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说和做》同步练习

2 《说和做》教学同步练习(附答案)

班级▁▁▁▁▁▁▁姓名▁▁▁▁▁▁▁ 学号▁▁▁▁▁▁▁ 等级▁▁▁▁▁▁▁

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寄(_______ 越(_______ 淋漓(_______

起(_______ 果(_______ 群蚁排_______

_______ 然(_______ 兀穷年(_______

心贯注(_______ 而不舍(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及加点字。

1)诗兴不

2而不舍:

3)群蚁排衙:

4兀兀穷年:

5乎不同:

6)一反往:

7心贯注:

8)气冲斗牛:

3.对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闻先生)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②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③“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④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

A.①排比 ②排比 ③引用 ④对比

B.①反复 ②比喻 ③对比 ④引用

C.①排比 ②比喻 ③对比 ④对比

D.①反复 ②排比 ③引用 ④引用

4.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活中正因为有了这种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人才会变得坚强,经得起挫折。

B.我们不应兀兀穷年,否则便会碌碌无为了。

C.虽然他们是双胞胎,但他们的性格迥乎不同

D.老舍先生沥尽心血,讴歌社会主义,受到群众的欢迎。

5.下列关于课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选材精当,精于裁剪,有繁有简,如作为“学者的方面”,对闻一多先生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就写得比较简略。

B.文章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在“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这两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C.本文在叙述中加入不少细节描写来展现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D.本文的语言平实含蓄,但富于感情和诗意美,读起来极具感染力。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A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B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6.能概括选文内容的一句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选文中闻一多先生都“做”什么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自选角度,对选段中划线句子AB两句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选段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

2019年济宁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问题

有些苦难是可以避免的

赵宗彪

①唐僧师徒一个个都在苦水中泡过,取经路上的日子也是风餐露宿,饥寒交迫,险象环生,苦海无边。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好像只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上间又有几个?太自信。

②我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奇怪的想法,就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好像只有苦难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苦难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人的精神。但太多的苦难,也能毁灭一个人的所有尊严和自信。孟子说,大丈夫必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但能够做到的,人世间又有几个?太多的苦难,只会剥夺生命的质量,摧毁人的意志、自尊、理想和信念,而只有极少数有大志而且意志特别坚韧的人、才华特别丰富的大才、奇才,才有可能逆水而上,成就梦想。

③唐憎的苦难,同成就他的事业并无必然联系。 他如果小时候有天伦之乐,未必就不会读书。孙悟空有七十二变,一个筋斗能翻出十万八千里,这些不是因为苦难才得来。而是他拜须菩提祖为师,在环境优美的须弥山学习十一年的成果。孙悟空的苦难,那是压在五行山下的五百年。这苦难给他带来了什么?是驯服、奴化、忍耐和逆来顺受。在五行山下的时间里,孙悟空的法术并没有提升,只是不羁的精神目渐消磨,活跃的创造能力逐步萎缩。

④孙悟空的苦难缔造者,严格说来,是玉帝本人,孙悟空虽然出身寒微,但毕竟有能力有水平。但玉帝和他所创造的天庭,却大材小用,只让他当个马夫。后来虽说封了齐天大圣的空头街,却又不给他相应的待遇,连一张蟠桃大会的入场券都没有,谁能咽得下这口气?即使没有孙悟空出现,迟早会有张悟空、李悟空、王悟空等来叫板。沙僧原本是玉帝的侍卫官,职官是卷帘大将,却只是因为打碎了一只琉璃盏这样的小过失,竟然要下凡做妖怪,每七天还要飞剑穿胸百余下。比起孙悟空的打碎天堂的所有殿堂庙字、亭台楼阁、瓶瓶罐罐来,简直是不值一提。尽管沙和尚沉默寡言,但他心里会平衡吗?

⑤尽管苦难来了,我们必须毫不迟疑地面对,但我们能否分析一下,哪些苦难是可以避免的?司马迁能写出伟大的《史记》,不是因为汉武帝对他实施了宫刑,而是他本来就有理想有才华。否则,就难以反证,历史上受到宮刑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却仅有一部《史记》?“吹尽狂沙始到金”,是因为首先有金,否则,狂沙吹尽,还不照样是狂沙?

⑥任何人为的苦难,对人类而言,都是噩梦。

⑦如果因为极少一部分的人在苦难中依然作出了成就而歌颂苦难,那就是自欺欺人。歌颂苦难,鼓励苦难,怀念苦难,而那些苦难的制造者们,却由此可以逃避惩罚而变成恩主,这不正是他们所希望的最好结果吗?

⑧孙悟空们在一个个的苦难面前坚持下来了,但原先那个充满灵气和自由思想的精灵,却如泥牛人海,一去不复返了。生龙活虎的孙悟空从压在五行山下的时候起,即已死了

10..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11..分析第⑤段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2..第⑦段能否删掉?为什么?

2 《说和做》教学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一、

1.hán zhuó kǎi dié shuò qiào qián qiè

2.1)写诗的兴致减少了。作:兴起。

2)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刻。

3)这里指整齐地排列着。

4)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劳苦的样子。

5)很不一样。迥:差得远。

6)与以往完全不同。既:已经。

7)全身心、全精力集中做某事。潜:隐藏的。

8)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3.B

4.B

5.D

二、课内阅读

6.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7.写了《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8..A:“钻探”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古代典籍的专注刻苦,表达了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热情的赞扬。

B: 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的治学态度。(使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具体再现,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可以具体感知。)(自选角度如:修辞、关键词:密密麻麻等)

9.(结合句子+形象)爱国、刻苦研究、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注重实践、成就卓越、不畏艰辛、坚持不懈……

三、课外阅读

10.这一段开头先引用名言和名句,引出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然后既引名句分析它的难点,再具体分析苦难于常人就是灾难,只是极小数伟人才可能脱颖而出。由此表明自己成功不需要苦难锻炼的观点。

11.本段使用了举例论证(摆事实),用司马迁写《史记》的事实证明并不是苦难让他成功,没有他遭受的苦难,他也会成功。事实胜于雄辩,论证说服力不言而喻。

12.不能。补充强调苦难中有人作出成就,但绝不能因此为苦难歌功颂德。这是对前文论述的一个补充,使论述观点更全面,更易于让人理解接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说和做》同步练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