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景物描写

景与人谐,情与境合——谈谈《边城》的景物描写 作者:福建省福鼎市第一中学高中部 林承雄 时间:2009-4-28 23:24:0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081   著名小说家汪曾祺先生曾说:“《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谷粒”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这一论断可谓精辟恰切而生动形象。《边城》(节选)部分的景物描写文字清新秀丽,充满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亦如可人爽口的红樱桃。这些景物描写的樱桃,究竟是有怎样的滋味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细细品尝。   一、景物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出场提供舞台背景。课文开头第一句写到,“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黄昏”、“家中屋后白塔下”,点出了女主人公翠翠身处的特定时空环境。“夕阳”、“桃花色的薄云”勾画出优美、宁静、平和的诗意图画:“看”,为引出下文女主人公的心理波澜做铺垫。值得玩味的是“桃花色的薄云”这一意象的内涵。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桃花”“云”,常常是男女爱恋的象征;此处,“桃花色的薄云”,不就是翠翠怀春情愫的一种隐喻吗?   二、景物描写,暗示人物的心理、情绪的波动状态。开头一段中作者铺叙黄昏景象:“叫个不息”的杜鹃声、渡口飘来的“生意人的杂乱的声音”,泥土、草木散发的热气,以及各种甲虫类气味,构成了一幅喧嚣、热闹的场景。作者以之反衬黄昏时翠翠身周的幽静,反衬她心中的“薄薄的悲凉”。作者还巧妙地以动物意象的活动来间接反映人物内心的隐秘。如下列片断:   “天夜了,一匹大萤火虫尾上闪着蓝光,很迅速地从翠翠身旁飞过去,翠翠想:‘看你飞得多远!’便把眼睛随着那萤火虫的明光追去。杜鹃又叫了。”   作者写自由飞翔的萤火虫,其实正含蓄地表露了翠翠内心朦胧的对于独立(离开爷爷的“放肆”的“胡思乱想”)、对于更宽广的自由空间乃至对未来生活(“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的渴望。课文节选部分反复两次写杜鹃的叫声,委婉地揭示了翠翠这个怀春少女情窦初开时节的那种莫名的孤寂、幽怨。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中,杜鹃是一种悲鸟,是忧愁、哀伤的象征;在西方传统文化视野中,杜鹃又是爱情的象征。“只杜鹃叫个不息”、“杜鹃又叫了”这两句看似闲笔,却疏而不离,恰如其分地渲染了少女春心萌动而又暂无所托属的 微妙情绪。   再如,“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一句烘托了翠翠等待那人来为她唱歌时的幸福甜蜜的心情。“久之,对溪除了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以外,别无所有”,这一句则衬托出翠翠等而未得的惆怅、失落之情。   三、景物描写,调节小说叙事的节奏。如课文节选部分写晚饭后祖孙两人坐在月光下聊天的场景,在爷爷给翠翠讲故事的中间,作者穿插着描绘了一幅清幽的月色竹林图(“月光如银子……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使叙述节奏更舒缓、平和。银子般的月光、竹篁的黑色,光影交织;繁密如雨的虫声、草莺的鸣啭,以闹衬静:这样优美宁馨的意境,似乎把翠翠听爷爷讲述她的可怜的母亲的故事时心中的“沉重”暂时排解了一些些,为下祖父的继续说故事起到蓄势的作用,同时也交代了时间的推移——半夜了。   作者写景笔触纤柔,声形并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宛然如画;更妙的是,作者让人与物(如萤火虫)说话,让物(草莺)来体谅人心,自然与人心融洽无间,简直是诗!这些景象与女主人公的渴望爱与被爱、有所思而不知所以,有所待而又无所依的骚动不安的青春情绪巧妙契合。春天里生机蓬勃的自然万物,恰恰是女主人公情意迷离的象征,如此景与人谐,情与境合,给人以隽永绵长的诗意之美。
《边城景物描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