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论文写作格式

科技论文写作要点

1 页面要求

使用A4纸,每篇论文排版字数不超过5千字(4页≤正字数≤53页≤增刊字数≤4页)。上下页边距为2.54cm左右页边距为3.17cm,页眉边距为1.5cm,页脚边距为1.75cm,行间距为单倍行距

2 论文的组成

由篇名、作者、单位、地址、邮编、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及致谢组成,其中致谢不是必须有的内容。

2.1 篇名及补充项(副标题)

题目应以简明、确切的词语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要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要求,并有助于选定关键词避免使用非标准的缩略语、字符、代号以及结构式和公式中文题目不应超过20个汉字英文题目应与中文题目含义一致

2.2 作者数量及排序

1作者以逗号分隔,最多5人,其他人注于首页页脚。

2第一作者需要简介,内容组成为: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职称,19**年毕业于**学校**专业(第一学历),**年硕士(博士)毕业于**学校**专业(最高学历),现从事**工作。固定电话号码,手机号码,E-mail信箱。第一作者文责自负,为文章所涉及的道德和法律问题的第一责任人。

3)作者简介首页页脚形式注。

2.3 作者单位、地址、邮编

单位必须写出全称所在城市和邮政编码。格式为:中油辽河油田公司,辽宁 盘锦 124010

2.4 摘要

摘要应体现稿件的目的方法主要结果和结论等应对论文的主要内容进行客观、扼要的叙述以报道性文摘形式为宜以第三人称叙述不使用本文我们等字样一般不分段不用图表、公式不采用非标准的术语、缩写词和符号等。字数在150200字左右。可参照如下格式运用**方法,利用**手段,达到**目的,得到**结论,有**意义

2.5 关键词

精选出反映稿件内容的关键词38个。关键词按其重要性排列:一般来说,第1个关键词列出该文主要工作或内容所属三级学科名称,第2个关键词列出该文研究成果名称或若干个成果的总类别名称,第3个关键词列出该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的具体名称。对于综述和评述性学术论文,可写综述评述。对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论文,应写所应用的方法名称;第4个关键词列出在前3个关键词没有出现的、但是被该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事或物质的名称,或者在题目中出现的、作者认为重要的名词。如有需要,第58个关键词需列出作者认为有利于检索和文献利用的其他关键词。注意:关键词不是题目的简单重复

2.6 前言(亦可称为引言,不标序号

2.7 正文(左起空2格排文,不需分栏

2.8 结论(列点说明,形式如(1)、(2)、(3)……

2.9 参考文献

1应引用与本研究有关的、近期发表的主要文献。必须引用本刊的参考文献。详情请登录《特种油气藏》网站,查阅其中的电子期刊,资源免费使用。

2来稿中的文献数量不得少于10(增刊不少于5篇),若文献数量不足,请作者补充;若不能补充,请作者自行处理文章

3参考文献按照出现在文中的顺序依次标注,并以“[1][2]…”形式标注在文中的引用处要求作者以姓前、名后的形式列出(不加缩写点)文献作者3名以内全部列出4名以上只列前3后加et al

4)参考文献著录目前只包括书籍(M)、期刊(J)、文集(C)、汇编(G)、标准(S)、专利(P)、报纸(N)、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以及电子文献,如:磁带(MT)、磁盘(DK)、光盘(CD),暂不包括报告(R)和学位论文(D),其他未公开发表(没有CNISSNISBN标识)的会议录、施工总结、未经正规出版社出版的论文集不具备参考价值,不可标注。

5同一文献不能重复引用,只需在起讫页码处标注清楚即可。

6)各类文献具体著录格式如下

专著(包括各种图书会议文集汇编丛书等)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其他责任者.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页码(或起始页码-终止页码).

专著中的析出文献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析出文献其他责任者//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的页码(或起始页码-终止页码).

连续出版物(包括期刊报纸等)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页码(或起始页码-终止页码).

连续出版物中的析出文献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连续出版物题名:其他题名信息():页码(或起始页码-终止页码).

专利文献申请专利者或所有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文献类型标识].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

电子文献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获取或访问路径(: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包括:[DB/OL]表示联机网上数据库,[M/CD]表示光盘图书,[J/OL]表示网上期刊,等).

3 内容要求

1)科技论文写作不同于科研报告、学位论文,更有别于生产汇报,要求语言准确,言简意赅,避免长篇大论和内容的重复,更注意不要错别字连篇

2)科技论文写作需要突出重点,抓住一个重点,详细、透彻地进行说明即可,其他无关或联系不大的内容缩略、删节。

3)科技论文主体内容需要分点论述,层层推进,得出结论;不要在大标题下笼统论述,不分层次先后,文章脉络由此变得不清晰,重点不突出,因此不能成为一篇好文章。

4科技论文大概写作格式:前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论。

4 图、表、公式的要求

4.1

图要清楚,必须使用插图,自成体系,且具有自明性。图为可编辑的Excel图。不能编辑的,图形、坐标、代表符号及单位必须标注清晰;不清晰的,请作者自行处理解决。体例规范,避免与文字的大量重复。图名放在图的下方,用小5号黑体居中表示,图中其它字体均用小5号宋体。图例在图名之上,个别可以放在图中。

4.2

表用三线表,可编辑,宽度为窗口宽度,独立成行,不允许使用附表形式。表名用小5号黑体居中表示,表中其它内容可以用小5号宋体居中表示。表注放于表下,以6号宋体标明。

4.3 公式

公式必须使用WORD公式编辑器书写(默认编辑器为WORD页面“插入”栏中“对象”中的“microsoft公式3.0,其他如“mathty”等编辑的公式无法打开),串文排列,不要卧排,并按顺序标明序号,公式的大小写、正斜体、各物理量的意义要全篇一致。变量使用斜体,函数使用正体,下标一般使用正体,下标为变量者使用斜体。各物理量的意义及单位的说明按公式中出现的先后次序,紧随公式排列。反复出现的符号只在第一次出现的公式后进行标注,其他公式不需标注。注意以下符号和单位用法:压力用p表示,单位为MPaPa;黏度单位用mPa·s;日产油单位用t/d(m3/d);累计产油单位用×104t(或×104m3/d)渗透率用K表示单位用×10-3μm2

5 字体及字号

篇名用2号黑体居中,作者用小4号楷体,作者地址用小5宋体,摘要及关键词内容用5号宋体,其“摘要”及“关键词”用5号黑体,正文用5号宋体。

一级标题用1(4号宋体),二级标题用1.15号黑体),三级标题用1.1.15号楷体),四级标题用1.1.1.15号宋体)。小标题里的分项说明用(1)(2) ……表示。各级标题居左对齐。

“参考文献”以4号黑体居左排,其内容以5号宋体并齐左排。

6 英文翻译

作者所投之稿件必须有题目、摘要、关键词等内容的英文翻译(增刊除外),没有此项内容的,请务必补充。

范文:

蒸汽驱油井流入动态研究

刘慧卿,张红玲

(石油大学,北京 昌平 102249

摘要以蒸汽驱井网中油井不同受效范围的复合油层模式为基础,建立了蒸汽驱油井的采油指数和流入动态变化关系。研究表明,蒸汽驱受效后油井的采油指数同时与受效范围和黏度降低程度有关,油井采油指数随受效范围和黏度降低程度增加而增加,其变化特征与蒸汽吞吐井所得结论是相同的,蒸汽驱受效阶段与启动阶段相比,油井的产能关系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且改善程度随受效范围增大;综合流入动态关系涵盖了等温与非等温渗流条件,同样适用于常规生产井的产能预测。

关键词:蒸汽驱;井网;流入动态;采油指数;研究

中图分类号:TE33 文献标识码:A

蒸汽驱是在一定的井网条件下,通过注入蒸汽将地下原油加热,并驱到周围生产井后产出,注采形式与常规注水开采相同,蒸汽驱开采常用基础井网形式多为方形井网[1]。由于维持蒸汽驱油井的能量主要来源于注入的蒸汽,因此油井的产量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启动阶段。加热原油未突破生产井,油层原油的初始黏度较高,初期主要依靠提高注入压力维持生产,原油产量较低。第2阶段为蒸汽驱受效阶段。随着注入蒸汽量增加,受热原油突破生产井,原油降粘效应起到控制作用,同时随着受效范围增加,油井将维持较高的产量。第3阶段为蒸汽突破阶段。蒸汽在生产井突破,热效率降低,注入井甚至出现间歇注汽状态,同时油层中的剩余油越来越少,油井产量逐渐下降。

蒸汽驱的启动阶段和受效阶段是蒸汽驱油井生产的主要阶段,由于蒸汽驱的注汽速度和蒸汽干度受油层压力水平的限制,因此,建立蒸汽驱油井的合理工作制度对于保持一定的注采比和油层压力水平并进一步实现蒸汽驱的科学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 蒸汽驱启动阶段油井流入动态

蒸汽吞吐和蒸汽驱是注蒸汽采油过程中2个相互联系的过程,蒸汽吞吐既可提高采油速度,又是蒸汽驱的引效阶段。蒸汽吞吐为蒸汽驱创造了有利的油藏驱替条件,蒸汽驱注入到油层的热量能使油层温度在较大范围内得到提高,将井间的原油驱替到生产井。在蒸汽驱的启动阶段,蒸汽驱油井一般处于多周期吞吐的中后期,油层压力波已经传播到泄油边界,生产表现为蒸汽吞吐的递减或低产特征,含水率基本保持稳定,油层流体渗流为拟稳态,因此蒸汽驱启动阶段油井的流入动态主要表现为蒸汽吞吐井的特征。

加热区的油井采油指数[2]为:

(1)

油井相对采油指数为:

(2)

式中:为油井注热采油指数,m3/d·MPa);为油层有效厚度,m为油层绝对渗透率,103μm2为泄油区半径,m为油井半径,m为蒸汽吞吐加热半径,m为蒸汽吞吐受热区原油黏度,mPa·s为未受热原油黏度,mPa·s为未注热油井采油指数,m3/d·MPa

由上可以看出,油井的采油指数除与油层的原始流度有关外,还取决于油层受热范围、受热区原油黏度和解堵效应。由于原油粘温关系的可逆性,随着采出程度的增加,受热区温度逐渐降低,原油黏度逐渐升高,油井采油指数逐渐降低,因此当蒸汽驱启动时,若油井处于蒸汽吞吐末期,,则,即采油指数基本趋于冷采时的采油指数。

2 蒸汽驱受效油井流入动态

蒸汽驱油井受效后,受热原油突破生产井,随着注入蒸汽量的增加以及注采系统的逐步完善,油层的受效范围也逐渐增加,未受效区内油井仍然保持蒸汽吞吐原有的加热范围,但温度比蒸汽驱受效区低得多。图1为五点注采井网油层受效范围示意图,表1为不同井网的面积波及系数[3],根据面积波及系数即可计算出不同蒸汽驱井网的最大受效范围。

word/media/image16_1.png

1 五点注采井网油层受效范围示意图

1 不同井网的面积波及系数

生产过程中油层中的流体饱和度基本保持不变,受效区与未受效区内均保持稳态渗流状态。

对于受效区:

(3)

式中:为注蒸汽后油井的表皮因子;为受效区产油量,m3/d为油层供给边界压力,MPa为井底流压,MPa

对于未受效区,根据质量连续性原理得:

(4)

式中:为未蒸汽驱时油井表皮因子;为未受效区产油量,m3/d

,则s得到油井的采油指数:

(5)

若油井在蒸汽驱见效时,蒸汽吞吐阶段形成的加热区基本消失或加热区温度接近原始油层温度,即,则式(5)简化为:

(6)

油井相对采油指数为:

(7)

式中:为井网波及系数。

由式(7)可以看出,蒸汽驱受效后油井的采油指数同时与受效范围和黏度降低程度有关。图2表明油井采油指数随不同井网最大受效范围和黏度降低程度增加而增加,其变化特征与蒸汽吞吐井所得结论相同[4],因此,无论是蒸汽驱,还是蒸汽吞吐开采方式,所有有利于增加受热范围的措施都将对提高注蒸汽热采效果产生有利影响。

word/media/image31_1.png

2 油井相对采油指数与最大受效范围和降粘程度的变化关系

3 油层非等温渗流综合流入动态关系

对于非等温油气两相流入动态,文献[5]已给出相应的归一化无因次流入动态关系:

(8)

式中:为对应流压为零时的最大产油量,m3/d为油井平均压力,MPa

可以根据蒸汽驱启动还是受效阶段选择式(2)(7)求得相对采油指数,因此当且已知时,由一个测试点即可获得油井产能关系。

时,油层弹性区范围内的产能关系为:

(9)

(10)

式中:为泡点压力时的产油量,m3/d为泡点压力,MPa

脱气区内的流入动态关系由式(8)确定,经过推导得到全井的综合流入动态关系为:

(11)

若油井生产过程中具有较为稳定的含水,可进一步利用方法[6]对其产液能力进行预测。

4 应用实例

单家寺油田单2断块五点法蒸汽驱井组,油层平均压力为5MPa,泡点压力为3MPa,汽驱前测得油井原始采油指数为0.156t/d·MPa)。经过示踪剂检测,蒸汽驱油井对应2口注汽井受效,受效初期含水率较低,蒸汽驱原油黏度降低比为50:1,根据式(7) (11)进行产能预测,得到如图3所示的产能关系。

3 蒸汽驱五点井网油井产能关系

通过液面资料折算得流压为2.8MPa,通过图3预测得到油井产量为4.75t/d,而实际测得油井产量为5t/d,可以看出,预测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

4

1)蒸汽驱启动阶段油井采油指数除与油层原始流度有关外,还取决于油层受热范围、受热区原油黏度。当油井处于蒸汽吞吐末期,采油指数基本趋于冷采状态。

2)蒸汽驱受效后油井的采油指数同时与受效范围和黏度降低程度有关,油井采油指数随受效范围和黏度降低程度增加而增加,其变化特征与蒸汽吞吐井所得结论相同。

3)蒸汽驱受效阶段与启动阶段相比油井的产能关系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且改善程度随受效范围增大。

4)综合流入动态关系涵盖了等温与非等温渗流条件,同样适用于常规开采方式生产井的产能预测。

参考文献:

[1] 岳清山,赵洪岩,马德胜.蒸汽驱最优设计方案新方法[J].特种油气藏,199744):19-23

[2] Gros R PSteam soak predictive model[C]SPE 142401985155-156

[3] 郎兆新主编.油藏工程基础[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124-25

[4] 刘慧卿,范玉平,等.热力采油技术原理与方法[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5556

[5] 张红玲,等.非等温溶解气驱流入动态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2001234):46-49

[6] 布朗K E著.见:孙学龙译.举升法采油工艺(卷四)[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75155

编辑

收稿日期:2004-10-26改回日期:2005-03-0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稠油热力复合驱的耦合作用与耦合模型”(E060709-60276040

作者简介:刘慧卿(1966-),男,教授,1987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开发系采油专业,现从事油气田开发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电话:010-8973××××;手机:139××××××××,

《科技论文写作格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