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中地理 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2

农业的区位选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区位的概念。

  2.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对不同的农业部门能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图形,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结合具体事例,能分析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利与弊,并找出利用和改造的措施。

  3.组织学生搞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德育目标

  1.认识人类的生产活动应因地制宜,协调人地关系,注意保护环境,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2.认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是可以改造的,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农业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应以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教学难点

  如何对农业生产进行区位选择,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教学方法

1.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并结合实际生活,了解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是稳定的,社会经济因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这些因素可以改造,向更有利于人地关系协调的方向发展。

  2.具体分析一些事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通过多媒体手段做一些农业景观的课件,并收集新闻、图片资料,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生产的特点及农业的分类,了解到了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政策等的差别,产生了不同的农业生产情况,即不同地区的农业类型不同,也即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的特点。那么,具体来说,在不同的地区应该发展何种农业比较好,或者说才算合理的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5.2 农业的区位选择”(板书)

  [新课教学]

  一、区位的概念(板书)

  什么是“区位”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图5.4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图,分析其要素:

  在学生看完两幅图后,可提问学生以下问题:地区是否相同(包括气候、地形、土壤等),农业生产情况即种类是否一样,然老师可作如下总结:

  对比课文两幅图形,我们可以知道:两种农业生产景观的地区不同,一个是东北的三江平原,一个是青藏高原,两者的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自然条件不同,结果导致两地的农业生产情况不同:一个是机械化种植业(种小麦),一个是高原放牧业(畜牧业),因此我们说,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农业生产,即它们有不同的区位选择。所谓区位,即指以下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地点);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如农业生产的种类)。

  补充材料:

  区位理论,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的一个概念,是关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关系的学说,是指导人类选择行为场所的理论。它的研究核心,是确定最有利的行为场所,寻求最低成本的经营生产区位,即产业的“合理布局”。

  区位理论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时期。其根本目的是为资本家寻求投资最小、利润最高的投资场所,它的形成和变化受资本主义社会基本规律的支配。但是它所需求的产业上的技术合理性,对各种区位因子的分析、推理方法和科学手段的利用,对我国社会主义产业布局的研究具有巨大的借鉴作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就需要我们吸收西方区位理论中的合理成分,合理布局各种产业,达到“投资小、效益高”的目的。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板书)

  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等;一类是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和政策等。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内容,然后进行归类分析,了解不同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之后,老师概括。

  对于一个农业地域的区位因素进行评价,我们要用综合思维方式进行。任何一个地域的农业生产都要受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因此要考虑到各个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该地域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因为评价区位因素,确定发展方向、综合决策,只能利用其较有利的农业区位因素,不可能面面俱到。

  同时,在影响农业生产的所有区位因素中,不同地域、不同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其发展变化性最大,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也较大,因此,要用发展的、动态的观念,看待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要因时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并根据其发展变化的规律,预测农业生产的发展,及时做出相关的调整。

  (1)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静态因素

  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生物等因素,其对农业生产影响如下表:

  此外,生物因素的害虫、益虫也会影响农业生产。

  (2)人文因素——动态因素

  人文因素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

  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对不变的,而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则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因此,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地要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等人文因素。

  ①政策:国家的政策以及政府干预。例如,我国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积极建设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又如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等。

  ②市场:农业产品要到市场上销售,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如我国20世纪90年代苹果畅销,北方许多地区盲目扩大苹果种植规模,到1996年,我国市场上苹果供过于求,不仅价格大跌,而且出现严重的滞销。又知:我国黑龙江依据国际市场和充分利用当地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和出口型农业。再如:目前我国正在悄然兴起的有机农业。

  ③交通运输:农业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园艺业、乳畜业等,由于其产品容易腐烂变质,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美国的区域专业化生产就是典型的代表。例如,美国东南部地区利用光热优势,重点发展蔬菜、花卉,供应东北部工业区。我国北方冬季也从南方的四川、广东等省大量调进蔬菜。随着世界大市场的逐步形成,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区域专业化生产,例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丹麦、新西兰成为世界主要的乳畜产品供应国,拉美、非洲、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④科技:农业区位的选择,越来越依赖于科技的进步。科技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表现在对其他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一方面表现为对自然条件的改造和利用上。第一,人们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例如,我国将橡胶生产由热带向北推广到北纬32°,将双季稻生产推广到江淮平原,将小麦的种植高限扩展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第二,很多情况下,人们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如根据温室效应的原理,改善作物生长的温度因素,并可对光照、通风、湿度等因素进行人工调节。又如在我国东部丘陵地区及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对地形、区位因素的改造,修建梯田,干旱、半干旱或降水季节变化大的地区进行灌溉农业生产,解决水源不足问题,又如我国对盐碱地、酸壤改良。

  对自然因素进行改造,要考虑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即保护环境,防止出现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水源枯竭、物种减少等生态破坏,要根据当时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并需充分考虑到投入和产出比。例如,随着坡度的增大,修筑梯田的工程量会逐渐增加,而所得梯田的面积会逐渐减小,耕作的难度也加大,所以,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筑梯田,即便修建还易发生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另一方面,科技因素,通过对其他区位因素的影响来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如对交通运输条件的影响、生产资料的制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等。

  诸如太空农业,“863”科研成果中的海水无土栽培技术。在现代农业中,加大科技投入,成为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在发达国家,农业的新增产值中,60%以上是靠科技投入转化来的。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个比值已占到30%以上。

  ⑤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素质也会影响农业区位。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较少,农业现代化侧重于高度机械化,以此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⑥工业及农业生产资料:现代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逐渐增加,而绝大部分生产资料来源工业,如农机具、化肥农药等。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生产规模以及社会化、电气化水平。

  从以上不难看出,农业区位的选择,农业区位的评价,不仅要看自然因素,更重要的是看人文因素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运用综合思维,多层面、多角度去分析,在此基础上选择正确的农业区位,及对农业区位做出正确的评价。

  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中,特别是社会经济条件,其发展变化是较大的,因此,当区位因素,特别是主导因素发生变化时,农业生产的地域类型就发生演变,因此,要用发展的观念看待农业区位。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讨论:以我国不同地区为例,如东北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江南丘陵地区等,分析影响它们的农业区位因素有哪些?哪些是有利的?哪些是不利的?对不利的因素,可采取怎样的措施使之转化为有利的因素?(以上这些问题,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或通过影视资料的直观感受,让学生自己说明,这样更具说服力)

  例题:1.下列地区农业生产特点与自然条件中的哪一个区位因素最密切?

  ①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河西走廊的粮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东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天然橡胶分布在热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是受山地地形影响所致。随着地势的升高,水热状况的垂直变化,适宜农作物的品种也随高度而变化,这样就形成了“立体农业”。

  (2)祁连山的冰雪融水是河西走廊这样的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水源条件成为河西走廊发展粮棉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3)东南丘陵地区的土壤主要为红壤,是一种酸性土壤。而茶树正适宜在这样的酸性土壤中生长。因而,决定东南丘陵茶树生长的主要区位因素是土壤条件。

  (4)由于各地纬度不同,得到的太阳光热不等,因而作物的种类分布也不同。天然橡胶的分布就是由于热带地区有充足的光热条件的缘故。

  答案:①地形 ②水源 ③土壤 ④光热

  2.1996年,我国北方地区苹果价格大跌,并出现了严重的滞销局面,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市场需求 B.国家政策 C.气候因素 D.交通运输

  解析: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苹果的消费量较大,价格上扬,因此,北方许多地区盲目扩大苹果的种植规模。到了1996年,我国市场上苹果供过于求,不仅价格大跌,而且出现了严重的滞销局面。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是市场需求的变化,它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这就要求我们对市场的变化做科学的预测,尽量减少盲目性。所以,本题选A项。

  答案:A

  承转: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有很多,那么,这些因素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或者说,我们在进行农业生产时,是不是只能被动地适应这些因素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我们对上述农业区位的因素也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和改造,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三部分。

  三、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说说如何对上述自然因素加以充分利用和改造,并举例讨论。最老师可提问、补充。

  1.充分利用(板书)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一方面,我们可根据现在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例如,这些年在北方的冬季出现的“塑料大棚”农业生产,有的人把它叫做“大棚农业”,其生产特点就是在冬季充分利用光、热资源而进行的农业生产,其原理是:在北方的冬季,农田空闲,人们为了充分利用当时、当地的光、热、土壤等资源,就在田地上搭一塑料大棚,利用上册课本内容所学的“温室效应”的原理,使塑料大棚内光照、温度、湿度等达到农作物生长的需求,这样即可在大棚内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常见的有少数人在内种粮食(如嫩玉米),大多数人在内种植蔬菜,以满足冬季新鲜蔬菜的供应。此外,人们还可根据社会经济技术条件,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增大农作物的适应性,扩大它的区位范围。例如,我国运用科学技术培育出来的良种天然橡胶,已由它生长的热带范围扩大到了热带以外的地区,种植范围已到了北纬32度的浙江省北部地区。这样,人们利用科学技术,使天然橡胶的地区适应性增强了,使得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在空间上扩大了,过去那些不能利用或者难以利用的因素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另外,在我国还有已将双季稻生产推广到江淮平原;将小麦的种植高限扩展到海拔4 000米的高度等。

  2.及时改造(板书)

  另一方面,我们可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同时还要注意考虑投入产出比和保护环境。例如,在丘陵山地,缓坡地带可将坡地修筑成梯田,进行耕作,不仅扩大了耕地面积,也有利于水土保持;而在坡度较大的山地,修筑梯田的工程量加大,而所得梯田的面积会减小,耕作难度也加大,也不利于水土保持,所以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筑梯田。在我国高温多雨条件下的江南红土丘陵地区,红土酸、粘、瘦是缺陷,从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利用的角度看,只适宜种茶树、柑橘、油茶、竹子等。若要发展粮食作物,就必须对这种土壤进行改造和治理:施熟石灰使酸性中和;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往土里掺沙,增强透水、透气能力,从而克服一些限制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总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因素,同时人类可通过多种途径,对自然因素进行改造,减小不利因素的影响,以达到充分利用自然的目的。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地区要发展农业生产,需要改造哪些自然因素?宁夏平原、三江平原、东南丘陵、沿海滩涂。

  学生讨论完毕后,可自由发言,多提供解决措施,最老师可归纳、总结。

  宁夏平原气候干旱,发展种植业需加强灌溉,改造水分条件;三江平原沼泽地过多,发展种植业需通过排水措施,改造水分条件;东南丘陵地形坡度大,发展种植业需修筑梯田,改造地形条件;沿海围垦滩涂,土壤含盐度高,发展种植业需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排盐,以改造土壤条件。

  承转:改造自然因素要因地制宜,切合实际,同时要考虑社会经济技术条件是否允许,从长远看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此,对自然因素的改造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只能在某一局部地区对某一种或两种自然因素进行改造利用。要想大范围改造自然因素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相比之下,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经济条件却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也正是由于这种不断的发展变化,使得农民在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对社会经济因素考虑要更多一些,下面我们来学习第四部分。

  四、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板书)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因素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以我们身边实际生活为例,由于市场的开放,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使市场经济越来越红火,人们的市场观念增强。由于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业也得到改善。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运输建设是有目共睹的。这些区位因素对于农业区位的选择起到积极的作用。下面我们详细分析一下市场和交通运输等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具体影响。

  1.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板书)

  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市场是最富变化的因素,市场的大小、区位,产品的价格、竞争对手,以及政府鼓励或抑制政策等,都从不同侧面影响着市场的需求量,进而影响农业的区位。例如,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发展,大城市人口集中,对农副产品的需求量增大,为此,城市周围的农民将生产重点转为蔬菜、肉、蛋、奶以及园艺业。市场需求的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当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时,这种农产品的经营规模就会扩大,反过来经营规模则会缩小。这就要求农业区位的选择,要综合分析各方面的信息,对市场可能的变化做出科学的预测。否则,将受到严重的影响。例如,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苹果畅销,北方许多地区盲目扩大苹果的种植规模。到了1996年,我国市场上苹果供过于求,不仅价格大跌,而且出现了严重的滞销局面。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也曾出现过,部分农民也深受其害。

  从上述例子可看出,既使农民以种地为生搞农业生产,也必须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扩大信息来源渠道,并作出科学的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驾驭市场的灵活变化,使农业生产在市场机制的运作下,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传统的“学习不好就回家种地”的思想观念,应该得到彻底的转变,否则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必遭淘汰。

  2.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冷藏技术的发展扩展了市场(板书)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大大缩短了产品运输的时间,加上保鲜、冷冻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和农产品生产地在地域上出现分离,并逐渐形成跨地区以至世界性的农业区域专业化。例如,美国东南部地区利用光热优势,重点发展蔬菜、花卉,供应东北部工业区,我国北方冬季也从南方的四川、广东等省大量调进蔬菜。此外,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食生产国,荷兰、丹麦、新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的乳畜产品供应国,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荷兰的鲜花装点着世界许多城市,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了一大批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除了以上因素之外,其他的社会经济因素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如政府政策的调整,不同地区劳动条件的变化,各地的农业生产习惯等等,这些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选择,也有很大的影响。总之,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多种多样,我们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实际情况,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发展农业生产。

  讨论:组织学生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本地的生产中,多举些“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的例子,加深对农业区位选择的了解。如当地的某种农产品主要销往哪些地区,我们日常用的一些物品(包括食品)主要是哪些地区生产的。

  补充材料:

  劳动力条件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劳动力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表现在劳动力数量、特色、质量和迁移等方面。一定数量的劳动力是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古代社会,农业发达的文明之地也是人口大量聚集之地;劳动力的年龄、性别构成对农业区位选择具有一定影响的另外因素,如果年龄结构老化或女性人口过多都不利于传统粗放型农业的发展;劳动力特色对农业区位的选择也有影响,例如,朝鲜族人善于种植水稻,蒙古族人善于畜牧,所以,在有大量朝鲜族人和蒙古族人分布之地,利于发展水稻种植业和畜牧业。劳动力素质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更重要。劳动力素质高的地区有利于发展精耕细作的现代化、工厂化农业。反之,则只能发展传统的粗放型农业;另外劳动力迁移也影响农业区位选择,大量技术型特色化农业劳动力的移入可以提高当地农业发展水平,甚至改变农业发展的原有特色。比如,正是由于欧洲移民带来先进的农业耕作与种植技术,北美洲的农业在16世纪以后迅速发展起来。

  消费结构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会引起消费结构的变化,进而引起农业类型、规模及结构的变化。例如,日本是传统水稻生产国,历史上,水稻占农业产值的大部分,而随着日本战后经济的腾飞,日本人向以鱼米为消费主食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表现为对肉、乳、面粉等的消费大量增加,而大米的食用日益减少;农业构成中,水稻产值及播种面积下降,而蔬菜、水果、养畜业产值及种养规模增加。

  在学生进行讨论之后,老师要对讨论结果及时给予点拨、概括,这样将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较全面地分析问题,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简单举几个例子,作为上述讨论问题的答案参考。

  以潞城市为例,本地的农产品销往外国的主要有:“潞城三宝”(指草帽辫、大风丸、潞党参)、核桃、花椒、杏仁、槐米、蚕茧织成丝绸即成著名的“潞绸”、兔肉等等。据《今世中国贸易通志》记载:“草帽辫出口,始于同治三年,其质强韧,价格低廉,颇受欧美欢迎……山西东部所产,亦由天津输出。”山西草帽辫产地以潞城为主,出口欧美及东南亚各国。因其质量上乘,在国际市场上有“山西白”之称。它是由农民用麦秆编织而成。在民国时期,为了提高草帽辫的质量,曾举办过“草帽辫传习所”,可见其生产与销售情况。大风丸是治疗风湿、类风湿病症的良药,药材取决于本地,它创始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1996年初被国内贸易部授予“中华老字号”。潞党参号称小人参,也是本地的名优药材。至于本地的农产品在国内的销售则更为普遍。例如,除了上述供出口的农产品以外,还有优质玉米、大豆、柿子、潞麻等等,品种繁多。

  本地农产品之所以能够行销国内外市场,以下因素起着很大的作用:市场(国内外市场所需)、交通运输(有便捷的运输线路及工具)、政府政策(政府鼓励多种经营,多创外汇),当然也离不开本地的自然环境以及本地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和习惯。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也离不开外地的农产品。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我们本地不产的一些农产品,在市场上也能看得到,这同样得益于市场的需求及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例如,我们市场上出售东北大米、内蒙古奶粉、青藏高原青稞酒、进口香蕉、日本苹果等等十分丰富。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回顾本节所学内容,重点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两大因素,即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其动态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我们应多关心社会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从社会发展的观点来认识、理解区位因素的变化。之后,请同学们讨论并填写以下表格。

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经同学们讨论后,教师可给出以下答案,供同学们参考。

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比较系统地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从而了解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农业土地,使农业生产得到良好的发展。

  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上就是农民综合考虑多种区位因素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了解农业的区位因素,还有利于掌握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形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这样在进行农业生产时,我们就会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使农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图中,正确反映我国城市郊区农业变化大趋势的是( )

  答案:B

  2.近年来,我国塑料大棚菜田发展迅速的原因是( )

  ①平原地形为主 ②雨热同期的气候 ③城市市场需求大 ④农业技术的推广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答案:C

  二、综合题

  1.下列地区,农业生产特点与自然条件中关系最为密切的区位因素是

  A.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 B.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

  C.东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 D.天然橡胶分布在热带

  答案:A.地形 B.水源 C.土壤 D.光热(气候)

  2.读“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表示的内容是:

  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E________

  (2)影响世界各地农业的生产的主要因素差别很大,形成了极为明显的________特征。因此,农业生产必须坚持________的原则。

  答案:(1)地形 土壤 政策 交通运输 市场

  (2)地域性 因地制宜

  ●板书设计

5.2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区位的概念——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两要素:位置、空间联系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三、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1.充分利用:光热水土并扩大范围

  2.及时改造:使之更合理地发展农业

  四、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1.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

  2.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冷藏技术的发展,扩展了市场

  ●备课资料

  一、生态家园富民计划黎城显威

  “用上沼气后,厨房变得干净卫生了。院内也种植了蔬菜、花卉和绿树,形成了上有果、下有菜、通道上有林阴带。”黎城县洪井乡李堡村范乃旺高兴地说。这是该县今年启动“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后,全县农村出现的新景象。

  黎城县8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今年,该县启动了一项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工程以沼气建设为核心进行立体开发,致力建设禽舍、厕所、果园、菜园与沼气池科学联接的生态环圈,实现农村家居供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据介绍,建一个10立方米的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可供4~6口之家一年四季做饭照明,年节省煤电开支400多元。沼渣沼液是高效优质有机肥,施在田里既节约投入又能生产绿色农产品。用沼液喂猪还可以缩短育肥时间,提前出栏。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沼气池500个,拉动年生猪饲养量新增近万头,发展绿色无公害果蔬基地5000多亩。

  长期以来,许多地方柴草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流、牲畜乱跑、蚊蝇乱飞等现象一直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治理。发展沼气后,通过改厕、改圈,实现了禽入笼、猪入圈,人畜粪便、生活污水进沼气池。同时废弃物通过沼气池高度厌氧处理达到了无害化程度,变废为宝,避免了对地下水的污染。根据规划,黎城县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使全县沼气池总量达到万个,沼气入户率达到80%以上。

——摘自《山西日报》2003.7.11

  二、多聚谷氨酸用处多

  最近,日本科学家利用从日本一种常用食品“纳豆”(由大豆经发酵后制成,类似我国的豆豉)的黏液中提取的多聚谷氨酸,开发了许多种日用品。

  多聚谷氨酸由50多个谷氨酸分子组成,其最大特点之一是保湿性极强。利用这一特性,专家们研制了一种滋润肌肤效果极佳的化妆液。这种新型化妆乳液能在皮肤上形成薄膜防止水分的蒸发,这一点与许多传统化妆液差不多。但它在进入皮肤深层之后,还具有恢复甚至重造皮肤自我湿润系统的功能。原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或生理疲劳的加剧,皮肤的自我湿润功能会逐渐减弱乃至消失。而这种化妆液起的即是促使自我修复系统“起死回生”的作用。

  利用多聚谷氨酸还可制取一种新型护发液。头发的最外层覆盖有一种叫毛鳞片的物质,如果毛鳞片脱落,头发就易受到损伤。而将这种新型护发液涂抹在头发表层,形成的薄膜不仅能防止头发内水分的蒸发,而且其中的粘性成分还能发挥类似胶水的作用,把即将脱落的毛鳞片完全或部分修复。

  专家们还发现,用放射线照射多聚谷氨酸,其分子结构即会发生变化,由此吸收水分的特点还会增加。据试验,每克经过放射线处理的多聚谷氨酸竟然可吸收多达1公升的水。利用这一特点,掺入多聚谷氨酸成分的尿布的吸收尿液的性能,可比传统纸质布强上2~5倍。此外,普通纸尿布都是以化学合成物质为原料制取的,作垃圾处理时并不能完全还原到土壤中去,于是对环境会造成污染。从这一点来说,新型尿布对环境也有好处。

  专家们还设想利用经放射线处理的多聚谷氨酸强大的吸水性能,制成一种特别的人造土,来从事沙漠绿化事业。预计这种人造土将在年内问世。

——摘自《光明日报》2003.6.13

  三、刘云生和他的绿色食品厂

  原绿色食品厂厂长刘云生同志,他今年五十有三,中等身材,为人诚实,待人和善,平时不多言谈,但他却有一股对事业精益求精的钻劲,他结实而健壮的体魄,谈吐利索的口才,一眼就能看出他是一位精明能干的企业家。

  近年来,刘云生的绿色食品厂,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市场千变万化的形势下,为千家万户农民走入市场架起了一座鹊桥,使闻喜县农民的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厂间接地走入了国际市场,到目前为止,在全县农作物产区建了万亩芦笋生产基地两个,三樱椒生产基地两个,以裴社、河底、桐城为主的蔬菜生产基地更加巩固。1996年至2001年,完成68000亩订单蔬菜加工,2002年在原基础上增加30000亩订单蔬菜加工。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刘云生认为,对他的企业发展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遇,面临全新的发展环境,为适应入世需要,他分析了企业自身具有多年的对外贸易优势,在抓人才、用能人的基础上,制定了“立足大农业”,跻身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列,打造行业“航母”发展目标,“十五”期间重点开发蔬菜脱水,全面起动速冻、恒温、低温保鲜系列化产品,新上20余种脱水新产品。形成4000吨速冻生产线两条、千吨低温、恒温库各一座,脱水产品产量年达1500吨,“绿色食品厂”的厂名由此改为“山西维泰食业有限公司”,成为拥有固定资产2180万元,占地50亩,具有一套标准化、系列化、数字化管理体系,成为我省集蔬菜脱水、速冻低温、恒温保鲜为一体的现代化外向型民营企业,产品90%销往国外,曾获联合国粮农组织“名优食品”奖。

——摘自《山西经济报》2003.1.31

  四、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遗传物质得到改造的生物在性状、营养和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类需要的目标转变。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动物饲养和医药研究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世界上第一种转基因植物是一种含有抗生素药类抗体的烟草,1983年培育成功。世界上第一种转基因食品是1993年投放美国市场的转基因晚熟西红柿。转基因农作物可能同时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毒、抗虫、抗寒、抗旱、抗涝、抗盐碱、抗除草剂等多重优点,因此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曾指出:“农业转基因技术可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解决世界温饱问题的根本途径。”

  据国际转基因技术推广组织发布的数据,2002年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了12%,达到5870万公顷,这是自1996年以来转基因作物面积连续第7年以两位数速度增长。

  转基因技术在动物饲养领域也取得了很大进展。除了蛋、奶、肉、毛皮等的产量与质量提高外,转基因动物还在医药领域独辟蹊径。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特殊基因的动物不仅可能直接生产多种药品,比如转基因绵羊能生产人的一种蛋白酶,而且利用转基因猪的器官进行人类器官移植也已经列入科学家的探讨范围。

  然而,自第一种转基因生物问世,人类有关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的争论就从未停止。对转基因技术的主要担心有:含有抗虫害基因的食品是否会威胁人类健康;转基因产品对环境的影响;转基因产品是否会破坏生物多样性;转基因产品带来的伦理问题等等。

《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中地理 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