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领航]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试题 1-1-4 王安石变法 人民版

"【高考领航】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试题 1-1-4 王安石变法 人民版 "

1(河南省濮阳市2011届高三二模,4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关于青苗法,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认为)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宋会要辑稿·食货》

材料二 (司马光曰)今言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官员)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耳。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数散(贷出)为功,一切抑配(即强制百姓向官府借贷)。恐其逋负(拖欠),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负。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者矣。

——《宋史·司马光传》[

材料三 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引起争议最大的一项法令,今天学术界仍然有争议:有人认为此法类似于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也有人认为,这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变法派推行青苗法的主要理由。

(2)据材料二,指出司马光反对青苗法的理由。

(3)你同意材料三中的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第(1)问只要理解文言文材料结合王安石阶级立场即可。第(2)问理解文言文材料结合王安石变法用人不当即可。第(3)问是开放性题目,从利民与否解答即可。

答案:(1)变法派认为青苗法可以解决农民借贷困难的问题,避免高利贷的盘剥;增加政府收入,有利于平抑物价;不误农时,有利于农业生产。[

(2)司马光认为,青苗法的“抑配”将造成拖欠、逃亡和累及担保人等弊端,造成地方混乱。

(3)可任选一个方面回答。要结合内容回答(如选择对人民有利,需要结合青苗法的内容和银行贷款作业的内容进行论述)。

2.(山东省潍坊四县2011年高二质检,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的恩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失,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

——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

材料二 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

——《二十二史札记》

(1)王安石变法前宋朝“政治缺失”主要表现是什么?为减少“人民疾苦”,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你同意材料二的观点吗?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解析:第(1)问考查了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主要措施,“政治缺失”主要表现指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弊端,造成“三冗”“两积”现象。为减少“人民疾苦”,采取的措施有: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第(2)问评析材料二观点,材料二认为王安石变法是北宋灭亡的原因,这一观点明显错误,根据所学,新法并非只是“害天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并非“引用奸邪”,只是用人不当。

答案:(1)表现: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弊端,造成“三冗”“两积”现象。

措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答出4点即可)

(2)不同意。新法并非只是“害天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并非“引用奸邪”,只是用人不当。[

3.(河南五校2011届高三5月联考,4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在鄞县做知县时试验过(青苗法),贷谷于民,立息以偿,效果不错。然而当他将此法推向全国,同比例放大,却南辕北辙了。不识字的乡农们去申请青苗法的贷款,要经过以下程序:为了填写申请书,就要花钱请书吏;再拿到衙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中间不知要花多少打点费,而且贷款多少完全由官吏写。据史书记载,(某地区)虽然变法规定的利息是二分,但经过中间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最后贷款农民要返还的实际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于是逼得农民宁肯“哀求于富家大族,增息而取之”。去借高利贷,也不敢向政府贷款。……更糟糕的是,王安石过于自信,急于求成,在推行新法过程中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其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都必须接受贷款。这样一来,到了还钱的时候不要说一般农民吃不消.就是中农、富农也吃不消。自然,这项措施变成了官员的赢利手段,他们的权力寻租,也有了改革这一至高无上的借口。

——《王安石变法为何演变成悲剧》

材料二 朱熹说:“介甫(王安石)之心固欲救人,然其术足以杀人。”

——《中国古代史资料选辑》

(1)根据材料一,归纳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的结论。

解析:第(1)问中,王安石急于求成,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在全国推行青苗法,硬性摊派指标,而且,农民申请青苗法的贷款程序复杂,加重百姓负担。第(2)问中,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变法过程中过于自信、急于求成,再加上程序上操作不当和地方贪官污吏乘机盘剥百姓,可见,材料二中朱熹所谓“然其术足以杀人”说法是有道理的。

答案:(1)王安石不顾地方实际,硬性摊派指标;程序复杂,造成一些地方的农民借贷成本过高;实际借贷范围扩大,成为官员侵夺百姓利益的工具。

(2)王安石变法有利于解决北宋政府的财政困难,缓解社会矛盾;但实际操作中急于求成,程序复杂,加之用人不当,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可见朱熹的结论是正确的。

4.(2010年高考山东卷,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官言事书》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加以解读的能力,以及知识的再现和迁移能力。第(1)问通过材料一中“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可以看出北宋的科举考试重诗赋记诵;“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可以看出官吏的作用重科名资历;第(2)问“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可以看出王安石改革中注重实用为主,改革措施根据教材知识作答,较为简单。

答案:(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5.(福建省泉州市2011届高三质检,41A)回答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商、官(指官吏)三者,国之常官(这里指职业)。……金(黄金,指货币)生而粟死,粟生而金死。本物贱,事者众,买者少,农困而奸劝(劝,活跃的意思);其兵弱,国必削至亡。金一两生于境内(指国内),粟十二石死于境外。粟十二石生于境内,金一两死于境外。国好生金于境内,则金粟两死,仓府两虚,国弱。国好生粟于境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

——《商君书·去强》

材料二 “盖制(制,管束的意思)商贾者恶其盛,盛则人去本者众,恶其衰,衰则货不通。”

——《王文公文集》(注:王文公即王安石)

(1)根据材料一,概述商鞅的商业思想。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在农业与商业的关系上与商鞅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结合变法内容说明王安石是如何实践“制商贾”的?

解析:第(1)问阅读分析材料,归纳材料核心观点即可,材料论述了农商官三者的关系,认为“金(黄金,指货币)生而粟死,粟生而金死。”及“本物贱,事者众,买者少,农困而奸劝”都说明商业的重要性,但又认为“金一两生于境内(指国内),粟十二石死于境外”说明其对商业也要予以控制的思想。第(2)问考查重农抑商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史论相结合进行论述。

答案:(1)商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要素之一,商业应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商业要服从农业的发展。(如写重商但同时抑商也可)

(2)相同观点:商业过度发展导致农业衰退,应以农业为本。

实践:实行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官府干预商品交换,直接参与经营商业活动,调控商品价格。

《[高考领航]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试题 1-1-4 王安石变法 人民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