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文献学视域下中西戏剧滥觞的比较研究摘要: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从东方到西方,原始社会状态的人类除求食与生殖外逐步开始重视陪葬品的作用,产生神的观念,并辅佐以比较繁杂的宗教祭祀仪式。随之而发展至对动物、对灵魂、对神灵与祖先的崇拜。作为戏剧起源的宗教仪式活动渐渐被人们发掘提炼出其副产品——戏剧的关键质素。中西方戏剧在经过相似的诞生经历后发展出独有的戏剧特点,它们在各自早期的戏剧理论、戏剧主题、戏剧表演形式三个维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也有一定的类同性。关键词:文献学;戏剧;比较研究从资料积累的角度考察,文学文献既是对过去文学资料的收集、整理,也是对以往文学创作成绩和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从文学研究的角度检视,文学文献是相关研究深入展开与开拓创新的重要前提和基本基础。[1]本文重点围绕几本中外戏剧书籍进行文献梳理,尝试通过比较研究法对中西戏剧发端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探寻在人类文化层面上中西戏剧的共性特征以及文学品格上各自的独特质素。一、宗教祭祀的祈佑与崇拜——戏剧起源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原始宗教是人类处于初期状态的宗教形式,存在于尚不具有成文历史的原始社会之中。在一些古老的遗址中已经有证据表明原始时期动物已由猎取对象逐渐演变为人类崇拜的对象。人们除了求食与生殖之外,开始重视陪葬品的作用,产生拟人神观念,并辅佐以比较繁杂的宗教祭祀仪式。随之而发展至对动物、对灵魂、对神灵与祖先的崇拜。爱琴海地区居民所奉行的史前宗教,即克里特——迈锡尼宗教主神是一位主持繁殖的女神,这里公牛崇拜亦很流行,牛角被视为神圣标记,敬拜时由青年男女举行斗牛仪式。[2]产生于意大利半岛西北部的伊特鲁里亚宗教,主神名为“丁尼亚”,即风暴神。在人们对死者举行丧葬仪式之后,经常佩戴葬仪面具而进行各种竞技与角斗。爱琴海岸的希腊人相信每一种自然现象都是神的旨意,神的世界也同人的世界一样,有着为数不少的成员,并且各有各的性格。人们公认,戏剧的起源与酒神颂密切相关。传说中,酒神狄俄尼索斯发明了以葡萄酿酒的方法,人们因此而纪念他。因此,饮酒的风习和纵酒狂欢的情景,在古希腊非常普遍。酒神祭祀,流行于各个城邦,酒神节成为人们以神的名义自娱的最好形式。每当葡萄收获、压榨葡萄汁、新酒开坛、通商贸易的季节,人们便举行与酒神有关的祭典活动。起初,人们赞颂的对象,只限于狄俄尼索斯,进而扩大为半神半人或某些英雄人物,后来又扩大为希腊人祖先的传奇故事。按照希腊文的意思,悲剧的原意是“山羊之歌”,喜剧的原意是“狂欢游行之歌”,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认为,悲剧起源于酒神赞美歌的序曲,喜剧起源于下等表演的序曲。北亚古老的萨满教具有明显的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宗教特点。主持萨满教仪式的巫师——“萨满”,其主要职能即为氏族成员跳神“治病”、保畜兴旺,以及举办其他祈祷与祭祀仪式。萨满跳神时必备神衣、神帽、神鼓、神靴、神刀、神杖,以及各种神偶,这些器物既具有宗教法力,又是可供观赏的神具艺术品。日本学者田仲一成认为在中国的乡村社会里,早的原始祭祀活动就是祭祀作为村落守护神的土地神,也就是“社神”的“社祭”活动,社祭有两种:春季向社神祈祷丰收的“春祈”社祭;秋季感谢社神赐予丰收的“秋报”社祭。[3]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依附神灵的信仰有所衰退,在其宗教狂热情绪冷却下来的阶段,1
这些戴面具、狂舞、格斗、放声歌唱等源自附体大巫、小巫的对舞、对唱行为就不再是人们畏惧的对象,而成为人们观赏娱乐的对象。祭祀礼仪中巫师的地位变得低下,娱乐性却逐步产生。这样,曾经宗教性的舞蹈、歌唱、代神说话等动作经过巫师们的精炼美化,逐渐被改变为戏剧中的舞蹈、唱腔、科白等行为。戏剧中很多人物经过痛苦、奋斗而获得胜利的过程就像年轻人为获取成人资格而经历的“少年的死和成人的生之复活”的过程,而后者正是前者作为戏剧结构在宗教活动中的原形。他推断戏剧也是从乡村的这两种社祭礼仪活动中产生出来的。具体而言,庆贺戏是由神灵降临的祈福礼仪中附体演出、福神舞蹈转化而来,在驱邪、逐疫的攘灾礼仪中“傩神武技”则是角抵戏、武打戏的雏形,针对“孤魂”、“冤魂”的镇魂仪式更是指向了中国戏剧文学中的悲剧。二、仪式中的副产品——戏剧质素的初现(一)、中国戏剧萌芽戏剧本有综合艺术之称,即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刻、建筑及时间艺术的诗歌、音乐、舞蹈等项,综合而成之谓。[4]中国戏剧作为综合了诗乐舞的艺术形式,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时代的歌舞。《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麋辂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5]原始时代的歌舞,本质上乃是先民们的一种宗教活动形式,作为宗教的原始时代的歌舞活动,主要是图腾、巫术和祭礼。原始时代宗教的精神贯彻在先民们的全部思想意识领域和日常生活的一切方面。原始时代的歌舞,无论是图腾的“百兽率舞”,亦或是祭典的“八阙”之歌,巫术的舞“雩”,皆是在乐器伴奏下热烈的“舞”(两臂的摆动)“蹈”(双脚有节奏的踏地)和倾情的呼叫或至诚的祈请(歌、诗和咒语)。先民们的宗教仪典,便是在这种乐器的齐鸣共奏(拊石击石)下,于苍天阔野中既舞且歌地进行的。歌唱和舞蹈,加之作为咒语的念白或吟诵的短语即诗句——它们的交相混合,杂然不分,一体同构,是为原始歌舞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形态。这种混合整一的审美观念,奠基于先民们的只觉得宇宙精神。《乐记·乐象篇》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可用《周易·系辞传》中的一句话做注:“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原始歌舞的指向大抵是存在、苦难、灵魂等问题。如生命的迷茫、现实生存的艰难、灵魂获得庇佑或救赎的祈请等。正是基于这种思想情感的表达,原始歌舞才无不具有特定的情境和由之带来的相对的情节性——这就极为重要的暗示了戏剧要成就自己的品格所必具的质素是什么。从特定的情境规定上看,我们常常会误读先民们的戏剧性的祭祀活动依然是戏剧的表演了。的确如此,原始歌舞具备了人物、事件、情节还有环境,诸如此类。在有关记述原始时代歌舞的古代文献和岩画的图像传达上,都可以发现,大凡歌舞者身上都有一定的装饰物。如头顶牛角、饰羽、手执牛尾、着兽形服等。这些装饰物是具有模拟、装扮形象的意义的。但是,原始歌舞的宗教祭祀性质,制约着它实现向戏剧形态的本质性转变。亚里士多德认为,戏剧“是对行动的模仿,而不是行动本身”。原始时代的歌舞虽然具有模仿的性质,但它还不是审美静观之物,也就是说,它尚未能从现实活动中独立出来而成为纯粹的表演。作为祭祀仪式,歌舞者的行动实际上还属于“行动本身”,尚未能转换为纯粹代言体,即对“行动的模仿”——演员的表演。所以,还不能称其为戏,但已属戏剧的前期形态。这种有戏剧意味的形式,要待到人对自身的正视,也就是把投向超验的彼岸目光,回转到人间的屋檐下,注视当下的自身时,戏剧便秉承着初民始源的智慧,而以原始宗教歌舞极高明而圆满的样态诞生了。(二)、西方戏剧萌芽西方文明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戏剧时代,当属古希腊时代。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居住在爱琴海岸、希腊半岛上的人们,在战胜了海上强国波斯之后,迎来了政治经济的繁荣期。古2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