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模式探讨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模式探讨作者:潘云智陈省平宁曦刘亚婷来源:《科教导刊》2017年第10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共同构成高校的育人体系。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从协同教学、协同学习、协同管理三个方面,探讨建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发展,形成全员化、多元化、立体化的育人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词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大学里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根本目标来展开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是推进大学人才培养最重要的两个途径。随着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第一课堂表现出强劲的开放性和融合性的势头,客观上需要与第二课堂实现有效对接和双向互动;第二课堂所塑造的宽松、协作、个性化的氛围是非业务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境,具有第一课堂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为例,探讨建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发展,形成全员化、多元化、立体化的育人模式,培养德才兼备、富有领袖气质和家国情怀的海洋卓越人才。1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的必要性1.1跨校区组建学院多校区办学实现了学校规模的扩大,也为学科交叉发展、优势互补提供了必要条件。中山大学整合校内外相关力量,于2008年在跨校区的条件下组建成立海洋学院,2016年更名为海洋科学学院。由于位于珠海校区的海洋大楼仍未启用,受办学条件所限,学院目前本科生一、二、三年级在珠海校区完成学习,四年级学生大部分从珠海校区迁至广州校区,研究生培养则主要在广州校区完成。多校区办学给学院人才培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学生年级分布脱节,缺乏交流;师生分住不同校区,缺乏指导;教育教学资源分散,难以整合。1.2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海洋科学是一门以实验和实践为主的自然科学,实验贯穿于整个海洋科学研究过程中。当前海洋科学更加强调整体观、系统观点研究思路,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发展十分明显。基于此认识,学院积极构建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相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培养相结合、校内实验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体系,以期实现对理论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的协调发展。以实验实践作为载体,整体推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能形成系统内驱力,强化两者的协同性,以期达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培养目的。1.3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针对海洋科学属于交叉应用学科的特点,本着博学专长理念,学院系统制定了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一年级按大类培养,学生在接受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等相关学科教育的基础上,掌握海洋科学核心知识,培养宽广的知识面;二年级开始,按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物理海洋、海洋化学四选一分流,进行专业知识培养,注重创新科研能力训练;三年级开始,面向学术前沿、行业应用等不同需求,设置个性化、高品质的选修模块,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四年级开始,进入各科研团队,参照研究生模式培养本科生,完成论文答辩,实现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因此,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充分对接、相互补充和互动交流尤为重要。2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的探索实践第一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主渠道,对此,学院有着清晰的认识。在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目标引领下,针对交叉应用学科的特点,结合多校区办学实际,学院始终坚持和强化第一课堂的基础和中心地位,积极探讨如何通过协同教学、协同学习、协同管理等策略,深入推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发展、协同育人。2.1协同教学基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脱节等现实情况,学院通过组织新生家长会等途径,努力促进家长育人理念的优化,形成学院-家庭之间良好的互动,强调学院和家庭的致行动志同道合,打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共同体。积极利用新媒体资讯平台,借助朋友圈功能,打造微信公众号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及时发布海洋相关资讯和学院信息,反映师生精神面貌,畅通学院-家庭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渠道,培养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对学院的自豪感和对学科的认同感。目前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微信公众号月均阅读量近2万,在中山大学近百个院系微信公众号中稳居前五。依托南海资源开发与保护2011协同创新中心,搭建大学教师和社会各界贤达之士的立交通道,注重在课程中穿插野外实习教学,开设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综合实习、综合实验与实践等课程,并在综合实验与实践中开展毕业实习实践,构建学院社会协同平台,以此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相互协调,形成合力。基于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脱节现象,以及跨校区的现实情况,学院实施双班主任制度,为大一学生各班级同时配备专业班主任(由专业教师担任)和副班主任(由行政教辅人员担任),每学期开展34次班级活动;实施师生午餐会制,面向大一和大二学生,每23举行1次,每次安排23位教师以及68名学生参加;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每位导师指导23名学生,从大三第二学期开始,四年级直接进入各自导师的科研团队,在各自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建立专业教师、行政教辅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互动互补关系,在培养熏陶学生科研意识、创新精神和严谨治学态度的同时,让导师和辅导员共同关注学生心理、思想、学业、升学和就业,实现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2.2协同学习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推动协同学习。学院安排专门实验教辅人员担任学院团委副书记,负责动员、引导、组织、策划、指导、保障低年级本科生参与课外科研创新训练,通过组织低年级本科生到科研团队实验室观摩交流,举办海洋大讲堂系列讲座,组建学生科研兴趣小组,组织实施各类学生科研项目等方式,开展以学术和专业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推动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形成协同学习模式。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科研创新目标而合作,以此提高学生成就动机,养成团队精神,强化合作意识,并促进整体和个性的协同发展。实施团藻促学计划,推动协同学习。针对某一门具体课程,学院根据导师推荐和学生自荐,从学习成绩优异、学有余力的博士生助教、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中,择优选拔出一批学生担任学习小组组长,负责与低年级学习困难的本科生结对组成学习小组,利用线上或线下方式解疑答惑。团藻促学计划坚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既有线下大众化的团藻大课堂,也有线上个性化的团藻小微课;课程类型也分为一对多、一对一和多对一的方式,即对需要提高成绩的普通学生采用一位组长对多位组长的上课方式,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采用一位组长对一位组员的方式,对基础薄弱、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采用多位组长对一位组员的方式。团藻促学计划通过朋辈互助的方式,开展以辅导课程学习为主的教育活动,推动学生在年级间和年级内的交流互动,形成协同学习模式,营造了浓厚学习氛围,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的作用。2.3协同管理通过目标化,提高管理的有效性。为了避免活动陷阱activitytrap),提高效率,学院目标管理引入育人领域,确定一系列明确的、可衡量的、可实现的具体工作目标,并明确设定实现目标的时间限制,以此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育人目标体系:在严格考试考核要求的前提下,大一、大二、大三学生考试不及格率5%以下,大二、大三学生参与课外科研训练80%以上,大四学生100%进入教授科研实验并完成毕业论文,升学和留学比例65%以上,最终就业率97%以上(含升学和留学),体测达标率达98%以上,学生因学业因素非正常身亡事件零发生;通过大学生科研训练、野外实习实践、精品学生活动等途径,让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学院每年分别发布2次本科生学业情况分析报告、科研训练分析报告和就业质量报告,确保育人工作能紧紧抓住关键少数,达到时间聚焦,以此培养德才兼备、富有领袖气质和家国情怀的海洋卓越人才。通过制度化,形成协同管理模式。学院通过建立健全各种制度,研究制定了本科生综合测评、本科生推免、奖学金评选、职员工作规范等的实施细则,明确本科生事务委员会、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党员发展等工作指南,并强化对规章制度的学习,让规章制度深入人心,形成学院主导、制度保障、协同管理的育人格局。学院通过本科生事务委员会听课、师德考核小组听课、院领导听课与巡考、学生评教等途径,构建课程质量反馈控制体系,面向一、二、三年级所有专业课程全覆盖,实现对第一课堂完美教学质量的不断追求;通过举办海洋科技文化节、海精灵学生志愿者协会、两岸四地海洋夏令营、海?阳体育计划等方式,培育并支持学生组织开展与第一课堂紧密相关的多元化、精品化、品牌化的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模式探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