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新闻两篇

短新闻两篇

教学目标:了解新闻的结构特点,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系时事。

教学重点:筛选信息、理解背景材料的作用

教学难点:分析原因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四单元,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短新闻两篇就属于新闻,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的文字,迅速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短新闻两篇就属于消息。一般来讲,新闻的结构呈倒金字塔结构,按重要性程度来安排叙述的层次和段落,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是了解新闻的结构,提取重要信息

自学:【朗读课文】 朗读《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解题

提问: 请问题目有几层含义?

学生考虑

展示:学生展示

两层:一层是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一层是英国撤离香港(或说:香港结束英国殖民统治)。

(二)理解导语

提问:1.第一段我们称之为导语,请问在导语中,作者交代了哪个重要事实?

展示: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提问:2.作者指出这个事实有什么意义?

展示:标志着英国撤离香港。

(三)理解主体部分

提问:1.第二到倒数第二段是对新闻事实的具体展开,我们叫它为新闻的主体。请问主体部分写了哪些重要事实?分别发生于什么时候?有哪些意义?

学生在文中找,勾画

展示:(1630日下午430分,举行降旗仪式。 2440分,彭定康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3615分,举行告别仪式。 4745分,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5630日最后一分钟,米字旗最后一次降下。 671日第一分钟,五星红旗升起。 7710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甲板。

提问:对于有些事件,作者还指出了意义,请找出来。

学生找

展示:(1)意义是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2)象征英国管治结束。 3)表明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 4)表明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四)分析结尾

自学:学生读最后一段

提问:1.最后一段是新闻的结尾,起总收全文的作用,常与导语呼应,最后升华主题。这篇新闻的结尾告诉我们哪些重要事实?

学生找

展示: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从1841126日开始,于199771日结束。

提问:2.“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学生考虑

展示:英国人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对香港殖民统治;英国人现在又乘船离开香港,结束了对香港的殖民统治。(关键词语:“从海上来”“从海上去”)

(五)分析背景材料

提问:这篇新闻在叙述事实的时候,还加入了背景材料。背景材料指新闻事实产生的历史条件、环境条件,以及它和其他相关材料的各种联系。如对比性材料、说明性材料、注释性材料。第4段就是背景材料,请问这段背景材料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考虑

展示:这段背景材料交代了港督府的历史,并由它成为历史遗迹表明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成为了历史,彻底结束了。

【探究】

自学:学生速读文本

提问:作者称告别仪式为“日落仪式”,为什么说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请结合文本和历史知识回答。

学生考虑

展示:①告别仪式在晚615分举行,这时是日落时分。 ②英国曾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在全世界拥有殖民地,而香港是它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而香港的回归标志着在香港,英国的殖民统治彻底结束。

【小结】 新闻的结构呈倒金字塔结构,重要程度依次降低。 新闻的内容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材料、结尾五个部分。 标题表明重要事实,有的标题揭示重要意义;导语揭示信息的内容核心;有的新闻有背景材料,介绍事实产生的历史条件、环境等,对新闻事实起到明注释等作用,背景材料的位置不固定,可以穿插在导语中,有的出现在主体中。有的新闻有结尾,起收束全文、升华主题的作用。 我们读一篇新闻,需要提取的重要信息是新闻事实和事实的意义。

【作业】 练习册

板书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 英国撤离香港(结束对香港的殖民统治) 举行降旗仪式 殖民统治结束

离开了港督府 统治成为历史

告别仪式 彻底结束

第二次降旗仪式

米字旗最后一次降下

五星红旗升起

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甲板

第二课时

【复习】 新闻结构特点和新闻内容

新闻结构特点是呈倒金字塔结构,内容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材料、结尾。

自学;读《奥斯维辛没有新闻》

(一)分析导语

提问: 1.第一段叙述了一个什么事实?

学生考虑

展示:布热金卡居然阳光明媚,白杨婆娑起舞,儿童追逐游戏。

提问:2.作者为什么认为这种事情是最可怕的?

学生考虑

展示: 因为布热金卡曾经是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

(二)理解主体

提问: 1.第3和第4段介绍了背景材料,核心内容是什么?

学生考虑

展示: 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纳粹在这里进行了集体屠杀和用人体做各种实验。

2.参观者参观了哪些地方?

学生找

展示:①毒气室 ②焚尸炉 ③女牢房 ④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 ⑤贴有囚徒照片的长廊 ⑥执行绞刑的地下室

提问:3.参观者的反应是什么样的?

学生考虑

展示:①特别恐怖,终生难忘。 ②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③惊惧万分,浑身发抖。 ④庆幸没有他没有打开门,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⑤她在想什么呢? ⑥感到窒息。跪下,画十字。恳求离开。

自学:生自读第8

【探究】

自学:生自读第8

提问:1.第8段写道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请问在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为什么使参观者终生难忘?

学生考虑

展示: ①毁灭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与象征生命的雏菊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②纳粹的暴行能够残害生命,但不能阻止生命的进程。

自学:生自读第6

2.第6段写道:“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可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呢?

学生考虑

展示:纳粹的暴行让作者产生写作的使命感,必须写文章来揭露纳粹的暴行,纪念遇难的人们。

【作业】 练习册

板书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

居然阳光明媚 毒气室 特别恐怖 毁灭生命 生命

白杨婆娑起舞 焚尸炉 浑身发抖 对比

儿童追逐游戏 女牢房 惊惧万分 不能阻止

曾经是人间地狱 不育试验的地方 庆幸 揭露暴行

杀人工厂 长廊 想什么呢 纪念

集体屠杀 地下室 感到窒息

做各种实验

《短新闻两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