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贡献与“有教无类”

孔子的贡献与有教无类
作者:孙 藜
来源:《视野》2009年第22

        国庆节的朋友聚会中,有人提及一句与大气氛不太协调的话,当即引发大家争论。说者谓撒切尔夫人针对中国威胁论”(大国崛起的另一面)有一句话,她问:中国有威胁吗?中国从未输出过有世界影响力的思想。

        当然让人不舒服。——自然而然,想到我们都会想到的孔夫子。于是反驳,据说世界上一批精英召开的伦理大会上曾经引用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共通的伦理原则。——这应该是世界性的贡献吧?可有朋友当即反驳我的反驳:即使孔子不提出来,人们就没有这个观念吗?无论中西,也无论古今。这样想一想,还真是不敢确定。

        顺着话题扯到了孔子的另一句名言:“有教无类”,大意是在文化垄断于贵族之手时代,孔子首倡了教育的平等。本以为这该是大家的共识,孰料却有朋友对之大肆攻击。

        朋友是一所二类本科大学里的教师,说日常里最大的困惑就是这句话:扩招可谓是大学有教无类体现,全国百分之六十多的入学率的确是高等教育平等化的进步,不过现实中却用另一种方式在制造类别”:就是重点大学与一般二类本科的区别。至少在他的学校里,从管理者到教师,从教学内容到学生学习,有个口号是耳熟能详的:面向实践、面向应用、面向技能。于是,恰恰与综合性大学纷纷开设国学院、一年级不分专业打通文理的通识教育形成对比。这难道不是在制造新的贵族和平民的差别吗?!”

        朋友质问的自然是现实而不是孔子。不过我相信他说得既是事实,也有一定的道理。事实确乎是,现实中优秀的教育资源集中在那些一流大学中,不同的教育理念也的确能制造出新的差异”(如果不说不平等的话),而且更为可怕的是,似乎话语中谁都承认通识教育的好处,然而很多非重点大学的确自觉地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自我设限,将自己的教师和学生划出这种教育的行列。

        但问题绝非如此简单。如果将通识教育稍微具体化一点儿,例如目标之一要培养我们对经典的文学、艺术和思想的感受力、理解力,则马上就会呈现一种反讽:这些东西好虽好,有什么用?于是,那些有类论者顿时理直气壮:三个面向”,让学生有很好的就业率,有什么错?——可能的回答是:前提错了,大学惟一的目标就是找份工作吗?是谁让它成为我们心目中大学的惟一目标的?

        这个例子至少提醒我们:仅仅说孔子贡献了什么思想还不够,还要看看,我们眼下生活在什么思想中。

《孔子的贡献与“有教无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