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节气的故事

惊蛰节气的故事【篇一:二十四节气的故事】二十四节气的故事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从二十四节气的字面含义来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4日、55日、87日和117日前后。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21日和1222日。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20日和923日左右。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18日前后为雨水。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5日左右为惊蛰。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5为清明。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20日前后为谷雨。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21这天为小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5日左右为芒种。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7日、723日和823日左右。――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97日前后是白露。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8日。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23日。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22日,大雪则127日左右。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为什么是24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24节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令。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办法而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二十四节气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24节气由来。名称和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二十四节气与季节、温度、降水及物候有密切的联系,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季节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是表示最热、最冷的出现时期;白露、寒露、霜降表示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现象;也反映气温下降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情况和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是反应物侯特征和农作物生长情况。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劳动人民独有的伟大科技成果,在我国广大农村开展农事活动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一般更适用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春是蠢动,天气逐渐回暖,广阔大地将呈现一片万掏复苏的景象,这一天春季开始。雨水:表示气候逐渐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渐增多。惊蛰:春雷响动,惊动万物,蛰伏地下冬眠的动物开始出土活动。春分:分就是半,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叫春分,这一天昼夜相等。清明:清洁明净的意思。气候温暖,草木开始萌发繁茂。谷雨:雨生百谷的意思。这一天起雨量增多,对谷物生长有利。
《惊蛰节气的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