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社区银行出路不再社区

社区银行出路不再社区

 

2013年,随着民生、兴业等股份制银行高调宣布进军社区银行业务,众多股份制银行迅速跟进,社区银行迅速成为业界关注焦点。一般认为,社区银行面向社区居民,具有服务便利、客户信息获取便捷、市场布局潜力大等优势,不仅可以低成本地迅速扩大银行物理渠道布局,与传统网点发挥优势互补效应,更可以贴近客户,提供差异化和个性化的综合金融服务,被视作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重点方向,民生银行更是把小区金融提升至与小微金融并列的两大战略转型方向之一。

然而,在笔者看来,当前主要面向大城市中高档小区布局的社区支行,面临人力成本高、传统网点竞争、互联网金融冲击、大型物业公司转型冲击和低门槛重复建设等潜在问题,前景并不明朗;相反,若能依托城镇化大趋势,首先在传统银行网点着墨相对较少的县域地区布局,待取得一定的数据积累和经验之后再进军大中城市,走“城镇包围城市”的道路,社区银行业务才有望大放异彩,最终在银行业务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社区银行的界定

社区银行的概念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是指致力于为当地居民和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小型商业银行。美国业界通常是参照银行的资产规模和定位来判断一家银行是否属于社区银行,根据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家协会(ICBA)的定义,社区银行是指在特定行政区划内组建并独立运营,主要为当地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并保持长期业务合作关系的小银行,资产额介于 200 万到数十亿美元之间。

社区银行打破了传统银行“等客上门”的模式,通过走进社区、贴近客户的亲民形式,在增强客户粘度的同时,实现了区域金融资源的高效调配,成为西方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联邦存款公司(FDIC2010 6 月的统计数据显示,总资产低于 1 亿美元的 6129 家社区银行发放的小企业贷款,占到了美国全部小企业贷款额的 35%,单笔金额 10 万美元及以下的小额贷款中,社区银行占到了近 40%

需要注意的是,国内社区银行的概念与西方国家定义存在较大差别。根据西方国家定义,国内的村镇银行、农信社、农商行以及部分城商行等都可称之为社区银行,但根据中国银监会的界定 [1] ,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是指定位于服务社区居民和小微企业的简易型银行网点,属于支行的一种特殊类型,与传统银行网点相比,社区支行实行有限牌照经营,功能设置简约、定位特殊区域和客户群体、服务便捷灵活。显然,国内的村镇银行、农商行、城商行、农信社等中小银行机构均不符合银监会对社区银行的界定。本文主要围绕银监会界定口径对社区银行发展进行分析。

二、社区银行在国内发展现状

宁波银行属于国内最早开始布局社区银行业务的银行之一,20109月,宁波银行宁波长丰社区支行正式开业,标志着宁波银行“社区银行计划”正式启动。然而,宁波银行的社区银行计划并未在业界引起太多关注,直至2013年,随着利率市场化加速和互联网金融崛起,商业银行经营压力倍增,以民生、兴业为代表的部分股份制银行开始把目光转向社区银行业务,并将其视作传统银行经营转型的方向之一,带动大批股份制银行的迅速跟进。

权益融资的另一个优点在于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2013年初,兴业银行启动了社区银行建设工作,当年6月兴业银行首家社区支行在福州开业,这也是全国性商业银行开设的首家社区支行。与此同时,民生银行也把小微金融和小区金融视作经营转型的突破口,于2013年推出民生小区金融战略,截止2013年底,民生银行已有3305家社区支行及自助服务网点建成投产。同年,光大、华夏、中信、浦发、广发等股份制银行均制定出社区支行发展战略,并迅速付诸实施。

201312月之前,监管机构并未对社区支行的设立出台统一性规定,在银行业的实践中,社区支行是参照离行式自助网点来发起流程的,不需事前审批,也不需获得金融许可证,只需要事后向地方监管局备案即可。某种意义上,成立社区支行成为商业银行规避网点审批限制、实现物理渠道迅速扩张的重要手段。为避免社区支行快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不规范问题和潜在风险因素集聚,银监会于20131213发布了《关于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对社区支行的概念、业务模式、审批流程、风险管理和退出机制等进行明确规范。根据《通知》要求,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需报相关监管机构审批,社区支行实行有限牌照经营,不办理对公业务和人工现金业务,且不得将业务外包。

《最新社区银行出路不再社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