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缙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撷萃
国家级
一、黄帝祭典
黄帝祭典是至今存续在浙江省缙云县一种以黄帝为祭祀对象的传统的中华始祖崇拜礼俗。
缙云的黄帝祭典最早可追溯晋代,建在缙云县苍龙峡口鼎湖峰下的缙云堂,史籍记载中国南方祭祀黄帝的最早建筑物。
传承至今的缙云黄帝祭典,分春(清明)(重阳)二祭,祭祀礼仪基本相同,地点在仙都鼎湖峰下的黄帝祠宇。祭拜人员分主祭、陪祭、参祭等。
缙云“黄帝祭典”是长期流传于中国南方的祭祀礼仪,它明显区别于中国北方的黄帝祭典。这种在江南山乡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山地农耕文明中形成的、颇具特色的一种传统祭祀形式,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同时也保存了中国南方民间尊宗敬祖的许多传统习俗。
二、张山寨七七会
“张山寨七七会”是存续在浙江省缙云县胡源乡张山寨于农历七夕举办的民
俗活动。
张山寨献山庙位于胡源乡招序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
“张山寨七七会”主要活动有:设立案坛、上寨迎轿、巡游祈福、献戏斗台、山寨守夜、会案表演、祭拜归位等。
“张山寨七七会”至今仍沿用明万历例规,是缙云民俗历史的缩影,又是一个规模宏大的民间艺术表演平台。“张山寨七七会”活动涵盖了地方神信仰崇拜。地方性婚姻习俗、以及竞技表演等诸多内容,它对于研究浙南山乡民俗文化的演进、浙南民间戏剧的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学术研究价值。
三、迎罗汉
迎罗汉是浙江省缙云县农村传统节日活动中表演的一项集武术、民俗于一体的
民间游艺表现形式。
迎罗汉活动一般由多个罗汉班参加,排于队首的罗汉,是由青壮年装扮成的兵勇将士。紧随其后的是一组骑在父亲背上的三、五岁罗汉孙,装扮成民间传统戏剧中的各类英雄或各路神仙。
表演程式主要有罗汉阵、耍武、叠罗汉等。
迎罗汉表演都在鼓乐伴奏下进行,伴奏乐器主要为先锋和锣鼓。

省级
一、缙云婺剧

历史上的缙云地处婺、处二府交界其行政区划时而划归处州,时而划归婺州。
缙云婺剧包括“徽戏”“乱弹”“昆腔”“高腔”“滩簧”“时调”六大声腔,以徽戏为主调,同时又兼具处、婺两地传统特色。
二、缙云杂剧
“缙云杂剧”成形于宋元,是一种充满乡土气息、并广泛流传于缙云乡村的民间戏剧,它包括缙云的“小唱班”“的笃班”“香丁班”“采茶班”等民间表演艺术。
缙云杂剧所表演的的题材多为歌颂正义、鞭挞丑恶,寓教于嬉笑戏谑之中。乐及唱腔朴实明快,优美动听。
三、缙云歌谣
素称“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缙云,地处浙西南山区。千百年来,这里的百姓长年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在繁重的劳动和艰苦的生活中,用方言口头创作的歌谣便成了人们减轻压力、抒发情怀和自娱自乐的主要方式之一。缙云歌谣分民歌、民谣两大类。
缙云歌谣根据其基本内容,大致可归纳为六大类:劳动歌谣、时政歌谣、仪式歌谣、爱情歌谣、生活歌谣、儿童歌谣。
四、缙云丝竹锣鼓
缙云最早的丝竹锣鼓,始于东晋缙云山中的“缙云堂”祭祀祖先的道教音乐。缙云的丝竹锣鼓,由于曲调悠扬,节奏明快,金声玉振,高亢激越,具有非常独特的地方音乐特色,深为缙云广大民众所喜爱。缙云丝竹锣鼓有坐奏和行奏两种演奏形式。
缙云丝竹锣鼓的曲调融合了道教音乐、缙云山歌、小调、以及高、昆、徽、乱、淮各路曲牌,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五、独角台场
缙云盲人以演奏乞讨的这种方式,逐步演化成早期的“独角台场”
艺人用双手、双脚和嘴巴同时操控十几种乐器,靠脚的踏蹬、手的敲拉、口的鼓吹来演奏打击乐、管弦乐等各种复杂的乐曲,一个人就代替了一个功能俱全的乐队。一般都是十多人一起演奏的《闹台场》,却一个人就能从头到尾把它演奏下来,“独角台场”因此得名。
六、钢叉舞
钢叉俗称“响铃叉”,钢叉舞是流传于缙云一种以钢叉为道具的古老民间表演艺术。主要分布于缙云的壶镇、前路、东方、胡源、溶江、大洋、方川、新建等乡镇。其中壶镇金竹村的钢叉舞最具代表性。
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关公诞日这天,金竹村民都要举行“迎案”活动。钢叉舞是

迎案活动的一个必演项目,原先只有三、五人舞钢叉,后来,随着舞叉人员的不断增加,动作不断完善,技艺水平不断提高,最终分离出单独表演的“钢叉舞”
七、上宕功夫
“上宕功夫”因地而得名。
上宕村位于缙云县胡源乡,与海拔1216米的古方山遥相呼应。
上宕功夫的种类繁多,南拳北腿、兵器阵法皆通,然以棍法最为出名。上宕各类棍法中,又以上宕先祖独创的“一支香”最具代表性。“一支香”的特点是快、准、狠,一招制敌。
八、缙云剪纸
剪纸是缙云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具有浓郁的江南山乡风格。缙云剪纸的工序:熏样,订样,剪纸,拆钉。
缙云剪纸大多以戏曲为题材,兼有鸟兽虫鱼等作品,构思巧妙,动势夸张,阴阳结合,以形寓神。
九、缙云根雕
缙云根雕是雕刻艺人以树根为材料进行创作的一项民间美术项目。缙云地处浙西南山区,雕刻技艺与东阳木雕一脉相承。缙云根雕崇尚天人合一,讲究天趣美感,追求源于自然,回归自然,体现了老庄哲学中的中国传统古典美学思想。根雕的创作流程:取形,去皮,定型,表面处理。
十、缙云古雕
1.3亿年前,缙云一带出现大规模的火山喷发,由火山灰凝结而成的凝灰岩几乎覆盖了整个缙云,储量十分丰富。
缙云石雕根据不同用途,主要分为:建筑类、用具类、工艺类、墓葬类四种。缙云石雕工艺一般分:设计放样、选材取料、雕刻加工、抛光组装等四道工序。
十一、河阳古民居营建技艺
河阳古民居始建于五代末期,主体格局属元代建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建筑艺术既有徽派风格,有体现缙云地方特色。
河阳古民居根据古代中国风水理念进行布局,依照山川地势,坐北朝南,阴阳互补。现存的一溪两坑的水系、一街五巷的布局系典型的元代村落遗存,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建筑学原理精髓。
十二、土布纺织技艺
缙云自古有男耕女织的传统,土布纺织历史十分悠久。
缙云的土布纺织技艺原来十分发达几乎家家户户的布匹都能自给自足。

土布纺织技艺的基本原理,就是经线和纬线按一定顺序和密度,根据需要按一定的长度尺寸排列进行交织。
缙云土布纺织技艺从选料、纺线到上机、纺织,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滚棉,纺线,煮线,浆线,打筒,缨线,收线,穿扣,整经疏线,穿缯,第二次穿扣,制梭,织布。
十三、田氏传统接骨术
田氏传统接骨术创始于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开骨伤医馆于胪膛。
田氏传统接骨术,是以心手合一、手随心动的手法,对断骨进行准确复位、固定,再辅以秘传方剂膏丹丸散的传统接骨术。
田氏传统接骨术的精华集中在田氏自创的接骨手法和自制的田氏东方膏药以及一系列汤药、粉剂、洗剂、药膏。
田氏传统接骨术主要诊疗步骤:整体辨症、手法接骨、药膏外敷、柳板固定、综合调理。
十四、关公案
“关公案”是缙云百姓在长期农耕生活和稻作习俗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祭祀关公为平台,汇聚民间竞技、歌舞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缙云“关公案”以壶镇镇金竹村最具代表性。
“关公案”活动程式主要分:祭旗祀案、请神起案、祈福会案、神龛交界、焚马谢案等五项内容。
缙云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序号123
类别民俗民俗
项目名称黄帝祭典张山寨七七会
入选时间2011·52011·52011·5
12345678
缙云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序号类别
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项目名称缙云歌谣缙云丝竹锣鼓独角台场钢叉舞缙云婺剧缙云杂剧迎罗汉上宕功夫
入选时间2009·62007·62009·62007·62009·620112009·62009·6
传统体育、迎罗汉艺与杂技









91011121314151617
民间美术民间美术传统技艺传统技艺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民俗民俗
缙云剪纸缙云根雕技艺缙云石雕土布纺织技艺田氏传统接骨术轩辕氏祭典张山寨七七会关公案
2007·62007·62007·112009·6201120112007·62009·62011

《非物质文化遗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