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 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归属

关于非遗,往往侧重于个别少数民族的、特别是濒临消亡的人口基数小的民族文化的抢救,这当然是非遗保护的一 个重要方面,但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能不能突破个别民族、局部区域、特定时间、某个行业的非遗,在中华民族的宏大叙事中,去发掘对56个民族 的大家庭成员有普遍影响,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覆盖,不分男女、贫富、行业、信仰等差别在全社会广泛适应的非遗?

非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 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突出的是非物质的属性,更多的 是强调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品质。但在物欲横流、精神空间被严重挤压的当今社会,非遗同样不可避免地在申报过程中被不同程度地物化。如何避免非物 质文化遗产过度物化包装的态势、突破物质形态的藩篱和局限、保持非遗的非物质特征,是尊重本民族祖先留下的遗产的必要态度。

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

非遗,都有着浓厚的文以化人的礼乐作用,大部分是先辈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对忧乐、生死、婚配、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与态度的表达,是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其实用性,也表现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但现实保护中,我们对遗产的文化品质在不断消解 功利性目的越来越突出,甚至非遗的留存、申报乃至保护,都有着强烈的利益驱动,不仅是个人的需要,还有当地政府的助推,使得申遗工作变成了本地的广 告、旅游的宣传、增值的途径。更有甚者,非遗的申报就是一个异化的过程、商品化的过程、去神圣化的过程、从文化常态中剥离的过程。没有经济利益的冲 动,有多少人会从文化本位上关注非遗”?

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渊源

非遗是先辈通过日常生活的运用而留存到今天的文化财富。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 所。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生成又不断发展流变至今,虽然随着族群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 新,但对遗产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感是始终不变的。今天的非遗,如何保留遗迹的自然状态和真实性而减少人造的成分、如何继续保持日常性而减少节庆性、如 何增强实用性而减少表演性、如何体现民间性而减少官方性,这才是还原前人的遗产对今天后人的作用,失却了这种作用,遗产就成了包袱。特别是今天看到的 ,大部分是农耕时代形成并在相对封闭落后的地方保存下来,能否在现代化的大潮中继续发挥作用、如何避免被现代性同化而发挥作用,是有资格继承遗产的孝 子贤孙必须考虑的问题。

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

保护一词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说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脆弱性。任何事物都有产生、成长、延续、消亡的过 程,非遗的未来,同样在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中。非遗自身如果没有足够的生命力继续发展下去,我们今天的保护就成了对非遗的临终关怀。当一个非遗不能让后人自觉传承而需外力被动留存时,我们不能不考虑其维持的时间有多久?当一个非遗要靠项目申报的方式来保护而自身难以维系时,我们不能 不想到有多少没有被列入申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没有关注到的偏远村落苟延残喘直到停止呼吸并随着岁月渐渐流失?现代化的冲击,商品化的影响,使非物质 文化遗产失去了原有存在土壤和社会环境,也就慢慢走向消亡。当一个文化项目被装进保护的温室里,供后人从外部考察、观看、品味的时候,也许已经是一种凭吊 !

名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认同

我们基于西方的学术理念、按照西方文化分类方式和程序进行申报,也因为符合西方的价值评判标准而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这个过程中,非遗本身可能被肢解,系统的整体性可能被碎片化、活态性演变成标本化而走失了非遗原来的模样。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要保护,不是因为好看,而是因为有用!如果非遗是中看不中用的东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 跟古董和艺术品收藏没有什么区别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非物质的无形的遗产更加重要,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难以言传的意义、情感和特有的思 维方式、审美习惯,蕴藏着传统文化的最深的根源,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1] 

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发展

发展现状

截至201312月,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7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

节日展会

文化遗产日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 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随着经济的全 球化和社会的现代化,我国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渐趋恶化,保护现状堪忧。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建设,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至此,我国已经有了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标志文化遗产保护公益歌曲,对于增强全体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将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长调民歌

《通知》说,文化遗产包括物质类和非物质类。物质类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文化名城 名街区、名村镇。非物质类包括:口头传统、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等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空间。政府希望通过设立文化遗产日,使文化遗产保护得 到全面加强。到2010年,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到201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具 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保护文化遗产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全国文化遗产日并没有像人们预想的那样,选在农历 五月初五端午节,而是确定在没有任何特殊意义的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这样做旨在使这个文化遗产日具有更为广泛的代表性。

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时间

届数

主题

2006610

第一届

保护文化遗产 守护精神家园

2009614

第四届

弘扬民族艺术,延续中华文脉

非遗博览会

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201010月在济南举办;

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于20129月在枣庄举办[2] 

首届两岸四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于2014514日在深圳举办;[3] 

专题展

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承办的中国

文化遗产日大型专题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2007618日闭幕。

这次展览于200768日开幕,分为年画剪纸皮影木偶染织5个专题,共展出来自全国各地的1400余件作品。展览通过展板、实物、现场制作和表演等方式,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保护成果。

展览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也参观了展览。展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截至展览闭幕,超过10万人参观了这次展览。丰富多彩的展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精彩现场展示为广大观众呈现了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彩盛宴。

建设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建设咨询及策划设计一体化通则》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的高度发展,需要精神文明建设跟上经济建设的步伐,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人淡忘,政府亟需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让当代人认识和了解祖先留下的文化,下一代传承非遗文化。

政府部门发挥着组织作用,大量的建设非遗文化展示馆,在展示的过程中,大量的运用传统实物展陈的方式去展示。在这方 面政府的初衷是正确的,但是在展示的形式上还有不足之处。上海易道展示公司认为非遗文化展示馆想把祖先的文化展示给当代人看,需要了解当代人的心理学和当 今的展示主题方式,需要一个很细致的展示主题研究。

展示的内容上要符合非遗文化,展示的形式上可以根据地方文化特色进行个性创意设计,展示的载体上可以有多种展示形式 (实物、平面、多媒体、造景、大型多媒体秀、互动体验),年轻一族是我们的未来,他们的心里和习惯我们要掌握,我们在展示千年非遗文化的时候,可以让这种 文化不是另外一种特色来展示。保持原有的文化,新时代的展示载体和造型。我们的目的都是展示文化,科普教育。弘扬非遗文化。

上海易道展示工程设计院根据非遗文化的特殊性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建设咨询及策划设计一体化通则》,尊重历史文化,合理利用新型展示形式和展示技术,给政府部门作为非遗馆建设参考,为政府建设方提供单方面见解。让建设方少走弯路。为建设方提高建设效率。

中华刺绣

刺绣 ,古代称之为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将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古代称针黹。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属于"女红"的一个重要部分。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中国的手工刺绣工艺,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战国、两汉绣品,水平都很高。唐宋刺绣施针匀细,设色丰富,盛行用刺绣作书画,饰件等。明清时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产了苏绣粤绣、陇绣、湘绣、蜀绣,号称五大名绣。此外还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麻绣和苗绣等。

刺绣保存难度较大,正因如此,古代刺绣的价值远超过其它收藏品。清代刺绣保存至今的大多数颜色脱落,变色,或者已经开始腐烂,现存的保存较好的刺绣为甘肃民间藏品《福禄寿》,市面上常见的清代刺绣大部分变色,绣工较粗,构图简单,但是《福禄寿》长260cm 110cm 至今保存完好,颜色鲜艳 ,绣工精细,人物栩栩如生,属名家绣品,此藏品曾用于民国总统府过节或寿辰时的中堂。此类绣品极其少见,市场上仅此一件,其价值远超过千万,除了有较高收 藏价值,还有很深的文化底蕴,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