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消亡还是重生:缝合大地的裂痕,拯救我们的信仰Introduction近年来,自然灾害大肆破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其中最严重的地质灾害就是地震。地震不仅破坏地表环境,还常常直接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引起火灾、水灾、水污染、瘟疫等人为灾害;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也往往随之发生。更重要的是,它给人们带来深刻而长久的心理创伤,使受灾者在生理、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障碍。Background规划区位于青海省西南部的玉树县结古镇,这里是玉树藏族自治州的首府。这里是举世闻名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这里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长江和黄河的源头也是澜沧江的源头,因此称为“三江源”。规划区南北两面皆山,村镇分布于狭长的谷地中。此地河网细密,水源充裕;气候寒冷而干湿不均;植被稀薄。这里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具有独特而典型的高寒生态系统,是中亚高原高寒环境和世界高寒草原的典型代表。震前当地产业以农牧业和手工业为主,当地人以种田、放牧、制作民族工艺品和挖虫草为生。规划区内大部分居民是藏族人,信仰藏传佛教。这里传统手工业发达且富有民族文化特色,其中最具地域特色的是嘛尼石,当地许多人通过雕刻嘛尼石寄托信仰,也藉此谋生。青海省玉树县2010414日晨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规划区内人员伤亡惨重,大面积房屋倒塌,许多人无家可归;规划区经济陷于瘫痪,各方面生产生活无法正常运行。此外,地震带来了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使人们受到火灾和水源污染的威胁;地震在规划区内留下多处地表破裂带,宛如一道道伤痕。Planning规划方案为该区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复合的、动态发展的绿色防震减灾结构。防灾绿地系统采用两核、两带、多点的布局。在山下,规划一个兼有中心防灾绿地作用的小学校;在山上,结合寺院和救赎之路规划一片较大的防灾绿地;一些较小的绿地分布于居住区和手工业区组团中。沿河流和国道,营建两条主要的绿带;次要的绿带则是沿次一级的村镇道路营建的。这一结构是动态的,可以将防灾和重建结合起来,随震后重建的时间变化而逐步建成。这一系统平时能够组织正常的生产生活,灾害来临时则可应急避难和组织救援。它将绿色与城市基础设施相结合,用绿色解决灾害带来的生态问题、城市问题和人的心理问题,是快捷、高效的,也是舒适、安全的。Design详细设计以“自我救赎”为主线,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自身三个方面展开。人与自然依照防灾和重建相结合的原则,这里我们着重考虑了震后瓦砾的处理和大地裂缝的修补两个方面。在严格消毒之后,较大的瓦砾则用来雕刻嘛尼石;较小的瓦砾用铁笼封装,逐个叠摞于水中,结合水岸边植被修复,形成既可拦渣又可泄洪的溢洪道,兼具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功能;中等大小的瓦砾则用PP织物袋封装,并结合植被修复固定在山坡上,以防治泥石流。地震在规划区内留下不同大小和深浅的裂缝,对此我们提出的构想是用绿色的方式修补和利用。我们将较深的裂缝改造成水池,既可观赏,又可在灾难再次来临时充当应急水源;
较浅的裂缝改造成种植池,在裂缝中填土,再种植五颜六色的植物,形成富有特色的大地景观。一些很小的裂缝直接用瓦砾填充,或者结合社区广场的铺装改造。人与人规划深入发掘嘛尼石这一传统手工业来发展灾后经济。除满足防灾减灾的作用外,大多数居住组团中心的公共设施围绕雕刻嘛尼石展开,或为社区手工业作坊,或为结合裂缝建设的嘛尼石游园或广场。规划方案鼓励受灾居民将他们的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刻在石头上,并在这一过程中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使邻里关系和谐发展。人与自身结合山下的手工业,我们设计了一条“救赎之路”。这条路起于山下,终点是山腰上的寺院。人们用山下的废墟瓦砾雕刻石头,再将刻好的嘛尼石背负上山,置于沿途,以祈求灾难远去、未来的生活吉祥平安。如此日积月累,山下的废墟瓦砾渐渐化为山上五彩斑斓的石经墙,化为美丽的大地景观,人们的心灵也因此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与欢乐。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