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这一百年到底发生了啥

东北这一百年到底发生了啥

  破解东北如今的困局,需要先了解东北过去一百年里发生了什么。

  

  东北包括哪些地方?

  中国东北地区,除了黑吉辽三省外,还包括内蒙古东部。“东北”之叫法最早可见于《周礼》,“东北曰幽州”。到明朝时称辽东,清称关外或关东,清末民初开始被叫做满洲、东四省,解放后被称为东北,亦称东北三省。伪满洲国时期,东三省被划分为九个省,再加上原来就属于东北地区的热河省,东北地区共十省,包括松江、兴安、安东、辽北等省。民国政府收回东北主权后,恢复为黑吉辽三省。

  东北话有啥特点?

  东北方言是今天普通话的基础之一。在大体的地理上,从内蒙古的赤峰往东,从河北的秦皇岛往东北,都说东北话。东北话听起来活泼幽默,乡土气息重,所以有“一出山海关,全是赵本山”的说法。

  与东北以外地区许多人的想象不同,东北话并不是越往北口音越重,而是呈现南重北轻的特点,口音最重的当属辽宁省,听听赵本山和小沈阳就知道了,而比如黑龙江省城市居民的东北口音则较轻,接近普通话。

  哈尔滨、齐齐哈尔这些奇怪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这就与东北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关了。“齐齐哈尔”源自达斡尔语,是“边疆”或“天然牧场”之意。而哈尔滨这名字的由来则说法较多,比如有来自满语的“晒渔网”说,来自蒙语的“平地”说,来自俄语的“大坟墓”说等等,目前通常的说法,是来自女真语的“天鹅”说。实际上,无论是东北的许多地名还是语言,都含有大量少数民族语言的气息,这里仅举几例:吉林,是满语“吉林乌拉”音译成汉语的缩写,意思是“滨江之城”,兴安,满语的意思是丘陵,“齐齐哈尔”的意思是“济沁河边的哨卡”。在东北方言中,比如磨蹭、呵斥、摩挲、邋遢等词,皆来源于满语,如今已成为普通话的正规用词。这也充分证明了中华文化具有兼容并包的特点,是在随时吸收多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

  东北人都是从哪儿来的?

  要了解东北,就不能不提移民。

  东北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地区,类似美国。东北地区得到开发的时间较晚。在清代的大部分时间里,东北都因为是满族发祥地而属于禁区,不准汉人踏足。即便如此,也还是有大量关内的逃荒农民冒险从海陆到达东北,开荒谋生。这种移民是非法的,并且关外尚属一片荒原野岭,危险重重,因此有了“闯关东”这一充满冒险精神的说法。

  到1904年,随着日俄战争爆发,清朝政府意识到了东北有落入他国之手的危险已迫在眉睫,不得不全面开禁,移民政策也随之180度大转身,不仅允许移民关外,还对垦民加倍奖赏。

  每遇到旱涝灾害横扫中原,也就到了农民逃荒的时候。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河南逃荒往山西、陕西去,山东逃荒就往东北去。直到1960年代最后一次移民浪潮,大量山东农民填充了东北的广大地区,因此到如今,多数东北人的祖上都能追溯到山东的某县某村。

  东北人口有多少?

  东北自古以来地广人稀,至今人口密度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辽宁省245人每平方公里,高于全国的143人,而吉林和黑龙江都仅有75人左右,在全国和西南几省区排在一起。

  东北地区在明末时人口约300万。据《中国人口通史》测算,1949年解放前,东三省人口数为3800多万,而到1979年,达到8000多万。到2010年,东北三省人口为1.2亿。但是,如今的东北,人口正在减少。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东三省在2000年至2010年十年间净流出人口180万。这是自开禁以来,东北第一次出现大规模人口净流出现象。历史上,在1945年秋天,随着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伪满洲国灭亡,出现过短暂的大量劳工返回关内老家的景象。这主要是因为在1939年至1941年间,日本从山东、河北等地抓捕了400万人赴东北做劳工。但很快,随着局势稳定下来,许多人又再次出关谋生。这使得东北的人口在过去一百年里,总体上是净流入的。

  实际上,东北地区并非是人口流出“大户”。在本世纪头一个十年里,河南省和四川省,人口流出各超过一千万人,超过瑞典的总人口。问题是,这两个省都是传统农业省和人口大省,存在人多地少的矛盾。而东北不仅自然资源禀赋好,人口密度也相对较低。因此,同是人口流出,意义是不同的。

  东北遭遇老龄化危机了吗?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老年人口占比为14.9%,辽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18.5%,吉林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13.21%,黑龙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13.7%

  再说生育率,不能不说这是个令人着急的事儿。目前,黑龙江总和生育率只有1.03,吉林1.03,辽宁甚至只有1.0,远低于全国的1.5。而以低生育率闻名的另外两个东亚国家,2013年韩国为1.19,日本为1.34。东北已掉入“低生育陷阱”。

  东北城市化水平咋样?

  从晚清直到今天,东三省一直是中国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中东铁路沿线发展起一系列市镇,包括哈尔滨、长春、公主岭、沈阳、辽阳等十余个城市。日俄战争后,长春、沈阳和大连等城市被日本殖民当局扩建。至“九一八事变”前夕,东北城市化率为11.5%1942年达到近24%109座城市经过了科学规划。1939年,沈阳市人口达到100万,成为东北地区最大城市。

  改革开放后,东北地区城镇化速度并不突出,逐渐被东部地区“后来居上”。1990年,东北三省城镇化率为44%,仅低于三个直辖市。到2001年,东北城市化率达到52%,当年全国平均水平为37%。但到2012年,东北城市化率在全国落到6个省市之后。过了两年后,又被福建省超过。这说明东三省的城市化率增长很慢。其中,黑龙江省城镇化率从1990年到2015年仅增长了9个百分点,而在这25年里,浙江省城镇化率翻了近四番,广东省、江苏省翻了近三番。   东北为啥被叫做共和国长子?

  东北工业基础好。1931年,东三省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9.3%,而全国到2003年才达到 57.5%1945年时,东北三省的工业产值,占全中国工业总产值的85%,生产了占全国49.4%的煤,87.7%的生铁,93%的钢材,93.3%的电力。解放后,受益于地缘因素,“一五”的156个重点项目有58个在东北,包括大多数关键项目。东北被称为共和国长子的原因也就在于,它输出的工业资源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建设。

  经济数据里的东北是啥样?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的经济发展速度开始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人均GDP方面,在1945年,全国为40美元,东三省平均约为360美元。在之后的四十年里一直保持领先。直到改革开放后,东北逐渐失去“第一集团”的地位。以工业实力最雄厚的辽宁省为例,1978年,辽宁省人均GDP680元,全国排第四,仅居于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之后,当年全国人均381元。到2014年,辽宁省人均GDP28626元,在全国排第7位。

  还有一个重要指标能够反映东北的经济发展情况,那就是就业增长。在1980年至2001年间,东北三省是唯一一个就业增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也是唯一一个农村劳动力没有明显向非农部门转移的地区,在这二十年间发生的,明显的是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劳动力转移。也就是说,占东北劳动力44%的农民,既没有进入工厂,也没有从事第三产业,这对东北的经济发展无疑是非常不利的。

  还有什么原因阻碍东北经济发展?

  我们可以来听听企业都怎么说。

  在一项调查中,当已离开或准备离开东北的306家企业被问到“贵企业在东北地区发展遭遇到的最大阻力来自于哪”,高达51.33%的企业认为是“当地政府以及相关政策”,这在全国各地区中最高。选择“人才与技术支持”的为23.75%。这也是有具体表现的。以辽宁为例,高级人才仅占全省职工总数的3.5%,高级人才需求与现有高级人才数量之比为1.81。而在上海,高级人才占职工总数28%

  今天的东北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都说东北地区工业基础好,但在一定条件下,这也会变成一种尾大不掉的负担。如果无法从根本上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就会步德国鲁尔,美国底特律、匹兹堡这些老工业区的后尘,繁荣不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中国人口通史》《“闯关东”:清代以来的东北移民》,维基百科,知乎网等。

  责任编辑:尹俊国

《东北这一百年到底发生了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