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江苏卷历史试题


2017年高考江苏卷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农具 【答案】B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盛行于商周期,延续到汉代。在奴隶制鼎盛时代,鼎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铸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如果说鼎覆了,就意味着政权的灭亡和国家的崩溃。
2.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答案】A 【解析】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钱币,其目的是打击地方郡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此时,汉武帝早已实现了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钱币铸造与赋税征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是加强君主的权力,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
【名师点睛】鉴于币制混乱和铸币失控后引起的吴楚叛乱等严重后果,汉武帝在统治期间先后进行了六次 币制改革,才使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货币问题得到了比较彻底的解决,最终确定了五铢钱的地位。五铢钱是秦汉货币史上的一大转折,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从经济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1 B.礼器 C.食具 D.货币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答案】C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名师点睛】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答案】D 【解析】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的,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朱熹是压抑人性,故A项和B项错误;C中“完全”的说法过于绝对。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思想和朱熹思想比较
【名师点睛】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北宋时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特别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5.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A.天人合一 【答案】C 【解析】文人画最大的特点是注重意境描述,材料中的“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说明文人画是人的主观情感和绘画的情境交融在一起的,故C项正确。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思想,A项与题意无关;诗画合一不是文人画的特点,故C项错误;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思想,D项与题意无关。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文人画
【名师点睛】文人画,兼诗、书、画、印为一体,重表现、尚内美,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作品,托物言志,抒发情怀。文人画的作者们大都是些超脱世外的高人雅士,他们游心翰墨、寄情山水,不贪恋金钱名利,不为权术降格,在艺术上大都有自己的独特追求,体现着自己的个性风格。这种特殊的身
2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B.诗画合一 C.情景合一 D.知行合一


份以及作画的非职业性、非功利性特点,成为人们醉心于文人画的主要原因。
6.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贫富不均 【答案】D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 【名师点睛】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分析:
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具体原因有:1)清政府政治腐败;2)中国封建经济落后;3)中国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4)掌握战争领导权的清朝统治者战和不定,军事指挥失当。
7.《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

B.莠民作乱
C.民性懦弱
D.吏治败坏

由此推断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答案】D 【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妇女地位的变化
【名师点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涉及近代和现代两个阶段,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及通信工具、大众传媒等几个方面。
1)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2)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3)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3





819229月,中共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指出,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这表明,“打倒军阀”正在成为 A.人民的迫切愿望 C.知识分子的共识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与当时中国革命的目标相差甚远,只能是人民的一种愿望,故A项正确。当时是北洋军阀执政时期,B项说法错误;C项中“知识分子”的说法太过局限;D项说法过于绝对。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名师点睛】以“反映”“表明”形式呈现的反映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1.要准确提炼题干材料和选项的语意侧重点,把握其渗透出来的情感、态度。 2.认真阅读题干材料,仔细区分选项之间的差别,合理推断。
3.要把各选项变成问题,逐一“拷问”题干材料,找到语意上与题干材料最为接近的一项。
9.中国的近代高等教育从无到有,逐步发展。依据下图(局部)可以推断:影响高等学校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B.国民政府的执政理念 D.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

A.经济政治



B.文化传统
C.人口密度
D.地理环境
4

【答案】A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
【名师点睛】历史地图展示了过去人们的活动空间、进程和特征,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在题干中把历史地图作为重要的命题材料,并依据历史地图提供的主体信息设计选项,这种试题可称为历史地图型材料选择题。解答此类试题,要抓住历史地图中的时间、关键地名、国家和区域分界线等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与试题的相关信息建立正确的联系,并作出综合性判断,从而选出最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1019378月,毛泽东强调要“发挥红军的特长”,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在此原则指导下,人民军队 A.粉碎了第三次“围剿” C.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答案】B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
【名师点睛】八路军在华北的战略展开,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太原失守以前,八路军主要是以游击战和游击运动战直接在战役上配合友军作战,以少部兵力进行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武装的工作;太原失守以后,八路军各师主力分别在晋察冀、晋东南、晋西北和晋西南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实现了在山西的战略展开;19384月以后,八路军实行大幅度分兵,在河北、豫北平原、山东、冀热边和绥远等华北广大敌后区域发展游击战争,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
11.据统计,1948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约3197亿美元,其中美国1410亿美元,占总量4410%,英1115亿美元,占总量3488%,其他国家672亿美元,占总量2102%。由此可见 A.英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地提高 B.日本在投资总额中占有相当比例 C.外国资本已完全掌控中国的经济命脉 D.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美国„„占总量4410%”说明美国此时在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D项正确。材料中无法通过英国投资比例看出其国际地位的迅速上升,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日本投资的信息,故B错误;C中“完全掌控”的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也不符。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5

B.变敌后为抗日的战场 D.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






【名师点睛】在高考复习中,关于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一是要掌握一条主线、两个重点。一条主线是指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曲折发展轨迹:产生—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曲折发展—萎缩。注意分析每一阶段的背景、特点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两个重点是指:1)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二是要掌握重点概念,如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等。 12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A.参加万隆会议 C.出席日内瓦会议 【答案】B 【考点定位】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名师点睛】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按照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中、印两国在北京签订的《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中写入了这些原则。同年629日,中、缅两国总理在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也确认了这些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不同社会和政治制度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 13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 A.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 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反映的外贸垄断体制,产品质量低,出口亏损等现象的出现,主要与当时中国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自主权,导致难以扩大出口创汇。因此,对应的建议应是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故B项正确。股份制改革是在1992年之后才实行的,排除A项;中国1986年才提出“复关”,排除C项;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此时已经设立,排除D项。 【考点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名师点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20世纪80年代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
3)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开放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内地等步骤。

6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


4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
14.梭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抽签选举绝大多数国家官职,就是先由各大行政单位(当时称部落)投票预选出各官职的候选人,然后再进行二级选举,在候选人之间差额抽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以执政官为例,当选人数与候选人数比例为1:3。这一选举法 A.维护了贵族统治地位 C.未采用财产资格限制 【答案】D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梭伦改革
【名师点睛】本单元复习要旨:1)形成一个观点: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古罗马的法律制度,给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但也有其不足,都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是一定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的产物。 2)理清两条线索:一是古希腊、古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二是罗马法的制定与演变。 3)抓住三个重点:一是希腊城邦制度,二是雅典的民主制度,三是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15.英国哲学家培根倡导一丝不苟地记录经验性的实验,促进科学的发展;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主张用数学法则作为表述人类理性的最高法则,从事科学研究。17世纪一位科学家承袭了他们的传统,他创立的理论体系
A.揭示了基本的宇宙法则 B.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理论基础 C.确立了太阳中心说理论 D.阐明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 【答案】A 【解析】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特点是以数学为表达形式,材料中“17世纪一位科学家”说的就是牛顿,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基本的宇宙法则,故A项正确。牛顿建立经典力学体系属于近代物理学的成就,B项中的“现代”说法错误;太阳中心说是哥白尼的理论,C项错误;阐明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牛顿的经典力学
【名师点睛】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关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没有否定牛顿力学。相对论发展了牛顿经典力学,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牛顿力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








B.完善了权力运行机制 D.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

7

161832年,在两次否决改革法案后,英国议会上院第三次表决时,国王以增加上院贵族人数相威胁,加上强大的民意压力,反对派议员接受国王的劝告,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改革法案的通过表明
A.国王仍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 B.上院在议会中有决定性作用 C.保守势力最后时刻做出让步 D.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 【答案】C 【考点定位】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年英国议会选举改革
【名师点睛】不能认为《权利法案》颁布后,英王就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权利法案》只是剥夺了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及军权,国王仍然掌握行政权,只是国家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后来,随着责任制内阁的确立,国王的行政权才逐渐被剥夺,英王才真正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17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答案】C 【解析】“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指的是当时的俄国革命应该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指明了革命的斗争方式,故C项正确。A项应发生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之前;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说明和平夺权已经不可能了,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名师点睛】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期间俄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1)政权:沙皇专制政权——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苏维埃政府。 2)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8





3)革命策略:和平夺权——武装夺权。 4)国家性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18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以下是1990年和2003年不同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

表中数据表明
A.高收入国家越来越忽视农业生产 B.中低收入国家各产业间发展均衡
C.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呈现平衡发展 D.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 【答案】D 【考点定位】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三产业的兴起 【名师点睛】历史图表题解题技巧:
第一,审清设问,明确要求。设问是试题命题意图的直接表示,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限制性。因此,做题时要带着设问观察图表,增强审题的目的性和有效性。第二,读全图表,把握方向。要认真审读图表,这包括图表的标题、图表的内容尤其是图表中的文字,还有图注,以最大限度地从图表中提取全面、准确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第三,排除干扰,科学判断。解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与图表的关系、题干与选项的关系、选项与选项的关系,注意肯定法和排除法相结合、图表信息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尽量排除干扰项和无效信息,做出科学判断。
19.当前,人们提到或使用“全球化”一词时,往往没有将“全方位的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进行明确区分,而是将特定和有限度的“经济全球化”省略为“全球化”。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
A.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解逻辑混乱 B.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 C.全球化的政治意图被刻意淡化 D.全球化的经济意义被刻意彰显

9

【答案】B 【考点定位】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
【名师点睛】1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经济全球化仅指经济方面的发展趋势,全球一体化还包括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内容,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在资本、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都占绝对优势。
20.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下图是位于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一幢建筑,被称为“跳舞的房子”。与这一建筑艺术风格最为接近的美术作品是

A.《拾穗者》 B.《格尔尼卡》 C.《日出·印象》 D.《自由引导人民》 【答案】B 【考点定位】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美术的辉煌·现代主义美术
【名师点睛】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是反传统、反理性,反映分崩离析的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畸形的异化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绝望情绪和虚无主义思想,实质上反映了西方人心灵的迷惘和痛苦,反映了西方精神生活中的问题。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现代主义美术的主要代表作。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60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中第21~23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4题为选做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21.(14分)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10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7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3分) 【答案】14分)
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 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
3)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3)依据材料二中“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白银成为货币、商业发展以及中外联系等角度归纳回答。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
【名师点睛】据材料概括信息型材料题答题步骤:
1.一个前提: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

11

而后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2.两个充分: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是指对回答问题、解析材料有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键。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去解答问题,是得分的保证。
3.五个步骤:读(审题)——找(关键信息)——接(嫁接相关知识)——转(转换材料信息和知识)——答(组织答案) 22.(12分)
民国年间,许多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思考国家的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地球的面皮有限,而列强的欲望无穷。在这个情势下,亚洲人民只有三条道路可走。其一,是效法列强的武备以自救,代表是日本,以武力自救,卖灵魂以得邦国,不是值得我们赞美的;其二,是因不肯效法而沦为列强的奴属,代表是印度;其三,是凭着自己的天才,另去创造一条新道路。彷徨于这两条歧路之间,而又未能另自创出一条新道路者,则有我们的中国。
帝国主义在我国所发生的不幸结果,我们都已知道。远者如鸦片战争及它的结果,近者如英国强占威海卫,俄国强占大连湾,德国强占胶州湾。在这丑恶的两条道路外,我们能另想出一条自尊而又能自救的新道路吗?这条新道路是可以找到的,但却不是容易找到的。
——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1924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说明日本和印度所走的是什么道路,指出二者走上不同道路的共同背景。(3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9世纪后期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中作者提出的中国“道路”问题写一篇小论文。(9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12分)
1)道路:日本,积极自救后侵略扩张。印度,不积极自救沦为殖民地。 背景:遭受西方列强侵略。 2)略。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
【名师点睛】历史小论文正文结构需要具备四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结论。

1.论点是论文阐述的具体观点,相当于文章的主题和小标题,要明确、简练、不能含糊费解。 2.论据服务于论点,一般用题目所给材料、相关历史事实或自己的拓展性思考来说明论点。 3.论证是用理论(文明史理论)做指导,选取典型的事例或运用严密的逻辑分析来阐述和证明论点。

12

4.结论是对全文进行扼要概括或总结。 23.(14分)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们提出并发展了人文主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转向,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材料二
科学的人文主义是在保持和光大旧人文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给它注入旧人文主义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其新颖之处在于: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没有人文情愫关怀的唯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7分)
2)据材料二,概括“科学的人文主义”的内容。(4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科学的人文主义”。(3分) 【答案】14分)
1)差异:文艺复兴,强调人性;未摆脱神学观。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强调科学。 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自然科学的发展。
2内容: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法则(反对享乐主义和过分强调人的作用)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提倡科学的人性化。
3)评析:消除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对立;防止滥用科学;赋予科学主义以人文精神(情愫)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向往的人性的追求„„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等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经济基础、阶级力量以及自然科学发展等角度归纳回答。

13

【考点定位】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比较 【名师点睛】比较型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1.比较需明确宗旨。对历史事件的比较绝不是随意地为比较而比较,而是有一定目的,通过比较异同,或阐明某一问题、观点,或揭示历史发展的某一规律。
2.比较需求同存异。不同是绝对的,相同是相对的,绝对的相同是不存在的,相同只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的。因此,比较时应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即要适当放宽比较的要求与条件。 3.比较需分开层次。要全面回忆要求比较的内容,从基本内容入手找异同。

24.【选做题】本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4分)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3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3分) 【答案】10分)
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 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3依据材料中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从民族融合、经济发展以及汉族政治统治加强等角度分析回答。

14

【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
【名师点睛】意义作用型非选择题解题技巧:这类试题常以经济意义、政治意义、文化意义”“重要性”“”“积极影响说明意义等形式设问,考查学生知识整合的能力及答题技巧。具体解题步骤是: 1.要注意题目的设问要求,进行知识定位,明确此题考查的知识范围。
2.要紧紧结合所学知识点和题目所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把握好意义、内容的层次和角度(影响型设问要分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层次)
3.确定答题关键词,回答意义类试题要围绕关键词进行说明。关键词的选取主要依据教材语言。 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1787年华盛顿主持了制宪会议,为会议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787525日,会议在费城的议事堂举行。当华盛顿尚未就席时,大家就提出推举华盛顿为议长,并立即获得全数通过。华盛顿的态度非常谦虚,他说:敝人才疏学浅,经验不足,实不堪担此一重大会议的议长之职,但我愿竭尽一己之力来完成责任。费城的仲夏夜异常炎热,华盛顿纹丝不动地坐在议长席上。他没有发表演说,只是偶尔询问代表们的意见,或是在议事进行中说一两句例行的话而已。可是这已足够了。当辩论激烈,或讨论陷入僵持时,代表们就不约而同地仰视着议长席。这位举世闻名的华盛顿,只要静默不语,就足以慑服那些滔滔雄辩的政客,使他们逐渐相互妥协。由于彼此的忍让和妥协,最后万事皆迎刃而解。917日,全体一致通过美国的联邦宪法。
——摘编自晓树《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华盛顿》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召开制宪会议的目的,说明华盛顿在制宪会议上所起的作用。(7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华盛顿的良好品质,说明华盛顿的政治活动对美国政治文明发展的贡献。(3分) 【答案】10分)
1)目的:加强中央政府权力;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作用:协调各方关系;让与会代表做出妥协(让步);推动会议顺利进行;促成宪法的制定。 2)品质:勇于担当;不贪恋权力。 贡献:为美国政治文明发展树立典范。 【考点定位】历史人物评价·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家·华盛顿
【名师点睛】人物评价类试题主要是结合人物的主要活动,对人物进行简单评价,评价要遵循这样的原则:1.分阶段评价:对历史人物,可根据其一生活动的主要阶段进行评价。如梁启超,中学历史课本主要介绍
15

了其三个阶段的活动情况:①维新变法时期:宣传变法,参与变法,应肯定;②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坚持保皇立场,反对革命,应否定;③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期:发表文章,反对袁世凯称帝,应肯定。
2分方面评价:对历史人物,也可以根据其一生活动的不同方面进行评价。如唐太宗,我们可以从政治(三省六部制)、经济(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思想文化(科举制,设立国家史馆和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民族关系(文成公主入藏)、对外关系(派使者到天竺学习熬糖法)等方面,对其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总结,做出正确的评价。
C[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清史稿》是关于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正史著作,有着较重要的史学地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912年中华民国肇建,清王朝覆灭,但为前朝编纂正史的做法却还没有放弃。1914年北洋政府成立清史馆,聘请前清东三省巡阅使赵尔巽为馆长,开始纂修清史。仿效前代正史的纂修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史料。经过考虑之后,纂修者们认为既然是最后一部正史,那么沿用历代正史体例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决定按照《明史》的体例撰写。史馆开局不错,但两年后无人过问,经费匮乏。在这种情况下史馆近乎瘫痪。1921年,赵尔巽想方设法寻求支持,使得史馆重新运作起来。1927年,年已八旬的赵尔巽自知去日无多,下决心将清史出版,是为《清史稿》。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组织专门委员会对《清史稿》进行审查,最终以《清史稿》对孙中山等人不敬为由加以查禁。
——摘编自李隆国《史学概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史稿》得以编成的原因。(5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清史稿》在史学编撰上的得失。(5分) 【答案】10分)
1)原因:新政权坚持正史编纂传统;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得到社会支持;编撰者的努力;纂修方法得当。 2)得:继承了纪传体的正史编撰体系;为清史研究提供了丰富史料。 失:史观保守;对革命者评价不公;体例陈旧。
2)依据材料中仿效前代正史的纂修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史料”“决定按照《明史》的体例撰写等信息,从继承了纪传体的正史编撰体系、为清史研究提供了丰富史料等角度分析;依据材料中纂修者们认为既然是最后一部正史,那么沿用历代正史体例是最好的选择”“《清史稿》对孙中山等人不敬等信息,从史观保守、对革命者评价不公、体例陈旧等角度分析 【考点定位】探索历史的奥秘·历史上重要文献·《清史稿》 【名师点睛】背景或原因类非选择题解题方法:

16

1.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领会题意。
2.审题:审准题目与课本知识之间的关系,诱发联想,启迪思路。问答题的内容大多数依托课文,因此课本上相关的蛛丝马迹往往会是解题的重要依据。考生应尽可能把题目与课本知识对照,找出内在联系,发联想,准确进行知识定位,审题定位这一步方告结束。
3.答题:要求语言准确,逻辑严谨,以体现科学性、准确性、严谨性。此外,在文字表述的形式上,要做三化,即序号化、要点化、段落化。 D[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0分)
人们常说宏伟归于罗马,罗马的宏伟主要体现在建筑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罗马建筑吸收了希腊的优秀成果,有了超越前人的成就。帝国中央倡导的风格普及于帝国全境,而各地各族的匠师也携其才识与技艺传统,参加并融会于共同的帝国建筑的洪流中。我们在皇帝图拉真、哈德良任用的建筑师中,不仅看到来自希腊的人才,也有从小亚细亚和埃及选拔的大师。帝国边陲城市的建筑却有着几乎从一个模子产生的共同形式与风格。
——摘编自朱龙华《罗马文化》
材料二 罗马建筑师想让罗马市民欣赏到他们创造的宏伟。通过这种办法,罗马公民能感到自身是高大建筑所代表的巨大帝国一个有意义的部分。
——摘编自苏珊·伍德福德《剑桥艺术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建筑的成就超越前人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建筑师让人们感受建筑宏伟的方式。(3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马建筑在巩固帝国中的作用。(3分) 【答案】10分)
1)原因:善于向前人学习;政府倡导;有技艺匠人参与;注重挑选建筑师。 2)方式:建造巨大建筑;采用穹顶结构;拱门与柱式结合。
3)作用:服务于皇权崇拜;让公民对帝国产生认同感;在各地展示帝国文明。 【考点定位】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罗马建筑
【名师点睛】本题以罗马建筑和罗马艺术成就为切入点,考查了罗马的建筑成就以及罗马建筑在巩固帝国中的作用。学生对于罗马建筑并不陌生,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著名的古罗马建筑有很多,如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庙、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古罗马建筑一般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
17

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特点。


18
《2017年高考江苏卷历史试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