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精选教育肖川:向内心求真理 doc

肖川:向内心求真理

  何谓真理?这是每一个时代第一流的头脑都必然会回答的问题,因为这个概念集中表现着一个时代的人们如何认识世界和世界在他们眼中的图景。作为区别于谬误真理,是一个学术界与大众都广泛使用的概念。对此我倾向于作这样的理解:在汉语中,真理是合成词,即为真相道理真相相对于假相道理的内核即逻辑”――我们对于万事万物的因果关联的推理的有效法则。比如,在对历史的认识中的真理,就是所谓的历史逻辑的统一。

探求真理是人类的本性之一。我们如何能获得真理呢?无非两个途径:内求与外索。内求,即向内心求真理;外求,即通过一系列的实证研究方法,探索并揭示出人性或物理(事理)。

向内心求真理,是中国传统智慧的典型特征。孔子说:「道不远人」。大意是说,真理充满天地,离人不远,随处可寻。即使在厨房或窑屋里,都可以发现伟大的道理。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矣与法国哲学家笛卡尔那著名的命题我思故我在有异曲同工之妙,给人以认识世界,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

南宋时,陆九渊倡言吾心即宇宙心即理,针对朱熹等人的在人心之外、即物才可穷理的理论,提出发明本心求其放心简易直捷主张。指超乎自然和社会之上,而又为自然和社会必须遵循的抽象原则;“心指人的主观意识和认识能力。陆九渊认为,充塞宇宙的”,就在人的心中,“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与李宰书》)

陆九渊弟子杨简甚至将心即理进一步发展成为万物唯我的唯我主义。到明代中期,王守仁以陆学传人自任,宣扬心学,并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在认识论上鼓吹致良知的方法,认为良知就是天理,同时提出知行合一,反对宋儒知先行后的说法或知而不行的做法。

不过中国古代思想家讲的内求主要是求仁心,求诚意,从而达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并进而以诚待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论语·卫灵》)。当然,这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途径来说是不错的。但它也有不假外求的局限,而且充满了泛道德主义的意味――不离人伦日用,以至不无发展至极端的天下之物尽在己的虚妄。

中国古代思想家讲的与希腊哲学的概念逻格斯(希腊语为logos)有点类似。约翰福音开头就说: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而在希腊语圣经中,就是logos。中国哲学追求的是舍筏登岸,见月忽指忘言境界,追求超越语言而直接进入意义的内核,所以才会有所谓的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经》)。

正如余英时先生指出的:每一个源远流长的思想至少相对于它自己的文化系统而言都含有某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理和价值,所以思想虽然随时代而变,并且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反映时代,但同时又超越时代,不是时代所能完全限定的。而且从长远的历史观点来看,他超越时代的意义甚至更为重要、更为基本。(余英时.《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诠释》,《意识形态与学术思想》,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版,59页)。作为中国文化的承继者,岂可不察微微道心?

向内心求真理需要有一种充满主体意识,乐观向上的心态。我们都是人类的一员,我们分享着共同的人性。我们拥有着自己,在追求价值和意义的过程中积极努力,在追求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立场,但又可以彼此所理解。[]卡利尼著,张华等译,让学生强壮起来——关于儿童、学校和标准的不同观点,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176.)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

我们内心世界愈丰富,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愈丰富。在我们认识世界时,千万别忽视了我们拥有的这颗。正如我们永远不能达到太阳这一天体,但没有太阳光耀的世界将是一个死寂的世界。在内心之中没有见证过自由和美好的人,在坚硬甚至残酷的现实面前,就不可能有自由与美好的闪光。让我们的内心见证美好,为了能够领悟更多的、更为真理的真理。

《2019精选教育肖川:向内心求真理 doc.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