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舞蹈的美学

第7期2011年7月现代阅读MODERN READINGNO.7July.2011浅谈中国舞蹈的美学章 琳(湖北省襄樊学院音乐学院)【摘要】舞蹈是美的艺术,是以身体作为语言、作为“心智交流”现象供人们欣赏的一门视觉和运动的艺术。虽然对舞蹈美学的研究,是古已有之,但是随着舞蹈的不断发展,西方现代舞的冲击,舞蹈学家们也开始不停地研究中国舞蹈美学的发展方向。【关键词】舞蹈 美学 发展【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97(2011)07—0003-01舞蹈美学是研究舞蹈审美特质的一门科学,也是一般美学和舞蹈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在舞蹈产生后专门探讨舞蹈美一门的学科。在中国,当代舞蹈美学思想散论,主要是中国当代部分美学家论及的舞蹈美学思想。每个舞蹈家、美学家对舞蹈的美学思想不仅仅是停留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中,还成为近现代舞蹈的基础。例如:中国古典舞和民族舞的审美取向。中国古典舞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至周代开始,到汉、两晋乃至唐代五代宫廷设立专门的乐舞机构,集中和培养专业乐舞人员,并对流行于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乃至外邦舞蹈进行了整理、研究、加工和发展,形成了宫廷舞蹈。而中国民族舞也是经过各个民族的文化和不断地发展而形成的。但是,自从西方现代舞在中国的流传后,中国本地生长起来的古典舞和民族舞就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各个舞蹈家也开始了展开不同的美学观点。罗辛在《世纪初的思考——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舞蹈》中做了集中论述。他从比较美学与比较艺术学的角度回顾了“五四”以来中国舞蹈的发展历程,认为中国舞蹈不应该在追求“原汁原味”的口号下古董化。他反对“欧美文化中心论”,但是强调审美趋同性和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性的“中西融合”说。和罗辛观点不同的韩谨和钱正喜等人则更强调中国传统。他们认为,遵循传统文化的审美原则来建构和复兴中国古典舞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迫切要求,而且他们也认为中国古典舞和民族舞蹈最直接的源泉是来自与我们民族的美学时空观和人体审美观。我们先来看中国古典舞。中国的古典舞讲究的是:圆、曲、拧、倾。在这四种相互结合的形态中,形成了中国古典舞特有的美。在这四个字里面,最重要的是“圆”,舞蹈中的“风火轮”、“云手”“走圆场”等动作都体现了“圆”的特性。它表示的是人体具有凝聚作用,犹如车轮旋转一样,它所产生的向心力终能抵挡住离心力使之不被甩出去。而身体中那些“拧、倾、曲”等动作,不仅体现了矛盾对立和阴阳转换 ,而且由它们相连接转身又体现了的“圆”的特性。由此可见“圆”——“转”不仅成为传统舞蹈的形态特征,而且还是中国哲理情感的一种符号,它演绎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而它那讲究从对称中得到和谐的效果,既达到了变化有衬托了照应的美,成为我国古典及其理论研究的一个核心的美学问题。其实在探讨舞蹈美的历史过程中,一个值得重视的事实是,古代文献中有关舞蹈的论述,往往是融合在音乐和戏剧中求其真善美的关系。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晚年的著作《法律篇》中,把舞蹈的美和善等同起来,认为表现出身心德行的那些形象和曲调,就毫无例外是好的,好的就是美的,美在道德内容而不在技巧。而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也主张乐舞应当尽善尽美,而善则是美的主要标准。我们再来看中国的民族舞。由于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包含了汉族和各个少数民族共56个。每个民族由于生存的地区、环境以及文化的不同,产生了具有它们独特个性的舞蹈。以藏舞为例。在藏族舞蹈中,“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被称为藏舞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美学概念。它们的形成与藏族人民长期生活的地域、历史、文化以及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藏舞中,将形、声、情和谐运用到舞蹈中,更进一步突出了舞蹈的美学特色。其实,舞蹈自产生起就因而古代的中外哲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早已对此展开相应的论述和探讨。但总体而言,当代的中国舞蹈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舞蹈美学更处于萌芽阶段,但新视听时代身体艺术的兴盛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对舞蹈艺术的审美本质、审美特征、审美心理、审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对中国文化建构现代人文精神、正视人、探索人性、体现现代人深度生存状态,均有推进作用。分析:考生或者疏于审题,或者根本不明题意,故而答非所问,以致出现了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答案。依据题干的要求,考生应该回答的问题是“怎样表现”,而不是“表现什么”;“怎样表现”也就是作者使用了何种方法、技巧、手段去表现情感。2、规范自己“写什么”。写文章要遵循"意在笔先"的原则,要有思路,答题也要有思路。古典诗歌鉴赏题有些问题的比较宽泛,没有准确的答题思路是难以得分的。如: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夜坐(张耒)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融情于景,景中含情是本诗的突出特点,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首先根据诗的表现手法回答“同意”,其次回答“为什么?”难点是这个问题比较宽泛,要回答就必须有个思路。“融情于景,景中含情,”诗中“景”是什么景,景含“情”是什么情,必须交代清楚。因此,回答这个“为什么”须有两个层次:“诗歌描写了在寂静清幽的秋夜里,残叶‘迎风尚有声’的情景(第一层),抒发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第二层)”。这样思维,答案就写准确了。总之,课改的自由与个性培养依然需要敬畏规矩,要尊重古诗语言的种种特殊性;一种感悟,一份情感,表达也需要规范,充分把握已知来探求未知,根据要求确定层次,多读多练,勤学苦记;还要充分调动生活阅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灵活运用,敲响诗歌鉴赏的大门,相信不会太远。参考文献:[1]梁莉.高考语文高分攻略•诗歌鉴赏卷(决胜2009).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8[2]万禾主编.中国现代诗歌散文鉴赏指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7- 3 -
《浅谈中国舞蹈的美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