从做法上看,这中情况属于创新发展模式中的另一种问题模式(1-1+;但从实际竞争力贡献看,与上一阶段一样,也不再属于创新发展。

如果出现上述几种情形,往往不需要其它创新发展企业的进攻,就连传统企业都能成为其强劲对手。某研究院下属的产业化公司,多年前利用院研发的钛合金技术生产高尔夫球头,试图走“1+-1+”模式。开始几年增长很快,一度达到4个多亿的年销售收入;但期间自身的技术创新一直出不来,院里的创新技术成果又无法输入(因产研结合原因,以至于这期间走的实际是“1-1”模式。同时,由于这项技术逐渐成熟,其它传统企业通过更好的服务和营销策略很快夺走了大部分市场,导致该产业公司业务在第五年出现断崖式下滑,年收入跌落一半以上。

如果所在行业技术发展速度较慢,不可能几年一个创新,那么就根本不适合使用这种模式,因为即便做到位也还会在很长的时间内仍表现为低级的“1-1”模式。还以上面的企业为例,实际上作为常规性的材料技术,即使加大技术研发,也很难在创新发展方式下实现高尔夫球头业务的长期发展,——该业务的发展只能靠常规发展方式,靠深度经营。

此外,从具体实践情况看,我国很多采取“1+-1+”模式的企业,其实际创新发展体系非常简单,只有一条技术线和一条产品线,所谓技术单一、产品单一。一些集团公司和综合性研究院所,虽有多条技术线和产品线,但多是一一对应关系,根本上仍属单线结合型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因此亟需不断增加技术和产品,并向多线结合模式上发展。成熟的、老的技术公司有老本”,技术线和产品线很多,IBMGE3MABB,即使采取的是“1+-1+”模式(一段时期内不再增加新的技术和产品,其实际的发展质量和抗风险能力仍然很强。而我国很多企业是创新发展的新手,刚刚起步,并无多少家底,长期走“1+-1+”模式会导致产业非常脆弱,极易被其它发展模式轻易打败。

(二典型实践2:“单对多型产业创新发展模式

去年,中航工业集团宣布将全面进军石墨烯产业,其设想是:成立中航石墨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由该公司输出技术成果,然后由陆续成立的子公司进行产业化发展,从而打造石墨烯产业集群。从原始创新技术看,这类在某单一技术线上不断创新,从而不断发展出多条

产品线并持续升级已有产品的单对多型做法,比较接近传统上所说的技术同心圆型多元化。该模式属于“1+-n+”模式,参见图4(a

如果技术处于快速进步期,且现有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则走“1+-n+”模式在一定阶段内可能是较好的选择。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在转方式过程中,一旦对某个重大领域有所涉猎时,极易想到这种产业似乎无极、管理非常简省的发展模式。但其风险在于常面临技术供给不足问题:由于要求同时响应多个产业的升级需要,其产研结合相较于单线结合要复杂太多,所以经常导致已有产品很难得到及时升级,很容易就走成相对低级的“1+-n”甚至“1-n”模式。例如图4(b所示:在第二和第三阶段,虽有技术成果输出,但只用于形成了新产业,原有产业没能得到技术升级;而到了第四阶段,甚至没能有技术成果形成,只得利用上一阶段的技术形成新产业,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退化。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被专业公司各个击破,反而败给走“1+-1+”模式的企业。事实上,就算是比其高级的“n+-n+”模式也会有这方面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IBM遇到的正是这类问题。

运用该模式的另一关键,在于多产品间所形成的商业模式。形成了较好的商业模式,就可以获取巨大的经营优势和策略选择空间。比如在产品生产和市场环节形成范围经济优势,或者在某些产品上少盈利、甚至不盈利,从而对单一经营这类产品的企业造成严峻挑战,互联网企业在这方面早已提供了比较成功的实践案例。

此外,该模式下不能选择那些同时涉及多项技术创新的产业,否则会败给“n+-1”“n+- n+”等多对单、多对多型产业发展模式。

(三典型实践3:“多对单型产业创新发展模式

实践中,一些综合性科研院所和集团公司,设想并尝试利用自身的多专业技术,源源不断的将多类技术成果运用到一个战略性产业上,以支撑产业公司以创新方式持续发展。如某研究所集中液压、低温、电控等多专业研发力量,重点发展一类特种新能源车辆。这种多技术线对单一产品线的做法,具体看包括两种不同的产业创新发展模式:“n+-1+”“n-1+”——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增加新技术线的同时原有技术是否有升级。现实中,采取多对单型做法的企业,大多是想以“n+-1+”为目标模式,参见图5(a

如果某类产业涉及多项技术(分属不同原始创新技术家族,且各技术本身存在进一步应用创新空间,那么“n+-1+”模式是个别发展阶段的可选模式之一。比如当前很多如手机一类的电子终端产品,正是依靠多项技术的创新叠加实现产品的不断升级换代。虽然该模式在产品技术竞争力上有比较突出的优势,但在实践运用中,其风险也是比较大的——且相对隐蔽,往往是走过了几个阶段之后才能发觉。其最大风险是技术需求不足”——导致增加的技术不仅后续升级缓慢,而且对产品实际竞争力贡献不大。该风险实际发生后,虽然从模式类型上仍继续表现为“n+-1+”“n-1+”模式,但从发展质量和实际市场效果看实与“1+-1+”

模式无异,参见图5(b。当年,微软在PC中加入即时通讯技术MSN,由于该技术并非微软产品中的主导技术,缺乏来自市场的直接检验,发展压力自然也相对较小,所以在技术进步和服务更新上显得若无其事。从而,也成就了腾讯和它的QQ。对于当时的腾讯而言,即时通讯技术和相应的产品是它的身家性命、全部希望所在,必然全力以赴,更加之该技术作为独立产品的生命,直接经受市场考验,所以对此项技术会有更多、更严苛的要求,创新发展因此动力更大、痛点更准。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1+-n+”“n+-1+”是两个对偶模式,不存在二者谁比谁更高级,关键看各自的优势如何发挥以及所在产业的实际情况:前者靠富于进攻性的商业模式,后者靠高强度的技术创新和良好的技术布局;如果所在产业正处于技术的快速进步期,则对后一种模式更为有利——技术创新会在根基上毁掉商业模式,缺乏技术创新支撑的商业模式实际上不堪一击,否则前一种模式会大行其道。

如果说“1+-n+”是技术的精益使用模式,那么“n+-1+”则是技术的粗放使用模式——重要技术缺乏再创新或者不向多种产品中运用,都是对技术的粗放使用。该模式通常只适合在特定阶段下使用,但由于某些原因,我国很多企业却长期走在这种粗放的创新模式上:专利技术不断出来,却很少有产品问世;技术成果用到已有产品上去的不仅不多,且无关疼痒。微软在MSN上的粗放是源于其对PC操作系统的自负,以及缺乏对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洞见;而我国企业的粗放,则一方面是因为对创新发展规律的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是根源于体制和机制的弊端,根本上缺乏产业创新发展的内在需要。

(四典型实践4:“多线结合型产业创新发展模式

国际上优秀企业,大多走的是多线结合型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如苹果公司不仅在软件技术上有多类创新技术,而且在核心硬件上也越发如此,目前已有自主研发的应用芯片(AP,而且还将自行设计开发显示芯片(GPU和基带芯片(BP;在产品方面,也是涉及多种类型,而且还在不断增加,据说还要推出电动和无人驾驶汽车等;更重要的是每类技术都与多类产品进行结合,或者说每类产品都用到了其创新的多类技术。这是一种多线结合型的做法,属于“n+-n+”模式,参见图6(a。我国有条件的综合类科研院所和集团公司,应将该模式作为产业创新发展的目标模式。

如果所在行业涉及多类快速发展的技术,并且技术应用范围较广,那么需要采取这类发展模式。但是作为最高级的产业发展模式,相对来说也更不易掌握和运用,很容易在体系上做得非常松散:虽然有多条技术线和产品线,但各自相互独立,每条技术线只与很少、甚至是一条产品线结合;而且技术没布局,产业没模式,参见图6(b。一旦如此,虽形式上为最高级发展模式,但产业体系的内在质量很低,相当于多个单线结合体的简单相加,很容易被其它发展模式、甚至是“1+-1+”模式打败。

在采用该模式时,发展过程中必须注意考察实际的体系构成,关注发展质量。该模式的理想状态应该是:1有多条技术线和同等数量的产品线(在技术得以精益使用的同时,技术上既不会供给不足也不会需求不足”;2一项创新技术被用到所有产品(从单个技术看是“1+-n+”;3一种产品用到所有创新技术(从单个产品看是“n+-1+”;4形成良好的技术布局(在产业运用上有广泛的选择性和辐射性;5形成良好的业务模式或商业模式(价值上相互强化,经营上相互带动,整体上形成市场黏性。

苹果公司之所以是“n+-n+”模式的实践典范,正在于其实际创发体系非常接近于理想态。

在业务模式或商业模式上,大家都看到了其封闭的iOS移动生态,实际上这只是一个方面,深入到其体系中考察,其技术布局、技术和产品的关系模式等六个产业创新发展要素所形成的高度契合系统,才是背后或内在的隐形力量,更难模仿、更难打破。

实践该模式时,特别需要对产业创新发展体系做出规范表达和良好规划,否则走不出质量。事实上,长期以来企业缺乏对复杂创新发展模式的表达和分析方法,使得即便学习,也只能限于对优秀企业的表面模仿。

(五影响产业创新发展模式选择的因素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认为,11种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各有各的适用条件,在不考虑市

场竞争和企业自身情况的条件下,仅从技术和产品的内在属性分析,影响模式选择的因素主要

有六个:1未来该项技术进一步发展的速度(技术发展速度;2未来该项技术进一步应用

的范围(技术应用范围;3该项技术对提升技术布局的贡献(技术布局可提升性;4

产品的生命周期;5未来该产品还将进一步涉及的技术领域(产品涉及技术领域;6该产

品成为业务模式构造成分的可能性(业务模式可构性。

这六个因素均是指站在当前时点向未来看时所作的判断,各种情况下适合采用的模式见表1

1:影响产业创新发展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来源: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

技术发展速度 技术应用范围 技术布局可提升性产品生命周期 产品涉及技术领域 业务模式可构性发展模式

广

1 1-1 333333

2 1+-1+333333

3 1-n 333333

4 n-1+333333

5 1+-n 333333

6 n+-1+333333

7 1+-n+333333

8 n-n 333333

9 n+-n 333333

10 n-n+333333

11 n+-n+333333

四、T 与快创新 微软近几年在互联网终端产品上的表现很差, 原因何在?微软不是没有创新能力, 而是 没有创新能力。当代产业创新发展,“T ”是基本思维,快创新是基本特征。 ++ ++ (一)产业创新发展的基本思维:T ++ ++ T ——在现有产品和新增产品中不断注入升级技术和新增技术, 是创新发展方式下产业 发展的基本思维。技术-产品矩阵中,11 种发展模式都贯穿着“T ”的逻辑,且从 “1-1”“n -n ”T 的强度不断增加。 创新投入巨大,需要更长的回收期才能维持正常循环(否则专利保护期不至于需要 15 年~20 年)。回收期也是风险暴露期,越长风险越大。专利保护的是技术成果本身,阻止 不了以下情况: 在同类技术上出现更先进的技术成果; 在产业不同痛点上出现其它技术领域 的创新竞争者。在当前的技术发展环境下,技术发展速度不仅在加快,而且产业间也在快速 交叉融合,任何产业都可能成为多类技术的靶子,所以出现上述情况的概率非常高。因此, 不仅靠举国之力、搞突击式的创新不行,而且在单一技术上持续创新、甚至在多项现有 技术上持续创新都会有很大风险。换句话说,在创新发展方式下,经营的积累性在下降,现 有技术成果无论多强大,也买不来明天的安全感,唯有 T 才是生路。 T 中,T 表示技术(Technology),连续使用两个加号意在强调:在产业创新发展方式 下,创新不是一次性、阵发性行动,而是过程性、连续性行为,是产业生存的基本方式。当 然,也可同时理解为技术的再创新和新增,或者使用创新技术升级和新增产品。之所以表达 成指数形式, 则是为了进一步强调创新的内涵在于能级上的不断提升: 在再创新和增加技术 的同时,形成更强大的技术布局;在升级和增加产品的同时,形成更强大的业务(商业)模 式。从而,在创新发展上越走越新、越走越快、越走越宽。 回看历史,产业发展在整体上也呈现出 T 的历史特征,但强度相对较小,在具体时段 内采取的多是较为低级的发展模式。现在,缘于新技术革命和国际性产业竞争,T 强度显著 提高, 同等时段内企业不得不采取更为高级的发展模式, 尤其是新兴产业和传统技术密集型 产业。“n -n ” T 逐渐增强的最终结果,因此也将主要成为很多企业的目标发展模式。 + + ++ ++ ++ ++ ++ + + ++ ++ 16

(二)当代产业创新发展的基本特征:快创新 T 的强度不仅差异在不同的模式和同一模式下的不同体系上, 而且还差异在创新发展速 度上。高强度创新的前提是快创新Fast Innovation),否则,在应有的创新发展周 期(即前文所说的发展阶段)内,无法保持在高级发展模式状态,即便是“1 -1 ”这种 不是很高级的模式,也会因创新速度慢而跌为“1-1”模式——在应有的观察时段内没有创 新。 当前,创新发展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以前是慢创新,现在需要快创新。上世 90 年代以前,产品生命周期较长,因而从技术创新到产品研发,再到新产品投产运行, 是一个长期性工作——3 年、5 年甚至 10 年、8 年以上,采取的是成果集成工作模式(串行 模式)。现在,创新发展经常处于等米下锅状态,以手机行业为例,苹果公司一年一代 产品, 其它拼凑式创新或微创新公司甚至以几个月的速度推出新品。 快创新需要过程集成工 作模式(并行模式)。创新发展模式变化是全球性挑战,微软创新能力很强,但近几年在平 板电脑和手机等互联网终端产品上的表现,却如此糟糕,让人有昨日黄花之感。这种情况也 发生在很多其它的老牌技术公司身上。 原因何在?微软们不是没有创新能力, 而是没有快创 新能力, 根本上是不适应或未形成快创新模式——过程集成工作模式的建立、 产业经营思维 的形成和相应的组织管理转型,远非易事。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企业虽然正在积极向创 新发展的道路上走,但很多仍是努力在慢创新的老路上,还在学 IBM,学 GE 技术创新本身有其内在工作规律,很难快得了,必须提前谋划、提前布局、提前投入, 才能在现实结果上表现为快创新。 创新发展和产品竞争存在复杂的策略选择: 涉及产品自身 的技术竞争判断,还涉及其它产品技术发展需要、业务模式和技术布局的思考;不仅是产品 技术决策问题, 整体上还是技术发展战略、 业务模式发展战略和产业创新发展模式的选择问 题, 既是今天的也是明天的、 后天的。 做产品时, 在产业创新发展模式理论框架指导下的 续几问是必要的: 该产品涉及哪些存在较大创新机会的技术?公司是否准备在这些技术上 进行持续创新?这些新增技术对整体技术布局有何意义?该产品对形成更高级业务模式有 何贡献?进而形成创新发展模式与体系的具体规划,这样,创新发展就可能越走越快。如果 是别人的创新成果出来了,或者受到竞争威胁了,才去立项公关,那就晚了。创新发展必须 是主动实施的过程,不能被动反应,在抱有传统思维和价值理念的人看来,创新发展没有哪 个是好做的、能做的。选择创新发展方式如同选择了一项事业,是长期艰苦的过程,需要持 + + ++ 17

久的激情和信仰的支撑,像传统发展方式那样——一看准机会就可通过投资立即加以实现, 是不可能的。 不讲创新发展模式、不 T 和快创新,是当前产业创新发展的最大风险。我国很多商业 性创新项目, 多不符合产业创新发展规律, 虽然短期有突破, 但长期不可能有好的商业发展, 很容易出现出来的即成落后的,不仅创新发展成本大,而且很难步入创新发展正轨。 ++ (三)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升级 我国企业不仅产业创新发展模式低级, 而且技术和产品过于单一, 综合性科研院所和集 团公司,虽有多条技术线和产品线,但缺乏结合、非常松散——相当多个单线结合体的简单 相加。 这样即便在单线上实现了产研结合, 也仍然难有竞争力——实际上这种情况经历一两 次后,科研人员与产业主体就会相互抱怨、彼此对立,科研不愿为现有产业科研,产业不愿 为现有科研产业,越是想在单一技术线和产品线间产研结合,产研结合反而越困难。因此, 虽然我国企业正处于创新发展早期,绝大多数连产研结合这类基础性创新发展问题还没解 决,但这并不意味着当前就应该停留在低级模式和单线结合体系上继续努力。相反,产研结 合这类基础性问题之所以很难解决, 产业发展模式低级往往是其中重要原因, 需要在 “1 -n ” “n -1 ”甚至“n -n ”这类较为高级的模式下进行整体解决,才会有出路。创新发展,既是 发展方式的转型,也是产业创新发展模式的转型。 当应选模式很高级、 离现实起点较远时, 可设置必要的模式升级路径。 实际上, 一方面, 各种条件下都有多个接近的次优模式可供选择; 另一方面, 各种模式下的实际产业体系又都 存在着由简单到丰富(技术线和产品线更多)、到复杂(技术线与产品线结合更广)的连续 变化,所以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存在较大的路径选择空间。一般而言,我国技术线和产品线较 少的企业,现阶段应交替选择“n -1 ”“1 -n ”等模式;技术线和产品线较多但仍为单线 结合体系的企业,应着重在多线结合的质量上下功夫,以不同结合水平的“n -n ”模式作为 升级路径。 当前, 国家层面正在出台各种鼓励政策激励科研机构、 尤其是科研人员创新创业—— 为企业创新的外环境,这些法规政策的出台非常有益,但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到产业创新发 展模式及其体系升级的需要, 创业企业在体制和机制上要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成立之初就应 在设计上预留下进一步行动的空间,防止股权固化、利益分割。 + + + + + + + + + + + + 18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认为, 我国很多企业连“1 -1 ”和慢创新模式尚未走通, 现在又 必须向高级模式和快创新模式升级,也是个两期叠加问题。创新发展之难,不仅在技术 上,更在创新发展模式的形成和升级上。【完】 + + 19

《[专题研究]产业创新发展:模式、体系与典型实践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