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10020049192331高品质版

为你打开一扇门

一、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书序,作者凭借对文学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向读这部《文学卷》大书的青少年朋友介绍文学。全文围绕“打开”二字,以“议论大门——初识大门——打开大门”的思路展开,用散文诗式的语句,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什么是文学,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文学的魅力,激起青少年对文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去打开文学这扇神奇的大门。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学的内容和阅读的意义,理解题目的含义,找出并理解全文的中心句。建议教本文时,多朗读,涵咏再三,其义自见。

二、 目标预设。

1、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收获去理解和领会有关文学的内涵,认识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意义,提高阅读兴趣。

2、 学习本文采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阐述道理的方法。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对文学独到的见解和满腔的热忱,体味优美的语言,养成积累词语的习惯。

3、 知道“序文”的作用。

三、 资源利用。

关于书的序文。序文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有作者自己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为介绍或评论本书的内容。课文是书的主编为文库“文学卷”写的序文,阐述文学的特征、内涵、功能和育人作用,激励读者亲近和热爱文学,去打开文学的大门。

四、 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 教学设施。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着的门。每一扇门里,都有一个你不了解的世界。”当代作家赵丽宏为我们开启了“文学之门”,让我们沿着它步入文学的殿堂吧!你将体会到“这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也是一个乐趣无穷的过程”。你会认识到“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二)独立阅读课文。

1、 能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徘徊 憧憬

2、 能解释下列词语。

诠释 憧憬 裨益 潜移默化 危言耸听

3、 交流搜集信息。

赵丽宏,散文家,诗人。上海市人,1951年出生于上海。“文革”期间曾下乡插队,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初毕业。从事多年文学编辑工作,1977年应聘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80年代以来,先后出版散文集、诗集、报告文学集等共30余部。作品多次获全国文学奖。

(三)合作研读课文。

理清思路结构。

全文5小节,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节),概述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着的门,强调打开这些门的必要性和充分条件。

第二部分(3—4节),点题,阐明打开文学之门的重要性以及对文学的理解。

第三部分(第5节)称道文学神奇而圣洁。照应题目,将读文学的认识深入一步。

(四) 讨论探索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你打开一扇门”这个题目有什么特点?有哪些好处?

思路分析:这个题目很明显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把文学比喻成一扇门,里面是什么呢?打开这扇门,里面将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题目形象生动,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能吸引读者去探索门里的世界。

2)、“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高智商的野蛮人’。”为什么说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是“高智商的野蛮人”?

思路分析:因为“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大量阅读文学作品,既可增长知识,又可丰富情感。这也道出了文学作品的教育、审美功能。阅读文学作品,也是情感的体验过程,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会引发读者的共鸣。文学作品的内涵丰富、功能多种多样,知识、智慧、情感、文化融于一体,是一种文明的象征,一个人如果对文学作品一无所知,他的情感是贫乏的。所以说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是“高智商的野蛮人”。

第二课时

(五)交流语言品味。

小组讨论,综合出小组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全班讨论。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语言品味。

1)“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着的门。每一扇门里,都有一个你不了解的世界。”

思路分析:这句话用门作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世界上有种种未知的领域。要跨入这扇门,并不是很轻松的,关键是看你是否有探索的勇气和信心,是否愿意花时间花功夫。比喻形象生动,给人以激励。

2)“文学是一扇神奇的大门,所有愿意走进这扇大门的人,都不会空手而归。”

思路分析:这句话仍将文学比喻成一扇门,加上定语“神奇”,展现了文学的无穷魅力。“所有”从范围上概括,凡是愿意亲近文学的人,都各有所得,哪怕得到的会有不同。

2、片段品读。

请仔细品读第4节文字,然后从文中选取一处,试着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写一点赏析性文字。

思路分析:课文第4段简要阐述文学的特征、内涵、功能以及文学与人的发展关系。全段共13句话,地一句阐述文学的特征,第二句至四句阐述文学的内涵,第五句至八句阐述文学的功能,第九句至十三句阐述文学与现代人的发展关系。它形象地阐明了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亲近文学对现代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所起的重要作用,从二增强打开文学之门的自觉性。文学反映了时代要求,也反映了历史,它传达着人类的智慧,从文学的身上,我们可以触摸到人类的历史、今天和明天。

(六)拓展视野。

1、 结合练习一,补充阅读“致文学”。

2、 当我们在文学的海洋中畅游时,你对文学会发出什么感慨?是对她无穷魅力的赞美,还是对她丰富情感体验的称道,间或对她的审美功能的赞美,或者其他?不妨用你的生花妙笔,将其记录下来。

繁星

一、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描写作者爱繁星、看繁星、感繁星、亲繁星的散文。课文以时间为顺序,依次写了“从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四个片段,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写了“我”由此产生的种种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使笔下的星空,充满静谧、柔美和神秘,富有诗情画意。作者对繁星丰富细腻的感受是源于细致的观察、广阔的胸襟、纯真的童心,阅读时要细心体会,学习时要多品读,从普普通通的词句中,品味蕴含的真情,用心去感悟文章的感情。

二、 目标预设。

1、 学习观察夜空,体会巴金“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的感受。

2、 学会用平实朴素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把自己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受写成文字,并进行交流。

三、 资源利用。

课外阅读巴金《海行杂记》中的其他文章,对巴金同时间的生活和思想活动会有更全面的了解。巴金像一本大书,读他的《海行杂记》就像读大书的序言。

四、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 教学设施。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你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吗?牛郎星织女星是天上银河系中的两颗大而亮的星星。在夏天的夜里,你依偎在妈妈的怀里听妈妈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时,它们在遥远的天宫中望着你笑呢。满天的繁星中,孕育了多少像牛郎织女那样幽美动人的故事,让人去遐想,让人去探索。

(二) 独立阅读课文。

1、能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半明半 摇摇欲

2、能解释下列词语。

纳凉 半明半昧 摇摇欲坠 霎眼 模糊 密密麻麻

3、交流搜集信息。

巴金,生于1904年,四川成都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巴金被鲁迅誉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他的成名作大都完成于30年代,主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新中国成立后,巴金曾任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职。巴金在六十余年的文学生涯中,创作和翻译了近八百万字的作品,为发展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合作研读课文。

理清思路结构。

全文按时间顺序一感情为线索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部分(2):回忆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3—4):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四)讨论探索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本文写了作者三个不同时期观星的不同感受,把自己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就像一幅美丽的星空图,而且这幅图是活动着的。试分析作者的奇巧构思,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

思路分析:第一段:从前观星,甜蜜温馨。

第二段:三年前观星,亲密投机。

第三段:如今观星,惬意依赖。

第四段:有一夜观星,欢喜梦幻

本文构思巧妙,层次分明,开篇点题,定下情感基调,接着分叙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星感受,最后以奇特想象收束全文,欣喜之中含着作者对理想的追求。

2)在反复诵读、仔细品味中,你体会到了本文的哪些艺术特色?

思路分析:第一:课文按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写了我由此而产生的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感受。

第二:由实到虚,虚实结合,是本文写作上的显著特点。作者描写的对象,一是眼前的景物,二是由眼前的景物而产生的联想和想象。如第3段,共十句话,前三句主要写海上每晚观看繁星的以为景,为后面写作者的感受作铺垫。从第四句开始,主要写我在舱面上仰望星空产生的种种奇妙的感受:星空越来越低,星星越来越近,它们正在对我友好地眨眼,同我小声地说话,于是,我回到了童年,成为一个孩子,睡在母亲的怀里,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作者的童心、童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三:课文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

比喻:“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比喻十分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拟人:“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将“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命笔含情,追求意境,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萌其情,产生无穷的遐想。

排比:“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依次从触觉、听觉和幻觉的角度描写了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种种美感,充分渲染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妙,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3)作者把星星、星空写的仿佛有生命似的,把这样可句子画出来,再想

想为什么中作者的心目中它们会变得有生命似的?

思路分析:作者热爱星空,热爱大自然,在他的心目中,繁星是母亲,是朋友,繁星象征着光明,在星空下,他感觉温馨、亲切、甜蜜、惬意,所以星星、星空会变得像有生命似的。

第二课时

(五)交流语言品味。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 语言品味。

1)“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一切”包含着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思路分析:“一切”包含着作者的欢喜与忧愁,表达了作者在仰望星空时所产生的甜蜜、温馨之感和依恋之情。

2)“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一个“看”字,一个“呢”字,有什么作用?

思路分析:一个“看”壹 ,呼唤读者,感情上与读者直接交流,更能引人注意。一个“呢”字,表示动作正在继续,显得更加生动。

2、片段品读。

品味文章第三段,任选一句作点赏析。

思路分析:课文第三段写在船上观看星星的情景。在这段里,作者从视觉角度去星星,写出自己对星星的感情,写出了星星的形态,接着从感觉上写星星,最后从幻觉上描写星星,文章妙笔生花,深情无限,星星如好友对我霎眼,对我说话。

(六)拓展视野。

1、 寻找自己的星座。

从星空图中看哪些星星已被科学家或其他名人占领(以科学家等人的名字命名的星星),还有哪些星星没有被命名,选一颗星以自己的名字去命名。

2、 收集古今名人描写星星的诗句。

3、 把你观察繁星的感受写下来,和巴金的文章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之处。

冰心诗四首

一、 教材解读。

冰心早期的小诗短小精悍,不追求韵律,在随意的挥写里蕴藏着朴素的哲理。课本所选的四首诗充分体现了这一艺术特色。四首诗清丽、淡员、自然、深沉,像格言,似警句,给人以启迪,以激励,但又不是抽象的说教,寓哲理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既有美感,又具理性。第一首《母亲》是歌颂“母爱“的名作。早期的冰心认为”母爱“是最崇高、无私的爱。在这首诗中,她热忱赞美了母爱,表达了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之情。诗句联想自然,读来委婉柔和。第二首《纸船》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想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感情真挚,笔调自然。第三首《成功的花》这首小诗以盛开的花、明艳的花比喻成功。人们要获得成功,就好似花朵由发芽到开放的一个过程,人们获得成功,不可能都一帆风顺,而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克服重重困难。一句话,成功源于奋斗和牺牲。第四首《嫩绿的芽儿》歌咏的是美好的青春、积极的人生。全诗讴歌了青春的健美和活力,赞美了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促人奋进,催人向上,给人以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富有积极意义。建议通过朗读、背诵、品味、感悟,透过鲜明的形象,去营造自己心中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哲理和感情。

二、目标预设。

1、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挚感情和深刻的哲理。

2、 学习这四首诗丰富的想象和凝练的语言。

3、 指导学生创造性地感悟诗歌,查找冰心的其他作品谈自己对冰心诗歌的初步认识。

三、资源利用。

课外不妨读一读泰戈尔的《飞鸟集》,与冰心的诗作些比较,看抒情方式有何异同。课本中“首都欣赏”也有泰戈尔的三首诗,也可对照体会。还可以找闻一多的小诗读一读,可大体了解早期白话诗的一些特点。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六、 教学设施。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她,一个和爱与同情、善良与纯洁紧密相连的世纪伟人;她,拥有70余年的创作生涯,在中国的作家中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文学史是也是罕见的;她,经历了苦难人生,但也保持了平静、豁达与美,一辈子冰清玉洁;她,受到世人的尊敬与爱戴,她的名字家喻户晓,她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她,就是中国的“文坛祖母”——冰心。让我们一起诵读她那晶莹清丽的小诗,感受她那“零星的闪光的思想”吧。

(二)独立研读课文。

1、 指名学生熟读这四首小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文义,读出感情。

2、 交流搜集信息。

(1)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自幼酷爱文学,接触过大量古典文学作品。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五四”时期,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19年发表《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触及社会和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1923年出版了诗集《繁星》《春水》等。1923—1926年留学美国。其间,发表了著名散文《寄小读者》29篇。回国后,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抗日战争时期,她在昆明、重庆等地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1946年赴日本,曾任东京大学教授。1951年回国,先后任《人们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冰心小说散文集》《冰心散文选》《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小橘灯》等。

(2) 巴金先生对冰心的评价——

我们喜欢冰心,跟着她爱星星,爱大海,我这个孤寂的孩子在她的作品里找到温暖,找到失去的母爱。

她并不关心自己,始终举目向前,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前途继续献出自己的心血。

她那些充满感情的文字,都是为了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都是为了我们大家熟悉的忠诚的、老实的人民。

她是那么坦率,又那么纯真!她是那么坚强,作为读者,我不曾上当受骗,作为朋友,我因这友谊而深感自豪。

冰心大姐的存在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她是一盏明灯,照亮我前面的道路。她比我更乐观。灯亮着,我放心地大步向前。灯亮着,我不会感到孤独。

(三)合作研读课文,理清文章主要内容。

1、 中心意思。

《母亲》:歌颂了母爱无边的力量、广大的神通。

《纸船》:这首诗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的一首深情的赞歌。

《成功的花》:不要只看到并惊羡于别人成功所得到的荣誉,而要了解在这成功的后面所蕴含的艰苦努力,要学习花的奋斗和牺牲精神,从它的成功中吸取成长的经验。

《嫩绿的芽》:诗人以植物的生长来比喻青年的的成长,劝勉青年人奋发努力,不断充实、提高、发展自己,甘为人类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和牺牲。

(四)讨论探索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 在《纸船》中,作者赋予“纸船”什么含义?你认为哪几句诗写得最精彩?为什么?

思路分析:诗人赋予纸船一特别的含义,它象征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感,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诗的第三节的第四句写得最精彩,它使诗的构思峰回路转、别出心裁。诗人出人意料的独特的想象,表达出了对母亲的一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深化了主旨,感人至深。

(2) 你能结合具体诗句谈谈自己对这四首诗的语言特点的认识吗?

思路分析:语言清丽、淡远、自然、深沉。像格言,似警句,饱含诗情画意,富有诗的意境、诗的情趣;格调自然柔和,如心中絮语,像穿涧山泉,似抒情小曲,令读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例如,作者抓住芽、花、果的色彩特征,用“嫩绿”“淡白”“深红”三词进行了形象地描绘。“芽儿”的“嫩绿”显示着健壮、旺盛和朝气。“花儿”的“淡白”蕴含着朴素、纯洁,不追求外表的华丽。“果儿”的“深红”象征着丰硕、甜蜜和美丽。

3)这四首小诗能唤起读者许多联想,为什么?它们有什么特点?

思路分析:这些小诗像格言,给人启迪和激励。这些小诗又不是抽象的说教,诗人把哲理寓于形象之中,是哲理与形象的结合,既有美感,又具有理性。

第二课时

(五)交流语言品味。

1、 语言品味。

1)“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能躲到你的怀里。”诗中的两个“躲”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思路分析:两个“躲”字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歌颂和赞美。

2)“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人头,/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这几句为什么写得很精彩?

思路分析:它使诗的构思峰回路转、别出心裁。诗人出人意料的独特的想象,表达出了对母亲的一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3)“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惊羡”能改成“羡慕”吗?句末为什么要用叹号?

思路分析:“惊羡”不能改用“羡慕”,因为“惊羡”多一层惊叹的意味,也更能衬托出成功之花的明艳。

一个叹号,抒写了她对人们只惊羡于别人成功所得的荣誉,却看不到在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劳动的慨叹,表露了对这种现象不敢苟同的鲜明态度。

2、 片段品读。

教师以《纸船》为例示范性地品读。然后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从文中再选一首小诗,讨论探究,写一点赏析性文字。

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

海浪滔滔,天风吹卷,油轮在颠簸中驶向陌生的国度。此去远涉重洋,相去万里,要隔多久才能回到母亲怀中?尽管船外是美丽壮观、浩瀚无边的太平洋,但孤独、惆怅的诗人,无心欣赏眼前的奇景,而是眼含热泪,在专心、执著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各个抛放在海里。尽管风高浪急,纸船被海浪大湿,沾在船头,但仍不灰心,每天不停地叠着,希望总会有一只能漂到日夜思念的母亲的身边。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这首诗却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尽思念的中介物——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诗歌第一、二节便写叠纸船、抛纸船:“我从不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者——留着”,表明诗人并非因这一次的出门远行才有此举动,而是对母亲的思念与深情由来已久;“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表明所船的数量之多,也表明对母亲的思念之深;诗人把纸船“从舟上抛下在海里”后,“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写出了精心叠成的纸船抛入大海后瞬间令人心碎的结果,它暗示读者,纸船漂到母亲身边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给人一种悲观绝望之感;但诗人仍“不灰心的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这要到的地方便是母亲那儿!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诗人的愿望能够实现吗?其实,这一问题已经并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射是诗人寄托思念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诗人才能排解心头的忧伤;只有这样,才能最充分地表达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第三节诗,诗人思念至极,展开想象:“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人头,/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纸船漂不到母亲身边,就进入母亲的梦中吧!“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点明题旨,感情达到最强烈的状态,令人怅然不已。这是全诗最为精彩的一笔。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想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五)拓展视野。

1、 推荐学生课后阅读《繁星》《春水》。要获取更多的信息,可登陆http://www.bingxin.org

2、 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当我们走进大自然时,只要你用心聆听,就会听到大自然在对我们轻声诉说着。你听到了什么?情充满感情或富有哲理地说。

例:嫩芽,发展你自己。

“诺曼底”号遇难记

一、 教材解读。

本文是一篇小说,写“诺曼底“号船长哈尔威在一次猝不及防的海滩关头,勇于决断,沉着指挥,忘我救人。在死亡面前,这个伟大的英雄形象感人至深,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小说场面描写真切悲壮,惊心动魄。人物刻画生动传神,有浮雕感。对于海滩之际的乘客、船员、船长,作者无暇作细部的细腻描写,而是抓住形体动作的显著特征作粗线条的勾勒和涂抹,人物的语言也极为简洁、干净,铿锵有里。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有助于说明情况,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本文的重难点是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及意义。建议抓主要人物形象,透过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与周围人物、事物的关系,来捕捉他的精神品质。

二、目标预设。

1、弄清文章的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

2、认识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勇敢沉着、忠于职守的崇高形象。

3、学习惊心动魄的海难场面描写和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

4、学会在记叙、描写中夹以点评的写法。

三、资源利用。

课外可以观看以雨果作品改编的电影电视片,如《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等,加深读雨果的了解。这样花时少,收益大。假期里,也可进而阅读雨果的作品。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设施。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灾难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也许你会惊惶失措,心迷意乱;也许你会沉着镇静,意识清醒。心迷意乱带来生命危险,意识清醒能设法自救,脱离危险;在一次海难发生的危急关头,有这么一位英雄的船长,他沉着镇静,临危不乱,勇于决断,沉着指挥,舍己救人,忠于职守,使灾难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他的崇高品质让人流泪,他的光辉形象使人振奋,他就是“诺曼底”号的船长哈尔威。让我们在此一边品赏法国大作家雨果给我们带来的精品食粮,一边从哈尔威身上汲取点什么吧!

(二)独立阅读课文。

1、 能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小心翼 你推我

2、 能解释下列词语。

小心翼翼 幽灵 湍急 猝然 酣睡 蓦地 肇祸

须臾 相提并论 纹丝不动

3、 交流搜集信息。

雨果(1802—1885),法国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他的思想发展经历了相当复杂的历程,但贯穿其创作始终的依然是人道主义,相信“人爱感化”、“善心战胜恶”,同情被压迫者,这在他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里都有所体现。除了小说创作外,他还创作有诗歌、散文、剧本等。雨果以其丰富而出色的创作成为世界文坛的第一流作家。

(三)合作研读课文。

1、 思路结构。

第一部分(1—5),雾海夜航。

第二部分(6—9),海难发生。

第三部分(10—46),舍己救人。

第四部分(47—50),赞扬英雄船长。

2、 能抓住情节,清晰流利地复述故事。

(四)讨论探索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仔细推敲作者在刻画英雄人物形象上所使用的方法,你认为哪些艺术手法值得借鉴?

思路分析:人物刻画生动传神,有浮雕感。对于海难之际的乘客、船员、船长,作者无暇作细部的细腻描写,而是抓住形体动作的显豁特征作粗线条的勾勒和涂抹。人物的语言也极为简洁、干净。铿锵作声,“黑暗中人们听到”的“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多处运用对比,增强了表达效果。如被“小心翼翼地驾驶”而“缓缓行驶”的“诺曼底”号,与翘起“阴森森”船头,“在一片浪花中飞驶过来”的“玛丽”就是一组对比,运用对比,有助于说明情况,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2)你觉得哈尔威船长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

思路分析:在大难临头之际,哈尔威船长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命安危,而是船上其他人员的生命安危,实际上船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在一片混乱之际,他敢于决断,使混乱立即变得有序,为抢救人员赢得了时间。当乘客获救后轮到船员时,他决定先救还是孩子的见习水手克莱芒,所有的人员安全获救后,只有船长陪着他心爱的轮船一起沉入了大海。船长临危不乱、沉着指挥、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英雄形象,感人至深,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第二课时

3)试分析这篇小说的情节结构。

思路分析:开端:雾夜航行,雾为伏笔。

发展:轮船被撞,灾难降临。

高潮:船长果敢,人员获救。

结局:船长殉职,形象感人。

4)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思路分析:在撞船灾难发生的过程中,作者在写景时主要抓住大海和雾来写。写大海如“夜色正浓”“茫茫大海”等,都给大海增加了黑暗、阴沉、可怕的色彩,预示着灾难的发生。而写雾,更是抓住特征,如“”薄雾弥漫“阴惨惨的薄雾”等都与可怕的灾难相一致,渲染了悲剧气氛,更衬托了哈尔威船长的伟大形象。

5)“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他真的把自己忘了吗?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思路分析:这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危急救人,心中只有他人,确实把自己忘了。二是已抱定与船共存亡的决心,只要能把他人全部救出来,自己就甘心与心爱的轮船一起葬身大海,意念清楚明确,并未忘记自己。两种理解,都无损于船长的英雄形象。沉船时他那样自若,那样庄严,表明他从一开始就做出了清醒、明确、坚定的抉择。

(五)交流语言品味。

1、 语言品味。

“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这里的环境描写表现了什么?“凝视”一词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心情?

思路分析:环境的阴暗,既是当时的情景,也是人们失去一位好船长的心情的写照。“凝视”有些深深的痛苦,但更多的是对英雄的崇敬和强烈的震撼。在人们的视觉中,一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另一方面一尊紧光闪闪的雕像升上天际。

2、片段品读。

阅读“震荡可怕极了”靠“须臾,海水把船尾也浸没了”,思考以下问题。

1)简要概述面对猝然而至的灾难,哈尔威船长采取了哪些措施?

思路分析:①确定并宣布救人的决心和救人方案;②了解情况确保没有其他险情并树立绝对权威,严肃纪律;③船员中先救出小水手克莱芒,然后才是其他船员。

2)这段文字中突出运用了语言描写。人物对话有着怎样的特点?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思路分析:对话极为简短、干净、铿锵有声。这样写既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又渲染了紧张气氛,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

3)选文第二段对突出人物形象起什么作用?

思路分析:强调了困难,把船长推上了无比重要而又无比艰难的地位,反衬出船长高超的组织指挥才能和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

(五)拓展视野。

1、 课后阅读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笑面人》等,想要全面了解雨果的信息,请查阅《外国文学家的故事》在的“雨果篇”。

2、 播放影片《紧急迫降》的片段,让学生了解飞机遇难时的情景,同本文作比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古代寓言二则

一、 教材解读。

这两则寓言篇幅都很短,但情节完整,叙事生动,寓意深刻,给人以启迪。这两则寓言的内容不同,一写郑人买履,一写楚人求剑,但两则寓言讽刺的都是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件、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阅读时首先要在顺畅读文的基础上落实字、词、句的意义,然后再深入领悟其中的哲理。重点是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掌握成语的用法,难点是了解有关古籍的常识和寓言的特点。建议对照注释,了解字、词、句的意思,用现代汉语讲解全文,中此基础上,分析寓言的内在意思,理解整体含义,通过背诵,巩固对这两则寓言寓意的认识。

二、目标预设。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弄清大义。

2、学习并理解这二则寓言蕴含的道理,掌握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3、掌握履、度、操、反、遂、宁、涉、遽、契、是、惑等词。理解“宁信度,无自信也。”“是吾剑之所从坠。”“不亦惑乎?”等文言句式。

三、资源利用。

课外阅读中国成语故事集,也可以查阅成语词典,专找“韩非子”和“吕氏春秋”中由寓言而来的成语读,这样既能比较同出一种著作的成语,又能比较不同著作里的成语,对丰富成语知识,大有好处。能找到《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可一并阅读。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设施。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两则寓言都是借用简单的人物故事,说明某种道理。读后令人得到良好的教义。让我们进入这简短的故事中去,去领悟其中的道理吧。

(二)检查预习。

1、能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其剑自舟中于水 遽契其舟 不亦 郑人买履 先自度其足

2、能利用工具书或对照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郑人买履》:履(鞋子) 度(量) 坐(座位) 至之(等到去)

操(拿) 吾忘持(尺码) 及(等到)

反(同“返”) 宁(宁可)

《刻舟求剑》:涉(渡) 坠(掉下去) 遽(急忙,立即)

契(同“锲”,刻) 吾剑之所从坠:(这里。 掉下去的地方。) 求(寻找) 若此(如此,像这样)

不亦惑乎(不也太糊涂了吗?)

3、交流搜集信息。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相传为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辑合百家学说而成,共26卷,成书于秦始皇8年。全书分八览、六论、十二纪,共160篇,保存了先秦各家的大量资料。吕不韦(?235),卫过濮阳人,战国末期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他由经商起家,后任秦相国,称为“仲父”,多次率军远征,取得重大胜利。后被免去相位,迁蜀途中自尽。

《韩非子》:共55篇,大部分是韩非本人的作品,文笔犀利,逻辑严密,善于用喻。韩非(约前280—233),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出身于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韩王不用,秦王见其书而恨年得与之同游。后死于狱中。

(三)整体感悟。

1、 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词句,弄清大意。

《郑人买履》译文:郑国有一个人想买一双鞋子,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量好的尺码放在座位上,待到他去集市时却忘记拿尺码。他已经得到(想要的)一双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了。”于是他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集市已经散了,于是他最终买不到鞋。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呢?(郑国人)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不要相信自己的脚。”

《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人坐船过江,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去了,他急忙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到靠岸停船以后,他从刻了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找剑。

船已经走动了,剑却不会跟着走,像这样找剑,不也太糊涂了

吗?

第二课时

2、 小组讨论,理清思路结构。

《郑人买履》:第一层,叙述郑人买履的经过和结果。

第二层,通过人物对话,更深刻地揭示出郑国人固执、迂腐的心理,增强了寓言的讽刺意味。

《刻舟求剑》:第一层,叙述楚人丢剑和找剑的过程。

第二层,以议论的方式结束全文,发人深省。

3、 揣摩寓言寓意。

请用“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的句式说说它们的寓意。

4、明确成语意义和用法。

郑人买履:这一成语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化。这篇寓言就是对顽固不化、不

知变法和反对变法的保守派的尖锐讽刺。

刻舟求剑:这一成语比喻只相信教条,不顾客观实际的愚蠢行为。这篇寓言就是

对那些呆板、不懂变通的人的讽刺。

(四)小组讨论探索问题。

1、两则寓言故事分别有什么寓意?在讽刺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思路分析:《郑人买履》是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刻舟求剑》是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

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

两则寓言都是讽刺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

2、“、持、取”这三个词的意义都于手有关,都可以用“拿”来解释,但在文中却不

可以换用,为什么?

3、“是吾剑之所从坠”“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两个句子分别属于什么句式?

4、文言知识归纳。

(1) 通假字。“置之其坐”归取之”

(2) 一词多义。

第一组:自(先度其足/其剑舟中坠于水)

第二组:度(先自其足/吾忘持

3)词类活用。

吾忘持——动词用作名词,量好的尺码。

(五)拓展视野。

补充阅读两则寓言,请说说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掩耳盗钟》: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智子疑邻》:宋有富人,无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有盗也。”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三首 泰戈尔诗三首

一、 教材解读。

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诗的五、六句历来为人称颂。日生残夜,春入旧年,表现了时间的紧迫。用字巧妙,炼句足见功力。作者把大自然中的时间交替,用生动的形象描绘出来,其中又蕴涵着一种深刻的哲理,给人以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力量。这首诗从整体上看,也是相当和谐、相当优美的。首句描绘江中行舟,从描绘的眼前的景物中,字里行间,已流露出一点乡愁,而在诗篇最后,则明确点出作者希望归雁捎书、问候家人的愿望。使人一点也不觉得突然。

2、《赤壁》:诗的前两句通过一件小小的前朝遗物引发议论,物件虽小,却非常恰当地点明强朝两军水上作战的历史事件。后两句议论,没有从正面来写,而是从反面着笔,设想“东风不与周郎便”的后果,那自然是国破家亡,但诗人不直说,而以“锁二乔”作结,写她们在吴国失败后命运。这一点是很别致的。因为大小二乔地位高贵,如果连她们也被劫掠,那么吴国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一形象化的诗句,以小见大,是这首诗在艺术上成功的主要因素。当然,在慨叹历史的同时,也曲折地反映出词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3、《浣溪沙》:这首词是苏轼游览清泉寺时,见溪水西流,有感而作。上阕写眼前之景:溪水边兰草初生,松林间沙路洁净,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鸣叫。自然的美景和生机令人心旷神怡。下阕即景生发议论:溪水尚可倒流,谁说人老不能焕发青春?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这首词体现出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4、《金色花》:这首诗选自泰戈尔著名的儿童散文诗集《新月集》,诗歌开篇扣题,以一个“假如”展开想象的翅膀,总领全篇。然后,诗人描绘了两幅图画。第一幅,母子逗乐图。诗人假想自己变成了一朵美丽的金色花,长在“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当妈妈呼喊时,“我”却不回答,却有意与妈妈逗乐,“暗暗地在那里匿笑”,“一声不响”,这是一幅怎样的母子情深图啊!接着,诗人描绘了一幅慈母生活图,展示母亲迷人的风采。诗人想象自己“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

,看母亲工作。这时诗人精选几个特写镜头:母亲沐浴后,长发披肩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的楚楚动人的芳容;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诗,酷爱学习的英姿;黄昏时拿灯到牛棚去辛苦劳作的倩影——极力渲染和歌颂了母亲美丽动人、外秀内美、朴实勤劳的形象和美德。最后,诗人用母子对话来结束全诗,更是别具匠心。整首诗作者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讴歌了孩子金子般的童心,表现了孩子天真烂漫的天性和顽皮无邪的童稚、童真、童趣。

5、《告别》:这首散文诗,从内容上看,是紧承上一首《金色花》的。从时间上来说,上首诗写到“黄昏”,这首诗从“黎明”开始。

黎明时,那孩子要与妈妈告别了。作者把孩子的依恋之情幻化成种种奇特而鲜明的形象。诗人又用儿童的心理,让那孩子变成“清风”,变成“涟漪”。变成“清风”是为了“抚摩”妈妈,变成“涟漪”是为了吻妈妈。大风之夜让妈妈听到那孩子的“微语”,闪电之夜让妈妈听到那孩子的“笑声”。妈妈入睡时,那孩子又从星空为妈妈唱催眠曲。在皎洁的夜晚,孩子又变成“月光”,躺在妈妈的胸上。这是孩童生活的诗化。那孩子又变成“梦儿”,让妈妈做甜美的梦。妈妈惊醒时,那孩子也变成“荧火”飞去。在祭神日,那孩子也变成“笛声”,整日价在妈妈心头震荡。妈妈感到自己的孩子无处不在,但也无处找到。这是因为“他现在是在我的瞳人里,他现在是在我的身体里,在我的 灵魂里”,孩子和妈妈的灵与肉是不可分割的。篇末点题,诗意升华为人生哲理。

这首诗是写离别时孩子对妈妈的眷恋之情。这种眷恋之情是用奇特美妙而深刻的手法和语言表达出来的。

6、《榕树》:这首诗中,榕树成了那孩子的朋友。诗人运用第二人称,生动描写了那孩子对一棵高大的榕树的沉思和幻想。

“站在池边的蓬头的榕树”中“池边”是写榕树生长的位置,为下文进一步对话埋下伏笔。“蓬头”是状榕树的形态。榕树,在文学作品中往往是故乡的象征。所以,诗人把榕树想象成孩子的朋友,便于抒发思乡怀母的感情。“就像那在你的枝上筑巢又离开了你的鸟儿似的孩子”,诗人在这里把那孩子比作小鸟,以引起“榕树”的回忆。

“地下的纠缠的树根”本是看不见的,但从儿童的眼光开看,它是看得见的。“树根”在这里语带双关,含有“寻根不忘祖”的意思。

接着描写了三个日常生活画面:妇人汲水,日光跳舞,鸭子游来游去。这些生活画面都能勾起“榕树”对那孩子的回忆。

最后,诗人把那孩子想象成“风”“影子”“鸟儿”“鸭”与榕树须臾不离。

榕树是故乡的化身,是妈妈的化身。那孩子面对榕树的沉思与幻想,是思念故乡、思念妈妈的表现。诗中对榕树的描写,则使我们联想到妈妈的性格和形象。

二、教学建议。

1、 诵读古今优秀诗文,可以陶冶情操,培养语感,增多积累,所以建议以朗读为主要的方法,这样便于学生理解。

2、 可以按照“诵读全文——整体感知——重点品析”的步骤实施教学过程。

写作

有感而发

一、 教材解读。

面对一道道作文题,有的同学常常咬笔头,皱眉头,感到无从下手。其实,文章是作者心灵的颤动,激情的流露,写作文要有感而发。

1、什么叫有感而发?

我们之所以写文章,是因为心中有了感受,需要把这种感受写出来与人交流;写文章不是为写而写,不是无病呻吟;有干而发是写作的根本原则。

2、为什么有感很重要?

有了干,才有写作的愿望,才有写作的激情,也才有写作的丰富材料。

3、感从哪里来?

当然从生活中来。但它也不会自动进入我们的心中,必须要我们睁大眼睛去关注生活,敞开胸怀去拥抱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这样才能获得丰富的写作材料。

二、 目标预设。

1、 生活中一定有许多让你感动的事,学会采用适当的表现方法,描写它的经过、情节及前因后果,记下你真实的感受与别人分享,做到“言为心声”。

2、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关注生活,获得丰富的写作材料。

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 教学实施。

(一)思路拓展。

1、写作此题,要注意以下问题:跨进中学大门,每位同学肯定会有许多感受,这些感受来自各个方面,有的来自于新环境,有的来自于新老师、新年同学,有的来自于新开设的课程,有的来自于与小学不同的管理方法与教学方法……这些感受虽很新鲜,但也很零碎。对这些感受,怎样取舍,抓住最主要、最深刻的来写呢?怎样有机、洋序地组织起来呢?动笔之前,应认真选材,好好构思。不能把文章写得支离破碎,或者是浮光掠影地搜罗一些材料,加以堆砌。要确立明确的中心,要有一条便于组织写作材料、便于行文的线索。

2、 篇作文的要求明确:要写爸爸或妈妈过生日的那天,自己的所思、所为。

思什么,做什么,是不言而喻的,写作本文,最大的难处在于如何写出新意。这需要在写作前好好动动脑筋。当然也不能为了求新,故意编造离奇的故事,写得好要能做到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3、 知的格式,必须交代清楚与会的对象、时间、地点等要素。

4、 “课外练笔”本名称可丰富多彩,如有个性和创意则更佳;所引格言应针对自身特点;提倡学生说心里话,养成练笔习惯。

(二)方法技巧。

1、 讲一个完整的故事,故事的叙述要有曲折,有悬念。

2、 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可适当运用议论或抒情。

3、 运用动作、语言、外貌、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个性。

(三)例文点评。

瞬间

江苏如东中学高三(1 王蒙

“一个瘦弱的女孩拎着一只水瓶艰难地爬着楼,一步一步;一束蜡黄的阳光落在她身上,后面的影子拖得很长……”这似乎是一幅没有生命力的画,但我却从中获得了生命的启示。

那一年,我的手被车撞断了,进了医院。面对严肃的穿着白大褂的医生,看着他们拿来的木板、绷带,忍受着胳臂的疼痛,脑子里乱成一团:学习这么紧张,落下这么多功课怎么办?手不能动,日常生活怎么办?这些困难我如何面对,我应付得了吗?……一串串疑问成了一个个心结。

我走进病房,与我铺位相对的是一个清秀的女孩。这个女孩明天就要动手术,手术后,她的左手将离她而去。她冲我笑了笑,我也和她打了声招呼,我转向她的目光中有些同情的意味。

下午,我又去拍片子,看看骨头是否接正了。时值傍晚,我走到楼梯口,头一抬看到了这普通的一幕,但也是我终身难忘的一幕,时间就在这一瞬间定格:“我同病房的那个女孩拎着一只水瓶,用的是左手。她右手正扶着楼梯艰难地往上爬,一步一步。夕阳从对面窗子射过来,蜡黄色的阳光,衬得她格外瘦弱了,后面的影子更长更瘦。”我的心颤抖了一下,这是她的最后一次了,最后一次用她的左手打水了。明天……明天怎样我不敢想了,但是她要去面对,她现在也正在面对。她肯定是热爱生命的,她想再体验一下有左手的感觉;她肯定是坚强的,她没有唉声叹气,没有怨天尤人,只是默默地与命运抗争;她肯定是值得我感动、值得我尊敬的。我的心结全解开了,我为什么不像她那样生活呢?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很多客观现实,但我们一定要正视那些困难,正视生命女神的眼睛,就像有人所说的:你不能改变命运的长度,但年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我一定能克服现在的困难,我也可以在以后的路下走得更好。女孩的手很漂亮,细细长长。我觉得她手中拎的不是水瓶,她握住了生命。

那个瞬间成了我生命中最美、最清晰的一道风景。确实,有时候瞬间可以成为永恒,平凡也利益成为伟大,有时候你抓住了瞬间、抓住了平凡,也就可以使生命更坚强、更美好、更灿烂。

点评:作者断“手”住院接骨,铺位相对的一个女孩,“”明天

将做截肢手术,截去左“手”,傍晚在楼梯口见到她,左手拎着一只水瓶正艰难地上楼。在这瞬间,“我”深受感动和鼓舞,盛赞她热爱生命,坚强,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行文流畅,叙述、描写和议论能兼顾,笔端有感情,立意甚好。

“瞬间”可以很长,够你写的,为了写好瞬间,叙述和描写女孩病情,还应该再细致一点。

(四)学生作文。

(五)根据要求,修改自己的作文。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我爱文学》

一、 教材解读。

本次综合活动,旨在使学生在阅读感受本单元四篇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整体上了解文学、认识文学,从而喜爱文学,并逐渐学会阅读、欣赏文学。

二、目标预设。

本次活动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查找、阅读、交流、编写、合作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主动探求习惯和互助合作精神。

三、资源利用。

1、 教材开发。

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选择文学书刊,广泛阅读。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

2、 相关材料。

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学生的作品,再现文学作品的画面,让学生有更感性的认识,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3、 学生经验。

我们同学还记得吗?童年时,听幼儿园老师讲过有趣的龟兔赛跑的故事;在小学的课堂上,欣赏过老师动情朗诵的优美的诗歌散文;在课堂之外,曾被一部部情节曲折的小说所吸引……中外文学作品中的许多篇章、许多人物伴随着你的成长,为了表达对文学的热爱之情,我们开展了这次语文实际活动,同学们一定有许多的话要说。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实施。

(一)课前准备。

1、 全班同学在一周内读两本书,建议一本是冰心的《繁星 春水》,另一本自选,并要求写一篇读后感。

2、 分小组编写手抄报,自己设计报名和各种栏目,篇幅要短小,感情要真挚。

3、 从过去阅读过的作品中挑选最精彩的一篇,编写成课本剧,并进行排演。

(二)交流读书感受。

1、 老师示范。从小,我就喜欢看书,特别爱看文学作品。《水浒》中的一百零八将被描写得鲜明生动,个性突出,令我手释卷,回味无穷;雨果笔下的《巴黎圣母院》教会了我怎样看待美与丑;《上下五千年》告诉了我华夏民族漫长的文明历史;冰心的《小橘灯》给我们展示了一充满母爱、童真的世界。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好似丝丝清泉流入我心中,陶冶了我的情操,提高了我的修养,净化了我的心灵。

2、 学生交流读书感受。

利用多媒体显示古今中外一些文学家的画像或其作品的片段,或让学生就已经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展示文学手抄报。

把“写读后感”“文学创作活动”和编辑“小小文学手抄报”有机结合,让学生的作品发表在手抄报上发表、展示,并让学生介绍、交流自己设计的栏目和创作、编辑的体会,让学生自己朗诵自己的作品,让学生真正进入文学的殿堂。

(四)表演课本剧。

不仅要求学生编写课本剧,而且让学生表演自己编写的剧本。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自己去体验人物、体验角色,让学生对课文人物有更深的体会,这是老事物的讲解无法达到的深度。

(五)小组、班级评价。

1、小组评价。

每人在各自的小组内发言交流。交流前师生商定评价标准,如发言是否切合主题,内容与原作品是否一致,语言是否通顺流畅,表达是否流利清晰。然后,每组推选2名代表在班级交流。

2、班级评价。

在老师的指导下,成立一个活动评委会,根据以上标准进行评判,最后作出小结,宣布本次活动结束。

亲近文学

引领学生走进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

一、 导入。

当人类跨入21世纪的时候,人们敏锐地感觉到新时代的气息。正如铁器和蒸汽机那样,计算机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性工具,而互联网则是这个时代的平台,因而人们称这个时代为信息化社会。这个时代更多的是依靠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发展、分配和应用来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人们又称这个时代为知识经济时代。面临着悄然到来的新的时代,作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教育,理应思考和调整自己的培养目标,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新课标的颁布,实验教材的出台,便是语文教育面对着信息化、全球化、个性化的时代,作出的思考和应答。指导课改的是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课程观。这些新的理念主要有终身教育的思想、大众教育的思想、学习化社会的思想、主体教育的观点、建构主义的理论、多元智能的理论、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等等,有些理念已为大家所熟知,而怎样把这些先进的理念转化为语文教育行为,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我们最起码应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 语文教育怎样弘扬人文精神,促进人的各方面和谐发展?

2、 怎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 怎样尊重学生的自我认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经验?

4、 怎样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提倡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

5、 怎样开发、建设、利用校园与社会的语文课程资源,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

6、 怎样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方式?

洪宗礼老师曾经用“舟已行矣”来形容语文必须与时俱进,的确,语文教育决不

能刻舟求剑,必须面对新的时代,必须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当前,我们最紧要的任务是做好三件事。

二、 教材结构及特点。

实验教材在编写上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目标,在内容上,注意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人类先进文化的融合,注重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结构上,围绕“单元主题”不啊读写听说、综合活动和专题加以优化整合,形成一个时空开阔的跨学科语文综合实际系统。以第一单元为例,教材呈现出来的主要特点是:

1、 助度读系统推陈出新。

第一单元以“亲近文学”作为本单元的主题,单元前已饱含感情的提示语代替了教学目标,读来耳目一新:“……”。这段诗一般 的语言既概括了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又指明了学习的重点。娓娓道来,亲切随和,与学生平等交流,增强了可读性,避免了成人化。课文不再分精读、略读,而是让教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自己安排精读和略读的篇目和比例。课文前去掉了“阅读重点”“预习提示”,文中删除了“读中提示”等栏目。这样做,其用意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上,尽量不提供结论性的东西,这给学生的学甚至教师的教都留有空间,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钻研教材,探究问题,发表独立见解,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和创造个性,促进生动活泼教学局面的形成。

2、作业系统焕然一新。

(1) 灵活性。

传统教材的“练习“偏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操作,不太重视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而实验教材注意引导学生在认真阅读、深入领悟的基础上探究问题的答案。即使有一些内容要求记忆,设计得也很巧妙。如第一课的第一题,要求学生结合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感受,“说说自己心中的文学是什么”。面对此题,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接触文学的经历,运用各具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出不同体会和独到见解。这比单纯记忆文学的定义,分析文学的抽象道理,价值要高得多。

(2) 拓展性。

练习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实验教材注意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拓宽语文教育的内容、形式与学习渠道。这类“探究 练习”亮点很多,而且因文生异。如《繁星》第二题要求学生“找一本介绍星星的最新信息的科技杂志读一读,约几个好朋友,晚上去观察星星,谈谈你的体会”。这个题目能够把学生的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习的乐趣。而且这类题目不强调答案的惟一性,只要学生去做了,都会有内容可说。这类题目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

(3) 情境性。

大家知道,语言不可能独立于人类的社会生活而存在。学生在活生生的具体情境下,更容易理解和运用语言,教材也设计了一些情境性练习,力求改变以往比较单一的作业形式。这些题大都跟课文的内容相关,跟生活联系紧密。常常通过简洁的几句话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表达、协调等能力。

3、结合实践饶有创义。

结合实践活动是实验教材落实新课标的又一创新。其着眼点在于变单纯继承性学习为自主创造性学习,变被动机械训练为主动求知,变封闭为开放,变教师单向传授为师生之间交流、互动。如本单元“我爱文学”活动,容量很大。有阅读实践,有文学小创作,还有班级交流以及分小组编写手抄报等。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快速读写能力;选择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等等。这样,读、写、说、思、做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丰富了作业形式,而且使学生的思维更敏捷、更流畅。从现代教育理论来说,从小培养学生与他人相处,学会与他人合作,懂得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重要,也正是当代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是新一代人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的品质。

这些特点是以往的任何语文教材都难以企及的。

三、 1单元教材解读。

学习本单元所要达到的目标:1、欣赏名家优美诗文,萌发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2、感受文学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体会其反复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3、品味和积累优美的语言;4、懂得写作文要有感而发,主动观察并感受生活的变化;5、投身于“我爱文学”的主题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亲近文学,热爱文学,尝试表达,学会合作。

四、改变观念走进课堂。

实验教材是一本从形式到观念都体现了课改精神和理念的新教材。面对新教材,我们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的心灵在语文课上放飞,让每一个学生走进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

首先,转变教育观念,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就要改变教师唱主角的局面,让学生有读书权、思考权以及发言权。过去,老师们总是担心讲不深,讲不透,喜欢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实际上学生不是在学课文,而是在学老师对课文的体会。但许多老师的教学又是完全按照教参的分析进行,这就造成教学中的千人一面、千声一腔,使丰富的语文教育走进封闭僵化的死胡同。新教材的出现正是打破了这种费时低效的局面。

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这种学习的权利还包括想象权。可是,多年的教学陋习,积重难返,学生一有越雷池半步的思想,就被老师无情地扼杀了。以前报上有过这样的一个例子——一位小学生用“想”造了一个句子:“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这是多么奇妙的想象啊!结果老师说他胡说八道。我们姑且不去议论花开的声音能否听到,但这位小学生至少给科学家提出了一个课题——花开有声音吗?如果能解开这个谜团,也许新兴学科就会诞生了。所以,学习贵在创新,创新就需要大胆的想象,要鼓励、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探索更为广阔的领域。

其次,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具有开放性和民主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如果语文教师把酷爱语文的火花移植到学生的心里,把酷爱思考的习惯传播到学生身上,教学现状就会大为改观,学生会生龙活虎,兴味盎然。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教师只有具备了民主精神,才能善待质疑问难,学生只有具有了描写精神,才能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新教材选文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发扬民主精神提供了蜾蠃的空间。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见解也越来越丰富,老师要在课堂上搞一演堂,恐怕也行不通了。

语文有别于其他学科,是因为语文教学的生命在于灵动,语文教学的魅力在于清纯,语文教学的品味在于浪漫,语文教学的力量在于超越。请我们的同行们,为了那种“灵动”、那种“魅力”、那种“品味”、那份“力量”,走进书的世界,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融进时代的潮流,一起去开拓、去创新,引领学生走进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让我们的学生喜爱语文,钟情语文,忘情语文,终身享用语文。

对爸爸的印象,从记事的时候,就有了,他留给我的印象就是沉默少言的,但是脸上却始终有微笑,不管家里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有爸爸在,一切都能够雨过天晴的,小时候,家里很穷,可是作为孩子的我们(我和哥哥),却很幸福。爸爸从来不会因为缺钱,而让我们感觉得些许的拮据和紧张,哪怕的低三下气的问人借钱,爸爸都会按时给我们交了学费,从来都不会给我们兄妹俩拖欠学费。爸爸闲下来的时候,就会给我和哥哥讲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很苦很累,还经历过自然灾害,穷的时候,连饭都吃不饱。在我的印象里,最深的一件事情就是过年的时候,不管这一年钱赚的多还是少,爸爸总会让妈妈带着我和哥哥去买新衣服,当然了,妈妈也必须买新的,唯有爸爸,他是家里面唯一一个可以穿旧衣服过新年的人,这就是我关于爸爸的儿时的印象,他爱家人,从来不肯委屈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成长岁月里的爸爸在我们渐渐成长的的岁月里,作为孩子,我们都有了自己的认知和想法,青春期的叛逆,我们也给爸爸惹了不少祸,但是,不管我们闯的祸有多大,最后都是爸爸出面,来摆平解决一切。在这个渐渐懂事的过程中,爸爸扮演着一位良师的角色,事情过后,爸爸也会趁机好好的教育我们,让我们懂得,我们做的是对的,值得鼓励的,还是不对的,今后需要去改正的。爸爸在社会上经历的多了,懂得的道理也比我们多很多。我们是在跌跌撞撞的认知中去探索这个社会,而爸爸就是这条探索道路的指明灯!在我们长大的青春光阴里,我们在爸爸身上看到了责任、懂得了承担的重要性!爸爸,在我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他让我们(大哥和我)拥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教会了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去更好的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渐渐上了年纪的爸爸:我只想用“渐渐上了年纪”来形容现在的爸爸,不想要用已经“老去”来形容爸爸。没错,岁月是真的很无情的,不知不觉间,爸爸的眼角多了些许的皱纹,额头的皱纹也不自觉的来向他报到了,爸爸再伟大,也终究抵不过岁月的蹉跎。两角鬓白的爸爸,让我们看着多了很多的心疼,一向雷厉风行、无所不能的爸爸,渐渐地,变得老了,特别是当我们都成家以后,爸爸也算是把他一生最重要的任务也都完成了,上了年纪的爸爸,更多的心思,留在了妈妈的身上,一路走来,是妈妈的陪伴和默默的奉献,才让爸爸能够在外工作的时候,毫无杂念!妈妈,就是爸爸最为坚强的后盾,而我们,是爸爸努力奋斗的最大动力,如今,爸爸渐渐地老了,作为儿女,我们无法让时光倒流,能做的就是多陪伴他们,让他们的晚年生活能够幸福!爸爸的一生,都在付出,为了家和家人而付出,如今的我们,都已经成家,更加体会到了为人父母的心酸苦楚,我们能做的就是常回家看看!让父母不感到孤独! 我们都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我们跟母亲之间的关系,血浓于水,彼此间的那种爱,是神圣而又不可侵犯的,是妈妈给了我们生命,也是妈妈无怨无悔的把我们抚养成人,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不管是好还是不好,妈妈都一味的去包容,去引领着我们我和妈妈的温情小生活,母爱,总是那么的伟大!都说慈母多败儿,其实啊,母亲在我们的生活着,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没有母亲的无私奉献,又怎会有我们的今天呢?更多的时候,是我们忽略了母亲的重要性,甚至是把母亲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变成了理所当然!其实啊,也是因为我们从出生的时候,就拥有了母亲的爱,也就变得不那么的珍惜了!我觉得,我们生活在这个世上,更要好好地对待我们的母亲,在我的记忆深处,母亲总是很慈祥的,她也有属于她自己的小忧愁,但是,却从来都不会让我们知道,不管生活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或者坎坷,她总是自己一个人想办法面对和解决!以至于曾经的我一直觉得母亲是万能的,没有什么困难事情是母亲不能解决的!儿时记忆中,最深刻的一件事情就是那年的的大冬天,下了很厚很厚的雪,我跟哥哥上学的地方是需要骑着自行车去的,妈妈早早的叫醒了我和哥哥,并且告诉我们下大雪了,路上滑,要早点出发,路上慢一点走,当我们吃了早饭准备出发的时候,妈妈也跟着一起出发了。大冬天的,天黑黑的,母亲拿着手电筒,给我和哥哥照明,因为下了雪,有的路段不好走,我们就推着自行车,一路上有说有笑的,时不时的哥哥还会调皮一下,就这样,母亲拿着照明灯,一路护送我和哥哥到了学校,现在回想起来曾经的岁月,满满的回忆,满满的温暖!不知不觉间,我们就都长大了,哥哥也成家了,有自己的孩子,妈妈看着我们生活幸福,她也就是开心满足了,可是,岁月却是那么的无情,不知不觉间,妈妈的眼角就多了些许的皱纹,她在岁月的淘洗中,渐渐地老去了!她没有多么伟大的理想,唯一的希望,就是我们都能够生活的健康,平安,快乐,幸福!母亲,从来都不曾奢望我们能够有多么大的丰功伟绩,最大的心愿就是我们平安快乐,她的一生心血,都在我们这些孩子身上,而对于她自己,似乎总是少了很多的关心,作为儿女,长大后的忙碌,确实忽略了对母亲的爱,当我们真正的意识到母亲老去的时候,岁月一晃已经过去了几十年!母爱,虽然平凡,但是却很伟大,我跟妈妈的温情小生活,那些记忆中的点滴,一直萦绕在脑海中,让我感受到幸福,感受到温暖!爱你,亲爱的妈妈,愿你生活幸福,健康平安!其实也就是平凡的一年,和往常相比较,也没有太多的区别,唯一的不同就是自己就业了,不再是学生了,也不再是那个向父母伸手就要钱的小姑娘了!步入社会的自己,很开心,同时也很紧张,毕竟社会才是一个真正的大染缸,才能让一个人真正的成长和坚强!父母的爱,平凡中渗透着伟大,这一年,感恩父母!在初入社会的这一年里,是要感恩很多的朋友同事领导,但是,我最想要感恩的两个人,其实就是我的爸爸妈妈!也许,你会觉得很奇怪,步入社会,经历的很多人或事,不应该都是单位或者工作吗?怎么会是要感恩父母呢?没错,我最最想要感恩的就是我们爸爸和妈妈!为什么呢?且听我慢慢道来!每一年的母亲节和父亲节,都只有一天,我想先和大家分享一下父亲节发生的小故事,虽然很平凡,很普通,但是我的心确实五味杂陈暖暖的!这一年的自己,已经参加了工作,也有了自己的收入,虽然工资不是很高,但事多多少少还是有些结余的,父亲节到了,那天早上一醒来,我就给父亲微信上发了红包,金额不多,也就只有100元的红包,这一天,我一直在等待着父亲领红包!可是,等啊等啊等啊,眼看着24小时就要过去了,可是父亲还是没有领取红包,难道是忙碌着,一直没有看到吗?或者是信息太多,被挤下去了,于是,我就告诉了妈妈,让妈妈去提醒父亲,记得领取父亲节的红包。当我和妈妈说了以后,妈妈却告诉我说:你爸爸说了,他还能赚下钱,不差钱,他没有理由领取你的钱,你在外工作也不容易,留着让你自己花了,!听了妈妈的话,我的心,那一刻的感觉,真的时候无法形容的,于是,我就告诉妈妈,说也就只有100块,不多,我也不缺这100,多少一点心意,就领取了吧,我再三提醒让领取,可是,最后的结果是,红包退还了回来,这就是父亲,他不过是一个平凡的农民,对于孩子给予的,他却觉得孩子出门在外不容易,不愿意花孩子的钱!事情虽然很小,但是,却真的触动了我的心,也激发了我更要好好的工作,努力赚钱,以后给予父母更好的生活!记得还有一次是我小学的朋友要结婚了,因为处的不是很好,很一般,礼钱也就200元,当天我也没回去,于是,就让妈妈去上礼了!不过,我前一天就给妈妈发了红包,可是妈妈愣是没有领取,非说是要给就等你回来了的吧,其实啊,我知道,妈妈的意思就是要让我常回家看看!爸爸和妈妈都在用他们的觉得对的方式,爱着自己的孩子,在他们的眼中,孩子永远是长不大的。平凡的小事情,渗透着浓浓的爱意,或许,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很多向我父母一样的家长,他们不愿索取孩子们的金钱,只愿孩子们能够健借此机会,也借此平台,感恩亲爱的爸妈,希望爸爸妈妈身体健康,幸福快乐!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细雨10020049192331高品质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