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

评书

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评书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

评书的表演形式,早期为一人坐于桌子后面,以折扇和醒木(一种方寸大小,可敲击桌面的木块。常在开始表演或中间停歇的当口使用,作为提醒听众安静或警示听众注意力,以加强表演效果,故名醒木。)为道具,身着传统长衫,说演讲评故事。进展至20世纪中叶,多为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是站立说演,衣着也不固定为专穿长衫。

刘兰芳讲评书

评书用北方语音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调的一般话语说演。中国华北和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均见流行。因其使用口头语言说演,因此在语言运用上,以第三人称的表达和介绍为主,并在艺术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独有的程式与规范。比如传统的表演程序一般是:先念一段“定场诗”,或说段小故事,然后进入正式表演。正式表演时,以表达故事并讲评故事中的人情事理为主,假如介绍新出现的人物,就要说“开脸儿”,马上人物的来历、身份、相貌、性格等等特征作描述或交代;讲述故事的场景,称作“摆砌末”;而假如赞美故事中人物的品德、相貌或风景名胜,又往往会念诵大段落对偶句式的骈体韵文,称作“赋赞”,富有音乐性和语言的美感;说演到紧要处或精彩处,常常又会使用“垛句”或曰“串口”,即使用排比重迭的句式以强化说演效果。在故事的说演上,为了吸引听众,把制造悬念,以及使用“关子”和“扣子”作为全然的结构手法。从而使其表演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而又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表演者要做到这些特别不容易,须具备多方面的素养,好比一首《西江月》词所说的那样:“世间生意甚多,惟有说书难习。评叙说表非容易,千言万语须记。一要声音洪亮,二要顿挫迟疾。装文、装武我自己,好像一台大戏。”

评书的节目以长篇大书为主,所说演的内容多为历史朝代更迭及英雄征战和侠义故事。后来到了20世纪中叶也有篇幅较小的中篇书和适于晚会组台演出的短篇书,但长篇大书仍为其主流。

《评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