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浅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马佳泽

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48

        摘要:乐作舞是红河州哈尼彝族自治州的民族舞蹈,乐作舞的动作基本上来自于哈尼族人民劳作的动作的改编,长期以来也有极少数人对该项目进行研究而且累积了许多的研究成果。为了使哈尼族民俗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本文将研究乐作舞的起源研究、乐作舞套路及其特点研究、乐作舞舞蹈动作研究、乐作舞的传承于传承方式研究、乐作舞的传承危机及原因研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随着世界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体育运动方式出现人们越来越喜欢流行的运动方式,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渐渐被人们遗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受到了即将消失的威胁,因此我们应该提高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视与保护。乐作舞是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各个少数民族舞蹈编制起来的舞蹈,动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协调能力;同时也加强人际交往,丰富课余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乐作舞;物质文化遗产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乐作舞的开展现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在网上搜索了许多关于乐作舞的参考文献和少数民族舞蹈的相关书籍来采集与自己研究题目相关的资料

        2.实地考察法。通过到当地进行实地调查,深入了解乐作舞的历史文化及开展情况

        3.访谈法。通过对红河州有关乐作舞的领导及老师进行面对面访谈

        二、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乐作舞简介

        “乐作舞是红河州地区哈尼族和彝族的一种少数民族舞蹈,起源于洪河流域。乐作舞是大家一起来跳的意思,是哈尼彝族群众根据晒荞子的踩荞舞改编的。据说也有千年历史,据《哈尼族社会历史调查》、《哈尼族简史》还有当地的一些原始资料的介绍,乐作舞应该起源于农耕时代,但要早于哈尼族民众的开始种水稻的时间[3]。那是哈尼族和彝族群众都大多以种荞麦为主,加上当时的劳动力不发达,收获荞麦都需要全村的不管老人妇女小孩都齐上山收割,然后把荞麦放在地上开始用手搓脚踩来分离荞麦的果实。有些背着小孩的妇女,还要一边踩一边抖动着身体来使小孩尽量的不要哭,大一点的孩子就在旁边一边踩一边追逐打闹,场面非常热闹。在收获荞麦的时节也是全村人聚集在一起交流的好时机,为所有的村民交流营造了一个美好的氛围。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的劳动时的动作形态逐渐变成现在的乐作舞的动作形式,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田间的收获不用全村人出动了,因此乐作舞成为了人们在农闲时的一种娱乐文化活动,为了提高乐作舞的娱乐性人们还在舞蹈中加入了音乐,许多动作也经过了改编使得现在的乐作舞不断丰富,完善和充实。在如今的红河哈尼彝族地区乐作舞已经融入到他们的生活,是人们物质生活满足后的一种精神生活的表现。

《浅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