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黑色影片:法国影评家尼诺·法兰克在1946年因受黑色小说一词的启发而创造出来的用语。主要指好莱坞在40年代和50年代初期拍摄的以城市中的昏暗街巷为背景、反映犯罪和堕落的影片。黑色影片不是一种独立的影片类型。它是同许多传统的影片类型,如强盗片、西部片、喜剧片等交织在一起的。虽然它的题材是以犯罪活动为主,但并非所有的犯罪题材的影片都可以归为黑色影片。它具有以下特征:1.黑夜的场面特别多,无论是内景或外景,总给人以阴森可怖、前途莫测的危机感;2.采用德国表现主义的摄影风格,以古怪的深影和阴沉的影调来造成一个梦魇世界的幻觉;3.主人公往往是道德上具有双重人格,对周围世界充满敌意,失望孤独,最后在死亡中找到归宿的叛逆人物;4.惯常采用倒叙法或第一人称叙述法作为描写心理的手段。因此,黑色影片可以说是美国的暴力题材、德国表现主义的摄影风格和法国存在主义思想的结合体。

黑色影片在40年代进入兴旺时期,50年代中期,观众渐少,好莱坞转向新的风格、题材和技术,黑色影片便逐渐消失。代表作品有:约翰·休斯顿的《马耳他之鹰》(1941比利·怀尔德的《火车谋杀案》(1943、霍华德·霍克斯的《沉睡》(1946、戴·加涅特的《荡妇怨》(1946奥逊·威尔斯的《陌生人》(1946《上海来的女人》(1948奥托·普莱明格的《劳拉》(1944《沦落天使》(1946和《人行道终点处》(1950、罗伯特·西奥德马克的《鬼夫人》(1944《杀人者》(1946和《城市的哭声》(1948等。

黑色影片有时也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某些调子低沉、逃避现实的法国影片,这些影片的创作者不愿迎合维希政府的政治要求,故意避免接触现实生活。此外,战后一代的法国导演曾一度对好莱坞的黑色影片发生强烈兴趣,例如让-比埃尔·梅尔维尔在60年代力图恢复黑色影片的艺术声誉,拍摄了一系列具有黑色影片基本特征的影片,如《痛苦》(1962《第二次呼吸》(1966和《日本武士》(1967等。

巴西新电影:20世纪60年代初在巴西兴起的独立制片运动。以格劳贝尔·罗沙和内尔松·雷拉·多斯·桑托斯为代表的一批年轻人,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的影响,提出了“思想在胸,摄影机在手”的口号。他们主张电影民族化。目标是清除以好莱坞电影为主的外国电影的影响,提倡能吸收民族文化,反映社会问题,讲求审美风格的巴西电影。他们努力与商业性影院、电影俱乐部和工会建立联系,开辟自己的发行渠道。新电影的许多重要作品,如多斯·桑托斯的《干涸的生命》(1963罗沙的《太阳国里的上帝和魔鬼》(1964等,都在国际上获得成功。1964年军事政变以后,他们对局势感到愤懑失望,从主张社会改革转向激进的批评,因而招致政治上的压力;加之在发行上难以同美国控制的传统发行网相竞争,新电影运动陷入愈来愈严重的困境。从1969年起,罗沙等一些导演不得不离开巴西,新电影运动遂告终止。该运动在为巴西电影争取观众,提高电影技术水平和丰富巴西电影的风格样式方面,为后来巴西电影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此外,巴西新电影对拉美许多国家的电影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自由电影:英国国家资料影院于19561959年放映的六套实验性影片的总称。同时又是以这一系列实验性影片为代表作的一次电影运动的名称。1956年开始,英国电影学会的实验基金会和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共同资助一批有志于“复兴英国电影艺术”的青年拍摄了一批短片,并陆续在英国国家资料影院公映。在上映影片的同时,这些青年导演联合发表了一些声明,宣布他们的创作目的是向社会上和电影界内部的保守观念挑战。他们强调艺术家的社
桎梏,取得创作自由。

在自由电影的名义下拍摄的影片都是以表现真人真事为内容的,但是这些影片的创作者们忌讳用纪录性一词来描写他们的影片,因为他们认为,由于英国纪录电影运动曾倡导用纪录电影来为政府机构或社会团体的利益服务,纪录性一词已含有粉饰和美化现实的涵义。这一运动的倡导人林赛·安德逊甚至宣称,纪录手法将妨碍电影杰作的产生。这些青年导演虽然对电影制片业持敌视态度,但并不反对同职业电影工作者进行合作。像瓦尔特·拉萨里和约翰·弗莱彻等著名电影摄影师都曾为他们拍摄影片。自由电影运动同当时出现在英国文学界和戏剧界的反对保守观念的潮流也有密切联系,例如以反保守著称的剧作家约翰·奥斯本就同自由电影运动的主要人物在影片制作上有过密切合作。

自由电影运动于1959年宣告终结。是年3月,安德逊、卡莱尔·赖兹、拉萨里和弗莱彻等联名发表一项声明,宣布“自由电影已经死亡”。导致这一运动迅速夭折的原因是经济上难以维持。

在这一运动存在的几年里,拍出过如下一些足以反映它的艺术主张的影片:托尼·理查逊和赖兹联合导演的《妈妈不答应》(1955,安德逊的《每天,除了圣诞节》(1957和赖兹的《我们是兰倍斯区的小伙子》(1959等。

自由电影运动结束后,安德逊、赖兹和理查逊等人陆续进入了英国商业电影制片机构,成为拍摄故事片的著名导演。他们在运动结束后以及60年代初拍摄的一些影片,如理查逊的《愤怒的回顾》(1959《蜜的滋味》(1961和《长跑者的孤独》(1962,赖兹的《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早晨》(1960,安德逊的《如此体育生活》(1963等,由于在内容上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自由电影运动的反叛精神,通常也被视为这一运动的产物。

新德国电影: 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在联邦德国的一次旨在振兴德国电影的运动。联邦德国的电影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上发展起来的。到5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的腾飞,电影文化也出现了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影片产量和票房收入都曾达到创纪录数字,但几乎全是娱乐片或从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内容回避历史、逃避现实,艺术贫乏单调。到50年代60年代初,西德电影便陷入了严重危机,甚至到了连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都评不出、国际电影节也没有资格参加的地步。于是在英国“自由电影”和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影响下,便产生了新德国电影运动。

新德国电影运动发源于1962年的奥伯豪森第八届西德短片电影节。当时有26位青年电影导演、编剧和演员联名发表了一篇“奥伯豪森宣言”,宣称要“与传统电影决裂,要运用新的电影语言”并“从陈规陋习、商业伙伴和某些利益集团的羁绊中解脱出来”,以创立新的德国电影。他们表示“准备同舟共济,一起承担经济风险”,断言“德国电影的未来在于运用国际性的电影语言”。在宣言上签名的这批青年人都只拍摄过短片,绝大多数在国内外不为人知,其中只有亚历山大·克鲁格以见习导演身份参与过著名导演弗里茨·朗格《印度陵墓》一片的拍摄工作。他是这个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

运动宣告开始后的头三年,由于缺乏资金,只拍出一部影片而且成绩平平。1965年,克鲁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