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地方节庆类民俗在后非遗时代的演变与发
作者:张诗扬屈啸宇刘子怡黄裕豪尹俊琨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03
摘要:地方节庆类民俗如何在从普查、申报转向后续保护和多样态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在地方文化中的持续活力是这类非遗项目在后非遗时代面临的关键问题。以石塘小人节为调查对象,从传承主体,保护主体与受众主体三个角度调查这一非遗项目在后非遗时代的生存现状,讨论这一地方祭祀类非遗项目在后非遺时代地方文化情境中的具体发展路径,并为地方节庆民俗类项目在后非遗时代的生存转型问题提出建议。关键词:后非遗时代;地方节庆民俗;石塘小人节
2006520日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我国的非遗事业已经走过了十年历程。十年来,我国的非遗项目不断增多,体系逐步完善,但时至今日,各地非遗申报的热潮较之前已有所减弱,尤其在地市一层,非遗运动的重心已经开始由普查、申报向探索多样态的保护与发展路径转移。作为地方非遗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节庆民俗随着非遗运动的逐步深入而不断进入到大众视野。但与其他非遗项目不同的是,地方节庆民俗往往以特定的公共祭祀仪式为主体,而这一主体内容与特定地方文化语境的依存关系使其在后非遗时代的保护与发展转向中面临一系列特殊的问题。
本文的田野讨论案例是温岭市石塘镇小人节。2006年,石塘小人节被列入第一批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15月,浙江温岭的石塘七夕习俗作为七夕节项目入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温岭石塘地区的小人节民俗延续的是七夕节祈福保生传统风貌。节日习俗本身的历史传承内容,与海洋文化、闽语文化所带来的地方特色的结合,使得这一节庆民俗内容具有了珍贵的文化价值。一、石塘七夕小人节习俗概况
石塘七夕小人节习俗的流传地域主要是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南部箬山半岛的部分村落。这些村落居住的箬山人大都是1947年后来自福建惠安的迁徙者的后裔,至今,闽南语群体依然是小人节节庆习俗的主要传承群体。
小人节习俗传承以家庭为单位,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家人为1岁至16岁的小孩子举行特定仪式,俗称做七月七。仪式内容以祈福保生仪式为主,祈祝对象是七娘妈。七娘妈是少年儿童的保佑神,于此日祭拜七娘夫人,以求保佑孩子健康平安长大。(一)祭祀用品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小人节仪式中关键的祭祀用品有三种:彩亭、彩轿和七娘妈座。彩亭呈半边状立体造型,正面凸出,背面平直,115岁小孩一般用的是二层结构。”[1]上边是半边亭子形状,底层两边是用彩纸做的围墙。彩亭的上下两层插有各种造型的小纸人。而16岁小孩用的彩亭则较为讲究,不仅彩亭做成三层结构,外观金碧辉煌,在它底层的中间还多插了一个肩背包袱,手拿雨伞的书生。满金亭即意味着小孩子已经成人,应该出去有所作为了。彩轿的造型是民间花轿的缩小版,背后贴有一张七娘夫人像。如果是16岁女孩用的彩轿,还会插上一个背书包、拿雨伞的姑娘泥偶,这和满金亭中的雨伞书生有异曲同工之妙。七娘妈座则是直接用纸条扎成台历架的模样,再在上面贴上七张七娘夫人像即可。
制作彩亭需经过多道复杂的工序,主要有搭骨架、捏泥偶及合成三部分。制作材料包括彩纸、竹签、金纸、浆糊、尼龙线等。据梁财庆①师傅介绍,年初,他一般会先估算好所需彩亭的个数,再扎制彩亭骨架,彩亭骨架是把竹子剖成竹条,再用尼龙线缠绕每个连接点,搭成两层或三层亭子的模样。彩亭骨架搭好后,便开始捏泥人。泥人的形象多为人们所熟知的传说中的主人公,如《大闹天宫》、《八仙过海》等。泥人栩栩如生,口鼻眉目分明,制作起来颇为复杂。
(二)祭拜供品
相比于上述固定祭祀用品,祭拜时的供品十分丰富,有三牲(五牲)、四福食、五果、六菜、七杯酒和七种鲜花。五牲是指雄鸡、鸡子(蛋)、猪肉、猪肝等。四福食是糖龟、粽子、索面、馒头等。五果即五种时令水果,六菜指米面、麦面、木耳、香菇、黄花菜、金针菇等。”[2]119其中男孩子在十六岁做七月七时,雄鸡头是必不可少的,雄鸡头的两翅要背向后面与鸡头扎在一起,尾巴上要留几根鸡毛,寓意是孩子长大成人,从此插翅高飞。
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到初六,过小人节的家庭都要在每天清晨点7支香,祭拜七娘妈。到了第七天的清晨,要在家门口设供桌正式祭拜。主持祭祀的一般都是家里的女性长辈,即孩子的母亲或祖母。祭拜前要烧三炷香,第一炷香需要燃七支,第二炷香燃三支,第三炷也是三支,在点香过程中,人们祈求七娘夫人保佑孩子平安健康。待香烧完,孩子和大人再次揖拜,燃放鞭炮,烧金,烧纸亭。二、石塘小人节的现代变迁(一)时间与对象变化
如今,小人节依然延续着祈福的主题,但节日内容因现代生活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据当地老人的回忆,与文化大革命之前相比,现在七夕小人节最主要的变化是祭祀时间的改变。文革前,祭祀时间一般为七月初六的午后,涨潮时开始。但在文革时期,小人节被视为迷信活动而遭禁止,所以彩亭的制作和购买都是偷偷地进行。为躲避冲击,祭拜仪式也被移至初七的凌晨,几十年来相沿成习,流传至今,所以今天的小人节活动也基本都集中于上午进行。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从近二十多年的七月七习俗来看,小人节在祭拜习俗上打破了男轿的习惯,大部分经济条件允许的家庭,都会在过节时为女孩购置与男孩一样的彩亭。这种变化主要和近年来独生子女的增多,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有关。(二)器物供应对象和工艺流程的分化
彩亭的整体样式保留着传统的半边状立体造型。但在居民家中,我们注意到不同艺人制作的彩亭存在一定的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产品供应对象的亲疏分化,主要有市场化销售与专供熟人圈两个方向。当彩亭艺人糊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当地居民过节的需要时,年制作量往往在300只以上;而有的彩亭艺人年事已高,不以糊彩亭作为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每年只制作几十个。
差异的另一方面体现在工艺流程的繁简分化。例如有的泥偶的手是由一张纸片剪成手掌的大致形状,而有的则精细到五指分明;有的同一个彩亭上插着的泥偶脸孔一致,而有的则特征鲜明,各不相同。彩亭的扎制工序繁多,产量高的艺人几乎一整年都忙于制作,因此在泥偶的细节上就难免粗糙。有的艺人年制作量低,因而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考究泥偶的细节。(三)公共祈拜活动的创新
从现状来看,小人节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家庭式祈拜方式。然而在城市化背景下,儿童生活情境变化使得孩子对节日的重视度淡化。据节日当天的走访调查,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孩子在整个祭拜过程中都没有出现。我们了解到有的孩子在家,但因祭拜仪式过早没参与,有的孩子则是随父母迁住城里,因而仪式由在老家的爷爷奶奶代办。除了传统的家庭祈拜方式,2015年七夕節,温岭市文广新局和石塘镇政府联合举办了首届大型室外小人节活动——“我们的节·七夕祈福礼,祈福活动在大黄泥村三和超市前的广场举行,36户人家被挑选出来参加大型祭祀活动,人们在广场上共同观赏小人节完整的祭祀活动。这场大型的祈福活动,是对小人节从小型家庭祭祀活动向大型公众展示活动转变做出的一次尝试,这一转变增强了孩子们对节日的重视度与体验感,同时也推广了传统文化,使石塘以外的人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民俗活动所代表的文化内涵。
(四)小人节的大众文化形象
以申报与保护为起点,小人节很快进入了公众视野。当地政府在里箬村陈和隆旧宅里设立了一个海洋民俗博物馆,馆内陈列着一系列反映石塘民俗风情的图片与实物,其中关于石塘小人节的介绍尤为丰富,馆内展示了祭祀用的供品五果六菜台和糖龟印,以及陈筱祥之子陈琦制作的彩亭和彩轿。除了箬山的民俗博物馆,市文广新局在温岭市区也建立了一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其中小人节的彩亭彩轿是由省级传承人骆业生制作。政府设立石塘小人节展览馆的做法,在提升小人节社会知名度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地方文化教育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通过编写学校校本教材和授课的方式来宣传石塘小人节是当地政府所采取的一项重要保护措施。“2003年,石塘中学出版了《美丽的石塘》校本教材,这本校本教材共分为6个篇章,其中在石塘风情这一章节中,就有一篇《七月七》;在石塘人家一章中,有《民间纸扎艺人陈筱祥》的介绍。2004年,箬山中学(现已并入石塘镇中学)出版了校本教材《艺术》,美术篇·箬山民间工艺中介绍了纸扎艺术,其中特别强调了石塘东湖村陈筱祥用泥偶头制人的方法和他的艺术成就。”[2]172
自小人节被确立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来,各级传承人的确立和评审工作也逐步展开。目前小人节确立的传承人主要是糊亭艺人:有国家级传承人陈其才,省级传承人骆业生(已去世),市级传承人陈筱祥,以及地方优秀糊亭艺人数名。对于这些糊亭艺人,里箬村和东湖村在村部的文化礼堂内为他们设立了专门的工作室方便制作彩亭,交流经验。当地学校也会邀请他们至学校里授课。此外,箬山小学还设置了专门的陈列室,里面有七夕习俗的详细介绍,另有一块区域展示着学生们跟陈筱祥师傅学习制作的纸人。通过课本上的民俗介绍及亲身感受制作过程,孩子们能从小了解家乡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政府的有力推动下,小人节也有更多机会进入公共视野,从设立专门的民俗博物展馆到鼓励地方学校编排教材,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人节文化内涵的传承,起到了保护与宣传小人节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后非遗时代下的小人节仍面临诸多问题。三、后非遗时代下小人节面临的问题
(一)不同年龄层的受众群体对节日的认知发生偏差
在城市化背景下,儿童生活情境变化使得孩子对节日的重视度淡化。根据对问卷的统计分析,大多数的孩子不仅对小人节表示无喜爱之感,更不知道他们为何要过小人节。据对当地40岁以上人群的调查问卷结果分析,我们得出:在他们的观念里,小人节几乎与春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同等重要。这主要是由于上个世纪的经济水平较现在低,每逢小人节,孩子们不仅参与供品准备,更能吃到平时难以吃到的食物,拥有彩亭上的泥偶当玩具。他们亲身参与到节日之中,发自内心的去享受节日带来的快乐,因而更能体会到小人节对于他们的意义。(二)节日习俗的关键载体及彩亭艺人的传承问题
作为整个小人节祭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载体,彩亭的传承现状不容乐观,继承人的缺少是技艺传承困难的重要原因。现在市场上流通的彩亭大多是由老一辈的艺人们制作,手工制作彩亭工序繁多、耗时长,随着艺人们的年事渐高,制作彩亭也逐渐变得力不从心,部分糊亭艺人的生病过世更是给技艺的传承带来巨大阻碍。年老一辈的糊亭艺人的手艺是作为一种养家糊口的手段,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讲求效益的流水线生产逐步代替手工制作业,彩亭制作难度高,耗时长,利润薄,年轻一辈中极少有人愿意学习这门手艺,因此造成了纸扎艺术无人问津的窘迫现状。虽然部分学校寄希望于授课,以达到让在校学生传承糊亭技艺的目的,但收效甚微。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在现代化、多样化的发展诉求下,糊亭技艺的传承与经营模式的转化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旦人亡艺息,整个祭祀仪式或因为主要载体的缺失而终止,这不仅给非遗保护工作带来了无可估量的损失,更有可能导致石塘小人节的消失。(三)后非遗时代下的对习俗内容进行适应性调整的问题
节日的程式依旧,但年轻一代对节日的重视度与期待感已大不如从前。在此背景下,政府对节日的庆祝形式做出了适应性调整,尝试由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型祈拜仪式向公共形式转变。2015年小人节大型集体祭祀活动的成功举行为节日形式的变化带来了可能,在实地普查中,我们了解到77.5%的人比较支持集体活动型这种方式,但在过去的2016以及2017年,由于经费等问题,政府没有再举行大型祭拜仪式。笔者认为,在当地村民对小人节以公共活动为习俗形式存在一定的认同度时,政府如何对习俗内容、举办方式、时间等问题做出适应性调整,不断完善祈拜仪式从家庭型向公共化的转变,是当下要解决的问题。(四)商业化下的小人节习俗体系适应性发展的问题
近年来商业化趋势显著,石塘地区丰富的非遗民俗资源,如大奏鼓、扛台阁等特定的节日庆祝方式正逐渐走出石塘。走出去的方式让外界为石塘地区的特色文化所吸引,并在此基础上增进对石塘的了解。我们走访时发现,七夕之际,有大批摄影爱好者等游客来到石塘观赏小人节的独特庆祝方式,在欣赏风景的同时进行文化体验。因此,如何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同时又能协调好与传统旅游之间的关系,是促进当地相关产业发展过程中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四、总结与讨论
小人节作为地方性传统民俗节日,拥有着长期的文化积淀。随着时间的推移,小人节在时间、对象、器物供应、纸亭工艺、活动形式等方面都有所变化,在政府的宣传下,影响力更是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小人节在当代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儿童对节日认知的淡化,彩亭制作工艺传承的阻碍,节日习俗内容与体系的调整、发展等等。对此,笔者认为,要想节日能更好的传承,就必须抓住机遇、做好节日的现代化开发与转型,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彩亭是小人节重要的物质载体,虽然传承人机制已经建立,但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彩亭手工艺,政府可以提供必要的经费,资助传承人建立工作室并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此外,石塘民俗资源丰富,近些年的特色民宿也颇受关注,民俗类非遗旅游项目也不失为经济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好方式。例如在七夕的时候推出特色大型石塘七夕体验活动,从旅游景点到特色民宿,从观赏民俗活动到打造非遗旅游纪念品——如彩亭上的纸人。政府的非遗部门可以不定时举办石塘习俗系列展览活动,促进附近市民和外地游客宏观地了解石塘七夕习俗;建立小人节专题数据库,以照片视频等形式记录小人节的祈拜仪式过程和相关民俗用品;将当地学校编入校本教材的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在专门设立的手工指导课上让孩子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后辈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注释:
①梁财庆(1957——)东山村人,采访时间:201685日。采访地点:梁财庆家中。参考文献:
[1]骆业生.古代七夕文化的活化石”——”石塘小人节”[J].浙江档案,201011.[2]黄晓慧.石塘七夕习俗[M].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2015.12.(作者单位:台州学院)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