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幸福感

如何增强幸福感

幸福感和幸福指数是今年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它也是和谐社会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越是缺失的东西越容易被人议论,人们热衷于谈论幸福感,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缺少幸福感。现代化进程的深入,物质条件的改善,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幸福。现代都市人缺乏安全感,生活压力大,感觉孤独、无聊,找不到灵魂的归宿。不久前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现代人幸福指数确实在下降,越是生活在大城市,越是感觉不幸福。

  幸福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追到手的,又都与幸福没有关系。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很多人对幸福的理解有错误。比如前不久万昌科技董事长高庆昌和包头惠龙集团董事长金利斌自杀,说明金钱并不等于幸福;又如法国著名影星阿兰·德龙,他塑造的佐罗等角色成了一代中国人心目中不朽的形象,在20011217日阿兰·德龙宣布退出影坛时,他说了这样一番话:我只是和孩子与家人在一起时才感到高兴幸福。看到这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腐烂、肮脏和邪恶到了这种程度真令我伤心。我非常不幸,但是应当适应这个时代。说明名利也不等于幸福。

  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幸福,是一种内在的安详、平和、淡定、从容、满足的心理状态。我们的心清静了,世界就会变得清静。心染上杂质了,世界就会变得浑浊。许多人常说为什么我这么烦恼?其实烦恼都是自己找的。

  心理学家为了研究人们常常忧虑的烦恼问题,做了下面这个很有意思的实验。

  心理学家要求实验者在一个周日的晚上,把自己未来7天内所有忧虑的烦恼都写下来,然后投入一个指定的烦恼箱里。

  过了三周之后,心理学家打开了这个烦恼箱,让所有实验者逐一核对自己写下的每项烦恼。结果发现,其中9成的烦恼并未真正发生。

  然后,心理学家要求实验者将记录了自己真正烦恼的字条重新投入了烦恼箱

  又过了三周之后,心理学家又打开了这个烦恼箱,让所有实验者再一次逐一核对自己写下的每项烦恼。结果发现,绝大多数曾经的烦恼已经不再是烦恼了。

  实验者切身地感到,烦恼这东西原来是预想的很多,出现的很少。心理学家从对烦恼的深入研究中得出了这样的统计数据和结论:一般人所忧虑的烦恼,有40%是属于过去的,有50%是属于未来的,只有10%是属于现在的。其中92%的烦恼未发生过,剩下的8%则多是可以轻易应付的。因此,烦恼多是自己找来的。这就是所谓的烦恼不寻人,人自寻烦恼。

  很多人也常问:我为什么感觉不幸福呢?这主要是由12个字引起的。这12个字就是:放不下、想不开、看不透、忘不了。

  其实,学习享受已经拥有的时间、金钱与爱是我们最重要的一课,幸福存在于心理满足过程之中,幸福存在于自身潜能发挥过程中,幸福存在于细细的体味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美国心理学家哈利·克塞克指出,幸福是主观的,意味着生活在一种沉醉的状态中,他提出感受幸福的九个步骤:

  1.换一种心情看生活。把孩子的微笑当成珠宝,在帮助朋友中得到满足感,与好书里的人物共欢乐。

  2.安排好你的时间。一天写300页书是件很难的事,然而每天写两页却非常容易办到。这样坚持150天,你就可以写成一本300页的书。这个原则适用于任何工作。

  3.积累积极情绪。积极的情绪催人奋进。幸福的人做的每件事都是努力消除消极情绪的过程。

  4.优待身边的人。要学会很好地对待朋友和家人。调查显示,能够一下数出5个亲密朋友的人,有90%比不能数出任何朋友的人要幸福。

  5.面带幸福感。实践表明,面带幸福的人会感到更幸福,经常欢笑能在大脑中引起幸福的感觉。

  6.不要无所事事。不要把自己困在电视机前,要沉浸于能用你的技能做的事情中。

  7.多参加室外活动,这是对付压力和焦虑的良药。

  8.好好休息。幸福的人精力充沛,但他们仍留出充足的时间睡眠和享受孤独。

  9.有信仰的人更幸福。众所周知,充足的睡眠是健康的保障,但并不是只要睡足了时间就万事大吉。近日,英国《卫报》就发表文章称,决定人们睡眠质量的不光是睡了多长时间,还有良好的睡眠习惯。根据英国《卫报》的报道,在沙发上打盹的效果并不一定比在床上睡觉差;而对于青少年来说,适当的晚睡反而能够使第二天的学习效率更高。

  睡眠不足

  一周可致初期糖尿病

  前段时间,网上广泛流传着考拉每天的生活,两小时吃饭,两小时发呆,剩下20个小时全是睡觉。网友们纷纷表示羡慕嫉妒恨,既是对考拉这种惬意的生活,更对它们强大的睡眠能力。

  对于人类来说,睡眠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严重,失眠或者睡眠不足已经成了现代人的一大健康困扰。据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曾经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大约有74%的公民在睡眠方面存在问题。另一方面,睡眠无序研究院的负责人表示,9%到18%的成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失眠症。因此,如何拥有更好的睡眠质量成为了每一个人所关心的问题。

  英国拉夫堡大学睡眠研究中心的吉姆·霍恩教授曾表示,一个健康的成年人,平均每天需要7个小时的睡眠。而睡眠不足将会导致思考能力会下降、警觉力与判断力会削弱、免疫功能会失调、内分泌失调等。而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睡眠研究则表明,仅是一周的睡眠不足便会引发初期糖尿病的症状。

  睡眠习惯

  数羊促进睡眠是谬论

  根据美国《纽约时报》的相关报道,20%的美国人在失眠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吃安眠药。然而,长期服用安眠药会造成药物依赖,更会引起一系列的副作用,对人的大脑和心脏都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如何解决睡眠不足问题以及提高睡眠质量成为当今一大热点话题。就良好的睡眠状况而言,人们众说纷纭,似乎没有定论。有些说法主张,只要在晚上1000-1030之间入睡才能带来健康,反之则会造成疾病缠身。然而,看看那些长期上夜班的人,这样的谬论便不攻自破。

  英国《卫报》发表文章称,健康的睡眠源自良好的睡眠习惯,并列出了几项可以帮助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的方法。

  不要将麻烦带进卧室:焦虑、压力或者过度的刺激会让人睡意全无。根据《卫报》的调查,80%的父母都不知道卧室里的电子游戏设备会让孩子毫无睡意。霍恩教授建议,不管是成人还是小孩,睡前都尽量不要做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令人刺激兴奋的事情,应该多做一些拼图、针织等令人平静的事情。

  规律的作息:不管晚上几点睡觉,每天在同一时间起床。这将有助于你的生物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睡眠模式,并对减少失眠起到很大的帮助。

  适当的打盹:每个人或许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你懒懒地躺在沙发上,看着电视昏昏欲睡。这时,旁边一个声音响起:快起来,困了就去床上睡,那里舒服多了。于是,当你不情愿地从沙发上爬起来,再躺到床上。床的确比沙发舒服多了,可是你却睡不着了。正是从沙发上爬起来再走到床边的这个行为,让你从睡眠状态中清醒过来,甚至让你在接下来几个小时里都睡不着了。适当的打盹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迅速补充精力。但千万别睡太久,否则反而会影响到晚上的正常睡眠。

  不要将卧室温度调得太高:电热毯、太厚的羽绒被这些物品会使你的体温过高,从而影响到睡眠。

  不要强迫自己睡觉:睡不着的时候不用焦虑,长时间的数羊反而会刺激到你的大脑。试着放松心情,什么也不想。如果长时间出现睡不着的状况,记得要及时就医。

  了解自己

  每个人睡眠需求不同

  科学家曾经指出,612岁的儿童平均每天需要10小时睡眠,而稍大一点的青少年的睡眠时间则需要810个小时。很多家长要求自己的孩子在晚上9点之前上床睡觉,在第二天7点左右起床,以此来保证睡眠时间的充足;然而,此举收效甚微。孩子们还是一如既往,早上起床困难,白天没精打采。

  《卫报》曾经做过一个调查:保罗·凯利是一名高中生,很显然,对于很多像他这样的青少年来说,晚上9点到12点之间能做的有趣事情要比早上7点到10点的那些事情多。凯利将自己的行程表做了改动,将晚上的就寝时间由9点改成12点,并将早上的课程延后到10点以后。令人意外的是,一个学期之后,凯利的成绩居然每科平均提高了19%之多。

  所以当你听到别人正确的睡眠可以提高测试成绩、延缓衰老、延长寿命之时,请不用紧张,也不要让别人来操控你的睡眠习惯。随着中、高考临近,各种心理辅导讲座开始升温,调整考前心理越来越受到学生和家长的重视。但心理医生指出,将心理状态和考试分数对接,也可能演变成一种危险的心理暗示,加大考生负担,高考心理按摩应该因人而异,适量适度。

  考试三分之一是考心态,当考生开启潜能、调整心态后,临场往往会有非常好的发挥。

  市区某中学前段时间请心理专家上考前心理课,全校所有高三学生都要参加。该校一位高三学生听后直言:不但没有减轻压力,反而越听越紧张。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如何调整孩子的考前心理表现得很热衷。前天在市区举办的一场高考心理辅导公益讲座,吸引了100多人冒雨前往聆听,其中家长超过半数。一位家长说:我很想帮孩子减轻思想负担,为此常常到亲戚朋友那里取经,还给孩子买补品炖营养汤,但最后孩子都不太喜欢。

  医学上有个名词,叫‘知识焦虑症’,当一个人对信息不能很好理解时,知道越多越焦虑。同样,考生本来没有注重分数和心理的联系,当你不断提醒紧张会造成严重后果,他们可能变得更焦虑。心理专家认为,学生心理素质应该从小开始培养,而不是在高考前临阵磨枪。心理辅导的目的是让考生考试正常发挥,如果把心态调整本身作为目标,无异于缘木求鱼。所以心理按摩应该因人而异,适量适度。出现厌学、失眠、幻听等明显焦虑症状的学生,可接受适当的心理辅导,但高考引起的一般性紧张情绪大可不必上纲上线

《如何增强幸福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